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少国家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在对外贸易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少国家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在对外贸易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多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战略。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向国际市场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社会福利。国在对外贸易特别是农业对外贸易中也要不断的趋利避害,不断额增强自己的优势产业,从而不断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本文以黑龙江省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为例,研究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该理论在黑龙江农业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更加的合理化,促进农业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指出了该理论在具体的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中不断的完善该理论,在实际中从而不断的指导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提出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建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农产品出口战略”,并将此战略作为现阶段黑龙江农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黑龙江农业;对外贸易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发展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黑龙家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平原是该省的主要的地理特征,是一个农业大省,耕地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黑龙江省80%的耕地在这两大平原上,这样的地貌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生产。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三民问题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和地区一体化的趋势已经不可抵挡,没有国家的产业能不与外界进行交流。在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对外贸易也在不断的发展,国家对贸易的管理作用逐渐的减小,贸易自由化的加强,使得我国的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产品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风险不断的加大,这样如何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实力显得格外重要。黑龙江的主要的农产品为水稻、玉米、大豆、小麦,这些产品的在整个黑龙江农产品进出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农产品进出口中拥有很大的优势地位,为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造成黑龙江农产品在进出口中的优势地位不断的减少,农产品的进出口中呈现出以数量换市场的趋势,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都影响了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健康发展。蕴含的技术与国际发达的国家相比逐步的落后,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对黑龙江农产品对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出符合该省经济发展现状的政策,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占有国际市场,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多年来,黑龙江乃至全国的农业对外贸易出口的产品大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目前农产品的贸易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不断的研究,合理的调配资源,这样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动位置,促进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黑龙江省的农业进出口方面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省份,大豆、玉米等这些是黑龙江省具有优势的出口项目,还有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类,黑龙江野菜也是黑龙江农业的优势产业,这些都是优势产业。当前黑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松嫩平原农场大力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重点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详细的分析黑龙省农业的各个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优势产业方面进行巩固,在比较优势小的产业上面加大投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加大对高科技含量的产业的投入,增加对新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等产品的投入,不断的扩大黑龙江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加有优势的产业,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的产业调整,以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以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黑龙江省农业进出口,促进农业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2.2、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的增大,国外很多的农产品正在进入我国市场,给我国的农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虽然黑龙江省的农产业进出口总额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该省的农产品的总体的竞争力不强,例如大豆,黑龙江省的大豆总产品很高,但是优质大豆很少,80%的优质大豆需要从国外进口,其他的农产品也是这个现状。农产品的进出口现状是主要的农产品数量很大,但是优质的产品很少,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国外的优势农产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现状,可以更好的促进黑龙江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对于促进黑龙江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剖析影响黑龙江农产品进出口竞争力的主客观条件,并从深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状况和竞争力,对提升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3、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在世界上已经很很多年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的引用也比较久远,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农业方面的应用的研究还比较少,起步也比较晚,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的增强,不少的学者开始将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农业对外贸易中,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贸易:潜力、障碍及战略选择》(崔超.)、《论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李崇光,于爱芝)、《专业化分工理论与黑龙江省农产品内生比较优势研究》(尚杰,姜国刚)、《比较优势为基础培植农产品竞争优势》(李崇光,于爱芝),《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吕志学),《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探析》(王杰,辛立秋),《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出路探析》(张洪艳),《加快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迎接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许婕)等。这些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在黑龙江省农业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李崇光,于爱芝利用实际的数据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认为当前比较优势理论是农业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张士云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支持性产业,形成完善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利用技术等优势来发展农业对外贸易。笔者能力和精力有限,只是希望能够为黑龙省的农业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先是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进行了阐述,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的现状的分析来表明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性,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分析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缺点,印证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对外贸易中更具有知道意义,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对黑龙江农业进出口发展提出建议。
  1.4.2、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了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运用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黑龙江省近几年的农业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该省农业中的优势产业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2、比较优势理论相关研究

  2.1、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先驱。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Ricardo,1817)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比较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①。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200多年来,比较优势概念内涵几经变化,处于动态的发展演化之中。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2.1,1、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
  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著作中,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绝对利益是在进行某种商品的生产时,一个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据据对的优势,其劳动成本远远低于社会平均的劳动成本,那么肯定有很多的经济的劳动成本高于社会的平均劳动成本。他认为,国家同单一的人一样,在生产上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总是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需要胆识同时自己又不擅长生产的物品,用最少的代价换来了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产品。在国家的层面上,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比较落后,自己生产的成本比较高,就会从别国进口这种商品。同样的一个国家出口某种商品,是因为这个国家生产这种商品的技术比较高,生产成本比较的低,具有绝对的优势,因为该国能够用同样的资源可以生产出比别国更多的产品,从而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别国。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Advantage)。但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却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成本低廉的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参与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这是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最大的一个局限。
  2.1.2、比较优势学说的相关理论
  由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存在大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Ricardo)提出比较成本理论,这是一个相对的优势理论,这个理论能够很好的回答世界贸易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尤其是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利的问题。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国内贸易中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成本或者说绝对劳动成本,这个可以由社会的平均的劳动价值量决定,这样生产率高的国家的绝对劳动成本比较低,在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交换价格基本上是由交换双方的比较劳动成本所决定的,李嘉图指出:“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互相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例如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成本比较低,这样就比较有优势,这样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就意味着生产这种商品比较有利,在国际交换中这种利益就可以实现。这就是李嘉图经典的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2×2模型。这个简单的模型包含有以下几种假设条件:
  ①国际贸易发生在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上。
  ②生产要素只能在一国国内部门之间流动,而不能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
  ③决定两国两种产品交换价值比例的是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成本,而没有考虑消费等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④两国产品交换是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实现的。
  李嘉图2×2模型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只要本国一种商品生产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生产更有效率即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使自己在贸易中得到利益。

  2.2、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在某两种商品的生产中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是这两种商品的优势的程度不统,一种商品的优势很大,另一种商品的优势相对比较小,这样总体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小的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生产商品的占据的相对的优势理论,进行分工专业化加强生产自己占据比较优势的商品,减少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这样就可以在对外贸易中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这样在相互的贸易中两国都能获得利益。简单来说,就是在对外贸易中,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这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懂得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获利,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田忌的三匹马在总体上与齐王的马相比,均处于劣势的地位,如果是单一的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田忌没有一点胜算必输无疑。但是田忌打乱赛马的顺序,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然后再用有比较优势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就这样三局两胜,赢得了比赛。虽然中国很早已经运用该理论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后,为很多的贸易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19世纪为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的基础,推动了英国当时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为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推动废除了“谷物法”成为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虽然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存在了200多年,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还是巨大的,不容质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一些方面比较优势理论也开始不适合经济的发展,很多的专家学者也看到了这些方面的缺陷,对李嘉图的理论不断的发展。并且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的发展,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学者们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以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角度完善和拓展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他们认为目前一个企业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来支撑整个企业,这样多样化的数量是有规模报酬和市场份额占有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90年代,梯伯特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的问题。但多勒尔(Dollar)等研究者认为仅仅利用规模经济的理论不能充分的解释比较优势,他们认为,规模经济只能简单的解释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分工,而这仅仅是一部分,目前国际间提倡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技术带动产业的改造升级,技术的作用在国家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样就说明了技术上的差异才是这些国家专业化程度不同的真正原因。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层面上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利用动态的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的改造升级和世界贸易的跨越式演进。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研究方法从动态上阐述了比较优势,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与前期的研究上也很大的进步,有一定的创新。
  进入新世界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来明显,没有国家和行业可以不与外部交流而存在,研究者们开始在各个行业间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知道相互间的贸易。这些研究重点分析了在比较优势下人力资源的分配对贸易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具有形同的人力资源质量的几个国家,人力资源成为了所要出口的商品的运用的新技术的特征,此外,对于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源特点的国家,他们的人力资源的替代性成为了出口商品使用的新技术的特征。费希尔和卡卡尔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开放经济长期演进过程的结果。他们分析的主要结论是,与比较优势伴生着的专业化是世界经济演化的唯一稳态。

  2.3、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在对外贸易中可以为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的增加,所以强调对外贸易在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斯密和李嘉图都是当时在资本主义兴起时为加快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当时强大的生产能力所产生的大量的剩余产品寻找市场,推销大量的剩余产品,他们代表的都是在当时还是新兴事物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充分了解了市场的规律,结合了当时的市场特点,论证了国际市场开拓对,贸易的重要作用,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他们的有关贸易的思想都可以归于贸易理论研究上的“供给派”。
  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论,通过对两者的研究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不管参与贸易的一个国家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是贸易的参与方之间有商品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说明,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模型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形态比较多,包含了斯密所论述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据对优势理论只是李嘉图讨论的一个特例,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双方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李嘉图对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讲原来只适用一个特殊贸易方式的模型推广到贸易中一般的情况,他的理论能对普遍存在的贸易现象进行指导,即使200多年过去了,这种理论仍然在国际贸易间起着重要的的指导作用,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

  2.4、黑龙江省近几年农业进出口数据的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的消息,我们可以看到,进口为3.13亿美元,2010年为2.21亿美元,同比增长41.11%,在全国排名21位;2011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13.81亿美元,2010年为12.32亿美元,同比只增长12.06%,位于10;2005年全省农产品出口8.5亿美元,增长50.9%

  3、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对策研究

  3.1、黑龙江农业发展的成果

  黑龙江省是我国我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46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占据全省总人口的一半,耕地相对集中分布,主要在三井平原和松嫩平原,这样的分布比较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生产。省内的土壤主要是非常肥沃的黑土,并且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比较适合大面积的机械化生产经营,主要的粮食产物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下的主要特点有:
  3.1.1、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已经接近现代化的标准
  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现代化的程度很高,已经非常接近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在整个黑龙江省目前266个现代农业设备垦区,同时大型的收割设备、农用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接近5万台等,农业用的直升机51架等等,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基本上已经装备到各个农场的垦区。
  3.1.2、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占据重要的比重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科技力量雄厚,全省的农业的增长中科技带来的增长占据50以上,全省具有19个科研院所,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等科研机构。目前,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病虫害的防治、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0%,农业中科技贡献率超过60%,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

  3.2、黑龙江农业产品进出口发展状况

  农产品贸易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农产品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的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不再单一的出口大豆、玉米等原料,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然后走向国际市场。除了少数的农产品品种的出口量稍微减少以外,其他大多数的农产品的出口都实现了幅度较大的增长。谷物及谷物粉玉米、鲜冻牛肉等农产品的出口额连续多年实现增长翻番,农产品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其中大宗农产品的出口占据全省总出口量的一般左右,罐头等占16.5%,畜产品、蜂蜜、水果占38.5%左右。出口额同比翻番的农产品有谷物及谷物粉、辣椒干、鲜冻牛肉、活鱼和天然蜂蜜等,出口额下降的品种有大豆、食用菌和药材等。①黑龙江省农业对外贸易中取得了增长源于黑龙江省坚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和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利用政策上的倾斜,加大农业的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导省内的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走出去,带动产品、新技术、项目和劳务像国外转移,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项目,现在已经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结合地区建立了农业贸易关系,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建立了广泛的农业对外国际合作伙伴。
  在农产品进口方面,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粮食作物上,80%以上的大豆、玉米需要进口,大豆主要是从X、加拿大两国进口,这样对它们的依赖性非常大,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玉米主要是从南美进口,还有很多的由于气候原因的农产品进口,发现虽然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农产品需要进口,进口的国家比较单一,这样容易造成被动,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3.3、黑龙江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的问题分析

  虽然黑龙江农业在对外贸中贸易顺差不断的扩大,出口额不断的上升,同时农产品进口的比重不断的增长,增幅高于农产品的出口,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也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制约着黑龙江省农业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3.3.1、农产品进出口中产品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农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农产品对外贸易是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农业对外贸易的规模直接关系着整个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是黑龙江省出口的骨干产品,但是黑龙江神很多的出口基地都没有技术和能力对出口的产品进行加工,大量的农业初级产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深加工数量更少。这些情况说明了当前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仍然以农业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深加工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的出口仍然不足,在整个农产品的加工中的比较还非常的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不合理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仅制约着绿色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
  在农产品的进口方面,大豆玉米等黑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优质的产品不多,造成现在国内的主要粮食产品和油料作物的进口量不断的刷新。还有很多是我们将初级的农产品出口,有时甚至是不加工就出口,国外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深加工后再返销国内,这样获取高额的利润。同时国内的产品质量不高,我们以低价大量出口低质量的大豆、玉米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反过来大量进口国外优质的农产品来满足省内的对农产品的需求,这样价格就大大增加了。在新兴的绿色农业方面我们自己的比重比较少,大量的依赖进口,这样都是我们在农产品进出口中的问题所在。
  3.3.2、主要粮食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弱
  黑龙江农业的整体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水平还不足,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再加上投入不足,在良种培植推广、产品保鲜、冷冻、包装等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所以出口的农产品经常不能达到国际标准,产品的质量不高,与欧美等国家的产品相比竞争能力比较差,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市场份额在不断的减少,国外一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已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形成压力。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商品成本相对较高,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
  3.3.3、出口产品的后续竞争力不足
  以黑龙江农业重要的出口的项目大都出口为例,现在大都的出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品牌效应,并不是真正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样黑龙江大豆的市场份额被阿根廷、X等国的优势大豆挤占。牛肉下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这和黑龙江省奶牛养殖加快发展有关,肉牛养殖的规模经济出现后,黑龙江省畜牧业在资源整合上,在规模上,在品质上都应有充分的竞争准备。,这样牛肉在国际市场中不断的增加市场份额。

  4、比较优势理论下黑龙江加强农产品进出口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充分对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着手,培育和改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政策和制度安排在这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起到创造比较优势的作用。因此在黑龙江省农业比较优势的培育政策上,必须遵循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扶持优势农产品产区的生产能力,实现农产品专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促进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发展,形成分工网络,进而扩大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降低内生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培育内生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①

  4.1、加强黑龙省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4.1.1、重视地域分工,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布局
  我国进入WTO已经有几年的时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优化生产力布局。地域分工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捕捉需求信息,调整生产和经营行为。XX要对农业农民进行积极的引导,黑龙江的耕地的集中的特点在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北方的松嫩平原上土地肥沃,历史上对大豆的种植早就很有经验,大豆在出口中具有优势地位。该处气候比较寒冷,每年只有一季可以生长,这样就可以在北部集中发展大豆产业和豆制品加工,加大出口的规模和豆制品的出口。
  XX可以加强引导,多方筹集资金,扩大农业招商,对相应政策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增加对绿色食品等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和建设投资,根据各地不同特色引导农户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通过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对外贸易额。
  4.1.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竞争力
  XX应逐渐的加大对“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下大力度增加财政支持,扩大农业的服务范围,注重提高农业科技产出和新种子、新化肥以及针对各种病虫害的新药物的研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信息服务,调整农作物的结构,发展地域优势、提高优势作物的利用程度,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注重落实,建立国家收购粮食机构,注重粮价的稳定,确保农民的收入不断提升。
  4.1.3、搞好农产品质量认证,突破绿色壁垒,降低交易成本
  黑龙江XX可以针对本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问题,在本省职能部分之间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积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相关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突破绿色壁垒,促进出口,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XX应引导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扩大农产品认证规模,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同时XX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相关部门研究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质量标准和认证等服务;对省内的相关的企业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升级,使他们获得的相关的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加工、绿色产业等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更加满足国内和国际要求,增强农产品、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深化农业分工,提高交易效率。

  4.2、增强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口的措施

  4.2.1、加大引进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我国的农产品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没有核心竞争力,在黑龙江额不例外,农产品的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很多产品是基本上没有优势的粗糙的产品,比如玉米等产品,当地XX可以引进国外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加大技术的引进,鼓励当地居民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生产。以玉米为例,可以加大从加拿大的进口,以此为原料进行玉米等相关产品的加工和再生产,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增强产品的深加工。
  4.2.2、利用产品的进口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黑龙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玉米、大豆、高粱的种植面积比较广,棉花等经济作物比较少,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民的收入。可以引进不同的适合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种类来调整产业结构,在农产品的进口中加大绿色无公害产品的进口,引进先进的技术来促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多样化,加大花生的种植面积,引进国外的适合种植的水果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来促进黑龙江农业的产业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在国际贸易中普遍使用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分析了该理论的突出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该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论证。以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为例,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当前农产品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重视地域分工,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布局、加强农业支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竞争力、搞好农产品质量认证,突破绿色壁垒,降低交易成本等建议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洪.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1):25-26,70.
  [2]范卿泽,王小明.比较优势理论与重庆特色产业的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9):154-158.
  [3]杨丽霞.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研究[J].中国商贸,2011,(33):186-187.
  [4]吴国蔚,薛花.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体现[J].国际经贸探索,2007,23(5):9-13,53.
  [5]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6]盖芳.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基于贸易竞争力角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7.
  [7]尚杰,姜国刚.内生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71-74.
  [8]马增林.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9]岳志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06.
  [10]张彩霞.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11]李崇光,于爱芝.论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J].理论月刊,2005,(7):5-10.
  [12]张士云.从比较优势战略到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关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思考[C].//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2002:198-204.
  [13]王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14]刘文玫.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和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7.
  [15]崔超.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贸易:潜力、障碍及战略选择[D].江南大学,2009.
  [16]李崇光,于爱芝.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培植农产品竞争优势[C].//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2000:203-212.
  [17]李崇光,于爱芝.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培植农产品竞争优势[C].//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2000:203-212.
  [18]豆志杰,姜冬梅.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J].北方经济,2005,(2):56-57.
  [19]尚杰,姜国刚.专业化分工理论与黑龙江省农产品内生比较优势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6.
  [20]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
  [21]王杰,辛立秋.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探析[J].黑龙江粮食,2007,(1):13-14.
  [22]张洪艳.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出路探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7-69.
  [23]许婕.加快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迎接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3):34-36.
  [24]李友华.贸易壁垒高筑形势下的我国对外贸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6,10.
  [25]刘西涛,王炜,王德勇等.黑龙江省特色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881-7883.
  [26]张倩.入世后我国农业贸易政策的取向[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2,(2):14-15.
  [27]吕佳.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0,(9):11-12.
  [28]张静.论我国XX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促进作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18-19,50.
  [29]郑伟东,杨长娟.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措施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17):26-27.
  [30]潘娟,崔磊.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33-34.
  [31]辛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34-35.
  [32]李雯.现代农业企业营销管理[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134.
  [33]李昕曌.积极发挥农垦优势促进黑龙江省农业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56.
  [34]LIShuang,GUOXiang-yu.InfluencesandCountermeasuresofGreenTradeBarrieronExportTradeofChineseAgriculturalProducts[J].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5,12(2):186-192.
  [35]Lotze-Campen,H.,Popp,A.,Beringer,T.etal.Scenariosofglobalbioenergyproduction:Thetrade-offsbetweenagriculturalexpansion,intensificationandtrade[J].EcologicalModelling,2010,221(18):2188-2196.
  [36]May,J.B..Internationalfinancialvolatilityandcommodityexports:evidencefromtheThaiagriculturalsector.[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10,92(3):763-77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87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5月2日
Next 2020年5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