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90年代到现在我国谈话类节目发展迅猛,已成为当前电视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持人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主持风格百花齐放。本文针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的演进做了一个详尽的研究和对比,主要采用了综述法、比较分析、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今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变化代表着节目的发展变化。它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我国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主持人;谈话节目;主持风格

第一章引言
1.1什么是谈话类节目
“谈话节目”其英文是“talkshow”用来指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态,“show”有“表演、说明”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谈话节目就是由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在特定的谈话环境中就当前的热点话题,利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一场讨论。谈论的话题可以是国家政治、社会、人文、经济、历史等等,现实内容是随性的无任何稿件,是以主持人发挥为主,没有固定稿件,所以不可避免的由于此类节目的部分,因此很多港台媒体也把它形象的称之为“脱口秀”。朱羽君教授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谈话交流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交流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1]所谓谈话节目,形式上指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三者构成的主体,就特定的话题展开的讨论,内容上是多变的,运用一种双向的、平等的、即兴的沟通方式展开交流。
1.2谈话类节目的分类及发展
(一)我国谈话类节目的发展
中国谈话类节目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很快。在90年代初期,流行用电话采访并邀请嘉宾参与节目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很受大家欢迎。但随着电视这个媒介的出现,电视以其声画相结合的独特优势取缔了电台。
我国谈话类节目的雏形出现在1958年“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人庆祝五一座谈会”上,当时是由北京市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它的出现并未受到人们的注意。在《东方直播间》的节目中,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就某一话题在直播间展开讨论,参与讨论的有主持人、特邀嘉宾以及观众,这种节目样式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电视节目诞生了一种新型的节目形式电视谈话类节目。1996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可以称之为这类节目的领航者。[2]节目最初的制作灵感来自于X著名谈话节目《奥普拉温芙瑞秀》,而《实话实说》栏目大胆的进行了模仿,同时也开创了我国谈话节目新型式的改革先河,并达到了“洋为中用”的效果。主持人崔永元,以他亲民化的外貌和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影响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因此受到到极大的追捧。谈话类节目从此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相继出现的有中央电视的《市民论坛》、《相约夕阳红》、《半边天》、《当红工人》、《五环夜话》,湖南台的《玫瑰之约》,北京台的《谁在说》、《今晚我们相识》、《夫妻剧场》,上海卫视的《有话大家说》等。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电视台谈话节目已超过210个,形成了当今电视收视的新景观[3]。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法律、情感、教育、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但繁荣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节目内容缺乏个性、话题内容单一缺乏深度、主持人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谈话节目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以话题为主要内容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谈话为主核心内容“围绕谈话组织起来的”节目,有一定时间限制,同时在节目中要保持高度的话题敏感性,而节目本身的看点在于谈话内容本身。
2、调动观众的互动感
观众参与互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演播室里的直接参与,另一种电视机前的思维情感间接参与。对于身在演播室里的现场观众,主持人应当积极的与之互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不能仅仅的把他们就当做是现场的道具。对于观众而言,如何留下本身就稀缺的视觉资源,是提高电视收视率的主要途径,因此努力提高节目的质量,调动现场观众的参与度,利用热线、网络、微信,现代化媒介吸引场外观众的广泛参与度,使场内和场外融为一体。在我国现有的谈话节目中,出现的大多问题是:观众的参与度整体不高,大多是主持人问嘉宾讲,这种被动的参与方式在我国谈话类节目中较为常见也是迫切需要创新的地方。
3、以主持人的风格作为亮点
谈话节目在制作上必须是一次性的,不像其它节目可以录播或者通过后期剪辑来完善,谈话节目一旦被打断就会缺乏连续性。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节目的录制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即带着嘉宾跟着话题走,因为事后可供编辑修改的空间很小。所以谈话节目相对于其它节目而言主持人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这也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只有这样才会脱颖而出,受到观众的喜爱。
国内各电视台金牌谈话类节目发展现状
谈话类节目开播以来,深受观众们的喜爱。但总的来说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超级访谈》为例,节目从开播到停播,总共陪伴观众走过看16个年头,主持人李静在2016年1月14日发微博表示,《超级访谈》将停播,与观众暂时告别。无论是主持人的个人原因,还是因为要顺应节目的发展,但节目的停播,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谈话类节目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部原因,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及时注意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也为就此展开调整和补救;二是外部原因,互联网及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也暴露出当下我国谈话类节目普遍所存在的问题,例如:节目定位不清晰、主持人缺乏自身个性、话题缺乏亮点、同化栏目泛滥、内容的真实感丢失等等。总之,尽管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面临种种困境,只要面对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创新,不断改革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无论是综艺类节目还是谈话类节目,都需要不断的改变节目形态,推陈出新,从而来适应不同阶级观众的受众心理。纵观当代荧屏里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着千篇一律的节目样式,节目内容和形势上大多基本雷同,没有任何的创新点,想要提高节目收视率,就必须从本质上全面革新。首先可以从选题入手,注重节目内容的多元性,在故事的选择上注意典型性,多去挖掘故事中主人公背后的故事,用其独特的故事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当今很多访谈类节目大多都以各行各业的名人、明星、大腕等知名度较高的作为访谈对象,将公众人物的碎片式情感及隐私,曝光在荧屏上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显然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应该尽快摆脱这种误区,多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再者就是主持人本身而言,应当积极创新自身的主持方式,可适当的添加一些地域特色,或者在主持中注意副语言的运用,从而增添节目特色,吸引观众眼球。
第二章主持人在谈话类节目中的作用
2.1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一)主持人驾驭节目的能力
谈话类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三者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的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驾驭者。他的作用是调动现场气氛,不断引导嘉宾和观就当前节目的话题展开交流,它留个节目主持人较大的主持空间,同时也是最能考验主持人功底的一档节目。节目开始没有事先写好的稿件、预见性的问题、以及补救的措施等等,这也就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一定要把握好节目的总体方向,发现嘉宾话语里的亮点,以此找到更具有价值的发问点。从这那个方面看节目主持人的驾驭能力主也可称之为对现场的控制力和节目导向的引导力,他对于节目的整个而言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超过节目编剧。这也就要求主持人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从心理学上来看,主持人的这些“引导力”,就好比一块无形的“磁场”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从众的心理,这表现在节目中即为嘉宾和主持人讲的就都是正确的,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隐形的磁场,但这种影响都是潜移默化下意识形成的。那么这样说来,主持人隐形的作用就被体现出来了。
其次,驾驭能力还体现在主持人的亲和力上,它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常言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作为主持人而言,面对的更是各行各业不同的人群,他们受教育程度都各有,所以与之沟通的方式以及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思想共鸣的效果。再者就是要积极融入节目当中,不能因为是主持人我只说我固定的开场白,对现场的话题置之不理,这也是行业的大忌。比如说穿上平民化的衣服、改说方言、把演播室装饰的跟自家场馆一样,这样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亲切感,让观众觉的就是在自家院子唠嗑。这样就更容易被接受,比如说节目《鲁豫有约》它的场景一般就是设在咖啡馆、小房子、嘉宾的工作室或者家里,主持人鲁豫也是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看节目的时候就感觉是两个人在聊天,适时的发问嘉宾也会跟着她的思路走。
再者就是主持人对语言整体的驾驭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主持人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做支撑,谈话类节目更是如此,它要求主持人对语言的敏感度一定要非常高,常常有价值的点,都需要主持人从嘉宾的话语中去挖掘,然后进行快速组织和总结,属于一种即兴的表达。比如《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崔永元,,他在节目中说的话都很有趣,总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气息,他侧重说实话,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引导问题,总是能很好的把握节目尺度,轻松自如的切换话题,却又在偏的离缘将注意力拉回主线上,不得不敢叹语言魅力之大。
(二)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共性是所有的,而个性即为单独所特有。它也可以说是用来吸引观众的一面旗帜。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通过长期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什么都可以模仿,而这一点是无法复制的,常常在电视中看到东施效颦的例子,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要想形成主持人个人独特的风格,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它所包含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主持人在做定位时一定要与节目定位保持一致,其次主持人本身要有足够的知识做储备,从而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在节目中要善于运用体态语,不断调整自己的主持方式,来达到最佳的主持效果等。
第三章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及观众三者之间的角色分析
3.1构成的类型
都知道在传播学中有经典的5W理论,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Inwhich)、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那么在谈话节目中也是通用的:
who→主持人、现场观众、场外观众、嘉宾;
what→即与节目有关的话题内容;
which→媒介;
whom→电视机前的观众;
with→宣传、教育、引导的功能;
谈话类节目,是一个以语言为基本要素的节目形态,构成节目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物who,它对节目的内容、质量、形式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主持人、嘉宾、观众他们在完成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更是某个观点的代表,他们之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主持人,在前面也有谈到过,下面就具体的角色分析做一个简单的浅析:
(一)主持人或观众
在这里一般强调的是主持人或者嘉宾的“独角戏”,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我讲你听的模式,把这种主持方式称为被动的宣讲式。在早期的谈话类节目中体现的较为明显,而随着互联网出现,大量的优秀节目被得以借鉴,人们得到信息的渠道变得起来越多,对主持人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观众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从前的那种你讲我听的模式已不再适应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也从最初的宣讲式演变为演说式模式,再到现在呈现在荧屏的大多都是多方畅聊的模式,观众也不在像从前一样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话语权的形成者,主持人和观众角色的演变,也代表着我国谈话类节的蜕变。
(二)主持人与嘉宾
这种模式往往是“辩论”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辩论或者讨论的形式存在于节目中。就拿《面对面》这档节目来说,参与节目的嘉宾大多来自各行各业,完全不同,在节目中主持人或嘉宾往往就某一观点展开辩论,这样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很考验主持人或嘉宾的学识。他曾说,我们试图用人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印证,所以才有了面对面”。[4]他作为主持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将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了平民的身份,想观众所想,问观众之所问。
(三)主持人、嘉宾及观众
这种模式往往被称为“双向”的交流模式,也称金三角模式,三者之间完美的配合,使节目更具带动性。消除了人们对主持人的一些偏见,大家都以一种当事人的方式参与到节目当中来,使节目更具吸引力。主持人崔永元用他幽默风趣的话语,一改国内主持人呆板严肃的形象。其次在节目《锵锵三人行》中,主持人窦文涛以一种聊天的方式进行,话题大多宽泛、随意。嘉宾可以说都是博学者,整个节目也在主持人“跑偏式”中进行,极具特色。
(四)主持人、嘉宾、场内观众以及场外观众
这种节目形态最早出现在节目《我们》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邀请场外的观众进行一个现场直播,大大增加现实感和参与感。这样的形式就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场外观众基本达到同步化。往往在节目中可以看到唇枪舌战的场面,以此里吸引观众的眼球。主持人此时的角色也变成了一个调和者的身份。
3.2三者之间的功能
(一)主持人:组织者、引导者
主持人在节目中沟通和组织的功能当然不言而喻了,其次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关注的发言人。她要敢于问,知道怎么问,问些什么才是关注所想知道的,而不是一个炫耀身份的开始。要在自己、嘉宾、观众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清晰脉络,这不仅要求主持人拥有风趣的语言,展现个性的同时,也显示了主持人的学识和见解。
(二)嘉宾:权威的典范
嘉宾在节目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而谈话节目历来就把嘉宾塑造成专家、权威的典范,所以一般他们说的都代表的是正确的舆论的方向。但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环境下,这种权威感也在一步步被打破。
(三)观众:明亮的镜子
谈话节目本身面对的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节目所要面临的是不同类型、不同阶级、不同时间段的受众群,从而达到一定的收视率是相当不容易的。嘉宾在前期准备中还有一个筛选的过程,而观众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具有偶然性和选择性。所以他们的观看率,能够较准确的反映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效果。
第四章90年代至新世纪谈话节目主持风格演讲历程
4.1从90年代至新世纪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个人特质
(一)个人素质对个人风格的影响
1、主持人的自身条件
在当今“内容为王”的时代里漂亮的外表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更多的是注重内容,所以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足够的自身条件做支撑,这样才能在更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第一,要具备缜密的思维,这样才能能完整地主持完一档节目不出差错;第二,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使话题内容始终保持新鲜感。
2、主持人的自我要求
个性要求:庞大的主持队伍中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特色,就需要别具一格的主持人,作为谈话类节目的主导因素,他的个性也直接决定着节目的个性,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鲁豫有约》中的鲁豫,连节目名称都是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足以彰显其个性的一面。
素质要求:作为谈话类主持人来讲,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完整的知识体系;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知道被采访嘉宾的相关人生经历,以便更好的展开采访;其次拥有客观的态度,在有争议的话题中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
(二)主持风格的个案研究
1、崔永元—幽默式的访谈
作为中国谈话类节目最具典范的代表,由崔永元于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得到了观众的一直好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停播,但主持人给观众却留下了不可抹去的记忆,崔永元以其即兴的幽默、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深深吸引着观众。都说万事开头难,而崔永元总是能在节目的开头做到“先声夺人”,让话题在开场的时候就引人注目,使观众迅速进入状态。比如在“为什么吸烟”节目中,崔永元问“您吸烟吗?”郭念锋答“我吸烟是饿的”主持人:“因为饿,您当了神仙”观众台已经爆笑不止了,这样简短直白的开场白,最大的优势就是瞬间吸引观众及嘉宾进入到话题中来,知道今天说的话题是什么,能很好的消除紧张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在节目中善于总结善于归纳问题,也在很好的做引导,使节目的真实性变得极强。节目内容不做作、不庸俗大多都是脱口而出的即兴评说,这一点不仅要求主持人要把握好整体的度,其次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之后的节目《东方眼》虽也属于谈话节目,但更为细致的分应该属于社交类谈话节目。此时崔永元在主持的时候风格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节目现场有种美式“脱口秀”的风格,现场的观众被驻场乐队所取代。由于节目是由热点短评环节、热点讨论环节、互动问答环节三个方面构成,他的主持风格更趋向于新闻解释类的样式,更类似一种解说,是早期主持人主持风格的一个典范。
2、陈鲁豫—“独白”的秘密
鲁豫的外形和气质给人一种内敛、冷静、随和的感觉,当然这一点也很好的体现在了她的节目中。下面就她主持的节目对她主持风格的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在《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中,主持人大多时候都是在“听”的一个状态,仿佛就是嘉宾一个人在进行一个自我的独白,这可能是区别于其节目的最大特点。擅长倾听是一个没有难度的问题,但适时的打断确实一个很深的学问。节目以“说出你的故事”为宗旨,讲述一个又一个曲折人生的历史,让人们在听的同时不断的去思索人生,这也逐渐的人鲁豫形成了自己的主持风格和特色。善于倾听适时打断,以及舒适的谈话环境,让被采访人感到被尊重,因而很乐意去诉说,因为她的静听,所以才让我们听到了来自更多内心深处的独白。
不同的是在2014年10月4日,担任北京卫视语言竞技类真人秀《我是演说家》的导师时,而是变听为说,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鲁豫。她的演讲总是娓娓道来,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不再像访谈类节目那么静,展现出来的是一个乐观,爱笑健谈的这么一个形象。
3、李静——演播厅里的家长理短
2000年开始主持《超级访问(http://baike.baidu.com/view/309902.htm"\t"_blank)》,2006年主持《美丽俏佳人(http://baike.baidu.com/view/826361.htm"\t"_blank)》,2007年主持《非常静距离(http://baike.baidu.com/view/2578002.htm"\t"_blank)》。其中《超级访问(http://baike.baidu.com/view/309902.htm"\t"_blank)》是一档访问明星以主持人为主的大型电视娱乐脱口秀栏目。李静以其独特的个性鲜明加之气质亲切随和,语言的幽默有趣,将节目大胆的进行创新,并将娱乐气息与谈话氛围巧妙融合在一起。往往以其独特的视角,最刁钻的问法、最新鲜的爆料、最活跃的气氛深受大众喜欢。
4、杨澜——辩论式的访问
杨澜于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http://baike.baidu.com/view/109977.htm"\t"_blank)》节目主持人,并于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http://baike.baidu.com/view/1199000.htm"\t"_blank)”;之后赴美深造,后加盟香港凤凰卫视(http://baike.baidu.com/view/34723.htm"\t"_blank),开创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http://baike.baidu.com/view/307400.htm"\t"_blank)》,和节目《鲁豫有约》一样,都是用自己名字命名的节目。正因如此也一直备受大家的观众,也深受各个层次的观众喜爱。她的主持风格大多清雅秀丽,面对问题反应很迅速,及时化解矛盾,知性大气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与鲁豫的节目相比她的节目内容更具有新闻人物访谈的特征,这一点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每期节目中,杨澜对于话题的设计,大多以集聚热点的话题为主,采访中有明显的节奏性,一环套一环紧扣主题。提问也很具有针对性,虽然跳跃性很强,但基本问题都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在她的刺激或者说引导下,双方对话呈现一种交锋平凡状,而在这种观点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精彩就就显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她的采访风格或者说主持风格更趋向于“辩论式的访谈”类型。
5、窦文涛——“闲人说俗话”
一提起窦文涛就想起节目《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观众最熟的嘉宾应是许子东和梁文道。她们三人就像好友聊天般,完成整档节目的录制,轻松的聊天氛围中展现了个性化的表达。《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定位是:“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5]将娱乐的因素融入到新闻类谈话节目中,。不仅是一个极具创新的体现,而且还一改新闻的枯燥和乏味,主持人窦文涛他的主持风格是极具个人特色、大胆敢言、轻松幽默、方言无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又不失知识性。在他的节目中,大多营造了一种日常聊天的形态,这一点上跟主持人李静尤为相似,但他更强调的是营造出一种轻松、惹人笑,更注重平民化的氛围。其次节目中还常常出现一些“段子”,也常常变成一个小道消息的传播者,这和我们以往在荧屏上见到的主持人形象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是主持人在风格演变中的一个极大的转变。
6、朱军——真挚而感性
提到朱军,不得不提他最成功的一档的节目《艺术人生》,节目之所以很成功,得益于节目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将设计和叙事要素的巧妙结合在一起,注重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性,观众的参与度高当然节目的知名度就提高了。主持人以其成熟、稳重、大气而儒雅央视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他的主持风格是属于比较正统的、娓娓道来式的;他总会把自己当做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用平民化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每一次的节目都是用自己的人生体悟或者经验来介入节目中,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和嘉宾一起聊人生,因而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关系,会极大的消除嘉宾的紧张、戒备之心,从而能展开更深的讨论。
第五章从主持人节目的变化浅析主持风格的创新
5.1以朱军、李咏为例
如表5.1所示:
主持人综艺节目春晚选秀节目谈话节目
朱军《花好月圆》1997年开始主持春晚《星光大道》《艺术人生》
节目现状1991年进入甘肃电视台主持综艺节目《花好月圆》从1997年开始到2017年一共主持了21届春晚。2015年,主持中央电视台平民选秀节目《星光大道》。节目于2000年12月22日在央视三套首播。
李咏《偶像就该酱婶》2002年主持春晚《非常6+1》《咏乐汇》
节目现状2016年,主持人与优酷网与土豆网联合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偶像就该酱婶》。据统计朱军一共主持过9次春晚2003年在央视二套开播,属于平民选秀节目。2008年,开始主持名人访谈节目《咏乐汇》,现状:已停播。
以上是朱军和李咏两位主持人主持过相同节目的列表,“春晚”作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节目,俩位主持人都在零点的时候跟大家拜年,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面孔。朱军作为“春晚钉子户”是目前主持过春晚最多的人,以其稳重又大气的范儿给人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其次该煽情的时候更能煽呼,有时还能客串一个小品可谓亦庄亦谐、老少皆宜啊。而同样主持过春晚的李咏相比起来就有些不足,甚至出现过较大的失误。对于谈话节目而言俩位主持人可就各有各地特色:
从语言风格上讲:《咏乐汇》和《艺术人生》这俩个节目所请的嘉宾基本相同,一般都是艺术和文艺界的名人。就拿他们共同采访过赵雅芝和李玉刚两位名人来说,主持人朱军还是采用比较正式的方式来称呼嘉宾,在整个节目中所出现的称呼无一例外都是“雅芝、赵雅芝、玉刚”这样中规中矩的称呼语。而在李咏主持的《咏乐汇》上大多会听见“女神、刚哥”这样较为贴近年轻人,显得更为随意的称呼。
从口语的节奏上看,李咏的语调相比而言更为的高昂,抑扬顿挫也显得比较明显;而朱军依则和他的主持风格有关,显得沉稳、低调。《咏乐汇》中主持人李咏的语速大多比较快,内容也极具幽默感;而朱军在主持《艺术人生》中,语速则刚好贴近节目宗旨,较为平缓,能够带动人们一起思考人生。
从主持人角色定位上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绝不仅仅是主角那么简单。就《艺术人生》这个节目而言,主持人在节目中,很好的充当了一个聆听者的身份,适时的打断,留给嘉宾足够的时间思考,再加上适时的“煽情”总能让嘉宾说出内心最真的感受。而在《咏乐汇》中,主持人李咏的话显得尤为的多,有时还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状况,例如;当嘉宾正讲的激动时,他会以“手卡”的形式打断,此时嘉宾只能坐在椅子上等他讲完,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嘉宾的存。
不难发现不同的节目带给观众的是不一样的感受,春晚上的朱军总是一副正气凌然、稳重端庄严肃的形象国民形象,而在谈话节目中总是以煽情为主,静听嘉宾对的人生的思考。而李咏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感,蓬松的卷卷头、个性的西服、花哨的领结,一改我们对传统央视主持人的看法。
5.2浅谈主持人风格上的创新
明确自己的定位,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首先是组织者、才是参与者、倾听者、和传播者,这样的一个关系,一般在节目中都是一体的,只有协调好和使用好这一关系,才能展开把握好创新的方向。其次,主持人风格的创新可以从地域文化方面着手,因地适宜培养本土文化,节目中可以添加适当的方言,或者从着装入手,展现自己个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电子文献)编号:1672-7355(2011)02-0097-01孙煜昊《浅析中国谈话类节目》年份:2011年2月,页码:97
(电子文献)编号:1009-3729(2011)01-0036-04丁红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年份2011页码:36
http://news.sina.com.cn/m/cctvmianduimian/新浪《面对面》专区—王志(http://news.sina.com.cn/m/cctvmianduimian/新浪《面对面》专区—王志)
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1999年4月第1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