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我校护生的死亡态度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我校本科护生死亡教育的课程及推动我国死亡教育课程。【方法】使用彭亚等编制的死亡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问卷,包括一般信息调查问卷以及Wong等编绘的死亡态度描绘修订量表,对我校的140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我校本科护生的各维度死亡态度得分由高到低为:自然接受(3.77±0.62)分、死亡逃避(3.07±0.69)分、死亡恐惧(2.95±0.70)分、趋近接受(2.84±0.65)分、逃离接受(2.68±0.84)分。年级、身心健康状况、自杀念头是死亡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我校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较正向,应结合护生的特点及现状,设立有针对性的死亡教育课程,从而树立科学、理性的死亡态度。
[关键词]死亡态度;本科护生;死亡教育;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引 言
《医学伦理学词典》表明,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人们经过对生命和死亡相关知识的了解,来指引自我及他人正确地处理生死问题[1]。但在内地,大部分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几乎没有接触到死亡教育的课程,仅有少部分地区的高等院校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但并未进行推广[2]。而死亡教育在X兴起,现已相当完善,作为专业课程纳入注册大学、医院的教学当中[3],对于患者而言,护士不仅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接触对象,而且是最后一个送行者,护士给予病人各方面的护理,同时对家属精神抚慰[4]。同时,本科护生作为未来实际工作中的主力军,在实践工作中难以避免会经历患者死亡和濒临死亡的情况,不仅要抚慰患者和减少家属的恐惧和不安,还要平服自身的恐慌、焦灼等负面情绪,更应该要尽早培训护士如何对待死亡事件,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5]。通过调查我校护生死亡态度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死亡教育课程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标准: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6-2019级2.本科护理专业学生3.得到受试者知情同意。
(二)方法
1.调查方法
问卷开头写明调查的意义、内容,答卷均不记名。发放问卷 140份,有效答卷140份。
2.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年龄、年级、民族、性别等个人基本情况;本人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自杀念头、自觉身心健康状况等相关内容。
(2)死亡态度描绘修订量表
由Wong等[6]在1994年发表和修订。共32个题目,包含5个维度:
死亡逃避②死亡恐惧③ 趋近接受④自然接受⑤逃离接受选用Likert 5级计分法,每个条目选项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计分依次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调查对象的死亡态度越倾向于此维度。
此量表的信度为0.85,信度较好,说明适合用于我国护士群体,是测评死亡态度的检验方法。本调查问卷由彭亚[7]等人进行预试验,信度为0.88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频数和构成比表示一般资料,使用(`X±S)表示正态性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不满足以上条件者,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性数据采用四分位数表示。
二、结果
(一)一般信息资料
年龄18岁~24岁(20.48岁±1.344岁);(2019级)一年级共35人(25%),(2018级)二年级共35人(25%),(2017级)三年级共35人(25%),(2016级)四年级共35人(25%);男生18人(12.9%),女生122人(87.1%);汉族134人(95.7%),少数民族6人(4.3%);县城以上城市27人(19.3%),县城(县级市)16人(11.4%),镇25人(17.9%),农村72人(51.4%);有宗教信仰17人(12.1%),无宗教信仰123人(87.9%);有自杀念头22人(15.7%),无自杀念头118人(84.3%);自觉身心健康状况极差0人(0%),差2人(1.4%),一般42人(30%),佳66人(47.1%),极佳30人(21.4%);
(二)死亡态度得分
死亡态度总分为各维度所包含条目的得分总和,死亡态度均分为各维度所包含条目的得分总和除以条目数,均分作为维度的衡量标准;死亡恐惧包含五个条目,(2.83±0.73)分;死亡逃避包含五个条目,(3.02±0.81)分;自然接受包含五个条目,(3.89±0.64)分;趋近接受包含十个条目,(2.70±0.72)分;逃离接受包含五个条目,(2.59±0.90)分。详情见表1。
表1 本科护生死亡态度调查结果(n=140)
维度 | 总分(`X±S) | 均分(`X±S) |
死亡恐惧 | 19.80±5.08 | 2.83±0.73 |
死亡逃避 | 15.08±4.03 | 3.02±0.81 |
自然接受 | 19.46±3.19 | 3.89±0.64 |
趋近接受 | 27.01±7.16 | 2.70±0.72 |
逃离接受 | 12.93±4.48 | 2.59±0.90 |
死亡态度影响因素分析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秩和检验。死亡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年级、身心健康状况、自杀念头。详情见表2和表3。
本科护生的“死亡恐惧”维度在不同年级中是P=0.037,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维度均是P>0.05,无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四年级>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与三年级明显大于一年级与二年级。不同家庭所在地的本科护生在所有死亡态度维度均是P>0.05,因此无统计学意义。本科护生的“逃避接受”维度在“自觉身心健康状况”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均无差异,由于“逃离接受”方差不齐,选用Tamhane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自觉身心健康状况“极佳”>“佳”>“一般”>“差”。健康状况差明显大于其他。本科护生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接受在“有无自杀念头”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比较:死亡恐惧与死亡逃避均是“无自杀念头”大于“有自杀念头”,逃离接受中“有自杀念头”大于“有自杀念头”。表 2 我校本科护生一般信息资料对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的影响
项目 | 人数 | 死亡恐惧 | 死亡逃避 | 自然接受 | 趋近接受 | 逃避接受 | |
年级 | 一年级 | 35 | 2.61±0.67 | 3.02±0.79 | 4.02±0.63 | 2.60±0.82 | 2.62±1.07 |
二年级 | 35 | 2.70±0.73 | 2.83±0.84 | 3.97±0.59 | 2.57±0.68 | 2.36±0.77 | |
三年级 | 35 | 2.97±0.72 | 3.19±0.66 | 3.86±0.60 | 2.82±0.60 | 2.64±0.72 | |
四年级 | 35 | 3.04±0.72 | 3.02±0.91 | 3.71±0.70 | 2.81±0.74 | 2.73±0.98 | |
F值 | 2.916 | 1.13 | 1.689 | 1.175 | 1.085 | ||
P值 | 0.037 | 0.339 | 0.172 | 0.322 | 0.358 | ||
家庭所在地 | 农村 | 72 | 2.81±0.73 | 2.98±0.86 | 3.90±0.66 | 2.58±0.75 | 2.49±0.95 |
镇 | 25 | 2.82±0.58 | 3.05±0.63 | 3.68±0.57 | 2.88±0.56 | 2.72±0.80 | |
县城(县级市) | 16 | 3.17±0.90 | 3.40±0.99 | 4.08±0.64 | 2.79±0.89 | 2.63±0.99 | |
县级以上城市 | 27 | 2.69±0.72 | 2.87±0.65 | 3.98±0.60 | 2.80±0.61 | 2.68±0.79 | |
F值 | 1.577 | 1.613 | 1.544 | 1.473 | 0.544 | ||
P值 | 0.198 | 0.189 | 0.206 | 0.225 | 0.653 | ||
自觉身心健康状况 | 极佳 | 30 | 2.73±0.88 | 3.08±1.01 | 3.91±0.74 | 2.53±0.82 | 2.37±1.10 |
佳 | 66 | 2.87±0.65 | 3.09±0.72 | 3.95±0.54 | 2.70±0.58 | 2.40±0.65 | |
一般 | 42 | 2.86±0.69 | 2.90±0.74 | 3.78±0.69 | 2.79±0.77 | 2.99±0.90 | |
差 | 2 | 2.14±1.616 | 2.00±1.13 | 3.80±1.13 | 3.65±1.63 | 3.70±1.84 | |
极差 | – | – | – | – | – | – | |
F值 | 0.896 | 1.662 | 0.657 | 1.994 | 5.976 | ||
P值 | 0.445 | 0.178 | 0.58 | 0.118 | 0.001 |
表3 有无自杀念头对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的影响
自杀念头 | 死亡恐惧 | 趋近接受 | 死亡逃避 | 自然接受 | 逃离接受 | |
百分位 | 897 | 987 | 868.5 | 1221.5 | 771 | |
Mann-Whitney U | 2.86(2.43~3.29) | 2.85(2.30~3.10) | 3.00(2.60~3.40) | 3.80(3.40~4.40) | 2.60(2.00~3.00) | |
Z | -2.30 | -1.79 | -2.47 | -0.44 | -3.03 | |
P | 0.021 | 0.074 | 0.013 | 0.659 | 0.002 |
三、讨论
(一)护生死亡态度较正向
死亡态度是评估个人对于死亡事件的反应性评价和心理取向[6]。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所得:3分为平均数[8],说明我校本科护生拥有的死亡态度主要是自然接受,表示本科护理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这可以减轻死亡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与傅静的研究[9]结论相符合。这与本科护理已系统学习过相关临床知识,认识到了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作为未来的护士,这有利于帮助患者正确地接受死亡,协助患者家属减少痛失亲人的悲痛。但由于护士本身的特殊职业性,经常性的接触死亡事件,会使护士采取漠视的态度去对待死亡事件,来减轻死亡带来的恐惧等不良影响。
死亡逃避的得分次之,与Mohammad Asadpour[10]不一致。意味不少护生害怕面对死亡。这可能与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涉及教育内容较少[11]有关,本科护生虽有相对系统的临床知识,但缺乏死亡教育知识,而且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未真正接触到死亡[12],护生较少地去认识“何为死亡?”,更是缺少生死哲学伦理观念。与此同时,由于部分本科护生受“重生轻死”的传统观念[13]及家庭很少谈论死亡[14]的影响,对死亡感到“避忌”,常以被动的姿态去面对和思考死亡。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人员往往面临死亡问题,如果回避可能对临终护理缺乏信心,它不仅不会减少病人的焦灼,而且难以安慰患者及家属,会影响到护理服务的质量[15]。
死亡恐惧在负性死亡态度中,得分居中,这表明不少本科护生面对死亡事件,害怕、恐惧的负性想法和情绪不是很强烈。这与本科护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及临床见习、实习有关,护理本身是经常接触生老病死的专业,但仍低于临床医护人员(得分3.090士0.760)[16],研究表明,临床工作常接触死亡事件及终末患者,易引起强烈的负性情绪,从而产生逃避和恐惧的态度[17]。但逃避不能缓解根本上的死亡恐惧,不仅影响护士心理健康,也使临终关怀参与度降低[18]。
最低分是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说明少部分护生把死亡视为一种通向极乐的途径和痛苦的解脱,虽然部分护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程度的烦恼和压力,想得以解脱,但大部分不相信会有天堂和极乐世界。这点也可能与接受本调查问卷人中拥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较少有关。据研究,在宗教信仰中,解释死亡和死后的归属[19-22]。大多数信仰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去天堂等,使教徒对死亡的不安和恐慌降低。
(二)护生死亡态度因素分析
年级、身心健康状况、自杀念头与护生死亡态度有关。据彭亚[7]研究所示,年级对死亡态度各维度均有影响。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年级仅与死亡恐惧有直接相关性。伴随着年级和学识的增涨,对死亡的认识越充分。在本研究中,高年级死亡恐惧高于低年级,刚入学的护生,真正接触到死亡的次数较少,随着年级的增长,通过见习、实习等,护生接触到死亡的经验增长,大四生正在实习,不少人在第一次接触死亡会产生害怕、紧张等刺激性精神感受[23],而且学校没有开展死亡教育的相关培训。而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于相关临床知识不断得到完善及实习后接触终末患者次数增多,护生对死亡的思考会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了对死亡的逃避心理倾向,使高年级的死亡逃避低于低年级本科护生。在自然接受方面,高年级护生得分低于低年级护生。这与彭亚[7]的研究结果不相符合,随着临床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且护理本身易接触各种疾病,四年级护生已进入临床工作,应认识到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会使死亡更加容易被接受。
自觉身心健康状况对于逃避接受有影响,我校本科护生中选择“自觉身心健康状况极佳”得分高于选择“自觉身心健康状况一般”。这不符合彭亚[7]的研究结果。随着身心健康状况的提高,护生逃离现实痛苦的想法减少。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护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在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苦恼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地处理,导致其认为死亡是解脱自身痛苦的方法。
研究显示,宗教信仰对“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具有重大影响[24]。虽然参与本次研究的本科护生拥有宗教信仰的人数较少,但是随着阅历的增涨,接触宗教相关书籍的次数增多,这会有可能影响到本科护生的“趋近接受”倾向。
自杀念头对负面的死亡态度均有影响。死亡恐惧与死亡逃避均是“无自杀念头”大于“有自杀念头”,这不符合彭亚[7]的研究结果,有自杀念头的护生应更会逃避对死亡的思考。逃离接受中“有自杀念头”大于“有自杀念头”。据刘璐的研究结果[25]所示,自杀念头的存在与否会影响“逃离接受”:无自杀念头“逃离接受”会低于有自杀念头;部分本科护生产生自杀念头,这与无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逆境、波折有一定关系,会使本科护生把自杀当作能够逃离现实生活痛苦的捷径,从而得到解放。因此,对于有自杀念头的本科护生而言,更显而易见“逃离接受”倾向。本研究的无自杀念头的护生死亡逃避得分比有自杀念头高。
研究显示,环境[26]会影响对死亡的看法;来自县城和农村护生恐惧死亡程度高于来自县级以上城市;城市文化氛围浓厚、思想开放,接触死亡的形式多样化,如讲座、电影等,对于死亡的恐惧程度会较低。而来自农村的护生,常常避免谈及死亡的话题,导致对死亡的恐惧程度比较高。
(三)相关对策
1.完善高校死亡教育内容和方式
医院是一个最容易接触到生死相关的场所,这使医疗行业专业人员及医学院学生也变成死亡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和提供者。有研究表明,学习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死亡的科学理解;这使医疗人员在遇到死亡事件时,自身的恐慌与焦灼情绪和心理压力会得到消除或缓解[26],同时减轻医务人员在照护终末期病人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安感,更不会抱着隐瞒的态度去与临终患者及家属交谈,不仅会帮助缓和医患之间的冲突,还可以提供更佳的临终照护服务[27-30]。因此,目前而言,最迫切的是针对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死亡教育的培训。应充分意识到,什么对于医疗人员的职业生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临终关怀相关内容,应有方向性地积极推广医疗专业人员的死亡教育培训;另外,除了在校期间学习的死亡教育,就业前培训、继续教育、在职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将死亡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入其中,应对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也是达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手段,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
2.构建系统化死亡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大陆的死亡教育仍停滞在理论研究层面[31],但关于教育上的实践却少人涉及,虽然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大众意识到,但尚未形成全国性的规范化教育体系[32],没有独立、规范的课程教材,这使得死亡教育难以有效推行。提供规范化教育,应做到设立科学规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课程讲义等资料,编制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借鉴外国已经成熟的设置课程经历将会推动一个规范且科学化的死亡教育课程教学系统的创建,不仅应确定建设死亡教育系统的核心原则,跟随“向死而生”的引导方向; 而且中国有56个民族,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和寻找因个体差异性而产生的不同需求[33-34],还应根据不同文化的特色情况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编制出适合内地学生和群众心理和思维的特色化的教育方式,把官方正规课程作为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编写标准化死亡教育教学纲要及教科书,死亡教育在校园的推广应采用课程化发展,面对社会人士的推广应选择具有科普性质的讲座式教育,从而带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性、科学性的死亡教育的创新性活动。对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培训,培养专业性人才,同时应把控教师的资质水平,这有利于知识更专业地传播。
3.完善晚期癌症病人的相关护理
当晚期癌症病人无法根治,采用姑息治疗,来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35]。评估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提供针对性临终护理及善终服务。针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特点,应把关注病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仅关注于治疗疾病。首先是,癌痛的处理。大部分晚期癌症病人都会为癌痛而困扰,不仅增加痛苦,还降低生活质量[36]。应正确评估疼痛程度,使用“三阶梯”止痛法[37],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病人的不适和恐惧。同时,良好的心理状况和家庭支持有助予减轻患者对死亡的畏惧。家属是主要照顾者,医护人员与家属应是平等友好的关系,应让家属参与护理中[38]。针对癌痛,应鼓励患者情感宣泄;向家属及患者介绍产生疼痛的原因,止痛药的原理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对于止痛药的错误认识,增加患者依从性[39]。同时,应告知家属在姑息护理中担任重要角色,家属应保持乐观[40],并陪伴在患者身边,和患者一起多做些有益身心的活动,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增强体质。
晚期癌症患者是最需要进行死亡教育的对象。患者不仅受到病痛的折磨,而且面临死亡的恐惧。开展死亡教育,首先应评估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个人信仰[41],制定个体化的死亡教育,切勿生搬硬套,其次应尊重个人信仰,理解不同的观念,不需要刻意纠正。同时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时机进行死亡教育。评估家属的死亡态度,教会家属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和处理恐惧,预防过度哀伤,指导家属终末期的注意事项[42]。
总的来说,死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仍需加强,有不少影响因素阻扰了死亡教育的推进,而死亡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不仅依靠学校进行发展,更是需要XX、社会、家庭的共同支持和实施。应再次强调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死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对人生各阶段均有重要影响。对于学生,应让他们学会如何尊敬生命和做好人生规划。对于患者,应让他们学会面对死亡和办理身后事。对于患者家属,应让他们学会做好心理准备和终末护理。目前,死亡教育已经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生的紧迫需求,各医学院校及实习教学单位应根据本科护生死亡态度的特点来设置对应教学计划,使开展的死亡教育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护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死亡观。
结 语
本研究所示,我校护生有较正向的死亡态度,但仍有不少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和逃避,年级、自觉身心健康状况、自杀念头均对死亡态度产生影响。学校及实习单位应根据护生的死亡态度现状及特点,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死亡教育课程,培养护生科学、理性、健康的死亡观,不仅使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还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同时,为我国的死亡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一些依据。本研究选择我校护生为研究对象,样本量偏小,代表性有限,后续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并优化抽样方法。
参考文献:
[1]杜政治,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词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414.
[2]扈红蕾,宿长春,扈永强.中国死亡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观察,2018,7(22):55-56.
[3]常青,张亚平.死亡教育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J].天津护理,2013,21(05):461-462.
[4]农炳金,张志勇,秦桂秀.广西医学生死亡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10):898-901.
[5]张新月,叶红芳,李媛,杨敏.233名本科护生对死亡教育内容的需求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18,25(01):47-50.
[6]Wong PTP , Reker GT, Gesser G.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 toward death. Death anxiety handbook [M]. Washington: Taylor Francis, 1994: 121-148.
[7]彭亚[1] , 赵莉[2] , 沈梦蝶[2] , et al. 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18.
[8]廖芳娟 . X警察之死亡态度研究[D].X:南华大学, 2000.
[9]傅静,鞠梅,陈丽,李雨昕.护理本科学生死亡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07):30-32.
[10]Asadpour M, Sabzevari L, Ekramifar A, et al.The Attitude of Medical Students Toward Death: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Rafsanjan[J].Indian J Palliat Care, 2016, 22 (3) :354-361.
[11]路倩,任旷,范红艳,王艳春.死亡教育在我国实施的重要性及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93+105.
[12]李昱,黄任之,罗燕.大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9,32(05):477-480.
[13]严春蓉,李培森.医学生死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争鸣,2018,9(01):67-70.
[14]周仕霜,陈嘉.护理专业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01):70-74.
[15]Anderson WG,Williams JE.Exposure to Deathi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Attitudes and Higher
Knowledge About End-of-Life Care in GraduatingMedical Students.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08,11(9):1227-1233.
[16]曾成姚,林代琼,曾连,李长英,李世英,王永红,刘红梅,张永超.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9,14(04):511-516.
[17]Bakhtiari Z,Fathi D,Ahagh M H,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place spirituality,job satisfac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toward death among the staff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Health in Emergencies & Disasters Quarterly,208,3(3):159-166.
[18]罗稀,江宾,廖佳,王国蓉,刘晓琴,蒋艳华.四川地区肿瘤科护士照顾临终病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9,33(22):3830-3835.
[19]刘丹丹.医学院校学生死亡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5):169+179.
[20]高静波. 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1]Wiener L, McConnell D G, Latella L, et al. Cultural andReligious Considerations in Pediatric Palliative Care[ J ].Palliative & Supportive Care,2013,11(1):47-67.DOI:10.1017/S1478951511001027.
[22]魏琳.护士对有宗教信仰肿瘤患者认同感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08):37-40.
[23]徐秀萍,卢佳.急诊护士直面患者死亡时情绪体验的质性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2):6-9.
[24]Pevey CF, Jones TJ, Yarber A.How religion comforts the dying: a qualitative inquiry.[J].Omega (Westport). 2008-2009;58(1):41-59.
[25]刘璐. 死亡,生命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课题[D].苏州大学,2011.
[26]朱海玲,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06):569-571.
[27]路燕,张园园.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安宁护理接受度调查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育,2017,9(13):212-214.
[28]林楠,陈嘉熙,李春梅,陈化,张春辉.医学生生死观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3,34(10):80-83.
[29]高钰琳,冯现刚,陈佩云,龚艳艳.死亡教育干预对医学生死亡态度影响的准实验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02):138-140+151.
[30]Hegedus K,Zana A,Szabo G. Effect of end of life educa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and health care workers’ death attitude[J]. Palliat Med,2008,22: 264-269.
[31]McClatchey IS,King S. The impact of death education onfear of death and death anxiety among human servicesstudents[J]. Omega J Death Dying,2015,71: 343-361.
[32]Undergraduate palliative care teaching in Swiss medical faculties: a nationwide survey and improved learning objectives[J]. BMC Medical Education, 2015, 15(1):213.
[33]常青,张亚平.死亡教育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J].天津护理,2013,21(05):461-462.
[34]吴锦涛,张爱超,刘婧楠.大学生死亡认知与死亡教育需求程度调查——以某高校为例[J].黑河学刊,2015(06):91-92.
[35]迟西琴,迟品伟.论死亡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原则导向问题[J].医学与哲学(A),2016,37(08):77-80.
[36]HALTIA O,FÄRKKILÄN,ROINE R P,et al.The indirect costs of palliative care in end-stage cancer:A real-life longitudinal register-and questionnaire-based study[J].Palliat Med,2018,32(2):493-499.
[37]NEUFELD N J,ELNAHAL S M,ALVAREZ R H,et al.Cancer pain:a review of epidemiology,clinical quality and value impact[J].Future Oncology,2016,13(9):833.
[38]戴玉容,邓明辉,郭立仪,郭朝晖.三阶梯镇痛疗法在重度癌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8):90-91.
[39]林彩频,陈莉莉,曹艳雯.人文关怀在终末期癌症患者姑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1(05):32-36.
[40]凌国珍,李妹英,韦汝琼.健康教育对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疼痛治疗效果的影响[J].名医,2020(01):140.
[41]王凌珊,王爽.临终关怀在晚期癌症患者优质护理中的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268+270.
[42]李琳.死亡教育对肺癌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3):489-490.
[43]关晓清,王希超,于秀华,关琰珠.从死亡教育助推尊严死亡 提高老年人生命末期质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3):5874-5877.
致谢
本论文在王秀岚教授和黄珍霞讲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实习,春梦秋云,聚散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护理学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四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四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四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四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皈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谢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