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配伍禁忌探讨

摘要:

中西药联合使用是我国对疾病治疗中广为人知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时也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中、西药进行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治标治本,增加效果以及减轻不良反应的作用。但是如果中西药联用方法使用不当,情节轻的情况下,会使药效降低或者消失,情节较为严重,会造成一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中西药联合使用原则和配伍禁忌是药房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本文通过对重要配伍中相互作用以及配伍禁忌等进行相关阐述,同时还可以配合临床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进行指导,为患者的健康和服务提供保障。。

关键词:药物;配伍;禁忌

1 引言

现阶段,随着中医药学在我国医疗界的快速发展,在各临床诊室中,中西医药联合治疗疾病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中药具有疗效好、价格低、副作用小等特点。根据有关药理学实验研究发现,中西医药结合治疗疾病,二者之间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既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也可以降低住院所需成本。特别能发挥中西药联合使用的最大作用。但是如果中、西药配伍使用方法不当,不仅不会起到治疗效果,同时还有增加毒副作用的危险,严重情况下,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在临床中对中西药联合使用时,必须熟练掌握其配伍禁忌,以及配伍所引起的物理、化学和药理方面的变化。才能做到更好的使用临床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2 中西药配伍的相互作用

  2.1中西药在体内吸收的相互作用

吸收是指患者用药后,药物从胃幽门到肛门的一个过程。在药品中,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人体内消化道环境情况比较复杂,受个体差异影响很大,所以,药物在体内的溶出速率也有所不同。比如将黄芩注射剂、何首乌注射剂和葡萄糖酸性注射剂进行配伍使用,会使黄酮、蒽醌类药物溶解度降低[1]。将黄酮类中药与硫酸亚铁碳酸钙和氢氧化铝等西药进行联合用药,会与其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配位化合物,降低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左旋多巴胺类药物与金属离子药物进行配伍后会产生配位键,对药物的吸收影响很大。虎杖和头孢类药物进行配伍使用,会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严重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使抗菌效果降低。这些药物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对其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探讨研究。

 2.2中西药在体内分布的相互作用

大部分药物都是需要通过消化道,进行跨膜转运,然后逐渐被机体吸收入血。药物不能直接进入细胞,然后经过肝脏代谢,七代谢产物,经过人体肾脏进行排泄。在这个过程中,药物也会发生改变。

2.2.1基于转运体的药物相互作用

PGP多数分布在,具有分泌功能和排泄功能的内皮细胞表面,所以会造成药物在排泄分布代谢的过程中受到一定影响。PGP的底物有柴碱、华法林、地高辛等。如果将这些药物进行联用,然后再通过PGP进行代谢,会使药物产生竞争,使其代谢受阻,造成血血药浓度增加,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中毒[2]。甘草浸膏属于的一种治抑制剂,在临床中常对咳嗽和保肝进行治疗。如果将甘草膏与地高辛进行联合使用,也会导致地高辛受阻。血液浓度升高的同时,会造成地高辛中毒。

2.2.2基于血浆蛋白的药物相互作用

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会在血浆内与血浆蛋白进行结合。其比例是药物体内参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药理作用的强度,机制等影响非常重要。比如谷红注射剂,属于中西药配方注射剂,主要由红花、乙酰谷酰氨、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等组成,王建明等专家学者运用平衡透析法对谷红注射液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血统血红蛋白组合率进行测定,从而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体内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及依据。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药物在体内有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游离的分子状态;另一种是在血浆蛋白中可逆结合状态,但是,只有游离状态的分子才能在机体内发挥其最大药理效用[3]。结合状态的分子并无药理效应,药物的可逆结合状态常与药物作用机制等关系密切,对作用强度和代谢动力学影响十分大。

2.2.3基于细胞膜屏障的药物相互作用

在机体中最主要的组织屏障有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和血睾屏障。其结构和生理特征对药物分布影响很大。比如将枳实与庆大霉素进行配伍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庆大霉素在胆道内的浓度,增强期治疗效果。在适量范围内减少青大霉素的剂量可以降低其药性作用。将红灵散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配伍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抗生素在肾脏的排泄,提升其在脑部组织的药物浓度,能够有效增强抗菌作用,但同时也会造成耳毒性的升高[4]。如果需要长时间联合使用,就必须进行血液浓度含量的测定。将五倍子与磺胺类药物进行配合使用,会对磺胺类药物的代谢速度产生影响,增强肾脏的重吸收功能。致使血液和肝脏中药物浓度增加,从而造成肝脏中毒引发毒性肝炎。牛黄解毒和阿米卡星配合使用,牛黄解毒的钙离子能够将阿米卡星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度降低,使游离状态药物浓度升高,从而造成机体不良反应加重。

 2.3中西药在体内代谢的相互作用

2.3.1中西药对肝药酶活性的作用

肝微粒体酶中细胞色素P450,会附着在肝细胞的内质网上。是药物代谢过程中最主要的酶,能够促进多种药物的代谢。同时,其活性的大小对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和清除速率影响非常大[5]。药物作用会对肝细胞酶活性的大小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会将肝药酶活性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将降低肝药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

第一,中药可以对肝药酶引发诱导作用,其中的一些化学物质能够使相关代谢酶活性或者含量升高,从而增加其代谢速度,这个过程被称为酶的诱导。据有关研究发现, 在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相关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中药对肝药酶的影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相应报道却比较少,大多数是对药理学基础进行研究。比如,Noriaki Ohnishi进行研究发现,

第一,硝苯地平与银杏进行配伍使用后,会使血药浓度升高。硝苯地平受细胞素酶的影响会丧失其活性,同时银杏又有抑制CYP3A4的作用,因此便会导致硝苯地平的代谢水平有所降低;

第二,中西药对肝药酶有抑制的作用,在临床中,中西药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十分普遍,同时也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一种关键因素[6]。比如,丹参与β受体阻滞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进行联合使用,会产生拮抗反应,使机体造成不良后果,在很大程度上使丹参药效减弱,甚至消失。丹参能够使止血药药效降低,其能够对纤维蛋白酶进行激活,因此不宜与止血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第三,中西药与肝药酶之间的双向作用,比如将银杏叶与华法林进行联合用药,能够起到抗凝血的作用,其对CYP450酶活性造成影响,会造成华法林在机体中的代谢水平降低。据有关研究发现,银杏叶的提取物对CYP450造成的影响十分复杂,一方面可以诱导其酶活性,另一方面还能抑制其酶表达。

2.3.2中西药联合用药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改变

以大鼠为实验,将辛伐他汀与巧盏花素进行联合用药之后,发现辛伐他丁的半衰期明显增加,巧盏花素的清除率显著降低,同时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显著增加,药物曲线要远比辛伐他丁单独用药高。

 2.4中西药排泄的相互作用

机体内最主要的排泄器官便是肾脏,但是对非解离型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排泄速度会明显降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在类脂层会被重新吸收。另一方面,肾脏对解离型水溶性物质的排泄速度就比较快。酸碱度会对肾小管中药物的解离过程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7]。在中药中有一大部分药物会将尿液进行酸碱中和,将药物解离方式进行改变,对其重吸收作用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会使药物的排泄速率发生改变。比如,将煅牡蛎、煅龙骨、红灵散和左氧氟沙星、头孢类抗生素进行联合使用,会使排泄速度增加,药效降低。如果将乌梅、陈皮、山楂和氢氧化铝、碳酸钙、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同样会使药物的排泄速度增加,使药效降低;将黄芩与诺氟沙星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使药物的排泄速度降低;将青霉素与双黄连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能够使半衰期消除,从而降低药物的排泄速率。

 3 中西药配伍禁忌

  3.1物理性配伍禁忌

中药中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在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如果将不同味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使药效降低.

第一,常见的苦味健胃药主要有龙胆酊、健胃茶、龙胆大黄合剂等,在服用期间不可以与蜂蜜、甘草、大枣等具有甜味的中药进行联合使用,防止甜味盖过了苦味,使苦味药失去其应有效果。苦味健胃药对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刺激消化道对唾液和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从而促进消化和吸收[8]。但是如果用甜味要盖过了苦味,则不会产生此效果,苦味健胃药的效果便不能很好被发挥出来。还有一种苦味健胃药具有催吐功能,在临场中常用于食物中毒的治疗,其对舌神经有刺激作用,从而引起呕吐,但是如果与甜味药进行联合使用,苦味便不能发挥出其应有效果,起不到催吐作用;

第二甜味药物能够阻止药物的吸收,使药效降低。比如在服用扑热息痛等退烧药物时,禁止与甘味药物进行配合使用,不然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比如生物碱和苷类成分的苦寒药物常被归为苦味药。大黄寒湿药物能够对大肠黏膜进行刺激,具有通泻的作用。黄连黄柏中的主要成分是小劈碱,能够起到抗菌抗炎消毒的作用。

 3.2化学性配伍禁忌

3.2.1含有苷类的中药或中成药

第一,主要含有蒽苷类物质的中药大黄或番泻叶,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与西药致泻药进行联合使用。蔥苷类物质经过大厂被分解之后,会使其增加蠕动速度,从而促进机体的排便功能;

第二,主要含有黄酮苷类物质的中药黄芩和槐米等药物,这些药物中含有弱酸性的酚羟基,在与酸性物质进行联合使用时能够被析出,从而形成沉淀,所以在配伍使用时,如果联合用药会影响其药效;

第三,药蟾酥和万年青等中药,主要成分是强心苷类物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与其他强心苷类西药进行联合使用,否则会对心肌功能和迷走神经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药物的毒性反应增加;

第四,苦杏仁和核桃仁等中药,主要成分是氢苷物质,这些药物对呼吸中枢影响很大,因此不能与麻醉、镇痛、止咳等西药进行配伍使用,否则会造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使其呼吸功能被降低,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第五,甘草类中药,主要成分是皂苷类物质。其含有的甘草素、甘草次酸等能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快速生成,将其与其他激素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并形成溃疡[9]。另外,甘草在升高血糖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与降糖西药进行联合使。另外,甘草还有去氧皮质酮的功效,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的钾离子浓度,增加血钾的排出,但是不能与排钾利尿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否则会造成低血钾症和肌无力等病症的出现;

第六,主要含有皂苷类的中药人参、三七等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不可以与具有酸性物质的西药进行配伍使用。因为,在酸性环境中,和酶的影响下会失去水解作用,使药物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同时也不能与含有金属离子的硫酸亚铁次硫酸铋等盐类西药进行联合使用,其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形成大量的沉淀物质。

3.2.2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或中成药

五味子、山楂、乌梅、酸杏仁等酸性药物含有鞣质比较多。第一,酸性物质有酸化尿液的作用,如果与一些西药比如氨磺类、呋喃妥因、利福平等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使溶解度变小,极易形成沉淀或结晶,造成患者出现结晶尿或者血尿的现象,对肾脏造成的危害十分大,所以在联合用药时,尽量避免将两种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第二,由于这类药物中的柔脂含量比较多,因此不能和具有碱性的西药进行配伍使用[10]。比如与氨茶碱,胃舒平等舒张支气管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使酸碱性质中和,从而减小药效或者使毒性效果增加;

第三,很有蛋白质较多的化学酶类药物,能够起到催化作用,与中药中鞣质物质极易产生进化学反应,造成其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形成新的复合物,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第四,含鞣质较多的药物也不能与金属离子含量较高的这四环素类抗生素,比如阿托品等西药进行联合使用,两者之间联合使用会产生溶解性较小的螯合物,影响人体的吸收功能,使其生物利用度被降低,对药物治疗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3.2.3含碱性较强的中药或中成药

第一,含有生物碱的中药麻黄曼陀罗或者洋金花等药物,对肠道蠕动有抑制作用,能够使胃排空速度延缓,如果与强心苷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影响其吸收功能以及产生中毒反应。如果与红霉素等药物进行联合使用时,可以使其生物利用度被降低对药效影响很大;

第二,含碱性较强的中药比如瓦楞子、朱砂等药物不能与酸性作用较强的西药进行联合使用,防止由于酸碱中毒生成盐,影响人体的吸收。或者直接排出体外,对药效影响严重;

第三具有碱性物质的中药不能与维生素B进行联合使用,会使胃酸中和,将维生素B的分解速度加快,使治疗效果降低。

3.2.4含有金属离子成分的中药或中成药

在中药中,石膏、海澡、石决明、牡蛎、龙骨等药物含钙量较大;滑石粉代储石等含镁量较多;自然铜、磁石等含铁量较多;明矾等含铝量较多;这些种类药物不可以与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联合使用。如果与四环素、土霉素等进行联合使用,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吸收功能。如果与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产生沉淀或者结晶,对肾脏损伤十分严重。如果与异烟肼等抗结核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时,对胃肠道刺激增大,不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使药效疗效降低;含有钾离子比较多的金钱草,牛膝、泽泻等中药不能与具有保钾利尿效果的安体舒通,氯化钾等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造成患者出现高钾血症。造成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3.3药理性配伍禁忌

通常情况下,中药可以与西药一起进行配伍使用。有一大部分制剂本身就含有中西药两种成分。比如大黄和苏打进行配伍使用,其成品大黄苏打片能够对胃肠道起到促进吸收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大黄和碳酸进行配伍使用,能够制成大黄酶散,对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治疗效果明显,同时还可以应用到肠炎痢疾的治疗过程中。经过临床中实践证明发现,将两种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其药效,如果将一种药物进行单独使用会使疗效降低。有一部分中药如果与西药进行联合使用,能够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所有中西药都可以进行联合使用。

3.3.1联合用药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将中西药进行联合使用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根据其分布情况发生改变。比如,在肠道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将庆大霉素和枳实进行联合使用,能够将庆大霉素的浓度升高,其功能是对胆总管括约肌进行松弛,使胆道中的压力降低,造成毒副作用;将五倍子、地榆等中药与磺胺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对磺胺类药物的代谢速率造成不良影响,使肾脏的重吸收功能减弱,致使磺胺类药物浓度在肝脏中逐渐增多,造成中毒性肝炎的发生

3.3.2具有辅佐功能的含乙醇成分药酒

第一,将乙醇和苯巴比安、安乃近等镇静药物进行联合使用时,会生成抑制呼吸中枢神经的毒性三氯乙醛等物质,造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第二,将乙醇与双硫仑药物进行联合使用时能够生成对肝脏有抑制作用的乙醛脱氢酶,乙醛在肝脏中的大量堆积,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

第三,由于乙醇本身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将乙醇与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会使对胃肠道的刺激更加严重,造成胃肠道穿孔和出血等现象;

第四,将含有乙醇成分的中药与水合氯醛进行联合使用,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毒性较强的醇合氯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3.3联合用药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中药制剂不能与呋喃唑酮等氧化酶抑制剂进行联合使用,其会造成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单胺类药物大量堆积,造成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和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情况严重时,会出现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等现象[10]。

3.3.4降糖类药物不能与甘草、鹿茸等中药进行联合使用

在《神农本草经》中,甘草是由于其味道甘甜而得名,如果将甘草与降糖类药物配伍使用,对糖尿病进行治疗,会造成血糖浓度升高,影响其治疗效果。鹿茸有提升血糖含量的功效,其所含有的糖皮质激素会与降血糖类药物产生拮抗反应。

4 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的因素及对策

4.1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的因素分析

从医药人员角度出发,很多医生专业素养不够,对中西药配伍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在实际看病过程中,常希望通过中西药配合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由于不同药物在进行配伍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化学反应,会对人体消化系统造成不同的吸收效果。有些医生职业道德较低,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患者安危,违规使用一些不合格药物,不注意患者身体情况,开一些利润较高的药物,使中西药滥用的现象屡见不鲜[11]。还有一些医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联系,比如,在某一医院内由于中西药配伍使用不合理造成医疗事故,在另一时间内其他医院也出现了类似事件,致使医生得不到相关信息,使工作内容不够透明,体系不能良性循环。还有一部分人员,不能及时对自身知识进行补充和更新,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很多医护人员便会跟不上节奏,对一些医疗事故不够重视和关注,很少会有机会对药物研究方面比较前沿的知识进行了解。由于很多医务工作者工作量比较大,在很多医院常出现医生配备不足的现象,也致使医务人员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从医院角度出发,医院本身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中西药配伍的相关知识引起关注,对不合理配伍现象一带而过。在医院相关制度不够明确,致使一些缺乏道德底线的医生有了可乘之机,使滥用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患者角度出发,患者本身对药物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因此更不会对药物配伍知识进行关注,对病例的保存不够重视,致使很多医生在进行开药时,没有参考依据。有病乱投医的现象,使中西药配伍不合理现象更加严重。

 4.2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的对策

4.2.1医药人员素质方面

第一,加强对临床医生的技能和知识培训,使其对中西药合理配伍相关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同时提高其药物联合使用合理化意识[12]。在中西药配伍方面,医药人员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对中西药配伍以及患者康复方面起决定作用,基于此,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督促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或者可以去其他医院进行观摩和学习,开展学术交流,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使中西药配伍使用更加合理。

第二,将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提升,现代社会,很多人会抵挡不住相关诱惑,只有将思想觉悟进行提升,才能面对各方面诱惑使不被影响。医院应该加强对医生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使职业道德观念在医务人员的思想中进行扎根发芽,从而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培养医护人员从患者角度出发,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对待工作更加严谨,对待患者更加友善。在开具处方时对各种药物性质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第三,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对中西药配伍和禁忌方面知识进行重点掌握,使其在临床中用药更合理科学。有关医药单位也用加大对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并进行一定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中药配伍和禁忌在临床中获得更好的应用。

4.2.2相关机构应加强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谁责任谁承担的制度,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对违法用药行为实行全面有效控制,对滥用药现象一定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用药监督制度进行合理完善,使医务人员之间能够自主进行监督,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5 结论

目前中药在我国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也获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同,在临床中,对中西药进行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增强其疗效,如果单独使用会使其某些效果受到限制。但是如何将中西药正确进行联合使用,是目前我国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旦出现配伍不合理的现象,便会使药效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严重时会产生中毒现象,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只有加强对中西药合理配伍知识的掌握,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参考文献

[1]何纯生. 中、西药配伍禁忌浅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02):90-91.

[2]廖国庆. 基于临床视角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286-287.

[3]李国华,许水娟. 中西药配伍禁忌及治疗优势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2015,34(05):104-105.

[4]杨洋,曾卉,李方园,高宇琪,周好好,黄翠萍. 药代动力学过程中的中西药配伍禁忌[J]. 中药与临床,2018,9(05):45-49.

[5]阿依努尔·吾布力卡斯木,努尔曼·伊不拉音.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合理配伍及其禁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177-178.

[6]高洁,唐淑华. 浅析临床中西药配伍禁忌的调查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6):247.

[7]周燕玲. 中医儿科中西药配伍禁忌数据库研究[J]. 科技广场,2016(01):27-30.

[8]徐赛男.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利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35-636.

[9]韩永丽. 中西药配伍使用的合理性应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09):1424-1426.

[10]林海,梅全喜,吴惠妃. 中西药配伍禁忌的分析探讨[J]. 中药材,2007(05):620-622.

[11]吴盾盾. 浅谈中西药配伍禁忌[J]. 海峡药学,2006(01):176-177.

[12]韩敏,董泽军. 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27.

药物配伍禁忌探讨

药物配伍禁忌探讨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8513.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2月2日
Next 2022年12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