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七台河市为例

 摘 要

西顾5000就资源型城市进行分析,这是国内非常关键的原材料以及基础性能源供应基地,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大的贡献。不过,因为各种缘由的存在,发展期间这部分城市存在着大量的不足之处,其中涉及到资源方面越来越少,以及没有统筹规划过程等等,造成的问题包括了极其恶劣的生态破坏过程、在经济结构方面不平衡以及在接续替代产业方面难以继续下去等等。七台河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其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资源诅咒”的陷阱,其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因此,本论文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具体研究与分析。首先,文章先简要介绍了资源型城市的有关概念及运用的一些理论;其次,文章通过对七台河市2010年到2019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其转型的现状及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再次,文章借鉴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具体案例,通过系统的总结梳理,以为七台河市提出可供借鉴的转型思路;最后,针对七台河市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为其提出具体且契合实际的转型建议,以为黑龙江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提供经验借鉴,助力黑龙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龙江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

关键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各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联合国相关工作者在2023年8月实施了《气候变化2023:自然科学基础》报告的发布,其中表示,和工业化之前进行比较,现阶段全世界存在的地表温度平均值要高出大概1℃,估计今后20年世界温度会直接到了1.5℃或者是更高。这个报告将气候改变对应的紧迫程度直接展现给了所有国家,要求这些国家必须在面对气候改变带来的挑战的时候通过更加积极的方式来处理。面对气候的改变、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在2020年9月也表示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的峰值排放,另外就是碳中和这个目标要求在2060年以前做到。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能源相关领域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高碳排放特征明显,普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经济发展大多比较低迷。因此,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对于加快黑龙江省城市转型进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着重要意义。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该篇论文在选题方面,确定的切入角就是资源型城市的实际转型过程,也就是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期间参考了各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当中的相关政策、经验以及理论,致力于将这些城市在转型期间存在的矛盾找出来,从而就能够使得该省城市转型更快的变为现实,就该省实施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具体具体建议。该题目的选择是为了对资源型城市存在的转型难题实施全面的研究,这样就能够使得其转型过程变得更加快速,要求对这个时期当中财政以及政策相关的支持水平进行强化,使得资源实现更加适宜的配置过程,这样就能够快速完成该省的转型过程。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就目前来看,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其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目标就是完成整个转型过程。该篇论文基于对七台河市实际转型过程出现的发展问题进行的探讨,在遵守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原则的情况下,给出了合理化的策略。对于资源型城市存在的转型问题进行探讨,其中关键的依据就是:首先就是了解该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于经济方面的实际状态,了解整个转型期间出现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对国内资源型城市的实际转型过程的推动给出了相关策略;其次就是参考城市或者是区域当中已经完成转型的这些状态,借鉴其中的具体信息来对国内资源型城市实际的转型过程起到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

在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过程中用作相应的实践指导。对于该类型城市而言,其转型方面的矛盾实际上是关联着财政、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相关的各种行业的发展以及优化升级的,这是繁琐而长久的,并非只涉及短期的利益矛盾。因此该篇论文对该省实施城市转型的实际信息进行了梳理整合,同时还明确了对于黑龙江省相关企业实施优化升级最适宜的发展方向,使得其能够变为可持续发展城市。该篇论文通过七台河市来进行举例说明,望对我国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实际转型信息提供收益的弥补,可以从实践角度来服务于后期各种资源型城市实施转型过程的探索。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Liang Shuna等(2011)认为把资源依赖型发展的城市转变为经济增长方式多样化的城市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并通过研究白山市这一资源型城市为例,在其城市向生态环境转型、城市功能提升、XX行政效率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之后,认为白山市促进了产业转型,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积极的范例。

Si Jing Feng等(2014)通过参考环境经济学原理,以经济外部性理论分析了煤炭开采活动的外部性,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实施生态补偿的可行性。这为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具有经济参考价值。

Liu Dan等(2016)认为资源型城市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主导的创新要素特征不同,由此造成的综合差异会影响可持续发展条件。因此Liu Dan等以技术和制度创新要素构建出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基于创新要素差异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思路。调整后的评价结果可以有效地减少评价结果的不可比性,提高评价的公平性,这为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Yin Qing等(2020)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对2008年到2017年110家中国矿产资源城市的绿色转型效率和潜力进行评价,得出中国矿产资源城市在制定绿色转型政策时应特别注意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结论。

Long Ruyin等(2023)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 TOPSIS法这一动态评价方法,通过评价中国30个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在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向绿色发展方面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选择了四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个是经济相关的绿色发展,还包括环境、社会以及资源相关的绿色发展。通过实现结果可知:(1) 2012 – 2018年,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上升趋势缓慢。(2)煤炭资源型城市各维度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为评价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Li Quan等(2023)通过运用回归模型验证了城市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都抑制了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结论。并基于此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Tang Yan等(2023)以山西省11个典型煤炭资源型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输入显著相关因子作为NARX ( 具有外生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模型 )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对2011—2019年山西省月平均AOTs进行预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生态环境转型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的研究

魏琴,郑艳(2010)以RMIF框架作为基础,也就是进一步探讨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就是R资源产业相关的发展阶段,第二个是M经济体制相关的转型阶段,第三个是I工业化相关的阶段,最后就是F城市功能演化阶段,从而就能够了解到六盘水当前所处的就是经济体制转型中前期,存在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城乡经济差距大等社会问题。

陈皓明(2018)以石油资源枯竭型城市盘锦为具体研究对象,认为盘锦市在转型过程中具备的各种矛盾,包括了石油工人大量下岗、非常单一的产业结构、不适宜的产业结构、别的产业基础非常弱以及没有较高的经济运行质量。

张紫恒,谭旭红(2019)认为辽源市转型发展中存在转型进展缓慢、信贷导向与接替性产业的发展导向不匹配及资金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

(2)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对策建议的研究

魏琴,郑艳(2010)以贵州省典型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市为例,为其转型发展提出立足气候优势,做大“凉都”品牌的建议,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焦兵,刘杰(2013)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陕西、新疆和内蒙古这三个省份的能源产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成长阶段进行了测度及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研发力度及自主创新能力,以延缓能源产业进入衰退期,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进入衰退期能源产业优化升级的建议。

曾贤刚,段存儒(2018)针对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提出找准城市定位以发扬自身优势与长处,XX提供政策及经济支持,逐步推进转型的建议。

张紫恒,谭旭红(2019)通过吉林省辽源市实际的转型过程进行举例说明,表示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其对应的转型发展策略能够通过绿色金融起到支撑作用,有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鼓励创新型金融工具发展等。

(3)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施效果的研究

刘晓萌(2018)综合利用信息熵等理论知识,实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对应的集成模型建立过程,以实证探索的模式来分析了安徽省淮南市实际情况。在集成模型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探讨该市实际转型情况,了解到其转型期间,总的来说具备非常好的转型效果,不过最近几年还是存在转型增速不太够的情况。

张紫恒,谭旭红(2019)研究得出,辽源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的丰富度还有待发展。

范金梅(2023)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全省转型效率进行了静态的分析,得出各市XX的管理决策水平较高,但规模效率限制了安徽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综合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安徽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距最优生产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3.3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在整合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现阶段存在的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的探索成果是非常多的。不过在探索文献之后可以了解到,就资源型城市实际转型过程具备的内涵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角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某些特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关注的角度更为全面,往往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比如国外的研究角度往往利用实证的方法进行总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而国内学者有利用实证角度总体分析的,也有通过具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例进行系统分析的。有从XX职能角度探讨的,有从生态角度入手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测度上都有很多方法,但多数方法在测算时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真实效率间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因此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测度。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共由五个章节构成。

首先就是绪论方面,针对该篇论文探索的背景、价值、策略、目的以及实际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简单的评论了各国现阶段的研究情况。

其次全面的整合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以及相关概念。详细来说,定义了资源型城市以及该类城市实施转型相关的概念,简单的描述了几个理论,包括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空间、公共产品以及城市生命周期相关的理论,针对资源型城市实际转型过程方面,以理论角度来进行支撑。

再次就是对现阶段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实际的转型相关策略情况进行的概述,具体探究了在政策方面出现的各种矛盾。

接着对各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的政策以及经验进行了整合,在此基础上能够作为后续研究的实际参考。

最后,将推动七台河市转型发展相关的详细策略提出来,在此基础上能够作为该省别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经验借鉴,以促进黑龙江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4.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

1.文献分析法:基于对各国所有文献资料进行详细研读的条件下,整合了该省这一类城市有关基本情况与政策信息,在梳理总结了获取的各类资料之后,将其作为该篇论文今后探索的基础性铺垫。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这一具体的资源型城市进行资源转型研究,具体介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并梳理了七台河市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现行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对其在转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其城市转型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其地区产业升级。

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七台河市不同年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情况进行纵向对比,进而为七台河市城市转型中的现状进行总结梳理,解决七台河市转型中的困难,促进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理论

  2.1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型城市

就资源型城市进行分析,这一种城市类型主要的产业包括了各种加工业以及资源开采相关的领域,重点包括了森林以及本区域当中矿产等等。对于这一类型的城市而言,它的实际发展过程是紧密关联着资源开发过程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借助资源这一要素禀赋发展起来的。按照开采资源以及构建城市的不同顺序对其进行分类,一共包括的模式有两类,第一个就是先矿而后才是城的模式,也就是基本上就是因为开采资源才形成了城市,包括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以及金昌等等。第二个类型就是先城而后才是矿的模式,也就是首先出现城市,在此基础上才出现资源开发,整个城市因为资源开发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包括邯郸以及大同等等城市。

就资源型城市进行分析,确定实际类型的原则就是主要通过定量来界定,辅助以定性过程。第一个就是明确三个类型的指标,具体就是资源市场占有率、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如果和上述内容当中的一项相符的话,那么就能够看做是矿业城市。第二个就是明确两类指标,第一个就是资源开发能力,第二个就是森林资源潜力,如果这两类指标都符合要求的话,那么就属于森工城市。基于定量界定,对存在国家重点资源型企业布局以及发展历史非常久的城市实施全方位的考虑,从这里对262个资源型城市实施了界定。《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是xxx在2013年公布出来的,针对资源型城市实施类型划分,包括衰退型(67座)、成长型(31座)、再生型(23座)以及成熟型(141座)四大类,为科学分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特征、特有问题和适宜模式提供了框架。就黑龙江省进行分析,该省属于资源型城市集中的一个省份,除此之外,在整个省内所有经济里面,资源型城市占据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包括了伊春、丹江、五大连池、大庆、鹤岗、大兴安岭、尚志、鸡西、七台河以及双鸭山在内都是该省当中资源型城市。除此之外,由国家明确的、能够参照执行的资源枯竭城市政策县(区)包括了逊克县、大小兴安岭林区铁力市、爱辉区以及嘉荫县。

2.1.2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概念是在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矛盾加剧这些社会及生态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不仅是核心的原材料以及基础能源基地,它还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多的贡献。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该类型城市实际发展是非常快速的,不管是实际水平上还是发展速度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不过,这一类城市实际发展期间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这是因为城市当中越来越少的资源,同时也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所以现阶段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整体具备非常慢的发展速度,并且实际发展潜力方面也是越来越低的,当前时代更加倡导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环境构建,因此在这个时代当中,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就是朝着转型方向发展。

2.2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依据

2.2.1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生命周期理论,并且X以及英国都开始实施了进一步的能源利用探索,这是由于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以及其在社会上带来的重大影响,这样才一步一步的构建起了生命周期理论。就生命周期(

)进行分析,这个概念实际上存在非常普遍的应用,尤其就是在非常多的领域当中是出现的很频繁的,包括了环境、社会、整治、技术以及经济等等,通过自摇篮一直到坟墓这个概念能够对其具备的基础性内涵实施较好的理解。就该产品进行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来自于自然,最终回归到自然,这样一个全程,涉及到的就是生产环节,比如获取以及加工制造相关的产品要求的原料,还涉及到运输以及贮存对应的流通环节,另外就是产品方面,涉及到使用环节、报废或者是处置过程,最终还是回归于自然,该环节属于非常全面的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就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其划分包括了广义以及狭义两方面,其中狭义表示的就是本义-生命相关的科学术语,涉及到生物体发展的全程,具体就是自出生一直到死亡的每一个环节。而从广义来看,实际上就是在本义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以及延伸,也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所有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泛指,包括了城市、产品以及需求相关的生命周期等等。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是指所有城市实际上都是具备生命周期的,包括了从好几个历程,一开始是兴起、而后开始发展繁荣,后面就是衰退以及再一次的繁荣。不同城市因不同的因素而具备了各自发展的有力条件,到后来,也可能因为这种因素的负功能、资源的枯竭、转型的失败,使得城市继而衰败。但是,也可能城市找到了新的有利因素,转型成功,继而延续繁荣。概观全球城市发展史,包括了一些宗教性城市在内,这是早期非常复杂的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其中涉及到中国、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印度等等,而后就是开始出现全球性质的大都市,这是通过帝国名义发展起来的,包括了罗马以及希腊,在此基础上中国出现了中央权利王城,而宗教性全球性质的城市则是伊斯兰世界的,后期就到了商业城市发展方面,也就是欧洲威尼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发展到近代就出现了工业城市,比如纽约以及伦敦等等,还有后工业城市洛杉矶,当前各类东方城市以及亚洲开始慢慢的发展蕲艾,也就是说,对于全世界城市史而言,涉及到样态以及区域都不一样的城市交替发展过程,不一样的城市当中各自持续化的进行发展的历史。

在对城市相关的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作为一种理论基础来服务于对只依赖于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加工的这部分资源型城市相关的探索。因为该类型城市实际上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是非常重的,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它涉及到的开采以及储存过程是紧密关联着社会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常常就是由于矿产而兴起一个城市,矿产衰竭之后城市也无法发展,其中具备的生命周期属性是非常显著的。因此,通过对城市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解,可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2.2.2 产业结构理论

就产业结构理论进行分析,这是开展社会再生产期间,区域或者是国家当中各类产业构成,也就是产业当中资源实际的配置状态,还包括了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也就是所有产业实际占据的不同比重情况,另外就是产业相关的技术经济关联性,也就是产业存在的互相作用以及依存关联性。在产业结构理论方面,实际上对应的思想源头是能够从17世纪开始追溯的。

一般而言,所谓产业结构涉及到GDP当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实际占据的比重。这里面,包括了生产食材和别的部分生物材料相关的产业就是第一产业,这些都是将自然物直接作为生产对象的,具体就是畜牧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以及林业等等。各种加工制造产业就是第二产业,在加工处理过程中选择第一产业以及自然界给出的基础性材料。上述两个类型的产业之外的别的领域就是第三产业,整体而言有着非常广的范围,重点涉及到各种非物质生产部门,具体就是商业、公共服务、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以及通讯领域等等。而资源型城市大都依赖自然资源为产业重点,一般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通过对产业结构理论内容的梳理,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城市发展中合理的产业结构状态。所以针对其相关的理论实施分析是能够作为该类型城市转型期间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均衡问题的理论参考的,进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能够和当代人实际发展相符,同时也不会危害到后代人实际需求的一种理论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中的基本原则包括了三个,具体就是共同性、公平性以及持续性。实现公平、共同、多维、协调以及高效就是它的终极目标。

就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它的思想其实一直贯穿着整篇论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就是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以过分开采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经济的牺牲品。该理论实际上并非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进行否定,反而是对生产力以及经济相关发展属于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动力进行了肯定,对于社会系统所有构成的协调发展非常关注,目的就是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代表一种综合发展的观点,这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生态方面的理论支持。

 3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3.1.1 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完达山山脉西端,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一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因此,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不够它属于工业城市,并且是由于煤矿而形成以及发展起来的,它的开发时间是1958年,此后提供了6亿多吨的优质原煤给国家的实际发展,它是东北区域所有焦炭生产以及优质焦煤最大的一个基地,是国内最为关键的一个煤炭以及电力制造基地,同时也是煤化工产业相关的基地。1983年,七台河晋升为省辖市,与鸡西、双鸭山、鹤岗并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除了其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包括了腐殖酸、黄金。膨润土、大理石以及石墨在内都是在七台河市当中发现的,有着非常多元的矿产资源类型。实际探明的黄金储量就达到了11吨,在东部区域的老柞山有着广泛的分布。还有在勃利县通天林场分布的大理岩,一共有1.395亿吨的实际储量。在佛岭以及勃利县双河找到了2.93万吨的石墨。另外就是勃利县西山发现了16.9万吨的膨润土。在北山一带重点的就是石场,当然它也有部分是散步在东部的山区的。还有砂厂则是在桃山水库上游以及倭肯河下流流域。

七台河市除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外,还拥有着富饶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其耕地面积大概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5%,除此之外就是包括了17条河流,其中包括了挠力河以及倭肯河遍布全区域当中,达到了1248平方公里的面积,对岸边的土壤不断地浸润着。整个市里面涉及到26座水库,作为黑龙江省人工水库当中的第二大存在。上面的植被就是“长白山植物亚区”,草木茂盛。

在七台河市的发展历程中,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996年-2001年(产能过剩):随着从计划到市场、资源到技术的经济转轨,似乎一夜间,厂办大集体被宣告死刑,资源型工业产能被认定过剩。许多相似、相关的企业由正变负,产能过剩、市场走低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伴随着采煤造成的地段下沉,至2000年,新兴区塌陷区面积已达114.6平方公里,平均下沉深度两米,影响人口17万。

2002年-2012年(危险的黄金十年):改革的成效,在2002年-2012年的黄金十年里,一度十分显著。七台河实行了“煤头化尾”、“煤头电尾”的转型策略,也就是延伸产业链,通过煤炭生产重油、燃料气、电等多样化的副产品。这使得七煤成为黑龙江大型国企中第一批扭亏为盈的企业。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下,七煤的盈利仍然超过2.5亿元,是8年前的10倍。然而,还是并未对煤炭资源慢慢的出现枯竭现象有所改善。到了2011年,该市当中一共探明的就是18.5亿吨的煤炭资源,实际涉及到6.7亿吨的储量。也就是说,不管国有企业营业能力多强,最多也只能维持20年左右,地方煤矿则平均开采能力不足10年。七台河本来应该应该利用十年增长期及时提高生产效率、精简从业队伍,但最终因为短期红利而盲目扩张,错失了转型的机会——这在东北不是孤例。曾经掉队的东北工业,此时只一心想着靠销售、融资、投产跟上市场的节奏。十年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翻了两倍多,年均经济增速也超过国内平均增速,却没有注意到中国已经进入技术为王的后工业化时代。红灯同样在七台河亮起,也同样被忽视了——2009年,七台河已经被列为全国资源枯歇型城市。然而,2011年全市煤相关产业仍然占工业增加值的90%,占全部税收的73%,占城镇就业岗位的60%。没有生产效率的紧迫革新,也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长远统筹——最终,七台河煤炭产业再次陷入低谷。受影响最深的是焦炭产业。

2012年后(再陷低谷):2012年,按全市1000万吨焦炭产能供应,至少需要3000万吨原煤。但七煤集团的原煤产量控制在1100万吨,地方小煤矿原煤产能只有500万吨,最终,导致七台河的焦炭产业,需要从内蒙古拉煤。人们默默地看着厄运的雪球就一直这样滚下山去——由于当地煤炭产能不足,全市洗煤业半停产,焦化企业处于限产,每月生产焦炭由2.4万吨下降到不足1万吨。而焦炭生产的不足,又使玻璃和苯加氢行业2户企业停产。当年,有些相关企业的员工数量,由1000多人减少到不足500人。其中的大部分人,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下岗。同时,当地的炼焦行业由于技术和设备的落后,生产过程只能产出焦炭等少数产品,大量煤气都点燃排空,仅此一项,全市每年就有2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流失。

由于可开采的煤炭资源明显减少,如何摆脱“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对于老煤城七台河来说,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面对煤炭产能不足的厄运,七台河市也在积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其将目光转向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寻求经济转型路径。其具体转型路径及转型成效可见3.2.1和3.2.2。

3.1.2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2010年到2019年期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一、二、三产业GDP占比进行数据纵向对比分析,以更好的了解七台河市这一资源型城市目前经济转型的情况。2010年到2019年期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一、二、三产业GDP占比如下表3-1、图3-1、图3-2所示。

表3-12010年-2019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GDP、GDP增长率及一、二、三产业比重情况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2010年 305.22 25.1 7.35 66.17 26.48
2011年 308.06 5.3 8.62 63.32 28.06
2012年 298.91 8.3 10.23 58.22 31.55
2013年 240.99 -19.38 13.15 46.29 40.56
2014年 214.26 2.4 14.58 40.69 44.73
2015年 212.65 4.1 16.09 36.78 47.13
2016年 216.64 0.6 14.71 36.52 48.77
2017年 231.45 6.0 14.1 36.9 49.0
2018年 250.33 5.6 12.4 39.87 47.73
2019年 231.33 3.8 14.33 41.26 44.41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统计局手工整理

图3-12010年-2019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GDP、GDP增长率折线图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七台河市为例

图3-22010年-2019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二、三产业比重情况柱形图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七台河市为例

将表3-1以及图3-1和图3-2结合起来就能够了解到:

2010年一直到2019年,对于七台河市而言,其对应的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处于总体下降的趋势。其中,由于2010年到2012年处于“煤炭黄金十年”的经济增长期,其GDP处于平稳增长阶段;然而,在“煤炭黄金十年”之后,即2013年之后,其国民生产总值开始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在其后的几年间,七台河市的GDP在XX扶持、出台各项政策、转型发展的情况下,其总值逐渐增长,但效果不太理想,因此GDP增长较慢。

七台河市2010年一直到2013年能够保持国民生产总值在增值率上一下子降下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关于GDP增长率方面,从2014一直到2019基本上处于平稳缓和的状态。其中,由于2011年、2012年处于“煤炭黄金十年”末尾,七台河市面临转型发展与煤炭改革的复杂社会局面,因此GDP增长率每年陡降大概十五个百分点;之后由于2013年xxx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为科学分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借鉴,因此2013年之后的GDP增长率逐渐平稳。

从七台河市2010年-2019年的第一、二、三产业GDP占比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必定是主导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应该是最小的或者说微不足道的。由七台河三大产业的GDP占比来看,其第一产业占比较小,但在2012年到2019年其所占比重都高于10%,所占比重在缓慢的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煤炭行业的转型处境及金融危机;第三产业占比逐渐升高,说明服务业在优化升级。

同时这也反映出七台河市煤炭行业的大致情况。在处于“煤炭黄金十年”的时期,我国工业化程度高,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因此在GDP保持增长的时期也正是煤炭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发展态势良好。但自2012年起,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煤炭行业转型的困难,煤炭行业面临巨大压力,有些煤炭企业甚至面临停业乃至破产。后经国家政策出台,以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其GDP总体保持平稳,煤炭行业也迎来一些新的生机。

总体来看,七台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资源枯竭性城市的特征,煤炭行业转型较为困难,处于经济的转型发展阶段,但产业结构在不断趋于调整,进行优化升级的尝试。

 3.2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转型发展现状分析

3.2.1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转型发展路径

就七台河而言,其始终以一条主线作为核心,使得两个水平提升起来,同时重点在于三大产业的发展方面,实现转型发展更高质量的组合发展,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七台河。坚持“一条主线”,就是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十四五”时期,在全新发展环节的基础上,对其中创新性理念进行贯彻,同时在全新的发展格局当中融入进去,不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还要尽可能的做到十四五转型全新的发展突破过程。

提升“两个水平”:一是提升招商引资和构建项目的实际水平。就今年来看,一共涉及到92个关键性项目,还包括51个开复工相关的项目。在全省数以百计的项目当中,有着83%的复功率,实现了14.75亿元的整体投资,确切就是38.3%的投资完成率,双指标超全省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将依托再生资源、江河、煤化工、新材料等8个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引进一批财源型、立市型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到2025年百亿级企业达到5户,延伸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二是提升营商环境创建水平。按照省委提出的“能力建设提升年”要求,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全市域、全方位地优化营商环境。总而言之就是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省心省力的办事,使得群众能够更加便捷的办事,使得XX方面具备更加高效的监管过程,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七台河成为创业就业的高地。

对“三大产业”实施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就是对煤炭基础性产业的进一步巩固。使得35处矿井可以获得快速的改造,同时还能够推动宝泰隆从一矿一直到三矿相关的项目建设,支持龙煤七矿公司增产增效,使得煤炭优质产能能够更加快速的释放出来,一直发展到2025年大概可以实现2475万吨的煤炭产能。进一步促进煤及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七台河市煤化工产业在全省的排头兵地位。二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七台河要用好这个政策牌,基于使用以及回收再生资源的产业园区,使得再制造产业能够具备更大的智能化发展。第三个就是将各类新兴产业培育以及壮大起来。包括石墨烯相关的新材料领域都是要积极推动的,以创新性的材料骨干企业作为依托,包括了万锂泰以及宝泰隆等等,使得石墨烯能够朝着更大规模以及深加工方向发展,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煤化工副产氢气产能优势,以氢燃料电池车应用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支柱型产业,形成道地“寒地北药”产业特色。

3.2.2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转型发展成效

七台河市通过实施转型发展路径,在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估连续三年为良好档次,转型经验做法获xxx通报表扬。由“黑”变“绿”、由“一”变“多”,七台河市正由过去单纯依靠煤炭产业向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转变,转型在提速。其具体转型发展成效如下:

通过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方面,七台河利用原有黑色煤炭资源优势,聚焦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谋求城市转型。在《xxx办公厅关于对xxx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里面,榜单上就有七台河市,因为其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获得了较好的转型发展,并且实际开展创新性“碳”产业的实际建立过程,该类型城市实际上上榜的是非常少的。其成功引进投资120亿元的联顺生物医药项目,万锂泰、金风新能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投产。七台河市在今年将促进110个超过千万元的产业项目作为核心,实现了135亿元的投资总额,所有刚刚开工的项目里面,对于非煤转型项目而言,在实际数量方面所占比重就是88%,另外就是投资额上占据比例是68%,第一次全部比煤炭以及关于煤这一产业的更高,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坚持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中非常经典的煤焦企业,比如亿达信以及宝泰隆等等,它们考虑到对物质实施适宜的循环使用选择的途径包括了苯加氢、焦炉煤气制甲醇以及煤焦油加氢等等,不仅使得价值变得越来越高,还实现了整个回收利用余能的过程。就宝泰隆企业来看,它们正在实施煤焦油深加工工程的建设,达到了30万吨的年产,还包括针状焦工程方面,实际进展是非常顺利的,达到了5万吨的年产,这些都会在明年实现投产过程。

像过去那种一天到晚都燃烧着的天灯不再继续亮了,也不会出现污水横流的情况,所有产业链存在着互相作为资源,同时以吃配合实际发展,大致已经能够做到最高的效益,同时对于原煤也实现了更好的利用。在七台河市当中,非常经典的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包括了茄子河煤电以及新兴煤焦化相关的经济园区。现阶段,对于七台河市而言,做到了所有原煤的人洗,包括了电力、优势焦炭、创新型建材以及煤化工这一系列产业的规模都变得越来越大,大致构建出了一条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链条,也就是煤——焦——化工、煤——电——建材。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针对石墨新材料相关的领域进行分析,将区域当中大量的石墨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充分的利用好宝泰隆公司100吨的石墨烯产量这个机会,同时合理的使用4亿人民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通过鑫科纳米院士工作站、宝泰隆石墨烯研究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致力于和一百多家学校进行协作,进行石墨烯衍生的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要致力于高端石墨、石墨烯运用、负极材料这三个主要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中国石墨烯小镇。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全面实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130项重点污染防治任务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销号。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倭肯河干流彻底消除劣Ⅴ类水体,万宝河被评为省级示范河湖,我市被评为全国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城市,受到xxx督察激励。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管护体系加快形成。

3.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转型发展成绩的同时,同时需要明确的注意到,七台河市目前在转型发展方面依然具有大量不足与缺陷,下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

3.3.1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发育不足

七台河市主要是发展重工业,以往的陈旧的产业占据的分量较高等成分上的不足仍旧很明显,创新型产业研究开发的比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类产业占据的分量依旧较低,高新技术与非煤经济产业占据的分量较低,工业体系或多或少的残留着原料依赖的特点。

七台河始终以煤炭能源的挖掘与应用为中心不断扩张与进步,然后逐渐衍生成一整套的产业体系。公司规模广并且系统性强,综合性发展,与外界市场相对隔绝,形式比较简单,出现七台河市的经济增长主要就是凭借煤矿等资源发展的格局。主要由煤炭等资源构成的产业体系的完善不够迅速、困难、迟滞。现阶段,尽管七台河的国有公司已经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整,然而部分国有煤炭公司的体系结构从实质上而言并未有所改变,所有权制的变化并未发生实际的效果,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有比较深刻的烙印。

3.3.2创新创业要素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七台河市创新转型发展缺乏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萌芽期,产业链条短和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关键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中心的规模和层次不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转型发展资金不足,未建立起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近年来,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各级XX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发展都高度重视,安排大量资金支持转型发展,但对于创新转型困难地区来说,资金需求缺口仍然较大。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3.3.3经济总量偏小,财政压力较大

七台河市相对于黑龙江省其它地级行政区,面积小,且人口流失过多,其经济总量总体来说是偏小的。同时由于国企艰难改制,员工下岗,七台河市背上财政包袱,XX负债较多,也导致向煤炭深加工转型升级缺乏资金投入。

3.3.4 人才引进政策落实较为困难

我国的各个省份、市级XX部门皆发布了部分人才培养计划,从户籍迁移、社保、买房等诸多领域都为人才给予福利。七台河市就人才的奖励和支持上相对不足,对人才给予的福利等和我国别的地方相比不算丰富。并且,该市目前的人才支持方面基本上是通过给予补贴的形式,没有开展出荣誉称号颁布、股权分配等多样的鼓励形式,这样比较单一的补贴支持的形式无法适应如今的人才培养工作。最后,由于七台河市属于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它的职位前景的限制性影响了人才的发展,提升的范围不高导致人才参与工作的热情降低,无法适应人才想让自己能更进一步的需要,可能会打击人才来七台河的积极性。

3.3.5 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有待增强

由于煤炭资源的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挖掘,使得七台河市面临非常艰巨的解决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的任务。首先,对于煤矿的挖掘开发以及煤炭城市的形成方面,刨根掘土、随意毁坏土壤及其地表植物,许多树木植物都遭到破坏,大量房屋、田野、道路等都受到毁坏。村落也不得不迁往别处,许多田野遭受毁坏,变成沼泽,导致大范围的煤矿凹陷区域,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面积持续降低,土壤和人类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导致一些地方的生态平衡有所紊乱。另外,因为地面上植物的大范围减少,由此又造成土壤的稳定受到破坏,导致土壤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并且也对煤炭城市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与破坏。

4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4.1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经验

4.1.1欧洲鲁尔区煤炭城市转型实践——系统治理挽救衰败

德国鲁尔区是全球旧工业重要地区不断衰败的代表。在上个实际七十年代之后,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已经显著处于下降状态,至八十年代后期,已经产生了许多人口无法正常就业的现象。于该种背景中,鲁尔区于德国XX的帮助之中,对工业体系和发展方案等部分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应对这一难关,至今已取得明显成效。为世界老工业区改造和矿区经济转型树立了典范。其具体转型措施如下:

1.制定总体规划

在鲁尔区的初步发展阶段,因为没有就土壤的合理开发、资源保护、城区的结构等作出系统性的、综合性的设计,导致煤炭的残渣到处丢弃、水资源污染严重、满地都是煤矿凹陷、交通干线不合理、村落构造不集中等问题。又因为煤炭资源等重工业的进一步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城市的各方面质量被很大程度的降低。于是,德国XX在1920年5月5日,德国XX出台了应对政策,构建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也就是SVR,以此担任鲁尔区的总部开发部门。之后,在1936、1950、1962、1972年等年份基于法律规定进一步提高该机构的权利范围,至今已经发展为地方开发的一个重点部门。该机构的项目实施主要围绕着整体开发计划,它的基本工作能够分成8个方面:一、维护绿色植被;二、提高环境指数;三、解决区域废物;四、制定鲁尔区的开发计划;五、配置工作人员日常活动设备;六、提供其他市区的答疑服务;七、实施市区测绘项目;八、实施计划试点工作。

2.对煤炭、钢铁两大支柱产业给予政策扶持

很长一段时间来,煤矿和钢铁产业始终作为鲁尔区两大支柱产业,所以该两种产业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导致鲁尔区总体的产业失衡。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XX的各种支持,就公司开展高效性、系统性的领导。自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中,国家已经在煤炭产业上投入150亿马克,同时颁布了进口煤炭适应法和煤炭限额法,并且通过增加煤炭产业的激励制度等推动煤矿产业的进步。在1969年鲁尔区的26所煤炭企业一起合作组成了鲁尔煤炭集团,将对煤矿的开发项目重点放在智能型、获益丰富大型煤矿,取消一些不能获利的小型公司,再次对鲁尔区的煤矿产业进行调整,作出一系列安排,系统性的设计。最终由1960年到1980年鲁尔区的煤矿由一百处逐步降为29处,煤矿开采点由1372处减少到180处,然而各个开采点每个月的产出从304吨提升到了1385吨,同时进行了全方面的智能管理,煤矿产业从不断衰落到越来越繁荣。

3.改善投资环境使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为了实现鲁尔区的经济结构由多个主体共同组成,各级XX部门以及SVR皆致力于不断健全该区域的投资市场,支持其他创新型产业拓展到鲁尔区,并且该区域也充分享有能够使该类创新型产业进步的优势,比如交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存在较多消费需求。所以在这个区域内形成的或者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产业越来越多,在1958年到1973年,这些产业就有459家。现阶段它们已经覆盖到整个鲁尔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创新技术先进的中小企业,它们的商品开发能力比较强,经营范围包括食品、汽车、服装、化工等。位于科隆市北边的莱沃库森还设立了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知名的拜尔集团,现在已经是国内排名第七的大型企业。而且也包括知名的西门子这类企业亦在鲁尔区建立了从属公司。

4.不断调整区内生产力布局

鲁尔区起初的煤矿开发是于鲁尔河南边进行的,后来由于煤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资源、需求不断上涨,同时化工材料的作用也不断增加,对煤的开采也越来越趋向北边,所以在生产力布局方面为从南边往北边趋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逐步构建了围绕着中间地区、横向发展煤矿分布。所以于地方整体开发方案里面就涉及到了3块区域,协调整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的推断,同时要求对新兴产业不断引入的过程中需要优先设置于附近的规划区域,并且对埃森和杜伊斯堡等周围的城市的进步进行限制,具有指向性的由关键区域逐步往周边地区设立工厂。

5.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德国工业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煤化工技术处于全球前列。其中,鲁尔区是德国很多科技发明的发源地,所以这个地方的科学研究基础也是相当扎实的。其拥有高等院府15所,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中心数不胜数,全世界的人才也都汇集此处,科技发展势力雄厚。鲁尔区为了把科学界更好的融入到经济界中,建立了一条“技术之路”,这条路线历经多特蒙德,再穿过波鸿、哈根、埃森,最后一直到达杜伊斯堡。这条路可以建立区域内的经济与科研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运用。此外还成立了新技术服务公司以及“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这可以向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些服务以及资金帮助。其次,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建立新的专业,使高校的教育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州XX努力使鲁尔区成为“欧洲高等院校区”。鲁尔区不仅专注发展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还对传统工业如何在新工业的帮助下进行提升这一问题不断探索,比如创立科学技术革命创新的信息中心,由XX协助企业制定创新方案,并根据中小型企业的特性,变通的运用新技术,先将技术转移给中小企业等等。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层次的提高。

美化矿区环境,重塑田园都市风光很长时间内,矿区企业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决定,不经过XX的管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全国其他地方都要大。鲁尔区的6600多座大型烟囱每年向大气排放大约400万吨二氧化碳、硫磺等,这些二氧化碳和硫磺中有60万吨被滞留在该地区,空气污染严重,车辆不能通过,行人也会感到肺部疼痛。此外,矿山废污水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曾经有一段时间鱼类灭绝。所以,为彻底消除这些污染环境的根源,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投入五十亿欧元,建立环保组织,制定环保条例,并进行统一的计划。首先,在鲁尔河上修建了一套完善的给水体系,并在100多公里的河道中建成了4座蓄水池和108座澄清池,对废污水进行了净化;同时在埃姆舍河口建立了一个净水站,专门对微生物作用。经过这些处理,目前还没有出现污染环境污染的事件。鲁尔河水利设施的先进程度,在世界上无人能及。它不仅可以解决水污染问题,还可以起到发电、拦洪、旅游等多种作用。为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该区在整体规划中提出了“绿色革命”的构想,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绿化,曾经荒芜的废弃矿场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湖水。到目前为止,该区域的绿化面积超过75,000公顷,人均130平方米(鲁尔核心地区在1968年的人居绿化面积仅为18000平方米),拥有超过3000个大大小小的公园。

综上所述,经过以上的调整与改造,鲁尔地区在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工业布局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有着先极的技术,经济也空前繁荣的新工业区。1991年,有6个位于鲁尔区内的城市被《经济周刊》评为德国优秀城市。

4.1.2X休斯顿石油城市转型实践——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

X休斯顿已经从一个单一的石油产业城转型为一个高科技、综合的大城市,可以说是一个经典范例。20世纪90年代后期,休斯顿已经从能源经济的依赖性脱离出来转变为在X经济发展中的“明星城市”,成为X最具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休斯顿能够进行成功的产业转型,主要得益于如下经验:

1.上下双向拓展延伸石油产业价值链

休斯顿一直在积极地延伸和扩展在石油产业中上游和下游的产业价值链,使其在石油价值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不断的提高,进而使其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有一个提高。一是将价值链向下延伸,以促进石化产业的发展。从国外进口原油、原材料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国家重点发展石化工业等优势方面,都使得大量的石化行业和相关行业进入休斯顿,也扩大了世界范围的市场。另一方面,要把价值链往上延伸,支持石油勘探、开采和炼化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继续加大对石化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新发展体制和机制,使石化产业的技术不断精进,从而使石化产业的价值链可以在更高的层面发展。

2.抓住X航天中心落户的机遇大力发展非油高科技产业

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才是休斯顿的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1962年,X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航天中心在休斯顿建立,这也让休斯顿发现了机遇,快速的发布了相关的政策,不断地培养或者从别处引进高端的人才和团队,极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群,比如说:航天设计、军事工业、电子仪器以机械制造等等。随着产业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主要支柱产业,而不是依靠石油等能源经济。

3.大力发展面向石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现代服务业

在休斯顿石化以及高科技产业这两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也帮助了与其相适配和为之服务的其他第三行业的发展,比如电力、交通运输、粮食、造纸、国际贸易、金融、医疗等等。具体来说,在银行方面,像巴克莱国际银行、德累斯顿银行、香港银行集团等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银行机构也在休斯顿建立了分行,这使得休斯顿成为了X的金融中心之一;在医疗方面,德克萨斯州的医疗中心已经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医疗和科研中心。总而言之,由于两大支柱产业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休斯顿的服务行业,进一步推动了就业。

4.利用技术、人才高端优势推动石油及相关联产业发挥辐射效应

休斯顿聚集了石油的高技术人才和科研院所,使该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影响力。X30个能源企业中29个都在休斯顿设立了总部或分支机构,这使得这个城市成为世界上商务信息、能源技术以及商务活动最密集的地方,并在世界石油范围内有影响力,赚取石油这个行业的高端利润。休斯顿石油石化企业在第三世界国家投入技术以及资金来获取股份,还在世界不同国家设立石油分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能源的开采,同时还将开采国的能源以及劳动力充分利用,在全球范围内经营。

重视高等教育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的需要休斯顿还有许多的闻名世界的学府,例如莱斯大学的理科和工程科世界闻名、休斯敦大学的优势在于自然科学以及工程、还有南德州大学以及圣托马斯大学等。知名大学、健全的教育体制,推动科技研发、开发新能源、人才培养,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很多大学都和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伙伴关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6.采取激励性减税措施改善投资环境。

休斯顿提出四项针对公司的投资减税措施,包括住房以及棕地的减税、经济发展、再发展。采取减税的一系列计划来提升城市所处的投资环境,拉动新企业或是支持各种类型的企业增加其业务。

4.2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经验

4.2.1河南焦作煤炭城市转型实践——XX主导发展旅游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内兴起了“焦作模式”,吸引许多人的目光以及很高的赞誉,并被成为是我国旅游业在发展道路上的一项奇迹。同一期间,焦作也因为它特殊的开发模式,迅速进入到国内旅游业的关注热点当中,也引起了许多人对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所采取模式的深入思考。这个“焦作模式”具有的本质是焦作凭借山水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推出来的,使得地方旅游业得以在短期内快速发展,并拉动了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最后顺利地达到转型的目的——从以往依托资源发展的城市变成基于旅游业发展的绿色城市。

焦作市具有的旅游资源整体品位都处于较高水平,XX一直致力于采取高标准来进行规划,从高起点着手建造,努力建设各种高精尖工程,在近十年当中,着重打造了青天河以及青龙峡等知名的“五大景区”,还有包括韩园在内的“十大景点”,推出了基于自然景观的山水游以及工业展览游等各种类型共同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还建立了基于焦作当地的山水景色推出的“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着四个具有显著季节特征的品牌特色。不仅如此,自从1999年起,焦作市总计投资了超过10亿元来作为旅游所需要的基础性设施和相关设备的打造资金,促使当地交通、以及住宿等旅游所需设施建立的越来越好,成功建立了全面的旅游服务体系。

最终实现了煤炭城市的成功转型。

4.2.2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城市转型实践——资源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并行发展

鄂尔多斯市将良好的资源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始于煤、扩展煤、超过煤,努力建设成优秀能源经济的典范城市,促使煤制油等煤化工相关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其煤化工具有的大量产能可以达到1533万吨,是我国当代煤化工相关产业的典范地区,煤炭顺利地达成了从原始燃料到基础材料、从以往的黑色资源转变成现在绿色产业的升级转型。

一方面要努力推动高端煤化工等多种资源的相关转化产业,将良好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鄂尔多斯作为一个属于成长型以及资源型的城市,其资源的发展程度还位于上升时期,计划要建设起国内核心清洁能源的高输出地区以及煤化工相关产业的生产地区,增强对资源的全方位利用效率以及精深加工度。鄂尔多斯基于中煤等多家优质煤炭企业达到了煤制油等各个新型煤化工有关领域上面技术的提升,顺利形成油以及气等多条高端的煤化工有关产业链,促使在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初等产品转变成高端产品,成功的走上产业的优化升级道路。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非煤产业的发展,稳健推动电子信息等各种类型产业的健康发展。鄂尔多斯着重关注具有较强驱动性的装备制造业,渐渐的引入奇瑞汽车等大量优质企业,带推进了许多大型项目。其中京东方集团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出来了LED产业链,此外,国电晶阳等主要内容为太阳能电池片及其相关组件的项目业拉动打造出来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的光伏产业链。

鄂尔多斯市一直坚持全域旅游这种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全域融合的理念,深入开采特殊的文化魅力,结合旅游与文化资源的密切有机联系,环绕“休闲避暑、大漠风光、民族风情、天骄圣地”四大旅游主题产品,充分带动建立“双轴引导、一区四带、多点支撑、全环贯通”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4.3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对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启示

4.3.1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首先出台相关法律是非常重要的,让人们依靠法律去有理可依,有法可行,在法律角度上看到旅游业的生机,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确保推动XX转型,在两个方面倾斜于资源类城市,一是政策支撑,二是资金需要保障。另一方面不能漫无目的毫无节制乱加开采,需要规范化开采和利用资源能量,用制度规范一些过度行为;最后需要发挥城市的本身的带领作用,建构完善一种机制,调节资源主体发展的积极脉动。

4.3.2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占据全国城市总数量的近一半。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程。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几方面的要求,坚持发展新理念,紧密贴合发展高质量要求,不断创新,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与该种类型的城市需要的土壤环境不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资产从自然资源转向科技和人才资源。更加注重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营造创新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4.3.3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关注并解决资源型城市的民生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是保障城市平稳转型的重要前提。由于资源型城市工矿工人数量众多,资源逐步枯竭导致失业问题凸显,解决就业问题成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剩余劳动力,帮助鼓励其自谋职业,并对其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创办中小企业,对吸纳再就业者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加强对再就业的现代化和制度化管理,建立稳定的就业促进机制。

 5促进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建议

  5.1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资金难题

通过继续资助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加大对资源型城市支付力度的支持,资源型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堆积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历史欠账的财政转移类的支付制度问题。按照几类方式方法去维持资源型城市的主导性企业的继续良好发展比如国债投资、减税和贴息、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等政策。正确引导金融行业机构对其提供经济转型期的服务。

5.2 着力调整结构,实施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并行战略

首先,通过各类新型方法促进传统产能的的提升,例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方法,增加产业链的长度,另外,要利用企业自身优势,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相关装备制造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抗御风险能力,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再者需要打造新型可持续绿色发展的企业,创新新型类产业群。

 5.3 引进培育创新主体,建立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网络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纳入相应层次的城市体系中。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证企业自身主体能力,建立新型企业创新体系。设立更多高专业科技平台,研发探讨企业间合作发展。打破区域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资源流动,搭建区域创新协同高效的合作网络。

 5.4 扩展就业渠道,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设立新型项目,为了鼓励创业,提供公益岗位等途径促进就业,需大力开展培训普惠制度,确保下岗的职工具有就业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建立衰退产业财政援助机制,解决社会保障资金难题。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移村再建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5.5出台资源型城市转型地区特殊人才引进政策

各地XX的招才引智等类政策需要多关照资源型城市,向它这边倾斜一些,为引进专业性人才设立资金补助,为回乡就业人群提供政策补贴。可采取分类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培养和协议人才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可提供技术创新资助和奖励,适当选拔内部高素质职工进行高新技术培训和深造。

 5.6 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并尽可能的提高补贴的额度。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完善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产业化,培育发展低消耗、低排放、低投入、高效率、能循环的绿色产业。

 结 论

本篇研究是以七台河市为例。首先,对于同类问题笔者做了整理和归纳,并查阅了一些国内外城市转型的资料。接着搜集了资源型城市的学界概念与理论。再来了解了七台河市的基本经济现状,并对其进行纵向剖析,概括出其作为资源型城市,面对转型瓶颈有哪些问题,通过对同类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笔者针对七台河市自身特性,给出了一些参考建议。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后,笔者发现目前七台河市在面临城市转型时,遇到了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创新创业要素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财政压力较大、人才引进政策落实较为困难、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有待增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同类型城市中也同样存在,因此极具有代表性,不过也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这些问题,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并参考了大量成功案例,对此类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以下建议:一、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资金难题;二、着力调整结构,实施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并行战略;三、引进培育创新主体,建立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网络;四、扩展就业渠道,加快维系社会保障体系;五、重视人才引进与稳定,出台政策支持,针对资源型城市作出创新改变;六、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等。

 参考文献

[1]焦兵,刘杰.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能源产业成长阶段的比较研究——基于陕西、新疆、内蒙古的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3,15(02):124-128.

[2] 曾贤刚,段存儒.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7):127-135.

[3]赵放,刘一腾.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转变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基于2007-2014年面板数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03):98-105.

[4] 王青云.看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J].发展,2003(08):20-21.

[5]马克,李军国.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年经济转型经验与展望[J].经济纵横,2012(08):1-7.

[6]侯明,张友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2(08):58-61.

[7]姚德利,范金梅.安徽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分析[J].安徽科技,2023,(07):22-28.

[8]张紫恒,谭旭红.绿色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辽源市为例[J].煤炭经济研究,2019,39(07):61-65.

[9]魏琴,郑艳.RMIF框架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06):96-98.

[10]陈妍,梅林.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2):1483-1487+1534.

[11]李平.从国外模式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6-49.

[12]邵壮.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XX作用探究[D].吉林大学,2023.DOI:10.27162/d.cnki.gjlin.2023.

[13]刘晓萌. 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与预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14]丁湘城,张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模式选择——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08):109-113.

[15]郑炜.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4.

[16]陈皓明.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8.

[17]彭学杰. 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4.

[18]孙鲁昂.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DOI:10.27787/d.cnki.ghrbs.2020.000103.

[19]于凡,张丽娜.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2019,39(09):4-9.

[20]王珞琪.资源诅咒的破解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8(01):61.

[21]朱阿丽,王汉祥.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8(06):201-206.

[22]邓婕. 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市生态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3]代嗣俊,董殿文,芦清文.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8(03):51-52.

[24]邓伟.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DOI:10.26944/d.cnki.gbfju.2020.003808.

[25]周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分析——以鄂尔多斯为例[J].内蒙古统计,2017(02):54-58.DOI:10.19454/j.cnki.cn15-1170/c.2017.02.016.

[26]Li Quan et al.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s Resource-Based Cities[J]. Sustainability, 2023, 14(5) : 2929-2929.

[27]Tang Yan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Prediction of AOT in Coal Resourc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3, 14(5) : 2498-2498.

[28]Yin Qing et al. Evaluation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Chinese Mineral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a Three-Stage DEA Method[J]. Sustainability, 2020, 12(22) : 9455-9455.

[29]Liang Shuna and Jin Zhaohuai. Development Models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Experience and Lessons-Take Baishan City’s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s as an Example[J]. Energy Procedia, 2011, 5(C) : 1626-1630.

[30]Liu Dan. Research on dynamic evalu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with innovation element difference[J]. BioTechnology: An Indian Journal, 2014, 10(12)

[31]Long Ruyin et al. Dynamic evaluation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coal-resource-based cities using the TOPSIS method[J]. Resources Policy, 2023, 74

[32]Si Jing Feng and Xin Lian Zhang and Wen Jie Li.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Coal Resource Type City Based on Economic Externalitie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3248(955-959) : 1706-1709.

 致 谢

大学四年学习生涯,让我有了质的蜕变,专业技能、个人处世能力、人生目标和信仰加强提高和具体化,但每一次的突破自我成长都是心酸的,因此我要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也要感谢培育我的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及党和国家对贫困生的支持。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悉心的指导,老师一直以他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指导我、鼓励我,让我对论文充满了信心,帮助我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他深厚的学识与卓绝的眼光,以及不断探索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老师还在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完善等方面都给予我倾力指导和帮助,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老师,在我困难的时候,是他们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让我渡过一次次难关,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读完大学,对我给他们带来的麻烦表示深深的歉意和真诚的感谢。

谢谢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同学老师父母和朋友,同时也感谢论文答辩组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祝愿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七台河市为例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七台河市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2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5938.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1月26日
Next 2022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