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探究

摘要:良好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是幼儿今后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外部因素的塑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原因,父亲作为一个从各方面深刻影响幼儿的角色,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探究父

  摘要:良好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是幼儿今后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外部因素的塑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原因,父亲作为一个从各方面深刻影响幼儿的角色,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探究父亲角色在0—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为主要任务,从不同层面分析幼儿社会性发展与父亲角色的关系,明晰父亲与幼儿交往时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父亲个人、家庭、幼儿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父亲角色;幼儿;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探究

  1、引言

  (一)研究缘由

  随着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同因素及作用过程”,成了19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热门领域。19世纪30年代,皮亚杰在儿童心理方面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成就,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立;1971年,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戴安娜·鲍姆林德和安斯沃斯系统的使用实验来探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X研究者保罗·阿马托最早对“父亲身份”这一范畴进行研究;我国学者陈会昌编制了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研究了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关颖、刘春芬于1994年进行了父亲(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验,以我国的现实情况验证了鲍姆林德的研究……无数的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大多数人心里,“父亲”这一角色已经逐渐从无足轻重的地位变为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论基础已经很充足,但在古代中国长期信奉执行的“三纲五常”的糟粕思想的束缚下,很多家庭在幼儿的发展上没有尽多少力,由母亲来教育和抚养孩子。老式的三口之家总是这样一副场景:父亲在外打拼赚钱养家,母亲在家做饭打扫照顾孩子。父亲的义务就是赚钱养家,况且父亲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用餐就寝,也没有照顾孩子的心力。虽然这种相处模式现在已经有所减少,但陈旧的思想还有残留,当前父亲与幼儿之间还有问题有待解决。此外,研究此题目也是出于本人的兴趣,有生活中我见过各式各样的父亲,他们对幼儿的影响不同,培养出的幼儿性格、能力也颇有差异,因此,我想弄清楚,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又是如何起作用的。有些儿童具有社会性发展的缺陷,我很想知道这些缺陷与父亲角色对幼儿的培养有何关系,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提出什么对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时下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的现状,对其中问题的产生原因做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因此,首先需要通过对书籍、报刊、著作等文献进行的查阅从而了解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各方面起到的作用,其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研究和访谈,了解时下的现状并作出分析,最后要从分析的结果入手,结合理论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对策。其中,探讨原因和提出对策是本研究的重点。
  2.研究意义
  本课题可以探究父亲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是从理论层面重新对父亲角色重要性的定义,有助于家庭和社会深入认识这一角色。帮助父亲进行反思,以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及薄弱环节,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明确自己育儿的责任。通过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整体形成良好育儿风气起到积极作用,使更多父亲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本研究的结果还是父亲教育实践的良好指导。在改良教育活动时,为父亲选择教育方法提供了参考信息,促进父亲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合适的手段落实到实际。因此,本研究具有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父亲的教育产生有利效果,提高社会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父亲角色
  “父亲”,指一个人上一辈直系血缘血亲中的男性,“角色”是“社会角色”的简称,指处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父亲角色”是指身为某人上一辈直系血缘血亲中的男性,并且按照社会对父亲期待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来进行社会活动,从而发挥出父亲觉角色的社会功能。
  2.幼儿
  特指0到6岁的儿童。此阶段的儿童发展速度飞快,每一天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剧变,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很强,自身存在着不断从外界汲取着各种力量的内在动力,是人生各种基本能力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此阶段的教育可以说影响着人的一生。
  3.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在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每个孩子身上都表现出种类相同的社会性品质,这是它的普遍性;而差异性表现在这些品质的水平、特征差别很大。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主要围绕“父亲角色”“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两个关键词,通过网络、图书馆借阅等方式,查阅书籍、期刊、著作等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和参考。从而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个案分析法
  本研究以不同家庭情况的父亲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内容,对父亲和幼儿进行了个案分析,以了解父亲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访谈法
  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父亲以访谈的形式了解父亲自己对“父亲角色”的认识、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处时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了解实际情况,分析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

  二、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可以划分为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情绪情感和道德品质等部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动态的、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

  (一)父亲角色对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自我的认识,在出生的前7、8个月中,婴儿的自我认识很薄弱,带有自我中心性。自我意识在幼儿阶段的后期发展主要是去自我中心和逐步客观化。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基础,指幼儿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对自己的态度紧密联系;而自我控制和管理是高级层面的自我意识,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一个从外控逐渐转向内控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幼儿的社会交往有很大关系,父亲角色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深刻程度与成熟程度。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将0~1.5岁划分为婴儿期,此阶段与父亲建立的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婴儿建立对父亲的信任,与父亲形成依恋关系;儿童期(1.5~3岁),幼儿在与父亲互动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大小,产生自我控制感;学龄初期(3~6岁),父亲的教导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内在品质。
  1.父亲角色与幼儿的自我认识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与父亲的教育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在父亲一遍遍对幼儿使用“我”这一词汇的强化中,婴幼儿逐渐将自己和其他人及环境区分开来。幼儿会将父亲的所有评价“信以为真”,通过父亲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于父亲的交往中,对自己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认识的形成依赖于父亲的反馈。另外,父亲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独特的作用,在与父亲这一个同性别或异性的人相处的过程中,父亲以自己成年男性的应有的一套行为规范来进行活动,会引导幼儿向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认同方向发展,有助于幼儿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意识。
  2.父亲角色与幼儿的自我情感体验
  幼儿早期,父亲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主要原因。如;生活中细心的照顾、充沛的感情表达、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的陪伴等。随着幼儿的成长,父亲的肯定和鼓励成为幼儿产生积极情感体验、消极情感体验向积极转化的重要原因。当幼儿成功完成某件事时,如自行穿衣,父亲的肯定会使幼儿自信心大增;幼儿完成父亲布置的一些任务时,如吃饭时帮忙拿筷子,会产生一种胜任感;而幼儿犯错误时,如尿床、弄脏衣服等,巧妙的教育可以使幼儿变得更有勇气,愉悦的接纳自己。与父亲的交往带给幼儿与他人的情感感受是不同的。父亲有着其他家庭成员没有的健壮体格和“大胆”的行为方式,与父亲共同进行的活动往往更加激烈和富有挑战性。
  3.父亲角色与幼儿的自我控制与管理
  幼儿形成较好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其他人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和监督是一个重要条件。幼儿早期,父亲对幼儿直接的管理是其形成的关键,父亲就幼儿的现状制定一个标准,在幼儿出现优良行为时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可能是物质的或精神的,例如提供食物或拥抱)使其得到加强;出现不良行为时对幼儿进行惩罚或其他手段,使幼儿的这种行消退或消除。一旦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了适宜的程度,幼儿就会依照父亲对自己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幼儿行为的自我强化机制逐渐形成,幼儿会受到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双重强化。幼儿会依据自己的自我认识,形成一定的标准,主动地进行自我控制与管理,从而不断地进行发展。

  (二)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认知能力是后天逐渐习得的,它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活动,它与人的实际年龄经验关系较大,可以说,人的年龄越大,实际经验越多,进行的社会认知就越多越复杂。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幼儿对他人的认知与父亲角色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对父亲产生的依恋就是最初社会认知的表现。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的。
  在哺育婴儿时,父亲会与婴儿进行交流,每一种简单的语言和表情都预示着下面要发生的特定事件,在多次重复之后,父亲教会了婴儿将这些信息与事件联系了起来,这是婴儿进行最初的社会认知的基础。父亲的人格特点与母亲不同,幼儿在对其做出判断时会形成特殊的推测过程,这有助于幼儿以后与类似社会角色的相处,有利于幼儿做出正确的猜测。另外,对他人的认知属于较感性的认知,幼儿对他人的认知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的,而这其中与父亲角色有关的经验数不胜数,幼儿会带着某种态度来推测他人的意图和行为。因此父亲角色的教育会影响幼儿的认知偏好。
  在于父亲相处时、对父亲的人际活动进行观察时幼儿发现了人际交往中一些细微的差别:父亲与自己、与母亲、与其他成员的相处是是区别的。父亲与家庭成员之间有差别的交往会促进幼儿形成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观点。父亲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实际行动会在生活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父亲对祖母很尊敬;而对母亲很温和,他们的沟通气氛很轻松;而对自己,父亲会很耐心,但在自己犯错误时,父亲也会认真地指出错误所在。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还受父亲角色另一方面的影响:父亲会直接作用于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例如对幼儿的认知作出评价和指导等,这会对幼儿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作用。

  (三)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行为主要有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这三种表现形式。皮亚杰认为,幼儿在5岁以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基本不具有移情能力。其表现出的是在他人的约束、要求下而产生的利于他人的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因此,五、六岁之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与他人的影响是直接挂钩的。提到攻击性行为,立即使人想到社会学习理论的学者班杜拉做的“波比娃娃”的经典实验,它证明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进行消除,说明了父亲(教养人)的模范的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和消退的重要性。幼儿的其他社会行为还有社会退缩行为、撒谎行为、害羞行为等。研究证实,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与父亲的教养方式有关,其他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父亲角色有联系。
  1.父亲角色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首先,父亲会主动地表露出自己的态度,例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有好东西要分享”等,这是对幼儿稚嫩移情能力的训练,促进幼儿形成亲社会的基本观念。个案一中钱某对其子乐乐很少进行亲社会行为的训练和教育,因此乐乐常常不愿意让步和合作,不考虑他人,一切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父亲也是幼儿现实的学习榜样。无论父亲的行为对社会是否友好,其实际发生的社会行为在幼儿感知过程中都是一种间接性学习,幼儿从中总结出方法和对策应用到自己的社会行为之中,因此,常常能在幼儿的行为过程中看到父亲的“影子”。
  2.父亲角色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由于思维和想象力发展的不成熟,会产生无意识的攻击性行为,在操作时容易造成破坏,容易弄伤自己和他人。这种非恶意的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具有偶然性,父亲持续的注意和及时的保护,可以很好的避免和减少幼儿造成的伤害。幼儿有时会出现敌意性攻击行为,父亲形象产生的榜样作用是原因之一。分析个案一,我们会发现,父亲采用攻击性行为来教育乐乐,而乐乐通过体验、观察等学习了父亲的攻击性行为,并且在他生气、不满意时中以大喊大叫、不退让、对人产生肢体冲突等方式表现了出来;而案例二中的小熊的父亲遇到问题时,总是对小熊讲明道理,疏导其思想,所以小熊更多地表现出友好、合作的倾向。父亲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对象,如果父亲暴躁、对孩子动辄打骂、经常抱怨他人和社会,幼儿很有可能经常用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父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评价、放任与否都会影响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父亲角色与幼儿的其他社会行为
  父亲的关心呵护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从而减少社会退缩行为的产生;幼儿撒谎行为的原因中,自我保护是很重要的一点。父亲如果在幼儿犯错时处理不当,反应过度,让幼儿产生恐惧和尴尬,撒谎现象就容易发生。严重的害羞属于病态的恐惧心理,产生于人对伤害的避免,与撒谎行为类似,是以前不舒服的体验造成的。父亲对幼儿犯错行为的恰当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幼儿产生撒谎行为和过度害羞行为。

  (四)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其他能力三个部分,其他能力有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新观念新思想的适应能力等。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是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进行的,从眼神、表情、肢体交流逐渐发展到高级的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还有抗打击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等。安伯欣(中国.2004)的研究证实,父亲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产生影响。
  1.父亲角色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前几年社会上频繁出现引人争议的“高分低能”现象,正是父母教育不当的典型。这些孩子学习成绩高,但不会照顾自己,动手能力极差,生活必须依赖他人。这种教育畸形产物产生的很大原因在于父母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不到位。通常来说,父亲细心程度不如母亲,但父亲更多会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索,学习生活基本技能;父亲对幼儿的要求也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大多不会“代替”幼儿来完成自理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必需的任务,也不会“代替”幼儿的劳动,而是希望他成长为真正独立的人。父亲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幼儿在实际中去锻炼,在操作和练习中巩固这些基础技能。
  2.父亲角色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父亲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观念。例如,见面问好,接受别人的好意要感谢等。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言语上的引导也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言语提示、使进行基础社会交往知识的教育等。较高言语能力水平是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保障,幼儿的言语能力是在不断地重复听父亲的示范、在父亲的引导下形成的,有研究表明(教育导刊.2007),幼儿在父亲处学习到的词汇量大于从母亲处学习到的。这属于父亲直接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其次,父亲行动上的表现是幼儿社会交往学习的对象。在观察父亲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就会形成某种错误或正确的社交观念,可见父亲本身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作用。
  3.父亲角色与幼儿的其他社会适应能力
  父亲与幼儿进行活动,较他人相比更有利于幼儿养成勇敢、乐于冒险的精神,通常这种人在能够较快融入新环境。幼儿的抗打击能力也与父亲有很大相关性。抗打击能力强的人一般自我认识清楚,自信心充足,这有赖于父亲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另外,父亲个人的思想如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那么幼儿也更容易对新事物、新现象保持接受的态度,也更喜欢学习新事物,如果父亲个人较为古板和传统,幼儿在生活中相对来说接受的新思想就较少,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也较弱,适应新社会的能力就较差。

  (五)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幼儿最初的情绪来源于一些需要的满足情况,这些需要最初与生理联系较紧密,但个体在成长、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和情绪都发生了变化,幼儿的需要丰富化,情绪变化逐渐多样。个体的情绪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社会情绪发展的过程,社会情绪在多次体验后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感情,开始与幼儿高级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社会感情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表现形式。其中道德感与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有关,理智感是人在进行认识活动中体会到的情感,美感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社会感情并不是在虚无中产生的,它发展与父亲角色有密切关系,在父亲的影响下,幼儿不断学习体验和表达情绪情感的方法。
  1.父亲角色与幼儿的社会情绪
  在情绪发展的初期,父亲始终如一的陪伴、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满足他的要求,不仅对幼儿会带给幼儿安全、愉悦的情绪体验,还可以激活大脑有关情绪产生的相应结构,使幼儿的生理基础受到刺激得以发展。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建立起消极情绪体验转化的心理机制,这对幼儿对抗应激的能力很大帮助。父亲丰富的表情和多样的姿态也有助于幼儿学习将某种表情或动作与特定的情绪感受联系起来,从而建立早期的条件反射。
  2.父亲角色与幼儿的社会感情
  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事物产生兴趣时,父亲的鼓励对幼儿兴趣维持和发展有促进作用。幼儿在与父亲共同探索时,会体会到发现新事物的喜悦之情,幼儿求知的欲望的到了满足,成为幼儿好奇心发展的正向反馈,从而推动幼儿产生理智感。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美的事物,父亲有意识的带领幼儿去欣赏美、发现美,有助于幼儿的美感的形成。美感的发展与父亲是否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有关。父亲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幼儿美感的发展,父亲的尊重有助于幼儿形成具有个性差异的美审美情趣。

  (六)父亲角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道德品质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幼儿时期的道德认知尚处在发展之中,非常稚嫩,他人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榜样。幼儿的道德情感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道德情感受道德认识的影响大,同时,足够的道德情绪水平,才能驱使人产生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表现在人道德行为上的坚持和恒心上。父亲会主动创设某种有关道德的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感知,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体会到道德情感,锻炼幼儿的道德意志。
  1.父亲角色与幼儿的道德认知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对人道德发展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幼儿时期的道德是缺乏内在标准的,父亲是幼儿早期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外部约束力之一,在解决日常各种有差异的道德事件时,父亲的要求和指导有利于避免幼儿犯错误,对幼儿讲清明白是非原因,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父亲可以通过游戏、学习等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促进幼儿进行联想,有助于幼儿移情能力的提高,并产生替代性强化。加深幼儿的道德认知,使幼儿体会各种实际存在的社会道德规范。除了特意的教育活动,父亲与幼儿平等、民主地交往,幼儿会逐渐摆脱与成人的“权威和服从”关系,在于父亲的交往中,思维、语言能力也得到发展,有助于幼儿理解道德概念以及做出道德判断和评价,为高尚的道德信念形成打下基础。
  2.父亲角色与幼儿的道德意志
  幼儿阶段的道德意志才刚刚开始发展,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长期过程。父亲主要是以影响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幼儿面对困难的态度来影响幼儿的道德意志。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维持的时间较短,在幼儿看来,父亲和幼儿共同制定一些任务是难以完成的,父亲对幼儿提出的一些要求难以遵守的。在这样的要求下,幼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这是对幼儿意志力的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有大量有关的活动和练习。父亲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幼儿形成顽强、坚韧的优良品性。
  3.父亲角色与幼儿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在父亲的长期的熏陶和教育下,幼儿渐渐理解并内化了社会伦理情感这一高级情感。父亲是幼儿道德行为的监督者,父亲有意识的培养和联系有助于幼儿遵守道德规范,只有在正确的道德认知下,适合的道德情感体验下,道德行为才会发生,这也是道德最终的落实处。

  三、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存在问题

  尽管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我国也一直在为广泛传播教育知识而努力,社会的整体素质确实有所提高,但科学教育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实然和应然的差距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消除的,父亲的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父亲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
  理论知识的匮乏,是父亲在与幼儿相处中一个基础问题。父亲们的育儿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人缺乏教育知识,有相当多的父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了解相当浅薄,大多数人没有受过此方面的培训。总体来说,父亲的科学教育知识和观念可以说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有些父亲认为,父亲要做的不过是一个赚钱养家的人,教育幼儿是母亲及他人的事。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时间不足
  我国父亲们与幼儿相处的时间不足。许多城市父亲的工作时间长,没有时间与幼儿相处。农村有更特殊的情况存在:忙于农事的父亲,生活重心放在种地上,因此缺乏与幼儿相处的时间;留守儿童是缺乏与父亲相处时间的典型案例,与外出务工的父亲一年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其次,由于疲劳,回家后没有精力教育幼儿也是普遍现象。城市父亲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农村父亲农活冗杂细碎,都缺乏心力教育幼儿。
  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当
  很多人是被父亲“打大的”,还有“骂大的”“管大的”等,都反映出父亲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时方法使用的不当。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类父亲,他们很重视幼儿教育,有时甚至事无巨细,不给幼儿一点“发挥的空间”。这类父亲常常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言语上的批评恐吓和行为上的动手体罚,虽然有一颗管教幼儿的心,但许多孩子却被父亲不当的教育方法引向不良发展的方向。
  4.父亲的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及对幼儿的尊重
  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普遍存在,父亲在与幼儿相处时却常常忽视这一点。“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人的童年阴影。即使现在仍有很多父亲一直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却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这样看似“一视同仁”的发展标准从深处分析是父亲忽视幼儿个性差异的表现。此外,在与幼儿相处过程中,父亲也经常按照自己想法来左右幼儿,而不重视幼儿自己的意愿。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父亲个人还是社会环境存在的种种幼儿教育问题,都有其内部的深层原因。原因不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共同产生作用的,这些因素分别影响着父亲的教育观念、客观上与幼儿的相处时间等。
  1.父亲的素质水平和价值观念有差异
  父亲受教育程度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受教育程度影响父亲科学教育观的形成。相对来说,一个受过较高等教育的父亲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父亲相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接触、学习过的教育知识和科学观念、了解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因此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念更为先进,使用的教育方法更加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父亲则相反,他们欠缺专门的学习,导致知识缺乏,观念陈旧,教育结果就比较差。父亲们的思维方式多样性、能力水平有差异,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有快慢之分,相同的材料,不同的父亲体会到内容的多少是不同的,因此造成学习结果的差别。正因这种差别,才会出现有些父亲更新观念的速度很快,将科学观念以合适的手段顺利的应用于幼儿社会性发展,而有些父亲则显得很被动,哪怕他提升自己育儿能力的意愿很强烈,他思想的变化和行为的落实也是较为困难的。
  2.父亲所扮演社会角色的制约
  父亲扮演的社会角色客观上影响着他与幼儿的相处时间的多少。现代社会具有职业高度分化的特点,职业的特征在时间上的表现主要有空休息时间长短和工作灵活性两个维度,有些工作具有规律性的作息时间,假日较充足,例如教师、公司职员等。有些工作活动性很强,工作比较灵活多变,休息时间视具体工作情况而定,例如作家、演员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职业,例如农民、警察、XX官员等,则更加多变。社会之中存在着社会角色地位高低的差别,社会角色不同的地位影响着父亲的育儿态度。一般来说,从事社会地位较高职业的父亲对幼儿的教育更为科学,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先进事物更多,他们生活圈子里的人往往会以新思想互相影响,比较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而从事社会地位较低职业的父亲有可能有多种情况,或是对幼儿要求严格,希望幼儿在以后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是认识不到幼儿的教育的重要性,任由随意发展。
 3.社会流行的错误观念对父亲产生了不良影响
  父亲也属于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个人。网络以及生活中的流行观念很多都存在问题,这会对父亲的教育观影响。例如,“丈夫等于付账”“男人应以事业为重”“养孩子就像养个爹”“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的耳朵长在背上”等,类似于社会舆论的这种糟粕观念对父亲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会使父亲忽视自己育儿的责任。育儿工作艰巨且辛苦,有些父亲长期被这些垃圾观念所影响,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判断,表现为情绪沮丧,产生逃避行为。父亲在与幼儿交往时,容易按照社会流行的说法对幼儿使用体罚、恐吓等方法,而在幼儿犯错误、遇到挫折时,容易对幼儿进行斥责,不用平等的人格看待幼儿,一味以别人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使用不当的方法对待幼儿和家人,甚至被不良观念所“洗脑”,失去了自己的主见。
  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父亲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机会减少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父亲对幼儿的教育还受社会这一大环境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快节奏的生活使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只能抓紧时间跟上社会的节奏以维持生计,这样一来人们的空闲时间就变少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父亲,都面临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上班、出差;种植、收获……仅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休息,或者完成其他任务,留给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很有限,因此,父亲与幼儿双方缺乏了解,也缺乏积极地相互影响。此外,由于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幼儿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父亲共同生活,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亲与他们相处的时间极少,父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缺失的,这是社会变化产生的新的教育问题,受XX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5.父亲的教育方法适应不了幼儿的差异性和发展速度
  父亲教育结果与幼儿自身也有很大关系。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总体发展速度是很快的。速度快不仅体现在“昨天穿的鞋子今天就穿不上了”这样的身体变化上,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同样,可以说,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与身体生长发育不同,幼儿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虽然可以通过行为和言语表现出来,但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内隐性,父亲要及时察觉到幼儿发展到何种阶段,对大多数父亲而言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同时,幼儿的差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邻居家孩子一岁一个月能走路,但自家孩子一岁半了也走的踉踉跄跄。父亲们常常会因为这些事抱怨自己的幼儿不如别人的,这是对幼儿个体差异性的错误认识。每个幼儿都存在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这也需要父亲对幼儿的了解,但许多父亲做不到针对自己幼儿个性差异和各阶段特征来教育。

  四、对策与建议

  幼儿教育问题是社会所有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一代代人口的素质,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也是国家层面,影响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社会对教育的建设和投入、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组织,从大方面影响着有关教育的一切。社会整体教育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当时社会颁布的教育政策方针有关,社会的促进和改革势必影响我国父亲育儿现存问题的解决。社会环境是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大多数幼儿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之一,家庭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的成功,是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和其他优良品质的形成的前提。家庭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从幼儿刚出生就开始了,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本研究分别以社会、幼儿园、家庭成员和父亲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一)社会方面

  要加强教育知识普及的力度。社会可以从教育制度和宣传两方面入手。首先,针对现有的教育制度,可以进行课程类别的增加和改良,让所有人在学校中就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为以后生活实践打下基础,建设科学教育社会。国家还可以开设针对父亲不同需要、关于幼儿发展及教育的成人课程,为父亲们答疑解惑,这些都是提高科学知识普程度的切实途径。其次,国家可以通过大量投放公益广告、开展免费教育科学知识讲座、划分不同区域,来组织父亲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来实现科学教育观的宣传,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指导父亲的教育工作。
  加大乡村建设投入,减少城乡差距。强调的农村建设主要有教育建设和城市建设。国家支持农村的城市化发展,有助于更多农村父亲在当地就业,从而有更多时间陪伴幼儿,同时要注意可持续发展,重视从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培养。教育建设主要有兴办农村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等。
  考虑父亲角色需要,出台人性化政策法规。国家可以设置强制性的“父亲岗前培训”,在婴儿出生前集中时间对父亲进行教育,以培养父亲育儿的基本能力。在父亲教育幼儿阶段时,可以适当加长幼儿父亲的假期,增加育儿福利津贴等,从客观上保证父亲与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相处。

  (二)幼儿园

  幼儿园是社会因素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是幼儿除了家里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幼儿园注重与父亲们进行沟通,通过面对面交流、家访等方式了解父亲的情况,这里面是双向的动态过程: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实际状况;了解父亲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看法和父亲教育的实际水平。这是幼儿园帮助父亲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步。
  积极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挖掘园里本身具有的条件,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性活动。发动父亲与幼儿、父亲与其他父亲、父亲与幼儿及幼儿园教师等共同参与,主要形式有幼儿家长会、家长经验交流会、亲子运动会等。
  适当地为父亲和幼儿布置社会性训练的任务。幼儿园要以每个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给父亲安排一些与幼儿共同进行的活动,例如,亲子共读、买东西训练、认识身体结构等。

  (三)家庭成员

  家人要积极地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吸收先进的育儿思想,学习育儿知识,组建学习型家庭。家庭成员们要时常总结,交流讨论,汇集自己教育中的问题或疑惑,明确学习的方向,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要轻易相信某些“育儿经验”,而是有理有据。同时,家庭成员要利用起零碎时间,及时充实自己,以适应幼儿迅速的发展和改变。应当响应社会科学的号召,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迷信。
  家人要共同承担育儿责任。不同家庭成员要围绕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这一准则来行动,要给父亲留出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机会,帮助父亲将育儿责任;落实到具体要做的任务上,突出父亲的育儿作用,使父亲与家庭成员共同负起责任来。
  需要建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所以家庭成员们都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家庭成员,要承认幼儿的人格与成人是平等的,肯定幼儿的进步和成长。要注意用温和的、非强制的语气和语言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多说多做,多进行实践。

  (四)父亲个人

  父亲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持续进行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教育观。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育儿责任,进行能力的提升。学习的内容包括各方面知识文化和技能,其中,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相关的知识是学习重点。学习的方式有:参加培训、自主阅读、进行实践学习、参加网络课程、向他人学习等。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多多请教他人,参考他们的育儿经验,以促进自己实际育儿能力的提高。
  父亲要在生活对幼儿进行中仔细、耐心、持久地观察。首先,要在观察中了解幼儿的特点和个性:从幼儿反应的快慢、反应的稳定程度等特点方面推测幼儿的气质类型;从幼儿与人交往和认知的过程中推测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认知风格,以因材施教。其次,要观察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具有何种特点,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把握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父亲要尽量多与幼儿相处,和幼儿一起进行多种活动。在幼儿进行日常生活基本技能的学习时,父亲的主要任务是在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教会幼儿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操作,指导幼儿进行练习,达到操作成熟灵活。例如:教幼儿使用筷子、吃饭、穿衣服等。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父亲要完成的是确保幼儿不受到伤害,同时游戏活动使幼儿的身心得到了提高。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总之,时间和教育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父亲应该一切以幼儿的教育为重,要抓紧幼儿身心急剧发展的这几年时间,多多陪伴幼儿、教育幼儿。
  父亲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榜样。幼儿具有模仿的天性,父亲作为与幼儿长期接触的教养人,要以正确的语音、词汇、行为方式来影响幼儿,给幼儿以正确的示范,这是最基本的榜样。其次,在幼儿面前,父亲每时每刻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说脏话或产生暴力行为。与他人相处时要有礼貌,乐于助人,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濡染幼儿,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结语

  本研究的结果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证实了父亲角色对幼儿的重要性。研究分析了家庭和社会对父亲的育儿工作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因素并提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高父亲育儿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这一结论。本研究强调的是对父亲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对其他方面的问题也提出了对策。
  在父亲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内容。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些活动特别适合与父亲一起完成,或者说,对于此项活动,父亲是必须的、父亲的参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些活动则没有要求,其他人也能对幼儿起到足够的作用,家庭成员可以轮换与幼儿交往。对于这些活动的定义和区分是有待研究的。在有计划地实施教育之前,父亲要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大多数父亲选择用眼来直接观察,或是从幼儿表现出的行为做直接推测,由于行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样的推测缺乏科学性。在此过程中父亲使用的方法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2]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郭良菁.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42-52+60.
  [3]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47-51.
  [4]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20-23.
  [5]王漫漫.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东南大学,2015.
  [6]杨海燕.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6(49):171-173.
  [7]黄佳芬,毛斐文.家庭与学生学习的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2):136-141.
  [8]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1-17.
  [9]姚本先,何军.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教育,1994,(02):44-48.
  [10]庞丽娟,陈琴,姜勇,叶子.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24-30.
  [10]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98-304.
  [11]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12]李星.父亲角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6):82-82.
  [16]西戈尔,德里亚,吴维屏.家庭心理观——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10)
  [17]徐敏.4-6岁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8]邓赐平,戴晶斌.儿童社会认知结构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1999,(02):160-163.
  [19]陈英和.儿童社会认知的早期表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102-108.
  [20]林崇德,张文新.认知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1):50-55.
  [21]张晓会.探讨家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J].学周刊,2015,(25):211.
  [22]王漫漫.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3]李晔轩.父亲功能对学龄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4.
  [24]梁宗保,孙铃,张光珍,陈会昌,张萍.父亲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适应:气质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4):351-358.[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4):351-358.
  [25]王静.儿童焦虑与情绪调节、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894.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6月29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