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青少年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硕士论文数据库对文献进行检索,经过筛选纳入文献20篇,总样本量为4071,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二次分析,系统整合,结果发现:
(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良性父母教养方式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子女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三者相关程度介于低等与中等之间。
(2)正常学生群体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与父母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如特殊社会群体的相关。
(3)特殊社会群体的精神质与母亲的惩罚严厉有高等程度的相关,神经质与父亲拒绝否认有较高程度的相关。
关键词:大三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元分析;青少年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人格在中国又可译性格,而在西方语言中源于拉丁语面具,表明"人格"还具有社会功能,它体现了个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大千世界中,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构成了普遍的性格迥异的个体。个人的能力能够帮助个人获得相应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而个人在与周围同伴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格却是能否帮助个人维持长久的关系的关键。往往破坏社会规范[1]、不遵守社会道德[2][3]、心理行为障碍[4][5]等的人群具有不健全的人格。另外国内外很多研究[6][7]已然证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系,人们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注,最初起源于对精神疾病因学的探讨,后来又进一步延伸到心理健康领域,近年来又扩展到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方面,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而青少年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储备军,未来国家强盛的中坚力量,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人格维度,关注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探讨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完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研究不断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尤其年幼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教养方式当中的一些成分,如对孩子的温暖和爱,支持和权威性,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影响逐渐减少,但是实际上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渗入子女的血液,在子女价值观的形成、专业的选择、遵守社会规范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在近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8]。
目前,国内外的很多文献中都对青少年的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例如钱铭怡[9],卢莉[1],刘青[10]等人,得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只是对特定群体的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只在特定的群体中可以应用,不同的群体在相关数据结果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把研究的数据及结论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元分析的方法可以对不同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使之前的研究结果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此外,由于元分析是对所有研究的整合,所以结果比某一个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因此,用元分析的方法把之前关于青少年的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章进行整合,可以使研究的数据结果更方便应用,以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完善。所以对初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正常学生群体和特殊社会群体的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1.2概念界定
1.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是在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11],父母会将系统的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规范、态度体系教育给孩子,从而形成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它既表现为父母为履行职责而进行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也包括其它体现父母自身特点的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例如:姿势、手势、语调等,这对子女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2人格
对于人格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选用艾森克的大三人格理论。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人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和潜在行为模式的总和。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的三因素模型。他认为各种人格类型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相反,人格类型包括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质-稳定性(neuroticism-stability)和精神质-超我机能(psychoticism-superegofunctioning)。其中神经质和神经质表个体从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内外向是人类性格的基本类型。
精神质(P):表现为人格特征的光明与黑暗,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程度,但是精神质程度过高,则可能发展成异常行为。高分精神质者具有倔强固执、凶残强横和铁石心肠等特点,这种人有强烈愚弄和惊扰他人的需求。低分精神质者具有温柔心肠的特点。艾森克认为所有精神质者的共性是思维和行为各方面都非常迟缓。
内外倾(E):表现为内外向的差异。外倾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爱交际、喜社交、渴求刺激、冒险、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等特点。内倾的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等特点。
神经质(N):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反应是正常行为,并非病症。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这种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应轻微而缓慢,且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不易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克制。
1.2.3元分析
元分析方法的定义很多。Hunter(1982)认为元分析是对多项研究作描述性统计的数量累积和分析,而Hodges(1982)提出,元分析总体上讲是运用效应量值方法,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整合。但总的来说元分析指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文献,以综合已有的发现为目的,对众多以往的具有相同研究目标、但得到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系统评价和定量分析[23]。
1.2.4青少年
青少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生理学上指身体生长发育达到高峰,身高、体重剧增,性成熟开始;心理学上指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使青少年产生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们开始关注作为客体的“我”和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他人的评价。在本文中的青少年主要指心理学领域的青少年,即自我概念开始觉醒的群体,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
1.3选题目前的研究的现状
1.3.1正常学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相关关系研究现状
国内的一些研究显示青少年的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在黄美玲[12]以江西赣江某高校大一至大四20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了以下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子女的外向性格成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在兰州大学乔昆[8]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以503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表明:父母情感温暖越多,子女越表现出外向、开朗的人格。父母越缺少情感温暖、理解,越多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越易导致子女表现出粗暴强横、不关心人、孤僻等人格。
1.3.2特殊社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相关关系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特殊社会群体例如少年犯[1]、强制隔离戒毒者[2]、青年暴力罪犯[3]、抑郁障碍人格者[4]、强迫患者[13]等的人格表现出较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而对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格和各因素的关系分析中得出其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当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在卢莉[1]的研究中,以190名男性少年犯,137名普通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表明少年犯的精神质P与父母的情感温暖FF1、MF1呈负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F3呈负相关,而神经质(N)、内外向(E)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在高丽娟[13]的研究中,以56名青少年强迫患者和56名健康青少年及他们各自的父母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表明,青少年强迫患者的精神质(P)与神经质(N)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1.4选题的意义
对青少年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进行元分析,有解剖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响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同一学生群体拥有相近的人格,不同群体在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上具有程度上的不同,而人格的形成又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具有相关性。尽管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研究,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但是很多研究被试都只是局限在一些特定的群体,无法真正包含大部分的青少年各个群体,也没有对整体的社会提出建议。因此,之前的学者做出的研究无论是在结论还是在数据方面都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其结果无法完全用于指导全部青少年的人格的塑造,元分析的方法可以对之前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能找出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的父母方面的问题,促进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此项研究也有指导青少年人格完善的实践意义。良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促进青少年人格完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不良行为及心理发生的有效途径,对之前研究的结论进行整合,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子女、改善亲子关系,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及心理的产生,对当今父母的家庭教养提供一些直接的教育建议;元分析的结论可以直接应用于青少年的发展,可以使青少年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学习与父母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促进自我人格完善;此外,本项研究可以提供特殊社会青少年群体的人格特点以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特点,从而对大学生发展亲职教育,为其以后建立家庭,如何健康教养子女提出教育建议,预防如今社会中存在的不良教养方式,从而为未来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参考,提高全民素质。
2研究方法
2.1文献收集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这两个电子平台收集全部有关父母家养方式与大三人格相关关系的文章,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搜索全文,以父母教养方式、艾森克人格问卷为关键字分别得到相关文章43篇、51篇。
本文纳入的文献使用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1980年瑞典心理学家C.perris等编制的,通过让被试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后经我国岳冬梅修订成中国版,其中父亲部分包括58个条目,母亲部分包括57个条目。使用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与其夫人在1975年编制,后经中国北京大学陈忠庚教授改编的中国成人版(85项)、湖南医学院龚耀先教授主持修改的成人(88项)及儿童版(88项)、钱铭怡先生修改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48项),虽然题目量不同,都从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对人格进行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分和5个母亲因子分,它们是: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2:父亲惩罚、严厉;FF3:父亲过分干涉;FF4:父亲偏爱被试;FF5:父亲拒绝认;FF6:父亲过分保护;M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2: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M3:母亲拒绝、否认;M4:母亲惩罚、严厉;M5:母亲偏爱被试。可以将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FF1、FF2)视为良性的教养方式,其余教养方式视为不良的教养方式。
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包括四个维度: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说谎(L),本文主要对神经质、内外向、神经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2.2文献筛选
2.2.1文献纳入标准
(1)研究采用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并对二者的相关性做了一定的相关性研究
(2)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三人格相关性关系的数据清晰。
(3)清晰的样本量
2.2.2文献排除标准
(1)综述文献、理论性文献;
(2)文章未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或艾森克人格问卷;
(3)没有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三人格的相关性做数据上的分析;
(4)数据模糊不清。

本论文中纳入的特殊社会人群为少年犯、少年暴力犯罪者、强制戒毒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青少年强迫症患者。
2.3变量编码
对20篇文献进行特征编码,将发表作者和时间、期刊类型、题目、样本量以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录入Microsoftoffice-Excel中。
2.4效果量计算
本文使用元分析的研究方法,即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r作为效应值,在Excel中先对所有的r值按照对应方式各因子与社交焦虑因子对应填入排序,排好后,利用公式算出标准误SE:将r值采用费舍公式换算出Zr,加权后再把费舍Zr值和标准误SE输入Stata12.0软件中分析得出综合R值,最后运用Q检验法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1,即异质性较低,则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最后用综合R值来评价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柯恩认为,效应值与相关程度有关,效应值≥0.40可以解释为为较大程度相关,效应值=0.25可以解释为中等程度的相关,效果量≤0.1可以解释为较小程度的相关。所以可以认为当0.1<效应值<0.25时,属于低中等程度相关;当0.25<效应值<0.4时,效应值属于中高等程度相关。
3结果
运用Excel对所需数据进行编码整理,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元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果:
3.1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3.1.1父母教养方式与精神质(P)的元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精神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情感温暖、母亲的情感温暖呈现低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另外精神质(P)与父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呈中高等程度的正相关。与其他教养方式存在中低程度的正相关。
3.1.2父母教养方式与内外向(E)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内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的情感温暖、母亲的情感温暖呈低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内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其它不良教养方式之间没有相关性。
3.1.3父母教养方式与神经质(N)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从表三可以看出来神经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呈负低等程度的负相关。神经质与其他的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母亲的偏爱被试FF5呈低等程度正相关,与其他不良教养方式呈低中等程度的相关。
3.2正常学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神经质(P)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3.2.1正常学生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精神质(P)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正常学生群体精神质与而父母亲情感温暖呈低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与父亲的偏爱无明显相关,与其他不良父父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呈正相关,其中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相关介于中高等程度的相关,母亲的偏爱被试呈低等程度正相关。
3.2.2正常学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内外向(E)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正常学生群体神经质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呈低中度程度的负相关,与其他不良父母教养方式呈正相关,其中与父亲和母亲的偏爱呈低等程度的相关,其他的为低中等的正相关。
3.3特殊社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精神质(P)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3.3.1特殊社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精神质(P)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特殊社会群体精神质P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呈现负相关,其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为低中度负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为中高等程度的相关;与父亲的严厉惩罚FF2,母亲的拒绝否认FF3,呈中高等程度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FF5呈低中等程度的的正相关;与母亲的惩罚严厉MF4呈高等程度的相关。
3.3.2特殊社会人群父母教养方式与内外向(E)相关关系的元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特殊社会群体神经质(N)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过度干涉、母亲的情感温暖没有显著相关,其他不良父母教养方式均呈正相关,其中父母拒绝否认FF5、MF3,母亲的严厉惩罚MF4的效应值为中高等程度相关;与其他的教养方式相关为低中等相关。
4分析与讨论
个人人格是衍生个人心理、行为的根源,对于青少年作为未来祖国的栋梁,其人格维度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大三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根据科恩的效应值大小的指标,得出了一些结果。
4.1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相关关系的元分析结果
(1)大三人格的三个维度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存在相关性。整体研究的群体的精神质(P)、神经质(N)与父母的良性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呈低中等的正相关,其中精神质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母亲的拒绝否认呈中高等的正相关,神经质与母亲偏爱呈低等程度的正相关。说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越多,表达的消极情感越多,负面情绪越多,子女处在负面消极的家庭成长环境中,吸收负面影响越多,子女越容易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对于家庭以外的消极情感反应强烈,并且子女自身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易暴躁、冲动、倔强、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点,人格趋向黑暗,从而出现神经质和精神质倾向。
(2)内外向(E)与父母的良性教养方式呈低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显著的关系。说明子女在遇到学习、同学相处的困难,尤其是二次发育带来的各式身体变化、心理困扰时,父母情感温暖越多、理解越多、尊重越多,子女越容易适应各式变化,以更加积极、包容、健康的心态去应对,越易帮助青少年形成外向积极、活泼好动的,善于与人交往的外向型人格。
(3)整个数据的结果偏向于正常学生群体,这可能与纳入的研究正常学生群体的文献多,样本量大有关。
4.1正常学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相关关系元分析的结果
(1)正常的学生群体的良性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精神质、精神质呈低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与内外向(E)呈低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以往众多学者如张改叶[14]、李国华[15]、黄美玲[12]、张成镐[16]、乔昆[8]杨梅菊[11]陆畅[17的结果一致,说明本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说明父母在给予子女关爱、充足的交流,予以尊重,肯定子女的努力,在这样温暖的家庭中,子女遇到问题能与父母商量,父母能给予子女合理的建议,对子女的进步给予赞赏,会使子女关注自己的进步,肯定自身优点,从而能包容接纳周围同伴的不足,欣赏同伴的优点。这样的孩子会逐渐形成情绪乐观稳定、有较高程度安全感、适应力好、接纳程度高的特点,人格逐渐完善、健全,同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这与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研究目的不同,王冬梅[18]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和免疫功能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人格和免疫功能作为因变量,主要研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没有足够重视,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叶静和韩雪[19][20]的研究,分别是以乒乓球和孤独感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次,施测对象不同。钱铭怡、刘青[9][10]研究的对象为高中生,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高考是人生的大关,身为高中生,可能对于研究不太重视,造成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实际情况。另外叶静[19]的研究对象是出于封闭训练的乒乓球运动员,从小远离父母,与父母的接触较少,其父母教养方式不同于一般家庭。最后,样本数量不够,吴均林[21]研究的数量还不及其他研究,研究数量都有待提高,数量不足够,难免结果不具有普遍性。
(2)正常学生群体的精神质与父亲不良教养方式呈低中等的正相关,与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具有中高等程度的正相关。说明母亲的负面情感、消极反馈、高压政策越多,子女越容易产生消极认知,不够关心包容他人、行为倔强、难以适应环境,从而孤独、冷酷的精神质倾向。这与乔昆[22]的结果一致。X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兹也发现当孩子小时候具有父母拒绝否认的经历,长大后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倾向、人际交往不良、敌意性、攻击性行为多的情况[12]。
(3)神经质与不良父母教养方式呈低中等正相关,其中与父母偏爱呈低等程度的相关,所以相比过度宠爱,直接的消极教养方式更易使子女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过于敏感,越多出现焦虑、郁郁不乐、惶惶不安的特点。
(4)内外向(E)与父母情感温暖正相关,这与一众结果一致[9][12][15],与叶静关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研究[19]结果相反,可能由于运动员在青少年期远离父母进行训练,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运动员本身就比较内向,父母的温暖反而会使他们不适。所以,对于青少年甚至儿童期就远离父母,处于相对封闭的训练环境的运动员的研究还需加强。
4.1特殊社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相关关系元分析的结果
(1)精神质与良性父母教养方式负相关,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具有中高等程度的相关,其中,母亲的惩罚严厉具有高等正相关。这说明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的方式,亲子间缺少沟通,孩子更容易遇到问题不知与谁交流沟通、越多将不良情感、生活及学业的困惑压抑在自己的心底,继而产生自顾自怜,体会不安全感、无助感、缺乏归属感、不关心理解他人,产生抑郁的烦躁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母亲的惩罚产生的负面结果更甚,在中国的社会期望以及社会现实中,家庭结构多为严父慈母,这说明这样的家庭结构的存在是具有意义的,当母亲的角色发生偏差,母亲不再慈祥,以惩罚严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子女易形成冷酷、爱冒险、无顾他人感受的人格倾向。这与卢莉[1]、施杰[4]、高丽娟[13]对于少年犯、抑郁症、强迫症患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
(2)内外向与母亲的严厉惩罚相关,与其他无关,这说明,母亲严厉惩罚时,不仅易使子女有精神质倾向,更易使子女出现孤立、内向,冷漠的人格特征。这与正常学生群体的结果不同,可能跟研究对象不同有关。特殊社会群体本身的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完善,受不良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效果更甚,正常学生群体收到的温暖较之特殊社会群体的多一些,从而可能会忽视一些不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特殊社会群体可能会埋怨父母,从而将父母的一些无意义或者中性的教养方式自动归为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不关心、不温暖等不良教养方式。
(3)神经质与父母的拒绝否认、父亲的拒绝否认具有较高正相关。这说明,父亲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生榜样,也是权威性的代表,父亲的拒绝否认,会导致子女深度否认自己,逃避自己缺点,继而像受惊的小兔子一样焦虑、担忧、缺乏自信、郁郁不乐,对于周围的人和事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5结论
(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良性父母教养方式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子女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三者相关程度介于低等与中等之间。
(5)正常学生群体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与父母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如特殊社会群体的相关。
(6)特殊社会群体的精神质与母亲的惩罚严厉有高等程度的相关,神经质与父亲拒绝否认有较高程度的相关。
6教育建议
在青少年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引导青少年形成完善的人格,让学生他们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困境时能有效采取积极的方式,健康的心态来应对。
1) 建议家庭教育多使用情感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给予孩子关心爱护,在子女出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产生急剧变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父母应当尊重子女的选择,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缺点,适时地与子女交流,肯定子女的进步,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子女成长,但是不溺爱。以自身行动来影响子女。
2) 应建立在社会上培养父母正确教养方式的培训机制,引导父母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养方式和策略。不仅要开设正确教养方式的课程,在学校周期性地开展父母教养方式课堂和讲座,良性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及原理与方法的普及,而且要适当安排父母间的教养心得交流活动,亲子间的游戏活动。班主任及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其家庭教养方式,从而为学生父母提供建议,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心理的产生,塑造、完善学生的人格。做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
3) 对神经质及精神质倾向高的学生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沙盘游戏,严重者可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心理状态不佳的源头,从而鼓励其与父母交流,改善父母教养方式,。
4) 对于未来不久成为父母的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课程,进行亲职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合理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以后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来教育子女,避免当今社会中已经存在的由于不良教养方式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提高未来新生代的全体素质。
5) 对于青少年甚至儿童期就远离父母,处于相对封闭的训练环境的运动员相对于一般家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所受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不相同,所以对于这一类运动健儿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还需深入,继而可以探讨研究出一套适合于类似于运动员一类的人群的教养方式。
6) 如今国内有关大三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更多的关注青少年,对于成年早期及儿童期的并不多,建议学者研究可以扩大被试的年龄范围,尤其是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最为明显的儿童期。
参考文献
[1]卢莉,李建平等.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54-55
[2]魏春燕,郭蕊霞等.男性强制隔离戒毒者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21(1):6-9
[3]郭俊伟,杨德兰等.青年暴力罪犯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J],2008,33(3):349-351
[4]施杰,王建女等.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083-2086
[5]EhinbucheI.Obsessive-Cumpulsiveneurosisinrelationtoparentalchild-rearlingpatternsamongtheGreek,ItalianAnglo-Australiansubjects.ActaPsychiatricScandinavica,1998,78:115-120
[6]Darling,Nancy,Steinberg,Laurence.Paretntingstyleascontext:anintegrativemodel.PsychologicalBulletin,1993,113(3):487-496P
[7]AlonsoP,MenchonJM,Mataix-ColsD,etal.Perceivedparentalrearingstylein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relationtosymtomdimensions[J].PsychiatryRes,2004Jul,127(3):267-78
[8]乔昆.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64
[9]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93-94
[10]刘青.农村高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人格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0):111-112
[11]杨梅菊.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46
[12]黄美玲,姜维.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现代交际,2016,446:96-97
[13]高丽娟.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个性特征及家庭相关因素研究[D].河南:新乡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1-65
[14]张改叶,郭玉琴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553-555
[15]李国华,李艳祥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4):196-198
[16]张成镐,严秀英.朝鲜族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0,33(4):278-280
[17]陆畅.不同智力水平初中生的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4(44):127-129
[18]王冬梅,贾春梅等.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及其与免疫功能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52-254
[19]叶静.天津少儿乒乓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运动成绩的相关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48
[20]韩雪.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1-61
[21]吴均林,陈晶等.医学生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5,18(10):16-19
[22]乔昆,严祥等.父母养育方式对护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36-38
[23]周林.元分析方法简介[J].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2(2):27-3
[24]徐雪萍,刘建英等.大大学生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183-18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