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之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给传统重资产的钢铁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任何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2015年11月习xxxx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减少生产领域中的无效、低效供给,增大有效、高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处于发展瓶颈期的钢铁行业带来发展的方向与动力,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的效果更是需要长时间去检验,分析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是否给钢铁企业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及是否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马钢股份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马钢股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实施的情况如何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马钢股份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在我国实行的背景,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供给侧改革及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对马钢股份在供给侧改革下“三去一降一补”的主要任务所做出的实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对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纵向方面主要结合财务分析方法对供给侧改革前后马钢股份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及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补充指标从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横向方面主要通过因子分析将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与同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方面还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发展潜力不足、增效成果不显著以及存货周转效率低等问题。为保障供给侧改革效果的持续性,本文提出要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增强自身盈利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降本力度,强化存货管理、坚持去库存等建议。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及对策,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马钢股份的财务绩效水平有进一步提升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务绩效;财务分析;因子分析;马钢股份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曾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呈缓慢发展态势,以钢铁行业为代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结构性供需出现矛盾、产品结构单一、高端产能供给短缺、产能利用率较低以及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基于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钢铁行业的亏损日趋严重,行业发展陷入困境。2015年底,习xxxx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在2016年,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主要改革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钢铁行业是挑战、是机遇,也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是该行业陷入困境时的一个转机,钢铁行业需要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及其主要任务,清除低效、无效的产能,调整长期性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使得供给端与需求端相匹配,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良好发展。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钢铁行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走出产能过剩、高端质量供给缺乏等困境,在财务绩效方面有哪些变化和成果,这些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因此,本文通过对供给侧改革前后马钢股份的财务绩效进行对比分析来发现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以财务绩效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马钢股份为研究对象,探究马钢股份在供给侧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实施的改革举措及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提升马钢股份的财务绩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供需结构的主要矛盾在钢铁行业上的体现则在于产能剩余量多、产品结构单一、高端产能供给短缺、产能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新常态”背景下的我国市场进步带来促进作用。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有学者大多关注钢铁业的去产能及战略转型问题,对于钢铁企业也多是关注其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环境绩效、社会责任问题,少有学者对钢铁业上市国企的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并且研究钢铁行业所属企业内财务绩效的文献也较少,缺乏对具体企业的分析以及能够指导实践的经验研究。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结合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以马钢股份为案例展开研究,对马钢股份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所做出的实施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其在改革前、后的财务绩效,得到供给侧改革对于该企业的意义,并提出一定的合理化建议。因此,研究钢铁行业的财务绩效在供给侧改革前后的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供给侧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钢铁行业在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方向下,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对钢铁行业走出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为钢铁行业在瓶颈期带来了新的活力,帮助该行业清理低效、剩余的产能,降低产品库存量,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让我国经济市场中更多的是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的企业。在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的状况下,我国XX决议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政策。而钢铁行业如若想持续良好地发展,则必定好好把握供给侧改革这一新机遇。因此,本文研究马钢股份所实施的具体改革措施以及措施所带来的财务绩效的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有助于马钢股份未来发展的提升。本文通过对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其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促使其财务绩效进一步提升,从而扩大企业自身优势,并弥补企业不足之处。同时,也对其他钢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成长发展有借鉴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现状
19世纪初,James Mill提出了萨伊定律“供给自创需求”,认为市场需求情况可以由供给情况来决定。George Gilder(1985)他认为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是先有供给,供给是经济的重点,由供给来满足需求[1]。Feldstein(1986)提出了“费尔德斯坦曲线”模型来对供给学派理论的延伸,他认为XX应该让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不要过度干预[2]。随后,NigelHealey(1994)通过研究1900年-1970年期间英国XX施行的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大多从供给层面上来考虑,说明从供给层面来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3]。从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Walter W.Heller(1999)通过整理分析肯尼迪时期出现的问题,认为供给改革才能解决当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Minxin Pei(2006)基于对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地分析认为未来将出现产能过剩和经济发展缓慢等各种问题[5]。在产能过剩方面,Michael Pettis(2016)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是因为盲目投资以扩大规模,导致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6]。Xiaohe Ma(2020)认为需要正确充分地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从多方角度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和原因、如何实施改革、改革的影响等问题[7]。
在我国,关于供给侧的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张五常(2008),他认为管理公司可以从供给侧角度来进行,公司需要内部管理能力方面的供给[8]。刘霞辉(2013)首先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变革的效率因素,继而又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背景,指出我国在宏观经济上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应重视供给要素的效率和质量[9]。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贾康等(2015)指出了一种新框架下的经济学,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许多原有经济学中的漏洞,在分析框架这方面处于空白阶段,这个“新框架”的提出,弥补了分析框架空白这一现象,同时还指出先进技术的重要性,鼓励创新,研发先进的技术[10]。对于当下我国的发展,邓磊、杜爽(2015)认为实施供给侧改革对于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完善监管制度、鼓励创新等方式来发挥改革效果,推动经济发展[11]。罗良文、梁圣蓉(2016)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研究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解释了对供给侧改革存在误解[12]。文建东、宋斌(2016)通过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分析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将有助于我国未来经济地发展[13]。方福前(2016)认为企业应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层面进行供给侧改革[14]。杨利军(2016)认为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减少落后产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来平衡供需关系,同时XX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15]。陈爱雪(2016)通过新供给理论分析出我国钢铁行业目前负债率高而且盈利困难,认为钢铁行业要提升产能的利用效率、政策上要降低企业负债[16]。孙早、许薛璐(2018)认为中国经济逐渐暴露出产能过剩和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而产业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创新、高效供给对于新时期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冯圆(2018)认为降成本对于实体经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很重要,而XX出台相关降成本的方案对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由重要作用[18]。刘战豫、孙夏令(2018)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供给侧改革当前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其认为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还需要在研究深度上下功夫[19]。王雨佳(2018)利用NEIO的分析框架和改进版的Klette模型对煤电产业进行研究,分析供给侧改革对煤电价格的影响,建议企业重组、完善价格传导机制[20]。刘海利(2019)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阳钢铁、华菱钢铁进行财务分析,为供给侧改革中对“僵尸企业”的认定提供思考角度[21]。李新创(2019)认为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建议钢铁产业通过工艺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升级、绿色发展、标准引领等方式来实现高质量发展[22]。徐奇渊(2020)认为我国的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继承的关系,同时也有更进一步的扩展和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3]。方福前(2023)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需求为依托,以适度扩大需求为基础,要完善需求侧管理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需求规模及其增长、需求结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制度体制因素决定的,深化改革那些阻碍需求结构优化和需求增长的体制机制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24]。
1.2.2关于财务绩效的研究现状
对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Stern StewartConsulting(1995)提出了EVA指标,他认为从税后利润中扣除资本成本能够更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体现了剩余收益思想[25]。Robert S.Kaplan和DavidNorton(1996)认为之前的某些评价财务的指标选择的不是特别的合适,要想对业绩做出比较详细的评判,就要从整体上探索与此相关的所有因素,他们还提出了除了财务指标外对企业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四个非财务指标——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创新[26]。Banker等人(2000)认为非财务的指标对分析企业绩效有作用,在评判企业的业绩时多加入一些非财务的指标,比如说客户对产品是否满意、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否较好等等,因为非财务的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往往易被忽略,综合考虑了全部的因素后的评判结果更加能真实准确可靠地反映出企业的情况[27]。Leopold A.Bernstein JohnJ.Wild(2003)为财务分析体系补充了分析角度,还可以通过分析公司经营业绩、资金流量和资产利用程度等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并且将会计分析内容与财务分析相结合,不仅仅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判断会计信息质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分析会计政策等等[28]。David Otey等人(2007)提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需要灵活变通,不同的企业或者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会有差异,绩效评价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的经营状况来进行调整,并且对于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要及时改变绩效评价体系,这样才会有利于对企业的分析,也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29]。SandraMoffett等人(2008)认为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应当想到不良的财务状况比如说损失的利润、增加的成本等等对公司评价分析方面的影响[30]。Regina Andekina等人(2013)认为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时,不仅仅对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考量,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到环境因素,经济活动中有可能面临着的不利环境会对公司分析产生影响[31]。在财务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方面,Georgeta Vintil等(2015)通过对布加勒斯特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0家公司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公司的财务绩效与产权比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尽管这种关系比较弱[32]。
我国学者对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指标选取和运用指标评价企业绩效两方面。邢小玲(2001)认为分析我国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绩效,必须要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战略财务模型,既要分析企业日常业务的绩效,又要评估该企业的社会价值等层面[33]。施徐红(2006)认为,要从战略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分析,作者深入研究了企业的社会价值,讨论了企业的各项能力,以及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战略服务[34]。李捷(2006)认为,以战略为导向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分析还要研究财务绩效和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财务分析可以给战略管理提供支撑[35]。许淑景(2007)在设计子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时,考虑到子公司对集团战略的配合和协同效应的贡献,分别从单体企业角度和集团整体角度,设计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四个方面考核单体企业绩效,从目标任务完成率、非财务指标和贡献程度对集团战略执行情况进行评价[36]。张艳红(2016)认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钢铁企业进行财务绩效分析和加强财务绩效考核能够帮助钢铁企业扭亏为盈,并且提出了如何构建适合钢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37]。孙国芳(2018)认为企业拥有一套完善且具有实践意义的财务管理系统、激励报酬制度以及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有利于企业的长足的生存与发展,但目前我国业绩评价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绝大多数企业的业绩评估的标准不够完善,多以销售收入和盈利增长为主,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38]。何佳(2023)认为财务绩效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属于财务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在对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的基础上,才能使财务管理在实施时,效能性以及针对性更加明显,因此需针对相关体系进行细致研究[39]。杨莹(2023)认为国家对高校财务运行的效率性、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以往用来衡量高校财务的绩效评价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财务指标的选取和非财务指标的处理没有统一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不强,通过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来进行高等学校整体绩效评价,并通过非财务指标促进财务目标的实现,以此来提升高等学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40]。
1.2.3供给侧改革下钢铁行业的研究现状
国外在供给改革背景下研究钢铁行业的专门文献较少,因此这部分只对国内研究做以梳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学者对钢铁行业的研究较为集中,主要关注于钢铁行业的去产能、战略转型等问题。
连莲等(2016)认为新常态下钢铁行业化解产能具有重大意义,钢铁企业应以经济增长极限、市场容量限制、资源与环境约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约束条件为极限做“减法”[41]。在钢铁行业转型方面,陈一等(2016)认为钢铁行业从供给侧方向通过去产能、提升技术效率、大力发展钢铁“互联网+”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方法,实现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42]。在钢铁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张磊(2016)认为钢铁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实现转型、防范财务风险等等,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43]。刘若晨等(2017)通过研究供给侧改革下钢铁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发现钢铁企业具有成本高、财务风险高等问题,问题原因是决策支持能力不高、信息共享能力不足、筹资方式不合理,企业应解决相应的问题[44]。在环境绩效方面,姚翠红(2017)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钢企存在整体环境绩效较好,但样本水平参差不齐;各部门环境绩效水平分散程度不同的问题[45]。杨丽梅、冯立格(2018)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化解产能过剩[46]。任立媛、赵莉(2018)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的利用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稳定而向好,但是对于钢铁行业来说钢铁产能扩张过剩、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暴露,钢铁行业产能的过剩会影响着行业地健康发展[47]。马文军(2020)基于企业和产业协同结合的经济效益与基本效率目标,运用产业市场需求曲线和企业技术成本曲线,构建产业有效市场需求测度模型,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钢铁去产能绩效评价问题[48]。马悦(2020)认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如节能环保、去产能、高质量发展经济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钢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十分重要,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可以通过产品结构优化重组和要素最优配置等相关措施,促进钢铁行业的发展[49]。
1.2.4国内外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对国内和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的整理总结,国外的学者的研究无论是供给侧方面还是财务绩效方面都比国内的学者研究的要早。
从供给侧研究方面,许多国外的学者在供给方面的探究是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问题或者结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总结出一系列理论框架以及一些实际操作方案。我国的学者关于供给侧方面的研究借鉴了外国的相关经验,同时也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在现实出现了各种问题,加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学者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在经过反复实践实验后,不仅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这些方法与措施也在实际运用以及环境变化下不断完善与发展,更好地助力供给侧改革;在财务绩效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是从财务指标到非财务指标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不断得到创新,并且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可以全面、整体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我国学者注重的是如何更好的将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应用于我国的各种实际情况,通过学习和研究国外财务绩效相关理论,并且结合我国企业的自身情况,利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进行大量综合分析研究,在这些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供给侧改革与钢铁行业的研究,自供给侧改革提出后,我国部分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以期找到钢铁行业如何更好的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及钢铁行业如何在这次机遇中更好的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研究钢铁行业的学者大多关注行业的去产能、战略转型问题以及钢铁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绩效问题,主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给出对策。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已经具有许多供给侧以及财务绩效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供给侧改革下研究单个钢铁企业财务绩效的文献相对更少,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可探索的空间。
1.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首先搜索并整理出供给侧改革与财务绩效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然后进行仔细地阅读、思考与梳理。在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理清论文思路,从而为论文的研究形成理论基础、提供方法指导。
(2)案例研究法:本文选取马钢股份作为研究案例,搜索和整理马钢股份的财务指标数据和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以及马钢股份关于供给侧改革的一些新闻资讯,分析马钢股份在供给侧改革下实施的措施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对马钢股份财务状况、财务绩效的分析,为其提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提升财务绩效的对策。
(3)对比分析法: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对马钢股份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改革前后马钢股份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在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下,更加直观明了的观察前后差异,在此基础上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结论。
1.4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对马钢股份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所做出的相应举措进行分析,以及这些举措对于该企业的财务绩效有何种影响;对马钢股份改革前后整体财务绩效变动情况进行前后差异的对比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相关针对性的建议。
论文共划分为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供给侧改革与财务绩效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与概念,以及财务绩效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三章为马钢股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主要包括马钢股份的基本情况,以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马钢股份采取的举措。
第四章为马钢股份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分析。主要介绍改革背景下财务绩效分析指标的选取,以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马钢股份的财务绩效分析。
第五章为马钢股份改革背景下财务绩效提升的建议。主要包括对马钢股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水平。
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及不足。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不足。
1.4.2研究框架
图1-1文章框架图
1.5可能的创新点
(1)选题与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的挑战同时阻碍重重。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从钢铁行业这个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性的行业进行研究,针对某一个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将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为视角点来深层分析,反映出供给侧改革对钢铁行业所带来的影响。
(2)行业与案例相结合的创新
本文以马钢股份作为案例对象进行探究,主要分析马钢股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所做出的相应举措,这些举措实施的效果如何,并且对于马钢股份的财务绩效有何种影响,分析改革前后马钢股份整体财务绩效变动情况,再根据举措成效与不足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钢铁行业的其他企业也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2章 供给侧改革下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与概念
2.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长达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的产能明显过剩、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资源环境面临更多的压力,新旧问题的累加,使得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变化与不稳定,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以xxxx同志为核心的xx做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政治生活和文化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逐渐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而新常态下,强调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入新常态阶段的我国经济,GDP增速是明显放缓态势,在供需情况上,我国的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尤其表现在重工业行业上,比如钢铁、煤炭等行业,这些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生产效率低下、高污染高能耗、缺乏技术创新等问题逐渐暴露,进而面临亏损的局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我们应该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关注与思考,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仅不利于行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对于整个市场的平衡与进步都是有阻碍的。基于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结构调整,扩大有效的中高端的供给,以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的手段来使得供给方面不断适应需求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经济社会处于一个平衡良好的发展状态。
2.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起初形成了传统的需求侧理论,该理论认为需求拉动供给,生产商供应商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是基于消费导向,市场中需要什么则生产什么。供给侧理论的提出是基于需求侧理论,该理论主要认为市场的消费与需求是取决于消费者被提供了哪些商品。供给侧理论突出供给为需求提供方向,同时也要创造出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才会有需求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求我们要调整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高质高效的产能,以科技创新为活力动力推动供给结构的提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进而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阶段。2015年底,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需要完成五大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经济工作,且改革已初见成效,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产能过剩且质量不高的问题依旧存在。因此,“十四五”期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优化供给结构,提供高质高效的产能,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去产能”要求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去除低利润、高污染的过剩产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我国内需增速也放缓,这导致供过于求的矛盾加重,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钢铁、水泥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产能普遍过剩。“去杠杆”是降低长期性和系统性风险。适度的杠杆有利于企业的盈利和未来发展,但是过高的杠杆率过高会适得其反,由于企业越来越重的债务压力,会导致产生更大的金融风险。去杠杆要求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增长来改善债务结构,权益资本比重得到增加,因此逐步减少杠杆,缩小金融风险,也增加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降成本”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不仅仅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成本是提高效率的基础。“补短板”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促使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我国经济支柱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产业投资增量等等。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力,不仅仅是企业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补科技创新进步短板,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等等。
2.2财务绩效的相关概述
2.2.1财务绩效的概念
财务绩效反映出企业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主要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来体现。财务绩效对于企业在成本控制、资产运用管理、资金来源调配方面的效果以及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组成可以全面详细地进行反映。
2.2.2财务绩效的内容与方法
(1)财务绩效的内容
财务绩效的分析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总结出过去发展过程中哪些可以延续哪些需要改进,或者对某一措施实施效果的分析,对于不足之处可以采取具体措施来进一步改善;基于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分析与研究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并且在财务绩效分析的帮助下企业管理者能够做出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决策。通过对财务绩效的分析反映企业各种能力的现实状况,以及过去一段时期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而对企业未来的调整与发展有一个参考基础以待进一步提升。构成财务绩效凭借的内容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
(2)财务绩效的方法
1)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是从财务角度出发,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核心,将若干个比率合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杜邦分析法避免用单一的财务指标,去片面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将多种财务指标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分析系统来反映评价企业的经营水平。
2)沃尔评分法
亚历山大·沃尔提出沃尔评分法,将财务比率和线性关系相结合,选取7种财务比率并给其各自相应的比重,与标准比率相比较从而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反映与评价。
但是沃尔评分法也有局限性,由于需要对各项指标分配权重并且需要确定各项比率指标的标准值,然而不同的行业以及每个企业管理者在设计时会有差异,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得出的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便无法得到判定。除此之外,在技术层面上看,当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严重影响总评分,对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影响。
3)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常见的绩效考核方式之一,它基于组织战略,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性指标和动因性指标、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之间的关系。
2.3供给侧改革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针对财务绩效相关理论及供给侧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进行分析时主要涉及到的理论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2.2.1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管理者想要顺利的进行管理活动,就需要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任何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参与,因此企业所追求的应该是全部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增长,而不仅是部分主体的个别利益。弗里曼(1984)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需要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在公司的经营决策过程中要平衡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不能片面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2)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各企业利益的相关者都不同程度的投入了特定性的精力和资源,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充分了解和关注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接受不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主体对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约束;(3)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诉求的实现与满足决定了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得企业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为了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满足,就必须要了解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在各利益的相关者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企业财务绩效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绩效所带来的贡献,从而确定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准确的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
2.2.4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提高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而权力
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权力。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所追求的目的不同,委托人追求的是增加自己的财富,而
代理人所追求的是增加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和闲暇休息时间最大化。为了避免
这一过程中,委托人的自身利益和财富受到侵害,委托人有必要对其代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并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激励。
20世纪30年代,X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主张企业的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让渡其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对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是企业所有者对代理者履职情况进行判断的依据,充分考虑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解决两者矛盾为目的,使经营者有主人翁意识,从而达到二者追求的利益目的一致的效果。
2.2.4新供给经济学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是一些学者在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问题,反思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逻辑后,结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制度经济学和传统供给经济学相关观点构建起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新供给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是为了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实现经济增长、满足各层次需求的源泉来自供给。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是2012年在我国形成的新学派,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七位学者提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认识框架,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
新供给理论的原则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只有引导资源向新供给、新业态转移,才能真正降低落后产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转型。中国新供给经济学强调XX要通过“有形的手”推动制度建设与保障体制的完善,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重燃市场经济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新供给经济学就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参考与支持。
第3章马钢股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3.1马钢股份的基本情况
3.1.1马钢股份简介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马钢控股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公司,由马鞍山钢铁公司于1993年改制而来,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于1994年4月登录资本市场,公司股票代码600808。马钢股份主营业务为钢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中国最大钢铁生产和销售商之一,其主营产品为长材、板材和轮轴,广泛应用于汽车业、造船业、建筑业、航空业、铁路业、家电业和机械制造业。凭借自身的优势,马钢股份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3.1.2马钢股份经营情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需求进一步放缓,我国传统钢铁企业供求矛盾激化,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严重过剩的情况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是影响着我国经济运行,去产能过剩刻不容缓。2016年马钢股份也进行了功过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对于钢铁行业的整体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改善,钢铁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显著改善。钢铁行业扭亏为盈,对于钢铁企业的经营是有益的,对于整个市场发展秩序更是良性的改善。顺利转型后,美吉姆竞争力不断提升,三垒股份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三垒股份2015-2020年业绩变动如下。
表2-2三垒股份主要财务状况的变化(单位:万元)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营业总收入 | 4827510 | 7322803 | 8195181 | 7826285 | 8161415 |
净利润 | 125670 | 507224 | 705799 | 171392 | 257798 |
资产总计 | 6624553 | 7219159 | 7687200 | 8632204 | 8071114 |
负债合计 | 4416502 | 4495433 | 4487965 | 5548129 | 4809996 |
所有者权益合计 | 2208051 | 2723726 | 3199235 | 3084075 | 3261119 |
从马钢股份历年营业收入和历年扣非净利润两张图可以看出马钢股份经营的走势和情况。从马钢股份历年营业收入可以看出,从1993年成立后到2002年都是一个平稳的状态,没有过大的起伏变化;从2003年、2004年开始有了大幅且波动地提升趋势,在2011年达到了峰值;随后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在2015年大幅度回落,2016年依旧但有好转起色;2017年开始回归正常水平,2017年至今,都处于稳定且较高的营业收入状态。总体来看,马钢股份自2004年开始逐渐提升后,2004年到2016年都处于一个起伏较大的状态,2017年开始稳中向好。从马钢股份历年扣非净利润可以看出,马钢股份1998年扣非净利润为0,1999年甚至为负值,从2000年开始逐渐盈利,2003年至2007年盈利良好,2008年有下降趋势,从2011年开始持续5年净利润为负值,其中2012年和2015年亏损严重,2016年净利润开始回正,从目前的数据来看2023年是历年来扣非净利润的最高值。总体来看,马钢股份2003年到2007年以及2016年到2023年的经营业绩较好,历年来扣非净利润的波动较大。
3.2马钢股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3.2.1去产能方面
(1)去产能的背景
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国际市场低迷,国内需求的增速也放缓,我国一些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严重过剩的情况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是影响着我国经济运行,去产能过剩刻不容缓。2016年已经挤掉了市场中的虚报产能和落后产能,其中钢铁、煤炭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2016年的目标,炼钢的产能退出超过了6500万吨,煤炭的产能退出超过了2.9亿吨。去产能的实施对于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显著提升,给钢铁行业增强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还让钢材价格回到正常水平,对于钢铁行业的整体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改善,钢铁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显著改善。钢铁行业扭亏为盈,对于钢铁企业的经营是有益的,对于整个市场发展秩序更是良性的改善。
(2)去产能的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马钢股份在去产能方面进行详细地规划,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6年马钢股份关停封存了1座高炉、1座转炉,关停拆除了2座电炉,共退出炼铁产能62万吨、炼钢产能77万吨。2017年,马钢股份继续进行高炉、转炉地关停封存工作,退出炼铁产能62万吨、炼钢产能64万吨。2018年4月,马钢股份提前关停2座高炉,退出炼铁产能100万吨。2018年10月29日,马钢股份关停2座转炉,标志着马钢股份将再次退出炼钢产能128万吨。至此,三年来马钢累计淘汰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269万吨,提前完成去产能三年目标任务。
马钢股份去产能目标的完成,为其清除了大量的落后产能与低效产能。马钢还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来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与质量,增加中高端产品的供给。在去产能的同时进行供给产品的提升,给马钢股份整体的效益都有大幅地提升。
3.2.2去库存方面
马钢股份对于去库存的任务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随着去产能的任务地推进,对于去库存目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减少了库存压力。第二,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地调配资源,及时跟踪终端用户的需求变化,合理分配直供、经销商和自销的资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库存积压。第三,优化成品库存结构,实现库存常态化监控;采购单元围绕打造安全、稳定、高效、可持续、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实施“生产保供库存”和“经营库存”运行模式,实现了矿石、煤焦等大宗资源低库存、安全保供常态化运营。第四,公司将柔性组织生产,增强生产计划的灵活性,同时,加强自我约束,继续坚持以销定产、按合同组织生产。第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通过市场分析支撑采购决策,保证公司原燃料供应,坚持低库存策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精益采购,加强系统联动,推行经营性库存,强化协同采购、智慧采购,确保用料保供及时安全、优质高效。
3.2.3去杠杆方面
(1)去杠杆的背景
钢铁行业属于重资产、投资期较长的行业,随着产能和资产快速扩张,钢铁行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产不足以支撑运作需求,采取借债的方式成为钢铁行业的选择,因此,负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钢铁行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加重,导致钢材价格不断下跌,2015年全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导致负债规模和杠杆水平居高不下。我国提出“去杠杆”的政策,对相关领域的企业兼并重组给予适当的金融支持、出台比较全面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提出积极发展股权融资,另一方面指出要依法依规实施企业破产。多项措施达到去杠杆目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钢铁企业持续对标挖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
(2)去杠杆的举措
马钢股份在去杠杆方面的措施,首先体现在其借款规模的变化。从短期借款来看,2014年到2020年分别为120.58亿元,67.91亿元,69.43亿元,46.30亿元,109.17亿元,128.80亿元,125.85亿元,各年较上期变动比例分别为40.98%,-43.68%,2.23%,-33.31%,135.78%,17.98%,-2.29%,从中可以看出,马钢股份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短期借款都有大幅度的减少,2018年到2020年有所回升,各年短期借款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17.60%,10.87%,10.48%,6.41%,14.20%,14.92%,15.59%,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7年呈下降的趋势,2018年到2020年有上升趋势。从长期借款来看,2014年到2020年分别为63.39亿,66.55亿元,51.63亿元,69.76亿元,35.96亿元,34.68亿元,35.36亿元,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7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2018年到2020年三年均大幅度下降,各年长期借款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9.25%,10.66%,7.79%,9.66%,4.68%,4.02%,4.38%。
其次,马钢股份通过优化债务结构的方式,使资产结构更加合理。2017年先后发行短期融资券人民币20亿元和10亿元,优化了债务结构,补充了营运资金。2018年发行短期融资券人民币10亿元。综上可以看出,马钢股份在去杠杆的任务目标上主动应对,努力降低公司的负债压力,使公司能够健康运作。
3.2.4降成本方面
(1)降成本的背景
我国高度重视企业降成本的工作,XX大力简政减税减费,同时从2016年全面营改增改革以来,持续性的降低增值税税制改革,都是国家在政策上帮助企业来降成本,也是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我国降成本各项措施的出台,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不断改善。随着国内外需求形式的变化,钢铁行业在努力做出应对与调整,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原燃材料价格的高位运行、“双碳”环保压力的上升等等,钢铁行业依然克服困难,并且为我国的用钢需求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资源、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外市场价格不断波动,加之环保目标给钢铁企业的成本降低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诸多因素使企业成本费用都将大幅增加,降本增效的难度亦是加大,降本增效的挑战依旧需要不断地努力。
(2)降成本的举措
马钢股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坚持技术引领,强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攻关,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利用创新策略坚持追求高质量发展,强化精益运营,产品升级与服务创新并举,品牌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并重,强产品、优结构、树品牌,全面提升经营绩效。与此同时,优化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员工绩效的同时降低成本。
3.2.5补短板方面
(1)补短板的背景
补短板是促使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使供给侧改革更加有效地开展。企业有一系列地方需要补齐短板,比如结构优化调整缓慢,融资成本过高,产业投资增量减少,增长新动力不足,投资需求降低等问题;还比如需要科技创新进步,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对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人才管理机制相对滞后,各领域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
(2)补短板的举措
马钢股份在补短板上,首先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深入推进精益制造,强化精益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产品升级,打造品牌,全面提升经营绩效;其次,提升科研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以研发和攻关项目支撑市场和现场需要;然后,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在试点单位推进员工岗位层级管理改革,推动管理、技术、操作三支队伍人员均衡协同发展;与此同时从外部引进高端研发及应用型人才,助推公司人才软实力的提升。
第四章 马钢股份改革前后财务绩效评价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制造业去库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改革是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动力,改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成功的改革能够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并最终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数据上,本文主要结合财务数据对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4.1基于财务指标的马钢股份改革前后绩效评价
4.1.1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供给侧改革帮助钢铁行业去除多余落后的产能,减少积压库存,降低财务杠杆,降低企业成本,补充企业创新技术等短板,在提升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市场平衡发展。这些成效最终都会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本文在分析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的财务效果主要结合财务分析的方法从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四个维度构建相应的指标并进行分析,财务指标的选取见表4-1。
表4-1马钢股份财务绩效分析指标选取
指标类型 | 财务指标 | 计算公式 |
偿债能力 | X1: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
X2:速动比率 | 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 |
X3:资产负债率 | 总负债/总资产 | |
X4:权益乘数 | 总资产/所有者权益 | |
营运能力 | X5:存货周转率 | 营业收入/平均存货 |
X6:应收账款周转率 | 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 |
X7:总资产周转率 | 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 | |
盈利能力 | X8:总资产净利润率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
X9:销售净利率 | 净利润/营业收入 | |
X10: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 |
发展能力 | X11:营业收入增长率 | 本期营业收入增长额/上期营业收入 |
X12:净利润增长率 | 本期营业利润增长额/上期营业利润 | |
X13:净资产增长率 | 本期净利润增长额/上期净利润 |
4.1.2马钢股份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评价
本文在分析马钢股份改革前后财务绩效时主要结合财务分析的相关理论方法,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1)改革前后偿债能力对比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尤其是对有大量负债的企业来说,同时也可以反映企业存在的潜在的财务风险。作为股东想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去做高风险的投资,以此来赢得更多的利润。但对于债权人来说,假如公司投资的行业回报率太低,那么债权人将难以得到较高的利息收入,所以,不管是公司还是债权人本身,公司的偿债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利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好坏时主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下表是马钢股份改革前供给侧改革前后偿债能力指标的变化。
表4-2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偿债能力变化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改革前 | 改革后 | |||||||
流动比率 | 0.77 | 0.76 | 0.68 | 0.73 | 0.89 | 0.97 | 0.93 | 0.87 |
速动比率 | 0.49 | 0.5 | 0.48 | 0.41 | 0.57 | 0.69 | 0.71 | 0.62 |
资产负债率 | 63.97% | 62.21% | 66.79% | 66.67% | 62.27% | 58.38% | 64.27% | 59.60% |
权益乘数 | 2.78 | 2.65 | 3.01 | 3.00 | 2.65 | 2.40 | 2.80 | 2.48 |
从表4-2可以看出,从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整体都出现了先降后升的趋势,改革之前马鞍股份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在下滑,偿债压力大,2015年马鞍股份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下降至0.68和0.48,偿债能力在下滑。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在2016-2019年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分别从0.73上升到0.93和0.41上升到0.71,短期偿债能力改善明显,供给侧改革对马鞍股份短期偿债能力有较明显的改善。
从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看,马鞍股份在2016年之前资产负债率一直在上升,最高达到2015年的66.79%,长期偿债压力较大。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资产负债率出现了下滑,最低下滑到2018年的58.38%,但是2019年后又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从权益乘数看,权益乘数在改革之前一直在上升,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之后,权益乘数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资产负债率看,长期偿债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2)改革前后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营运能力是用于说明企业资产的使用的效率,营运能力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通常用于说明营运能力好坏常见的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总资产资产率,这些都直接体现了公司营运能力。在一定时期内,这些指标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的营运效益越好。下表是马钢股份改革前供给侧改革前后营运能力指标的变化。
表4-3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营运能力变化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改革前 | 改革后 |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66.74 | 72.18 | 54.56 | 58.27 | 80.19 | 78.49 | 70.68 | 76.4 |
存货周转率 | 6.61 | 5.96 | 6.19 | 5.14 | 5.78 | 6.2 | 6.48 | 6.74 |
总资产周转率 | 1 | 0.86 | 0.69 | 0.75 | 1.06 | 1.1 | 0.96 | 0.98 |
从表4-3马钢股份改革前后营运能力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出现了先降后升的趋势,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13年的66.74下降到改革前的54.56再上升到2020年的76.4,供给侧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对马钢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明显并持续;存货周转率从2013年的6.61下降到2016年的5.14再上升到2020年的6.74,供给侧改革改革对马钢股份存货周转率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作用;从总资产周转率看,总资产周转率在2015年达到最低为0.69,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总资产周转率2016-201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2019-2020年又出现了小幅回落,供给侧改革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相比没有那么明显。
(3)改革前后发展能力对比分析
发展能力主要指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它是衡量一个企业未来是否具备投资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财务管理角度讲,通常使用净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下表是马钢股份改革前供给侧改革前后发展能力指标的变化。
表4-4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发展能力变化(%)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改革前 | 改革后 | |||||||
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0.75 | -19 | -24.59 | 7.02 | 51.69 | 11.91 | -4.50 | 4.28 |
净利润增长率 | 26.99 | -2033.17 | -124.62 | 303.62 | 39.15 | -75.72 | 50.41 | |
净资产增长率 | 0.73 | 0.74 | -19.88 | 6.46 | 23.35 | 17.46 | -3.60 | 5.74 |
从表4-4发展能力看,2008金融危机对马鞍股份的影响较大,后危机时代马鞍股份出现了较严重的危机。从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看,2016年之前马鞍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达到24.59%,2016年实行供给侧改革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出现了很大幅度的回升,其中2019年出现下滑甚至负增长,2020年营业收入增长率相比也不高,供给侧改革没有给马鞍股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净利润增长率情况看,2016年之前的高库存侵蚀了马鞍股份的盈利,2015年净利润一度下滑达到2033.17%,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净利得到一定的改善,下降幅度为124.62%,2017年到2020年净利润增长情况得到改善,其中2019年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但整体呈现较好的增长状态,2020年净利润增长率达到50.41%,随着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种增长趋势会得到持续;从净资产增长率情况看,净资产增长率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但是2019年后该指标增长放缓,改革持续性的效果有待加强。
(4)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盈利能力是用于反映企业获利能力指标,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盈利能力的好坏说明了企业投资、经营带来的回报,也是判断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一般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好坏常见指标有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下表是马钢股份改革前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能力指标的变化。
表4-5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变化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改革前 | 改革后 | |||||||
总资产净利润率 | 0.28% | 0.38% | -7.80% | 1.95% | 7.33% | 9.47% | 2.10% | 3.09% |
销售净利率 | 0.28% | 0.44% | -11.32% | 2.60% | 6.93% | 8.61% | 2.19% | 3.16% |
净资产收益率 | 0.68% | 0.95% | -26.03% | 6.22% | 17.28% | 21.10% | 4.19% | 6.98% |
图4-1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变化图
从表4-5和图4-1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变化可以看出,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6年前反映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整体表现较差,2015年盈利能力各项指标下降幅度很大;2016年-2018年各项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是净资产收益率增长明显,这主要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去库存,去库存效果改善的结果。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2019-2020年各项指标又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但是整体保持正的增长率,供给侧改革给马钢股份盈利能力带来了较大的改善。
4.2基于补充指标的马钢股份改革前后绩效的评价
4.2.1补充指标的选取
为了更好地评价马钢股份落实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效果,在前文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结合“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及降杠杆”任务实现角度评价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增设的指标及其计算公式见表4-6。
表4-6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变化
指标 | 对应指标的目标 | 计算公式 |
X14 | 去产能 | 固定资产/总资产 |
X15 | 补短板 | 研发投入/营业收入 |
X16 | 降成本 |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
X3 | 去杠杆 |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
4.2.2基于补充指标的财务绩效评价
结合补充指标及其计算公式,本文计算出补充指标的结果见表4-7。
表4-7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变化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改革前 | 改革后 | |||||||
去产能 | 55.29% | 60.86% | 65.24% | 59.78% | 51.00% | 45.61% | 40.87% | 47.61% |
补短板 | 2.57% | 3.05% | 4.19% | 3.77% | 2.57% | 3.24% | 3.60% | 4.53% |
降成本 | 95.32% | 93.35% | 100.84% | 88.16% | 86.79% | 85.17% | 91.12% | 90.22% |
去杠杆 | 63.97% | 62.21% | 66.79% | 66.67% | 62.27% | 58.38% | 64.27% | 59.60% |
(1)去产能方面
固定资产比率是指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用以衡量企业固定资产的闲置状况,固定资产比率越大说明企业闲置资产越多,资产运营效率低,库存积压明显。
图4-2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后产能的变化
从图4-2可以看出,马钢股份2015年之前固定资产总资产中占比越来越大并于2015年达到最大值;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马钢股份固定资产比率开始逐年下降至2019年,2020年出现小幅回升。表明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马钢股份对产能投入进行了控制,没有过多投入固定资产,较好完成了对低端产能的淘汰,从而减少资产总额中的固定资产数量,增强资金流动性。
(2)补短板方面
钢铁制企业是典型的重资产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往往也是资产投入过重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不足,研发投入/营业收入是用于说明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的力度大小,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科研投入越大,越重视行业短板问题。
图4-3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补短板的变化
从图4-3可以发现,供给侧改革前的2013-2015马钢股份研发投入占无形资产比也在上升,但由于其营业收入这几年出现连续下滑使得该比例在上升,2015年至2017年研发投入/营业收入的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供给侧改革前两年马钢股份集中企业资源完成降成本和去产能,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步骤,循序渐进。但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2017年至2020年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前提下还不断上升,并于2020年达到最大比重4.53%,说明马钢股份开始对创新研发予以重视,可预见在今后的改革中马钢股份逐步加大研发投入,会加强补短板任务的执行力度。
降成本方面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反映为创造每一单位的收益所需投入的成本,指标越小,说明单位收入所需成本越高,马钢股份降成本成果越差。
图4-4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前降成本的变化
从图4-4中可以看到,马钢股份在经历了钢铁行业发展的寒冬后步入改革阶段,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比值在2015年之前呈上升趋势并一度高达100%,随着改革的推进,2016年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说明马钢股份切实实施了降成本措施,通过落实供给侧改革企业获得了一定的成本优势。但马钢股份在2019年降成本效果开始下滑,甚至低于改革元年2016年,说明对改革中的任何一项任务都不可懈怠,足够的重视才能维系多年的成绩。
4.3马钢股份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同行业对比分析
2016年马钢股份进行供给侧改革,为全面、客观以及合理地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评价,结合马钢股份同行业间各企业近几年财务状况,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纵向对比分析。重点关注马钢股份财务业绩因子在行业的排名情况,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公司未来仍需努力的方向。
4.3.1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结合马钢股份所处的刚特行业,选择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通过筛选最后选出了35家上市多年的钢铁企业,表4-8列出了35家选定公司的样本。进行数据整理和因子分析时使用SPSS26.0软件,EXCLE表格加以辅助完成。
表4-8 钢铁企业样本
公司名称 | 公司代码 | 公司名称 | 公司代码 |
安阳钢铁 | 600569.SH | 柳钢股份 | 601003.SH |
鞍钢股份 | 000898.SZ | 马钢股份 | 600808.SH |
八一钢铁 | 600581.SH | 南钢股份 | 600282.SH |
包钢股份 | 600010.SH | 攀钢钒钛 | 000629.SZ |
宝钢股份 | 600019.SH | 三钢闽光 | 002110.SZ |
本钢板材 | 000761.SZ | 马钢股份 | 002075.SZ |
常宝股份 | 002478.SZ | 山东钢铁 | 600022.SH |
鄂尔多斯 | 600295.SH | 韶钢松山 | 000717.SZ |
方大特钢 | 600507.SH | 首钢股份 | 000959.SZ |
抚顺特钢 | 600399.SH | 太钢不锈 | 000825.SZ |
杭钢股份 | 600126.SH | 武进不锈 | 603878.SH |
河钢股份 | 000709.SZ | 西宁特钢 | 600117.SH |
河钢资源 | 000923.SZ | 新钢股份 | 600782.SH |
华菱钢铁 | 000932.SZ | 新兴铸管 | 000778.SZ |
金洲管道 | 002443.SZ | 永兴材料 | 002756.SZ |
久立特材 | 002318.SZ | 中信特钢 | 000708.SZ |
酒钢宏兴 | 600307.SH | 重庆钢铁 | 601005.SH |
凌钢股份 | 600231.SH |
4.3.2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因子分析法是对取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发现各变量间存在相关性,多数原始变量最终可以被少数个别公共因子所代表的研究方法。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首先需要判断获取的财务数据相关关系的程度,进而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其数据分析。检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后期是否可以运用因子分析法前需要利用Bartlett和KMO检验。如果检验得出的KMO值大于0.5说明获取的数据后期可以运用因子分析法,否则不合适,并且KMO值越大越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本文所选样本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
表4-9 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 0.691 | |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 近似卡方 | 1355.852 |
df | 120 | |
Sig. | 0.000 |
从检验结果可知,所选数据的KMO值大于0.5,表明获取的样本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球试验结果表明显著性Sig值为0.000,小于0.05的临界值,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从总相关矩阵中提取出共同因子。
4.3.3方差贡献率及公因子数的确定
在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运算,得到原始数据矩阵的特征值情况,根据样本信息矩阵的特征值情况,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初始因子,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如表4-10所示。假定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说明选出的公因子至少携带1个以上变量的信息,满足特征值条件的因子共有五个。这五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依次为19.736%、30.786%、40.759%、49.943%、58.369%、64.704%。贡献率越高说明选取的公因子的重要程度越高,更能代表更多的原始信息。因为满足条件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4.704%,说明待研究问题的64.704%的信息可以用这五个因子解释。
表4-10总方差解释表
成份 | 初始特征值 | 提取平方和载入 | 旋转平方和载入 |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
1 | 3.815 | 23.841 | 23.841 | 3.815 | 23.841 | 23.841 | 3.158 | 19.736 | 19.736 |
2 | 1.653 | 10.329 | 34.170 | 1.653 | 10.329 | 34.17 | 1.768 | 11.050 | 30.786 |
3 | 1.379 | 8.618 | 42.788 | 1.379 | 8.618 | 42.788 | 1.596 | 9.973 | 40.759 |
4 | 1.370 | 8.564 | 51.352 | 1.370 | 8.564 | 51.352 | 1.470 | 9.185 | 49.943 |
5 | 1.126 | 7.039 | 58.392 | 1.126 | 7.039 | 58.392 | 1.348 | 8.426 | 58.369 |
6 | 1.010 | 6.312 | 64.704 | 1.010 | 6.312 | 64.704 | 1.014 | 6.335 | 64.704 |
7 | 0.972 | 6.073 | 70.777 | ||||||
8 | 0.940 | 5.878 | 76.655 | ||||||
9 | 0.904 | 5.647 | 82.302 | ||||||
10 | 0.780 | 4.876 | 87.178 | ||||||
11 | 0.654 | 4.090 | 91.269 | ||||||
12 | 0.392 | 2.447 | 93.716 | ||||||
13 | 0.386 | 2.415 | 96.130 | ||||||
14 | 0.294 | 1.839 | 97.969 | ||||||
15 | 0.194 | 1.215 | 99.184 | ||||||
16 | 0.131 | 0.816 | 100 |
为得出共同因子并突出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对共同因子进一步进行分析。为了达到因子负荷两极化的目的,即共同因子要么靠近于0,要么靠近于1,需要对包含共同因子线性组合系数的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以使得公因子的解释更明晰没旋转后的成份矩阵见表4-11。
表4-11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成份 | ||||||
F1 | F2 | F3 | F4 | F5 | F6 | |
销售净利率(X12) | 0.884 | 0.086 | 0.006 | 0.035 | 0.143 | -0.033 |
净资产收益率ROE(X13) | 0.882 | 0.146 | 0.009 | 0.097 | 0.136 | 0.011 |
总资产净利率ROA(X11) | 0.864 | 0.228 | 0.100 | 0.062 | 0.162 | -0.050 |
净利润增长率(X9) | 0.615 | -0.169 | 0.088 | 0.060 | -0.182 | 0.121 |
存货周转率(X6) | -0.001 | 0.845 | 0.021 | 0.131 | 0.027 | 0.114 |
总资产周转率(X7) | 0.276 | 0.833 | 0.146 | -0.065 | 0.071 | -0.023 |
应收账款周转率(X5) | 0.003 | 0.381 | -0.057 | -0.06 | -0.341 | -0.143 |
速动比率(X2) | 0.024 | 0.153 | 0.837 | 0.085 | 0.128 | 0.087 |
流动比率(X1) | 0.258 | 0.116 | 0.713 | 0.004 | 0.195 | -0.188 |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X16) | -0.033 | -0.102 | 0.517 | -0.015 | -0.201 | 0.030 |
净资产增长率(X10) | -0.051 | 0.000 | -0.008 | 0.920 | 0.057 | -0.012 |
主营收入增长率(X8) | 0.441 | 0.055 | 0.098 | 0.751 | -0.062 | 0.017 |
研发投入/营业收入(X15) | 0.026 | -0.121 | -0.121 | 0.041 | 0.723 | -0.173 |
资产负债率(X3) | 0.020 | 0.105 | 0.212 | -0.091 | 0.507 | 0.366 |
权益乘数(X4) | -0.361 | -0.175 | -0.064 | -0.005 | -0.494 | 0.031 |
固定资产/总资产(X14) | 0.032 | -0.001 | -0.055 | 0.016 | -0.047 | 0.867 |
为更好地说明一类具有联系的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根据共同因子所代表的变量的内在关系,对关联性较高的因子进行聚类,并根据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命名,命名结果见表4-12。
表4-12 公因子命名表
因子命名 | 因子解释 | 因子权重 |
盈利能力因子(F1) | 销售净利率(X12) | 23.84% |
净资产收益率ROE(X13) | ||
总资产净利率ROA(X11) | ||
净利润增长率(X9) | ||
营运能力因子(F2) | 存货周转率(X6) | 10.33% |
总资产周转率(X7) | ||
应收账款周转率(X5) | ||
短期偿债能力因子(F3) | 速动比率(X2) | 8.62% |
流动比率(X1) | ||
成长能力因子(F4) |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X16) | 8.56% |
净资产增长率(X10) | ||
主营收入增长率(X8) | ||
研发投入/营业收入(X15) | ||
长期偿债能力因子(F5) | 资产负债率(X3) | 7.04% |
权益乘数(X4) | ||
去库存能力因子(F6) | 固定资产/总资产(X14) | 6.31% |
4.3.4因子得分计算
在确定公共因子之后,为了方便算出各因子得分情况,使得公共因子用函数将原始变量体现出来。公式计算模型具体为:
在计算各因子得分情况的基础上并结合旋转后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出因子综合得分。因子综合得分公式为:
上式中i为因子个数,Wi(i=1,2,…,n)为旋转后因子方差贡献率,结合公司计算的成份得分矩阵见表4-11,结合35家样本公司数据,利用矩阵可计算出各公共因子的得分情况,其次根据各公共因子的权重,计算得出综合评价得分。
表4-11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成份 | ||||||
F1 | F2 | F3 | F4 | F5 | F6 | |
流动比率(X1) | 0.018 | -0.027 | 0.443 | -0.037 | 0.068 | -0.191 |
速动比率(X2) | -0.082 | 0.006 | 0.537 | 0.04 | 0.037 | 0.076 |
资产负债率(X3) | -0.066 | 0.027 | 0.092 | -0.063 | 0.389 | 0.363 |
权益乘数(X4) | -0.053 | -0.055 | 0.033 | 0.025 | -0.345 | 0.027 |
应收账款周转率(X5) | 0.009 | 0.252 | -0.047 | -0.048 | -0.279 | -0.151 |
存货周转率(X6) | -0.114 | 0.527 | -0.077 | 0.096 | 0.012 | 0.094 |
总资产周转率(X7) | 0.001 | 0.476 | -0.004 | -0.076 | -0.003 | -0.037 |
主营收入增长率(X8) | 0.084 | -0.022 | 0.02 | 0.486 | -0.095 | 0.013 |
净利润增长率(X9) | 0.269 | -0.184 | 0.051 | -0.033 | -0.224 | 0.126 |
净资产增长率(X10) | -0.127 | 0.009 | -0.031 | 0.667 | 0.075 | -0.019 |
总资产净利率ROA(X11) | 0.274 | 0.034 | -0.019 | -0.048 | 0.013 | -0.045 |
销售净利率(X12) | 0.309 | -0.048 | -0.068 | -0.068 | 0.004 | -0.025 |
净资产收益率ROE(X13) | 0.296 | -0.011 | -0.073 | -0.024 | -0.001 | 0.017 |
固定资产/总资产(X14) | 0.028 | -0.016 | -0.045 | 0.001 | -0.029 | 0.857 |
研发投入/营业收入(X15) | -0.065 | -0.074 | -0.126 | 0.048 | 0.588 | -0.16 |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X16) | -0.005 | -0.109 | 0.377 | -0.026 | -0.195 | 0.024 |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法。
旋转方法:Kaiser标准化最大方差法。
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得出各公共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如表4-12。
表4-12 2020年各企业因子得分汇总表
-0.635 | 0.447 | |||||||
5 | 马钢股份 | 0.564 | 0.412 | 1.363 | -0.208 | -0.556 | -0.116 | 0.356 |
6 | 三钢闽光 | 0.034 | 0 | 0.674 | -0.325 | 0.086 | 0.796 | 0.354 |
7 | 杭钢股份 | 0.101 | 1.298 | 0.781 | 0.285 | 0.151 | -0.585 | 0.345 |
8 | 重庆钢铁 | -0.394 | -0.386 | 0.777 | -0.399 | 2.757 | 2.007 | 0.340 |
9 | 华菱钢铁 | 0.363 | 1.089 | 0.339 | -0.058 | -0.740 | 0.409 | 0.304 |
10 | 凌钢股份 | -0.303 | 0.949 | 0.474 | -0.246 | 1.452 | 0.736 | 0.300 |
11 | 久立特材 | 0.929 | -1.002 | 0.506 | -0.059 | 1.131 | -0.908 | 0.276 |
12 | 山东钢铁 | -0.328 | 1.702 | -0.511 | 0.518 | 0.786 | 0.374 | 0.273 |
13 | 新兴铸管 | -0.048 | -0.220 | 1.023 | -0.009 | 0.885 | 0.174 | 0.195 |
14 | 中信特钢 | 0.382 | 0.064 | 0.044 | -0.077 | 0.442 | -0.139 | 0.181 |
15 | 太钢不锈 | -0.230 | 0.085 | 0.103 | -0.390 | 1.657 | 1.045 | 0.173 |
16 | 金洲管道 | 1.022 | 0.044 | -1.555 | -0.330 | 0.798 | -0.584 | 0.163 |
17 | 柳钢股份 | 0.295 | 0.390 | 0.406 | -0.086 | -0.874 | 0.233 | 0.141 |
18 | 宝钢股份 | 0.012 | -0.236 | 0.942 | -0.182 | 0.566 | 0.108 | 0.140 |
19 | 马钢股份 | 0.097 | 0.055 | 0.335 | -0.089 | -0.323 | 0.172 | 0.059 |
20 | 鞍钢股份 | -0.071 | 0.542 | -0.144 | -0.202 | 0.141 | 0.034 | 0.033 |
21 | 武进不锈 | 0.598 | -1.029 | 0.085 | -0.254 | 0.448 | -0.635 | 0.021 |
22 | 鄂尔多斯 | 0.353 | -0.910 | 0.092 | -0.123 | -0.013 | 0.387 | 0.017 |
23 | 永兴材料 | 0.304 | 0.883 | -2.697 | 0.015 | 1.490 | -0.719 | -0.012 |
24 | 抚顺特钢 | 0.433 | -1.029 | -1.529 | -0.035 | 1.912 | -0.489 | -0.053 |
25 | 常宝股份 | -0.015 | -0.983 | 1.355 | -0.665 | 0.733 | -0.701 | -0.059 |
26 | 本钢板材 | -0.126 | -0.340 | 0.849 | -0.250 | -0.468 | 0.076 | -0.064 |
27 | 首钢股份 | 0.078 | -0.213 | -0.617 | 0.308 | -0.448 | 0.095 | -0.086 |
28 | 河钢资源 | 1.531 | -1.057 | -2.465 | -0.436 | -1.137 | 0.046 | -0.110 |
29 | 八一钢铁 | 0.147 | 0.050 | -0.312 | -0.082 | -1.247 | 0.159 | -0.110 |
30 | 安阳钢铁 | 0.042 | -0.728 | 0.008 | -0.033 | -0.261 | -0.156 | -0.148 |
31 | 包钢股份 | -0.078 | -1.312 | -0.274 | -0.225 | 0.836 | 0.112 | -0.203 |
32 | 酒钢宏兴 | -0.073 | -0.268 | -0.578 | -0.515 | 0.154 | -0.157 | -0.214 |
33 | 攀钢钒钛 | 0.013 | 0.623 | -1.855 | -0.436 | -0.209 | -0.033 | -0.227 |
34 | 西宁特钢 | 0.133 | -0.914 | -0.200 | -0.108 | -1.138 | 0.151 | -0.247 |
35 | 河钢股份 | 0.005 | -0.893 | -0.433 | -0.298 | -0.275 | -0.049 | -0.273 |
上表中的数字越大,因子值越高,反之因子值越低的数字越低。各个样本公司的得分与总分需参照各公共因子得分与总分得到。本文通过5个公共因子的分析过程,对搜集到的3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7年数据分析,计算改革前后钢铁企业的综合得分,见表4-13-14。
表4-13 供给侧改革前企业综合得分情况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
排名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1 | 武进不锈 | 0.386 | 杭钢股份 | 0.368 | 武进不锈 | 0.269 | 杭钢股份 | 0.505 |
2 | 杭钢股份 | 0.277 | 久立特材 | 0.289 | 中信特钢 | 0.204 | 三钢闽光 | 0.481 |
3 | 中信特钢 | 0.273 | 中信特钢 | 0.282 | 久立特材 | 0.156 | 宝钢股份 | 0.280 |
4 | 久立特材 | 0.233 | 武进不锈 | 0.275 | 山东钢铁 | -0.014 | 中信特钢 | 0.256 |
5 | 马钢股份 | 0.211 | 永兴材料 | 0.236 | 金洲管道 | -0.021 | 方大特钢 | 0.175 |
6 | 永兴材料 | 0.195 | 三钢闽光 | 0.109 | 新兴铸管 | -0.035 | 新钢股份 | 0.153 |
7 | 新兴铸管 | 0.176 | 方大特钢 | 0.093 | 宝钢股份 | -0.037 | 山东钢铁 | 0.140 |
8 | 鞍钢股份 | 0.131 | 酒钢宏兴 | 0.053 | 凌钢股份 | -0.091 | 马钢股份 | 0.135 |
9 | 方大特钢 | 0.116 | 新兴铸管 | 0.044 | 新钢股份 | -0.103 | 金洲管道 | 0.110 |
10 | 常宝股份 | 0.113 | 常宝股份 | 0.044 | 永兴材料 | -0.122 | 鞍钢股份 | 0.092 |
11 | 宝钢股份 | 0.057 | 宝钢股份 | 0.031 | 马钢股份 | -0.124 | 新兴铸管 | 0.085 |
12 | 金洲管道 | 0.030 | 新钢股份 | 0.023 | 常宝股份 | -0.135 | 凌钢股份 | 0.045 |
13 | 酒钢宏兴 | 0.028 | 马钢股份 | 0.021 | 方大特钢 | -0.191 | 马钢股份 | -0.082 |
14 | 太钢不锈 | -0.005 | 鞍钢股份 | -0.013 | 鞍钢股份 | -0.206 | 柳钢股份 | -0.107 |
15 | 首钢股份 | -0.017 | 柳钢股份 | -0.067 | 鄂尔多斯 | -0.227 | 太钢不锈 | -0.152 |
16 | 凌钢股份 | -0.019 | 金洲管道 | -0.080 | 河钢资源 | -0.304 | 包钢股份 | -0.155 |
17 | 新钢股份 | -0.045 | 鄂尔多斯 | -0.091 | 太钢不锈 | -0.363 | 南钢股份 | -0.157 |
18 | 柳钢股份 | -0.052 | 本钢板材 | -0.134 | 河钢股份 | -0.398 | 八一钢铁 | -0.158 |
19 | 山东钢铁 | -0.061 | 太钢不锈 | -0.143 | 柳钢股份 | -0.421 | 本钢板材 | -0.174 |
20 | 攀钢钒钛 | -0.062 | 南钢股份 | -0.149 | 三钢闽光 | -0.448 | 首钢股份 | -0.175 |
21 | 马钢股份 | -0.075 | 马钢股份 | -0.159 | 马钢股份 | -0.514 | 鄂尔多斯 | -0.188 |
22 | 三钢闽光 | -0.096 | 安阳钢铁 | -0.212 | 南钢股份 | -0.559 | 抚顺特钢 | -0.219 |
23 | 本钢板材 | -0.126 | 首钢股份 | -0.220 | 本钢板材 | -0.596 | 安阳钢铁 | -0.228 |
24 | 安阳钢铁 | -0.142 | 华菱钢铁 | -0.232 | 包钢股份 | -0.624 | 酒钢宏兴 | -0.251 |
25 | 华菱钢铁 | -0.190 | 河钢股份 | -0.286 | 首钢股份 | -0.635 | 西宁特钢 | -0.273 |
26 | 韶钢松山 | -0.195 | 山东钢铁 | -0.330 | 华菱钢铁 | -0.657 | 河钢股份 | -0.275 |
27 | 八一钢铁 | -0.213 | 西宁特钢 | -0.338 | 攀钢钒钛 | -0.673 | 河钢资源 | -0.282 |
28 | 河钢股份 | -0.241 | 凌钢股份 | -0.348 | 杭钢股份 | -0.700 | 华菱钢铁 | -0.291 |
29 | 抚顺特钢 | -0.265 | 抚顺特钢 | -0.380 | 抚顺特钢 | -0.746 | 永兴材料 | -0.299 |
30 | 河钢资源 | -0.280 | 包钢股份 | -0.419 | 安阳钢铁 | -0.832 | 常宝股份 | -0.321 |
31 | 西宁特钢 | -0.322 | 韶钢松山 | -0.457 | 西宁特钢 | -1.044 | 武进不锈 | -0.331 |
32 | 包钢股份 | -0.331 | 重庆钢铁 | -0.466 | 酒钢宏兴 | -1.525 | 韶钢松山 | -0.406 |
33 | 南钢股份 | -0.331 | 攀钢钒钛 | -0.722 | 韶钢松山 | -1.576 | 攀钢钒钛 | -1.010 |
34 | 重庆钢铁 | -0.658 | 河钢资源 | -0.785 | 重庆钢铁 | -1.743 | 重庆钢铁 | NA |
35 | 鄂尔多斯 | -1.148 | 八一钢铁 | -0.876 | 八一钢铁 | NA | 久立特材 | NA |
表4-14 供给侧改革后企业综合得分排名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排名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企业名称 | 综合得分 |
1 | 重庆钢铁 | 1.451 | 攀钢钒钛 | 1.031 | 南钢股份 | 0.615 | 南钢股份 | 0.509 |
2 | 方大特钢 | 1.093 | 方大特钢 | 0.989 | 新钢股份 | 0.614 | 新钢股份 | 0.459 |
3 | 三钢闽光 | 1.011 | 抚顺特钢 | 0.935 | 三钢闽光 | 0.605 | 韶钢松山 | 0.448 |
4 | 韶钢松山 | 0.949 | 三钢闽光 | 0.895 | 方大特钢 | 0.537 | 方大特钢 | 0.447 |
5 | 马钢股份 | 0.728 | 新钢股份 | 0.689 | 中信特钢 | 0.453 | 马钢股份 | 0.356 |
6 | 新钢股份 | 0.697 | 柳钢股份 | 0.684 | 韶钢松山 | 0.413 | 三钢闽光 | 0.354 |
7 | 中信特钢 | 0.591 | 鄂尔多斯 | 0.666 | 柳钢股份 | 0.322 | 杭钢股份 | 0.345 |
8 | 马钢股份 | 0.579 | 马钢股份 | 0.660 | 凌钢股份 | 0.319 | 重庆钢铁 | 0.340 |
9 | 柳钢股份 | 0.575 | 韶钢松山 | 0.580 | 华菱钢铁 | 0.270 | 华菱钢铁 | 0.304 |
10 | 杭钢股份 | 0.541 | 重庆钢铁 | 0.506 | 常宝股份 | 0.269 | 凌钢股份 | 0.300 |
11 | 宝钢股份 | 0.532 | 中信特钢 | 0.489 | 马钢股份 | 0.267 | 久立特材 | 0.276 |
12 | 南钢股份 | 0.433 | 南钢股份 | 0.467 | 鄂尔多斯 | 0.261 | 山东钢铁 | 0.273 |
13 | 八一钢铁 | 0.376 | 常宝股份 | 0.446 | 攀钢钒钛 | 0.254 | 新兴铸管 | 0.195 |
14 | 凌钢股份 | 0.362 | 华菱钢铁 | 0.399 | 杭钢股份 | 0.238 | 中信特钢 | 0.181 |
15 | 华菱钢铁 | 0.317 | 凌钢股份 | 0.337 | 久立特材 | 0.191 | 太钢不锈 | 0.173 |
16 | 金洲管道 | 0.314 | 金洲管道 | 0.337 | 永兴材料 | 0.179 | 金洲管道 | 0.163 |
17 | 常宝股份 | 0.289 | 杭钢股份 | 0.302 | 山东钢铁 | 0.176 | 柳钢股份 | 0.141 |
18 | 鞍钢股份 | 0.280 | 马钢股份 | 0.277 | 新兴铸管 | 0.155 | 宝钢股份 | 0.140 |
19 | 攀钢钒钛 | 0.258 | 鞍钢股份 | 0.224 | 重庆钢铁 | 0.136 | 马钢股份 | 0.059 |
20 | 山东钢铁 | 0.155 | 永兴材料 | 0.180 | 金洲管道 | 0.116 | 鞍钢股份 | 0.033 |
21 | 河钢资源 | 0.149 | 山东钢铁 | 0.173 | 宝钢股份 | 0.083 | 武进不锈 | 0.021 |
22 | 太钢不锈 | 0.144 | 太钢不锈 | 0.168 | 太钢不锈 | 0.078 | 鄂尔多斯 | 0.017 |
23 | 新兴铸管 | 0.120 | 宝钢股份 | 0.162 | 武进不锈 | 0.069 | 永兴材料 | -0.012 |
24 | 包钢股份 | 0.079 | 新兴铸管 | 0.150 | 鞍钢股份 | 0.041 | 抚顺特钢 | -0.053 |
25 | 首钢股份 | 0.053 | 安阳钢铁 | 0.087 | 马钢股份 | 0.001 | 常宝股份 | -0.059 |
26 | 永兴材料 | 0.052 | 武进不锈 | 0.056 | 酒钢宏兴 | -0.021 | 本钢板材 | -0.064 |
27 | 安阳钢铁 | 0.049 | 本钢板材 | 0.039 | 本钢板材 | -0.047 | 首钢股份 | -0.086 |
28 | 本钢板材 | 0.014 | 久立特材 | 0.023 | 西宁特钢 | -0.075 | 河钢资源 | -0.110 |
29 | 鄂尔多斯 | -0.011 | 八一钢铁 | -0.019 | 抚顺特钢 | -0.084 | 八一钢铁 | -0.110 |
30 | 酒钢宏兴 | -0.041 | 酒钢宏兴 | -0.027 | 首钢股份 | -0.118 | 安阳钢铁 | -0.148 |
31 | 河钢股份 | -0.074 | 首钢股份 | -0.053 | 八一钢铁 | -0.174 | 包钢股份 | -0.203 |
32 | 久立特材 | -0.117 | 包钢股份 | -0.082 | 安阳钢铁 | -0.183 | 酒钢宏兴 | -0.214 |
33 | 武进不锈 | -0.173 | 河钢股份 | -0.117 | 河钢股份 | -0.183 | 攀钢钒钛 | -0.227 |
34 | 西宁特钢 | -0.352 | 河钢资源 | -0.196 | 河钢资源 | -0.197 | 西宁特钢 | -0.247 |
35 | 抚顺特钢 | NA | 西宁特钢 | -1.092 | 包钢股份 | -0.227 | 河钢股份 | -0.273 |
4.3.5同行业比较结果及评价
从表4-13-14可以看出,马钢股份在尚未参与供给侧改革前的三年在行业中的排名较后,在行业中排名连续三年排名第21名。2016年马钢股份积极投身供给侧改革中,其总分排名直接在2016年上升至13名并在2018年上升到第8名,由此发现马钢股份2016年积极投身改革后的整体经济财务绩效增加显著。但是在2019年马钢股份在行业中的排名下降至第25名,2020年有一定的提升,上升到19名,这一方面是由于行业中各企业均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也说明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的不持续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不能轻易因为稍有好转的财务绩效就放缓前进的步伐。钢铁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倘若企业想在钢铁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应及时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如果没有跟上行业发展步伐的企业就会被淘汰。
4.4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分析
4.4.1资产负债率较高
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是资产负债率,结合同行业比较分析可知,马鞍股份长期偿债能力因子为负,在行业中竞争力相对偏弱,同时结合长期偿债能力改革前后的比较结果看,见图4-5。
图4-5 马鞍股份资产负债率变化图
马鞍股份在2016年之前资产负债率一直在上升,最高达到2015年的66.79%,长期偿债压力较大。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资产负债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但是改善结果并不明显,2016年改革是资产负债率依然高达66.67%,在2018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至58.38%,但是2019年又出现了上升并且目前一直维持在60%左右,资产负债率整体偏高。一个公司的负债率过高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破产。近年来钢铁产品价格出现反弹,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也有所改善,公司经营业绩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资金量也有所增加,因此其借款规模有所缩小。但企业贷款在负债占比和资产负债率中的比重仍然较高,偿债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去杠杆的目的不是仅为了短期,更应该注重长期去杠杆,由于马鞍股份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高位,这将严重削弱其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4.2发展潜力不足
从2020年马钢股份在行业中排名可以发现,在公共因子中成长能力因子的得分也为负数,成长能力因子得分为-0.089,供给侧改革在公司发展方面的贡献不大,使得马钢股份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相对偏弱。同时,与公司发展能力相关的供给侧改革横向比较结果见图4-6。
图4-6 马鞍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化图
从图4-6可以发现,从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看,2016年之前马鞍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达到24.59%,2016年实行供给侧改革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出现了很大幅度的回升,201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51.69%,但是2018年后出现了大幅下滑,甚至在2019年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有所上升但增长幅度很小,这表明供给侧改革没有没马钢股份带来持续的增长点。
4.4.2增效成果不显著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降成本,成本是保障企业持续盈利的基础,马钢股份改改前后的成本增减变化如图4-7。
图4-7 马鞍股份营业收入占营业成本比变化图
从图4-7中可以看到,在改革之前马钢股份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比值在2015年之前呈上升趋势并一度高达100%,供给改革推行以来,马钢股份一直改善生产经营,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拓宽多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从而缩减了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以及各类费用,客观上增大了产品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马钢股份推行多项绿色计划环保工程,实现了全流程超低排放,因此环保工程的设计和投入客观上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公司近年来采取了多项降本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企业的成本费用率没有得到提升,2019年降成本效果开始下滑,甚至低于改革元年2016年,说明对改革中的任何说明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差,企业成本降低力度较弱,产品成本压缩不到位,未能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行业中占取明显优势。
4.4.3存货周转能力较低
马钢股份公司在存货方面存在风险,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公司存货周转率从2016年的6.61降至2017年的5,78又上升到2020年的6.74,供给侧改革的推行不但没有增加公司的存货周转速度反而降低了存货周转水平,到2020年存货周转率基本回到了供给侧改革之前的水平。数据显示,该公司目前的库存水平相当高,而且在过去两年中,库存一直在增加,但由于市场需求尚未减少,预期效益尚未显现,最终导致企业库存结构不理想。储备库存的增加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库存结构,而且也增加了企业的存储成本,使相应的管理费用无法承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库存结构,合理规划库存储备,减轻库存管理的巨大压力,有效降低成本。当经济环境好时,问题可能不会暴露出来,但当经济下行时,大量的库存会影响企业的效率,甚至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五章马钢股份改革背景下财务绩效提升的建议
5.1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增强自身盈利能力
钢铁行业是重工业行业,阻碍钢铁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产能过剩,在2008年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货币宽松导致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获利能力对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从而增加产量,造成企业的现金流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钢铁企业通过增加借债,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变高,加大财务风险。(1)采用多种融资方法: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各大钢铁企业都在通过去杠杆来降低资产负债率,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行,马钢股份资产负债率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但下滑幅度不大,去杠杆效果不显著,同时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因此马钢股份鼓励员工积极献策,采取多种融资方法。马钢股份可以通过债务融资转换为权益融资,利用发行新股来或者让公司内部的员工获取股票来增加资金;同时应该增强借用资金的利用程度,适度增加长期借款,利用长期偿债能力替换短期偿债能力,来释放企业短期还债压力。为了防止借款到期而无法还出的尴尬局面,马钢股份应根据自身公司的特点,积极预测未来的发展水平,提前做好还款计划,从而保障公司的偿债能力。
(2)通过债转股降低杠杆率:钢铁行业的杠杆率在2015年平均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所造成的,国企负债与非金融企业负债占比70%左右,因此供给侧改革中的去杠杆这一任务就落在了国有企业身上,而国有企业中的钢铁行业本身求具备资金劳动密集的特点,因此也成了去杠杆任务的重点落实对象。为了能够减少债务比例,马钢股份可以跟银行进行合作,通过债转股方式帮助公司减少不良资产,降低财务杠杆率。
5.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并没有为马钢股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的营业收入没有出现较大的改善。未来绿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发展趋势和政策的客观要求下,企业必须坚持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强化从产品制造商向高端材料服务商的身份转变。目前马钢股份拥有行业中唯一通过全工序超低排放评估验收的企业,未来企业应当继续开展钢铁流程低碳冶金工艺技术,推广低碳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等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继续强化绿色环保硬实力,实现节能环保和企业绩效增长双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5.3降低企业成本、增加降本力度
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是增加企业途径之一。马钢股份虽然采取了许多
的降本措施,但降本成效并不显著,仍旧需要增加降本力度,继续降低企业成本。
未来企业可以继续着眼于高端洁净钢冶炼技术开发,逐步降低生产成本,在过程
中进行精细化管理,继续推进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增加产品的得收率。企业可以
通过降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协同降低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此外
企业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继续利用“互联网+钢铁工艺提升”,通过增加线上交易量,促进销售速度的提升,同时降低整体现货销售成本。多种渠道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5.4强化存货管理、坚持去库存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去库存延伸至钢铁、煤炭、水泥等相关行业,但是产量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掌握好度。因为产量一旦过多会造成库存的增加,企业为了使得自己的销量变多就会通过降低价格从而引发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的秩序。为此,企业应该以质量为标准,从容面对市场的变化性,促使企业行稳致远。
(1)规范存货管理流程:企业的流动资产变现较差的非存货莫属了,因为存货自身的特殊性,就算对于这批存货己经找到消费者了也不能马上卖掉获取资金,因此无法及时给企业提供现金流。但是也不能忽略对存货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造成库存积压,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严格控制存货数量:提高存货管理水平不仅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量,也要适应于因市场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可确定因素。马钢股份制定经营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到市场的相关资讯,将市场需求为资金的经营决策指明方向。一方面马钢股份要即使了解市场的需求量,反馈于各个部门,从而避免因存货短缺而造成的短缺成本或者因过度生产而造成库存积压所对短期偿债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马钢股份要不断应对外部市场发生的相关变化,及时对自己所生产的品种和数量进行实时变更,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
6.1研究结论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马钢股份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马钢股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并分析了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供给侧改革对我国钢铁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该行业陷入困境时的一个转机。马钢股份在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从基本的财务分析的结果发现;从短期偿债能力看,供给侧改革对马鞍股份短期偿债能力有较明显的改善,长期偿债能力相比变化不明显。从营运能力变化情况看,供给侧改革对马钢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提升明显并持续,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相比没有那么明显;从发展能力看,供给侧改革为马鞍股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改革持续性的效果有待加强;供给侧改革去库存效果改善显著,供给侧改革给马钢股份盈利能力带来了较大的改善。
(3)从补充财务指标分析的结果发现;从去库存看,供给侧改革较好完成了对低端产能的淘汰,从而减少资产总额中的固定资产数量,增强资金流动性;从补短板情况看,供给侧改革使马钢股份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从降成本方面看,马钢股份切实实施了降成本措施,通过落实供给侧改革企业获得了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整体效果不明显,降成本任务难言实现。
(4)从同行业对比分析结果看,马钢股份2016年积极投身改革后的整体经济财务绩效增加显著。但供给侧改革效果的不持续性,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不强。
(5)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方面还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发展潜力不足、增效成果不显著以及存货周转效率低等问题。为保障供给侧改革效果的持续性,本文提出要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增强自身盈利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降本力度,强化存货管理、坚持去库存等建议。
总之,本文的研究对马钢股份财务绩效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2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文通过案例的形式分析了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效果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创新并提出了具有积极作用的建议,对马钢股份财务绩效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受限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改进:
首先,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反映企业财务绩效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是政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分析时将体现在财务数据变化结果上的原因均归结于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具有一定的偏颇性,而没有考虑政策等其他因素带来的潜在影响,忽视了马钢股份在经营过程中对于财务绩效利好影响所做的努力,因此说服力有待提高。
其次,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来自于企业的财务数据及公开资料,财务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在对马钢股份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研究时对马钢股份财务绩效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分析,为了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这四个维度及马钢股份财务绩效关联度比较高的补充指标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
最后,本文所选取得行业样本都是来自A股的上市35公司,忽略了其他类型的钢铁企业,数量相对不够丰富,如果扩大研究的范围,会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具有代表性,未来可以针对案例企业进行持续性的研究,增加研究的时间跨度,丰富文章的数据,使供给侧改革下企业的财务绩效研究更加的完善。
以上就是文章研究的不足,这些问题也是未来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George Gilder. Wealth and Poverty [M].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5.
[2]Feldstein M. Supply Side Economics: Old Truths and New Claim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 26-30.
[3]HealeyN.M.The Supply Economy[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1994,(1):01-03.
[4]Heller W.W.Decentering the Economy[J].Economy and Society, 1999, (2):312-323.
[5]Pei. M. The Dark Side of China’s Rise[J]. Foreign Policy, 2006,(6):32-40.
[6]Pettis.M.Will China’s New “Supply Side” Reforms Help China?[J].Global Economics,2016,(2):98-102.
[7]Xiaohe Ma.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M].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2020.
[8]张五常.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N].财会信报,2008-12-22 (11) .
[9]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
[10]贾康,冯俏彬.“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
[11]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8-20.
[12]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2):28-36+2.
[13]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2):20-27.
[14]方福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J] .理论探索,2016, (3):5-9.
[15]杨利军.供给侧改革的意义、路径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131-133.
[16]陈爱雪.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0): 133-137.
[17]孙早,许薛璐.产业创新与消费升级: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8,(7): 98-116.
[18]冯圆.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的路径选择与行为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2018,(1) :9-15.
[19]刘战豫,孙夏令.基于Cite Space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7):956-961+929.
[20]王雨佳.供给侧改革下能源关系及价格现状—以煤电产业链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8,(7):26-33+77.
[21]刘海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僵尸企业财务评判—以高能耗行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9,(5):89-93.
[22]李新创.XXX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J].钢铁,2019,54(1):1-7.
[23]徐奇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构建[J].金融论坛,2020,25(9):3-9.
[24]方福前.正确认识和处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41(4):4-11.
[25]Stern Stewart. The EVA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5,9(4):421-444.
[26]Robert S.Kaplan,David 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January-February:75-85.
[27]Banker R,Potter G,Srinivasan 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incentive plan that includes non financial mea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0,(75):65-92.
[28]Leopold A.Bernstein,John J.Wild. Analysis of Financial Statement[M].Mc Graw Hill Professional,2003.
[29]David Otey,Jane Broadbent. Researching Management Control:An Overview of its Development[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12): S31-S44.
[30]Sandra Moffett,Rodney McAdam. Benchmarking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4):118-125.
[31]Regina Andekina,Rakhila Rakhmetova. Financial Analysis and Diagnostics of the Company [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3(5):121-146.
[32]Georgeta Vintilă,Nenu Elena Alexandra,Ştefan Cristian Gherghina. Empirical Research Toward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n the Bucharest Stock Exchange[J].Nephron Clinical Practice,2014,(2):219-233.
[33]邢小玲,李艺军.构建我国现代企业战略财务分析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78-82.
[34]施徐红.面向战略的财务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1):98.
[35]李捷.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看企业财务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11):64-66.
[36]许淑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绩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
[37]张艳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助力钢铁企业脱困[J].财会学习,2016,(20):170.
[38]孙国芳.EVA基础上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财会学习,2018,(14):11-13.
[39]何佳.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产经,2023,(5):49-50.
[40]杨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营销界,2023,(5):131-132.
[41]连莲,李孟刚,叶旭廷.新常态下钢铁产业“去产能”研究[J].经济纵横,2016,(7):37-41.
[42]陈一,李友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5):81-84.
[43]张磊.供给侧改革下钢铁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财会学习,2016,(14):55+57.
[44]刘若晨,韩冲,李圆圆,李倩倩,郭彦均.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钢铁企业财务管理典型问题探析[J].财会学习,2017,(4):19-20+29.
[45]姚翠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财会月刊,2017,(2):40-46.
[46]杨丽梅,冯立格.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8(10):71-72.
[47]任立媛,赵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问题与对策研究[J].纳税,2018,12(31):289+292.
[48]马文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行业去产能绩效评价—基于“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7):53-56.
[49]马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钢铁行业产品结构特征及优化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9):223-22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