(一)京津冀的区位特征与产业特征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经济数据,可以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分为4个时期。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第三次是从加入WTO到21世纪初期,第四次则是最近五年间。经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前三个周期除了20世纪90年代初和世纪交替两个时间经济因内外因素回落外,其余时间大体相似:经济增速快,工业增速快,进出口增速迅猛,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高速。这一时期,我国发挥了劳动力成本低、土地开发成本低和人口红利优势,通过开放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自贸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重大举措,形成了国家比较优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这样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当时国土空间开发的密切配合,才有了深圳、浦东等改革开放的弄潮儿。除了地理优势外,国家推行的差异化开发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也令深圳成为了价格洼地,后来加入WTO又再一次放大了其区位优势。
并不是所有特区都有深圳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外,香港也是深圳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或许比不上深圳的发展速度,但其他四个经济特区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深圳、浦东发展速度虽快,这种成果也是来之不易,深圳持续耕耘了30多年,浦东则依靠上海发展了20多年,才将财力、人力和创新聚集到了具有国家视野的高度。深圳和浦东开发时间不同,但是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相似的,所以这两个国家级新区都是采取了土地换“产业——金融”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符合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
然而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却以前三个周期不大一样了,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常态”的L型经济周期,经济增速只有之前的一半左右,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驱动力明显不足。与此相对应的是房地产行业的火爆,房价节节攀升,国家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土地二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流向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资金不多。
因此在当前国内经济环境大背景下,雄安新区所走的道路不会是深圳、浦东建设发展的翻版,从大区域角度看,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在深圳、上海浦东开发的带动下,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发展迅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式发展。在经济总量、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进程和区域合作一体化等方面,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存在着很大差距。从经济总量上看,京津冀地区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与珠三地区相近;从经济外向度来看,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方面京津冀地区均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从市场化改革进程来看,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城市化率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平均水平;从区域合作一体化来看,受行政体制约束影响,京津冀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从京津冀一体化结构看,京津冀三地也存在着区域差异,区位特征、产业特征各有差异。
1.区位特征
北京市在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思想中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格局,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天津市的定位是把自身打造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对照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优化,进行区域间合理分工,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加快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利用原料优势,依托曹妃甸,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包括河北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等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
2.产业特征
京津冀都市圈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既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又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还有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国际化都市型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天津市形成了二、三、一的工业城市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河北八个城市的产业格局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会因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经济难题
总之,京津冀区域仍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匀质、不均衡的发展形态,以国际标准来审视,该区域尚处在“单个全国性中心和外围地区次级中心形成阶段”,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层次较低。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京津冀区域各主要城市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同构性突出,差异性和互补性不够,相互贸易需求的互补性较差,XX间通过协商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不足。一些主要城市之间重复建设甚至是相互恶性竞争,项目安排上有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大部分省市在拥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又再沿袭传统思维再一哄而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还要有自己的出海口,天津、秦皇岛、京唐港以及曹妃甸四大港口相距之近、同业竟争世界也不多见。
2.城市实力差距较大,缺乏准确发展定位
从国内外区域合作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内城市实力差距应适度拉开,分工配合才会合理。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旗鼓相当,均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几十公里就会有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而京津冀区域城市群内部实力悬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梯度落差大,实难形成平衡衔接的产业链。除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以外,其周边的廊坊、唐山、保定、秦皇岛、沧州、承德都是中小城市。北京、天津作为核心城市,发展快、定位高,但周边缺乏与其相配套的条件,辐射功能有限,京津冀区域内的部分城市在区域整体发展中因对自身作用缺乏明确定位,城市发展无特色,与区域内其他城市没有形成彼此间协调分工。多年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因为没能协同发挥,长期未能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3.国有工业比重偏大,中小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不……
京津冀区域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工业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企业规模结构看,京津冀区域的工业结构偏“重”,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比重较小。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相比,京津冀区域外向型经济规模偏小,引资能力和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还不够强。
4.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区域市场机制尚不完备。
受多种因素影响,京津冀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低,通常表现为区域内还有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资源大战,以及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条块分割,影响了区域内生产要素市场的正常流动,不利于区域内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区域内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加之区域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层次不齐,直接导致区域市场机制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滞后,没能有效地激发出巨大潜力。
5.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
京津冀区域人口众多,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速,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重化工业粗放式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受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区域环境恶化严重,生态效益下滑,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多年来,区域内围绕水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并为之付出了较大代价,突出表现为水系被破坏、湿地减少、海水受污染、赤潮频现等。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