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内容摘要:

文学之海辽阔无际边,不同的文学有不同的特点,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它们是文学的一种,两者皆有 别样的意境。迥异之处在于,散文体现的意境是浓墨重彩描述而来,这些我们可称其为写境或者创境。那么我们可 以认为散文意境的表现方面之一便是情趣,情趣既是作者的真情,也是作者的纯真,我们不必纠结其真情还是纯 真,我们仅需明白两者都是拥有那一抹“真”。

词:散文;意境;意象;情趣

 一,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不论是任何的文章还是何种式子,它们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切合魂灵,其中丰满着小说魂灵的是故事情节、是 书中人之运命,丰满戏剧之魂灵的是台上人的唱、是台上人的词,而丰满散文魂灵的是其独到的意境。

简单问一句,什么是“意境”?“意境”两个字在散文中有什么样的地位?简而言之,“意”为思想感情, “境”为文中给读者浮现的画卷,两者于字里行间产生碰撞,发生化学反应,这样便做出了散文专有的意境。意境 我们可以看做是散文的“魂”所在,意境不存,散文无异于行尸走肉,粗鄙之文。诗歌与散文除了文体上的差别, 还有意境上的不同,诗歌的意境就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画卷中一山一水一人足矣。散文的意境相比之下便是连 载的山水画或者是生活画卷,散文对作者文笔要求高,需要作者有大局观,能够着眼于散文通篇的布局,而不仅是 眼前的字句优美,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落子皆见思想,好比武林高手过招,招招不见声势浩荡,但取人性命 足矣。又如《论语》中《子路曾暂冉公西华待坐》所述,当公西华停下演奏琴瑟时,整个描述背景顿显寂寥,黯然 失色。而在史铁生所著《我与地坛中》一文中,当文中写到史铁生同荒芜的地坛渐行渐远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 他的心理没有那么清晰,好似一叶障目。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散文都必须营造何种意境,它们需要依靠文中真挚的情趣,其中有无奈有洒脱,有平淡有世 故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可以认作散文小品,内容不多胜在面面俱到,更能深入人心,直达人内心深处柔软的地 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散文意境的营造需要由多种因素重要组成,而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情趣。情趣是何物,据个 人拙见:情趣为心中纯真,对世间万物的那一份真。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汪曾祺和丰子恺,他们的散文脍炙人口,通 篇亮眼,但是他们的文章并没有通俗地凭借意境来捕捉读者的眼球,吸引人的注意,而是依靠贯穿文章始末的独特 的真与情,依靠字里行间中的情趣。

每一种文种都有他的内在灵魂,它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戏剧的灵魂唱词,小说的是灵魂是人物命运情节的起承转合,而散文的灵魂毋庸置疑的就是它的意境,意境的美与好是散文灵魂和生命。

散文中的意境是内情和外境的相互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也是散文意境专有的特点。作者借形象表达自身心境,将心境寄寓于形象之中,让观众或者读者能共同引起情感上共鸣。“意境”本身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的内容极其具有广度和深度,“意”是理与情的统一,“境”是神与形的统一。“意”和“境”二者之间相互渗透,也相互制约。《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两人深厚的情谊,桃花潭的千尺深水都比不上汪伦的送别,景中有情,让人感叹他们的深厚真挚的情谊。陶渊明的《饮酒》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融情入境,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理浑然一体,也表现了作者归隐田园生活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不是所有的散文都会刻意的去营造一种意境,它们靠的是文章中通过用朴素的文字去描绘一件简单不能再简单的情景,让人在平平淡淡中不自觉的融入到作者所想描述的情与形中去,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通过简单朴素的文字描述他父亲送他去火车站时,细心的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来展现父亲对他的关爱和呵护,从平凡中展现父亲的伟大。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意境,通俗来说意是指思想感情,境指的是文中所展现的图景,两者紧密联系形成了散文的意境。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意境”这个词语。比如一幅画很好看,我们就说:“这幅画画得很有意境”。虽然大家经常会提到意境,但是意境的真正含义其实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真正去理解。意境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和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的意境是那山那水,那人那事那物,清晰简洁,然而散文的意境相比诗歌来说更显得气势宏伟,且行文随意舒展,具有如歌如画般美妙。情趣是散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散文的情趣是文中对那人那事那物的情感刻画,体现的是一份真情,于真挚中见情趣,这也是这一类散文从古至今能得以传播的关键所在。

2.现实意义

从散文的意境着手,让我们的读者不知不觉的带入到作者笔中描绘的情景中去,让读者在这些情景中去感悟情景的真谛,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真切的心灵动态,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去分解美文。一篇优秀的散文是没有洞见的,它可以让读者感悟到以前没有感悟的体会,比如通过散文有那么一刹那的顿悟,一抹悸动的美,刻骨铭心的悲痛,不经意之间的发现等等。一篇优秀的散文也绝不只是没有深度,浮于表面的文字,它能让读者从作者的情感、思想中发生碰撞,从而带给读者一个新的感悟。

(三)简要文献回顾

1.国外文献回顾

散文离不开景与情,正如的散文《塞纳河岸的早晨》中描述的“它像人们的眼睛,懂得微笑、愤慨、悲伤和欢乐。”再如“我面前是何等宏伟的图景:状如顶针的凯旋门、光荣的塞纳河和河上的桥梁、蒂伊勒里宫的椴树、好像雕镂的珍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卢浮宫、最远处的夏约岗。”文章通过描绘塞纳河岸早晨的景象引入文章话题,接着又具体描绘了塞纳河岸早晨河岸上为生活忙碌的人们的形象以及唯美的天空的景象,为读者们构画了一幅充满生活温情的图像,塞纳河岸早晨的景象就像是巴黎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作者对巴黎的热爱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最后,作者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如“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要是没有这些以我的思想的无数细微变化反映在我身上,激励我、赐我活力的东西,我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以无限的深情热爱巴黎。”巴黎是承载了作者过往的故乡,这里有他生活的印记,更是因为巴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并且这些极其具有文化底蕴的景象与他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巴黎一切依旧,但是如今却有了另外一种新鲜感,不仅让作者流连童年往事,更热衷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2.国内文献回顾

一篇优秀散文的意境是通过美好的语言来实现它的意境的。散文的语言不是辞藻的堆砌,更不是用华丽的言语和夸张的修辞比喻来实现的,但是要求语言文字有朴素简单之美,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要能够清晰明了的刻画出人物事项的形象和特质,能构筑成一个让人能记忆犹新引起共鸣的美好意境。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也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中作者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荷花羞涩得犹如刚出浴的美人,让荷叶有了灵魂和生命,让直观视觉上的享受变成了灵魂上的视觉享受,既生动形象又增添了另一番韵味。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文中用一个“泄”字展现了月光普照大地的生动景象,一个“浮”字描写出了雾气缓慢扩散的轻盈姿态,一个“笼”字温婉柔情与“轻纱的梦”相互照应,顿时使情景得到了一个高度的升华。

3.提出问题

支撑散文的是意境还是情趣,抑或是二者都包含?言语在散文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

 二、 创境与写境分析

古往今来,散文浩如烟海,此论文便依据古代散文开始。众所周知,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一文,但 《论语》是由孔家思想汇聚而成,意境在众口之下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意境,而《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待坐》是最具散文特色的文章。篇中师徒正襟危坐,各弟子自说志向,公西华鼓瑟合鸣,在老师问其心 中志向时才将琴声放缓进入思考,而他的回答也是对比同学的回答更具意境,可谓文中画卷。当时的情景,至今也 是让人唏嘘不已,感叹他们的情感真挚,叹美景诱人,画中让人感到十分舒适享受,没有下意识去营造那意境,而 意境却浑然天成,真可谓是散文意境中的泰山之巅。“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古人 对其中的散文意境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意向是意境的基本构成因素,一篇优美的散文都会用心去描写和刻画一个主体形象,通过主体形象去营造构筑整篇散文的意境轮廓,也通过主体形象去展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或作者内心酸甜苦辣的心理活动。

以形建境,直观生动。

意境通过对具体的人或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从而向读者传达其精神蕴涵,这是意境创造的根本,散文的意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建的。丰富情感的产生必是有其原由的,有因人因事因物触景生情。同时情感的表达也要寓情于物,寄情于景,意境的大小或者有无意境,都会影响到情感的抒发。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刻画延安军与民在“纺线”中展现出的与困难斗争,文中所展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赋予了这辆军民纺车特殊的情感和意境。

(二)预制空间,丰富想象。

想象是一首诗歌是否优美的关键因素,散文亦是如此,没有想象的散文就如没有灯芯的灯盏,没有了其应有的灵魂和意境。越是活跃的想象思维则体现出来的情感越真挚、深厚,越是丰富的想象意境则表现出来的情感越是鲜明。在我们对散文的意境进行创作时我们要注意不要用过多的人事物去把意境填的太过于充实,我们要预留出一些空间或有意识的去掉一些比较明显的过程或者结果,给我们的读者观众预留一些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想象中感悟出文章的思想情感,悟出文章的真谛。

如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张承志的 《荒芜英雄路》,作者有意不去交代成吉思汗当年是最终如何,给读者们预留一个想象空间,将成吉思汗的最终结果交给读者们去想象,正是这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其中的情调和氛围。

(三)寓意突出,善于寄托。

意与境是辩证的关系,在散文中如果有意无境则意就空白无力,反之有境无意则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境的构建是为了衬托情感和明晓事理。在鲁迅笔下《秋夜》中的枣树通情达理,不畏困难,勇往直上,枝繁叶茂;夜空也像人一样阴险狡诈,色厉内荏。这些自然景象如有灵魂生命一般在作者的笔下肆意变换,构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意境美。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找准物与理,物与情的相交点,相交点是作者情感的汇聚点和触发点,也是景与情的链接点,同时也是意境创造的着力点。秦牧《花蜜与蜂刺》和杨朔《荔枝蜜》两篇文章皆是写蜜蜂,但是两篇文章的意境却是大相庭径,秦牧《花蜜与蜂刺》的相交点是蜜蜂的刺,而杨朔《荔枝蜜》的相交点是蜜蜂的蜜。

下面为作品鉴赏:

(1) 鉴赏朱自清—《背影》

古人长于将意象融入文章中,通过文章表露自己的意境,而近代的名家作家相比于作者也不遑多让。朱自清笔 下的著作《背影》、《荷塘月色》便是很好的例子。《背影》是朱自清忆想父亲、传达父爱如山的散文,《背影》 的文笔让人交口称赞,其中“背影”一物成为作者的意象,是朱自清在文中创造独特意境的基础,描述其“背影” 多达四次,这是在一篇散文中极少存在的。首次为开篇,作者很长时间没有见过他的父亲,父亲的背影成为作者最 是难以释怀的;第二次描绘“背影”,是作者的父亲将作者送上火车上以后,又专门出月台为作者购买桔子;第三 次描述父亲的背影,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与人流中的人影相重叠后,作者再也不能看到父亲的背影了,作者坐上了 火车,悲从中来难以断绝;第四次在结尾,双手捧着父亲的来信,这表露了作者对他父亲的“背影”的深深怀念,

在作者婆娑的泪光中,又看见他父亲那宽厚裹着青布棉袍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是作者对父亲饱含思念的寄托。父亲的背影充斥着作者对于父亲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饱含着对父亲的思念,父亲的背影频现于文中,也时刻 萦绕在读者的脑海中,具象成了某种寄托,不停拨动读者的心弦,作者拨动的琴音倾注了亲情于其中,琴音没有高 亢也没有刻意煽情,但琴声氤氲着作者真挚的情感,直抵读者内心柔软的深处。此时,亲情的象征是父亲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蕴含在其中,儿子对于父亲的深深关切之情也同父爱相互纠缠,无法解脱。父亲的背影就像音乐 的结尾,悠扬绵长的尾音蕴含的依依不舍离别情在字间跳跃,久久不能平息。所以一篇散文必须在意境描绘中抓住 主体形象,这样才能紧随形象理清情绪变化的脉络,找到关键,便能使艺术形象为桥,将感情倾入其间,描述出情 绪波澜。父亲的背影显而易见是《背影》一文中构图的主体意象,之所以会选择使用背景作为主体意象,并且获得 成功,在我看来这不是偶然,也不是歪打正着,而是捕获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失去后才追悔莫及懂得珍 惜。当然,失去在文中没有得到体现,仅仅只是描述了父亲的背影离开站台后渐行渐远直至不见,但这不遑也是人 的一种“丢失”,正如月阴晴圆缺,潮涨潮落,循环反复而已,但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还能不能再 见到,无人知晓,也无人看透。

文中并没有显眼的使用“关心”、“爱护”的词语,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父亲对我无言的爱的举止和平扑的语言中体现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内心。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进行集中描绘,将当时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描绘得真挚动人,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抓住意境构图的主体形象极其重要,能有效紧紧抓住情绪变化的“焦点”,促进对文章中对情感艺术形象的描绘。

(2) 鉴赏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带着读者们踏上了寻找另一个美丽新世界的旅程。作者以轻快的笔调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群山、小屋等山林美景将读者们带入了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光彩陆离、趣味横生的艺术世界。

比如作者别出心裁的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中作者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的万火通明进行强烈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飘渺轻盈的背景。再例如作者把笔下小屋描绘得像一个“风姿翩翩”的舞者,“像鸟一样, 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作者用灵动的语言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如把朦胧的夜色比作“烟”,比作“雾”,让这平淡的夜色立即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再加上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宛如蓬莱仙境一般,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中的云海里漫游。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我们庸常生活的自然现象,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注入了灵魂,为我们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和迷离朦胧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妙,令人耐人寻味,沉浸其中。

(3)鉴赏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散文中也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与地坛》写了史铁生先生身患残疾,摇着轮椅思 考着人生,将地坛作为意象,承载着史铁生先生对希望寻求的历程,也包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我与地 坛》文字朴实无华,地坛如同神话中的智者为作者指点了道路,史铁生先生将地坛中的景与物点点滴滴构成“境”,废弃荒芜的地坛中生长出了绿色,是作者对生的希望,将这一抹生机一缕希望汇聚作者的“意”,绿色 的、黄色的、红色的动植物,各种生物在地坛上尽情释放着自己的生命光芒,让作者在荒芜与生机中领悟到了轮 回。地坛已经荒芜但在荒芜中依然蕴藏无尽可能,既然地坛都可以孕育生命,人生路漫长自己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像地坛一样孕育希望,何必去自寻烦恼。有那么一瞬间,地坛中的作者仿佛将自己融入了地坛当中,相互交融 不分彼此,领悟着地坛的生命与希望,领悟的成就也是让人不禁赞叹,正如《待坐》一般浑然天成。文章中描绘了作者与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的情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个正值人生青壮年时期却突然失去了双腿的年轻人充斥着失意和绝望的时候与一个曾经雕栏玉砌、富丽堂皇,如今却只留下一片断壁残桓的院子偶然相遇,“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让作者内心此时仿佛感同身受,曾经有着同样的喧嚣然而现在却只剩下一片落寞和寂静。弥漫在作者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的同病相怜,同样的生生相惜。“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由此来说这注定是作者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不同的是,虽然有着同样的从辉煌到落魄的遭遇,但是二者却有着不同的心态,一个郁闷,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坦然。地坛中的无限生机,各种生物尽心生长,让作者领悟到人生的真理,年轻的自己又何必急于求成。作者在文章最后逐渐理解到生命的真谛,母亲给予的关爱让作者不断自省和深受启发,过去已然过去,明天将迎接新的未来,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写境还是创境都是境界的一种,意境不是一个单纯的平面进行自然再现,而是向另一个更深的境界进行创构。

三、情趣分析

散文中的情趣,可谓是百家之口众说纷纭,对此笔者对散文中的情趣有一下见解,情趣中的“情”便是真情, 而“趣”则为灵趣,这正是散文意境的一种表达方式。从读书到如今,我们读过的散文也有很多,部分散文和上述 所讲存在着不同,文中的“境”不论是所写所创如何,但这些散文能够流传广泛,究其原因便在文中所蕴含的情趣 浓厚。

同上述所说,散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趣是作者在为人处世时的真,例如韩愈所写《祭十二郎文》,文中看不 出超乎常人所写的意境,也不存在意境再创,字里行间只是存在着作者对十二郎的那一份纯真。字里行间乍看朴实 无华,但是正正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深处流淌的悲苦哀愁,一字一句流露出血与泪,在哽塞之处感受悲伤,在悲戚中 感受真挚情感。在深挖细品后,我们便会对世人对这篇文章的赞誉认为是名副其实。转首再读李密《陈情表》,从 古至今皆存感动。我们熟知,传达情感仅仅是散文的用途之一,散文有着太多的超出散文本身之外的责任,比如阐 述道理、记录文史、描述事实,但是这仅是散文升华之后的内容,本文不再赘述。情趣是我们谈论的关键点。

什么是情趣?笔者认为将作者的七情六欲融为一体,书写成文,便是情趣。接下来便用苏轼名篇《游沙湖》示 例,通篇文章较为短小是情趣散文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我们熟读这篇散文时,不难发现与之前的意境不同, 它是通过描绘眼前的景物来传达作者的想法。《游沙湖》作者通过作品想表达一种心情,推人及己可谓文中情趣, 与情感变化没有关系,作者通过作品向世人传达的是作者对待相关事情的态度,在这篇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作者为人 处世的态度,而不是仅仅使用意象来向读者表达。散文中的情趣是对人、事和物的一份真情实感,情即为真情,趣即为灵趣。散文并不是要求所写的或所创的境如何之佳,而是文章中所包含的的那份情趣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当今文坛,拥有这样的笔法的作家也不可胜数,例如贾平凹在《平凹小传》中仅仅使用短短数行字,便将自己 姓名的又来以及名字的寓意、自己的生辰八字、家中父母环境条件、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以及自己成 人之后取得的相关成就交代给读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一字一词一句中处处将贾平凹的性格、谦逊、淡泊名利 显示出来。读者对《平凹小传》之类的文章乍眼一看,以为是文学大咖在生活工作之余的休闲之作,然而不妨它成 为散文中的精华之作。正因为是休闲之余的创作更能彰显作者的那一颗赤子之心,文中才能狗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氤 氲其中。作者将自己的灵魂用文字的形态完全赤裸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想过要掩饰自己分毫,“真感情和真境 界”不外如此。散文想要富有趣味,前提便是让作者成为有趣之人,不是什么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有趣散文,因 此想要写出有情趣的散文作品,不仅仅考验作者的文学水平,更考验着作者的人生阅历以及是不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文中流露的那一份真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行文平平淡淡,没有非凡的意境,也没有人为的创境,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内心悲痛至极,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友情之间的真挚深刻。再如李密的《陈情表》,文中以“悲侧动人”的情感和形象生动的句式成为千古流传的美文,在今日依旧令我们为之感动。比如文中采用大量的排比、对偶的句式,如“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等;并多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语言练达,如“躬亲抚养”、“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等,使人琅琅口,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散文不仅在于传达作者的情感,还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说理、记史、记述等,为文章增添了无数的情趣。

(1)鉴赏苏轼—《游沙湖》

苏轼的《游沙湖》是古代灵趣散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想要表达是一种心情,而不是通过写境或创境来传达内容。比如说末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难。”是日剧饮而归。”结尾以欢快作结,让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作者因此在故景中寓情,烘托了作者妻凉悲戚的心境。词的下片用流水西流来描绘事物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对未来要有信心。如“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这句话作者引用了诗歌,也表达了作者本身在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依旧不自悲、不气馁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是劝勉人们遇到挫折后不要一味地在那里感叹,自暴自弃,而是要奋发有为,显示了作者自身所展现“奋厉有当世志”的品格和气质。作者在前片写景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画出一副暮春村野景象,后片则表达了自己在故景中参悟人生的道理,引人深思。全文情、理、文兼胜,相得益彰,趣味无穷。

(2)鉴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更体现了意境中的情趣,文章以描写追寻“月光”的场景来寄托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当时正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心中早已苦闷不已。作者在当夜见月色而“欣然起行”。文中将月光描绘得如诗如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明亮;”把“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交织的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当时的月下美景。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景色,连发二问将自己的苦闷情绪寄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当时作者虽有微官在身, 却有名无实,寥寥数语,感慨深长,“闲人”二字,用来比喻自己再无不过,表达了作者在宦海浮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感。然而他自宽自慰,将自身寄寓于自然的怀抱中,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在政治斗争的创伤,学会在大自然的山川秀美中获得精神力量的复苏。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所体现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3)散文作者本身也富有情趣

当然要让散文有情趣,作者本人就要有情趣,才能带领着读者领略文中的情趣。如周作人的散文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知识渊博,而且富有生活情趣。比如在《乌篷船》中他又以这样的方式描绘,“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时泥土就和你的眼鼻接近……”。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湖中游船的情景,水同船沿相平,水草伸手可及,人仿佛是坐在水面上。在作品《故乡的野菜》中他又是这样描述的,“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一种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院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蓝’,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工作。”文章语言写的生动且形象,读着这样的句子,就会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回老家挖野菜时的情景,觉得十分熟悉又有趣。徐志摩先生的散文,又是另一番风味,充满了爱、美和自由。如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身子微微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文字的描述悠然恬静,栩栩如生,犹如使人在欣赏一幅精妙绝伦的图画,让人赞叹不已。当代杨振生的散文,也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作品《书房的窗子》中是这样描写的,“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经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几个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地听到牧牛哞哞地在唤着小牛同归……”,一幅田园晚归图,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着这样的句子,似乎又回到了那遥远的童年,春耕晚归的美丽黄昏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让人回味无穷。

四、结论

综合所述,散文的意境分为创境和写境,“创境”是理想派,侧重于想象能够得到自由发挥,“写境”是现实派,侧重于对人和事物的真实写照,但无论是创境抑或写境,都为意境创造的一种写作方式,二者不可分离,所谓“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散文的意境和情趣为散文注入了新的灵魂,有意境的散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散文能引起阅读兴趣,散文中意境和趣味二者的结合,如同品尝精致的小点心,让人“不厌百回读”。

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3814.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2月10日
Next 2022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