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开放并走向市场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时期,入世后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逐步向外国人开放。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在已有改革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自己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趋势;改革;利率;必要性
一引言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自“二战”以后,大部分都经历了一个从利率管制到市场化的进程。从发达国家看,主要是随着科技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有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汹涌的金融创新浪潮在规避传统利率管制的同时,自然地否定了旧的利率管制方式。从发展中国家看,为追求经济的超常发展,往往实行低利率管理政策,通过强制储蓄方式集中工业化资金,长此以往,降低了储蓄积极性,同时,又刺激了投资需求,出现了资金紧缺与资金低效使用并存的现象,金融压抑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的发挥。正如麦金农•肖所言,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深化的核心,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大势所趋。
二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及内容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XX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XX的金融调控,XX对金融的调控通过间接手段影响利率水平,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等。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指导,但不得干扰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三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因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一跋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改革的基本顺序已经明晰: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本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活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定期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先放开对公存款利率后放开个人存款利率另外,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利率市场化要顺利实现,必须尽快完善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
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告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压力,所以我国在近年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相对于前几年的监管而言,当前的监管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它使利率主体行为更加规范,这对利率市场化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
当前,金融监管虽然摆脱了困境,从根本上推进利率市场创造的条件更显必要。因此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就要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监管,按照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大大的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二)宏观经济稳定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就是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很多学者认为,利率管制放开后,引起利率水平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当宏观经济稳定时,有助于维持银行和企业间稳定的关系。稳定的银企关系,有助于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降低不稳定性,很好的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利率一旦放开,在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时,银行就会出现道德风险,为追求高收益而提高利率,使借款人容易引起冒险行为,而且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会给企业投资的增加风险,还会引起企业对短期信贷的过度需求,容易导致短期利率上升较快,对利率市场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微观基础的完善
微观基础主要是指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利率作用的传导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应灵敏,并迅速作出调整对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看,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就缺乏相应的基础,若强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则银行和企业因产权不明晰,用别人的财产去冒险,而不顾利率水平高低,从而发生恶劣后果。考虑到银企的企业化现实.可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和扩大贷款利率孚动范围和幅度。
四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利率体制进行了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逐渐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日益明显。
(一)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要求利率市场化
(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理论分析
近些年来,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当局己经废除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做法,转而实行利率目标。从理论上说,利率具有可测性和可控性、相关性的特点。就可测性而一言,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及其结构,或者可以直接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管住市场利率,因此直接搜集这些利率资料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就可控性而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根据银根松紧而直接调节和控制的;而市场利率尽管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但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或通过再贴现政策影响市场利率,这样也是可以控制市场利率的。就其与货币政
策目标的相关性而言,也是无可厚非的。市场利率作为经济的一个内生因素,总
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运转的。当经济繁荣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利率上升,相反,则有下降趋势。
(2)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适应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许多理顺利率结构的措施,但就整体而言,利率仍处于压制状态,作为利率体系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即存贷款利率仍没有实现市场化。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仍缺乏形成合理利率结构的市场条件。为了有效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作用,唯一的出路只有实行利率市场化。
就利率与实体经济关系而言,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可以实现其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首先,利率与我国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贷款利率的多次下调促进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的购买,是有力的例证。所以,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可行的,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可以实现对居民消费的有效调节。
其次,利率变动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能否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就取决于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真实利率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多次降低贷款利率,到2002年和2003年,投资已出现了高增长。这说明,实行利率市场化,通过利率的变化可以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二)利率水平合理化要求利率市场化
(1)对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1、利率决定权高度集中。我国目前利率水平和结构高度集中统一,利率决策主体是XX,作为金融管理部门的中央银行在贯彻国家利率政策中只具备执行权而非决策权。利率调整哪怕是细微的调整都要报xxxx备案。
2、利率水平执行过程中的硬性要求。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只能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各行不得根据自身资金实力,客户需求状况等自主决定。
3、严格的利率浮动幅度管制。人民银行规定,人民币贷款执行利率在最低下浮10%和最高上浮30%区间内浮动,不能超出浮动范围,否则,视同违规处罚。
(2)我国现行利率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然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并制定了详细的计结息管理办法。在利率逐步市场化和加入WTO的今天,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表现在:
1、利率管制牺牲了社会效益。管制利率被控制在均衡利率水平之下,使得社会经济始终存在超额的资金需求。资金供求失衡,作为调节资金供求手段的利率杠杆又不能自发进行调节,超额的资金需求只能采取局部配合的方式,这种资金分配方式很难符合市场效率原则,因则很难做到合理和有效,往往会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失衡。
2、利率决定权高度集中。我国目前利率水平和结构高度集中统一,利率的
决策主体是XX,作为金融管理部门的中央银行在贯彻国家利率政策中已具备执行权而非决策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及商业银行各个档次存贷款利率变动要经过XX批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权限是由人总行统一规定,具体浮动幅度也要报各级人民银行审批备案;实行利率特殊政策的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也基本上要经过市、县以上人民银行审查、批准。
3、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实行人民银行制定、报xxxx批准后
由商业银行执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利率水平及其调整是由人民银行根据社会资金供求的状况、社会资金的平均利润率、企业和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水平等经济指标确定,但由于上述指标有的难以精确测度,有的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很容易产生信号失真,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评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利率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三)加入WTO要求利率市场化
世界贸易组织(WTO)素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其核心职能是给予成员国相同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在全世界建立一个开放、完整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世界商品和服务的发展。WTO尽管是以推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目的,但已不仅仅局限于商品贸易,其在推动国际投资自由化和劳动自由化方面也卓有成效。根据中美以及与其它WTO会员国达成的协议,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内容大致包括:
第一,在银行业方面,加入WTO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国内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开办
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指定地区可享有中国国内银行相同的权利(国民待遇),5年内取消地区限制和客户限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办理汽车消费融资业务(WhiteHouseOffieeofPublieLiason,1999)。
第二,在保险业方面,加入WTO后,允许外国财一产保险和灾害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3年内取消所有地区限制;5年内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参与人寿保险、退休保险;以审慎标准为基础对外资保险公司发照,取消数量!‘浸制;允一许外资人寿保险控股50%,2年内允许外资保险公司持有51%的股权或开办分公司。
总之,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步放松外资准入条件和范围,使外资不仅可以继续投资于基础设施、出口加工企业;而且可以投资于电讯、信息、产业以及金融业。加入WTO将使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其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或金融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扩大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范围。
加入WTO后2年及5年内,中国分别允许外资银行人民币服务对象先后扩大到中国企业以及居民,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业的进入呈现全面开花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和影响中国利率的诸多因素将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和利率调节将越来越受到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利率水平等开放经济因素的影响。
(1)入世后中国金融环境的变化要求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资金商品化的标志,是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金融市场适应开放和市场化形势的核心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适应WTO的要求。
1、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将放宽,金融业务将进一步开放,必将要求利率市场化。截止2002年末,中国共有190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
行分行158家,下设支行6家,法人机构19家,下设分行7家,21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外资银行拥有的人民币资产、贷款和存款分别为450.48亿美元、185.36亿美元和63.8亿美元①。尽管外资银行在2002年底总资产仅占中国银行体系总资产的8%,但外资银行办理的国际结算和国际收支业务量却占业务量的40%。
加入WTO后,我们将遵守协议承诺:(入世)两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经办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可对一居民经办人民币业务,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将放宽,金融业务将进一步开放。山于国内利率政策对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是差别性的。因此,外资银行业务员所占比例的增加实际上意味着不受率管制的金融业务量越来越大。外资银行占比的提高,必将要求推进利率市场化。
2、入世后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要求利率市场化。加入WTO后,在华的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低成本融资,外资银行可以开展对
中资企业服务,大量中资企业就会从过去在中资银行融资转向在外资银行融资,从而加强了本币与外币的融通,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而要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必须先利率市场化。
(2)入世后,中国利率受开放经济因素的影响要求利率市场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具备较高开放程度的发达国家或国际金融中心,利率与汇率、国际收支变动的相关度极高,其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利率相对于国际市场均衡利率下降,导致资本外流,汇率下降(假设汇率为直接标价法),政策调整利差,使利率上升。
在我国,由于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低,人民币利率与开放经济因素的这种关系基本不存在,但入世后随着中
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利率调节将越来越受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及世界利率水平等开放经济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经济正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1996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352%,1997年为36.08%,1998年为38.8%。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加入WTO,人民币向自由兑换和资木向自山流动方向的不断迈进,中国利率将越来越受到汇率,国际收支和国际经济环境等开放经济因素影响。其次,从资本国际流动来看,尽管人民币目前不能自由兑换,资本外流的合法途经并不畅通,但在寻租利益的驱动下,仍可使用高估出口和黑市交易等方法实现资本外流。1992一1993年,中国利率大幅上升,资木流动由1992的外流232.89亿美元变为内流57.93亿美元,1993一1994年资本外流又升至215.14亿美元,这一时期利率没有变动而人民币汇率则大幅贬值。这说明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变动与国际资本流动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关。入世后,这种相关性将进一步加强。
(3)全球金融自由化要求利率市场化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规制的放松(financialderegulation)或金融开放,指的是市场机制取代XX或货币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等进行的各种各样直接的干预和控制的过程。全球金融自山化的核心是国际资本自山流动,有些伴随汇率自由浮动,或者说金融的国际化是要将国内金融市场置于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市场的大坏境之中,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竞争。显然,在这种环境下国内资金市场的完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整个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国内金融自由化应该是领先,而且是关键的。而国内金融自由化的核心,是资金价格—利率的市场化。各国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当国内金融系统达到较高的效率,有较强的竞争力时,才能实现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实现全面自由化。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金融机构间平等竞争,提高金融效率,有利于鼓励先进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
首先,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一平将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资金成本、贷款费用、目标收益率、风险差异性、期限、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同业的竞争情况的分析,提高从贷款客户信息收集到贷款决策形成过程的效率;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对利率进行定价和贷款管理,提高贷款的经营效益,从而提高金融效率。
其次,商业银行进入市场化的方式只有竞争一。只有竞争刁’能使资金流向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明晰、能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和要求运作,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客户,同时,这些客户也将获得低利率的资金资源;相反,信用度较低,管理缺乏的企业则要通过较高的利率为代价获取银行的外币资金。这样,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资金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鼓励先进的生产方式。
再次,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导致金融同业竞争的加剧。大额存款山商业银行与客户一协商定价,这将促使商业银行同业间对大额存款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会导致存款利率短期内上升,加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成本,这尤其对于一些网络布局不健全、资金缺口大、经营风险相对较大的银行影响更大,他们必然被迫用较高的利率来吸收存款,增大了经营成本。同时,管理水平高,资金运用效率高、筹资成本低的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来赢得市场,或者在一般贷款利率水平下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竞争的格局将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鼓励先进的生产方式。
2.利率管制在资本流进流出频繁的当代社会,容易造成资木外流和浮动汇率制的实施,使利率国际连动性增强。
3.货币政策重心的调整。由于货币供应量指标更加受到重视,使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卜降,放开利率,使其能更真实地反映货币供求状况,这样利率便成为货币供应量指标的附属指标。
4.金融创新,特别是新型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现,使人为制定的利率要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5.资金价格决定上的“双轨”,将会扰乱一国的金融秩序。在利率管制下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地下”资金黑一市必然活跃,l佰长期的利率“双轨”制必将扰乱金融市场,破坏金融秩序。
由此可见,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格局的逐步形成,国际化趋势中必将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大。
(四)进一步深化汇率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外币存贷款利率
目前我国的外币利率管理是由央行授权中国银行管理,各地区略有差别,一般认为中国银行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及自身经营标准制定外币贷款利率。
但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国内外币贷款市场份额的变化和金融形势的发展。在中行的国际业务一统天下的时代,这种利率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妥,但现在是中行的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在逐渐缩小,此时其他商业银行再采用中行的利率作为本行的利率显然是不适当的,这不但不利于商业银行之间开展业务上的竞争,而且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同时,考虑到国际市场利率水平的剧烈波动,现行的利率调整周期和频度已经不适应于市场情况的变化。
因此,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国际业务竞争情况和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上的国际业务竞争情况;中国银行多年来确定外币贷款利率的经验;每间商业银行的各种利率与国际市场一直密切相关。所以一步到位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已经迫在眉睫。
(2)人民币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的改革可能是商业银行最迫切需要进行的改革,这一改革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方面也有一定的自主性,表现在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浮动范围(上下限)。问题在于,央行规定的利率浮动是依据企业的大小而不是依据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和风险的评估。事实上,企业大未必风险就小,企业小风险未必就大,而且企业大小的评估是XX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事情,应由他们自行决定,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考虑到银行对利率的敏感性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利率决定会自求均衡,并能体现收益和风险的对称,央行没有理由插手。
短期来看,一步到位放开贷款利率也是不切实际的,关键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利率作参考,并且,由于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信用评估机构、职业会计师事务所的暂时性缺失或者不够标准化,以及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和商业银行内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使得一步到位的贷款利率放开可能会出现较为混乱的利率格局。因此,从培养市场和培养人员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较大幅度地扩大现行的贷款浮动范围,并且,浮动的依据应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
总体来说,贷款利率的放开应遵循下列路径:先是利率的“浮动化”,然后是管下限不管上限,最后是完全的市场化。
五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大势所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改革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9年,主要是调整利率水平;1990-1992年,主要是调整利率结构;1993年至今,主要是改革利率机制。2000年9月21日,央行宣布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对外币利率管理制度实行重大改革: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一)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里的需要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同其它商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一样,是引导资金流动的一个重要信号。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一是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来区别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相当多急需资金的人得不到货款。二是现实中,银行之间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扭曲了利率体系,多数企业寻租后所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造成金融机构巨额不良资产。三是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不利于金融市场资金的正常流动和资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如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二)利率市场化是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对产品定价的基本权利,没有定价权,竞争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控制着70%以上的存贷款业务和80%以上的结算业务,并且储蓄存款还在进一步向它们集中。九十年代初,一批新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出现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国家想通过增加市场主体来打破垄断,引人竞争,但由于被剥夺了价格这个最有力的武器,中小银行的服务优势、管理优势、成本优势在四大银行庞大的网点优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一个利率管制的金融市场里,即使加人WTO后面临外资银行的竞争,四大银行生存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也不会很强烈。国内银行只有通过市场化实现企业化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迫使各银行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迎接来自国内外银行的竞争。
(三)利率市场化是央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
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没有利率市场化,就没有真正联结企业、银行、财政的关节点,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难以见效。近几年来,央行连续通过降低利率拉动国内需求,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但效果不明显,经济出现了持续通货紧缩。而X央行同期也采取调节利率的措施,其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我国各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利率生成和传导机制,央行调控金融市场实际利率水平的能力和作用大打折扣。
六总结
中国的利率管制在维系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等方面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利率管制的金融约束政策也付出了一定代价。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利率管制政策己经失去了其生存的宏微观环境,利率完全市场化己不容置疑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然而,中国目前实施利率完全市场化仍然存在许多障碍,主要为商业银行体系不健全,资本充足率不足,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和内控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不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风险难以控制等。只有克服以上障碍,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改革方可稳健地进行。
在当前国内宏微观经济环境下,我国应当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市场化利率决定和传导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洪德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许崇正.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00,(1).
3许健.利率自由化的约束及其实践〔J〕.金融研究,2003,(8).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we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43一153
5潘红宇时间序列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6刘志标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与绩效分析改革论坛2004.9.25
7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2001,(1):26-29
8蒋波,刘小红.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08-109
9刘增学.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建议.金融改革,2005,(3):12-14
10景学成沈炳熙等著《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1李社环著《利率自由化———理论、实践与绩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