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的主要表现有语言发育障碍、感觉统合失调、重复刻板行为、社交障碍等。是影响患儿一生的终身发展性障碍。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孤独症的病因以及合理的解释。随着孤独症的确诊患儿数量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有着孤独症儿童的家庭陷入窘境。孤独症儿童家长在他们孩子的生活、教育、照顾中都承担着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孤独症孩子们的主要照顾者。孤独症有着差别于其他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在对于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起居的照料、康复、训练等事宜,家长们都付出了无法言喻的责任与耐心。久而久之,长期如此的工作使得孤独症儿童家长们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与负担,他们的身心健康也随之愈发的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园艺疗法对于缓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是否起到有效的作用,并在沈阳某机构选取60名孤独症儿童家长,根据知觉心理压力量表的测试得分,将性别、文化程度、压力程度想当的孤独症儿童家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园艺疗法的干预,对照组不参与其干预。根据被试知觉心理压力量表的前测、后测的得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实际的实验效果进行比较。
经研究结果表明:
(1)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状况属于中等水平。
(2)园艺疗法对于缓解与降低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说有着显著效果。
孤独症儿童家长需要社会与专业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缓解他们的压力与焦虑,协助他们宣泄不良的情绪,增强自我信心,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家长;园艺疗法;压力;孤独症;知觉心理压力量表
引言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孤独症儿童经常做的一件事情,他们也不愿与除自己以外的人进行语言和眼神的交流。他们缺乏简单的社交技能,例如目光对视、正常的体态、面部表情等。他们不会和同伴进行交往,常常出现激烈的不当行为,例如自言自语、激烈的情绪反应、重复刻板行为等。据调查,在一些西方国家里,每一百一十个孩子里就会有一个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患儿。至今为止,距第一例孤独症案例的报道,我国已有近40年的孤独症历史。目前,孤独症患儿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XX机构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方案的研究中。
根据国内相关研究统计得出,14岁以下的孤独症患儿的人数已超过200万余人,且人数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经调查,有些省市的患病率竟高达1%—3%。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针对孤独症治疗的痊愈药物和治疗方法,只有经研究出的有着局限性和不具备持续性的康复训练方法,例如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园艺疗法等,用以锻炼孤独症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甚至精细到锻炼他们的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的能力。这些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虽然有些成效,可对于孤独症最终能否融入社会还是具有歧义。
在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笔者观察到带着孩子来上课的家长们在对待情绪失控、行为失控的孩子们的时候,往往是暴躁、不耐、焦虑的。他们会在对孩子劝说呵斥无效时对孩子使用暴力,孩子都十分的惧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更为严重的情绪失控。事后,笔者曾询问过家长,家长往往都十分的后悔,觉得自己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长时间的压抑和绝望让他们面对孩子失控的时候手足无措,冲动之下做出了导致事情更为恶劣的举动。家长们一张张沧桑、疲惫的面庞,还有无助的语气深深的让人感到叹息,也让笔者为之动容,深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来说,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一个最自然、最安全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父母则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依靠。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家庭和父母的重要性则是无法言喻的。作为孤独症儿童的监护人,孤独症儿童家长承担着患儿的生活起居质量的好坏、教育培养的优劣、康复训练效果好坏等压力负担与大部分的责任,因此,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与教育教养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取决于孤独症儿童家长对患儿的态度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身心的健康状况。
园艺疗法在我国最初开始发展的地方是在香港,冯婉仪是当地园艺疗法的领头人物,也是香港的第一位园艺治疗师,她在当地创立了香港园艺治疗中心后,大力推广园艺疗法并进行了应用和实践,使得园艺疗法逐渐被人熟知,并开始应用[18]。随着香港方面的不断努力,园艺疗法逐渐被引入内地,由南方人不断地向北进行推广和传播,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园艺疗法逐渐被应用,越来越的社会服务者和机构开始将园艺疗法进行实践。
园艺疗法主要针对的是特殊人群,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业工作者等是园艺疗法的主要推广与应用的人群。但随着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人们发现园艺疗法对于健康人群也有着保养和治愈的效果,对于亚健康人群也有着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免疫力、恢复身心健康的作用。
为孤独症儿童家长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支持,同时关注和重视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问题,是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还有社会人士首要需要注意的事情。随着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仅增进了其身心健康、缓解了压抑情绪,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对其自身的成长与康复有着乐观主动的促进作用。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孤独症儿童的发病率愈来愈高,愈来愈多的患儿被确诊。自XXXxxxx以来,以xxxx同志为核心的xx领导人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生活及事业发展,致力于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努力让广大的残疾人们生活的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从而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1]。故而,孤独症这一群体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以及社会人士开始从不同途径以及方法对孤独症患儿及患儿家庭今天帮助。
从古至今,每一个孩子都能给一个家庭带来无穷的甜蜜与快乐,但是对于一个有着孤独症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些幸福都是极其奢侈的存在。长期枯燥的照顾与陪伴,在漫长的岁月里对于孤独症的家长来说,是需要他们承受着非常人所能想象的压力。长时间的抑制情绪得不到释放,不仅对家长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隐患,还不利于患儿的康复。但目前大多与孤独症有关的研究都会集在对于孤独症患儿自身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对于家长的关注与研究则少之又少[2]。但是作为患儿的监护人,家长的心理问题对于孩子的康复治疗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孤独症家长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1.2研究目的
孤独症对于患儿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患儿家庭的悲剧。患儿家长们的焦虑、悲恸、绝望都是难以言说的,部分家长甚至都有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更甚者有带着孩子一起结束生命的念头。因此在孤独症家庭中家长的身心健康情况值得重视与关注。本文以园艺疗法为例,研究其对于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压力问题是否起到缓解的作用,从而帮助孤独症儿童家长找到相应的缓解压力的方式方法。
1.3研究意义
孤独症儿童群体在儿童群体中属于弱势的群体,因此,来自社会各界人士、机构、社区与专业人员的帮助与支持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孤独症儿童家长作为孤独症患儿的主要照顾者,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迫使他们承受着。因此,这些都对他们的自身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性影响[3]。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对此采取的常见的应对方式间接的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治疗过程及康复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关系的和谐。
家长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如此,对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心理健康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探讨进行有效心理援助的相关方法及相关途径,进而能够缓和、改进其压力问题,改善患儿家长心理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继而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及康复结果起到有用的襄助,进而提高孤独症患儿家庭的整体健康水平。填补了目前对于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压力问题缓解策略的空白。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刻板重复的行为、感觉统合的失调以及沟通障碍等,是一种属于尚无科学定义的终身发展性的障碍。
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属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全球增长速度较其他疾病速度最快的严重性疾病,因此孤独症也被称作“特殊儿童之王”[4]。
据目前为止,孤独症是最常见的也是导致儿童残障的原因之一。对于孤独症的研究最早开始于X霍普金斯医院的卡纳医生在194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情感交流的孤独症障碍》。在卡纳的文章中,孤独症被认为是一种诊断分类,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孤独症的一些特征特点。如,孤独症儿童的特点是极度的自闭及孤立、有着同一性状态控制要求、有着良好的机械记忆保存能力、对自发活动的有着有限性、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具有潜在认知技能和高知识水平的家庭。然而,自1965年以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则有了明确的标准,即有着极端的孤立与长期的强迫症状,其他症状则来自于核心症状。
之后,英国孤独症研究专家洛娜·温将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型一并归入孤独症谱系,提出了孤独症的概念,提出了,凡是具备“有社会性互动、人际交流方面的欠缺,并且在行为与兴趣上有反复性和固着性”这两个特征的儿童均被定义成为孤独症儿童[5]。
X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在2013年修订了孤独症的定义,将其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再区分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症或未明确的广泛性发展障碍,涵盖了严重的语言障碍、智能障碍,也包括智商较高的儿童的轻度社交障碍[5]。
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在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在经过大量的工作研究之后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有相关的学者发现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和孕期及围产期并发症等都与孤独症的发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6]。
2.1.2孤独症儿童家长
孤独症患儿一般在三岁之前就会便显出较为明显的症状,且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能够完全治愈,因此这个病症会影响患儿一生。本研究中选取的家长是孤独症患儿的主要的照顾人,即孤独症儿童的父母。
通过多项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普遍偏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状况,表现的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有压力和焦虑两种。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作为孤独症儿童家长,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远高于正常儿童、唐氏综合征儿童、智力缺陷儿童家长们。长期的照顾与不同层面的压力使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和生活上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使他们变得心力憔悴、疲惫不堪。
2.1.3压力
压力指的是描述系统负载的一般概念,心理压力则指的是某些刺激时间给人心理上所造成的的负荷,这种负荷可能会导致的一系列的身心发应,即为应激反应[7]。
心理压力,又称为压力、心理应激,其概念最早为Rahe与Holmes二人提出,他们将一种刺激事件作为压力的定义,按照这一理论,人们的人际关系、生活工作或经济变化等都会形成压力。
心理应激是由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生理变化和情绪变化。造成压力的因素有很多,压力的本质和原因不是相同的,这些或许是社会带来的,又或许是家庭带来的;或许来自幸福,又或许来自愤怒;或许是有益处的,也或许是对人有害的。短期的压力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长期、不愉快的压力则会导致过度的生理反应并导致疾病。因此,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总是需要人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去面对,而面对后的结果则往往取决于人们心态的选择。
在生活中,心理压力来自于各个层面、各种事情,不同的人再面对压力的时候也有着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反应以及不同的应付方式,最终的一系列生理反应是由于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通过大脑的调动而产生的,在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如果有一环节是处于薄弱的状态,就可以立即诱发生理或心理疾病作用到个体的生理或心理上。而为什么同样的心理压力,有些人生病,有些人不生病,就与每个人每个部分的薄弱环节的不同而不同。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的相关学者、XX机构、社会各界人士都对孤独症给予了普遍、持续的关注。从孤独症的社会融入、致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在研究领域上都增加到了对孤独症患儿家庭中父母的压力。通过对照研究孤独症儿童家庭与健康儿童家庭、其他特殊儿童家庭,指出在养育、照顾患儿中,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往往面对着更为严重的情绪心理压力。他们面临的压力主要为患儿的病症状况、身心健康情况、家庭关系以及孩子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压力。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将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分为主观性压力及客观性压力。孤独症儿童家长承担的主观性压力主要有焦虑、愤怒等;而客观性压力则包括家庭、社会交往、经济问题、工作和精神方面。照顾患儿的沉重压力给孤独症儿童家长带来了长期的情感悲恸,这种情感加上沉重的责任变成了照顾孤独症患儿较为典型的压力反应。综上所述,研究得出孤独症儿童家长作为其主要的照顾者,长期面领着各种巨大的压力。
国内的高飞和杨静经过调查研究得出,迄今为止孤独症患儿的家庭都没有建立起实用高效的社会援助功能,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单位也都缺乏有效的教学康复训练经验,也缺乏资金和专业师资的帮助,而普通学校和社会社区则普遍的缺乏对孤独症的认识与了解,无法对孤独症患儿的家庭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8]。因此,与普通儿童家长相比,孤独症儿童家长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和心理压力,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援助的供给。虽然社会各界人士与XX机构已经进行了援助,但是对于孤独症家长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效果有着显著积极影响,且康复效果的显著也直接提高了家长的信心、减少了压力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由此可见,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效果的好坏对于孤独症儿童家长来说也有着一定的压力。由于孤独症的病因仍未确定,孤独症患儿的家庭也往往因为是否具有遗传因素而互相指责、埋怨,导致家庭不睦、情感破裂。另一方面,对于患儿的康复训练的过程以及经济上,家长采取不同的态度以及角色模糊的问题,也同样引起家庭内部关系的紊乱。
由此可知,孤独症儿童家长在长期的照顾中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并承受力来自各方的压力,其压力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种,分别是心理方面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及由家庭内部引起的压力。
2.3园艺疗法概述
2.3.1园艺疗法的概念
园艺疗法是艺术与心理治疗相交互、融合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利用园艺操作与植物栽培等活动,适用于必须需要在他们身体以及精神层面进行改良的人们。从这些人们的心理、身体、教育、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有效方法[9]。广义来说,园艺疗法是指通过草坪、花草植物、绿地、庭院等等及与植物的一些有相关的活动,例如园艺、花园等,达到改善人们身心的健康、恢复体力与精气神。
充满植物的环境是没有威胁性的,经常去接触自然环境对于人体来说有着很大的帮助。国内外有不少案例能够证明,当患者伸出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时,身上的压力都能得到很好的环节,恢复身心健康。人们的紧张情绪与焦虑情绪都能被愿意疗法所消除和缓解,园艺疗法还能调剂人们的身心,因此,园艺疗法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与各种人群,其治疗对象包括身有残疾者、高龄老者、患有精神疾病与智力障碍的人群,以及滥用药物的患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等等。除此之外,园艺疗法对于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也有着很好的治愈效果,而对于健康人群则有着很好的保健效果。
2.3.2园艺疗法的功效
园艺疗法是指通过草坪、花草植物、绿地、庭院等等及与植物的一些有相关的活动,例如园艺、花园等,达到改善人们身心的健康、恢复体力与精气神[10]。根据不相同的环境和使用方式,园艺疗法也有着不同层次的功能与功效。
第一,在大自然环境当中,对健康有好处的环境因子直接对人体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通过人们的看、触、闻、听、尝这五种感觉,直接使得人们获得身心上的舒适与愉快,有着十分舒服的体验,赋予身心以活力;第三,通过园艺操作等活动方式,使人们能够在其中有着区别与平常的体验,同时对于社会交往来说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则是通过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冥想,软乎身心、放松心情,继而缓解疲劳获得全身心的满足。因此,园艺活动在生活中,也时时刻刻对人们的身心有着巨大的好处。园艺疗法的功效见表1
表1园艺疗法的功效
由此可见,通过栽培植物与园艺活动等,可以使人们回归自然、贴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获得放松、平静的心理状态,继而摆脱内心烦恼、缓解压力,达到一个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10]。
3问题提出
3.1以往研究的不足
社会上关注孤独症儿童的机构、社区、研究者越来越多,可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注意和研究则少之又少,且对于孤独症儿童家长实施心理干预与心理援助的机构、社区很少,反而着眼于其问题调查的研究偏多。
3.2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孤独症儿童家长作为孤独症患儿最重要的照顾者,在他们孩子的生活、教养以及康复训练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1]。如果家长的心理压力没有及时得到缓解,不仅影响着家长的身心健康,还会诱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治疗。通过对孤独症家长压力问题的研究,讨论园艺疗法对缓解孤独症家长压力的影响,寻找解决孤独症家长压力问题的策略。
孤独症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训练后的效果直接被家长们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影响着,因此对于一个孤独症家庭来说,关注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是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帮助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2]。因此,探讨如何缓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与解决策略,以及如何改善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
3.3研究假设
本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假设: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水平比普通儿童家长与其它特殊儿童家长相对较高;园艺疗法能够显著且有效的缓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
3.4研究步骤
本研究的步骤为前测—被试分组—干预—后测—讨论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一)首先进行实验的前测。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在进行园艺疗法的干预前进行知觉心理压力量表的测量,并对被试进行访谈提问以取得被试关于压力问题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其次根据实验施测的结果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筛选,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然后进行园艺疗法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参与园艺疗法的心理干预,只有实验组被试进行园艺疗法的心理干预,。
(四)再然后进行实验的后测。两组被试在园艺疗法的干预结束后进行知觉心理压力量表的测量,并进行访谈。
(五)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分析,以及进行效果的讨论。
3.5研究方法
3.5.1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沈阳某机构,该机构以园艺疗法为主要手段,运用到养老操作、孤独症儿童康复、以及缓解孤独症儿童家长压力课程上。笔者与此机构进行协商,挑选被试后并对其进行园艺疗法的心理干预。
所有的被试均为5—12岁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对所有被试进行知觉心理压力量表的测验,以前测结果为标准筛选出了压力较高的60位家长做被试,采取配对的方式将60位家长按照分数的高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调整两组人数以达到数量的平衡,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中的被试性别与文化知识水平程度能够互相进行匹配,并确保所有的被试有着较为健康的身体和有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且能参与干预所需的所有课程。
样本分组:采用配对的方式将60位符合标准的被试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即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
园艺疗法课程每次两小时,实验组需要接受八次的心理干预,并在实验影响全部结束后进行追踪测试。园艺疗法是实验的影响和处理,因此作为实验的自变量,孤独症儿童家长压力程度则是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对照组与实验组的60名被试均接受知觉心理压力量表的前测和后测。
3.5.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准实验法等方法讨论园艺疗法是否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能够起到缓解作用。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为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是由杨忠廷进行翻译。是由英文版的知觉心理压力量表(PSS)翻译而来,其中第4—10题、第13题均采用了反向评分,失控感得分是这些题目的总分,紧张感得分则是其他题目的总分,而心理压力的得分是紧张感得分与失控感得分之和。经研究显示,当CPSS总分≥26分时,即可判断对身心健康持有负面影响。≤25分为没有健康危险性压力,此心理压力的量性测评及临床研究适用于对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进行[13]。总分的分数越高,说明其压力越大,对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低。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知觉心理压力前测描述统计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如下:(t=﹣0.11,p=0.91)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个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园艺疗法干预之前属于同质,见表2。
表2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描述统计
4.22(压力前测、压力后测)×2(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为了检验干预的效果,采用2(压力前测、压力后测)×2(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F=210.36,p<0.001),即实验的前测与后测的压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38.65,p<0.001)(见表3)。通过进行交互作用的分析发现,前后测与组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98.51,p<0.001)。
表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通过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01),实验组的后测水平显著低于实验组的前测水平,对于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通过组别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前测中两个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后测中,实验组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见表5)。
以上表明园艺疗法对缓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有显著效果。
表4前后测的简单效应分析
5讨论
5.1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状况分析
经过本研究的实验及调查显示,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状况为中等压力水平,个别家长的压力状况甚至达到了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的的确确较为普遍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压力问题,他们的压力虽来自各种层面,可与孩子们的疾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14]。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性的疾病,它并非是心理疾病,这个病症常常伴随的表现有社交障碍、重复的刻板行为、交流沟通障碍等等,同时也常常伴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和智力的缺陷。孤独症没有药到病除的药物,也没有成功治愈的捷径,康复之路希望渺茫,却又不得不进行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用以刺激孤独症的孩子们的脑神经以及锻炼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家长们常年备受煎熬,痛苦、焦灼、绝望,刺激着他们每一个神经,高昂的康复训练费使他们的经济紧张,饱受折磨,常年的贴身陪伴、照顾与悉心教导也让他们身心俱疲[15]。
以上都是造成孤独症儿童家长压力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孤独症儿童家长群体已然变成了高危群体,可目前对于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关注与研究还是少之又少,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仅对患儿家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损伤,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的教养与训练[16]。这些都对孤独症孩子们的康复训练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故而,社会的广泛性关注与有效的援助是孤独症儿童家长需要得到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促使患儿的康复治疗产生乐观的效果。
5.2园艺疗法对缓解孤独症儿童家长压力问题的分析
被试在压力状况水平的差异性检测在本研究实验前后的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压力状况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园艺疗法确实能够缓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园艺疗法的干预后,其压力问题也得到了控制,且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水平也处于下降趋势。而其主要的原因则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5.2.1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的深入分析与全面把握
本研究对于孤独症儿童家长这一特殊群体的压力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既认识到这个群体与一般群体压力问题的共同点,也对其群体压力问题的特殊性进行了重点阐述。例如,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孤独症儿童家长压力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典型表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认识到这些特定群体压力问题的特殊性[17]。因此为干预方案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依据,继而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干预设计,有方向性的进行有效的方案设计。
5.2.2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
对于园艺疗法的干预治疗现在已经取得了甚是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对此做出了有效性与科学性的验证[18]。本研究则在其最著名之一的压力缓解理论的理论支持下进行设计。
压力缓解理论是由乌尔里希提出来的,压力缓解理论是指当人们面临严重的应激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承担超出所能承受范围的任务和经济事件,也就是巨大的压力。当人们受到压力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心理和行为都会变得怪异,从而产生了应激反应[18]。人们在压力下会产生消极情绪,且个人幸福感和工作效率也会明显降低,对人们日常的生活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当人们处于自然环境的中时,一些环境因素可能会使人们在原先的生活状态中将面对痛苦的注意力跳脱出来,继而不再直面痛苦的情绪,远离压力。
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生活中常有困难,整个社会随处充斥着可见的焦躁和冲突,但是自然环境仍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个人幸福感和舒适美好的体验,吸引和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形成积极的个人情感、积极的身心情绪状态,并形成积极的应对措施,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根据乌尔里希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自然元素的建筑环境相比,无论是生病的还是健康的人,绿色的植物和五颜六色的花卉以及一切的自然景观,都能带来更好的舒适感,帮助人们获得愉悦的享受[20]。
5.3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孤独症儿童家长,而在进行调查访问中,笔者发现多数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进行陪伴。作为老年人以及孩子的隔辈家长,与患有孤独症的孙辈进行的长期陪伴使得他们的压力水平也与同岁数的老人相比较高。可因为其年龄过高,以及认知水平不均,因此没有在本次实验研究中被选入,故而会对实验普遍性有一定的影响。
(2)被试的受研究者的经济与能力有局限性,在某些实践活动中显得还不是很成熟。
(3)在实验干预中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实验的影响因素,在干预期间没有完全的对控制组有一个完全的把控,忽略了被试在进行后测时会对量表有熟悉效应等影响因素。
6结论
孤独症是影响患儿一生的发展性障碍,当下对于这个疾病的病因还没有确切的解释,可如今孤独症确诊的人数却在逐步增长,愈来愈多的儿童被确诊为孤独症,随着数据的增加,孤独症也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是患儿最亲近的、最主要的照顾者,他们在长期的陪伴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由于孤独症的特殊性,孤独症儿童家长在照顾患儿的过程中承受了比普通家长更多更重的压力,所以加强这个群体的关注度,重视其心理健康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问题状况属于中等水平。
(2)园艺疗法对于缓解与降低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说有着显著效果。
孤独症儿童家长现在所处的环境是需要我们极大的重视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缓解他们的压力与焦虑,协助他们宣泄不良的情绪,增强自我信心,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克迪丽娅·希尔扎提.孤独症儿童家长压力应对方式研究[D].新疆大学,2019.
[2]曹琪.园艺治疗在特殊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张翔鹭,罗先强,冼耀强,陈卓健,李泽龙.浅析园艺疗法的特征[J].现代园艺,2020(02):125-126.
[4]郭常见.园艺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5]王小珍.园艺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的研究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4):47-50.
[6]仇晓静,丁小兵.孤独症儿童家长与普通儿童家长的心理特征比较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214+220.
[7]杨廷忠,刘晓林.心理压力的公共卫生问题与预防对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3):207-209.
[8]李媛.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2.
[9]何蕾.芳香植物精油对于缓解焦虑情绪的功效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10]黄蔷薇,周丹.园艺疗法对住院心理疾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05):4-6.
[11]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钟于玲,谢立春,陈火星.孤独症儿童家长社会支持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24(01):24-27.
[13]王萱,段莉,王耐,李青,焦亚辉,田建丽.知觉压力量表的应用现状[J].承德医学院,2018,35(03):242-244.
[14]刘莎.辽宁省孤独症儿童家庭养育困难与需求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赵非一,张浙元,韩茨,夏小芥,许红.园艺疗法干预儿童孤独症的生态学、社会学及生理学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3):13-20.
[16]刘懿诗.孤独症儿童家庭功能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7]徐云,李诗涵.孤独症儿童家长压力的影响因素探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346-350.
[18]张院斌.园艺治疗方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S市P社区“青耕智造园”为例[D].安徽大学,2018.
[19]Garrison-Harrell,L.,Kamps,D.,&Kravits,T.Theeffectsofpeernetworksonsocial-communicativebehaviorsforstudentswithautism.FocusonAutismandOther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J]1997,12(4),241-256.
[20]ZhangYY,WangH,YunXU.StudyontheInfluencingFactorsandCountermeasuresofParents’StresswithAutisticChildren[J].2017.
致谢
随着最后的落笔,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了。回忆这四年的点点滴滴,不禁感叹真真是岁月如梭,一切都恍如昨日。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很多的“特殊”,而我们也将成为没有毕业照、没有学士服的一批毕业生,不禁让我们感叹着上一次分别时的匆匆。四年来,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不仅使我终身受益,也让我每天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我真心的感谢他们。
在本文的撰写中,我的指导教师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富有耐心,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置身其间、耳濡目染,使我在此次撰写中不仅掌握了学术研究的知识,还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正是因为指导老师不厌其烦的审阅、批改,为本文的撰写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在此,特向我的指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向指导老师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表示深深的敬意!
还要感谢我所有的专业老师,亦师亦友的相伴鞭策着我的前行,无论是从生活还是学习,都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分每一秒。
同时,我还有感谢我的三位室友。缘分使我们聚在一起,我们也像家人一般的相处了四年。四年的时光不长不短,却温柔的填满了我所有的空隙。怀念我们一起上课下课的日子、怀念我们一起挑灯夜战的日子、怀念我们一起嬉笑的日子。只希望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依靠,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养育了我二十多年,我希望在结束学业生涯之后,我可以在工作后好好的报答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更加的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殷切期望!
最后,祝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平安喜乐,事事顺心!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