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把对象性的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可见,马克思实践概念包括实践的革命意义、实践的科学意义和实践的社会生活意义,其中,实践的革命意义是重点,实践的科学意义从属于实践的革命意义,这二者又都从属于社会生活的实践。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价值在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概念;费尔巴哈提纲;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简称《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从而发现了实践概念,通过实践概念批判直观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抽象,批判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对政治国家的抽象,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和新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了作为人的世界的主题是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我们把马克思思想史和马克思经典著作相结合,重新思考马克思实践问题及其概念,探索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价值,把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如何解释和改变自己的社会生活?这一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下相互关联的三个小问题:如何解释和改变全球化?如何解释和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解释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需要重新思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概念及其命题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思想史,从《提纲》的解读开始。解读《提纲》的方法虽然容许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得从《提纲》的文本出发,必须得从《提纲》中的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出发。
(一)批判直观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能够提出新唯物主义,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与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或者说,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实践的概念,并且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为实践的。为什么?[1]499-502根据马克思的生活决定意识的哲学方法,这是因为市民社会中的无产者的生活现实。19世纪30-40年代,市民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无产者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实际上,包括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在内的唯心主义的立足点也是市民社会。应当承认,直观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对市民社会生活的哲学抽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古典哲学是市民社会时代的优秀理论成果。但是,它们没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理解市民社会中的无产者的生活。资本的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21世纪的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市民社会中;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既需要费尔巴哈直观哲学和黑格尔精神哲学,更需要马克思实践哲学。
马克思《提纲》的第一条重点是批判。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第一,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批判其不是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但是,马克思也肯定其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对象、现实、感性。第二,批判唯心主义。批判其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但是,马克思也肯定其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有研究认为,“对象性的活动”概念是黑格尔提出来的,“对象化”概念是费尔巴哈提出来的。[2]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同时认为,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实践的“对象性”还是“对象化”,而在于“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一句话,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意义上的实践。
(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问题意识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我们可以从《提纲》的全部文本的分析得出这一结论。首先,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命题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如果我们把《提纲》第八条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和《提纲》第一条“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结合起来分析,马克思的命题就是人的活动本身和全部社会生活。如果我们这一命题具体化为无产者的活动本身和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就能更加明确马克思哲学的问题意识,这就是,马克思把无产者的活动本身和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样就把马克思实践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问题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起来。概念是具体问题的概念,问题是具体概念的问题,无概念的问题和无问题的概念都是抽象的。我们的这一观点与国内学者提出的“《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的观点是一致的,[3]并且认为,二者的关系有如细胞与身体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实践概念命题的逻辑结构如下:第一,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即实践,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提纲》第一条);提出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命题,批判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命题(《提纲》第二条);界定了革命的实践概念的本质在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批判了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提纲》第三条)。第二,批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抽象性。提出对于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的工作的不彻底性(《提纲》第四条);提出了把感性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提纲》第五条);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观点(《提纲》第六条);提出了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提纲》第七条)。第三,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明确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批判了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提纲》第八条);提出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批判了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提纲》第九条);提出了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新唯物主义,批判了立足于市民社会的旧唯物主义(《提纲》第十条);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批判了解释世界的哲学(《提纲》第十一条)。[1]499-502
由此可见,马克思依实践概念的革命性,确立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性,确立了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哲学改变世界的转向。
(三)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界定
从马克思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实践问题的反映。马克思实践问题在于无产者的活动本身和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这一观点的证据有:第一,1843年马克思明确了自己的实践问题意识的主体方面:无产阶级通过哲学解放自身,哲学通过无产阶级变成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17-18第二,1844年马克思明确了自己的实践问题意识的过程方面:积极的扬弃私有财产,同时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抽象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1]185-216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是雇佣劳动者的活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的对立;从资本积累的意义而言,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的对象化;从而,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本身是无产者活劳动自身的矛盾。
可见,作为马克思实践问题意识反映的马克思实践概念,从一开始就具有革命的实践的意义。这一革命的实践既是无产者的社会革命,又是无产者的哲学革命,这一革命的真理性应该在无产者的革命实践中得到证明;从而,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为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无产者科学的实践以及作为二者统一的无产者社会的实践。
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本内容
这一部分,我们从《提纲》文本考察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本内容,即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为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无产者科学的实践以及作为二者统一的无产者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
(一)实践的革命意义
实践的革命意义,是指无产者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主要证据在于:第一,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明确地提出“‘革命的’活动的意义”,并且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都是在这一点上止步不前了。我们知道,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都有实践概念,所区别者,正是其意义之不同,即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第二,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内容。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明确地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内容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从而把自己的实践概念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区别开来。分析这一文本,我们发现:其一,马克思准确地在实践前面,加上“革命的”界定;其二,马克思准确地把革命的实践,界定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从上下文,可以看出,马克思反对“把社会分成两部分的,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学说。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这一提法对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有莫大的价值,从而,我们知道,这里的“关键”在于“一致”。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是对资产阶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主体与客体的传统二分、[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传统二分、[5]权威与大众的传统二分等等——的哲学革命,“二分”是马克思革命的实践概念之“一致”基础上的“二分”,是马克思革命的实践概念“具体”基础上的“二分”。关于这方面的不正确的做法和看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对XXX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等等。第三,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目标。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中明确地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指向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的“之”,是指费尔巴哈的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这个世俗基础就是市民社会。
(二)实践的科学意义
实践的科学意义,是指无产者应该在革命的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第一,提出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明确地提出“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我们把“批判”理解为“科学”,因为,就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而言,自康德以来,批判就是科学。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实践概念和黑格尔精神实践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革命实践概念。第二,提出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的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的内容,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命题。人的实践的革命意义证明人的实践的科学意义。这个命题实质上就是无产者应该在实践中证明共产主义的真理性,既指出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同时又指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从属于革命意义的实践,或者说,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与革命意义的实践是一致的。众所周知,正是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的科学发展成为人类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科学成为实践。第三,提出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的目标。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也指向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所说“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前已述及,费尔巴哈的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就是市民社会。这一点,我们从马克思长期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即可明了。
(三)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
实践的社会生活意义,是指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实践统一于自己的全部社会生活。
第一,提出实践概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在《提纲》第八条,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命题实质上就是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实践统一于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人们常常引用第一句,而往往不引用第二句,我们认为,这二句构成一个整体。前一句指实践的革命意义,后一句指实践的科学意义,二者统一于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
第二,提出实践概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的内容,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在《提纲》第七条,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的实质,就是对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身——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这一命题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有莫大的价值。
第三,提出实践概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的目标,即人类社会。在《提纲》第十条,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落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落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一命题的实质,就是无产者应该改变资产者的世界为共产主义世界,并且在这一改变中证明共产主义的真理性。
三、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价值
我们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考察马克思实践概念及其当代价值,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无非是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全球化,才能正确地理解当代世界;只有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正确地理解当代中国;只有对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形成正确的观念关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由此可见,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价值在于,把全球化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一)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全球化是革命的实践。所谓全球化是革命的实践,是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在全球范围的一致。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就资本积累的意义而言,就是剩余价值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球化,就是无产者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剩余价值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从而,全球化就是无产者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全球化对于无产者的革命有二个方面的积极意义:其一,创造了无产者解放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例如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其二,创造了无产者解放的自由时间条件,例如全球范围内科学发现、艺术创造活动的大发展。有学者已经开始提出后全球化的观念。我们要站在无产者的立场上,依自己对全球化的思维全面地参与全球化过程,实现改变环境和自我改变的一致,既反对只改变环境不自我改变的做法,又反对只自我改变不改变环境的做法。要知道,作为中国外部环境的世界在变,同时作为世界一部分的中国也在变,这二者是一致的。
第二,全球化是科学的实践。所谓全球化是科学的实践,是指人应该在全球化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证明全球化思维的真理性。就全球化矛盾的意义而言,作为无产者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就是资产者占有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普遍化。全球化中交织着资产者和无产者、大公司和员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全球化思维在全球化实践自身中的矛盾。我们要站在无产者的立场上,全面地研究全球化,反对从单一方面抽象地研究全球化的方法。
第三,全球化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所谓全球化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是指全球化的革命实践和科学实践统一于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全球化必然引起全球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全球无产者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改变。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生活的全球化,而不要政治生活的全球化和精神生活的全球化的做法是不可靠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依自己的革命的和科学的全球化思维参与全球化实践。我们应该坚持人民大众的革命的实践的立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要时可以采取人民大众的资本立场,共建共享。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革命的实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革命的实践,是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在中国范围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现实性上,是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市场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了中国人民实现改变环境和自我改变的一致的积极性。这一实践的革命意义有二:其一,它以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计划阶段为基础发展起来,它扬弃了前一阶段的公有财富。其二,它正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公有财富。在某种意义上,xxxx以来全国性的反腐败恰恰证明了中国社会财富的社会主义公有性质。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即物质产品相对于公共产品和精神产品而言的过剩。从理论上说,提供公共产品和精神产品,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的实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的实践,是指人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交织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市场手段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总过程,提出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证明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的真理性。例如,有学者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中国XX是承担全民责任的无限XX,中国靠统筹协调,利用超大型大陆国家地理纵深的内生性优势,走出了90年代末期到现在遭遇的两次生产过剩危机。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命实践和科学实践统一于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当代中国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当代中国的全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代中国目前就有城市与乡村不平衡等矛盾,我们应该依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的立场解决这些矛盾。因此,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做生态文明的战略调整,目的在于城乡差别再平衡,发展最高层次的现代化农业即生态化的可持续农业。众所周知,不可持续的农业再怎么现代化,也有害无益。这是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的大事。因为我们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内生型的现代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的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的实践,是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一致。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中国xxxx领导的、人民大众的、XXX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地体现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争议能力方面。这就是依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于先,处理已发生的争议于后,协助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前文提及的,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xxxx适时提出生态文明的战略调整,这就是作为革命的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争议的能力,对人民群众的活动和XXX领导的活动的一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实践,是指人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中国xxxx领导的、人民大众的、XXX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交织着人民大众之间的多种多样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去研究XXX的思想政治教育,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这些知识是指明了现行思想政治规定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性或民族性、各种实践和自由的关系,及教化方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实践和科学实践统一于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XXX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民大众的整个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多种实践方式和多种理论见解的交锋中,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锻炼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指依循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思想政治规定。
总之,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问题意识及其实践概念,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形成依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义修.“对象化”概念之于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16,(3),15-21
[3]卜祥记.《资本论》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4-21
[4]鲁克俭,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15,(3),22-38
[5]何中华,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的纲领——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J].山东社会科学,2015(4),12-18
[6]安启念,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前三条——论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3),32-4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