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中 文 摘 要

国有企业Z公司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企业凭借着精湛的桥梁建造技术,成为央企中铁高新工业核心成员。另外,钢梁安装与生产、科研设计、桥梁施工机械研制、科技检测等业务也在经营范围之内。公司虽在钢结构桥梁研究上获得多次国家级荣誉,且因历史等原因在片区的发展中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公司整体实力在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与同行业竞争相比较却优势不大。为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打破发展瓶颈,解决企业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问题,公司对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整。本文试图通过对国有企业Z公司近几年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索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有效方法,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借鉴。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关理论、国内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和比较。然后,以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为背景,系统分析了建筑行业国有企业法人结构的特点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方案以及实施过程,接着对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调整法人结构所期望的目标实现完成度进行分析比较,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全面评价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要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除此之外,还要明确评估指标,及时完善评估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出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效果的结论。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论文评估结果,提出了与之对应的解决对策和实施建议,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有企业改制改革。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又能推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使其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效果评估,层次分析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

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对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具体包括科技、制度、政策以及企业等方面。而国企性质较为特殊,盈利并非其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国企兼顾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特殊政治性为我国经济构架完善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自主创新水平的领跑者。简而言之,国企必须提升资源利用率,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再发展到现在已有40年历史,我国实行的治理结构治理效率不高也常与发生治理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虽然经过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但实践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漏洞,致使许多国有企业依旧无法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制度,权责不清、没有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员结构复杂等问题让国企发展举步维艰,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相去甚远,运行效率依旧不够理想,也没能结合理论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市场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经过多次改革,现阶段的国企法人治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针对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xxx办公厅明确指出“到2020年,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更加牢固,充分发挥公司章程在企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落实”。在xxx的指示下,国企必须持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组织优势将资源灵活运用,转化为竞争优势来更好地落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制改革,有助于国企提升生产效率,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

20世纪70年代,Z企业正式成立。自企业成立以来,当地XX多次对其实施资源倾斜。Z公司所从事经营的行业属于建筑工程行业,这类产业多由规模较大、资金技术较为雄厚的国有企业把持,尤其是国家大型的重点项目,基本上国有企业出于垄断地位。Z公司的国有股份占比远超百分之五十,属于典型的国有企业。简单来说,即使是同一母公司系统下的兄弟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打破发展瓶颈,那么,就需要企业拥有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样也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这是国有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持续发展不可绕过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

通过分析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方案的实施目标及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整前后国有企业Z公司的财务状况等主要指标进行定性方法加定量方法综合性对比研究,综合评价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效果,看其是否达到期望目标,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从国内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成功经验,对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调整方案的优劣所在,为指导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后续工作总结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通过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前后的效果比较研究,加大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如何进行评估这个问题的研究力度。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会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对相关领域进行探究。随后,找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并对评估方法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为其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评估以及后续的完善提供经验参考。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1993年,XX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迄今为止,该项制度已存在二十余年。与此同时,国企的改制改革效果极为明显。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例,该制度属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能范围较广,具体包括监督、决策、协调以及制衡。简而言之,该制度关系到多方主体的利益。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部分学者的观点极为新颖,研究成果极具代表性。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是由吴敬琏(1994)撰写而成。在文中,他认为企业是由持有人、董事及经理人这些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种组织,并且阐述了这些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分别担任了怎样的角色。在实践过程中,三方只有处于均势,并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钱颖一(1995)在研究过程中,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权力行使、权力配置以及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各方利益的基础。

林毅夫(1997)在研究相关领域时,选取市场环境为视角,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分析。他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市场机制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市场监督和约束才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

在研究相关领域时,张维迎(1999)、李维安(2000)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前者是以所有者为中心对企业经营制度施加影响和安排,其核心组成部分为三会一层;后者是以所有利益相关者为中心,即不同主体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

倪建林(2001)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模式是由现代公司高度分离的所有劝和经营权形成的,所有者需给经营者足够的利益驱动,才能使其尽力为公司礼利益工作,同时所有者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监督制约经营者的行为。

朱长春(2014)在研究相关领域时,撰写了《公司治理标准》。在文中,他提出确保各方势力相互制约,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与此同时,他认为所有权是狭义公司治理的关键之处,即赋予管理层权限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监督。

与非国有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相比,国有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具有其独特的地方,即除了通常所说的“三会一层”,也要扩大党组织的积极影响,截止到2017年,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党建工作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相融合,这并非是第一次探索研究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早在1998年万福义先生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党委如何发挥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探索,但是XXX领导地位要坚持。但是在2017年以前大部分关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文章著作中以论证党建工作重要性为主究,而在2017年后党建工作如何助力国企改革的研究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此基础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渐趋于完善。

二、国外研究现状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始于西方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有经济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也存在国有经济的影子。只是发达国家多数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慢慢的国有经济占比就缩小,对国有企业的研究也不如之前多。国外相关学者认为,治理制度是由产权制度决定的,即企业采取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必然会依据它的性质和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治理制度,这一选择不由人主观意识来决定。简而言之,产权制度对企业治理结构尤为重要,具体包括治理方式、治理目标以及社会属性等层面都会受到前者的影响。国外经济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完善也一直非常关注,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观点有:

柯林·梅耶在研究过程中,明确指出人事安排、员工薪酬以及高层任命等制度均属于公司治理结构。除此之外,该制度必须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研究相关领域时,以沃特克与科克伦为首的英国学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会对多个主体构成影响。在决策过程中,获益主体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公司治理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经营权配置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奥利弗·哈特认为企业内部决策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他明确指出,当遇到以下情况时,公司治理问题的发生概率直线上升,分别是合同约束力不足,且交易费用较高;代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奥利弗·哈特表明,对公司资产使用权以及非人力资本控制权的分配,就是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在企业成立之初,一旦初始协议存在漏洞,必须由治理结构进行弥补。通过这种方式,尽量降低公司的损失。

哈佛大学教授施莱弗、维什尼认为“经理人的行为动机相较于股东的目标而言具有多元化,股东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经理人既要获得经济利益还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两者目标不能完全统一,因此经理人的私利性行为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在国际上绝大数发达国家通常都具有明确完善的法律体系,因此,法律是此类国家管理国企公司治理的主要依据。在1945年,“国会授权法”与“XX公司控制法”均由XXX制定。“安然公司事件”爆发于2001年,XXX随机应变,迅速推出了《SOX法》。简单来说,X公司治理结构取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新法案的支持。以德国为例,分离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是XX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该制度被称为双层委员制。为保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德国XX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德国公司治理规则》。与此同时,日本对独立董事会制度非常感兴趣,并尝试修改《商法》。在此基础上,独立董事会制度获得了法律方面的支持。

综上所述,外部控制模式与内部控制模式共同构成了企业治理模式。前者坚持股东至上的原则,主要存在于英美等国家;后者主张利益方至上的原则,主要存在于德日等国家。另外,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公司权力制衡方面是否设置了单独的监督机构-监事会。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前后变化对比和对调整方案实施效果进行的综合评价分析,再通过评估结论来对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该如何完善进行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的构成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第二章为研究设计部分,收集相关材料、分析案例特点、确定研究议题、介绍该论题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第三章为案例描述部分,介绍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情况,总结案例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原因以及目前采取的法人治理结构方案以及实施过程。

第四章为案例分析部分,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效果比较、目标实现程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为研究结论部分,根据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找出不足与原因,基于评价结果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1-1研究框架图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笔者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理解,以此获取所需信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实地问卷以及座谈会调查了解案例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以及方案实施情况和看法。

3.比较分析法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比较分析案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完善措施的前后变化并对其目标实现程度综合评价。

4.案例研究法

对案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进行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优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改善公司治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最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资料便于收集,研究更加深入彻底,将其应用于评估领域,可以针对性地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方案实施后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再由点及面地了解制度的整个优缺点和整体实施情况。

第四节 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权责边界,对党组织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与三会一层激励约束机制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有助于相关理论体系的进步和发展,同样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了借鉴材料。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本课题研究通过案例比较分析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政策实施前后公司相关变化,详细分析“三重一大”制度与党建工作对企业治理结构带来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找出当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供企业参考。不仅如此,也要找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方法,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国企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焦点议题的确定

一、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的总体情况

我国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并按照《公司法》建立了符合法律层面所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水平以及盈利能力方面,仍旧无法比肩私营企业。xxx办公厅在2017年4月,制定了《xxx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认为国企改革刻不容缓,而下一步改革计划与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与此同时,现代化企业制度也存在不少瑕疵,具体包括责权不清、约束不够、缺乏制衡,企业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较为特殊,国有股高度集中是最明显的特征。简而言之,国有股长期处于“一股独大”的状态。基于这一点,股东大会沦为摆设,无法有效约束管理层,致使企业绩效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泛行政化也不利于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和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在董事会层面,独立董事的比例较低,独立董事的权力受限制,其效用也达不到期望值;在监事会层面,监事会的设置和规模不合理,监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素质等原因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对企业的决策监督制衡作用;在经理人层面,经理人市场化发展还不够成熟,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公司对经理人的绩效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经理人“短期行为”频生,激励与约束均不到位。对照国有企业制度现代化目标来看,存在较多问题等待进一步完善,在优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上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二、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优化途径

1.完善制度基础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是依据《经济法》来构建,但是《经济法》一般是为了让企业适应某一时期的特点来制定的,经济形势一直在变化发展,只有不断完善经济制度才可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减少制度不符合经济国情的矛盾。

《经济法》中的法律制度是采用通用原则来编制的,对公司如何治理的具体操作并不是非常详细,换言之,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形式上与《公司法》相符,但实际上的治理效果与立法目的却相差甚远。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补充,特别是《公司章程》,在符合《公司法》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制适合本公司发展的《公司章程》。

2.多元化股权结构

在改革过程中,多元化股权结构有助于推动国企的发展。究其原因,多元化股权结构可以保障各方利益,对国有股形成制约。提升国有企业股权质量,增加各方的博弈,多元化股权更加有利于股东大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建立建立有效的审查监督机制,促使各方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3.科学配置经理人

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一直存在着泛行政化的现象,很多经理人是由国家直接任命,配置相应行政级别,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出的,这种泛行政化不利于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自主经营管理,经常出现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情况。要科学培育经理人市场,有效的竞争才能使经理人市场充满活力,经理人才会努力管好企业。

4.党组织融入公司治理

在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以盈利为基础,尽量避免亏本现象的发生。而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还要兼顾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国有企业党组织需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在决策前置程序中发挥作用,而一般企业通常情况下则是通过体制之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这个影响和国有企业不同是间接产生的。经过不断努力,中国xxx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资基础,因此,党组织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的影响普遍较深。

党组织不属于公司利益分配的操控,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党组织融入公司治理可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为突破当前的治理困境,国企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尽快完成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

在关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党组织能够注重长期利益,避免公司决策短视现象。企业应考虑通过怎样的程序和机制来发挥作用,怎样做到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中其他权力主体相适应。在处理人事变动时,要充分听取党组织的意见。与此同时,党组织也要结合岗位特点,为企业推荐更多青年才俊。在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和考核上,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简化各种申报流程,切实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杜绝贪腐现象,又能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治理能力。

  三、焦点议题

国有企业Z公司其成立时间较长,产品具有一定的区域市场优势,但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实力欠缺,综合实力相对同一母公司下的其他子公司较弱,发展瓶颈多,尚需时间提高整体竞争力。建立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Z公司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Z公司根据本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优化途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本文的焦点议题就是了解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如何,最终是否完成了预定的调整目标,完成程度如何,通过了解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指导Z公司后续治理工作,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持续有效的发展。

第二节 案例分析设计

首先对案例对象进行初访,通过资料和实地探访了解案例公司的企业背景、发展历史、行业背景以及发展现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与发展历程聚焦目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路径,为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评估,从评估结果中了解制度实行的有效性,从而指导完善今后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实现现代企业改革。

本文所需要的数据,是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络及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资料来收集财务数据、人力资源数据等,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虽然数据多而且杂,但是只有深入研究数据后的经营状况实质才能评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根据企业特点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方案的效果评估分析方法。

接着根据评估方法要求预约公司领导、管理层进行询问。对于中层领导干部,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本文所需数据。随后,还要对调查问卷数据以及访谈记录进行整理,根据专家意见,确定评估方法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按照评估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评估结论。

最后根据评估结论和研究探索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提出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关的建议。

第三节 案例理论工具介绍

一、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

罗斯在1973年,正式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他明确指出,代理关系是一方出于利益考虑,将自身决策权让渡给另一方,并要求后者代为行使决策权。普拉特和泽克豪瑟在1985年,对委托代理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发现代理关系中,往往存在信息非对称现象。以公司治理结构为例,企业持有人以决策权为代价,委托专业人才代为管理公司。期间,双方必须签订合约,并由管理层执行持有人的决策。当经营者承担的责任大于他的收益时,若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他可不必为此付出代价而又获得全部收益时,便会消极怠工,为在职消费寻找机会,这种行为就会带来代理成本。当釆用债务融资方式时,经营者为了获得更高收益会更加倾向于投资风险更大的项目,失败的投资行为产生的损失也属于企业代理成本。在实践过程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委托代理效果。因此,企业持有人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激励约束机制,使双方各取所需,从而达成共赢。

从实际情况来看,委托代理关系也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当中。以传统公有制经济为例,国家接受全体人民的委托,将执行权逐层下放。对于管理层而言,其舞弊的可能性来源于1978年的改革,一边由于所有者缺位,企业经营管理层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扩大在职消费,投资合理性偏低,严重损害了国企的利益。但是经过多番改革,也未能找到一种有效机制能在控制代理人行为上发挥较大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国企制定了薪酬激励机制。简单来说,双方拥有相同的目标,且利益高度一致,能够产生较好的化学反应。但是,由于考核期限比较短,容易造成经营短期化的倾向,不能真正衡量经营者的经营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呈负相关。企业持有人必须激发管理层的斗志,使后者的诉求与企业利益保持一致,在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努力保障持有人的权益。因此,许多企业仍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实践过程中,现代企业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为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代理理论的作用下,企业管理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分析路径变得更加丰富,治理经验也在不断累积,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解决治理问题。

2.利益相关者理论

经过反复研究,笔者发现企业所有权在上世纪80年代,共产生了两种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以“股东中心理论”为例,该理论提出企业持有人的资金以及实物投入,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因此,企业控制权与索取权理应归属持有人;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其他利益主体的存在,也会对企业发展构成影响。因此,企业所有权理应归属全体利益方。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由于物质资本在公司中地位逐渐下降产生的,它的核心观点有三个方面:(1)往企业中注入了生产要素的利益相关者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对团体目标构成影响。(2)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各方利益受到侵害。基于这一点,企业应该给予向公司注入生产要素的利益相关者们平等的权利,而不论他们注入的生产要素性质如何。(3)对于企业而言,其盈利能力受多个因素影响,具体包括员工、管理层以及持有人。因此,企业必须追求各方利益,才能保持健康发展的状态。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协调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包括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主旨就是要在保证各方利益诉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和长远发展。

利益相关理论符合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要求,是国有企业治理理论的重要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推动了公司治理主体方向的变化,让我们不再是只着眼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而是进一步注意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这使公司治理主体由原始的单一治理呈现多元化趋势,也让我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多了一条思考路径。

3.权力制衡理论

权力制衡理论强调在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通过权力来制约权力,即监督权力主体,使其均衡、稳定、健康地运行。我们在分析、解读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时,可以参考权力制衡理论,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权力制衡理论是政治革命中产生的,基于这一点,该理论拥有较强的政治性。在研究过程中,以孟德斯鸩为首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总结:(1)滥用权力的主体,是拥有权力的人。除此之外,约束以及监督职能的缺失,是滥用权力的基础。至高无上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2)在对等的情况下,双方才能相互制约。因此,约束方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内在权力比外在权利更具有约束性,要想权利受到约束必须通过权力制衡来实现。同时,由于实践中监督权难以被监督,致使监督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以权力制衡为例,其每一个主体既行使权力又制约权力,双方互相制衡约束,不可滥用权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制度的出现,逐渐发现权力制衡理论放在公司治理制度中也是适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制衡与分权是该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此,企业也要确保各个利益主体拥有一定的权力,且足以相互制衡。如今,国内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都会考虑通过健全权力制衡机制作为完善的路径之一,也是各公司在进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中绕不过的问题之一。

4.人力资本所有权论

经济学家Theodore W. Schultz在其著作中指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在传统观念中,公司的成立来自于物资资本的投入,物资是公司成立乃至运营的基础,其地位不可替代,而职工仅仅是物资资本雇佣的附属,不应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本的供给充足,人力资本贡献的重要性也就渐渐凸显了出来。对于企业而言,其竞争力与人力资源利用率密切相关。因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对企业产生归属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与资本是生产要素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提供物资资本的股东和提供人力资本的职工都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两者重要性应该是不相上下的。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以公司契约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公司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股东至上而不重视人力资本效能的传统理念在新的形势下逐渐暴露出不可避免的缺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公司是一个由不同资本所有者即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职工为公司的发展所付出的劳动跟股东投资的物资同样都是公司存在的前提。在进入公司之前,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对自己所提供的劳动要素享有完整所有权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对自己所提供的物资要素享有完整的所有权,但是,当两者进入公司后,其性质逐渐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企业持有人与员工处于同等地位,后者理应享有部分决策权。简单来说,企业必须对决策权进行划分,防止个别股东权力过大,导致各方利益受损。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赋予员工更多决策权,逐步增强自身凝聚力。

二、法人治理结构的效果评价方法

1.效果评价方法

在企业制度变更后,管理层要选取特定周期,综合评估制度实施效果。在撰写本文时,笔者运用到的企业制度改革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

(1)综合评分法

综合平分法是通过打分的方式,综合评价相关问题,并完成定性排序。在实践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分值范围与评价等级。除此之外,评价指标和评价项目也属于必须确认的内容。然后以适当的方式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在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中选择,或者两者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定性标准带有主观性,不如定量标准那么准确,但是有的实际情况下采用定量标准所需要的数据较多,工作量过于繁重,人们还是会选择组织专家团进行打分来进行判定。随后,由评估小组选定方案,汇报给专家团进行评价,最终确定执行方案。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进行连续分解,通过一定方法得到每一层次各指标对上一层次指标的优先权重,再计算出综合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法可用于对企业制度改革效果的评价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量进行分析的步骤为: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完成目标树图的绘制任务;②以目标树图为基础,采用专业检测手法,构建一致性较高的判断优先矩阵。随后,技术人员要对权重系数进行计算,逐步完成权重组合以及归一化处理;③计算每一个指标分值④求组合评分,将各分案评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2.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和选择

通常我们评价一个事物会选择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因为选择一个指标进行评价往往是片面也是不合理的,影响评价的因素多而复杂这就会涉及多个层次多个指标,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综合评价方法并不唯一,如何选择一个正确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从研究目的、方法使用路径、适用场景来考虑。但多数综合评价方法都需要考虑研究的问题是:选择评价指标、计算权重、评价标准和最终计量:

(1)选择评价指标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①系统性,指标之间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②典型性,指标应尽可能地满足评价目标要求来设立。③互异性,各指标独立性较强,重叠部分的可能性为0。④可量化性,指标一定是可以进行量化操作的,否则不利于将指标统一起来进行比较。

(2)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研究过程中,通常根据评价指标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将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也很多,而定性法的应用频率最高。

(3)评价标准值的确定方法通常是将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进行赋值,再将评价单位的实际数据与标准进行比较,用科学的方法得出该评价单位的实际得分。

(4)最终计量。在计算综合评分时,必须累积加权后的标化值。再将综合评分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更具有优势的方案,或者将结果与指定的分值标准划分区域相比较,确定该方案的优良程度。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Z公司改制效果评价的特点,选择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国有企业Z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层次分析法能够得出较为准确的研究结果。简而言之,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是可以进行相互运算比较的。而且这种方法既有定性方法简单易懂的优点又有定量方法客观准确的优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变成多个简单的问题,而且通过统一标准化后简单的数学运算方式计算得出综合性的结果易于比较,掌握难度较低。与此同时,层次分析法的推广性与通用性极强,是国企的主要绩效评价方式。

第三章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调整

第一节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Z公司所从事经营的行业属于建筑工程行业,这类产业多由规模较大、资金技术较为雄厚的国有企业把持,尤其是国家大型的重点项目,基本上国有企业出于垄断地位。以Z公司为例,GX集团是企业的母公司。因此,79.44%的企业股份均由集团控制。基于这一点,股东大会逐渐沦为摆设。Z公司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运营中出现与之对应的问题。

1.股东大会有名无实

在实践过程中,股东大会无法对GX集团形成制约,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简单来说,股权结构单一导致大股东很容易控制着整个企业经营决策,对经营者进行干预,而其他中小股东没有发言权,股东会做出的决策往往反映着大股东的意愿,很多决定会前就已经定好,小股东没有办法约束和制约大股东,导致股东会应有的作用弱化,召开效果不理想。

2.董事会职能发挥不足

董事会通常作为公司核心机构,一边代表股东作出决策,一边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双重作用。但从Z公司的实际情况看,董事会发挥的作用也相当有限。首先,从董事结构上看,公司只设立了一个内部执行董事,董事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董事会决策的有效性深受影响。再次,Z公司的董事是技术人员出身并非职业化出生,对公司业务管理能力有限,公司的重大决策事项的决定权掌握在经理层,缺乏对公司战略发展、管理等专业的知识导致董事会无法向经理层的行使有效的监督。

3.监事会监督效率低

为提高决策的合理性,监事会应承担起权力制衡的责任。究其原因,监事会成员均由股东构成,其核心诉求与企业利益完全一致。需要注意的是,监事人数过少,监事人数刚刚达到公司法的最低标准,虽然独立性较高,但行动能力不足。究其原因,Z公司的公司章程中对于监事会的组成、行动以及职权等规定较为模糊,导致监事会并无实权。在这种情况下,监事会权利范围的局限性和监督内容的不足造成了有效的监督更加难以实现。

4.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简单来说,前者股权过于集中,导致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流于表形式而国有股又掌握在XX手中,企业的经济行为难免表现为XX行为,XX决策角度不是以收益最大化来进行决策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回报率较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而国有企业Z公司形成内部人控制主要属于另一种,即监控力度不足,导致股东大会失去控制权。而管理层的诉求与公司利益不符,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当管理层的自身利益与公司相反时,作为享受公司剩余控制及所有权的内部人很有可能会损害其他相对外部人的利益。与此同时,企业的外部约束力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企业的施工周期过长,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和长期债务,而清收清欠工作不及时,使得坏账增加、销售收入虚增,仅仅维护了经理层的短期利益,虚假的经营成果导致了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也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Z公司的部分员工是通过经理层的关系进入到公司各部门就职。由于此类员工的学习能力不强,专业水平较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施工进度会受到阻碍。

二、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

公司股东构成情况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资本构成情况决定了权力分配情况,高资本拥有者必定会寻求公司控制权。Z公司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为79.44%,在此基础上,集团成为企业的实际掌控者,而中小股东彻底失去参与管理的机会。基于这一点,股东大会对公司管理起不到作用。

2.契约的不完整性

国有企业Z公司在法人治理中应用的契约关系主要依据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无法准确地预测经济行为,没有办法将所有的经济行为囊括其中,一些经济行为没有在公司章程中作出规范和规定时,道德风险直线上升。因此,增强公司法人的监督力度,能够杜绝逆向选择以及舞弊现象。

3.经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

国企改制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由XX决定的,经营者的收益与其管理水平并不挂钩。久而久之,企业家失去投资信心,流失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有经理层压力不足,少了自身追求进步的内生力。再加上管理层的薪酬计算方式较为特殊,而奖励机制存在局限性,使得经理层通过隧道效应寻求隐形收入,或者扩大其在职消费,而受益未与其承担的风险挂钩,导致他们的选择充满行政色彩,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这些问题由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若是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科学合理,换句话说,当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其业绩不挂钩或者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不挂钩时,都会导致经理层问题的产生。

从实际情况来看,报酬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层的核心管理体系,但是缺少业绩考核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刺激经理层,使得经理层降低了争取企业最大化的主观能动性。经理人的聘用与解聘由于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不能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这就造成了无法有效对经理层行为进行约束。

第二节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方案

一、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法人治理结构的预期效果涉及以下几点:1.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协助XX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尽快获得法律方面的认可。2.增强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企业法人结构变得更加完善。3.充分发挥人才激励作用,造就一批有德有识职业经理人和管理者,培育出业务精通、远见卓识、忠实勤勉的董事、监事队伍。4.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权力主体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和成本管理明显改善。5.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

二、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

对于企业而言,获取利润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私营企业在决策过程中,会放弃部分利润较低的交易。而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还要兼顾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国有企业党组织需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在决策前置程序中发挥作用,而一般企业通常情况下则是通过体制之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这个影响和国有企业不同是间接产生的。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资基础,因此,党组织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的影响普遍较深。

国有企业Z公司在研究本公司自身法人治理结构特点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薪酬激励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简单来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与此同时,也要修改部分规章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对各主体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具体包括股东大会、监事会、党组织以及职工大会等群体。不仅如此,企业也要遵循“三重一大”原则,逐步实现机制、体制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国有企业Z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方案内容

在经营过程中,企业以《公司法》为基础,持续调整企业法人结构,使公司变得更加规范。公司修订了《章程》中关于个权利主体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各项管理制度、议事规则以及职权范围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减少不规范运作,又可以优化管理机制,提升内部资源利用率,从而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1.修订《公司章程》

(1)《公司章程》中将关于公司中国xxx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相关内容作了以下改动:公司下属单位党组织实行双重领导制,除了受公司党委的主要领导外同时接受党组织所在地的省市区党委领导。

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对领导体制进行了改制改革,具体包括管理层的职务任命以及讨论重大问题时,必须完成的前置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合理。

(2)对于企业而言,监事会、董事会以及股东会都要遵守《公司章程》。对权力主体的任免程序、上岗后的责任和义务范围、薪酬激励机制以及约束监督机制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各权力主体主持召开会议的程序与要求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是各权力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依据。

(3)《公司章程》中对经理层聘任程序、责任义务作了相关规定。除此之外,企业也完善了管理层考核系统。简单来说,企业绩效与管理层薪酬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会以企业利益为基础,逐步开展各项商务活动。

(4)《公司章程》中特别设置了法人治理结构日常工作秘书,加强与公司股东、执行董事、监事的工作联系,及时向股东会、执行董事、监事提供公司年度工作报告、规章制度、财务报表、重要文件、领导讲话等信息材料,保证执行董事、监事有效履职。除此之外,工作秘书也要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包括办事、办会以及办文等方面,并协助各部门进行沟通,逐步完善工作联动制度,促进法人治理结构高效运转。

(5)《公司章程》为了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对其他的相关者组织形式积极推行民主管理,为其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能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三重一大”制度

公司按照中央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对国有企业提出的的意见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建立了“三重一大”制度,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

(1)对于企业而言,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遵守民族、科学以及依法等决策原则。坚持XXX方针政策,积极拥护XXX领导,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在决策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尊重员工意见,并赋予员工部分决策权。在此基础上,既可以避免决策失误,还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2)在经营过程中,“三重一大”原则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该原则是由大额资金运作、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以及重大决策构成的。在此基础上,明确判定“重大”“重要”的标准,此标准既要有实用性又要有实质内容,既要有考核办法,还要可记录以便事后确定责任。以重大决策事项为例,其涉及范围包括:上级指令、党政建设、职工利益、突发性事件、重大公共事件、规章制度的更改、债务重组、资本运营状况、资产管理情况以及战略决策变化等内容。针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其涉及范围包括:收购及建设;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担保项目;年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单笔金额超过100万(超过200万时,必须及时汇报审批),设备零部件和小型机具单批采购金额 100 万元以上项目,基建维修改造单项金额100 万以上项目,当非生产性服务采购项目以及非生产性大宗物资的单笔金额超过50万时,必须进行汇报审查。在此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实施项目拆零或集中采购;对外投资项目;现代化信息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金融类业务;其他相关事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涵盖内容较少,具体包括:超出预算的资金使用及调动;超过200万元的单笔对外支付金额;对外单笔5万元或连续十二月内累计超过15万元的资金流转,具体包括赞助以及捐赠等活动;具备委托性质的外部借贷;其他相关事项。

对于以上经济事项已经相关决策程序审议同意的,该事项涉及的审批范围内对外款项支付不再单独履行决策程序。对于企业而言,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文件标准,对大额度资金进行评估。

第三节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实施过程

一、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在宣传过程中,企业报刊、企业官网、OA协同工作平台、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均属于企业的宣传工具。对于企业而言,将方案核心价值观写成标语是宣传调整方案的主要方式。整理相关文件制作宣传学习资料,广泛宣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目的意义、规章制度,并提供专门的渠道给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企业发展部收集整理信息后进行反馈。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训

国有企业Z公司分批分次地组织单位的领导和职工进行培训与学习,学习《公司法》、《公司章程》中的规章制度,了解市场经济下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知识,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理解支持改革方针,才能确保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科学有序进行。与此同时,企业要采用总结归纳、组织考核以及导师授课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明白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特别是让员工明白法人治理结构调整能使企业进步发展,能给职工带来积极影响,使全公司积极参与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工作中去。

三、利用多种活动进行理解渗透

国有企业Z公司积极开展互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企业要从精神以及物质方面入手,对优秀员工进行嘉奖。通过具体的形象使职工充分理解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进步意义,从而提升职工的参与度。设立达标评比活动,将各部门各组织机构执行情况与目标进行比较,执行情况优良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当员工的建议比较合理时,企业也要进行嘉奖,这样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对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目标与精神了解更加详细细致。

第四章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效果比较

实施了前述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方案后,由于财务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为了判定此方案产生的效果,在这里首先通过对法人结构调整前后的财务指标变化进行比较验证。

在衡量企业经营效益时,一般会以营收增幅、资产构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重要财务指标为依据,并对所需数据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对比分析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的情况,以确定影响了财务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2015年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前和2018年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结构调整的主要财务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4-1: Z公司2015年和2018年重要财务指标 单位:万元

项目 2015年 2018年
流动资产 63688.21 139605.60
流动负债 61189.14 94083.94
资产总额 83121.27 157282.94
负债总额 61518.17 111670.88
销售收入 111239.56 180260.60
净利润 1387.44 4305.1
成本费用 109738.35 174942.91

(注:数据来源于国有企业Z公司2015-2018年财务报表)

一、企业获利能力比较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绩效与获利能力呈正相关。究其原因,获利能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都会关注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获利能力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经理人的管理水平。

1.资产报酬率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者而言,资产报酬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其所持有的资产总额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需特别指出的是,经营者的资产获益水平与其资产报酬率呈明显的正向关联。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资产报酬率等于净利润与资产总额比值的百分率。

2015年资产报酬率=1387.44/(56290.6+83121.27)/2)=1.99%

2018年资产报酬率=4305.1/[(116451.57+157282.94)/2] =3.15%

以上结果表明过于企业Z公司在进行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资产报酬率相比调整前有所提高,换而言之,Z公司对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销售净利率

在生产经营实务中,企业的销售净利率指的是企业通过产品销售所获得的净利润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比值。通常情况下,销售净利率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销售创收的能力。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销售净利率等于净利润与销售收入总额比值的百分率。

2015年销售净利率=(1387.44/111239.56) X100%=1.25%

2018年销售净利率=( 4305.1/180260.6) X100%=2.39%

以上结果表明,国有企业Z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的销售净利率相比国有企业Z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有所提高。具体来说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前,企业能够获得1.25元的百元净利润。调整过后,企业能够获得2.39元的百元净利润,增长率1.14元。这说明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销售收入的盈利水平提高,也证明了Z公司在经过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获利能力有所提高。

3.企业成本费用净利率

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企业成本费用净利率一般指的是投入成本与所获收益之间的比值,很多情况下也称之为成本收益率。由定义可知,在销售总额保持恒定的前提下,支付的成本越高,获取的收益越少。因此,成本与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企业成本费用净利率等于净利润与总成本比值的百分率。

2015年成本费用净利率=( 1387.44/109738.35) *100%=1.26%

2018年成本费用净利率=( 4305.1/174942.91) *100%=2.46%

以上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Z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国有企业Z公司成本费用净利率相比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有所提高,也说明了在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润。

二、债务风险比较分析

在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维持运营。基于这一点,企业的偿债能力对其经营的持续性及长期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所具有的偿债能力通常有长期与短期之别。以前者为例,当财务状况较为稳定时,企业具有的长期偿债能力会显著提升,当财务状况波动幅度较大时,长期偿债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而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资产变现能力,二者均对短期偿债能力有正向影响。

1.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如前文所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由其持有的现金流量以及资产变现能力所决定。如果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将优质资产变现,则说明企业所持有的资产质量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拥有较高的内部资源利用率。反之,企业很可能陷入资金困境。需要注意的是,通常用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速动比率以及流动比率。流动比率的计算方法为:

流动比率等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值。

2015年末流动比率=63688.19/61189.25=1.04

2018年末流动比率=139605.60/ 94083.94=1.48

以上结果表明经过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大幅度提升,虽然增加幅度不大,但是可以说明短期债务风险减小了。

2.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关系到自身财务状况。基于这一点,各个利益方为了全面了解企业债务风险会更加看重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当前而言,在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进行估算或分析时,通常会用到资产负债率以及产权比率等财务指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体现为企业总资产与总负债之间的比值,也成为负债比率。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方法为:

资产负债率等于总负债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

2015年资产负债率=61518.17/83121.27=0.74

2018年资产负债率=111670.88/157282.94=0.71

以上结果表明2015年,债权人为企业提供74%资产。换而言之,企业每一百元的资产要负担近74元的债务,资足以抵债。2018年国有企业Z公司相比2015年有所降低,每一百元资产所承担的债务降低为71元,由是观之,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不断提升。

三、企业资产质量比较分析

资产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同时资产质量也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体现,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均为反应企业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资产平均额指的是核算期初始资产总额及期末资产总额的均值,资产周转率的计算方法为:

资产周转率等于销售收入与资产平均额的比值。

2015年总资产周转率=111239.56/[(56290.6+83121.27)/2]=0.16

2018年总资产周转率= 180260.60/[(116451.57+157282.94)/2] =1.31

以上结果表明国有企业Z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后总资产周转率相比调整前有所提高,也说明了国有企业Z公司的销售效率和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要比调整前有所提高。

第二节 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目标实现程度分析

一、Z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日趋完善

基于公司长远发展的需求和《公司章程》的要求,公司管理人员的选择在任人唯亲上有所改善,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选择与考评机制:企业积极探索竞争上岗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选择不同的录用方式和选拔渠道,将组织推荐和社会招聘有机结合起来。董事会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资质审查和业绩考评,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体系。

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年薪加奖金的薪酬体系,提高奖金额度,增加员工年收入中奖金所占的比重,在员工心中树立按劳取酬的观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既体现了经理层劳动价值又对经理层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公司章程》中对经理层的履职范围、权责划分等做了进一步详细的完善。

二、党组织在企业中核心领导作用加强

经过调整后,提高了员工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认可了党建工作价值以及对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减少了对党务工作简单应付的现象。党组织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参与度有所增加,对人才的选拔任用的监督职能增强。党建工作方式较传统工作方式有一定的进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使得企业员工更好的消化吸收政治思想和XXX指导方针。党建工作者在进行党建工作中能得到认同,大大提高了其积极性,能更好的的为职工切身利益去解决问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队伍建设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更好的领导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人员结构合理优化

自企业成立以来,内部的人事安排存在部分瑕疵。其中,人员超编现象愈发明显,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为此,公司把机关机构进行合并精简,突出部门主要职能,严格按任职程序、岗位要求对公司人员进行整理。此番调整后公司部门设置更为合理,减少了业务联系环节,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组织结构精简后更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化的要求。

第三节 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效果的评估

本文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法人治理结构效果进行评估,选择层次分析法的理由在介绍理论工具一章中提到,在此不再赘述。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以层次理论分析为例,构建好的层次模型能够高质有效的完成评估任务,模型的建立也是分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概括来说,就是将评价目标使用关键指标进行科学分析后层层分解为具体指标,再用目标树图准确地表示出来的过程。要综合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应该对目标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评价指标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针对国有企业Z公司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的思考分析,选取了与调整目标联系度较高同时比较能够反映方案实施效果的若干个指标,把这些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管理效益、财务效益、经营效益。在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生成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又具体到变量的选取,比如在对财务效益分析中,研究人员从多维度对该指标进行细化分析,在获利能力指标中具体选取了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2个变量指标,在对债务风险进行分析时,选用资产负债率及速动比率两个重要指标;使用资产周转率及销售增长率等财务指标分别对资产质量以及营收增幅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多维指标对财务效益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其它指标类同,具体如图4-1评价指标目标树图所示。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图4-1. 评价指标目标树图

  二、设定判断矩阵

本公司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设定了相对权重值为判断值,即:下一层元素在其上元素中所占的比重。用i,j代表上下相邻的两个元素,则aij即为权重值。以n代表元素的总数量,对元素进行分级并相应的赋以1至9九个数值,实现对其的具体量化。相关数据于图表4-2所示。选择了8名对Z公司治理情况比较了解的专家对i元素相对j元素重要性进行综合评定。该判断需对目标树上下层次进行多次打分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更精确的评估量值,通过成对比较判断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有限矩阵,从而确定方案实施的优先级。具体如表4-3所示。

  表4-2 :目标数图各层次评分标准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表4-3 :第一层子目标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同理可得其他分层中各项目指标的权重系数,再通过取两两乘积的方式求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详细结果如表4-4所示:

表4-4 :各层次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表

分层指标 分类指标 具体指标 组合权重
管理效益

(权重0.558)

人力资源管理

(权重0.089)

年龄结构(权重0.375)0.019
学历结构(权重0.625)0.031
治理结构

(权重0.587)

责权清晰(权重0.595)0.194
任免激励与约束(权重0.277)0.091
业绩评价激励与约束(权重0.129)0.042
XXX建设

(权重0.324)

参与重大决策(权重0.417)0.075
党风廉政建设(权重0.269)0.049
党员队伍建设(权重0.121)0.022
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权重0.193)0.035
财务效益

(权重0.320)

获利能力

(权重0.477)

总资产报酬率(权重0.778)0.118
销售利润率(权重0.222)0.034
债务风险

(权重0.270)

资产负债率(权重0.643)0.056
速动比率(权重0.357)0.031
资产质量

(权重0.174)

总资产周转率(权重1.000)0.056
经营增长

(权重0.079)

销售增长率(权重1.000)0.025
经营效益

(权重0.122)

运营指标

权重(1.00)

产量(权重0.667)0.081
业务范围(权重0.333)0.041

三、一致性检验

在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权重系数的特点,并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采用一致性指标检验计算方法,从而确保检验的完整性。一般而言,当阶数未超过2时,可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阶数超过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其一致性被称为随机一致性,用CR代为表示。随机一致性等于判断矩阵当前的一致性与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之间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一般认为,当 CR<0.1时,矩阵的一致程度可被接受,即计算得的各项权重可以接受。按下述公式可计算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为:

n 1 2 3 4 5 6 7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就计算结果而言,最大特征根等于被检层阶的子目标值,可以用m表示。以第一层矩阵为例: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因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1,证明第一层计算的各项权重可以接受。

四、确定效益评价指标值

1.财务效益指标值的确定

通过取得国有企业Z公司的相关财务数值,对指标数值进行推算。随后,找出行业平均值与计算结果之间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该行业的指标数值共分为较差、较低、平均、良好以及优秀,分别对应0.2、0.4、0.6、0.8以及1的区间值。

国有企业Z公司2018年总资产报酬率为4.21%,2015年该指标的数值为2.77%,按照目前普遍使用的量化标准,当该指标数值高于6.9%时,记为1分,当指标数值为5%时,记为0.8分,当指标数值为2.8%时记为0.6分,大于-0.1%小于2.8%得0.4至0.6分,大于-3.6%小于0.2分,小于-3.6%记为0分,其间数值按照比例取相应分值。在研究过程中,单项指标所获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档基础分+(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从公式可得,2018年总资产报酬率得分为:0.6+(4.21%-2.8%)/(5%-2.8%)×0.2=0.728

2015年总资产报酬率得分为0.4+(2.77%+0.1%)/(2.8%+0.1%)×0.2=0.598

2.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指标值的确定

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具体指标的得分评价的方法有多种,目前被广泛采用得有综合指数法、功效系数法等。与其他方法相比,功效系数法收集数据相对较多,但计算时相对简单,更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利用功效函数,对各项指标权数进行量化计算。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单项评价分数值,推算出指标综合评价分数的过程,被称为功效系数法。在实施经济评价时,功效系数法的应用频率极高。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式属于定量评价法。简而言之,单项指标所获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档基础分+(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对指标进行量化赋权时,通常是邀请多个专家组建项目评估小组,再以各项指标为基础,逐步完成总权数的分配任务。最后,研究人员在检测指标权重时,必须采用数理统计的方式,对分配结果进行校正。

指标标准值分为n个档次,每个档次有自己的标准系数,将评价对象与同类企业的平均值作比较得出指标系数。通常的做法是将标准系数分为以下档次:当标准系数为0时,表明指数标准值处于较差值以下;当标准系数为0.2时,说明该指标数值处于较差水平;当标准系数值为0.4时,说明该指标数值相对较低;当标准系数值为0.6时,说明指标数值已达到或超过平均值;当标准系数为0.8时,表明指数标准值处于良好值及以上;当标准系数为1时,表明指数标准值处于优秀值及以上。

通过以上步骤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国有企业Z公司效益评价指标值,见表4-5

  表4-5 :国有企业Z公司效益评价指标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五、综合评分

在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以相关数据为基础,逐步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在计算综合评分指数GI时,必须采用以下公式: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在公式中,Pi表示的是第i个用以评价指标的量化数值,此类数值共有m个。

则,2015年综合评分指数GI=C1P1+C2P2+C3P3+…+C17P17=0.019×0.458+0.031×0.312+0.194×0.517+…+0.041×0.373=0.4766

2018年综合评分指数GI=C1P1+C2P2+C3P3+…+C17P17=0.019×0.614+0.031×0.489+0.194×0.687+…+0.041×0.539=0.6604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企业拥有47.66的综合绩效分值。Z公司2018年的综合绩效分值为66.04分。国资委对企业综合效益评价标准的划分如下表:

表4-6:企业效益评价标准划分表

评价得分(X) 评价类型 具体级别
X≥95分 优(A) A++
95分>X≥90分 A+
90分>X≥85分 A
85分>X≥80分 良(B) B+
80分>X≥75分 B
75分>X≥85分 B-
70分>X≥60分 中(C) C
60分>X≥50分 C-
50分>X≥40分 低(D) D
40分>X 差(E) E

与上表中的标准数值相比较可得,国有企业Z公司2015年的综合效益级别为D级,2018年的综合效益级别为C级,综合效益上升了两个级别。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根据上一章的计算结果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处理结果,可以得出国有企业Z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效果的结论:通过《公司章程》调整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各权力主体关系,尤其是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中确立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以及实施“三重一大”制度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现代化发展。

企业经营行为的准则依据就是公司章程,与经济法规不同的一个特性是具有定制性,它是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制定的,是公司一切规章制度的依据和来源,公司法不可能兼顾每个公司的特性做出规定,只能就普通共性问题做出规定,这时就需要《公司章程》来发挥作用,保障经营以及治理策略的自由性。实行制定有效的《公司章程》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实行治理,使公司能在责权清晰、利益协调的基础上运行。党组织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在公司中确立政治核心地位,发挥其重要的引导监督作用?众所周知公司章程在公司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有利于XXX地位的确立,依靠党组织来监督权力主体行为,这国有企业另一种重要的独特的权利约束机制。还可以充分发挥XXX组织协调优势,强化配合度,增进执行力,实现监管对决策所有流程的全面覆盖,突出政治意识及核心意识,可以更好实现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代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国有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在企业存续经营中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旦出现失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更甚给企业带来面临破产的危机。“三重一大”制度是一种集体决策制度,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可以提高决策科学性、有效性,而且广泛听取意见有利于化解企业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的矛盾,促进和谐。从防范经营风险上讲,决策前经过各方研究讨论,可以有效减少由于领导层专断而进行盲目决策,目光不够长远的问题,如此一来规避了经营风险,更好地保障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持久发展。从企业规范经营来看,在决策中严格按照“三重一大”议事程序,体现各主体之间的有效制衡,把握决策的范围与界限,兼顾民主与效率,建立科学决策的长效机制。从决策落实来看,决策制定后要继续查找落实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对决策监督不可放松,保证决策落到实处且方向不偏不移。“三重一大”中对企业党组织做了明确的要求,党组织的先进性可以带动领导班子增强集体意识、依法依规办事、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且在整个决策制定实施过程中起着很好的监督作用,能够引导保障决策的科学有效性。

第二节 基于评价结果的对策及建议

一、发挥公司章程规范作用

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的开始,是公司各权利主体的活动原则,由于公司章程在公司法可定制型,各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划来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为保护公司集体利益制定了相关依据,要想形成科学高效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借助公司章程中对各权力主体职责权限的规范来实现。公司章程的对外公示性,可以让外部人对公司的治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增强信息的对称性,发挥外部人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公司治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是对公司中“三会一层”的权责边界要明晰,以构建完整的责任体系去推进公司章程的修订。国有企业股东作为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有责任义务去保障国有资产不遭受流失,作为权利机构要保持国有企业经济性和政治性的平衡,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顾此失彼,导致国有资产的闲置或浪费;国有企业董事会承担着重大决策职能,是公司治理的主导及最高执行者,董事会的构建应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董事会各成员的权责进行清晰的划分,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的发生;监事会可以独立行使监督权,在人员选择上应尽量选择懂经营专业人员,在公司章程中也应明确监事的监督权力,若因监督不利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监督责任;经理层作为公司决策的执行机构,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应在公司章程中严格规定经理人的选拔与考核制度,建立详细具体的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在保证公司章程完整性的同时也要明确各权利主体的职责边界,各权力主体在各自的职能定位上要相对分离,尽量不要出现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或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这种职责不明的情况,各司其职,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干预,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通过公司章程对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政治核心地位进行一定的制度保障。企业治理中重视XXX领导,借助XXX纯洁性、先进性和时代性提高政治站位,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科学发展;党组织是企业治理中的协调者,党内团结友爱、民主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可以带动企业的经营发展,建立沟通机制可以减小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党组织是企业治理中的监督者,通过思想监督,可以从苗头处及时进行纠正,通过党管干部对领导层进行监督问责,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履职担当层层压实。大多公司在公司章程中对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导致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得不到保障,而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操作性要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党组织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发挥出作用。故而制定完善的章程来确保党在法人治理结构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可以充分体现出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

二、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效落实,应该体现在决策前深入调查研究,决策时群策群力,决策执行中有强有力的监督,决策执行后结果可溯源。这项制度使决策透明度高方法较为科学,能有效预防腐败和决策失误,集体决策还能使企业更加和谐,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决策前深入调查是保证决策正确的基础,只有各个视角全方位地了解情况、掌握了详尽的资料,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的思考研究,制定初步计划方案后进行科学论证,做好准备工作才不会打没有准备的仗,才能减少决策失误。每次决策面临的问题可能都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查论证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保证决策的合理有效性。

在决策时广泛征求意见的必要性在于不仅能够避免领导层独断专行、逃避监督,通过集思广益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为国有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决策的合理有效性,另一方面焕发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因为决策执行中的一些困难领导层难以预见,决策难免会笼统化、原则化,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和标准,这就导致决策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高、难以实施下去,在决策时,充分的讨论还可以提升决策的可操作性。

在决策执行中要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加强考核监督,保证决策在大方向上保持不变,在细节上落实到位。

在决策执行后,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在“三重一大”制度的整个落实过程中要让党组织参与进来。党组织组织学习培训从思想上增强管理人员民主意识灌输民主管理理念,使之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三重一大”决策提供思想保证;党组织强化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养,着力造就才能卓越的管理人才,为“三重一大”决策提供了人才保证;党组织重视强化廉政建设,在重大问题决策中有着强有力的监督作用,为“三重一大”决策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这样可以规范权利实体和程序的运行,在源头上进行监督预防,使约束更有力、制约机制更加健全,国有资产增值更有保障。

三、健全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是激励机制,由于Z公司并非上市国有企业,对经理人的薪酬激励不存在股票期权这一物质激励方式,所以可以以年薪制作为Z公司经理人的薪酬激励方式。年薪由基本工资和风险收入组成,基本收入在完成企业基本经营目标后就可以获得,风险收入在本质上是对经理人优异工作成绩的奖励,对提高人经理人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风险收入比例,使其工作努力程度与薪酬呈正相关关系,自身利益与企业目标一致,经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必然会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不断努力。完善Z公司经理人激励机制除了从物质利益以外,还可以从精神利益入手。通过授予的荣誉、更好的晋升平台、任职的肯定增强其使命感和成就感,满足经理人自我价值的提升。

其次是约束机制,由于Z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是“一股独大”式的国有企业性质,经理人市场不是严格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进行竞选和考核,主要是依赖内部的晋升和集团公司内部的轮换,没有明确的对经理人进行绩效考核的标准,经理人经营不善可能会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感受不到经营不善可能导致被辞退的威胁,可能增加其道德风险行为,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所以企业要对经理人的绩效进行合理的考核,定下明确的考核标准,对经理人实行严格的考评,约束经理人只注重个人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司长期利益的道德风险行为,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经理人为了维护自身良好的职业声誉也会形成道德风险行为的约束,一直处于经营不善的经理人,可能会对其职业声誉造成一定损失,失去自身的竞争优势,所以实行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可以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约束,为了让自己在人力市场上不丧失竞争优势不断升值,经理人将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管理经营企业,减少了代理人的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

四、形成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良好氛围

国有企业Z公司要想不断优化法人治理结构,除了在领导层面上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还要重视领导层面以外的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共同努力建设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治理文化。

第一,国有企业Z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容易导致决策层独断专行的现象,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加强来自其他各方的监督,Z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长是带有典型国有企业色彩的企业,保留了国有企业在历史发展中的精髓,将“老三会”民主监督职能有效融入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仅可以使整个企业职工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创造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还可以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企业长久高效的经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优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扩大监督制衡机制,即在领导层面形成有效制衡的同时也要让职工参与管理监督,是职工的诉求得到充分有效表达,保障其在企业中应有的权益。企业在进行重要决策时,还应尊重职工所具有的建议权,形成组织的集体智慧,全员全面进行管理。还需要保障职工对决策层所做出决策应有的监督权,形成内部民主制约机制,特别是在涉及到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时,更要按照相关要求和程序,对决策进行监督。

第二,Z公司若想继续深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除了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加强国有企业治理文化建设。企业治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完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理念来支持,可以将企业文化的建立当做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治理文化体现的是企业治理的基本理念或者价值取向,国有企业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认识准确性,可以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和运行效率。强化现代治理理念,在整个公司层面上形成良好的治理文化氛围,在实质上把握法人治理结构而不是一些仅仅流于形式的做法。具体而言,一是树立符合现代化的治理文化内核,使企业文化能够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从内生力量上促进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二是要在核心价值观下形成具体的规章制度,这个制度可以是正式的契约和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惯例,主旨是强化权利、责任、义务三者的统一,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经营制度下既要相互协作支持以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又要在过程中保持各方之间的有效制衡,重视人力资本的权益,使各方利益得到合理保障。三是重视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党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极大的助力。此外,国有企业由于其性质较为特殊,在文化治理建设中对治理理念的宣传教育在领导层和普通员工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上下形成共识,推进治理文化建设在实践中的进展,使传统治理文化向现代治理文化转型,进而建立健全具有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 xxx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J]. 交通财会,2017(6):82-84.

[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85.

[3]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融资结构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5,(1).

[4] 林毅夫,蔡昉,李周.国有企业的改革核心是创造竞争的环境[J].改革,1995,(3).

[5] 张维迎.现代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45.

[6] 倪健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3.

[7] 朱长春.公司治理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2.

[8] 张冉.中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08).

[9] 徐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董事会制度研究-以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D].复旦大学,2012,(2)

[10] 丰存斌.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路径[J].经济问题, 2017(11):75-77,98 .

[11] 彭宁.国企全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完善探析[J].中国市场,2018:175-176.

[12] 杨永丰.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及改进策略探讨[J].才智,2018,(20).

[13] 王彦玲.谈基层国企XXX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

[14] 王昔.浅议党建工作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协同完善 [J]. 职工法律天地 ,2018,(04).

[15] 向清,何碧欣.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研报告[C].2005年中国欧盟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2005:475-486.

[16] 朱继军.论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C].中国通信学会,四川省通信学会,2004:183-188.

[17] 李守谭.国有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C].中国煤炭学会,2006:172-174.

[18] 卢优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与完善 [J].财经界,2017(11).

[19] 陈仕婷.构建有效制衡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J].思路视野,2017,(25):56-57.

[20] 曾鸿钧,商文通,安海燕.提升国有企业党建引领力——建立国企党建与法人治理结构融合机制的研究报告[J].当代电力文化,2018(07):13-19.

[21] 周一帆. 公司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

[22] 张红生. 国有公司治理体制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国有资产管理,2000(05):36-38.

[23] 孙烨,孙凤英. 建立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J].经济视角,2004(03):53-55.

[25] 刘卫东,崔旭. 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J].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1):2.

[26] 申志东.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 审计究,2013(02):108-114.

[27] 袁轩宇. 简论我国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0(29):76-77.

[28] 王世伟. 浅析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J].技术经济, 2003(03):14-16.

[29] 聂俊华,郭万红.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探析[J].传承, 2012(04):65-67.

[30] 王鸥. 法商结合对促进我国金融企业发展的思考[J]. 中国经贸导刊,2013(11): 36-38.

[31] 杜丽婷. 我国公司治理问题探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8(09):156-158.

[32] 李新挪. 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若干问题[J].市场研究, 2004(06):31-32.

[33] 赵春雷. 浅谈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方法[J].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6(08):54-56.

[34] 殷萍萍.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7):152-153.

[35] Andresa P,Rodriguez J A. Corporate Boards in High-tech Firms[J]. The Spanish Review ofFinancial Economics, 2011,9(2):69-79.

[36]Blair,Margaret. Ownership and Control: Rethikning CorporateGovernance forThe21 Century[M]. Washing ton: the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5.

[37]Cropper,Maureen L,and Wallaee E.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Coal Enterprises. Journal of Eeonomies Literature.1991(24):6

[38]Cho, Myeong-hyeon. Ownership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theCorporate Value: An Empirical Analysisd 1998,47103-121.

[39] Cochran, Phlip L.,Wartick, Steven L. Corporate Govern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InYricher, Robert. I.(ed.). In ternation al Corporate Governance: Text ,Reading and Cases.Prentice Hall,1999.

[40]ChandraS Mishra, JamesF. Nielsen. Board Independence and Compensation Policies in Large Bank Holding Companies. 2000, 2951-69.

[41]Connell,V.Crame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Performance And Board Characteristics In Ireland[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0,28(5):387-399.

[42]Denis, DavidJ, Satin, Atulya. Twenty-five Year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search and Counting[J]2001,10191-212.

[43]Hermalin, BenjaminE, WeisbachMichaelS.Endogenously Chosen Boards ofDirectors and Their Monitoring of the CEOU [J]1998, 8896-118.

[44]Hirshleifer, David, ThakorAhjanV Managerial Performanc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akeover Bidding.1994,163-90.

[45]King,T.& Wen, M.Shareholder Governance, Bondholder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Risk-taking[J].Banking & Finance, 2011,35(3):512-531.

[46]Mayer C. Corporate Governance Market and Transition Econamics.Fo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Corporation Governance, Shanghai,1995.

[47]MonksR,&Minow N.Corporate Governance[M].Oxford:Blackwell Press,2004:5-28.

[48]Muller,V. The Impact of Board Compositi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FTSE 100 Constitue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09:969-975.

[49]Shleifer, A. & Vishny, R. LegalDeterminants ofExternal Finance[J].Finance, 1997,(52):1131-1150.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Z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938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2日
Next 2022年12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