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摘要:3-6岁是儿童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心理弹性培养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越大的人,在生活中各项能力,如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情绪的积极乐观、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感都较好。而家庭的教育对儿童的本性、心理状态、行为和认知等方面有着

  摘要:3-6岁是儿童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心理弹性培养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越大的人,在生活中各项能力,如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情绪的积极乐观、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感都较好。而家庭的教育对儿童的本性、心理状态、行为和认知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但事实表明,很多家庭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培养意识。针对这种的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本市不同地区的100名儿童进行了调查,获得实证数据,通过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后发现了3-6岁儿童心理弹性与几种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家庭成员关系、父母职业、家庭教育方式等。最后根据调查结论以及该区的实际情况比较几个变量对于儿童心理弹性影响的差异,提出改善3-6岁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家庭教育情况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心理弹性;儿童;家庭因素;建议;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3-6岁儿童处于生命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未来的人格形成、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儿童,除了受到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外,还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儿童早期自我发展的根本,也对幼儿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家庭因素例如经济条件差、教育不科学、母子分离时间长等因素往往会给儿童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使一些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承受着一定压力,与正常儿童的成长产生差异,而有些儿童却与正常儿童无异,这就是心理弹性的不同作用。
  在笔者周围常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情绪不稳定(易怒等)、面对困难往往采用哭闹耍赖的方式,甚至还有一些孩子在后天教育中因为缺乏关注而患有自闭症、孤独症等等,这些是心理弹性较弱的表现。但是还有另外一部分孩子,他们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这些是心理弹性较好的表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心理弹性的差异呢?是因为年龄大小的差距?还是因为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不同,又或者还有别的因素在其中呢?
  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笔者利用平时的幼儿园见习机会,进行了观察与了解。笔者发现,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中,同样的年龄阶段,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通过平时的活动我们也能看出孩子们的心理弹性依旧有差异。例如在一个户外活动中,我们总能看到行动能力很好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还有遇到困难发脾气的孩子。于是笔者和主班老师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家庭环境的不同也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有些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就能看出他爷爷奶奶的影子;还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表现出了很好的自主性……这种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到底哪些因素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弹性呢?而通过了解这其中的关系,能给我们在教育中哪些启示呢?一连串的问题涌上笔者的心头,挥之不去,也激发笔者的兴趣,希望实地调查,用文字、图片等多样化地手段真实地再现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大略粗浅地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包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评价及感悟。并且,通过此次实地、深入的调查、数据分析,引发更多人去关注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教育、家庭教育,为更好地发展3-6岁儿童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本市不同地区的几所幼儿园内3-6岁的儿童为目标人群,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几所幼儿园中的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利用2017年12月、1月、2月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设有适合3-6岁儿童教育的幼儿园、机构与教师交流、挨家挨户走访,与家长沟通,发放家长调查问卷,与3-6岁儿童近距离接触,观察、记录他们平时真实的生活状况,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材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较准确的反映部分地区3-6岁儿童心理弹性教育的现实状况。长期的调查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在与那些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不断的接触、交流中,笔者收获了许多,其中印象最为深刻就是:而今的当务之急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在3-6岁儿童心理弹性教育中的所起作用。
  (二)搜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问卷:面向部分3-6岁儿童家长发放100份问卷,大致了解易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的几个家庭因素。
  文献法:通过网络、书刊等多样化的途径,收集有关3-6岁儿童心理弹性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以供研究参考。
  观察法:对部分3-6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全面地观察、详细地记录,并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访谈法:主动、及时与3-6岁儿童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并详细记录,大致了解该区3-6岁儿童的家庭情况,及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
  (三)研究步骤:
  1.综合笔者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同时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途径来收集有关3-6岁儿童心理弹性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2.首先利用假期、实习等机会深入幼儿园与3-6岁儿童密切接触,了解儿童教育主要的教育形式、环境、内容等,并对儿童的实际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3.按照观察所得设计调查问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调查问卷;
  4.利用假期时间,走访一些3-6岁农村儿童的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家长进行访谈调查。

  三.心理弹性概述

  一、儿童心理弹性概述
  “心理弹性”这个概念,最初由物理中的“弹性力学”这一理论所延伸而来,“弹性力学”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后发生变形并且在外力消失后又恢复原状,这就意味着该物体是具有弹性的。
  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弹性被认为是物体保护自我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笔者认为,人们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也会培养一定的心理弹性,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更大的心理弹性将更有助于人正常的自我调节。
  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是意识性,对于外界的变化具有感知的意识,并使主体呈现出积极或活跃的状态。其次是互动性,互动性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也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互动性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试和适应外部压力的变化。第三是整合性,心理弹性不仅作用于心理,还使行为作出一系列反应,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链条式结构。第四是差异性,个人在反映客观刺激的过程中,其心理弹性不会一成不变,它也会表现出力量性、平衡性及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由于主客体的性质差异,作用方法的区别,该特性也会有所不同。
  以上特征主要体现在主体的顺应性上,这种顺应是主体通过自发调控来达到对客体的一种良性适应,也就是心理弹性的根本所在。
  心理弹性可以归纳为基于先天条件产生,并在后天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调节功能。心理弹性具有灵活性,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更快地适应环境现状。但同时也受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因此,也可以认为是先天与后天的综合体,总的来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心理弹性越强,这个人对外在环境的掌控力就越强,顺应性就越良好。一个人的心理弹性越高,表现在求知、交往和应对挫折等方面,都要优于其他人,把自己调整为最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心理和状态,然后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所以,随着家庭因素的完善,心理弹性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也代表着一个人今后适应社会和大环境的能力在提高。心理弹性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体现,是个人竞争力和软实力的表现。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越大的人,在生活中各项能力,如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情绪的积极乐观、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感都较好,而心理弹性越低的人,在生活中易表现出情绪波动大、与人关系紧张、敏感、敌对等负面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界定的心理弹性的防御机制和应激反应有着单独的意义。防御机制是生物体在本能基础上的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回避性或防御性反射;应激反应则是个体在环境刺激中的一种反应或激活状态。两者都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且存在强度上的适宜性问题,比如,“轻度唤醒或高度激活,都会影响应激发挥,导致防卫不当或失控,从而影响行为表现”。心理弹性并非如此,它不仅避免了防卫与应激中的缺陷,而且可以积极调节这两种机制,使其置于理想状态,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有效适应。
  二、3-6岁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心理弹性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在逆境中,弹性是使人积极生活的一种力量,二是面对生活压力,比如单亲家庭或经济条件不佳等,没有消极地面对,三是经历意外或创伤等打击后,没有留下心理上的阴影。
  儿童在3岁的时候,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语言基础已经建立,初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已经开始,可以说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3-6岁左右的儿童有了一些基本的发展,可以看到他们生活轨迹的起点和发展方向。儿童的心理研究表明,在3-6岁的发展阶段,儿童具有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特征。首先是一种强烈的好奇心,3-6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兴趣,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教育,并且渴望尝试独立做事。例如,问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等简单新奇又饱含科学道理的问题,这种好奇、简单的背后,隐藏着不可思议的创造力。第二是具有聚众心理,3-6岁儿童的社会交往有了一定的发展,除了与父母和亲人的交往外,还扩展到与教师和小伙伴的交往,他们很乐意和其他孩子一起,这一群体生活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让孩子在学习交流与相处中提高认知,发展能力。三是无意识效仿心理,3-6岁儿童模仿力十分了得,他们模仿的一般是一些具体行为或动作。例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成年人的活动,装模作样批评人,打电话,或者有模有样的打扫卫生。其他人做什么都会导致他们的新鲜感,都想尝试一下。不要低估3-6岁儿童的模仿性,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语言、音调、行为、爱好、姿势、习惯等都会被儿童所模仿,如父母的情感不稳定,也会影响孩子情绪障碍等等。所以成人的行为举止切不可随意,往往会导致儿童形成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100名3-6岁儿童的调查显示,不同的因素变量下,儿童的表现上明显存在差异,笔者对幼儿平时在生活中是否表现出少言寡语、积极性差、与人沟通能力差、与人相处能力差、在遇到困难时能否主动想办法解决等几方面为参照,作为弹性心理的依据,制定了如下表格(单位:人)。同时,数据显示,女性儿童的心理弹性略强于男性儿童(轻微影响忽略不计)。
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1.3-6岁儿童心理弹性与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的影响
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从图表看出,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在家庭成员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之间呈现正相关。从具体表格来看,和谐的家庭关系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儿童面临困境的时候能够很好应对的关键性因素。在一个家庭中,关系越好、越和谐,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就越高,反之,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动手,父母与长辈之间关系不和,家庭关系僵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差,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就越低。
  2家长的职业流动性特点对3-6岁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调查中,有70%的父亲和57%的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儿童表现出,家长的职业与心理弹性之间呈现正相关。其中,63%的家长的职业流动性显示为较小(比如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在这类家庭中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就比较高。相反的,职业流动性较大的工作(比如农民工、经商、司机等职业),工作稳定性比较差,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就比较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会带给儿童一定的安全感和心理保障,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给儿童多一些陪伴和关注,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都有一定很好的影响,心理弹性的水平也就越好。
  3.家长的期望值对3-6岁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家庭因素与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对他们的孩子的未来有一个愿景,在脑海中计划好孩子未来的发展路程,这种愿景就是家庭的教育目标。研究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家庭的教育目标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弹性。家庭经济条件较优渥,文化水准和认知水平较高的高知家庭,在儿童的培养上,更倾向于对儿童个性、态度和人格意志等方面的塑造,期望孩子能有较高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成就感、自立自主的精神、自信等;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认知理念相对较落后的家庭更有可能教会孩子生存的技能,但也不乏一些普通家庭期望子女能取得一定名望,衣锦还乡。此前有相关研究表明,当父母对子女有高的向往和期望,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养成独立个性时,儿童也往往有更高的愿望和更大的心理弹性。其他研究也表明,当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期望值很低时,他们的孩子也往往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在碌碌无为中,选择平庸的生活,心理弹性也就较低。但是这当中还有一些特例,例如期望过高的家庭也会给孩子带来反作用,让孩子过于看重结果导致心理、情绪不稳定等等,这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心理弹性,有反作用;相反,一些平困家庭或者普通家庭,在对孩子没有这么高的期望下,给了孩子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这会使他们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孩子的期望要建立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3-6岁儿童心理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给儿童带来较为重要的影响,温柔型或粗暴型可能会导致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发生巨大变化。在被调查者中,约有84%的儿童认为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一般为父母的教育方式较为严格,有奖有罚,因而对于儿童的心理弹性有较大好处,这可能是因为妈妈不仅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悉心的照顾,而且在情感上也能给他们以比较恰当的关心与支持,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有利于他们心理弹性的提高;而由爷爷奶奶等老人照顾的儿童则心理弹性较差,可能是因为爷爷、奶奶等亲戚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只能局限在生活上,往往对孩子不能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孩子对他们也往往不服管教。
  教育采取惩罚、不闻不问方式的儿童心理弹性更为薄弱,而科学教育、体贴入微的方式下的儿童心理弹性较良好。
  在笔者周围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家里有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哥哥小浩,还有一个正常健全的妹妹小泽。在平时的接触与交流中,笔者便会有意识的地去观察、了解这两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及行为性格等等。笔者发现哥哥小浩虽然有智力缺陷,但是行为、心理等别的方面却是正常发展的甚至他还要比一些正常孩子更要有耐心一些。至于妹妹小泽,笔者和这个小姑娘做了一次小小的交谈,笔者发现这个小泽对于哥哥的缺陷并没有表现出反感的态度,甚至当笔者提到一些有缺陷的人的时候,小泽更是表达了一种理解和想要帮助的心态。这两个孩子的心理弹性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于是笔者又对这个家庭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了解。原来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学生,他们的教育理念比较开放,他们把小浩当做一个正常孩子来抚养,并且告诉小泽,哥哥和我们是一样的。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弹性培养我想是有效的并且是积极的。
  5.家庭结构对3-6岁儿童心理的影响
  如今由于许多年轻儿童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儿童常常交给父母照顾,因此,家庭的监护成员有些就由父母变成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者是父亲上班,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孩子。
  调查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者心理弹性与家庭监护成员变化呈现负相关,家庭监护成员变动越大,心理弹性就越弱,反之,监护成员变动越小,也就是由血缘关系越近的人照顾,心理弹性越强。
  由非亲生父母的监护成员照顾,很可能让孩子缺乏必要的来自父母的关心、照顾和支持,同时还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孩子心理弹性的提高。监护人不同的3-6岁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在心理弹性上,依次渐弱的顺序为:父母——爷爷、奶奶——其他亲戚。如果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每天在父母身边的儿童相比,心理弹性方面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父母都不经常在家时,儿童的心理弹性为最低。进一步的比较发现,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的长度成反比。
  与父母见面次数不同的3-6岁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比较发现,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随着与父母见面次数的减少而降低。
  6.家庭居住环境对3-6岁儿童心理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72%的3-6岁被调查儿童心理弹性与家庭居住环境呈现正相关,居住环境相对稳定、安全、和谐的氛围对于儿童心理弹性有较好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居住环境包括住宅周围的人文气息、地理位置、人员组成和道德素质等,这些因素对此地的儿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文化氛围不仅能感染家长,而且会优化子女,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家庭居住环境处于不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同样的影响家长和子女,产生消极的作用。
  结果还表明,不同性别的3-6岁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表现明显优于男生。
  此前有研究者认为,女性能从社会上获得更多的益处,3-6岁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寻求和使用周围的力量,而周围力量的改善也影响了心理弹性的提高。男生由于性别特征、人格以及社会角色的不同,同时也由于他们更爱面子,以及先天的生理、心理发展原因,使得他们在寻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都明显低于女生,这影响了他们心理弹性的提高。

  五、从家庭因素方面提高儿童心理弹性措施

  1.完善家庭结构,营造家庭氛围
  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儿童易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弹性,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处于警觉状态或压抑状态,容易冲动。其次,儿童在这种环境中也容易酿就较大的心理问题,容易动怒、或具有强烈的自卑情节、孤僻和自私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儿童心理弹性的形成,通常表现在他们的不良行为上。
  研究显示,孩子独自玩耍、父母忽视孩子是降低儿童心理弹性的因素,而经常带孩子阅读或讲故事、与孩子玩玩具或做游戏、让孩子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能提高儿童心理弹性。原因可能是当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时,可以有眼神与肢体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促进持久的游戏过程,另一方面也使子女学会领会父母的眼神,这对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非常重要。有研究发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独自长时间地观看手机、电视动画片等,而减少与其交流沟通的时间,可能会造成儿童患上孤独症,不利于心理弹性的提高。
  2.端正教育理念,避免过激态度
  3-6岁儿童的心理较为脆弱,经不起过激的打骂或恐吓行为,父母对儿童采取惩罚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容易受到惊吓,进而封闭心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发生伤害他人等行为问题。而采取鼓励的教育方式则可适当保护儿童心理,更易于3-6岁儿童接受,使他们理性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家长应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认识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儿童心理弹性提高,使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
  3提高道德水平,灌输正确三观
  家长如果处事带有恃强性、世故性、功利性等特点,也会不同程度传染给儿童,使其人格发生歪曲,与教育理论背道而驰。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把道德教育作为家教的根基,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不仅要在家庭中倡导传统美德,在社会中也要具有道德责任感,这有利于塑造儿童勇敢、正值、坚韧的品质,对于心理弹性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
  4强化教育水平,科学合理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根基式的作用。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为了孩子健康的发展,家长应该采取更有健康合理科学的教育手段。
  教育方式在儿童行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调查显示,过分溺爱和过于骄纵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过分溺爱会导致儿童不能正常和其他同伴相处,可能是因为家长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从而使孩子缺少对他人的重视。如今,许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渥,物质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溺爱和骄纵,易导致儿童出现任性、忧郁、焦虑、逆反等心理反常现象,对于心理弹性有不利影响。
  5增加陪伴时间,参与儿童成长
  有些父母长期打工在外,与孩子的分离时间过长,调查显示父母离开时间越久,对3-6岁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越大,太久与父母分隔会造成儿童心理的不健康发展,而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心理弹性有显著的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对儿童的人格、社会交往有明显的影响力,甚至对孩子今后一生的健康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不久就离家在外,或者在孩子3-6岁懂事期间离开,而离开的越早,越不容易培养其儿童独立的生活习惯,在儿童3-6岁期间离开的情况稍好,可能由于此时儿童已经培养了良好的人格特质,并拥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比较好的独立生活。对于那些父母离开过久的儿童而言,父母离开之时,他们正处于开始形成人格或人格尚未形成的阶段,就算有其他家庭成员的陪伴和教育,也难以弥补在童年早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缺少共同交流、长期母子分离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这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是特别不好的,因为,人格的不健全也会降低心理弹性。所以,儿童的父母要兼顾事业与儿童的教育,要尽量减少在外时间,尽量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要想办法在儿童能接触到的范围内就业,以免因为一时的失误影响孩子的一生。
  整体分析来看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如何发挥家庭的作用,养成家长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有效提高儿童心理弹性的措施,使儿童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拥有完善的心智并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应该是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极力促成和改变的。

  结语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3-6岁儿童心理弹性与家庭教育关系现状所做的一些粗浅的调查,希望以这些3-6岁儿童的心理弹性现状来折射中国一些3-6岁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但本研究只集中部分3-6岁儿童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而各地区家庭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意识等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这次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其他地区3-6岁儿童教育的全貌。可是,笔者认为经济发展迅速的江苏省地区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心理弹性的重视状况尚且如此,那其他偏远农村地区又能怎样呢?可想而知,应该不会很好吧!在这里,笔者仅期望由此研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大关注,调动更多人积极地、主动地、全力地发展3-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弹性事业。

  参考文献

  【1】郭书芹,孙业桓,范亚平,余向东,周宗国,钮丽,查日胜.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相关行为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3)
  【2】张静,赵桂兰,徐翠青,刘华,吴倩岚,刘翠霞.家庭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6)
  【3】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5)
  【4】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5】张丽芳.留守儿童自尊的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D】.江西师范大学,2007(4)
  【6】卫根泉.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4)
  【7】汤圆圆.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D】.2007(11)
  【8】魏煌忠,刘华,曾玉云,徐美好,张建端,赵桂兰,张静.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影响【D】.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9】朱冽烈,易晓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家庭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5)
  【10】单洪文.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教育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附录:关于3—6岁幼儿家庭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影响调查问卷

  (家长卷)
  尊敬的家长:您好!非常感谢能够参与这次的调查问卷中。这份问卷是为了了解3-6岁幼儿家庭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您真实的回答对于我的研究十分重要,您所提供的信息我们会完全保密。本问卷的结果只用于研究,请如实作答以下的问题,衷心的谢谢您的合作。
  Q1:您孩子的年龄段:
  Q2:您孩子的性别:
  A男B女
  Q3:家庭成员有哪些:
  Q4:孩子平时由谁照看?
  A爷爷奶奶(外公外婆)B爸爸妈妈一起C妈妈全职照看D其他
  Q5:平时在家中主要为孩子提供教育指导的是?
  A爸爸B妈妈C祖父母D其他(注明与孩子关系)
  Q6:她(他)受教育情况?(她﹨他指为孩子提供教育的人)
  A初中B高中C专科D本科以上
  Q7:您的职业是?
  A教师B个体经营户CXX机构D其他(注明职业)
  Q8:你对孩子哪个方面是最关心的?
  A身体健康B学习情况
  C品德行为D其他各方面的才艺(如美术、音乐、舞蹈等)
  Q9:您是否听说过3-6岁幼儿的心理弹性教育?
  A听说过B有时C完全不知道
  Q10:对于孩子的教育,您倾向于以下哪种方式?
  A“放养”最好B应严加管教
  C尽量满意孩子的需求D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适度的指导
  Q11:您愿意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吗?
  A上班太辛苦,不能固定B愿意,我就是这么做的
  C上班忙不管这些事D无所谓
  Q12:当您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你常常是?
  A得心应手B大部分能应付C偶尔能应付D无能为力
  Q13:以孩子目前的发展情况,您最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A希望他健康快乐B只要能自食其力就好
  C希望他多才多艺,尤其是要学习好,有竞争力
  D希望他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不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Q14:您觉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居住环境是有助于孩子发展的?
  Q15:您理想中的,提供给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是什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1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27日
Next 2020年8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