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摘要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形式美与自然美皆存于其中。与此同时,园内融入大量传统文化符号,增强了整体美感。以西蜀园林为例,其文化内涵和园林思想极为特殊,但仍与中国古典园林存在共性。需要注意的是,展现文化内涵和视觉美感的基础,就是提高光影空间的构建水平。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的照射。两者相互影响,使艺术美感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宁静是大众对于影的感受。当光线较暗时,大众更容易放空心灵,发散思维。由于实体空间是光影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景观主体与景观载体均能由动态的光影充任。不过,西蜀园林中的动态光影非常少,严重影响了景观空间的美感。简单来说,园林设计者忽视了光影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收集相关资料,对光影应用展开深入探究。

因此,本文针对西蜀园林设计应用中对光影利用不足的问题,通过光影的类别、在园林中的应用特征、应用原则等基本特征分析总结,从材料质感、环境色彩、意境营造三方面对光影在西蜀园林中艺术语言表达进行探讨,并结合代表性西蜀园林相关案例进行了应用方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艺术表达一方面能够使材料质感得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呈现;一方面能够借助于不同类型的环境色彩产生不同类型的视觉感受;同时,光影的艺术表达还应当包括对意境的营造。而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则应当从空间的调节与表现、物体的塑造、文化的表达、美感的形式表现等四个方面共同进行,使西蜀园林设计的光影空间更加有序多变、物体质感更加生动具体、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形式美感更加显著。本研究目的期望使西蜀园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更具特色美感的同时,为其他类型的园林设计中光影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西蜀园林;光影;艺术表达;应用方式

1绪论

1.1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光与影无处不在,与实体空间相结合展现出变化无穷的魅力。在园林景观环境中更是如此,影随着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空间氛围、展现空间形象。从园林设计的视角来看,以往设计师通常更加倾向于对固定的“客体”进行塑造,例如园林的空间结构、植物造景等等。然而园林景观所呈现出的美感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将会有所差异,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光环境中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并不相同。这也意味着通过对固定“客体”的塑造并不能完全把控园林设计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仍然需要对“光影”这一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在空间结构设计、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融合对于“光影”应用问题的思考,通过对“光影”的合理应用使园林设计在不同客观条件下能够呈现出丰富各异的美感。另一方面,相较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古典园林艺术表达的美感不仅仅是形式美,同时也包括其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内容美。这就意味着古典园林的设计更应当重视如何通过光影的应用,结合物质景观共同构建出意境空间,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风情和风格特色。而古典园林艺术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由于地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所处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人文特色都将影响着园林的设计和特点。西蜀园林位于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尽管它携带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然而由于深受西蜀自然文化影响,又展示出了古朴清旷,安逸怡然的风貌特色。光影是西蜀园林设计中的元素之一,然而众所周知它并不是一种实体元素,但是它的客观存在也与其他各种要素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且由于西蜀特殊的气候特征、整个西蜀园林的结构,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光影的表达有着关键的影响,也塑造了西蜀园林所蕴含的独特的光影魅力。并且,这样的光影特色给西蜀园林的空间、氛围、意境、韵味等又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西蜀园林的空间结构、艺术风格、审美意境所想要展示出的内涵特点。光影同植物、山石、建筑共同真实存在于西蜀园林中。本文将从光影作为入手点,通过人的感官体验来进一步展开对西蜀园林的解析。重点围绕探索光影对于西蜀园林的空间界面、空间组织、氛围意境产生的影响,分析归纳出西蜀园林中自然光影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同时以光影的角度解析西蜀园林的造园风格特色。提高对光影的重视度既能够更好的去研究西蜀园林,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西蜀园林的理论内涵,这也是其他要素所不能代替的。

1.2文献综述

1.2.1西蜀园林研究概述

在文献资料查询的过程中,由于园林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领域学者所高度关注的话题,因而近年来也有学者针对西蜀园林的美感传达以及园林光影的塑造两个方面分别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并且归纳后从上述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下。

在对于西蜀园林的概念界定以及美感表现方面,刘和椿(2000)对西蜀园林的起源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其与江南园林艺术之间存在关系,但是又具备自身的风情特色。西蜀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位置如同川菜在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我国巴蜀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周佳,高素萍,陈其兵(2009)认为园林不仅是物质构建的结果,同时也是精神贡献的结果,并且是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从造园艺术的视角来看,精神性建构往往是决定其艺术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精神建构是艺术特色之一。而西蜀园林根植于其当地的传统文化之中,经历了从隋唐到明朝、清朝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特色,散发出其特有的地域文化魅力、体现出丰厚的文化内涵[]。陈其兵(2010)则从西蜀园林的美感体现层面结合其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做更加深入的探讨,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所具备的美感一方面是文化的美感,另一方面则是造园技法所体现出的形式美感,西蜀园林亦是如此。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完善所结出的丰硕果实,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关于西蜀园林景观营造方面,唐俊峰(2013)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都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西蜀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中其他类型园林的景观营造方式有所差异,例如北方园林以恢弘大气为主、江南园林以小巧精致为主,西南地区的景观园林则更具幽雅清致的美感,展现出西南地区特有的人文情怀。其中建筑物以及其他物象作为园林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不仅仅是装饰空间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引导路线、控制实现的作用[]。许倩(2018)对于西蜀园林造园通常是追求宁静飘逸、平和雅致的视觉效果,在园林造景的过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艺术的“写意”手法,在园林造景的效果中可以看到“写意”的美感,平和的氛围更能展现出其独特的空间特色。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园林造景手法而言,这种造景手法更加尊重自然、更能够使人与自然、建筑等等以和谐的方式相处,与环境达到有机协调的关系。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之上,借助客观物象之势营造出互相映衬的审美趣味[]。

在关于西蜀园林中的艺术与审美表现方面,高禹诗,周波(2018)对西蜀园林进行基本阐述,并结合宗教、地理以及历史等因素深入探究园林内部构造。他们明确指出,影响西蜀园林美感的因素非常多,具体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书法碑刻以及名人诗词等方面。在其共同作用下,西蜀园林的价值大幅度提升。[]。王一惟(2019)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西蜀园林拥有较强的地域性,属于地方性园林。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园林风貌飘逸宏伟,且灵活奇峻,而园林形态清幽典雅,且自然朴素。除此之外,对造园手法中的美学思想与园林美学思想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使园林美学得到推广,并逐步提升群众的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诸多学者对西蜀园林的定义以及其审美表现进行了诸多探讨。而对其审美表现问题的探讨,主要是集中于文化的传达和精神的表现。

1.2.2光影艺术表达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较于对西蜀园林的艺术价值以及审美表现而言,在园林光影方面的研究,更加倾向于表现其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方式。

在关于光影艺术表达的价值与作用方面,张青云,裘鸿菲,张群(2006)提出光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在建筑、绘画、摄影等领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相关的研究在园林中却不多。事实上,由于园林造景元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光影在园林中的艺术表现拥有无限的魅力。因此研究光影在园林中的作用、价值以及设计手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陈思(2017)认为光影是塑造景观空间的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在园林景观空间中光影能够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构成影响,从而为使用者带来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探讨光影与园林景观空间的关系以及光影在空间中的运用能够突出了光影在构建景观空间中的重要性,以便在设计里能够更好地将光影应用到园林景观空间的营造中,发挥光影的景观效果[]。王东启(2019)在研究该领域时,指出造园手法是园林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间意境与造园手法密切相关。园林内的环境氛围受虚实变化与空间对比的影响,进而发生各种变化。与此同时,园林空间的美感提升,离不开光影变化的支持。简单来说,园林视觉效果的多样化,是由光影变化促成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要以园林空间为基础,全面分析光影变化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园林空间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

在关于光影艺术表达的方式与内容方面,邱巧玲,古德泉,李剑(2017)认为自然光影是最无价的设计手段。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光影一直被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在景观效果、意境营造以及植物空间的加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了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介质下的光影给植物景观带来的特殊效果,论述了借助于现代材料和技术,可以使植物与光影结合,形成更加缤纷多彩的景观[]。陈进勇(2016)认为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景观诗情画意浓郁,植物选择不仅考虑其色、香、形、姿、韵等,还包括与环境互作的光影、声响等一切感官体验效果.传统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丰富,并注重新奇植物的引种和应用。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注重与环境相融合,与山体、水体、道路、建筑等园林要素相得益彰,体现出高超的园林艺术和情境。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应传承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潘晓虎(2018)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环境更是如此。虽然光影作为园林景观环境空间中重要的视觉表现方式,除了起到功能性作用以外,也能让景观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由于景观设计以往的重心倾向于对实体空间进行塑造,对光影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整体氛氛围营造方面仍然有可提升之处。具体而言,光影在园林空间中的塑造与应用可以具备地域特色,并且传播地域文化。从艺术角度来看,其塑造方向包括事物的序列性、艺术性以及叙事性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使园林的地域特征、氛围以及意境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在有关园林光影相关研究结果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光影重要性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园林空间中光影的构造方式以及技术技巧。

1.2.3小结

综合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蜀园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较为重要的分支,对于西蜀园林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其形式美感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其“文化风貌”、“精神内涵”的建构。其次,光影艺术表达在园林中的作用得到诸多学者的一致肯定,即在光影变化之中,园林空间的魅力更加突出。同时,有诸多学者从园林空间中光影的应用技术层面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将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组合运用能够使园林的景观给受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官效果;而自然光线在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中展现出的魅力更是可以与园林造景的美感相得益彰。

然而对研究现状成果梳理后发现其目前仍然有诸多方向有待深入。一方面,对于西蜀园林的美感营造大多是从宏观性方向性的角度进行探讨,更加关注其文化的传达和精神的表现,并未从实际的传达方式方面予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从园林整体美感空间构建的角度来看,光影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应用,同时也是对其艺术语言的表达,也是对其美感空间塑造的应用。且光影在西蜀园林这一特定的园林类型之中的应用,还需要做更加具体而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于光影的应用不仅仅是对其技巧的探讨,同时也是其帮助西蜀园林塑造自身美感,传达艺术语言的方式探讨。这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研究目的意义

在上述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光影在整个西蜀园林的景观营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功能。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光影在园林风景与其他有关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力的探究,最终总结出光影在园林设计中具有的可行性与价值作用,提出将光影作为关键性的设计要素之一充分融入到现代西蜀园林的建设过程。以光影的基本特性作为切入点,分析光影在西蜀园林的实际运用上的关键点和影响要素,结合多种角度、多种艺术领域展开对光影艺术表现更为全面完整的解析,掌握光影和西蜀园林空间、氛围意境构建、场所文脉表现间的关联,进而概括分析出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艺术性表现手法以及可参考借鉴之处,拓宽现代西蜀园林设计的思路范围。

从研究意义的角度来看,光影融入到西蜀园林设计中和对应带来的生态效益及能源效应更适用于西蜀园林设计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也代表了光影在西蜀园林设计中具有的远大前景。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对西蜀园林的设计要素具有更为宏观的认识,也能够让大家对光影产生更高的重视度,日后不管是专业探究或是游览西蜀园林,都能够充分关注到光影在其中的存在价值,感受光影在整体设计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更深入的了解真正的西蜀园林。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内容

本次研究以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艺术表达与应用为核心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标和要求,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光影概念以及其在园林应用中的特征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光影的概念和光影的类别做基本的归纳与分析,随后从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地域变化、天气变化的不同角度分析不同环境的情况下,园林中光影的应用所具备的特征,并且提出其应用原则。

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艺术表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从光影在材料质感中的艺术语言表达,另一方面是从光影在环境色彩中的角度,探讨其艺术语言的表达问题。最后基于中国园林所具备的意境,美感,探讨光影在意境营造中的艺术语言表达问题。

(3)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方式

在完成艺术语言表达问题的探讨后,从技巧的层面对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首先,是从空间的角度探讨光影和空间的交汇应用;其次是从物体塑造的角度探讨光影对于园林空间中不同类型物体的塑造作用;然后结合园林的文化探讨光影对文化表达的应用方式;最后从形式美感的塑造方面探讨光影的应用方式。

根据上述内容,将研究技术路线归纳为如下图。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1-1 技术路线图

  (Fig.1-1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1.4.2方法

文献综合分析法以“西蜀园林”、“园林光影”、“光影艺术”等作为主要关键词,使用CNKI以及网络图书馆检索国内外有关光影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园林设计中表达光影美等有关著作、文章等相关内容并利用对网络上信息的收集,掌握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理论和领域内的发展动向。

在检索结果中,根据本次课题研究的主体分别对文献是否具备参考价值进行判定,并且对具备参考价值的文献中所具备的观点进行了解与归纳,根据研究成果的内容、类别分别进行归类。利用此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全面且准确的了解研究课题的历史与现状进而对研究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建立与实际案例的比较论证。

案例分析法西蜀园林中光影的应用并非是仅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同时需要大量的案例进行佐证。因此,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大量有关西蜀园林光影应用效果的影像资料,根据影像资料中呈现出的光影应用效果分别结合本次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光影应用的艺术表达以及应用方式的分析。使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充实文章的论据、加深论证的深度。

2光影概念及其在园林应用中的特征

2.1概念解析

2.1.1光

在光影与园林关系探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景观谁就与物理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人为主观设计的结果,同时也是综合技术因素、客观因素的共同结果。通过对早期论文的查阅,了解到大多数内容均将艺术、人文放在了更高的层次上,忽略了技术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在景观设计中技术因素能够更好的去传达出园林真正的内涵所在。

自然光具有着变化性,景观设计中应用到的基本上就是自然光。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区域可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而功能间的差异对应的光照指标也是不相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质量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生活中的舒适体验感。对于光方面,光线的不同带给人们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对比自然光和人造光来说,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自然光本身是一种最稳定的光源,它带给人类的光亮的充足性大大超过人造光。并且自然光属于绿色光源,具有着可持续性,这一点来说也是人造光所不可能具备的。

2.1.2影

影带给人的感觉是属于光学想象之一,较为虚无,也正因如此许多人并不十分重视它,然而其本身却又能带来强大的感染力。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可以将“影”解释为光线在同一介质中由于直线传播的路径被遮挡,导致光线无法穿过物体的部分形成了黑暗的区域,这一黑暗区域被称之为影子。影的产生一方面要有可见光,一方面要有可以遮光的物体。

影子包括本影和半影:光环境下的物体,它的影子中部非常黑四周较浅。其中较深的部分就是本影,而较浅的部分则为半影。一系列优秀的园林设计中,影不但可以勾勒出形态美,同时也能够随着气候变化,结合历史因素而营造出特别的空间氛围,从而传达出园林中的景物美感、韵味和内涵。所以有时候可以说,影具有着比光更明显的空间表现力,也能够更好的去增添空间美感,我国古代的学者诗人也对影有着别样的情怀,通过诗词来体现着影的魅力。对于园林景观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影的形态,具体可分为:剪影、倒影、投影。

2.1.3光影

在光影概念解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光和影都并非是独立存在的,随着光线的强度加大、光源增加,影的范围缩小;随着光线的强度降低、光源数量减少,影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在光影交替的过程中,将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小姑哦,即“光影”的视觉效果。

具体而言,光的直线传播使得光源在照射物体后,物体遮挡的部分产生影;若同时有两组或者多组光线照射物体,那么物体的“影”的范围会缩小。当影的面积增加,整体的氛围将会更加静谧或者产生压抑的视觉感受;当影的面积减少,整体的视觉感受将会更加活泼、明亮。通过对空间中光影所占比例的调节,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2.2光、影的类别与特性

2.2.1光

因为光源的性质差别,可将光划分成自然光与人造光。自然光通常指的是可以通过肉眼见到的可见光,大多数都是由太阳光的直接照射、折射、漫射以及反射所产生的光。自然光对于人类来说是极为珍贵的资源,能够可持续使用,人造光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自然光的一些不足。在光的设计利用中,为了避免出现眩光,设计师大多使用的是漫射光。同时如果光反射在形态具有差异的物体上或颜色、类型、角度有所不同的同一物体上时,均会带来不一致的光影效果,实际上园林景观的设计通常使用到的只是直射光与漫射光。

所谓人造光是利用人造光源经过直接照射或折射、漫射、反射产生的光,光源通常包含蜡烛、荧光灯、白炽灯(图2-1)等。人造光具有较强的可操控性,不管是在颜色、方向、角度、强度等,均能够按照园林空间的总体需求而对应的进行改变。人造光源多用于园林景观的夜景设计中,夜景的设计既可以让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变得更长,同时也可以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景观视觉体验。我国的古典园林,大多十分重视对夜景氛围的打造,通常也融入传统佳节中。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形势大好,由此带来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些调整,即更加关注空间造型和意境的打造,相应的也就更为需要光环境的支撑,因此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好人造光的作用从而打造出与人类视觉审美相契合的光环境。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2-1 飞利浦的荧光灯与白炽灯

  2.2.2影

在作用下,影的类别也较为丰富,通常分为倒影、剪影投影三种类型,且每个类别的成像方式有所差异。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2-2倒影与剪影

  如上图2-2所示,左图为倒影的摄影作品,根据作品呈现的效果来看,倒影因为光线的折射而在水面出现和水中倒影相同大小的虚像。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水,这也决定了人类和水之间存在着特殊的感情,园林设计者抓住了这一特点,营造丰富的园林水造型设计,同时水中的倒影更是为这种设计增添了新的韵味和美感。

如上图2-2,右图为剪影摄影作品。根据作品呈现的效果来看,剪影是通过明显的逆光所形成的物体自身敏感变化的轮廓影。在阴影面上体现遮蔽物的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的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吸收、反射和折射表现物体外部轮廓而产生剪影。能够用另一种方式展示物体本身具有的立体感。

而投影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为光线将物体的形状通过一个平面展现出来。投影可分为正投影与斜投影,所谓正投影,即投射线的中心线垂直于投影平面,而斜投影则指的是其投射中心线不垂直于投射平面。不同类型的影子,更加丰富了空间的变现形式。

2.3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特征

自然光的角度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也带来了光照指标和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季节变化、时辰及地理位置。在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下,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3.1时间变化中的光影特征

太阳运动对我们造成的最大影响或许便是对时间的标记。当然,现在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定义时间根据的是钟表。而过分的去依赖钟表带给我们的“机械”的时间,往往会让我们与自然带给我们的“有机”时间产生更远的距离。事实上,想要知道时间,不只有通过钟表、日历的方式,去感受自然光的变化也能够帮助我们去感受时间。是日出还是日落,太阳在我们头顶的什么方向,物体反射着什么颜色的光芒等等,这些都能够让我们去体验时间的变化。例如在日出时刻的光通常较为明亮但并不刺眼,光与影的对比虽然显著然而影子仍然有“虚化”的柔软感;在正午时刻的光通常较为刺眼,光与影的对比较为显著且容易使人感到较早;傍晚时刻的光较为柔和,影的面积将会随着其亮度的减少而大幅度增加,整体感觉更加底衬;夜晚的月光亮度有限,因而在诸多建筑的表现方面需要通过人工光源进行补充。

从光影在园林应用的视角来看,应当充分的考虑不同时间变化中所具备的光影特征。例如,园林中既有建筑也有绿色植物,其中绿色植物能够对空旷的空间进行装饰。考虑到正午的阳光强度较高,为了使园林中居住空间更加舒适则应该加大绿色植物的装饰力度,使得场地空旷的空间得以填充,避免正午阳光刺眼使建筑内部居住空间受到影响。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建筑周围的空余空间较少,而绿色植物以及其他造景物体所占空间比例过大,将会导致早上晚上等光源不够充足的时间,这一空间呈现出昏暗的视觉效果,影响居住者以及游客的感受。这就需要结合不同时间段中的光影强度变化,对空间中已有的构成要素做减法处理,减少装饰物使建筑的光源不被遮挡,无论在一天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定的光亮程度。

2.3.2季节变化中的光影特征

同时,光也能帮助我们去感受一年中的时间变化,去感受季节的更替,每个季节也都有着对应的光线特点,一天的每个时间段也有着不同的光线特征,光所具备的物理特性的变化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感受着时间的变迁。这是由于太阳公转的过程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光的强度以及方向都会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另一方面除了日光自身的变化以外,不同季节的物象,例如植物和天气等等也会发生变化,使自然光投射后产生的影也随着季节的变化,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从光影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角度来看,春天是植物生根发芽的季节,且温度也逐渐回暖,因此园林中的光线整体将会呈现出明媚、柔和的特征。而夏天作为植物生长繁茂的季节,温度迅速升高,由于植物的繁茂填补了大部分空间的空白之处,园林中的光影对比会更加显著。而秋季园林中的植物逐渐凋落,此时的光影的交错密度随之而减小,纵横交叉的斑驳感更加丰富。冬季园林中的水流停止、树叶掉落,建筑成为园中主要表现的内容,光影的呈现也将会具备体块感丰富的特征,大面积的投影使空间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边缘整齐的特征使其抽象化意味更加明显。由此可见,随着季节的变化,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也将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和特征。

2.3.3地域变化中的光影特征

所谓地理位置即场所位于的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而空间位置代表的是相对于太阳的方位。如果说从地理位置来看,所有地理位置间都存在着差别,然而处在相近经纬度范围中的区域对应的光影物理特点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如低纬度区域,太阳高度角最大,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最多,所以,分析光影物理特性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地理位置。同时,空间相对位置也不能忽视,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在修建居所、寺院、宫殿的优选坐北朝南的风水观念,这是由于如此设计是采光和避风的最佳选择,就如同一个房间,房间位于的空间位置决定了每天太阳按照何种运动轨迹照亮房间,直接影响了房间的亮度等。

从光影在园林中应用的视角来看,园林中不同空间也具备“地域化”的视觉差异,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光影特征。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如寺庙中的大殿,通常是居于一片较为开阔的场地之中,四周没有遮挡物确保无论在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段都能保证房间的光源充足;而园林中的亭台则大多呈现出“曲径通幽”的特征,通过四周植物、山水造景的方式进行部分光线的遮挡,确保其不被过高强度的光源影响。北方部分园林海拔较高,因而对光影的呈现通常要考虑使用较大的植物装饰以呈现其“波澜壮阔”之感;南方园林地势较平,如何做到优雅的光影交错之中体现跃动的节奏感成为园林设计中光影呈现的主要方向。由此可见,光影在园林中艺术语言的表现以及应用途径,与其所处的地域特征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2.3.4气侯变化中的光影特征

自然光影的物理特性具体包括光影的颜色、强度、亮度等固有属性。无论是时间、季节、天气、场所位置等要素的改变都将引发光影物理特征的变动,千变万化的光影会带给我们更为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这也是光影所独具的魅力之一。无论是时间、季节、地域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然而天气的变化往往是突然的、无详细具体规律可循的。如六月多变的天气,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瞬便是电闪雷鸣,明亮灿烂的天空也随之转换到了朦胧的深灰,雨停后,天空可能会展示给我们一道绚丽的彩虹。

在园林中光影的应用亦是如此,无论是晴天光影的强烈对比,或者是雨天光影的暗沉肃静、雪天的光影的静谧明朗以及大雾天气中光影绵延过渡、界限不明的方式都能呈现特有天气中光影的特有视觉语言。例如,晴天园林中的光影通常对比更加强烈,在错落有致的植物造景作用下呈现出斑驳的景象;在雨天中园林的光影通常更为柔和,且配合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呈现出静谧、深沉的视觉效果;在大雾天气中园林的光影表现更加朦胧、柔和。总的来说,不断变化的光线让我们更明显的体会到时间的变迁、气候的更换,也让我们对光线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欲望和期待。

2.4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原则

2.4.1创造性与工艺性交叉原则

在园林空间的设计之中,光影的应用并非是对其原有的空间物体进行不同环境下的照明,使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季节都能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这是由于光影的应用除了具备照明功能以外,也是传达其艺术语言、塑造其美感空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就意味着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延续”,同时也是一种“创造”的应用。即通过对光影的有机组合使其呈现出原本不具备的美感或者使其原本已有的美感得到更加充分的呈现,达到提升其空间美感以及艺术价值的目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艺术的创造中大多是基于思维、想象力的创造。在不同的艺术类型中,其创造性的表现介质也有所差异,例如雕塑艺术中的创造性通过形体塑造来表现、绘画艺术中的创造性通过画面来表现。在园林设计中,由于其具象、立体的特征,对于“创造性”的表现则是需要借助工艺的方式进行呈现。工艺的内容例如对光源明度的调整、光源位置的调整、光源类型的设定、光源色彩的搭配等等,这不仅仅是依靠想象力就可以完成的,同时也需要对具体的技术操作有一定的了解程度。由此可见,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首先要满足其审美以及艺术价值提升层面的“创造性”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创造性”的实现方式,能够借助合适的工艺来完成。光影在园林中应用的良好效果,可以认为是“创造性”与“工艺性”交叉的结果。

2.4.2审美性与功能性并重原则

园林中的光影设计所最终形成的景观效果,不仅仅是自然美感的体现,而且是空间功能的有机构建。在空间功能美的表现方面,包括空间结构造型的表现以及各种物象的质感。在西蜀园林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空间中录像的排列或者是光影效果的对比呈现都是让园林具备个性化特征、营造出独特空间氛围的重要路径。

园林中光影的功能性不仅仅指的是在审美层面的功能性,同时也指的是在“人的视觉舒适”、“植物的生长”等多方面的功能性。无论是四季中的哪一个阶段,自然光都始终源源不断的向我们输送着光和热。光强、光质以及光周期为园林内所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光似乎也在为园林输送着能量,唤醒睡梦中的园林,赐予它更多的生机或活力。人们喜欢在园林中的体验,既由于能够感受阳光促进身体健康,也因为人天生具有的趋光性,温暖的阳光带给人们更为舒适的感受,阳光的明媚让人心情舒悦,阴天的昏暗让人倍感安静。若是恰逢阳光强烈,园林内的树木和建筑物的浓荫平衡了阳光,更是给人一种平静且安逸的感受。如果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一味地追求视觉的冲击力或者并未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就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园林中植物造景的效果,并且使游客的视觉层面感到不适。由此可见,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要注重美感的塑造,同时也要遵从其功能层面的需求,方能从多方面给游客带来舒适感。

2.4.3文化性与艺术性融合原则

光影主要通过给园林空间界面、空间组织、空间氛围、空间意境方面带来的影响来调整园林的塑造。园林传递着的独具的艺术特色离不开光影在其中的作用。自然光影作为界面形象能够更好的展示出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将园林界面的颜色、形态、质感表达的生动灵活。

在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划分空间边界是第一步。通过亮度和暗度的不同可分为亮面与暗面,形成了空间的边界。如一棵树的光影,能够分割为动静两种类型空间,光对应的是动,影对应的是静,能够停留休息,也可将利用光线在阴影中的引入从而产生具体的光线图案,将其作为运动空间。同时,外部空间设计也一定要关注光影的不同因素:物质和精神关系,心理和生理因素,物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等。光和影对应着不同的艺术美,影代表的是物理形态的副本,其中细微变化的整体是推动因素,提高了实体的节奏,扩展了人们欣赏空间的范围,从而能够更好的运用光影来形成虚实间的融合之美。然而光影的艺术美并非是脱离了其内涵的“形式主义”,而是结合其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塑造的过程。西蜀园林的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历时衍变沉淀下来的,从它们的运用设置或是文化亦或者是从人为因素上来说。传统建筑都可以看做是园林中传统文化符号之一。西蜀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轩廊堂谢等建筑形式的指向常常具有诗情画意的符号象征[]。从这一视角来看,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应当结合园林中所具备的“符号化”特征,借助光影的方式使其“符号化”语言得到更加充分的传达。例如通过光影划分景观空间的边界过程中,可以将需要突出的“亭台楼阁”、“轩廊堂榭”作为光所呈现的主要内容;在周围使用“影”的方式与其产生对比与衬托,让游客能够更加迅速的关注到具备“文化符号”的物体,并引发其对背后文化的思考,使其文化性特征得以体现。由此可见,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原则不仅仅是为了塑造其形式美感,同时也是为了推动其文化内涵的传播。

3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艺术表达

3.1光影在材料质感中的艺术表达

3.1.1写实性的立体感表达

在西蜀园林中的光影融入能够为园林中实体要素的表现带来更加丰富的变化效果,例如空间中的建筑、空间中的植物等等。因此,西蜀园林的设计过程中,使用光影进行调整也相当于对西蜀园林空间的一种设计,依靠光的效果把控着实物的展现形式。空间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光影元素,利用丰富多样的光传播形式和载体,结合光源的变化,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光效果。光与影彼此融合,彼此作用,让实物在光影的变化下展示出一种动态的艺术形象。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3-1 杜甫像(左)与草堂书屋(右)

  如上图3-1所示,分别为杜甫草堂的杜甫像以及草堂书屋的牌匾。如上文所述,随着光影的变化,实体的形态、色彩以及空间感都将发生变化。而作为空间中视觉语言的重要构成部分,材料质感的表现,首先要具备现实性的特征。这是由于在园林空间中所应用的材料类型较为多元化,若想使各种材料共同组合构建具备美感的西蜀园林空间,首先要确保材料的质感,得到写实性的表达。杜甫像在白天充分的自然光照射下,石材的纹理与质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所具备的坚硬感和纹路斑驳的年代感与后方竹林的松弛感得到中和,使画面的视觉中心更加明确、材料所具备的“历史”意味更加显著。而草堂书屋在充分的自然光照射下也将其“茅草”、“竹子”等原生态的意味进行表达,尽管当下的草堂书屋已经得到修缮,但是通过对其写实性的立体空间营造仍然能使游客因此而感受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画面。由此可见,从材料质感的层面来看,其写实性的立体感表达是较为基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艺术语言表达内容之一。

3.1.2抽象性的联想空间表达

西蜀园林的设计,若想充分展示出景观效果,就必须保证西蜀园林的主题。而主题往往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使设计师会营造出综合性的空间氛围。而主题的多样化形式,就一定要在西蜀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抽象化形式,最终建立各种效果的感性空间。例如,西蜀园林景观不单单要提供给大众一种视觉体验,并且也包含听觉感受和嗅觉感受,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强化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力,让景观的主题通过多元化方式得以体现。营造空间氛围,就一定要应用到光和影,如此不但能够让西蜀园林的风格呈现更具特征,同时也更能够传达出温暖或者冷清等相应的情感,或者整体感官共同作用下的联想结果,使人得到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之所以能够给受众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主要是由于在不同光影空间中,材料的质感随着光影照射下色彩、层次感等多方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抽象”意味,进而使受众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抽象化空间营造与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光承担着引导的职责,影则营造更具乐趣的氛围。光影的融合,赋予风景更具吸引力的内涵。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3-2 武侯祠长廊晴天(左)与阴天(右)

  如上图3-2所示为同一个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武侯祠长廊,其中图左为晴天条件下的长廊,而图右为阴天条件下的长廊。在图左中,由于天气晴朗天空明亮且长廊尽头有光亮之处呈现,能够给游客带来明亮、积极的情感联想;而图右中雨后地面的潮湿以及天空中光照不足带来的影子斑驳厚重感使游客产生低沉、清透的情感联想。由此案例可见,西蜀园林中,光影作为自然元素以其多变的特点使得景观得以多元化呈现,而光影自身所具备的抽象化意味能够使游客产生丰富的联想空间,大大提升了景观的艺术美感,进一步强化了景观的艺术魅力。

3.1.3象征性的符号意义表达

从符号学视角进行建筑物的解读,往往需要把建筑物的构成元素分开解读,包括建筑物的装饰元素,造型元素等等,通过一个个符号的解读,让文人墨客所称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美感以更加形象的形式呈现于大众视野之中。西蜀园林中有诸多园林都是具备纪念性意义的园林,因此大多数园林的观赏游览,都需要对其相关的名人以及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在园林构建的过程中也应当体现上述内容。具体而言,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不仅是对西蜀园林空间中自身已有的空间元素进行客观物象的还原,更是一种对其“文化”的视觉信息传达途径。通过光影的应用使具备“文化”意味的物象得到凸显,进而使游客能够关注其背后更加丰富的“文化”信息。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3-3 杜甫草堂的草堂书屋远景

  如上图3-3所示的杜甫草堂中草堂书屋在夏季呈现出的视觉形象。解读这个时间空间的光影应用,其象征性的符号意义表达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由于草堂附近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且主要为乔木,遮挡出来自于天空的大部分光线,仅有中间的湖面和“草堂书屋”上方的大量留白让游客具备豁然开朗的感受;另一方面,由于“草堂书屋”周围整体的光照不足,处于阴影之中,因此草堂书屋使用暖色的人照光作为补充光源凸显“书屋”的质感。在自然光的变化和人工光的共同作用下,书屋自身通透的空间感受得到表现,同时其使用大量茅草、竹子的材质质感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其空间的层次感还是材质的质感乃至具体的装饰造型,都象征着“文人墨客”在此处的生活方式,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也能使自身沾染文人气息。

3.2光影在环境色彩中的艺术表达

3.2.1低明度色彩中的朦胧与微妙感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随着色彩明度的变化,所呈现出的韵味也将有所差异。从西蜀园林艺术语言表现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选择来到西蜀园林,是为了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享受更多舒适的体验,探索更多的奥秘,所以就一定要注重对柔和光线的应用,低明度色彩不仅能够保护西蜀园林的那份静谧之感,同时也能够提供游览者更多的舒适感受,弱光结合漫反射的形式,营造出朦胧的气氛,也增添了西蜀园林的微妙感,神秘的气息更吸引着人们的探索欲和观赏兴趣。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3-4 武侯祠庭院一角

  如上图3-4所示为西蜀园林代表之一的武侯祠一角。在图中不难看到,光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天空的光源直接照射;另一部分是通过墙壁中镂空的样式,将天空光源照射在其他物体上的部分通过漫反射的方式为墙内的竹子起到间接照明的作用。由于这个角落中墙壁的遮挡使其即使有自然光也并未有典型的明朗的感受,且深色的墙壁和竹子下方的阴影都呈现出“昏沉”、“朦胧”的感受。因此,其整体呈现出低明度的色彩特征,也正是由于低明度的色彩特征使其朦胧的感受得到丰富的传达。相较于艳阳天的明朗、暴雨天的压抑,薄弱的光源和对比较弱的影子共同营造出了独有而微妙的美感,激发游客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由此可见,在西蜀园林中可以通过建筑的高度、植物的密度等诸多方式对能够进入某一景观空间的“光源”强度进行调整,使其在特定的光源条件化能够降低色彩的明度进而展现出微妙的、朦胧的空间美感,将西蜀园林的婉约之美予以充分的表现。

3.2.2高明度色彩中的明朗与庄重感

光影设计利用集中性的设计方式,目的在于实现光的投射效应得以全面发挥。确定投射物时,应选择那些能够让光源的面积与隐藏的面积两者构成对比效应的物体,从而更能加深观赏者的印象。一般在充满浓厚艺术氛围的空间内,能够采取集中性光影方式,让园林环境中的秩序性和严肃性更好的展现,同时能够提高园林的档次,使之更加气派。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对于色彩的审美较有特征,例如墙面的“朱砂色”、作为装饰图案的大量的“靛青色”、“靛蓝色”和“深灰色”瓦片交相辉映。当光影环境较为明亮的情况下,这些色彩的美感得到充分的传达并且给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3-5武侯祠美术馆

  如上图3-5所示为武侯祠美术馆的建筑正面照片。从建筑本身来分析,一共是两层的结构。一层是深朱砂色的门和朱砂色的墙壁、青石板的台阶和青石块的墙裙;在墙面上方有以靛青色和靛蓝色为主色调的装饰图案;二层则是朱砂色的窗户和靛青色、靛蓝色的装饰图案,通过有深灰色的瓦片分割出一层和二层的空间。在图片中的光影空间为雨后初晴的光影空间,建筑前方空旷的场地使光线充分的照射在建筑之上,让其特有的色彩由于光线充足呈现出明朗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无论是充足的光线或者是由于遮挡物较少而产生的较少的阴影,都使得建筑的形体随着色彩的变化展现出自身结构的特征,使其宏伟、庄重的建筑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

3.2.3强烈对比色彩中的神秘与冲击感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发生变化后给人的视觉感受将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随着对比的增强其视觉冲击力将会更强。将对比性光影艺术性设计融入到园林设计中来,能够给西蜀园林空间增添更多的戏剧性。这就要求在西蜀园林中,无论是对自然光源的选择或者是对人工光源的选择都需要贴合园林造景或者建筑自身的色彩特征,各个空间都应体现出明显的分割点,对于物体的设计也应具备对比性,从而让整体空间充满戏剧化色彩,让西蜀园林充满着舞台效果。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3-6杜甫草堂长廊一角

  在对比色应用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是无彩色系与彩色系的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而基于光影进行的对比色应用,更是在其原有色彩对比的基础上强烈“光”和“影”之间的对比,使色彩语言的表现更加充分。如上图3-6所示为杜甫草堂的围墙。围墙上方有动物和图腾图案的瓦当,在围墙和瓦当中间使用灰色青砖作为过渡。围墙后方是开拓的湖面和竹林,竹林居于两侧而水流居于中间因此形成了中间到两边是从光到影的过渡;同时从围墙后方到瓦当和墙面形成了由绿色到灰色、由灰色到红色的色彩对比。无论是绿色与灰色、红色与灰色或者绿色与红色的对比都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游客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绿色的空间环境中的深邃感和灰色的年代感、红色的庄重感等等碰撞在一起,使其空间具备视觉冲击力的基础上具备了更加丰富的神秘感。

3.2.3柔和过度色彩中的节奏与绵延感

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同类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色对比,绿与粉绿与墨绿色等对比。当空间中的色彩皆为同类色的情况下,将会使对比效果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从西蜀园林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空间很多时候能够提供给人们娱乐休闲的体验。为了更好地提升体验效果,要应用相对柔和的光影设计,从而让整体空间更为舒适,也更能够表现出浪漫的韵味。由此在光源的选择时,倾向于弱光,通过漫反射的形式,营造朦胧的气氛,此种设计方式,能够让西蜀园林中物体与光源的分布更加均匀,使空间中的色彩对比更加柔和,让整体环境更为怡然、放松,增强游览者的舒适体验。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3-7杜甫草堂的草堂书屋远景

  如上图3-7所示为杜甫草堂在晴天的光影环境下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在图中可以看到,主要的色彩为黄绿色系,其中湖面的水和书屋的材质都是以黄色为主;而树木和水上的灌木丛则是以绿色为主。画面中的视觉节奏感也呈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随着物象的变化呈产生的视觉色彩的节奏感;另一种是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明亮之处和阴影之处交替的节奏感。画面自上而下分别是阴影中的乔木从、明亮的茅草屋顶、阴影中的茅草屋、明亮的湖面和灌木丛、阴影中的湖面,五个明亮交替的层次和其自身的色彩共同作用形成绵延不绝的空间视觉感受、起伏跳跃的视觉节奏感。

3.3光影在意境营造中的艺术表达

3.3.1光与影的对比辉映

光影的应用并不仅仅是对光线自身的思考与运用,而是从光的呈现、影的呈现两个方面进行构思与设计。作为园林空间造型中重要的设计元素,光所带来的明亮感与影形成对比,通过对其对比方式、对比层次的调整能够使空间的视觉效果发生变化,在丰富的光影层次中营造出其独特的审美意境,让设计者的审美理念得以传达。

从西蜀园林所具备文化内涵的视角来看,光影的对比应用同时还是构建游客联想空间的重要方式。例如,明亮的光线与花朵摇曳所产生通透多变的影子互相辉映下能够产生动静结合的美感,让游客联想到“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夜晚的月亮在湖面所产生的倒影与周围昏暗的环境对比能够让游客联想到“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整体而言,光与影的对比应用所传达的空间层次感一方面具备是形式的变化,一方面具备象征意味,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之上使“意境美感”得到初步体现。

3.3.2虚与实的形态过渡

在当代的园林空间设计中,光影的明暗将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大量的阴影将会使空间看起来厚重、高强度的对比将会使物象的质感更加坚硬、大量的光照将会使空间的细节更加丰富。正是由于光影的可变化性,带来光影空间的“虚”与“实”。“虚”与“实”的概念源于我国传统山水绘画作品之中,其中“实”的表现相对而言更加直白,而“虚”的表现相对而言更加抽象。在园林光影中的虚实不仅仅指的是光、影的强度变化,同时也指的是对于具象、立体的物体与抽象、模糊物体的对比,在层次感的对比中使空间形态得以过渡,也因此而产生灵动的视觉感受。

具体而言,在光影空间环境中的“虚”和光影空间环境中的“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发生变化,使光影的形态交替时强时弱、时而厚重时而轻薄,清淡而玄远。由此可见,通过对光影空间中层次与秩序的调和、光影照射方式的调整,能够达到虚实相间的艺术美感。

3.3.3情与景的物思抒发

从艺术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情感语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若想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分,则需要创作者将自身的思想以及审美理念、情感内容等等融入到作品之中,在园林设计中亦是如此。当创作者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之中,使受众能够通过对作品的观赏产生情感共鸣,也就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美感。

从光影空间的视角来看,人们处在这一环境中总是或多或少的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之上,当人自身的情感与客观物象所表现的情感有共同之处,便产生了独具趣味的“意境”空间。例如传统的雕栏、镂空窗在光影穿过后能够展现出柔和、沉静的情感;而山石、砖墙在光影作用下能够展现出坚毅的情感,并由此而触动受众的思考,引发受众的共鸣,使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感得以充分体现。

3.3.4意与境的和谐交融

西蜀园林深受“天人合一”等古代朴素自然观和以道教为本,儒释道三教融合发展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营造出西蜀园林独特的古朴自然、文秀清幽的美学意境。

其中“意”可以看做是受到多方宗教思想的设计者所具备的审美理念,而“境”则指的是实体物象所构建出来的空间。在西蜀园林中的“境”可以认为是光影所塑造出来的物象形态、所展现出来的物象色彩、所呈现出的空间组织。而其中的“意”则是通过对光影塑造出的形态、色彩以及空间层次感进行有机组合,在象征或者比喻的处理手法中展现出背后的典故、诗文等相关的“精神内涵”以及“审美理念”。在融合多方宗教思想的审美理念与实体之“境”达到有机统一后,产生独特的和谐美感。

4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方式探析

4.1光影与空间的交汇应用

4.1.1塑造空间视觉焦点

光在空间中的应用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即人的视线会随着光聚焦的位置变化而发生转移,产生“视觉焦点”,这是由于人的视觉特征意味着人在空间中的视觉信息捕捉倾向于鲜艳、明亮的事物以及对比强烈的事物。没有视觉焦点的空间会让人感到视觉层次杂乱,没有递进感,过于乏味。因此,光影在西蜀园林空间中的应用需要通过光的明暗变化对需要表现的主要景观以及应当呈现的具体细节进行凸显,让空间中的游客能够随着光线的层次感聚焦视觉中心点,随后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引导依次对空间中的其它实物、相关细节进行解读,即“虚实”的景观意象。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1 文殊院

  如上图4-1为西蜀园林代表之一的文殊院,晴朗天气中站在文殊院塔前所能看到的空间视觉效果,整体呈现出中心式构图的视觉感受。左右两旁栽种的树木虽然呈现出高大的特征,但是由于树木数量较少,因而从下往上看仍然能看到天空。塔在视觉的中心位置,数层的高塔园园超过了树木的高度,背后天空照射而来的散射光虽然没有产生大面积阴影,但是背后的光亮和前方的灰暗之感形成对比。正是由于其所呈现的光影空间,使游客站在塔前能够顺着光影的对比规律迅速的将目光锁定于眼前的“高塔”之上,并且通过目光进一步搜寻其建筑特征。由此可见,在西蜀园林中可以通过对光影空间的营造,使空间中需要表现的视觉焦点得以进一步突出。

4.1.2丰富空间视觉层次

空间的视觉层次指的是视觉感受到的层次变化。视觉层次的调整可以通过光影的明暗变化、光影的色彩变化来完成,当明暗的程度各有差异或者色彩丰富的时候其层次感也会得以丰富。空间视觉层次的丰富能够让空间中事物的个性得以体现,在不同时间中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更有视觉吸引力。例如在夜景中通过不同色彩的人工光源照射在湖面上,可以使夜景更加神秘、吸引人。然而光影对于空间视觉层次的丰富也不仅仅是存在于西蜀园林的夜景之中,白天自然光环境通过对自然光照射的建筑形态以及具备透光功能的空间构建来体现空间的视觉层次感。由此可见,在西蜀园林中光影对于空间视觉层次的丰富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筑、植物等物体的构建来完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人工光源的补充让光照的亮度和强度发生变化,达到期望中的效果。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2 罨画池长廊

  如上图4-2所示为西蜀园林代表之一的罨画池长廊在自然光状态下的视觉效果。在罨画池长廊的侧墙中,一方面墙壁并非是完全实心的墙壁,在每一个固定间隔的长度中都有圆形的镂空装饰,圆形的镂空装饰在自然光环境下成为光的通道。另一方面,长廊墙壁的上方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墙檐,而是由三层瓦片构成的起伏不平的波浪形。这就意味着白天自然光环境下,长廊的光线除了来自于天空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透过圆形镂空装饰照射进来;而圆形镂空装饰自身也形成每隔一段距离就会透进来光线的、有规律的视觉层次感。与上方起伏不平的墙檐共同作用,使游客的视觉感受自前往后感受到空间的层次感、节奏感。由此可见,通过对光影环境的有机构建,可以使其在西蜀园林空间中的应用营造出鳞次栉比的空间视觉层次感。

4.1.3调节空间比例尺度

在规划过程中,设计者要发挥光影作用,使景观空间得到充实,进而提升西蜀园林的审美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光影性质的变化会使人们产生错觉,特别是空间范围感知能力的下降尤为明显。不仅如此,光影组合的差异性,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官截然不同。当外部条件受限时,视觉差异与相关共性是光影组合的特点之一。在此基础上,空间领域感会随之产生。需要注意的是,光影的空间领域不受实际空间影响,能够产生极为灵活的变化。简而言之,设计者要充分发挥光影配比的作用,使其达成分割空间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心理暗示,又能提升视觉感官,使景观空间变得更加协调。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3 武侯祠夜景

  如上图4-3所示为武侯祠的夜景。相较于白天的武侯祠而言,由于夜晚的武侯祠光照程度不足,因而需要通过人工光源将其所具备的风景呈现于游客面前。另一方面,人工光源都存在照射范围的问题,即相较于自然光而言无法达到大面积光源照射建筑物的各个角度使其各个角度的形态得以展现。这就意味着,在人工光源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对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呈现。例如在图中,使用的光源主要是为了照射行人的通道和每个空间的牌匾,使每个空间的规划和布局能够呈现于游客面前,其他非常用的活动区域则为大量的阴影。在这一光影处理手法之下,其空间比例尺度也发生了视觉感受层面的变化,即相较于周围的空间而言有人工光照的给空间出现视觉膨胀感,使游客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有人工光照的空间之中,达到了对空间进一步调整和组织的效果。

4.1.4增加空间动态变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光影是能影响到景观空间活力的核心因素。究其原因,光景既能增强渲染力,又能提高亲和力,属于可控因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景观的动态要素较为复杂,而且可控性极差,具体包括风力、光线以及天气等因素。基于上述因素,设计师很难对其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其景观效果存在周期较短。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要充分发挥光影因素的作用,使其增强景观空间的美感。对于设计者来说,要想提升视觉效果,必须融合光影的静态美与动态美。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景观空间的吸引力。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4 文殊院偏殿

  如上图4-4所示为文殊院偏殿下午时段的光影效果。在图片中可以看到,由于太阳的运动,文殊院这一建筑上方的屋檐所产生的阴影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此同时,植物在地面上的影子也将发生角度、大小的变化。因此,在同一天的不同时段,这一建筑所呈现出的光影效果也有所差异。例如正午时间的阳光是从上而下的,因此其屋檐的阴影面积将会减少。地上植物的阴影面积也会减少,是建筑自身的材质特征以及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随着一天中的时间流动在正午到傍晚时分之中,光照的方向也将会发生变化,其阴影的面积也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随着太阳自东往西的运动,屋檐的阴影面积会越来越大。在屋檐阴影面积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建筑自身的结构和色彩不再像正午时刻那般凸显,大量的阴影面积和光亮之处的对比将会形成新的空间层次感。即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空间的视觉感受也发生了动态的变化,达到“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呈现预期。

4.2光影与物体的塑造应用

4.2.1光影对园林建筑造型的塑造

对于园林环境来说,景观建筑决定着园林风格。究其原因,其环境和地形均为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建筑风格可以利用光影进行调节。合理运用投影知识,能够结合园林内部要素与景观建筑的特点,使其发挥出更好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设计师也要意识到光影的作用。简单来说,光影既可以形成优美的景观,也可以起到造景的效果。由于光影属于园林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能够满足设计者造景的使用需求。另外,园林建筑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必须融入部分艺术元素,使其成为优秀的艺术品。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5 武侯祠的光影与建筑造型

  在西蜀园林之中的建筑,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表现。一种方式是通过大面积的光影留白凸显建筑自身的特征,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光影的斑驳交错,使建筑自身的特征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在图4-5中展示的建筑则是对应上述两种表现方式。在左图中可以看到,虽然建筑周围有非常丰富的乔木林,但是为了表现建筑自身的特征和宏伟的视觉感受,乔木林和建筑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在建筑脚下使用灌木丛进行装饰。在自然光环境下,无论是晴天或者雨天,都能保持周围为阴影,中间为光亮空间的光影空间层次,让处于光亮空间正中心的建筑能够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表达其自身的视觉特征。对比左图中的建筑来看右图中的建筑处于树林深处,是游人休憩的地方。且建筑的体量较小,因此需要将建筑隐藏在树林之中游客在此休息时产生静谧的身心感受。在周围高大的乔木遮挡之下,光影仅能透过天空中枝叶之间的缝隙,斑斑点点的照进树林之中为其提供光源。且由于光线的照射为分散式的,因此建筑周围以及建筑自身的阴影也并非是完全没有光照的阴影类型,阴影和光亮处的对比度较低。在上述光影条件下,能够基于建筑造型的表现,让西蜀园林中特有的婉约和绵延之感得到充分的体现。

4.2.2光影对园林水体景观的塑造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利用到水元素。究其原因,水是生命的源头。根据资料显示,古典园林的设计者非常偏爱水元素。在引入水流之后,园林便会呈现出盎然的生机[]。除此之外,水流对于光影的反射,也会形成美轮美奂的画面。再加上岸边景物的衬托,使园林风景美感倍增。需要注意的是,水流的状态不同,反射出的光影效果截然相反。简单来说,光影投入动态水流之中,会呈现出细碎的光纹,而光影投入静态水面之中,会产生不同的虚影。因此,水流的运用对光线极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地形环境,发挥水流的优势,进而增强光影的渲染效果。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6 杜甫草堂的光影与水体景观

  在不同的季节之中,水体景观也呈现出动态和静态的差异。在春夏之际的水体通常是动态的水体,而秋冬季节的水体则是以静态水体为主。另外在没有风的天气中,水体整体呈现出静态的特征,在有风或者有雨的天气之中,水体则会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在水体本身富有丰富变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光影的应用,能够让水体的景观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美感。如上图4-6所示,分别为杜甫草堂的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可以看出在静态水体之中的光影主要是通过散射的方式投射在水面之上,由于光影的平静而展示出水体所具备的水波不兴的美感。在静态水体之中的光影则是伴随着水面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水流所产生的波纹,树叶掉落水体后飞溅出来的水滴等等。由此可见,在水体景观呈现的过程中,光影和水体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4.2.3光影对园林植物序列的塑造

对于园林景观而言,植物种类与数量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合理的植物搭配能给游客带来舒适、自然以及亲切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设计师会利用高超的搭配技巧,使植物形成“影”空间。简单来说,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生长特点,使其形成单独空间。在光影的映照下,产生绝佳的审美体验。除此之外,植物的树枝疏密程度以及生长高度,均为构成“影空间”的重要因素。通过这种方式,使植物达到三度合围的效果,而围合感与植物的体积以及枝叶密度呈正相关。以针叶和阔叶植物为例,其体积与枝叶密度会受到季节影响,进而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不过,落叶植物截然不同,其空间范围是依靠枝条暗示而来。另外,空间密闭效果较为稳定的植物是常绿植物。在设计顶面围合时,设计师要选用大中型乔木。从实际情况来看,种植形式、分枝点高度以及枝叶密度共同构成了空间顶面覆盖特点。到了夏季,植物生长极为茂盛,封闭感也随之增强,而到了冬季,大部分植物仅剩枝条。在这种情况下,封闭感大幅度下降。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7 文殊院中的光影与植物序列

  如上图4-7所示分别为文殊院中不同类型的植物序列展示。图左的植物序列相较而言围合感较弱,植物仅仅是作为空间的点缀而出现。即由于建筑前方有大量的空间空白之处,通过植物能够使其空白之处得到一定程度的填充,避免出现过于空旷的视觉感受,市区空间节奏分明的美感。而图右的植物序列的围合感较为强烈,形成了四周为阴影中间为光照入口的视觉感受。且在水面之上,两边的植物形成拱形的围合状态,随着后方光线的进入拱形的围合状态倒映在水面上呈现出“圆形”的视觉感受,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正是由于光影的作用,使其植物的层次感、序列感发生的变化,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进而具备“动静结合”美感。由此可见,不同围合程度的植物空间形成了空间不同的光影效果,植物围合成的空间与其他实体要素构成的空间一样可以利用光影进行空间序列、视觉焦点等的营造。

4.2.4光影对园林山石质感的塑造

在建筑过程中,施工队使用的建筑材料极为丰富。不过,石材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且地域特征极为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石材的结构特征会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而自然面石材能够有效规避此类现象。与此同时,其质感也各不相同。简单来说,光影视觉形象会随着石材结构的不同,进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于设计师而言,既要结合使用目的,又要保留石材肌理。不仅如此,影响石材质感的因素也包括排列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要考虑更多因素,有效增强光影效果。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8 武侯祠中的光影与山石质感

  光影在不同类型的石材中能够塑造出不同的质感,例如表面光滑的石材在光影的照射下能够产生像镜面一样的反光,进而呈现出现代化、科技感的视觉感受,但是同时也容易让游客感受到距离感、冰冷感。而表面纹理显著的石材则更加原生态,能够呈现出朴实的质感,让游客仿佛感受到其年代感。如上图4-8所示分别为武侯祠中的雕像的石材和水景的石材。在充足的光线之下,雕像的石材纹理更加显著,表面被岁月的风霜蚀刻的感觉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呈现其历史的厚重感。而水体之下的石材则在光影表现中呈现出完全原生态的质感,使游客能够产生“归山隐林”的感受。然而只有在光照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其自身的质感和形态才能充分得到表现,这也侧面说明了光影在西蜀园林汇总对于山石质感塑造的重要性。

4.3光影与园林文化的表达应用

4.3.1望江楼竹廊——幽静悠长、欲抑先扬

望江楼公园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公园大部分地面被竹林覆盖,因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遂成国内名竹荟萃之地,也被称为“竹子公园”或“锦城竹园”。望江公园是国内最大的竹类公园,在全世界也属罕见。步入园中,但见幽篁森森,翠筠拂拂,竹类品种多达150余个。除原产于四川的各种竹子外,还从省外、国外引进了许多竹种。它们或构成绿色的拱廊,或布成蔽日的浓荫,或屹立池畔江边,或环抱水榭楼亭。有的如凤尾凌空,有的似翡翠铺地,有的叶片宽阔胜手掌,有的又狭小像别针。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9 望江楼竹廊

  如图4-9所示为不同角度的望江楼竹廊。在左图中的望江楼竹廊密度相较于右图而言较低,且中间有流水作为衬托,在通过天空和水流前方出现的斑斑点点的动态光影变化中,整体展现出较为显著的延伸感、幽静感。而右图中则是竹林内部的景象,竹廊两边的竹子对路合抱,尽管其并非是直挺向上的但是仍然展现出坚硬的质感;且随着动态路线的规划,竹子所呈现出的形态也在光影的配合下更加多姿多样,仿佛经历竹子合抱部分的路程后就能“豁然开朗”,呈现出欲抑先扬的视觉美感,好似在诉说其“虚心能自持”的文化内涵。

4.3.2文殊院碑林——严阵以待、肃穆崇高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xxx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10 文殊院碑林

  作为我国知名佛教寺院,文殊院在建筑、造景等诸多方面都更加突出其肃穆感、崇高感,以呼应其背后所特有的佛教文化。在文殊院中的碑林是能够充分体现其整体风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上图4-10所示,碑林上方有遮挡自然光线的建筑设施,因而光线无法直射到碑上,其仅能通过柔和的散射光进行呈现,展现出整齐、严肃的感觉

4.3.3罨画池内池——自然灵秀、疏朗清雅

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杨升庵丹铅总录解释为杂彩色画也。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池周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盆景艺术享誉川西。罨画池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此为官而闻名。罨画池水面呈椭圆形,面积约10亩,被誉为蜀州胜景,以广植梅花著称。全园水面宽广、假山众多、花木繁茂,而建筑则多集中于罨画池东南两侧,且较为疏朗,具有四川园林崇尚自然,造园注重营造山水的普遍特点。罨画池中陆游祠和州文庙是两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陆游祠轴线由罨画池向东延伸而成,州文庙轴线由罨画池向南延伸而成,使罨画池全园总平面呈“T”型。 罨画池内池是罨画池全园的精华之处。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11 罨画池内池

  如上图4-11所示为罨画池内池在自然光下的光影效果。从上图中可以看到,罨画池内池的植物较为繁茂,甚至遮挡住一部分天空,整体呈现出气韵生动的特征,使人们进入罨画池后仿佛置身于真正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枝叶让园子中有了厚重的阴影,只有顺着内池的湖面产生的反光之处以及不同树木之间的空隙才能够出现星星点点的光线,带来视觉层面的平衡感。呈现出疏朗清雅的独特美感。

4.4光影与园林美感的形式应用

4.4.1整齐与纯一的形式应用

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共性,被称为统一。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被称为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的特点都可以用统一和变化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也有学者称其为对立统一规律。对于西蜀园林而言,其空间美感与光影表现手法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光影手法的变化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不过,所有变化都要以中心视觉为基础,增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13 青城山五洞天

  如上图4-13所示为青城山五洞天在秋季晴天光影环境下的景象。五洞天周围的树木丛生,在不同的季节将会展示出不同的景象。然而右侧临近山壁且树木主要存在于画面的左侧,因此,无论是任何季节、任何时间段中的光影都是将五洞山作为主要的视觉焦点进行呈现。且五洞山的入口与通道仅有门前的桥,因此游客仅能以这一视角进行风景的观赏,使其“整齐”、“纯一”的视觉美感得到进一步的突出。

4.4.2对称与均衡的形式应用

对称的形式应用在自然中随处可见,无论是树木的叶子或者是鸟儿的翅膀,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呈现于大众视野之中。从视觉感受的层面来看,对称的形式应用能够让人感受到典雅,端庄等朴素的美感。对称的形式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更能带来视觉的舒适感。具体而言,可以将对称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即将表现元素的中央画一条直线后将其分为两部分,左右或者上下部分,所表现出的内容是相同的。在园林设计中的对称及以轴对称为主,很少会出现点对称的情况。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14 青城山上清宫(左)与三潭雾泉(右)

  如上图4-14所示为青城山上清宫与三潭雾泉的光影呈现效果。其中青城山上清宫的建筑为对称建筑,在光影应用方面考虑到其建筑自身的形态,建筑周围的树木较为稀少,虽然有部分灌木丛,但并未影响自然光的投射。因此无论是在阴天或者晴天,无论是在夏季或者冬季,上清宫都具备良好的光照条件进而使其对称的形式美感得以最大程度的表现。相较于上清宫中建筑形态的对称感而言,光影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元素的有机组合形成均衡的形式美感,例如图右三潭雾泉夏季的景观,左方山石重叠光影,遮挡了大部分光线,而右方则相对较为开阔。水流从山上缓缓而下,由于其自身的质感,形成光线的反射作用。水流在左方的光线反射与昏暗的场景予以搭配,让画面中左右光影不均衡的视觉感受得到调和。简而言之,设计师要科学的运用对称法则。不过,过于对称也会破坏园林景观的美感。因此,适当增加非对称元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对称的景观布置意味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园林景观既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官,又能使其保持期待感,进而增强景观的吸引力。

4.4.3比例与调和的形式应用

从概念上看,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比例。需要注意的是,比例属于比率概念。与此同时,比例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除此之外,比例是以人类为基础,对各种尺度标准进行总结。而对于西蜀园林而言,其空间比例会影响到整体美感。因此,设计师必须充分发挥光影作用,使其增强视觉冲击。通过这种方式,使园林美感得到有效提升。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图4-15文殊院院内(左)与千佛和平塔(右)

  如上图4-15所示,分别为文殊院院内景观以及千佛和平塔。图左所示文殊院院内景观为秋季的景观,在自然光的照射下院内的植物所具备的黄色树叶与院内的青砖白墙形成色彩呼应,使亮丽的色彩作为画面中严肃氛围的点缀,光影比例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更加柔和。而图右千佛和平塔则在夏季自然光线的照射下显示出疏密有致的节奏感。游客在这一角度抬头后看到的景观自左到右呈现出起伏有致的错落感,正是由于这一起伏的比例让视觉焦点得以凸显,呈现出比例均衡的形式美感。由此可见,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通过恰当的比例设计,产生一种谐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与展拓中园林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其视觉属性一直以来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属性。光影在园林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依附于其他实体要素的视觉调节作用,同时也应当是园林设计艺术价值表现的一种重要通道。在对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相关课题资料搜集与归纳之后发现尽管当前有诸多学者针对西蜀园林中美感的传达和空间的构建以及光影在园林中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然而一方面并未对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和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光影在园林中的应用问题探讨也主要基于技术层面进行探讨,并未充分考虑其艺术语言。因此本论文首先对光影的特性以及光影的特征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表现,对其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影响因素进行把握。基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时间中光影的表现特征,对于其艺术表现的表现方式以及应用手法,分别进行研究和探讨,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首先,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存在随着时间、季节、地域、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视觉效果的特征,同时从光影在园林中应用的目的来看,应当遵从创造性与工艺性交叉,审美性与功能性并重,文化性和艺术性融合的应用原则。

其次,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艺术表达包括对其材料质感的表达、环境色彩的表达、意境营造的表达三个方面。对于材料质感的表达不仅能使材料的立体感得到充分的表现,同时能够使游客在感受材料质感的同时产生联想空间,并且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符号。对于环境色彩的表达能够随着光影自身的色彩变化呈现出或朦胧、或庄重、或神秘、或绵延不断的视觉美感。对于意境空间的营造则可以使其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意境和谐的艺术美感。

随后,通过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方式分析,可以发现光影在空间中的应用方式包括塑造视觉焦点、丰富视觉层次、调节比例尺度、增加动态变化四个方面;而对于物体的塑造应用则应当根据具体物体的特征进行有机调整。对于其文化的表达,则应当综合造景方式、文化历史对光影的呈现方式予以调整,使其更能传达出园林自身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还应当从整齐与纯一、对称与均衡、比例与调和的形式层面进行考虑,在应用的过程中确保其具备形式美感。

综上所述,光影在西蜀园林中的应用能够在其原有空间结构以及所具备的物象之上,使物象的特征得以突出、空间的层次感得以丰富,且在光影的有机组合下能够使其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兼具形式与意境美感,传达出西蜀园林独有的文化内涵。

5.2展望

在园林设计中光影的文化特性和其实体要素结合,营造出其所具备的空间氛围和呈现出的意境。随着科技手段的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设计要素的形式表现有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法以及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这就意味着园林设计者应当更加注重光影的应用,对园林中各种设计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有效地通过光影来传达出园林的空间氛围。使光影在园林空间中的表现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表现,而是更具深度的美感形式表现。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空间的表现方面不仅与空间已有的物象有所关系,同时也与空间中光影的表现存在紧密的关联。而不同风格的园林之中,所需要传达的美感有所差异,因此在不同风格园林之中的光影应用,也应当结合其自身的特征,探讨应用的途径与方法。在本次课题的研究之中,对于西蜀园林中光影的应用,所具备的艺术语言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且分析其应用的方式。

然而西蜀园林中光影的应用需要依托空间的布局规划、园林中的造景方式来完成,仅仅从光影角度出发进行的探讨仍然较为片面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还需要考虑更多相关的因素,例如如何将空间规划的调整和光影的表现相配合、如何将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在不同的时段进行有机衔接,等等。同时,对于受众视觉感受的判断如果能够有数据的支撑将会增加论证的可靠性,在未来的亚久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实验量化,得出实际的分析数据,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成亿. 不同历史时期西蜀园林时空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2]覃丽娜. 西蜀园林景观水体形态和水景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3]郭树杰. 西蜀园林的文艺美学特征初探[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1):234-235.

[4]孙大江,杨玉培,唐琴,陈其兵. 追忆王绍增先生 再探西蜀园林[J]. 中国园林,2018,34(02):70-73.

[5]喻袁崛. 光影下的建筑空间与建筑空间中的光影[J]. 设计,2018,03:90-91.

[6]沙新美. 园林植物季相变化对园林空间景观营造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2018,16(09):3078-3084.

[7]严文丽,吴林家,郭丽. 西蜀园林山石造景艺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92-94.

[8]王娇,胡钰. 光影在风景园林中的艺术性表达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3(14):174-175.

[9]陈海峰. 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要点分析[J]. 现代园艺,2017,02:89-90.

[10]屈婧雅. 礼治蕴含下西蜀纪念园林的场所精神研究[J]. 包装世界,2017,03:94-96.

[11]郭丽,严文丽. 西蜀园林主要观赏竹资源及造景应用[J]. 现代园艺,2017,21:56-58.

[12]林心茹. 西蜀园林水景理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13]杨月. 试论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 现代园艺,2018,24:66.

[14]谢辉,葛煜喆.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特征及空间营造研究[J]. 新建筑,2019,05:124-127.

[15]吴少锋. 建筑设计中的光影运用[J]. 低碳世界,2019,9(09):235-236.

[16]罗燕萍. 巴蜀园林与唐五代诗人及诗歌关系之探讨[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03:59-67.

[17]廖倩南. 光影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8]薛莲. 光影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

[19]戚朝辉. 园林光影空间视觉感受评价与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20]安鑫宇. 探析光影对空间视觉形象的塑造[D].长江大学,2019.

[21]刘和椿. 淡妆浓抹总相宜——西蜀园林艺术与风格[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0,08:18-19.

[23]陈其兵主编.西蜀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4]唐俊峰. 西蜀园林景观视觉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5]陈力. 西蜀园林空间构形量化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6.

[26]孙媛. 基于视知觉量化的西蜀园林空间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27]李欢婉璐. 西蜀寺观园林之新津观音寺景观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28]张青云, 裘鸿菲, 张群. 解析光影在园林中的审美表现[J]. 装饰, 2006,10:106-107.

[29]陈进勇. 博古融今——传统园林植物景观的继承和创新[J]. 中国园林, 2016,12:5-11.

[30]邱巧玲,古德泉,李剑. 光影在自然式园林植物造景中的运用[J]. 中国园林,2017,33(04):92-96.

[31]陈思. 论光影在园林景观空间中的运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2(1):121-127.

[32]王东启. 光影对园林空间的影响分析[J]. 现代园艺,2019,06:145-146.

[33]刘雨逍. 西蜀园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运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6.

[34]陶蔚. 西蜀园林中的竹文化探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

[35]唐俊峰. 西蜀园林景观视觉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6]高禹诗,周波. 巴蜀园林景观空间意象初探——以成都升庵桂湖为例[J]. 现代园艺,2018(09):83-84.

[37]许倩. 西蜀园林美学分析[J]. 江西农业, 2018, 00(22):73,76.

[38]王一惟. 浅论西蜀园林的美学思想[J]. 居舍, 2019,08:124-125.

[39]林心茹. 西蜀园林水景理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40]刘婷. 西蜀园林声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41]蒋媛媛. 成都市乡土景观符号的历史演变及其景观应用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2018.

[42]刘洪志. 四川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及传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3]刘怡宁. 何以游园[D].东南大学,2017.

[44]彭兰惠. 四川古典园林亭的营造艺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45]高洁,贾玲利. 四川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J]. 南方建筑,2018(01):98-103.

[46]严文丽,吴林家,郭丽. 西蜀园林山石造景艺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92-94.

[47]方志戎,李先逵. 川西林盘园林艺术探析[J]. 华中建筑,2017,35(03):75-79.

[48]罗文佳,向燕琼,袁嘉悦. 浅析崇州罨画池的园林景观特色[J]. 江西建材,2017,09(18):179+181.

[49]王艳婷,孙大江,姜涛,陈其兵,鲁琳. 国内西蜀园林研究状况分析——基于CNKI(1999-2018)的文献计量[J]. 住区,2019,5(06):116-123.

[50]陈鑫. 川派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对当代景观的启示[J]. 建材与装饰,2020,1(04):63-64.

[51]杨德菲,钱可敦. 从新繁东湖看四川的园林艺术[J]. 艺术科技,2019,32(07):17-18.

[52]王静怡,徐剑蓉,李俊. 中国古典园林时空演变特征——以西蜀园林为例[J]. 现代信息科技,2019,3(18):69-74.

[53]罗燕萍. 巴蜀园林与唐五代诗人及诗歌关系之探讨[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3(03):59-67.

[54]苏涛,陆琦. 文君井园林理景艺术分析[J]. 城市建筑,2019,16(36):110-112+116.

[55]郭丽,陈其兵. 从四川风景园林教育探索西蜀园林的构建[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分会.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分会:,2007:6.

[56]周佳,高素萍,陈其兵,郭丽. 西蜀园林的精神建构之美及启示[A].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教育厅.传承·交融: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教育厅:,2009:4.

[57]姜涛,陈其兵,吕兵洋. 西蜀园林中的竹文化研究[A]. 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C].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4:4.

[58]唐俊峰,鲁琳. 西蜀园林景观视觉分析——以新都桂湖公园为例[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7.

[59]Garden Design[M]// Design Dictionary. Birkhäuser Basel, 2008.

[60]Waymark J . Modern garden design[J]. 2003.

[61]Hackney R , Watkin D . The English Vision: The Picturesque i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Garden Design[J]. Leonardo, 1984, 16(3):254.

[62]Joe E . Elements of Garden Design[J]. Macmillan, 2005.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西蜀园林中光影的艺术表达与应用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2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51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1月22日
Next 2022年11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