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采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16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血糖控制以及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糖尿病知识水平,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提升了糖尿病小组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护理;糖尿病;研究进展

引言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精神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疾病均有明显的递增趋势,乳腺癌、糖尿病就是主要代表[1]。糖尿病合并乳腺癌主要采取联合放疗,对于患者来说身体创伤明显且心理压力大,长期的疾病治疗还会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表现,部分患者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退出治疗甚至轻生的表现,所以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直接意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66例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护理,总结人性化护理价值,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后第3位危及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糖尿病患者出院后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指导、帮助。X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率先提出护理,该护理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经试验证明,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电话、QQ、微信以及家庭随访等方式,为已经出院的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疑难解答以及心理疏导等帮助,通过微信平台对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随时调查,对患者的疑问、困惑、不解以及知识误区及时进行解答和纠正,更为糖尿病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构建平台。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缓减、消除了患者悲观失望、焦虑、恐惧和消极情绪,从医护人员与他们的接触、交流中,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更进一步增强了其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了治疗疾病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以及血糖控制效果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在进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采用护理不仅能使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患者、患者周边人群对医院服务的认可,促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综上所述,将护理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好地控制其血糖、病情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WHO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约有3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糖尿病患者住院时间短,住院期间的宣教内容不足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完全,同时也缺乏自我保健能力,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传统的医疗照护服务无法满足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需求,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护理作为一种延伸性、开放性的护理服务,是一种教练式管理的护理模式,能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有效解决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问题。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患者,分组观察以探讨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1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例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在21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44.18±3.54)岁;病程为1年~14年;空腹血糖平均值为(15.52±1.63)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值为(22.91±1.41)mmol/L。观察组58例中男27例,女31例;年龄在20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43.17±2.16)岁;病程为0.8年~13年;空腹血糖平均值为(15.71±1.23)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值为(23.24±1.57)mmol/L。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向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的指导、血糖监测、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重点强化出院后跟踪随访和个性化指导和心理护理,具体方案如下。1.2.1成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护理小组组长,选择专业素质强、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承担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家庭随访工作,护士长不定期监督检查,同时邀请资深主任及专科医师担任专家顾问,对回访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专业解答。1.2.2建立护理信息登记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诊断、出入院时间、联系电话、随访方式、出院后随访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向患者解释该小组的目的和护理方法,并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1.2.3干预方法小组成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病史、年龄、心理、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关系等进行统一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服务。执行护理的内容包括: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并对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对其进行饮食、运动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并发症的预防;胰岛素储存;不同种类胰岛素笔的正确拆装方法;注射技术包括4项内容(注射步骤、注射剂量、针头使用、注射时间);微信课堂知识讲座,微信视频演示操作步骤等;下次随访应重点跟进的内容。1.2.4随访患者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可采用电话追访、QQ群、微信、热线解答、家庭随访等多种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小组成员要将随访到的内容、血糖水平、不良反应、患者有特殊需求进行评估汇总,给予具体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护理措施。不定期为患者发放邮寄健康教育资料。6个月随访结束后,按照随访途径以各种问卷方式了解患者对护理内容掌握程度及反馈意见。

1.3观察指标

①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采用ESCA量表评估,包括其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以及自我护理技能。②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后第3位危及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糖尿病患者出院后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指导、帮助。X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率先提出护理,该护理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经试验证明,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质量有显著的提高[4]。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电话、QQ、微信以及家庭随访等方式,为已经出院的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疑难解答以及心理疏导等帮助,通过微信平台对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随时调查,对患者的疑问、困惑、不解以及知识误区及时进行解答和纠正,更为糖尿病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构建平台。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缓减、消除了患者悲观失望、焦虑、恐惧和消极情绪,从医护人员与他们的接触、交流中,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更进一步增强了其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了治疗疾病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以及血糖控制效果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在进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采用护理不仅能使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患者、患者周边人群对医院服务的认可,促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综上所述,将护理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好地控制其血糖、病情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4我国糖尿病现状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终身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城市化与老龄化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2017年糖尿病人数在1.14亿,预计到2045年会达到1.5亿左右。如此庞大的糖尿患者群体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15.74%-35.91%,血糖控制差,易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死亡,血糖控制差一定程度上与宣教不连续、缺乏监督性、健康知识掌握不足有关。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迫在眉睫。

5护理

护理最早是在1947 年由X联合委员会提出的,强调了治疗和护理在医院、家庭和社区持续进行。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对出院患者进行早期随访,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X老年学会在2003年明确提出,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确保患者从医院到家庭接受不同程度后续进行的随访、指导、协调和连续性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及住院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是顺应现代患者护理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护理模式。

6护理的形式

6.1电话随访

电话随访是指应用电话与患者和(或)家属建立沟通渠道,从而实现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电话随访在护理中普遍使用,能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方便快捷,容易实施,是最基础的形式。许万萍等人的研究显示,使用电话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能够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及改善糖尿病相关代谢指标。电话随访最明显的缺点是不可视性,有时患者会叙述有误导致随访困难,部分依从性差的患者觉得无随访必要会拒接电话,联系方式有误或者更换也会造成失访。

6.2家庭随访

家庭随访是指在患者家中进行随访,能在收集疾病相关的信息的同时,评估患者居住、饮食等情况,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的一种随访形式。有研究显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能提高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等。家庭随访的优点在于可进行实地考察,现场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但家庭随访需要耗时较长,且医院的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6.3 门诊随访

门诊随访指患者主动到医疗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接受医疗机构其提供的随访服务。门诊随访的优点是针对性较强,咨询效果明显,能与患者直接见面,信息准确,检查诊断评价手段比较全面,缺点是随访地点固定,不利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而且成本较高,需要双方都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传统的门诊随访只有医生门诊,自2002年7月14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设了国内第1个糖尿病护理咨询门诊,浙江、广州等大城市陆续开设糖尿病护理门诊。糖尿病患者到医生门诊就诊的同时,可以到护理门诊就诊,或者直接到护理门诊单独就诊。糖尿病护理门诊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中国医师协会倡导下,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MMC) , 又称代谢中心、MMC, 在全国范围建立,能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标准、更好的门诊随访。

6.4 网络访视

网络访视是医护人员通过互联网对患者的病情、康复状况及心理变化等资料进行指导与收集的过程。微信随访是网络访视应用最多的方式。微信随访的主要优点是支持视频、图片的发送,可便于患者通过视频或图片形式反映自己的状况,主动进行咨询学习并能获得及时专业的指导,提高护理的效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动医疗APP在我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选择使用APP来自我管理糖尿病,高质量的APP能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与使用效果,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但当前国内糖尿病APP的功能与指南推荐内容存在一定差距。

6.5 患教课堂

患教课堂分为小课堂及大课堂。糖尿病患教小课堂人数以10-15人为宜,针对患者的共同问题,由糖尿病教育者与其沟通并指导,每次1小时左右;糖尿病大课堂人数在50-200人不等,由医学专家或糖尿病专科护士讲授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每次1.5小时左右。大课堂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可以一次教育多个糖尿病患者,但小课堂能使教育者与患者的交流互动更充分。

7小结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将是未来护理事业发展重要的一环。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形式多样,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有其优势和弊端,应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无论运用哪一种或多种形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进行护理必然耗费时间,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好护理,将是重点解决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除了需XX的政策支持外,还需广大的医护工作者探讨出一个既省时省力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术后需要补充营养并合理休息,所以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当前,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两种疾病合并存在,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还在反复的治疗中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消极情绪,影响到临床治疗的开展以及预后效果的实现。人性化护理是以人为中心,在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临床护理干预,注重对患者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并强化治疗效果。结合本文实验结果,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无论是护理满意度、血糖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另外对比组间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由此,充分说明人性化护理在改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消极情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符合患者临床护理高标准需求,具有推行价值。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后第3位危及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糖尿病患者出院后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指导、帮助。X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率先提出护理,该护理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经试验证明,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质量有显著的提高[4]。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电话、QQ、微信以及家庭随访等方式,为已经出院的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疑难解答以及心理疏导等帮助,通过微信平台对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随时调查,对患者的疑问、困惑、不解以及知识误区及时进行解答和纠正,更为糖尿病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构建平台。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缓减、消除了患者悲观失望、焦虑、恐惧和消极情绪,从医护人员与他们的接触、交流中,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更进一步增强了其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了治疗疾病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以及血糖控制效果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在进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采用护理不仅能使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患者、患者周边人群对医院服务的认可,促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综上所述,将护理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好地控制其血糖、病情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卫平.2018年我国糖尿病防治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33(24):14.

[2]孙飞,王莉,高彬,明洁,任丽君,李晓苗,施秉银,谢璇,王养为,焦凯,姬秋和.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查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4,05:622-625.

[3]周荣玲.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情况调查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40:201.

[4]陈媛,丘美娇. 海口市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糖控制现状调查[J]. 华南预防医学,2019,02:176-178+182.

[5]Dana SN ,Wambach KA.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an early discharge home visit program [J]. 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e,2003,32(2):190-198 .

[6]McMurray JL.The highrisk infant is going home:What now[J].Neonatal Netw ,2004,23(1):43-47.

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

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2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017.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1月26日
Next 2022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