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摘要:面对景区泛化、全民休闲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新型时代背景,深入研究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认为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它基于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立足于区域旅游资源,把握区域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

  摘要:面对景区泛化、全民休闲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新型时代背景,深入研究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认为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它基于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立足于区域旅游资源,把握区域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享,以旅游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根据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实际发展状况,对该区域景区一体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为该地区的旅游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借鉴和研究视角。
  基于全域旅游的框架下,通过对景区一体化的相关理论、旅游景区运营模式、旅游规划模式的演进等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上,探讨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对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查阅大量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了解国内外对于区域一体化甚至是区域内资源一体化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界定相关概念,回顾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如增长极理论、系统论与协调论、旅游产业集聚理论,为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景区一体化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在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从区域基础条件、生态资源现状、人文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这四个角度对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阐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在全域旅游框架下,主要针对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结构设计、重点设计这三条路径提供解决之策,为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发展提供理论建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全域旅游;资源整合;景区一体化;五山滨江风光带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界线”已经开始模糊,“地球村”概念逐渐流行,在这一趋势下,各国之间密切合作,以至于在若干区域内,资源、资本、人员等要素自由流动,从而促成了一些共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1】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发展实力不容小觑。自1950年起,世界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为每年7%,由1950年的2350万人次跃升至2005年的8.08亿人次,国家旅游收入的增长也紧随其后,从21亿美元到7919亿美元,增长了225.6倍。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获悉,自1990年起,中国入境旅游者人数为世界第11名,到2004年飞升至世界第4,此后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位旅游目的地,成为世界第4大客源地,仅落后于德国、日本、X。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这一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此,探索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随着第十二届XXXX第五次会议的开幕,“全域旅游”第一次在XX工作报告中被提出,同时也成为2017年XX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在此次XX工作报告中,xxxxxxxxxxxx6次直接提及“旅游”,他强调,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早在2009年,《xxxx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义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民人均出游率连续三年超过100%,游客平均消费指数的增长速度连续十年保持在10%以上。【2】以2010至2016年为例,国内旅游者人数逐年稳步增长,2015年,旅游人数已达到了40亿人次,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战略发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全域旅游对于景区一体化发展方向和路径,构建一种全域旅游框架下的景区一体化开发和运营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在国家大力推行“全域旅游”的政策背景下,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研究对象,以景区内外资源一体化为核心研究内容,以发展路径的探索和研究为落脚点,这一举措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战略目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图1-1 2010年-2015年国内游客人次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方面,通过回顾和总结区域空间一体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近几年南通滨江风光带的发展态势和新的旅游需求,研究区域内旅游景区一体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本论文结合当下的旅游热点和新的旅游需求,探索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发展路径和模式,进一步深化了区域一体化关于旅游景区的研究。
  (2)实践意义
  第一,在国内旅游业市场需求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南通滨江风光带的旅游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原有的空间结构和景区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实践的角度对南通滨江风光带的景区一体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第二,本论文收集了区域内各类景点和旅游设施的信息,集中分析景区的类型、分布状况、相互关系和网络结构,探讨新的旅游趋势下景区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第三,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南通市滨江风光带内旅游景区和产品的空间结构,能够为XX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设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高效合理地配置景区资源提供实质性的指导。
  第四,主要针对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内景区一体化发展中暴露的问题,思考其对策,为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建议和实践指导,对其他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的调整和转型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情况

  1.2.1国外研究情况
  在当前一体化的趋势下,打破区域、交通、信息的隔阂,实现地域间资源、产品的沟通互补,进行区域一体化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风向标。国外学者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剖析了旅游一体化的内涵。
  (1)关于区域旅游合作
  AlbertoSessa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从区域旅游角度分析了旅游科学体系的相关要素,该手段对于建立旅游区协作体系具有指导意义;TazimB.Jamal、DonaldGetz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解释了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为旅游合作提供了一种持续且动态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PhilipE.Long从理论上证明了内部组织合作的地位,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基本方法论的指导;Mccann在1983年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指明方向和实施。
  (2)关于公私旅游部门之间的合作
  JohnPalmer、GordonRobert以南威尔士格温特郡为例,提出区域旅游业为了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最小环境成本,要求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相互合作;PeterKendell认为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旅游开发者、规划者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旅游业发展的产品规划、设计和资金保障。HenanYoung认为应逐步减少XX对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干预,并从竞争规划、旅游产业集群、文化合作等角度探寻合作的路径;DiegoMedinaMunoz、JuanManuel、GarciaFalcon等人对旅游产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施了研究,从中阐明了酒店和旅游代理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出影响合作关系最为重要的因素及酒店营销的有效路径。
  但是,国外直接针对旅游资源一体化课题的研究少之又少,目前还未查阅到直接论述该课题的文献。
  1.2.2国内研究情况
  (1)“全域旅游”理念的研究综述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融入其中,各部门共同管理,全民共同参与,并充分利用目的地的吸引物要素,为该目的地的旅游者提供全面的旅游产品,从而满足各类旅游者的需求。【12】全域旅游目的是为了追求旅游质量的提升,无形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全域旅游着重强调的是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旅游景区与各类旅游设施的融合、旅游体验与当地文化的交融,让旅游目的地不再是游客的“主题公园”,而成为居民和游客共同的家园。全域旅游框架下,居民和游客都是“大家庭”的成员。【13】
  (2)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体化指的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物,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实现预定目标。”【14】旅游景区依托旅游资源而存在,景区发展速度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程度的影响。“景区一体化”其实质为旅游资源一体化。旅游资源一体化是指,“在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和尊重游客对资源感知的条件下,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协调各部门,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整体的保护和开发。”
  表1-1旅游资源一体化文献统计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笔者利用CNKI数据库以“旅游资源一体化”为关键词,以主题为搜索项,以1990-2016年为时间段进行模糊搜索,共查到文献4034篇。从表1-1不难看出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旅游资源一体化”的研究热情不断升温。通过分析已有的文献不难发现,本文的研究有创新之处,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在全域旅游的框架下深入思考景区一体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相关景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拟基于全域旅游视角,通过对旅游景区一体化的相关理论、旅游景区发展的演进历程、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景区一体化发展路径,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界定全域旅游、景区一体化的相关概念,回顾了相关基础理论,并对景区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模式、原则进行分析;其次,深入调查了该区域旅游资源状况,阐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针对全域视角下五山滨江风光带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结构设计和重点设计探索其发展路径,为五山滨江风光带景区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1.3.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查阅大量与该研究相关的书籍或论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收集更多与该研究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并进一步分析,为本文打下理论基础。
  (2)案例研究法
  通过收集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成功案例,对其开发背景、产品结构、发展模式等进行详细分析,为探索本研究的发展路径提供素材支撑。
  (3)实证研究法
  通过对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内旅游资源的现场勘探、专家学者的调研、XX工作人员访谈,掌握该旅游目的地的特点,为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1.4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在现阶段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旅游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在全域旅游框架下探索景区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以全域旅游和旅游资源有机整合作为着力点,研究区域内旅游景区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引领旅游发展一体化,其根本在于打破单一旅游景区一枝独秀的局面【15】,构造一个满足旅游者不去特定的景点景区就能享受到旅游体验的“基营”休闲度假模式。【16】

  2相关概念与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指的是各部门共同管理、各行业融入其中,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要素,为旅游者提供全时空、全过程的体验性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相对于旅游人次的增长而言,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质量的提高,注重旅游体验带来的旅游者生活品质的提升,注重旅游在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2.1.2景区一体化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又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但是现阶段却成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旅游景区的现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业的快速扩张和旅游者需求的变化难以适应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发布的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中将旅游区(点)定义为,“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乐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这套标准中提出了旅游区的概念,旅游景区属于旅游区的一类。回顾企业一体化的相关概念,景区一体化指的是以旅游景区为中心,旅游市场交易外部化逐渐转化为交易内部化。它包括景区纵向一体化、景区横向一体化和景区混合一体化。
  2.1.3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目的地是指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核心,将区域内旅游吸引物进行评估开发,从而形成旅游业态丰富多样、旅游设施服务完备、旅游品牌鲜明,并且能够吸引大规模旅游者前来旅游的综合性开放空间。在这一空间内,相关旅游要素完备,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全方位体验需求。【12】

  2.2相关理论

  2.2.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17】由法国经济学家F·Perroux在1950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或增长点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部扩散,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这一理论将经济上地域空间的结构优化作为重点,通过经济中心的发展带动整体区域。后来,J·Boudevile将“极”这一概念引入地理空间,他提出增长极有两种含义:一是经济空间上的某类推动型工业,二是地理空间上的有集聚效应的增长中心。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中,极化作用产生向心力,吸引区域内的资金、人口向核心集聚,使得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在经济水平上产生差异;而扩散作用产生离心力,通过核心区的人口、资金、信息的转移,拉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核心区域与周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2.2.2系统论和协同论
  系统论要求将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或整体来研究,它注重系统与内部要素相互协调、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认为复杂事物的功能远远大于各个环节的简单之和。它能够以开放、全面、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发展,具有有序性、动态性和目的性。【3】
  协同论认为系统内部含有多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一个有序的新型结构。协同论旨在建立以统一的观点去解决复杂事物的方法,它大量运用类比和分析,论证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都是系统内各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结果。
  系统论和协同论为旅游业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即区域旅游业是一个系统,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和管理要充分考虑这一前提。
  2.2.3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指的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特定领域内的机构或企业,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在地理上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产业集群现象。它认为这些产业都处于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间形成竞争合作的关系,呈现出横向或纵向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间的溢出效应,使得区域内政策、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充分共享,集群内的企业获得规模效益,最终提升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这一特性使得旅游产业集聚与工业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旅游产业集聚必须存在知名度较高的核心旅游产品或资源;第二,作为“产业核心”的旅游产品或资源在空间范围内不可移动,旅游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时空一致性,也就是说,只有到达旅游目的地才能完成上述交易。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具有关联广、链条短、规模小、时间慢的特征。
  2.2.4全域框架下景区一体化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旅游业以旅游者为主体,景区一体化必须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适合旅游者的高质量旅游线路。
  (2)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景区一体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3)优势互补原则
  分析每种类型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该种整合要最大程度得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弥补其劣势,实现旅游资源最优化。
  (4)独特性原则
  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旅游资源自身的特色,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会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旅游者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
  在景区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要重视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要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的保护相结合,才能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一体化才能可持续发展。
  2.2.5全域框架下景区一体化的模式
  (1)景区外部兼并
  兼并是跨国公司和现代企业实行对外扩张、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景区兼并是指景区凭借经济实力,通过兼并产业内的旅游企业以及产业外其他企业,从而形成大型企业。按照兼并对象的不同,景区外部兼并包括三种模式:纵向兼并、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
  (2)景区内部新建
  相对于纯粹的市场机制而言,内部新建是景区实现完全一体化的形式之一。它主要通过景区自身经济实力的积累,对景区进行内部投资,实现经营管理范围的扩大和景区内涵的丰富,尽可能为旅游者提供从家门口到景区门口的全程服务模式。
  (3)景区战略联盟
  景区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旅游企业之间,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契约或者股权参与而结成网络式的景区联合经营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多种战略目标。这一模式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4)景区企业集团
  景区企业集团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旅游景区,突破地域、部门的界线,为了实现增加收益、强化竞争力等共同目的,或是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不良局面而形成的大型企业集团。【18】它是景区间联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最典型的准一体化组织。

  3全域框架下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发展现状分析

  3.1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3.1.1区域基础条件分析
  南通市地处长江口北岸,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为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位于南通市南郊,包含南通狼山风景区、剑山景区、军山景区、园艺博览园(黄泥山、马鞍山)、江海民俗文化博览园、滨江公园这六大景区,西临长江,山水相依,是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图3-1狼山景区及周边示意图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3.1.2生态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也呈现出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宜居状态,为区域内景区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3.1.3人文资源调查分析
  五山滨江风光带内人文资源丰富,以佛教文化为主,如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以园林建筑景观和文物古迹为辅,如南通著名寺庙园林景观葵竹山房、狼山北麓园内题名坡等。
  图3-2五山景区资源图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3.1.4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分析
  2016年,南通市GDP位列江苏省第四,经济实力不容小觑。五山滨江风光带位于沿江诸山之首的狼山镇内,东接开发区,西靠狼山港,北依新城区,是苏通大桥的北桥头堡。境内有本区域内最大的CBD——中央商务区。

  3.2五山滨江风光带一体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3.2.1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当前,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内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型为主,类型较为单一。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日游比例占绝大多数,旅游收入依赖于“门票经济”。专项旅游开发和休闲度假旅游仍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优势。在旅游资源同质化突出的五山滨江风光带内,旅游产品存在一些重复建设,产品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形成多元化的、主题鲜明的旅游系列产品,全域旅游更看重的“养、学、商、奇、闲、情”这六大新兴旅游要素未能充分地融入其中。
  3.2.2体制改革滞后,发展观念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五山滨江风光带内各个景点的开发经营完全被割裂开来,在运营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造成了行业垄断经营和一系列的不公平竞争,降低了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狼山风景名胜区由XX开发经营、军山景区由南通国投开发经营、剑山景区由民间资本开发经营,管理主体多,关系复杂。【19】目前这种管理机制影响了五山滨江风光带整体的管理和经营水平,使得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的“五山大景区”建设难以顺利转型升级。
  3.2.3旅游专业人才短缺,收入存在差距
  旅游业作为新兴行业,旅游管理运营的专业人才短缺,熟悉旅游市场、精通旅游产品开发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员工身份的差距,以园博园为例,该景区管理机构为“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不仅有事业单位,也有下属的国企,因此导致人员构成上既有企业性质的人员,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以及公务员。根据国家对于不同性质员工薪资的规定,造成了政策性的收入差距,极易引起员工心理的不平衡,制约和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3.2.4客源相对集中、旅游功能单一
  据历年统计数据,南通本地的旅游者特别是周边区域如狼山镇的旅游者占大多数,而南通市外的旅游者则相对分散,并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客源输出市场。因而五山滨江风光带更多的只承担了南通市居民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郊游、春节烧香祈福的旅游目的地的功能。
  3.2.5旅游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市场占有率不足
  虽然位于五山滨江风光带的唯一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狼山风景名胜区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跟同时期被列为江苏省首批风景区的连云港花果山、扬州瘦西湖等来比,旅游收入和景区规模远远低于周边城市的龙头景区,未能将景区做大做强,市场占有率低。
  3.2.6资源开发不够,品牌效应不突出
  五山滨江风光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品牌景点和特色旅游产品单一。究其原因:一是景点包装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以狼山景区为例,狼山为全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流传千年的佛教文化能产生很强的影响力;二是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旅游者到景点后大多是“看一看,转一转,烧个香,回家了”,旅游者的参与感较弱、体验度不够。
  表3-1五山滨江风光带内景区核心指标对比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4全域框架下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分析

  4.1顶层设计路径

  4.1.1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的全域定位
  虽然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内的资源没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但是,山水、森林、文化的集合和巧妙搭配,构成了五山大景区的整体优势和区域特色,与市区的5A级景区濠河风光带珠联璧合,以5A带4A,使得该区域旅游业得到全域化发展。总体来说,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从两个方面来定位。
  一是区域定位,积极融入上海旅游圈中,真正成为扬子江口岸内蕴含浓厚江海风情的休闲港湾,长三角北翼旅游中心城市的知名旅游景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
  二是性质定位,以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宗教旅游为主体,以近代第一城的城市风貌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
  图4-1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位置分布图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4.1.2南通滨江五山风光带的开发模式分析
  (1)以资源为导向的景区一体化开发模式分析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该模式遵循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逻辑。在此逻辑下,五山滨江风光带的一体化发展应当以狼山风景区为核心旅游资源,围绕这一核心旅游资源形成若干个开放式核心景区,彼此之间以道路串联,从而形成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这一空间格局。由于一切以围绕核心旅游资源为目的,而忽视了旅游景区与周边村镇的联动发展,旅游的外部性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形成旅游景区与周边街道相隔离的“二元经济”局面。随着我国旅游方式从观光向体验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将难以胜任新时期的旅游发展需求。
  (2)以市场为导向的景区一体化开发模式分析
  以市场为导向的景区一体化发展模式以产品和营销为核心,它符合我国现阶段旅游消费市场的特征和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产品趋同、旅游形象同质化等,尤其是地方资源特色未能充分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市场与资源导向的景区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渐融合。【20】
  (3)以全域旅游为导向的景区一体化开发模式分析
  全域旅游旨在以开放融合的理念实现旅游各个要素与相关联产品的协同发展。从管理上来说,全域旅游要求破除景区围墙壁垒,形成开放式的旅游环境;从消费体验来说,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过程都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从旅游资源上来说,全域旅游弱化了资源的概念,更加注重周围环境的价值。
  4.1.3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一体化发展动力分析
  (1)南通大发展的宏观机遇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南通市GDP位列江苏省第四,名义增速位列江苏省第五,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这成为旅游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前,旅游业正面临黄金发展期和战略机遇期,南通市努力发挥处于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掘优势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丰富旅游产品,加快“畅游南通”的建设步伐。全力推动五山滨江风光带内景区一体化的开发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环境驱动,对于打造南通市“江海特色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名片,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图4-2 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2)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动优势
  近几年来,南通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强化与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是南通市拓展客源市场、增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南通的区位正在形成由深水港和沿海铁路组成的“水陆联动”与由沿海港口和沿江港口组成的“江海联动”的双重优势,这是南通市的关键机遇,这一机遇将推动南通逐渐建设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长三角重要城市。
  (3)旅游业休闲时代的来临
  根据《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大众的消费观念逐渐开始转变,人们对于休闲的需求日益强烈,休闲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将会极大地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旅游需求中休闲度假占比例仅20%,远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的50%,但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趋势正在形成。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小长假”增多,交通网络日益发达,休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旅游业的休闲时代已经来临。

  4.2结构设计路径

  4.2.1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全域产业结构的融合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创新融合,推动城市走向全域化产业时代。从全域化的角度为旅游业谋篇布局,进一步培育“旅游会展、旅游餐饮、旅游地产、旅游文娱”等休闲产业,使得工业围绕旅游业成为旅游制造业,服务业围绕旅游业成为旅游服务业、农业围绕旅游业成为休闲农业等。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挥“旅游大产业”的功效。
  (1)“旅游+文化”全域融合
  借鉴西南营、濠南、唐闸等历史街区的开发保护经验,推动大五山景区面向旅游创新开发模式,以此适应需求的转型升级;推动栟茶、如城、白蒲古镇的旅游保护和开发,对五山大景区的旅游客流量产生辐射作用;积极鼓励艺术团体与五山景区合作,推出高水平的演艺产品;弘扬非遗品牌,开发蓝印花布、沈绣等特色商品,形成旅游商品开发基地。
  (2)“旅游+体育”全域融合
  依托五山景区临江的优势,开发以水上运动为核心的南通体育旅游,支持五山越野长跑基地,与濠河龙舟-皮划艇基地遥相呼应;在五山及其西部滨江区域,统筹规划各类自行车道、滑板公园、攀岩公园;发扬南通“体育之乡”的优势,争取在五山风光带区域内开展有影响力的体育活动。
  图4-2五山滨江风光带景区自行车道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3)“旅游+康养”全域融合
  发挥南通长寿之乡的品牌和中医药特色养生保健资源,加强旅游与“康体、养身、禅修”产业的融合,支持五山景区周边发展旅游康养场所,开发出集养生保健、文化体验和康复理疗为一体的旅游示范产品。

  4.3重点设计路径

  4.3.1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详细分析,并加以梳理、整合,通过治理工程、绿化工程等对环境进行建设与改造,保证区域大环境的协调。在确保资源安全的情况下,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通过滨江岸线,串联多个旅游景点,从而形成全域旅游大发展的格局。
  (1)生态旅游
  保护好五山滨江风光带内的沿江滩涂湿地,依照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要求,将南通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优势凸现出来,打造出一个集自然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带。
  (2)观光休闲游
  五山滨江风光带内各个景点都有其专题旅游活动,如狼山的金秋生态旅游节、春季牡丹节、园艺博览园的金秋旅游节等,产品同质性很高,可以在春秋季以赏花为主题实行一段时间的“景区联票”,有利于区域旅游活动的整体营销。
  (3)宗教文化旅游
  狼山是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是大圣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常年香火旺盛,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来拜谒;剑山是文殊菩萨在南通的道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许多考生会在临近大考时前来烧香许愿,以祈求考试顺利。因此,有必要从佛文化入手并结合狼山道场、剑山道场进行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
  (4)江海美食游
  三鲜街毗邻狼山风景区、园博园,定位于江鲜、海鲜、河鲜以及南通本帮菜,围绕南通餐饮民俗文化,打造出一个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江海美食盛宴。因此,可以从“食”入手,引领旅游者在参观完景点后来一场与南通美食的邂逅。
  (5)修学旅游
  江海绿洲实践基地由崇川区和园博园共同建设管理,充分利用南通江海自然和人文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大自然,在实践中长知识,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基地内开设有野战、射击、野营、野餐、团队励志培训等“军事五项”以及皮影剪纸、国学教育、篆刻、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知识教学。每到寒暑期,大量周边城市的学生来到这里参与团队活动。因此,可考虑开发以修学为目的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4.3.2重点项目的建设——五山森林公园
  (1)功能定位
  五山地区以生态涵养为目标,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旅游为主线,打造五山森林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据五山地区的景观和文化资源禀赋,结合功能定位,五山地区的重要特色元素为山水、森林、文化。
  (2)空间架构
  五山森林公园北至滨江公园北边界-南郊路-花园路-啬园路,东南以新港花苑、南通壹城、裤子港河为界,西南临长江,总用地面积9.61平方公里。
  为保护景区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序推进景区建设,将整个景区分为七个片区:狼山中心片区、军山片区、滨江片区、植物园片区、啬园片区、狼山古镇片区、生态配套片区。
  图4-3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七大分片区图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3)全域交通
  利用城市原有的道路,打造森林公园旅游专线,连接森林公园内的各景区。为展示南通滨江风貌和山水特色,森林公园内部构造绿道系统,以自行车、步行为主,游览车为辅,线路连贯滨江公园、龙爪岩、黄马景区、鹏欣沿江带、狼山南大门、军山沿江带、军山森林公园东大门等主要景点。以狼山中心区的佛文化为主题,组织“步行礼佛”游线,连贯园博园、狼山、剑山、军山,打造特色游览线路。最终形成对外交通顺畅、各景区紧密联系、景区内游览专线互通,既自成体系、又互连互动的全域交通网络。
  图4-4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游览车观光图
全域旅游框架下景区一体化路径研究-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例

  5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以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研究了全域框架下景区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结论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当下的热点,认为景区是我国旅游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而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以一体化为发展模式是未来景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通过理论分析和总结归纳,深入剖析全域旅游、景区一体化、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为后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基于全域旅游发展视角,在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针对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进行了实证研究,从顶层设计、结构设计和重点设计这三条路径给出相关解决之策。

  5.2研究不足及展望

  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态势,对其内涵的理解仍处于探索阶段,而旅游景区的类型多样,其发展路径涉及多种因素。本文在研究中,由于参考资料的限制,仍然存在以下改进之处:
  第一,全域旅游的理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更新,本文对其理解很有限,但认为该理念的内涵将对我国旅游景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本文仅从定性角度进行研究,在实际开发上,需要通过定量研究和大量数据分析,才更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洪亦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模式——跨学科基础上的重新研判[J].前沿,2008,(9):47-51
  [2]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31(2):107-113
  [3]安传艳.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1—81
  [4]AlbertoSessa.Thescienceofsystemfor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8(15):219—235
  [5]TamziBJamalandDonaldGetz.Coollaborationtheoryandcommunitytourismplanning[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22):186—204
  [6]PhilipE.Long.Researchingtourismpartnershiporganization:frompracticetotheorytomethodology[J].Qualitymanagementinurbantourism,1998(18):639—651
  [7]MccannJ.Designguidelinesforsocialproblem-solvinginterventions[J].JournalofAppliedBehavioralScience,1983(19):177—189
  [8]JohnPalmerandGordonRobert.Planningatthecountrylevel:acasestudyofGwent,SouthWal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Management,1980(1):158—167
  [9]HenanYoung.Public-PrivateSectorCooperation:EnhancingTourismCompetitiveness[J].AnnualsofTourismReasearch,2002(29):573-574
  [10]DiegoMedinaMunozandJuanManuelGarciaFalcon.SuccessfulRelationshipBetweenHotelsandAgencies[J].AnnualsofTourismReseach,2002(27):737-762
  [11]PeterKendell.Economicaspects[J].TourismManagement,1987(8):140—142
  [12]厉建新,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J]人文地理,2013,131(3):130-134
  [13]陈竹,叶珉.家园还是主题公园: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非现实空间意向构造的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4):46-51
  [14]孙冬冬,傅广海.旅游景区资源一体化管理初探——以四川海螺沟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4:212-215
  [15]胡晓苒.城市旅游: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连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0-12-08(11)
  [16]汤少忠.“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与参考[N].中国旅游报,2015-7-10(A02)
  [17]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18]成红波.我国旅游景区的一体化经营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6:1-62
  [19]卢林.旅游景区管理改革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1-41
  [20]戴伟明.全域旅游视角的大都市近郊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研究——以长辛店镇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1-48
  [21]徐琪.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南通市旅游业发展[J].生态经济,2010(10):134-13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4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29日
Next 2020年8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