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中父亲的参与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摘要:父亲参与指的是父亲积极参与到幼儿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单指身体参与,还包括心理和情感参与。父亲参与幼儿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对幼儿早期的性格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子活动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作为幼儿发展

  摘要:父亲参与指的是父亲积极参与到幼儿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单指身体参与,还包括心理和情感参与。父亲参与幼儿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对幼儿早期的性格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子活动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作为幼儿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在亲子活动中起着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意志的培养、性别角色认识等方面,父亲似乎担当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重点对当前父亲参与亲子活动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议广大父亲更新教育理念,在亲子活动中渗透教育、增强游戏意识,创设良好的亲子活动环境,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和儿童游戏的特点,积极参与亲子活动。
  关键词:亲子活动;幼儿;性格的影响;父亲参与
亲子活动中父亲的参与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重要性

  (一)关于父亲参与概念的界定

  父亲参与,有时也被称为“父亲教养参与”(fatherinvolvement)。心理学家MichaelE.Lamb等人较早概括了父亲参与的概念,他的结论是父亲参与可分为三个层次:互动性(interaction)、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availability)、责任性(responsibility)。互动性是指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比如拥抱、玩耍、辅助完成家庭作业等行为:易接近性指的是父亲没有直接与孩子互动,而是在孩子觉得自己需要父亲的时候给予回应和支持;责任性指的是父亲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等方面的资源需求,并且不断的满足这些需求。随着对父亲参与研究的深人,关于父亲参与的概念,研究者不断提出新的见解,MichaelE.Lamb等人的三因素模型的不足也凸显处来。有研究者认为,这种把“父亲参与”作为易观察的事件的界定,使父亲参与的概念维度过于单一,缺乏多维度的结构。

  (二)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重要性

  父亲不可以当“甩手枪掌柜”,通常在家庭中承担的主要教养任务的是孩子的母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在婴幼儿的成长中不重要。一般来说,幼儿被母亲照看较多,包括在幼儿园也以女性化的影响为主。我国的儿童与外国儿童相比,主动性与创造性较差,原因是缺乏男性的如大胆、果断、敢于尝试、敢于创造等性格特征的影响,因此强调父亲参与亲子活动很有必要,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如果父亲在孩子面前出现得没有那么频繁,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现缺失,相应的也会缺乏安全感,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幼儿时期,孩子做游戏的时候离不开父亲的陪伴。父亲和母亲不同,母亲陪伴孩子玩的游戏通常比较安静,而父亲会选择那些刺激、有趣、变化的游戏。所以,幼儿时期,孩子几乎都喜欢把父亲当作自己最好的玩伴。被父亲照顾较多的孩子,其品质较为乐观、开朗、勇敢、自信,这是因为孩子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在潜伏移默化之中就具有了父亲的特点。尤其对男孩来说,这些特点更加重要。

  二、当前影响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影响

  受“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庭中父亲承担着挣钱养家的责任,有相当一部分的父亲认为,自己是整个家庭的供养者,就是“一家之主”,把教养子女的责任都归给母亲甚至是上一代。也有一些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外出出差,这被认为是努力工作、对家庭负责的表现,这又促使他们进一步淡出家庭,远离家庭教育。这些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积极性。而与此同时,母亲如果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出差,远离家庭,则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些被认为表现较好的父亲,也仅仅是承担了部分陪伴孩子、和老师沟通、参与亲子活动等工作。但是,这些教育活动和母亲完成的事无巨细的日常教育活动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很多家庭中,父母亲的角色通常是“严父慈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不少父亲不讲究方法,片面地理解“严父”,对孩子缺乏了解,板着面孔对待孩子,易使孩子产生叛逆情绪,在遇到成长问题和困惑时,他们往往抵触“严父”的意见和建议,而更愿意寻求更讲究方法的“慈母”的帮助。而在生活中,女性也往往表现出更注重学习、更讲究方法、更关注细节等特征,她们掌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更为先进,她们的家庭教育行为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和更为子女接受,所以很多母亲不但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往往还要扮演教育理念普及者的角色。而父亲在这些方面就要欠缺很多。

  (三)对父亲对家庭教育的作用研究影响

  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对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多的关注母子关系、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关于父亲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较少,也不全面。这除了片面化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解,束缚了父亲职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项教育研究的展开和深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四)就业环境及工作时间影响

  近年来,男女两性虽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现实中的不平等一直存在,其中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女性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要普遍低于男性,使得女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男性差不多的就业机会和报酬,甚至有一些工作单位在招聘时就写明只要男性,这也在客观上使得很多女性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家庭,将更多的工作机会让给男性,退守“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此外,时间也是限制男性参与亲子活动的重要因素。很多父亲工作繁忙,较少有空闲时间,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也不一定都放在周末进行,且这些亲子活动常常要半天甚至是一天的时间,客观上也导致了父亲较少的去参与到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去。

  (五)社会舆论影响

  “父亲教育缺位”的问题,社会媒体、教育机构等对父亲的教育责任缺乏相关的宣传、引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培训机构乃至社会对父亲参与亲子活动关注的相对较少。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早教机构、婴幼儿用品商店常常会向母亲介绍推荐,幼儿园中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也多向母亲反馈。社会上也较少有专门针对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和亲子活动的相关培训和指导,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父亲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的热情。而且很多幼儿园所举办的亲子活动并不能吸引爸爸们的兴趣。

  三、父亲参与亲子活动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父亲参与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与母亲相比,父亲往往更具有开朗、坚强、勇敢、坚定、独立、果断等个性特征,因此,在父亲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潜移默化地便会受到父亲的熏陶,也会主动地模仿父亲的行为特征,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的表现会更不退缩、更具有亲和力和同情心,并且更喜欢夜更加容易成为团队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孩子会在与父亲的相处中模仿父亲的言行,而父亲也会有意无意地要求孩子具备以上的特征。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前失去父亲,对其个性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并且孩子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没有父亲的孩子通常会具有较多的依赖性,自信心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都易缺乏,同时其自控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发展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有意识在生活中进行相似的模仿,不自觉地幼儿的性格就受到了影响。与父亲相处,孩子的活动倾向运动量大的,情绪更加外露,思维更丰富。比如,某幼儿园小班在周末举行的亲子活动——我和爸爸一起运动。比较可喜的是这次活动在老师的积极倡导下还有孩子们的要求下,爸爸们也都来到幼儿园。这次活动的内容是亲子游戏‘开飞机’,孩子两腿分开卡在爸爸的腰部,双手侧平举模仿飞机机翼,爸爸双手托住孩子,同时嘴里发出开飞机的声音,上下伸缩双臂双腿,让“飞机”上下颠簸。让幼儿感受爸爸的力量、挑战的乐趣,从而增进父子间的感情。当父亲和孩子一起玩,特别是进行一些动作比较大的游戏时,幼儿都非常兴奋。

  (二)父亲的参与有助于幼儿情商的发展

  父亲的参与亲子活动中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满足。父亲和母亲陪伴孩子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母亲更加倾向于比较安静的活动,常会陪着孩子一起讲故事、念儿歌、过家家,而且当孩子有大胆的举动时,出于安全的考虑,母亲经常会进行制止;父亲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方式,他们更擅长通过踢足球等较为激烈的方式与孩子一起玩耍,讲故事的时候更喜欢采用比较夸张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兴趣,当孩子有大胆的举动时,父亲往往持支持的态度。
  在早期教育中,父子间的游戏是幼儿学习如何掌控自己情绪的一个重要途径.父亲既是幼儿积极情绪的引导者,也会是幼儿消极情绪的导火索,因此父亲需要合理引导孩子的情绪。一个父亲的讲述、游戏、娱乐甚至幽默也是家庭亲子活动的重要形式。一个笑话、一个幽默的小故事都可能使父母和子女开心一笑,即使有不愉快的事也可以暂时放下。举例来说,有一位父亲平时工作比较忙,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少,儿子和他比较陌生,平常不太爱和他说话,性格也变得比较内向,他不知道该怎样改变这种状态,为此困扰了很久。偶然的一次,这个爸爸把刚刚在手机上看到的笑话讲给了儿子听,儿子笑得很开心,拉着爸爸问东问西,这让这位父亲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后来,他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常常给他讲笑话,儿子很高兴,也爱和爸爸说话了。渐渐地,孩子的话变多了,变得爱讲话、爱笑,性格开朗了许多。高质量的亲子时光,是一家人有说有笑、和谐相处的时间。在这种时候,父亲的参与尤其重要,切不可把亲子时间仅仅看作是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三)父亲是幼儿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

  幼儿对男女两性的角色认识往往来源于家庭,他们会认为男孩就应该像爸爸一样,女孩就应该像妈妈一样。他们会把父亲的外形和动作等行为特征作为自己分辨男女的要素。如果家庭教育当中,父亲的角色缺失,不仅不利于男孩对同性的认同,也会影响女孩对异性的认知。父亲与幼儿的积极交往可以帮助幼儿对男性、女性的性别角色和特征有恰当的认识。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很可能会使他们缺少男性特征,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更加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好看书、听故事等较为安静的活动,不喜欢诸如打篮球、踢足球这类竞赛性以及激烈身体碰撞的活动。
  多多(化名)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在他上中班时离婚,被判给母亲抚养,多多的父母离婚前有许多矛盾,离婚后,多多的母亲对他照顾的无微不至,但经常干涉他与父亲接触,几乎不让多多和父亲见面。据多多的班主任说,多多平时成绩不错,表现也挺好,但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例如:多多的性格比班上的其他男孩子要文静许多,平时不太和男孩子一起玩,学校举办运动会,老师几番鼓励他参加,他也不愿意。并且遇到挫折时,多多很爱哭,做题目时也常常犹豫不决,缺乏果断性。像多多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例,我国许多离异家庭,孩子大多会判给母亲。
  女孩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孩在如果5岁前失去父亲,又缺少男性亲人的教养,就会难以了解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缺少与男性交往的经验,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得羞怯、困惑、不确定或者无所适从。

  (四)父亲的参与对幼儿人格特征的影响。

  父亲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通常来说,男性一般是阳刚果敢的,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而父亲身上的这些男性特征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而,幼儿通过模仿父亲的言行,也能学到这些特征,从而形成果敢、自信、独立的个性品质。孙云晓先生也在书中归纳出了父亲参与教育的重要性[“男孩有了父亲的教育会更像个男子汉,女孩有了更有父亲的教育会更有自主精神,这是父亲的教育给予孩子的特别营养。”],男孩成为男子汉和女孩更有自主精神都需要父亲的教育。
  相对于妈妈的细腻,爸爸比较粗线条一些,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更加宽容,更愿意“放养”孩子。之前我在小班实习时,有一个叫可可(化名)的小女孩,性格非常的独立,自理能力也非常好。在与可可爸爸的交流中,我得知可可爸爸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放手,给了可可很大的自由。比如可可喜欢用颜料画画,可可爸就让她到阳台上自己玩,不去在意颜料会沾到身上、地板上。平时可可吃饭也不喂她,而是让她自己拿着小勺子吃,还让可可自己睡觉,尝试自己穿衣服,这些行为让可可逐渐变得自立,在幼儿园也很有自信。

  四、通过父亲参与亲子活动培养幼儿性格的策略及建议

  (一)对父亲的建议

  1.父亲需要更新观念
  亲子活动中太偏重责任,对幼儿的掌控过多,过分以家长自居,容易形成专制型的亲子关系;太偏重疼爱,又会丧失父“严”,容易形成放任型的亲子关系。而要搞好两者的平衡,首先要更新观念,不仅要效法古人“爱子女为其长远计”,又要学今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观念,自觉摒弃那种“父命子从”、“老子天下第一”的陈腐想法,也要避免“树大自然直”的思想误区。既要以自身的品德影响子女,又要以社会文明发展需要严格要求子女,更要以健康的心理和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子女。也就是说父亲在教育子女时,应该是耐心且宽容的,出现问题时,应该摆事实、讲道理,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力求形成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切不可用暴力的方法解决问题。另外,父亲要树立榜样,充分展现自己的男性化气质与阳刚之气。
  2.父亲要亲近孩子,多与孩子相处
  无论是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父亲都应该尽可能地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亲近,每天要能够保证半小时以上的时间陪伴孩子,周末至少有一天的时间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增进父子间的感情。可以陪孩子一起玩玩具、一起看看绘本,也要多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亲会对培养孩子的各种爱好更感兴趣,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人。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孩子不仅能够感受到父亲的爱,还能受到父亲个性和思维方式的熏陶,促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对家庭的建议

  1.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氛围的创建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对有些家长来说是天大的难事,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有些家长来说则是轻而易举的小事,教育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极其自然的事情,达到的效果也十分理想。所以,家庭教育也应该讲究“巧劲儿”。而其中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创造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虽然如今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已经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理念,但仍然不乏有些父亲会有“男人就应该在外打拼,家里的事交给妻子”的观念,在家里他们也经常以功臣自居,对妻子缺乏应有的体贴和帮助,对孩子也不尽心教育和陪伴,这样的家庭氛围自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应该是互相尊重、彼此体谅、互敬互爱的。

  (三)社会层面的干预,媒体的宣传

  社会、媒体和教育机构等应帮助父亲主动走出第一步,采用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容提高父亲的教育能力,给母亲以有力支持。同时,整个家庭和社会应对母亲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帮助母亲更好地兼顾家庭和社会责任。对于父亲参与学校活动的社会变化感兴趣的人,应当思考更加根本的干预措施,可以首先帮助家庭、男性形成支持和鼓励父亲们融入孩子生活所需要的概念、策略和规则。包括:支持和鼓励家长请假制度、弹性工作时间、在家中办公和其他措施的实施,允许父亲们能够有时间离开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保证高质量的学校教育的机会均等,使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至少是令人满意的生活标准;大力鼓励各种媒体宣传父亲多样化的积极的家庭形象,包括父亲给家庭带来的力量;广泛分享父亲参与带来的积极成果,分享父亲参与的故事;对于离婚后的父亲,主张有权平等地抚养和探视孩子,大力推行并鼓励父母间的合作(或许是联合监护),及其他帮助父亲融入孩子生活的措施。

  (四)幼儿园应采取相应措施

  1.多举办需要父亲参与的亲子活动
  每月可确定一天作为“爸爸日”,这一天只邀请父亲来园参加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与爸爸们的职业和日常爱好相结合,例如举行亲子建筑设计大赛、亲子运动会等活动。还可以把亲子活动与相关节日结合在一起,例如“我和爸爸过新年”,在元旦前,邀请爸爸和孩子一起为设计制作新年礼物;在妇女节前一起为妈妈制作手工花束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父子间的感情,也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也对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积极影响。
  2.开设指导父亲育儿的相关活动
  多数父亲对如何教育孩子,怎样在亲子活动中与孩子相处并不是太了解,幼儿园可组织“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策略”、“父亲与孩子共同成长”等专题讲座,邀请父亲来园学习。
  幼儿园还可以定期向父亲们发放亲子宣传单或宣传册,在宣传册中,可以加入这些内容: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重要性、最近父亲参与幼儿园亲自活动的照片以及一些亲子互动的优秀案例等,还可以向父亲介绍幼儿园近期打算举办的亲子活动。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共享等网络方式与家长们分享,吸引父亲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

  结语

  总之,亲子活动作为增进亲子间感情交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对幼儿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期是性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父亲作为幼儿的最重要导师之一,在促进幼儿情商的发展和强化幼儿男性化气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必须行动起来,担负起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景芝,王雪,武竞.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89-92.
  [2]MichaelE.Lamb.The changing roles of fathers.In M.E.Lamb(Bd),The father's role:Applied Perspectives [M].New york:Wiley,1986.
  [3]刁康,吴忠方.孩子成长中父亲的角色定位[J].江汉论坛,1995(10):94-96.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张珊.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4):48-49.
  [6]孙云晓.1个父亲胜于100个教师—孙云晓教育感悟[J].少年儿童研究,2012,(02):19-21.
  [7]孙元元.父亲参与对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4):197-198.
  [8]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5.
  [9]应莹.北京地区幼儿母亲角色扮演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10]刘小先.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王跃.父亲参与教养与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12]李睿彤.家园合作中父亲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3]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
  [14]魏雪.父母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15]李璇.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16.
  [16]丁向颖.父亲参与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7):144-146.
  [17]张珊.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4):54-55.
  [18]张凤,傅淳.关注父爱缺失现象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74-79.
  [19]邓李薇.亲子依恋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角色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2-115.
  [20]成剑.怎样应对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J].好家长,2002(12):6-9.
  [21]杨晓丹.当前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定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
  [22]李晓巍.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5):890-893.
  [23]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郭良菁.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42-5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24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7月26日
Next 2020年7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