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迅勐发展的时期,几乎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中的每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在金融市场中起了一定的影响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利弊的分析中掌握管理和调控金融创新的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保障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金融创新;货币供给;公开市场
绪论
写作背景:金融创新是现如今西方的金融行业中发展势头迅猛的一种现象,它源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时发展到了顶峰,随后在九十年代继续发展。金融创新的概念是指在金融行业中通过对内部的管理体制和交易程序等结构和内容进行变更和改造,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将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因素进行重新组合排列,从而改变了货币供求机制和市场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上产生了深远的改变和作用。金融创新是对金融结构改造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金融的发展其实就是金融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的过程,因为金融创新能够如同活泉般不停的为市场注入新鲜的力量,从而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所以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机制才会更加完善,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有了突出的进步。因此,金融创新成为了当今金融体系十分重要的作用力量。
文献综述: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银行间流动性堆积问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泡沫也有所抬头,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下一步管理层可能会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调整。
在约束诱导理论里西尔柏认为,金融机构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摆脱或逃避其所面临的种种内部和外部约束。内部约束是金融企业制定的利润目标、增长率目标、资产比率要求等约束自己行为的指标;外部约束是XX制定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对企业最优化的约束。
诺斯、戴维斯、塞拉等在制度改革理论中认为,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因此,金融领域内发生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如XX为了稳定金融体制和规范金融行为而制定的存款保险制度等。
规避管制型金融创新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金融创新实际比较吻合,可是90年代末金融管制放松后,金融创新活动却呈现出了持续不断、逐步增强的趋势,这是规避管制所难以解释的。于是又产生了一种“功能型”的金融创新理论,其对信息革命后金融功能的演进进行了考察,认为信息革命已经使金融组织赖以生存的信息优势发生了变化,金融组织的功能正在从规避风险向配置风险转变。
研究问题:探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通过从实践和理论的分析中得出具体内容,并推论出解决消极影响的方法和推进积极影响的模式。从已有的理论中创新,从金融床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推论出以后的发展之路。
一、金融创新和货币政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金融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在金融行业中将一些重要的主要的因素进行重新改造使之具有新的活力,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存在而不断的迎合顾客的需要而改造过去的产品使之更适合当代的发展。这之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主体是金融机构、目的是盈利、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改造、表现是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发展。狭义上的货币政策就是指中央银行推行的一种经济发展目标,比如说促进供求关系的平衡、稳定市场价格、带动就业以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对货币的供给进行调节,从而在微观和宏观上实现目的。广义上的货币政策指的是XX、中央银行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就有关货币的内容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种方法和措施,比如说金融体质的改革和规则的变化等。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的。对于宏观调控的主体中央银行来说,货币政策要想真正实现,还是要通过实现中间目标来达到目的的,也就是要对一些调整和控制中间的金融变量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比如说股票价格、货币供给等不确定因素。
二、金融创新在货币政策上的作用
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有利有弊,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减少了法定存款准备及制度的影响力
金融创新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创新可以导致融资证券化这一现象更加严重。首先,有充足的资金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性转向了非存款性质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这一行为避开了储蓄准备金率的束缚;另外,金融创新对于金融机构的负债比例,特别是商业银行这一方面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国际社会对于回购协议以及欧洲美元借款等短期的借入款以及其他的时间较长的债务减少发行,金融债券等的比例在上升。综上所述的两个方面的变化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大为减少,法定储蓄准备金的作用范围也就随之减少了。
第二,少了实际提存的法定储蓄金。银行采用了创造新的债务类型来缩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提存。还有更多的商业银行采取了不受法定储蓄金率束缚的子公司和新的附属的金融机构来转移提存。
第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弹性制度加大。传统理论在说明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原理和机制的时候是以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变为前提条件的,所以提升或者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能产生多倍的收缩或者扩张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影响力。但金融创新却对这种条件进行了破坏,因为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更新,银行在超额存款的调整方式上也有很多,快捷方便,这导致了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弹性增强。比如说,中央银行提高了法定储蓄准备金率,但银行又不愿意减少信用贷款的时候,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存款来保证他们的贷款规模不会减少,而流动性缺乏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得到完美解决,但这样活动的后果是减弱了调整法定储蓄准备金率的影响力。
第四,因为各个国家的XX都在对金融创新持肯定的态度,也为金融创新的发展提出了优惠的发展条件,并不断的对现在的准备金机制进行变革以适应发展,所以减少储蓄准备金率和其他所有形式的货币税已经是必然的发展路线了
第五,因为网络银行等互联网产品的诞生,网络银行的转移并没有现实中银行一样造成了原来的顾客的转移,在转移场所的费用也很低,所以为网络银行避免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准备金的需要有了帮助,从而构建起了准备金率的竞争机制。
(二)减弱了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一般来说涵盖了贴现条件和调整再贴现率两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在这两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将再贴现条件的相关规定推向了更加自由的方向。当前大多数的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对再贴现的条件不再进行严格的管理。这里面其中的缘由在于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真实票据说”这一理论的发展逐渐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活动性广泛的工具创新带动了新型的票据在中央银行能够顺利存活。同时金融机构将XX的债权作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再次借入了准备金,这种方式在实际的活动中比例越来越中,也不再受到再贴现政策的束缚。以上的原因致使了相关合格贴现的规定失去了其原有的效力。
第二,金融创新削弱了调整再贴现率的影响力。在进行再贴现率的调整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一直以来就位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地位,金融创新使得这种消极性的内容更加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只能等待金融机构来展现其作用,这也是由其从其他的方式借入准备金的难易程度相关联的。此外,金融创新还能够再继续维持低成本、提升借入的快捷程度,这一措施会导致金融机构更加不依赖于再贴现。
(三)增强了公开性的市场操作的影响力
金融创新带动了证券化的发展趋向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有效的发展,对于中央银行在公平市场领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同时扩大化了工具的影响层次,提升了它的力度。
第一,金融创新帮助XX了更好的融资,这在提升了XX投资融资的满意度的同时,还为公开市场操作带来了大批了可以用于购买和销售的工具,这就帮助中央银行吸收和释放货币的作用大大增强。另外,还将过去传统的买卖方式进行了变革,创造出了回购协议等灵活的购买出售方式和类型,帮助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积极主动的按照已经规定好的时间和数量多少来输入或者输出资金。
第二,金融创新也带动了金融机构资产债务结构的变化发展。XX的债权因为具备了流动性、保险性、盈利性而成为了每个金融机构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醉重要的流动货币。金融机构在对流动性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后也更加的依赖于公开市场,他们在参加市场买卖的过程中不但迎合了中央银行的计划,也带动了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第三,金融市场创新以及工具的创新,导致了证券成为了民众和金融机构都乐意持有的一种重要的流动性货币,人民也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关注,并通过新闻上的各种报道对于未来的市场变化进行估计,并希望能提前采取最合适的行动。XX债券是市场上风险率最低的债权,它的收益和价格在市场中都处于适中的位置并一直作为主要的债权在市场上发挥领导带动的作用,而另外的债券都以XX债券为标准,并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所以,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领域还能通过变动XX债券来对其他债券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提升了公众和金融机构对于经济发展的估测能力,这就是公开市场业务的提前预示效应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能调整货币供应量,还可以对信用总量进行调控,通过具体明确的信息的展示而对经济有了更直观的领导的影响。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
因为金融创新所创造出来的金融工具在整体上倾向于人们货币需求的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货币付款的作用,这就是导致中央银行在宏观上在货币层次划分标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困难,货币和其他的金融产品的区别微弱,这就不利于对货币的供应量有一个明确的控制和测量。
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对金融创新在货币政策上的作用有一个详细的理解,我们要明确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货币政策的目的在内容上由表及里有三方面:最后目标、中间目标以及实战目标,中央银行将实现最后的目标作为目的,就要把可以追踪检测的中期的指标体系进行检测和控制,以能够顺利的实现最后的目标。中间的目标的确立是要实现各个国家不同的金融状况,这就需要有细节上的划分。不但要与最后的目标有很高的关联性,还要和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发展起来的货币政策部门有紧密的关系。货币政策的中间的目标就需要实战目标来完成了。在金融创新建立的一系列的内容下,将货币的供应量作为要实现中间目标,这一货币政策也受到了多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金融创新导致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弱
第一,金融创新导致银行之间的货币的代替程度增加。举例来说,中央银行想利用多种货币政策的手段来降低储蓄金来对货币进行刺激的时候,银行可以以债务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资金的买卖,并不需要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减少贷款。因此,如果想要实现增加或者减少某一种货币的话,就要让利率经常进行波动和变化,这样利率调控对于金融变量的作用力就减小了。
第二,金融创新发展以来,银行更多的将资金传递向了单纯的信用中介以外的途径,非利息的收入一直在上升,利益总数对于利差的敏感度也减少了。另外,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社会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跨国的银行的国外利润的比例的提升会导致对于国内的相关内容的反应更加缓慢。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的供给量的测评的作用
在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的问题也走进了专业人士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不在货币供给量中的金融资产有了一定的变换,这样会导致统计货币供给量变成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事实上金融创新还没有进入货币统计的整个内容当中,但是现实是金融创新在这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占的比重也在上升,中央银行很难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估和准确的测量。金融创新在金融流动资金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就不利于原有的货币概念中的区分的问题,不利于对不同的货币内涵进行合理的概括叙述。尤其是金融创新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了货币的定义的发展,当前现金是货币,银行里的资金是货币,在手机上的电子货币也是货币。各个国家的银行在这一方面虽然想进行更加精准的表述,但是金融创新的不断的发展使得新的定义根本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的供给量的控制性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来说,中央银行能够以公开市场内容和再贴现等一系列的方式来对最基础的货币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这样对于货币乘数的管控缺乏一定的作用力。中央银行尽管能够以对法定储蓄准备金率的管控来对货币乘数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货币乘数还受到了持款人和银行流动性等方面的影响。过去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基于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而产生的,受到了其他内容的领导。所以,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的目的难以实现,对于金融机构和社会的支配和管理提升,这就给XX的宏观调控造成了麻烦。
(四)金融创新对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的联系的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金融电子化和网络程度的提升,在主要以金融业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变化,金融资产可以被转换成另一种金融资产,然后进入电子货币账户的支付结算,导致差异的货币资本账户和资本账户之间。这使得准确性和货币统计实用性降低,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价格的变化有了更加不稳定的数量关系。
四、金融创新在货币政策机制上的作用
(一)金融创新对过去的货币政策传播机制的阻碍
金融创新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创新使其难以由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例如,一个国家的计划,以寻求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国内金融机构能够通过欧洲货币市场筹集资金,实现了信贷规模,这将抵消收缩货币政策效应;当一个国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将钱转移到欧洲国家外汇市场,避免了央行的货币控制。
(二)金融创新变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
央行力度降低,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成为了货币政策的衰落禁用的一部分。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输延迟的不确定性
传导延迟货币政策手段来实现的时间来处理所需量的最终效果。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后,通过金融机构去导体之间的反应可以影响经济变量,最后还有比传导的链接更每一个环节,流程,是由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传导延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传导很难把时间随着传导过程的高可变性,带来更大的困难,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
(三)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变化
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大幅度的下降,这就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减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来控制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作用力降低,使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的传导机制部分失效,货币政策的力度减弱。
(四)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能力减弱
中央银行传统的控制货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金融创新使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其经营业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大量的活期存款涌入这些机构,创造出了大量的派生存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降低。
(五)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
传导时滞是指从采取货币政策的实施到取得最终效果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后期间要经过金融机构这个导体做出反应才能最终影响经济变量,其间有一个多环节的传导过程,而每一个环节又要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从而加大了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很高,为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带来较大困难。
综合上述可见,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求能在创新浪潮推动下的金融升级型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五、结论
金融创新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点,并不断探索解决其缺陷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持续高效运转,带动金融行业的健康积极的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XX也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金融创新,实现新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继志.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
2、刘涛、高碧野.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J].深圳金融,2007
3、蒋放鸣.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5
4、倪青.浅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
5、刘永生.谈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时报,2004
6、尹继志.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影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
7、许崇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8、刘小兵.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对策.现代企业,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