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成就动机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结果发现: (1)大学生总体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

  摘要: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成就动机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结果发现:
  (1)大学生总体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松驰或紧张因子上,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情感与行为控制因子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2)大学生总体成就动机高于平均数,整体成就动机较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低。
  (3)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成就动机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高。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成就动机是个体在追求自身认为有价值事物过程中不畏困难与挑战的决心与动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工作的判断与推测。人类作为社会化的产物,想要获得个人的最大成就与辉煌,笔者认为,除了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体的内心是否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力量,也就是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综合体现。主观幸福感作为社会中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和情感体验,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因为作为社会发展主力军,提高其幸福感对于社会发展及和谐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在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既而通过调控相关因素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呢?而个体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又是否会被主观幸福感所影响呢?综合来看以往有关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其单方面的影响变量,或是研究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将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通过探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得出相关结论,可以丰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范围。

  1.2概念界定

  1.2.1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1)X学者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1](2)以Ryff为代表,从心理发展意义上阐释主观幸福感。Ryff等从正面心理功能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解释,认为幸福不仅是获得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人们的自我接受性、生活目的、自我成长、是否掌握自主性和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把握能力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主要内容[2](3)作为心理学专业术语它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3]。综上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自己对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评价,不依赖于某种标准和准则,而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对生活满足程度的认知及评价。
  1.2.2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4]。Schuarzer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广泛任务要求时,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和信心[5]。概观以往学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虽然各个学者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都属于自我意识的范围。所以综合来看,笔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是否能完成某一任务的自我评价和自信程度。
  1.2.3关于成就动机的含义
  成就动机作为人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在个体成就需要基础上形成的,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界定,如:DavidC.McClellan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6]。所以,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体对于追求自身认为有价值事物不畏困难与挑战的决心与自信。

  1.3研究现状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我国学者研究得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其次是其现状。如严标宾[7]等学者研究了48个国家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性别上来看,有些研究认为男生和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丁园园[8]和陈霜洲等人[9]的研究都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而王晶[10]认为女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总分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显著。从专业差异上看,有些学者认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丁园园[8]的研究发现学文科的学生和学理科的学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是不显著的。但是王晶[10]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且显著。从年级差异上看,陈霜洲等人[9]的研究都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差异。从是否独生子女上看,丁园园[8]的研究发现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和一个孩子的在主观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王晶[10]的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总分在是否有兄弟姐妹这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他们的负性情绪值差异显著。从生源地差异上看,罗丽萍[11]的研究结果表明,彝族大学生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来看,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病患、失业者、城乡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余鹏等人[12]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大中专学生、中小学生、公务员、男女企业家等。如肖志玲使用了成就动机问卷对武汉地区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在性别方面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13]。聂建[14]等人发现,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成就动机越高的人,主观幸福感越高。王勇[15]以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得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呈显著负相关,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关于以大学生为被试来研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比较少。王征宇[16]以湖南省武警战士为研究对象发现,如果个体成就动机高,其自我效能感也高,主观幸福感也高,即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自我效能感能很好的预测主观幸福感。

  2研究设计

  2.1研究工具

  2.1.1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ehedule)是X学者制定的,由我国学者段建华对其进行了修订,发现一周后重测一致性系数为0.85,计分标准:1、3、6、7、9、11、13、15、16项反向计分,其它项目正向计分得分越高,幸福指数越高。本量表除了可以计算幸福感总分,还通过6个因子对其幸福感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为:“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16]。
  2.1.2成就动机量表(AMS)
  成就动机量表(AMS),该量表于1988年由叶仁敏和Hagtvet.K.A合作,根据挪威心理学家Gjesrne.T和Nygard.R编制量表修订而成。通过分析发现,成就动机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829,分半信度为0.652。此量表共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追求成就的动机(MS),一个是避免失败的(MAF),各有15道题,总共有30个项目。
  计分标准:采用4点计分,完全符合计4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将两个维度的分值分别相加后再进行相减,即MS减去MAF的值为成就动机的总分,当总分大于0的时候,说明其追求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个体更倾向于追求成功。反之小于0则说明个体成就动机水平较低,个体更倾向于避免失败[16]。
  2.1.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GSES由RalfSchwarzer编制,从最开始的20个项目改进为10个项目。此量表应用地区非常广泛,已有多种语言翻译版本。中文GSES最早由张建新于1995年引进,应用于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我国学者对GSES进行分析后发现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一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3。
  GSES采用Liken四点计分方式,完全不正确计1分,完全正确计4分,对各项目进行1-4评分。把各个项目分数相加,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16]。

  2.2研究对象

  使用分层随机抽样向盐城师范学院的四个年级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61份,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具体构成情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果

  3.1.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体状况
  261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由表2可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得分为78.95分,高于标准中值75分,最高129分,最低39分,标准差11.93。
  3.1.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3.1.2.1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
  表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性别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1.2.2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
  表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4中可以发现,在对健康的担心(p>0.05)、精力(p>0.05)、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p>0.05)、心境忧郁或愉快(p>0.05)、总体幸福感(p>0.05)等四个因子上四个年级的差异不显著,在对情感与行为控制(p<0.05)、松弛或紧张(p<0.05)等2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继续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5:
  表5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多重比较的结果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注:只列出差异显著的项目
  由表可知,大一和大三学生在松弛或紧张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大四学生,差异显著。在情感与行为控制因子上的得分大四学生低于大一学生,差异显著。
  3.1.2.3不同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
  表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各个维度的差异不显著。
  3.1.2.4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生源地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7:
  表7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由表可看出,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其他几个因子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3.1.2.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8:
  表8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8可以看出,非独生的与独生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和其他几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3.2大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分析

  3.2.1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总体情况
  对261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成就动机的总体情况,如表10:
  表9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从量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追求成功平均数为39.66,大于回避失败的平均数39.36,说明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成功;大学生总体成就动机的平均数为0.30,大于0,成就动机强,说明大学生整体成就动机较高,更倾向于挑战困难挑战自我。
  3.2.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表10大学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对盐城师范学院261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分析后发现,261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24.50,标准差为4.65,最大值为40,最小值11。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自我效能感总分在11-20分的占18.6%,在21-30分的占74%,在31-40的占7.4%。

  3.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3.3.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表1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情况(r)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
  从表上可知,除了与对健康的担心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成就动机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上的相关均差异显著。这说明成就动机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同时,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其他三个因子的相关均差异显著,这说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
  3.3.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表12大学主观幸福感与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自变量,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进入了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回归议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27、0.30,△R2成就动机水平得分=0.07,△R2自我效能感得分=0.09,即成就动机得分和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可以独立解释总体幸福感得分7%和9%的变异量.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0.22*成就动机+0.13*自我效能感。

  4讨论

  4.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讨论

  4.1.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情况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这与前人的研究是相似的[17][10]。这与我国大学生所处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在经历高强度的高考之后来到相对于高中更为自由、宽松的大学学习氛围,体验到较高强度的愉快与轻松。虽然现在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国家和社会依然给予大学生很多的关注和重视,再加之如今经济越来越发达,物质生活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大学生幸福感还是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的。虽总体偏上,但是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是非常强烈,这与当前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有关,特别是大四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会体验到更多来自就业的压力。最后,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幸福感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平均中值,有两级分化的趋势,这说明虽然总体上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是处于一个低下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提醒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视程度,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与活动,加强优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建立与宣传。
  4.1.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情况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是相似的[18][19]。这可能和如今男女所受待遇越来越平等有关,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重男轻女的思想越来越弱化,女生与男生在社会地位、就职行业和岗位等方面的性别差距越来越小,所以男生女生在幸福感上的差异不明显。也有一些研究与笔者研究结果不一样[20][21],如有研究者严标宾[21]认为,女性比男性有着更高的幸福感,因为女性比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来源支持,所以她们有着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在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进行差异分析后发现,大四在情感与行为控制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一学生,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大四学生要面临即将到来的毕业和就业的压力,而且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之较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要进行实习、准备论文、参加公务员等各种考试,少了很多体育锻炼和放松的时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充足的时间排解心中的压力,从而出现情绪以及行为失控的频率会更高,差异显著。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大一和大三的学生紧张水平高于大四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会产生更多的紧张感。而大三的学生即将面临实习的压力,即将要迈入社会所以会产生更多的紧张感,所以差异显著。
  通过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文科生与理科生幸福感之间没有什么差异。这个研究结果与许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3]。这可能是因为文科生与理科生虽然在专业上有所差异,但是在大部分的要求与管理上都是一样的,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也是一样的,所以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幸福感上的差异不显著。也有研究者认为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幸福感差异显著[8],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文科生就业范围相对于理科生来说更为狭窄,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较理科生更大有关,所以差异显著。
  本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果与杨楠[22]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现如今,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农村地区的扶持以及经济的日益发达,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教育环境的差距也日益减小,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现如今农村学生也与城镇学生一样能够便利的获取信息,各种观念也日趋一致。
  与许芳[23]、吴玉峰、许星[17]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是否有兄弟姐妹对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没有什么影响。原因可能是:现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父母不必再投入大量的时间在维持生计上,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每一个孩子,不管独生与非独生都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基础与情感关怀。再加上现在人们观念的变化,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手中宝,不管是独生的还是有兄弟姐妹的都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与宠爱,所以说,家中有兄弟姐妹的还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差异都不是很大。

  4.2大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整体情况讨论

  根据大学生成就动机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分数高于避免失败的分数,即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整体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是倾向于追求成功,喜欢挑战困难、挑战自我的。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对自我有着更高的要求,即对成功的渴望更为强烈。从环境的客观角度看,社会以及家庭对他们的期待比较高,希望他们能够有所追求,有更高的理想抱负。所以,结合自身以及客观的外在环境原因,大学生总体上更倾向于完成
  一些需要付出努力、心血才能完成的事情,渴望在接受挑战中不断磨砺自己,获得成长。
  通过对盐城师范学院261名在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情况显示,自我效能感得分平均值为24.50分,按照满分为40的测量标准,全量表的均题得分为2.45,小于中间值2.50,同时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30的只占7.4%。说明被测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水平处在下上值范围,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

  4.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讨论

  根据对大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三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成就动机越高,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他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就越高。在前人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的没有涉及到,主要为武警战士和教师,但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如王征宇的研究中以湖南武警战士为研究对象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呈显著相关,高自我效能感者,高成就动机,高主观幸福感[16]。才玛措以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23]。

  4.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回归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表明,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进入了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说明无论是成就动机还是自我效能感都会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通过调控这两个因素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5结论

  (1)大学生总体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大一和大三学生紧张程度高于大四学生,在情感与行为控制程度上大四学生低于大一学生。
  (2)大学生总体成就动机高于平均数,整体成就动机较高。自我效能感总体较低,男女均低于全国常模。
  (3)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成就动机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高。

  参考文献

  [1]DienerED,etal.Subject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PsychologicalBullection,1999(2).
  [2]Ryff,C.D.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well-beingrevisited.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5,68:719-727.
  [3]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J].PsychologyBulletin,1984,95(3).
  [4]程慧君,邹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培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3-135.
  [5]沈洁.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J]交流平台,2009(36):191-192.
  [6]McClellandDC.TheachievingSociety[M].Princeton,NJ:VanNostrand,1961.231-340.
  [7]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3(26):851-855.
  [8]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陈霜洲,韦洪涛.对苏州地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4:86-88.
  [10]王晶.在宁六所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罗丽萍.彝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余鹏.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45.
  [13]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6.
  [14]聂健.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249-252.
  [15]王勇.体育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5):109-110.
  [16]王征宇:湖南武警战士一般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3:1.
  [17]张鹤,彭志启,刘海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7:128-129.
  [18]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62.
  [19]李祚山: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2):423—426.
  [20]张羽,邢占军: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4):7-9.
  [21]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2]杨楠.大学生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文教资料,2007,20:30-31.
  [23]才玛措.青海地区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青海师范大学[D]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4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29日
Next 2020年8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