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要求

1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人才现状 从生活中不难发现,在我国,知识产权在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相应的,我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需求也不断增多,一般来说,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指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而目前各大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虽已形成,但多

1“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人才现状
       从生活中不难发现,在我国,知识产权在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相应的,我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需求也不断增多,一般来说,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指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而目前各大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虽已形成,但多数还尚未成熟。
1.1 知识产权人才的质量
       单从人才质量上看,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绝大多数为本科以上的学历。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本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即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较多 ,硕士生次之, 博士生较少 然而,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出现了倒置的问题, 目前只有少部分大学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培养 , 而培养知识产权硕士、博士的高校反而较多。这就导致人才不能普遍充分为社会所利用。高校培养出来的的,企业不需要;企业需要的,高校没有培养出来。这一巨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困境。
1.2 知识产权人才的类型
       从培养的知识结构看, 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最为广泛, 很多高校将知识产权院或专业归属于法学系列, 缺乏管理知识和工科基础知识的培养, 这样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局限于法律职业,而当下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供大于求, 知识产权专业法律方向的培养并没有太多的就业优势。即使是知识产权复合人才培养,其中较多的也是法律与管理的复合 , 很少涉及工科与法律或管理的结合,而显然的是,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是需要理工科知识做支撑的,单纯的理论型人才并不足以应对社会的需求。
1.3 当下知识产权人才数量
       最后说当下知识产权人才数量显然是供不应求的,首先高校的培养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甚至部分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还在摸索期和实践期,还未能大规模批量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其次,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应按技术人员的4%比例设立知识产权人才,我国目前有200多万技术人员。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总需求量是9万人左右,中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并没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这与国外科技型企业普遍拥有知识产权部和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的知识产权专业队伍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已有61所高校增设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29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学院,91个学位授予单位开展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培养,31个学位授予单位开展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然而,随着一批又一批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企业界仍有声音在抱怨“一才难求”。有关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也不过千余人。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对11所重点高校的调查表明,上过知识产权选修课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5%据统计。显然,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严重匮乏,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良好发展前景与我国目前的人才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
2“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知识产权人才是指具备知识产权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所以,知识产权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事实上,知识产权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2.1知识产权人才的分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人才分为知识产权创造人才和知识产权工作队伍两大类。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指的是从事发明创作等可以创造智力成果的专业人才,知识产权工作队伍指的是从事经营、管理、保护这些智力成果的专业人才。而从具体角度来说,知识产权人才又可以分为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和研究型知识产权人才。以下从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和研究型知识产权人才两方面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2.2“互联网+”时代下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与知识产权的密切关系导致知识产权人才的供给完全跟不上脚步,而近几年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发生的数量也不断上升,为此,加大对知识产权刑事的保护力度已是必然,所以应该吸纳更多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加入到执法部门。当前我国采取的是“行政司法,双管齐下”的保护模式,未来几年内机构扩容和人员增幅应为30%左右,对在省级以下知识产权机构的专业人员还需要不断扩充,虽然各大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就目前来说还是跟不上需求的增速。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性,企业主要需要的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包括知识产权律师、专利代理人、版权代理人、技术经济人和商标代理人等,此类皆属于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
2.3“互联网+”时代下研究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研究性知识产权人才又可分为两类:研究人才和师资人才。研究人才指的是从事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师资人才指的是从事教育工作或参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要求
3“互联网+”时代对知识产权人才的要求
       “互联网 +”强调知识和技术创新,创新人才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载体,知识和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作为支撑。“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息和数据的流通和交换速度,学科、领域及行业关系变得更为紧密,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r难度更大,传统知识产权从业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在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即将崩溃瓦解的情境下,关于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胜任能力的要求是有所差异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群体,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显现出的是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处理繁杂事件的能力。
3.1“互联网+”时代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技术层面要求
       从技术视角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与传统人才在技术层面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互联网时代下的工作群体, 不仅要求对技术有深入的了解,还要熟悉掌握竞争规则,适应市场需求。首先,对于研究型知识产权人才而言,他们主要工作是对知识产权领域进行科研工作或是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由于工作环境的独特性,对这类人才的能力要求是,要具有高层次的理论知识水平,对知识具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在工作的技术层面中,需要其掌握的技术是科研工作的研究方法、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的是科研方面的技术能力。其次,是实务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知识产权事件,要求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要有很强的应用能力。从技术层面上看,主要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很强的思维转换能力,在事物处理过程中能举一反三,较好处理复杂多变的知识产权案件。
3.2“互联网+”时代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法律层面要求
       从法律角度而言,知识产权人才要具有很强的理论功底,熟悉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法律条文的应用必须要结合时代经济的背景。事实上,作为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必须要学会将理论法规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首先,对于研究型知识产权人才,长期处于科研工作的人才要具备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产权学科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知识产权实务知识这三大部分,而且要能将这三部分知识有效地融合起来。其次,对于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从法律角度而言,要掌握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同时,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要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还要求他们掌握知识产权以外的知识,如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和交叉性。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7年10月24日
Next 2017年10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