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交流恐惧状况的现状及这三者之间关系,并探讨自尊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之间扮演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和《自尊量表》,对30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自尊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1)初中生的交流恐惧在性别、年级与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交流恐惧总分显著高于女生,城镇初中生的交流恐惧总分也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初一学生的公开演讲恐惧这一因子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的学生。
(2)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上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年级、学习成绩、生源地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方面都存在差异。
(3)初中生自尊总分在是否独生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自尊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且成绩越优秀,自尊水平反而越低。
(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与自尊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与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相关。
(5)总体上讲,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自尊;中介效应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井喷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获得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意愿,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与社会环境中的每一因子发生相互作用,与人交流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1]。然而调查表明多数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恐惧,公开演讲恐惧尤为严重[2]。这极大的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将提高课堂质量列入改革举措之中,而影响课堂交流质量的因素有交流恐惧,因此,探究青少年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就成为十分之必要。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致力于对交流恐惧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虽然我国学者在对此领域展开研究落后于国际20年,但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3]。正因为如此,我国目前研究中依然存在不足及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交流恐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需深入[4],本文即从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尊是否为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将父母教养方式视为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所涉及的重要课题。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研究,孜孜不倦地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总结父母教养方式的机制和特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心理科学研究方法呈现除了综合化、数学化和现场化的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直观地表现在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家庭、父母和儿童的认识。国内一些心理学家为了探究现代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分析和现状研究,结合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成果,总结出了近年来在父母教养方式研究中呈现的研究特征,即从宏观系统发展为围观具体[5]。然而,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因素对个体的人格特质和能力产生作用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自尊作为个体人格的核心和基础变量而倍受国内外心理学家们的关注.许多心理学家在自尊的本质、类型及心理机能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从目前我国自尊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今后我国的自尊研究要注重对自尊本质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拓展自尊应用研究的领域和重视跨文化研究[6]。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我国学者发现自尊与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情绪控制以及自恋等存在密切的联系,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7]。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尊发展造成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果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青少年的自尊则会得到发展,起自尊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升。反之,一旦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和过度保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不同程度地是青少年自尊的发展受到消极影响,从而导致青少年的自尊水平的降低[8]。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交能力[9]。因此此次研究探讨自尊的中介水平能够更加系统的探讨青少年的交流恐惧问题,并且为改善这一问题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被多数心理学家称为是“关键期”或“危机期”,说明了青春期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特殊性。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生的生理机能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这也使得初中生在外表上俨然成为了“小大人”。而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这种身心发展不同步甚至失衡的状况,会导致学生体验着繁复的身体和心理冲突,从而使他们面临着的学习和生活的小挑战不断被放大,初中生对于交流的恐惧也会是他们对于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产生回避的态度。因此关注初中生交流恐惧的状况,了解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探究自尊对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作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初中生的心理辅导以及改善课堂表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国内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期以外的时期产生的持续性的影响,即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以及成人的影响是存在明显缺失的[1]。目前很少有学者关注到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在自尊是否对青少年的交流恐惧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空缺。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交流恐惧进行影响性的研究也处于缺失的状态。将三者结合起来探讨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中所起的作用存在空白。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当代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状况的调查以及研究,初步探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这两者之间扮演的中介作用。通过量表测试,使得青少年了解自己交流恐惧的状况,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并加以改善。同时,也为探究青少年产生交流恐惧感的原因提供新的思路,对这一问题通过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干预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1.2概念界定
1.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10]。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人格特点[3]、行为问题、情绪调节问题以及焦虑水平都存在极大的相关性[11]。青少年的交流恐惧状况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的一种体现。正因如此,此次对青少年交流恐惧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性的研究也具有可行性。此次研究采用的量表为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
1.2.2交流恐惧
交流恐惧是个体对与他人的实际的或预期的交流和联系的害怕或焦虑的情感体验[12]。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情境中,面临着许多需要交流的情况,然而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对交流的恐惧和焦虑已经成为了初中生面临的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青少年产生交流恐惧的原因是由于缺乏交流能力,导致了与周围人的交流情况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而这样的消极状况对初中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维持心理健康水平等都将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13]。
1.2.3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自尊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14]。自尊是我们如何评价我们自己;及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对于世界的价值以及我们如何评价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自尊影响着我们对于他人的信任,人际关系和工作,甚至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15]。
1.2.4中介效应
中介变量是一个重要的统计学概念,这一概念概括如下:如果自变量X通过某一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一定影响,则称M为X和Y的中介变量。对于中介作用的研究,就是探索在已知X和Y存在关系的基础上,是否存在造成这一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16]。而中介效应则是通过中介变量产生的中介作用。
1.3研究现状
1.3.1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在目前已有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较多的是个体之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尤其是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具体因子的研究颇受关注。
王志梅[18]为了解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对石家庄市城市、农村两所中学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初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惩罚严厉和过干涉过保护这些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同时,也显著地感受到母亲的偏爱。2.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生源地的差异。3.父母的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的主要因素。
王莉[17]从父亲养育孩子的本能、父亲的参与度、父亲对子女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父亲对子女的自我认同等几个方面对国外心理学有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并展望了关于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此次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具体因子的分析,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调查,而是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否对初中生的交流恐惧产生影响。
1.3.2交流恐惧的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的交流恐惧的研究成果中,有较多的现状调查不涉及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赵红利[19]从交流恐惧的概念、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初中生交流恐惧研究进行总结,并在理论基础上,指出目前关于交流恐惧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包括了对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存在遗漏。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学生的交流恐惧的研究不是空穴来风的,王丽卿、王基鸿、李巧、朱慧全[20]就曾为了了解海南省初中生交流恐惧现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海南省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省初中生的交流恐惧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心理学研究者应该就其影响因素入手,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状况。
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交流恐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需深入[19]。本次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初中生的交流恐惧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也填补了目前对于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的空白。
1.3.3自尊的研究现状
许秀芬、马伟娜、曹亮[22]在总结以往自尊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在自尊的本质、类型及心理机能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从目前我国自尊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今后我国的自尊研究要注重对自尊本质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拓展自尊应用研究的领域和重视跨文化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此次研究就自尊是否自父母教养方式在对交流恐惧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自尊是否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多年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致力于自恋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自恋与自尊紧密相关。近年来,自尊和其他心理因素地领域研究不断扩展与深入,自恋与自尊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更多新结论。国内心理学者严顺琴[21]结合中西方的研究结果,总结并且评估了自恋与自尊关系的研究进展。
1.3.4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张雪娜[23]为了研究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对石家庄市的小学生进行测量,得到以下结论:1.小学生自尊整体情况较好,并且在不同学业成绩上有显著差异。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小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性。4.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另外,小学生自尊对社会适应也具有预测作用。5.小学生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密切相关,且自尊的中介作用也得到了论证,这一结果也为此次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1.3.5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关系的研究现状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选择就交流恐惧中的某一具体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同时也有少部分部分研究者与从事对于特殊人群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的研究。赵向霞[5]对贵州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面众和孤独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具体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交流恐惧存在一定的联系: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孤独感均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交流恐惧影响显著。然而,这些研究都不够全面,如同上文提到的目前对于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成果还是有所欠缺的,多数论文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的相关性研究也是用只言片语简单陈述。
1.3.6交流恐惧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交流恐惧和自尊关系的研究成果极少,上文赵红霞的研究中提及的研究结果中有提及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面众恐惧与其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孤独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其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和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本次研究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探讨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1.3.7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在已有的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与自尊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巴基斯坦心理学家Sairayousaf为了探讨女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对不同学校的100名女学生进行调查。数据收集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父母权威问卷和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以及人口统计表。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自尊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除此之外,结果还显示了低自尊会导致社交焦虑和权威的教养方式,从而会引起女生的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与放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呈负相关[15]。
综上所述,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以及自尊水平的文章不在少数,但是关于这三者之间的研究还是空白的的。此次的研究为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的相关研究,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此次研究探讨自尊的中介水平,从而探讨青少年的交流恐惧问题的影响因素,并且为改善这一问题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对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交流能力,提升课堂效率,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格,增进身心健康。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对于促进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化合理化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家长对教养方式的重视与反思。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地级市两所初级中学的304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没有无效问卷,被试的组成情况如下:男生175人,女生129人;城镇户口119人,农村户口185人;学生干部96人,非学生干部207人;初一94人,初二116人,初三94人;独生子女165人,非独生子女139人;学习优秀的58人,学习良好214人,学习中等24人,学习差的8人;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25人,初中199人,高中61人,大专及大专以上18人;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上75人,初中169人,高中51人,大专及大专以上9人;家庭经济水平良好59人,家庭经济水平中等234人,家庭经济水平差的11人。
2.2测验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于默奥)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由我国岳冬梅等于80年代末引进并修订,他们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原量表的全部条目进行主因素分析,然后经因素旋转确定因素数目和条目的归属与取舍,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六个主因素,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五个主因素,分别是: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Ⅰ),惩罚、严厉(Ⅱ),过分干涉(Ⅲ),偏爱被试(Ⅳ),拒绝、否认(Ⅴ),过度保护(Ⅵ);母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Ⅱ),拒绝、否认(Ⅲ),惩罚、严厉(Ⅳ),偏爱被试(Ⅴ),分别有66个条目。经测试,发现EMBU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EMBU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了常模,并且认为EMBU适用于我国群体[24]。本文将父母将养方式中的各个因素与其他两个量表中的维度进行两两分析,以此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
2.2.2交流恐惧自陈量表
PRCA-24表中含有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6个条目,分别用于测量在小组讨论时、二人间交谈时、参加会议时以及当众演讲时这些场合下的交流恐俱程度。在进行总分测量时便可得到分量表分数。量表采用了5级分制来评定(1=非常同意,5一非常不同意)。分量表分数的范围从6分(低交流恐惧)到30分(高交流恐惧)。总分的范围则从24到120。关于PRCA-24表已有一些大样本的常模,国内常模尚缺,国外大学生总分常模为:65.6+14.1[19]。McCroskey在用PRCA-24表的总分来区分交流恐惧程度时,规定了52分以下为低度恐惧,79分以上为高度恐惧。信效度:从一些较大样本数的测量中,得到了PRCA-24表的分量表分数之间的内部相关系数为0.40至0.69。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表的α系数超过0.75。尚没有重测相关的资料[19]。
2.2.3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测定的方便。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分四级评分,分别表示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以及很不符合。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本量表已被广泛应用,它简明、易于评分,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评估[20]。
3结果
3.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
3.1.1总体情况
通过将本研究结果作为样本,与岳冬梅修订版[2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1:
表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常模相比,初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中,除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偏爱被试与总体之间不存在差异,其他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除了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的平均分比总体的平均分低以外,其他因子平均分比总体的平均分高。可见,与常模相比,该地级初中生对父亲是否偏爱自己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表现出更多的不认同,而对其他方面则更加认同,其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岳冬梅的被试选择是在全国范围内,而本次试验的被试范围则是某地级市的两所初中。
3.1.2差异情况
3.1.2.1性别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
表2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注:父亲与母亲偏爱被试的因子中,只需要研究非独生子女的性别差异状况,其中男生67人,女生72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的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度保护、父亲的过分干涉、母亲的情感温暖、母亲的惩罚严厉与理解关心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男生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的过度保护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3.1.2.2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
表3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注:父亲与母亲偏爱被试的因子中,只需要研究非独生子女的生源地差异状况,其中城镇92人,农村47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仅仅母亲偏爱被试这一项因子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p<0.05),生源地为城镇的初中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初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中,除了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在农村的初中生得分略高于城镇的初中生,其他因子均是生源地为城镇的初中生的得分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初中生。
3.1.2.3是否独生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否独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4:
表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否独生差异比较(M±SD)


从表4可以看出,初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中,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的父亲拒绝否认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母亲惩罚严厉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而其他因子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4年级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
表5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注:父亲与母亲偏爱被试的因子中,只需要研究非独生子女的性别差异状况,其中初一58人,初二45人,初三36人。
表5表明: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上,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表6不同年级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表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方面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这一结果值得注意。
3.1.2.5学习成绩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学习成绩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
表7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成绩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表7表明: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表8不同学习成绩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表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被试方面不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成绩好的学生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与成绩较差的同学差异显著,且得分显著低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好的同学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以及父亲过分干涉与成绩较差的同学差异显著,且得分显著高于成绩较差的同学。
3.1.2.6母亲文化程度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的母亲教养方式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
表9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的母亲文化程度的方差分析(M±SD)


表9表明:在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上,不同母亲的学习成绩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和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表10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表明,对于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被试方面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显著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母亲,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3.1.2.7父亲文化程度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的母亲教养方式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1:
表11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父亲文化程度的方差分析(M±SD)


表11表明: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上,不同父亲的学习成绩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父亲过分干涉,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表12不同父亲文化程度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表明,对于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被试方面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父亲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父亲偏爱被试和父亲拒绝否认显著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的父亲,而高中学历的父亲过度保护显著低于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父亲,这与母亲教养方式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恰恰相反。
3.2初中生交流恐惧的现状
3.2.1总体情况
通过将本研究结果作为样本,上文提及的大样本的常模[19]作为总体,进行样本与总体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初中生交流恐惧的总体分析


从表13可以看出,样本与总体之间公开演讲、会议差异和二人间交谈差异显著(p<0.05),具体而言,初中生会议和二人间交谈的得分显著高于总体,初中生二人交谈的得分显著低于总体,这表明初中生在公开场合进行交流时容易产生交流恐惧。这其实我们要想改善学生的交流状况,可以先从二人之间的交流开始训练,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交流的活动,使学生对于公开进行交流产生信心。
3.2.2差异情况
3.2.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的交流恐惧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4:
表14初中生交流恐惧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从表14可以看出,初中生的小组讨论恐惧、会议恐惧以及恐惧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男生在这些方面恐惧显著高于女生。
3.2.2.2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的交流恐惧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5:
表15初中生交流恐惧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从表15可以看出,初中生的二人交谈恐惧、公开演讲恐惧以及恐惧总分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p<0.05),生源地为城镇的初中生在这些方面的恐惧恐惧显著低于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初中生。
3.2.2.3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交流恐惧的是否独生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6:
表16初中生交流恐惧的是否独生差异比较(M±SD)


从表16可以看出,初中生交流恐惧在小组讨论恐惧和公开演讲恐惧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非独生子女在这些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3.2.2.4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交流恐惧的年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7:
表17初中生交流恐惧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表17显示:初中生公开演讲恐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一学生的公开演讲恐惧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的学生。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表18不同年级初中生公开演讲恐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表明,公开演讲恐惧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从初一到初三显著性逐年级降低。
3.3初中生自尊的现状
3.3.1总体情况
通过将本研究结果作为样本,田录梅在通过分析得出的国内常模[14]作为总体,进行样本与总体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9:
表19初中生自尊的总体分析


从表19可以看出,自尊与总体之间差异显著,该地级市的两所学校的初中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常模。
3.3.2差异情况
3.3.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的自尊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0:
表20初中生自尊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从表20可以看出,初中生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3.3.2.2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自尊的生源地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1,
表21初中生自尊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由上表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自尊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2.3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的自尊进行是否独生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2:
表22初中生自尊的是否独生差异比较(M±SD)


从表22可以看出,初中生自尊水平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3.3.2.4年级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的自尊进行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3:
表23初中生自尊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表23表明:在自尊水平上,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低于其他两个年级。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表24不同年级初中生客观支持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经过事后检验,初一和初二之间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初一学生。
3.3.2.5学习成绩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的自尊进行学习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4:
表24初中生自尊的学习成绩的方差分析(M±SD)


表24表明:在自尊水平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表25不同学习成绩初中生自尊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经过事后检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成绩越优秀,自尊水平反而越低,这值得我的的注意。
3.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与自尊的相关关系
3.4.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交流恐惧各维度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6:
表26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的相关研究(r)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表同。
从表26可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与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惩罚严厉、母亲的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过分干涉与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和二人交谈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偏爱被试与二人交谈和公开演讲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拒绝否认与小组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小组讨论、会议、二人交谈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偏爱被试与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3.4.2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自尊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7:
表27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研究(r)


从表27可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和母亲情感温暖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沙晶莹等人对于自尊的横断研究表明,目前尚无自尊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导致自尊变低,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件坏事;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
3.4.3初中生交流恐惧与自尊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初中生交流恐惧各维度与自尊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8:
表28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研究(r)


从表28可知:初中生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的恐惧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交流恐惧的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恐惧总分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
3.5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与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X,交流恐惧为因变量Y,自尊为中介变量M,进行中介作用效应检验。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作用检验程序[25],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交流恐惧,父母教养方式影响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尊影响交流恐惧作回归分析。具体结果下表所示。
表29初中生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74,β=-0.418,t=-7.99,P<0.01。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34,β=-0.366,t=-6.84,P<0.01。③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为因变量,自尊和交流恐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回归系数c’和交流恐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0.172,△R2自尊=0.382,即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分别可以独立解释交流恐惧38.2%和17.2%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264,t=-5.192,P<0.01;回归系数b,β=0.421,t=8.294,P<0.01。
引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对交流恐惧的回归系数β下降为0.264。而且下降后的回归系数仍显著,因此交流恐惧是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66×0.421)÷(-0.418)=0.369,即中介效应占了总效应的五分之二左右。自尊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与交流恐惧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的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一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交流恐惧感,另一方面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交流恐惧感。
表30初中生父亲惩罚严厉、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惩罚严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88,β=0.296,t=5.391,P<0.01。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96,β=0.310,t=5.662,P<0.01。③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为因变量,自尊和交流恐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回归系数c’和交流恐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父亲惩罚严厉=0.088,△R2自尊=0.288,即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惩罚严厉分别可以独立解释交流恐惧28.8%和8.8%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150,t=2.941,P<0.01;回归系数b,β=0.471,t=9.206,P<0.01。
引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对交流恐惧的回归系数β下降为0.150。而且下降后的回归系数仍显著,因此交流恐惧是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10×0.471)÷(0.296)=0.493,即中介效应占了总效应的二分之一左右。自尊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惩罚严厉与交流恐惧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的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惩罚严厉一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交流恐惧感,另一方面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交流恐惧感。
表31初中生父亲过分干涉、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过分干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11,β=0.106,t=1.845,P=0.066。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01,β=0.318,t=5.830,P<0.01。③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过分干涉为因变量,自尊和交流恐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回归系数c’和交流恐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父亲过分干涉=0.011,△R2自尊=0.101,即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分别可以独立解释交流恐惧10.1%和1.1%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150,t=2.941,P=0.207;回归系数b,β=0.538,t=-1.265,P<0.01。由此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过分干涉对交流恐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207);而自尊对交流恐惧依旧显著,所以自尊对交流恐惧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P<0.01)。
表32初中生父亲偏爱被试、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偏爱被试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P=0.701,不存在显著性,无法讨论自尊的中介效应。
表33初中生父亲拒绝否认、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拒绝否认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45,β=0.212,t=3.768,P<0.01。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76,β=0.277,t=5.001,P<0.01。③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拒绝否认为因变量,自尊和交流恐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回归系数c’和交流恐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父亲拒绝否认=0.045,△R2自尊=0.273,即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分别可以独立解释生活满意度27.3%和4.5%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074,t=1.455,P=0.146;回归系数b,β=0.487,t=9.714,P<0.01。
由此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对交流恐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146);而自尊对交流恐惧依旧显著(P<0.01),所以自尊对交流恐惧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表34初中生父亲过度保护、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过度保护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P=0.465,不存在显著性,无法讨论自尊的中介效应。
表35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64,β=0.406,t=7.711,P<0.01。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44,β=0.379,t=7.119,P<0.01。③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为因变量,自尊和交流恐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回归系数c’和交流恐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0.164,△R2自尊=0.319,即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分别可以独立解释生活满意度31.9%和16.4%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245,t=-4.758,P<0.01;回归系数b,β=0.425,t=8.262,P<0.01。
引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对交流恐惧的回归系数β下降为0.245。而且下降后的回归系数仍显著,因此交流恐惧是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79×0.425)÷(0.406)=0.567,即中介效应占了总效应的二分之一左右。自尊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与交流恐惧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的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一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交流恐惧感,另一方面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交流恐惧感。
表37初中生母亲过度干涉与过分保护、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惩罚严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25,β=-0.158,t=-2.778,P<0.01。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02,β=0.048,t=0.833,P=0.405。不存在显著性,无法讨论自尊的中介效应。
表38初中生母亲惩罚严厉、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惩罚严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42,β=0.377,t=7.067,P<0.01。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26,β=0.355,t=5.593,P<0.01。③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惩罚严厉为因变量,自尊和交流恐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回归系数c’和交流恐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母亲惩罚严厉=0.142,△R2自尊=0.310,即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分别可以独立解释生活满意度31.0%和14.2%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224,t=4.316,P<0.01;回归系数b,β=0.439,t=8.576,P<0.01。
引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惩罚严厉对交流恐惧的回归系数β下降为0.224。而且下降后的回归系数仍显著,因此交流恐惧是自尊与母亲惩罚严厉之间的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35×0.439)÷(0.377)=0.390,即中介效应占了总效应的五分之二左右。自尊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惩罚严厉与交流恐惧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的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惩罚严厉一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交流恐惧感,另一方面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交流恐惧感。
表39初中生母亲拒绝否认、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①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拒绝否认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39,β=0.179,t=3.501,P<0.01。②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自尊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70,β=0.264,t=4.753,P<0.01。③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母亲拒绝否认为因变量,自尊和交流恐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回归系数c’和交流恐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母亲拒绝否认=0.039,△R2自尊=0.070,即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分别可以独立解释生活满意度7.0%和3.9%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066,t=1.286,P=0.200;回归系数b,β=0.500,t=9.807,P<0.01。
由此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对交流恐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200);而自尊对交流恐惧依旧显著(P<0.01),所以自尊对交流恐惧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表40初中生母亲偏爱被试、交流恐惧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以交流恐惧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过度保护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P=0.049,不存在显著性,无法讨论自尊的中介效应。
4讨论
4.1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的过度保护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的过度保护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在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上的得分低于女生。这提示我们在父母教养方式上要对男生展现更多的温暖与关心,适度的给予孩子空间。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生源地为城镇的初中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初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中,除了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在农村的初中生得分略高于城镇的初中生,其他因子均是生源地为城镇的初中生的得分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初中生。与上文提到的王志梅[18]的研究结果城市和农村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一致。这也反映了由于城乡差异较大,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相对闭塞的环境导致了穆青对于孩子过分的保护,而城镇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从而致使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难以向孩子展示温情,使子女对于父亲的教养方式产生不满意的状态。
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中,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父亲拒绝否认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母亲惩罚严厉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而其他因子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母亲相对于独生子女的母亲在教养子女而言无法全心全意的照顾子女,因而只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子女进行管教。
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方面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这表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对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产生不满意甚至抵触情绪。
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被试方面不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成绩越好的学生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越显著。成绩良好的初中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格的自我要求,这也与父母平时的严厉要求与奖惩得当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被试方面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显著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母亲,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被试方面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父亲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显著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的父亲,这与母亲教养方式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恰恰相反。这与目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是相符合的。
4.2初中生交流恐惧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交流恐惧方面,可以看出,样本与总体之间公开演讲、会议差异和二人间交谈差异显著,具体而言,初中生会议和二人间交谈的得分显著高于总体,初中生公开演讲的得分显著低于总体。这可能是因为样本和总体的地域性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取样的范围有关。在本研究中,被试来自于同一地级市的两所中学,取样范围较小。但样本平均分和总体平均分存在较小差异,这表明现在的初中生交流恐惧体验大致相同。
从结果看来,初中生的交流恐惧在性别、年级与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男生的交流恐惧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初中生的交流恐惧也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初一学生的公开演讲恐惧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的学生。这与卜鹏翠的研究结果一致,农村初中生一般交流恐惧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一般交流恐惧显著高于女生[7]。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的不同,对于男性在职业素养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赋予男性更多的责任,而社会地位的差异及就业状况得不同就需要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有自信,因而更能获得交流恐惧体验。城镇的发展高于农村的发展,这与生活条件的不同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关,在这些方面,城镇初中生能够获得更优越的条件,因而,城镇初中生比农村初中生有自信,获得的交流恐惧的体验也相对较少。在是否独生方面,初中生的交流恐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虽然随着二孩政策的施行,很多初中生都已经有了弟弟妹妹,但父母对于子女也会给予相同的待遇,差别对待的情况相对较少。而在年级方面,初中生的交流恐惧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对于公开演讲的恐惧可能源自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不适应以及较少的演讲机会。
4.3初中生自尊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自尊与总体之间差异显著,该地级市的两所学校的初中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常模。研究还发现,初中生自尊水平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上,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低于其他两个年级。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成绩越优秀,自尊水平反而越低,这可能与学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带来的满足感有关,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在一次考试失利后产生“我一无是处的想法”。此外,沙晶莹和张向葵[24]对1993年至2013年间采用自尊量表测量中国大学生自尊的研究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考察我国大学生(被试为48384人)的自尊水平在这20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呈下降趋势;男、女大学生的自尊均呈下降趋势;城镇与乡村大学生的自尊均随年代呈下降趋势。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初中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常模的原因。
4.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交流恐惧的关系分析
从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尊的关系来看,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和母亲情感温暖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初中生的高自尊,而给予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的父母教养方式反而导致低自尊,这提示我们要注意教养方式的“软硬适度”。
从自尊和交流恐惧的关系来看,初中生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的恐惧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交流恐惧的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恐惧总分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面众恐惧,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对大学生的当众演讲影响显著[5],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与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过分干涉与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和二人交谈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二人交谈和公开演讲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与小组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母亲的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交流恐惧的小组讨论、会议、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小组讨论、会议、二人交谈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被试与二人交谈、公开演讲和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对子女的温暖关怀与保护也会导致子女的交流恐惧,而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在人多的场合进行交流的恐惧。研究者对社交恐惧专科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社会支持与防御方式现状调查表明,社交恐惧专科生的社交恐惧和个性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25],这也证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交流恐惧显著性相关,这提示我们为了改善子女的交流恐惧,父母可以从科学的教养方式入手。
4.5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交流恐惧相关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与自尊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自尊在总体上是父母教养方式作用于交流恐惧的中介变量,即父母教养方式对交流恐惧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以自尊为中介对交流恐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自尊对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和母亲惩罚严厉作用于交流恐惧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对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拒绝否认作用于交流恐惧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另外,自尊对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干涉和过分保护、母亲偏爱被试作用于交流恐惧起不到中介作用。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最初的假设。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交流恐惧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说明不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的交流恐惧感越高。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结果显示了低自尊会导致社交焦虑和权威的教养方式,从而会引起女生的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与放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呈负相关。但是,悲观和权威的父母教养方式都预示着青少年社交焦虑分[13]。说明自尊在这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5结论
5.1初中生交流恐惧在交流恐惧在性别、年级与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交流恐惧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初中生的交流恐惧也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初一学生的公开演讲恐惧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的学生。
5.2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总体上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年级、学习成绩、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存在差异。
5.3初中生自尊总分初中生自尊水平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上,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低于其他两个年级。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成绩越优秀,自尊水平反而越低。
5.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交流恐惧与自尊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和母亲情感温暖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交流恐惧总分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与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交流恐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5.5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和母亲惩罚严厉作用于交流恐惧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对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拒绝否认作用于交流恐惧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另外,自尊对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干涉和过分保护、母亲偏爱被试作用于交流恐惧起不到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婧.青少年课堂交流恐惧浅议[J].陕西教育,2008(4):40-44.
[2]袁宜,赵向霞,邹维兴,王洪礼.大学生面众恐惧与预防矫治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3).86-92.
[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14(3):315-317.
[4]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1(1):37-40.
[5]赵向霞.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面众恐惧、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赵红利.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现状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51-53.
[7]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553-555.
[8]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9]李海江,杨娟,袁祥勇,覃义贵,张庆林.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10.15(4):99-102.
[10]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12(1):72-74.
[11]彭文涛.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2]魏运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3):7-11.
[13]罗云.高一学生交流恐惧调查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8):13-16.
[14]田录梅.Rosenberg(1869)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26(2):88-91.
[15]SairaYousaf.TheRelationbetweenSelf-esteem,ParentingStyleandSocialAnxietyinGirls.JournalofEducationandpratice.2015,13(1):140-142
[16]辛自强,郭素然,池丽萍.青少年自尊与攻击的关系: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7, 39(5):845-851.
[17]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心理科学,2007,30(4):934-936.
[18]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5(6):87-93.
[19]赵红利.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现状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51-53.
[20]王丽卿,王基鸿,李巧,朱慧全.海南省大学生交流恐惧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16(04):146-152.
[21]严顺琴.自恋与自尊关系研究进展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36):70-71.
[22]许秀芬,马伟娜,曹亮.自尊研究进展[J].健康研究,2008,28(3):192-196.
[23]张雪娜.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4]陈颖.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管理论坛,2002,343(2):215-216.
[25]沙晶莹,张向葵.中国大学生自尊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29-34.
[26]Stewart,S.M.,Bond,M.H.,Abdullah,A.M.,&&Ma,S.S.(2001).GenderparentingandadolescentfunctioninginBangladesh.19(12),11-14.
[27]Nichols,K.(1974).Severesocialanxiety.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47,301-30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