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中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为背景,以师幼互动为核心,使用了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班师幼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中班师幼互动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分析中班师幼互动出现问题的原因,最终得出建立良好中班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
通过实习观察,我收集了中班师幼互动情况的诸多案例,并对这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在结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找出中班师幼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立良好中班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中班;积极师幼互动关系;对策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由
在幼儿园实习期间,我观察到中班师幼互动的整体环境较好,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与幼儿进行互动,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师幼互动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较少地关注互动的效果;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等。我观察到这些现象,想进一步探究中班师幼互动关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来增强师幼互动的效果。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在师幼互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许多研究对师幼互动的现状、师幼互动出现的问题以及建立良好师幼互动的策略方面有很多见解。但是国内对于分年龄层次的师幼互动情况研究较少。我的研究有可能丰富国内中班师幼互动的理论。
2.实践意义
师幼互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交往的过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师幼互动的效果将对其行为的改变起重要作用。而且改善师幼之间的互动质量对于改善教育教学管理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现状
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是刘晶波博士于1999年所著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J].幼儿教育.1999(11):6-7]],该研究详细地报告了作者近年来所做的关于师幼互动行为成因的实证性研究结果,对师幼互动行为做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也对理想师幼互动做了介绍。此后,师幼互动就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主题,关于师幼互动的各方面研究也日渐增多了。国内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对师幼互动做了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了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力求去探寻和谐的师幼关系,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但就研究对象来说还有些过于宽泛,对于某一年龄阶段幼儿与教师的互动研究较少。
国内大多是对整个幼儿园阶段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情况进行研究,而对中班师幼互动的研究较少。
(二)国外现状
国外对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的研究非常丰富和广泛。从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师幼互动的关系模式、以及影响师幼关系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等等都有涉及。而且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到多元化研究,并且日趋完善。
在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方面,野田俊(2001)对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行了观察,他认为经常受到教师肯定和关心的幼儿,其人际关系呈积极状态,反之,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较低,同时,研究还发现,师幼间敞开心扉的对话有助于增强幼儿与人交往的勇气。Alexander,Entwisle(1988)等人的研究也证明,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对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一入园,
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关系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师幼关系融洽与否影响着幼儿的社会适应状况。国外很多学者还对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影响师幼关系的第一要素是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如幼儿的气质倾向、性格、行为模式、幼儿的早期经历等多个方面。就幼儿的气质倾向和行为特征层面的研究结果证实:开朗、外向且行为积极的幼儿受到教师关注与反馈的机会最多,而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得到的关注、反馈较少。以前受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出于对教师的敬畏,师生关系多比较僵硬。现今社会提倡人格平等,在师幼关系模式的改变中也体现出来,教师虽是知识的传播者,但是已经“去神化”,师生关系变的较为亲密,甚至出现了朋友模式的师生关系。
国外的研究中也鲜见对中班师幼互动情况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它是幼儿教育过程得以实现的充要条件。它既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又标识着外显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内隐的教师的儿童观和儿童的教师观。”
(二)积极中班师幼互动关系
积极中班师幼互动关系是指教师与中班幼儿之间互动时所产生的积极的相互联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查阅中班师幼互动的资料,以及对中班师幼互动现状的观察、调查与分析,希望达到的三个目的如下:第一,观察、记录并分析中班师幼互动的情况。第二,找出中班师幼互动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第三,总结建立良好中班师幼互动的策略。
2.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班师幼互动的现状、师幼互动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建立积极中班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南京市某幼儿园的三个中班的六名教师和全体幼儿。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针对中班师幼互动采取观察记录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中班师幼互动过程中的共性特点。
文献法——查阅有关中班师幼互动的资料,了解师幼互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案例分析法——对幼儿园中班师幼互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通过案例的解读探讨建立积极中班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
调查法——针对幼儿园教师采取调查的方法,为研究现状做实证资料的准备。
(四)研究过程
1.资料查阅和实地观察,了解中班师幼互动的现状。
2.分析中班师幼互动出现的问题。
3.寻求建立积极中班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
4.总结实证资料,撰写报告。
第二章中班师幼互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中班师幼互动的现状
中班师幼互动是幼儿与教师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过程,幼儿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吸取经验,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
(一)中班师幼互动的类型
笔者通过对三个中班不同活动中出现师幼互动的频次做观察记录,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绘制的图形如下:

从互动开启者的角度来说,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在中班师幼互动过程中,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占68.65%,中班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占31.35%,这表明,在幼儿园中班,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比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多。互动的主要发起者在于教师。

关于互动内容的数据显示,中班师幼互动多是事务性互动和指引性互动,这两者分别占总互动频次的46.82%和33.33%,情感性互动较少,仅占19.85%。这说明中班师幼互动的内容偏向事务和指向,对于师幼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较少。

从互动发起时的行为对象来讲,集体性的互动和一对一的互动比较多,小组性的互动相对少一点。根据观察,笔者了解到集体性的互动一般发生在集体进行活动的时候,一对一的互动多发生于自由活动时,小组互动多见于分组活动时。教师面对的幼儿个体和群体不同时,师幼之间的互动也会不同。

中班师幼互动的性质可以分为肯定互动、否定互动和中性互动。教师对幼儿大多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因此对幼儿的肯定性互动比较多,占40.08%。中班幼儿处于幼儿园阶段的过渡阶段,会犯一些错误,教师针对幼儿的某些行为会采取否定的态度,同时幼儿也会经常尝试新的事物,会对教师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支持”,师幼之间的中性互动也占据一定的比例,是没有明显积极或消极倾向的互动。
根据以上统计图的分析,笔者发现,中班师幼互动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划分,而且在某些维度上看,中班师幼互动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二)中班师幼互动的时机
笔者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在中班幼儿一日生活的不同环节,师幼互动的时机存在着差异。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适时抓住时机,与幼儿互动,这种互动多集中在活动开始的时候,且这种互动多为教师与集体的互动。在中班区域游戏的时候,教师多为一对一互动或者是教师对小组的互动,互动多数产生于幼儿。
由于中班每个班25个人,但是只有2名教师,师幼互动照顾不到每一名幼儿,有的时候,教师会抓不到互动的时机。
(三)中班师幼互动的语言
针对中班师幼互动的语言的相关内容,笔者发放了60份问卷,对中班师幼互动语言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1关于中班师幼互动语言类型的调查记录表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中教师经常使用讲述性、指令性语言以及提问的语言,其次是动作语言和表情语言,使用最少的是鼓励、安慰的语言。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幼儿经常使用的语言有:提问、告状和倾诉性的语言,求助性的语言较少。
(四)师幼互动的效果

在被问及师幼互动之后,幼儿表现是否积极时,有54%的老师认为幼儿的表现是积极的,幼儿可以做出一些积极的行为,比如说幼儿更投入去做这件事情等,有42%的老师选择了“中等”的选项,幼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行为表现,看起来他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师幼互动并未产生明显的可观测的效果。还有4%的老师认为师幼互动产生了“消极”的效果。由此可见,中班师幼互动产生积极效果是占优势的,但是在互动中也产生了消极的效果。
二、中班师幼互动中出现的问题
(一)师幼互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中班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启者的互动要比幼儿作为开启者的互动的比例高。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在互动中处于较被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
(二)中班师幼互动的内容倾向性差异大
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中班师幼互动的内容倾向性大,事务性和指引性的互动内容较多,而情感性的互动相对较少。在幼儿园里,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对于幼儿的积极情绪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幼儿的消极情绪教师要给予引导。
中班师幼互动中,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教师会经常使用指令、提醒、要求之类的内容,而由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多是求助、倾诉和告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师幼互动在内容上表现出重规则、多问题和少情感交流的倾向。
(三)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带来的持续影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师幼互动类型和性质的原因,有很多的师幼互动是消极互动,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教师没有对师幼互动的效果有太多关注,仅仅是和幼儿进行了互动,互动产生的影响,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极互动的发生。
三、对中班师幼互动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在中班的晨间信息板环节上,老师首先问:“今天的小值日生是谁?”
幼儿回答:“茆茆。”
老师:“小值日生该干嘛呢?”
茆茆走到白板的前面,去翻日历牌子。
老师:“你们说茆茆翻的对不对呀?今天是不是10.9号?”
幼儿:“是。”
老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Howsoweather?”
幼儿:“Howsoweather?Howsoweather?It’ssunnytoday.”
老师:“今天早上有的小朋友没有找到签到照片?他们的照片呢?”
幼儿:“他们的照片进了回收箱。”
幼儿:“他们昨天晚上没有签退。”
老师:“这些小朋友说得很好,你们昨天走的时候,是不是没有签退。”
没有照片的几个孩子点了点头。
老师:“我们班的回收箱是有魔法的,如果你没有签退,照片就会进到回收箱里面去。你们下一次再看不到照片,不要找老师要,你们自己去回收箱里面找一找。回收箱的魔法只有一次,你的照片进过一次回收箱,你再没签退,照片就会消失了。”
幼儿:“好神奇呀!”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保管好你们的照片。”
老师:“昨天我们已经说过了今天是什么节?”
幼儿:“重阳节。”
老师:“你们回去有没有和爸爸妈妈查资料,重阳节可以做什么?”
幼儿1:“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幼儿2:“吃糕。”
老师:“吃糕。吃的叫什么糕?”
幼儿2:“不知道。”
老师:“重阳节吃的糕叫重阳糕。”
老师:“还有呢?还会做什么?”
幼儿3:“老师,还会爬山。”
老师:“嗯,对,重阳节我们会登高,会爬很高很高的山。还会干什么?”
幼儿4:“看花。”
老师:“看得是什么花?”
幼儿4:“菊花,菊花有很多的颜色。”
老师:“菊花有很多颜色,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很漂亮。”
老师:“我们在这一天还会做什么?”
幼儿5:“吃螃蟹。
老师:“今天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们,就是明天秋游。你们小班的时候也秋游过的吧?”
幼儿6:“是的,我们去绿博园。”
老师:“明天秋游我们去国防园。秋游之前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和小朋友们一起说一说,等我们吃过点心,我们再来说一说秋游需要做什么?”
这是一个类似晨谈的活动,总时长为12分钟,在这短短的12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幼儿互动了15次,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教师发起的互动较多,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较少。但是在整个环节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来去发言,幼儿的主体地位凸显,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多以肯定性的互动,一对一的互动以及集体互动、积极互动为主。由于班上幼儿的自主性比较强,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幼儿表达的欲望很强烈,这个时候,教师采取的是无反馈的互动,让幼儿能够遵守规则,共同分享交流信息。
(二)案例二
中班社会活动《美丽的春天》
教师带幼儿在幼儿园里找春天,并和身边的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幼儿园里找春天,找到活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
幼儿在小农庄里、沙地、树下等各处四散开来,寻找春天。有的幼儿发现油菜花开了,有的幼儿发现树上长芽了,有的幼儿发现小草变得碧绿碧绿了……幼儿很开心地分享自己找到的春天,教师也在各处询问幼儿有什么发现,并把幼儿的发现用相机拍下来,有些幼儿会围在老师的身边争抢着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你们找到的春天在哪里?谁来说一说?”
幼儿纷纷举手,“我发现春天的小草变得碧绿碧绿的了。”、“我发现树干变得粗壮了。”、“我发现油菜花开了,还有许多其他的花也开了。”
教师:“美丽的春天已经来了,有没有小朋友有关于春天的诗歌,可以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哦。”
幼儿:“老师,我会唱《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教师与幼儿一同鼓掌,教师又说:“我们现在回班上把发现的春天画下来。”
在这节社会活动中,教师尊重了幼儿,也注重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师幼互动的发起者有教师也有幼儿,教师用相机拍照的方式巧妙地肯定了幼儿。师幼互动积极。但是由于幼儿人数较多,有些幼儿主动发起的师幼互动,教师没有及时关注,于是就错过了为幼儿提供指导的机会。
第三章对中班师幼互动问题的原因探讨
中班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师幼互动对中班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在中班师幼互动的出现问题主要是下面的几个原因:教师素养不高、互动的节奏不准确、场地情境不恰当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教师素养不高
在中班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既是发起者又是反馈者。因此教师的素养对于中班的师幼互动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的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对于师幼互动的关注度、教师进行师幼互动的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把师幼互动当成是师幼对话或教师教学的一个手段,那么师幼互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师对幼儿的需求关注不够,师幼互动的频率就会低,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力度大,也容易造成幼儿在互动中的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互动的效果。教师对于师幼互动的后续影响也要多多关注。
二、互动的节奏不准确
师幼互动的节奏指的是互动的协调与否、合理与否。在幼儿园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发起的互动居多,主动权在老师,中班幼儿更多是处在反馈者的位置上。教师和幼儿之间互动的时机合不合理,互动的空间宽不宽阔,决定权都在于教师。教师不能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没有找准时机互动都会使互动出现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开启的互动内容少,多一些情感性的互动。
三、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中班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作为互动主体的意识不明确,所以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较少、类型较单一。每一名中班幼儿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能力,有的幼儿会倾向于自己解决或是和同伴一起解决,而有的幼儿会倾向于向老师求助。
第四章建立积极中班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
一、调整角色定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中班幼儿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幼儿园活动应该把幼儿的主体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师要把更多的自主权交还给幼儿。
在高瞻实验班上,我观察到一个分组活动:《装饰木工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木片、刨花卷、油泥、装饰品等材料,让幼儿自由装饰木工区。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有各种奇思妙想,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自发地询问老师“老师,我这样做可不可以?”“老师,我用这个材料好还是用那个材料好?”幼儿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一直在主动发起师幼互动,教师在互动中是反馈者的角色,幼儿的主动性得以体现。
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积极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师幼互动中关注幼儿的情感和需要,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接纳与尊重幼儿,营造宽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研究表明,教师要为中班幼儿营造宽松愉快的互动氛围。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名幼儿,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与条件。教师要多与幼儿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多鼓励、赏识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使幼儿在被尊重和被赏识过程中体验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从而产生更强烈的互动动机。
三、针对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
每一名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让幼儿都能在互动中获得发展。
第五章研究反思
本研究旨在探寻建立积极中班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
受时间和笔者能力的原因,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是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研究的取样在量上有所不足,只选取了南京市的某一所幼儿园的中班教师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有所偏颇。
其次,研究内容方面中研究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建议,笔者的专业阅读量有待提高。所以,在提出政策建议时,不够完备。
最后,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处于实习阶段,收集的资料大多是在幼儿园内完成的,而且研究中多次采用了观察法,观察法有它一定的优势,但这种方法不可重复,而且受时间、地点、人力和经费的影响比较大,对于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兰晔.中班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3.
[2]黄娟娟.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研究———基于上海50所幼儿园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观察分析[J].教育研究,2009,(7):81-86.
[3]欧阳莉.师幼互动现状与优化策略的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6):4-7.
[4]弓箭.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刍议[J].教育导刊,2009,(24):26-28.
[5]廖英.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幼儿教育,2013,(12):17-19.
[6]黄益秀.角色游戏中构建良好师幼互动关系的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12,30(7):62-68.
[7]刘晶波.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J].幼儿教育,1998,(11):6-7.
[8]赵景辉,杨晨晨.师幼互动中教师互动行为的问题及应对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21-24.
[9]叶子.试析当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学前课程,2009,(3):42-44.
[10]南钢,郭文霞.论师幼互动[J].基础教育,2012,(9):24-27.
[11]许倩倩.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2]钱敏.师幼互动背景下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3]陆海莲.幼儿园生活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个案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2.
[14]叶凌燕.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手段与策略[J].基础教育,2011,12(1):87-89.
[15]毛新巧.从改善师幼互动到促进幼儿多向互动[J].幼儿园教育教学,2006,13(1):37-39.
[16]周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17]贾芳.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师幼互动模式探讨[J].河套大学学报,2007,4(1):55-57.
[18]刘英.积极有效回应——建构师幼互动的舞台[J].教育导刊,2007,(22):16-19.
[19]马玲亚.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04):54-55.
[20]张晓岩.幼儿园师幼互动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15):59-60.
[21]周素珍.幼儿园师幼互动刍议[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6):95-98.
[22]缪彩虹.如何改善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师幼互动的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69-270.
附录
表1关于中班师幼互动语言类型的调查记录表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