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的临床用药

摘 要

近年来,抗生素因其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选取了山东省某医院在2018年5月份到2019年5月份这一时间段内由于临床应用抗生素而产生了不良反应的98例患者,分析研究产生不良反应的相关症状以及是何种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通过分析得出,年龄在60周岁到75周岁的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病率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发生率为33.69%。在不良反应抗生素种类中头炮菌类的发生率为最高,青霉素类次之。不良反应所累及的患者系统主要涉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神经,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统。由于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病率较高,而且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坚强对抗生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提高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从未提高抗生素应用的安全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的临床应用

前 言

抗生素是指真菌,细菌,放线菌属等微生物或在生活过程中高等动植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物,并且具有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能够起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1]。因其抑菌杀菌的作用,抗生素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的滥用,一系列不良反应产生了,降低了其用药的安全性,并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2]。因此,了解抗生素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和规范的在临床中应用抗生素药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实际病例研究抗生素药物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主要是由哪类抗生素药物产生的,通过分析研究上述问题得出要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该如何合理规范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1.资料与方法

本文以山东某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接收的98例使用抗生素药物并产生不良反应的样本为例,分析抗生素药物说产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何种抗生素药物易于产生不良反应。

 1.1一般资料

该院所接收的98例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患者为40例,年龄区间为23至74周岁,平均年龄是(43±5.5)周岁;男患者为58例,年龄区间为21至71周岁,平均年龄则是 (41±4.6)周岁。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患者的病例,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本文中所分析的案例均取得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参加该研究,并且向患者和患者家属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除此之外,本文的研究内容已经向伦理委员会申请并获得批准,具有合理合法性。

1.2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归纳总结的分析方法。首先,本文收集了该院抗生素药物临床使用中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信息,然后整理出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并统计出病例数,然后查找出不良反应主要是用了那种抗生素类药物所致的,并统计出病例数。然后分析如何处理和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从而对如何合理规范抗生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出合理和可行的建议。

(1)在对抗生素产生了不良反应的98例患者的分析过程中,首先可以对患者的年龄段进行划分,然后对患者对抗生素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的种类,以及对何种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以及病例数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患者对抗生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可以看出最易对抗生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年龄段。

(2)根据98例的临床病例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类药物种类。抗生素药物具体包括青霉素类,头炮菌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奎诺酮类等几类[3],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种类进行统计分析。

(3)分析统计患者对抗生素类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具体的不良反应主要有5大类,分别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呼吸系统及皮肤及其附件类的不良反应,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哪类系统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

1.3观察指标

首先把患者按年龄段分为几组,分别为12到20周岁,21到30周岁,31到40周岁,41到50周岁,51到60周岁,60到75周岁,然后观察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类的临床表现并统计其所占的比例,同时观察患者主要是对那种抗生素类药物产生了不良反应,每一种抗生素类药物所致多少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并统计所占的比例。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应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和频数表示,用X2 检验,差异为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患者对抗生素产生不良临床反应的情况可以看出60到75周岁年龄段的患者对抗生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为33例,比例高达33.69%,在所有年龄段中的比例为最高,年龄段为51到60周岁的患者仅次于60到75周岁,病例为25例,占比为25.51%。基于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中老年人是抗生素所致不良临床症状的高发人群,他们更易于对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请见表一。

表1不同年龄段患者对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年龄 例数 占比(%)
60周岁-75周岁 33 33.6

51周岁-60周岁 25 25.51

41周岁-50周岁 9 9.18

31周岁-40周岁 7 7.14

21周岁-30周岁 12 12.24

12周岁-20周岁 12 12.24

 2.1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

通过观察统计患者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可以发现抗生素的临床的不良反应主要5类,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在这5类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中,皮肤及其附件的病例数为28,所占比例为28.57%,该项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为最高,紧随其后的为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病例数为23,占比为23.47. 请见表二。

表2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的基本情况

系统类别 例数 占比(%) 临床症状
皮肤及其附件28 28.57 寻麻疹,红疹,皮肤红肿,瘙痒

消化系统 23 23.47 消化不良,恶心,腹痛,呕吐

神经系统20 20.41 失眠,头痛,震颤,嗜睡

心血管系统 15 15.31 心律失常,胸闷,心悸

呼吸系统 12 12.24 呼吸困难,咳痰

2.2产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药物种类

根据临床所用抗生素类的药物种类以及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比例分析,可以得出抗生素类药物产生不良的临床反应比例最高的种类为头炮菌素类药物,主要有头孢挫林,头孢拉定等药物,头孢菌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病例为33例,比例为33.76%,青霉素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比例仅次于头孢菌类抗生素,病例数为18例,所占比例为18.37%。 请见表三。

表3 产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类药物种类的基本情况

药物种类 主要药品例数 占比(%)
头孢菌素类 头孢挫林,头孢拉定 33 33.67

青霉素类 青霉素钠 18 18.37

氨基苷类 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庆大霉素 12 12.24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 12 12.24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12 12.24

四环素类 盐酸四环素,氧霉素 11 11.24

3.讨论

抗生素类药物具有很好的抑菌杀菌作用,本文前文介绍的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头孢拉定,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都具有很好的消炎杀菌作用,不光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自主的选择使用消炎药物来治疗各种发炎的症状,效果比较好。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不恰当的用药会带来不良的反应,尤其是在临床中,不仅会降低治疗效果,还会危害到病人的身体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4]。

根据理论研究及临床分析,抗生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大致有以下4种。

 3.1过敏反应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中的杂质在氧化,分解和降解的过程中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1]。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头孢菌类药物比较容易造成过敏性休克,所以在临床中应用头孢菌类药物都要事先给病人做试敏,确保病人对该类药物不过敏之后才可以应用此类药物[5]。过敏性反应也会引起溶血性贫血,还会引起药物热和血清病,这种过敏性反应会引起病人的关节周围水肿,关节痛,血管神经水肿,和法人等临床症状 [1]。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还有一些其他的未分型的过敏症状,主要的表现有红皮病,寻麻疹,固定性红斑,日光性皮炎等症状,这些临床症状的主要是由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所导致的,所以在临床中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时要谨慎。

3.2毒性反应

抗生素所致的第二类不良反应为毒性反应。毒性反应的产生和抗生素类药物的用药剂量和时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一些用于化疗类的抗生素药物,其可靠性与安全性比较低,更易于产生毒性不良反应。神经性毒性是最普遍的毒性不良反应,会损害病人的神经功能,若反应更为严重的话,则会导致患者的癫痫症状,像氨苄西林这种药物就容易产生神经毒性反应,像四环素这类药物则可能使患者产生精神障碍疾病。毒性反应能改变人体的机体功能和组织结构,所以在使用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类的抗生素药物时要特别谨慎[6],要严格控制此类抗生素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科学的规避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3.3特异质反应

抗生素所致的第三类不良反应为特异质反应。有些患者因为自身基因的原因,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后会产生特异质反应,患者由于自身身体中缺少某类抗生素从而使代谢某种药物收到阻碍,从而引起不良反应,但这种反应的发生率并不是很高,临床症状上并不常见,只有少部分的患者会出现这种不良反应[7]。虽然只有少数的患者才会才生这种特异质反应,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仍然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尽量避避免这种特异质不良反应的发生。

3.4二重感染

抗生素会导致的第四类不良反应是二重感染。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用药量比较大的话,不仅会影响药效,同时还会降低抑菌和杀菌的作用,会导致新细菌的增长,造成患者的二次感染。广谱类抗生素药物是导致这种不良反应的常见抗生素类药物,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菌群的紊乱,然后产生相反的作用[8]。所以在临床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降低二重感染的发生率。

4.结论

由于抗生素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作用,所以在临床中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出现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出现感冒,咳嗽,或者口腔发炎等症状时,通常不会去医院让医生进行检查开药,通常情况下都会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这样做的后果一是容易导致不良的反应的发生,另一个就是人们随着服用抗生素类药物的增多,会对抗生素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而之后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时候,效果就不会很好,从而导致抗生素使用剂量的加大,更容易产生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是十分重要的的,而且必须要合理规范的在临床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为了保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并且是抗生素类药物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效用,在临床中必须建立规范的应用制度。首先,应该在医院建立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在用药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如果出现用药量过大的情况,必须要及时上报,获得批准之后才可以用药。其次,临床的药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用药经验,同时也要耐心的给患者解释说明,尽量纠正其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头孢菌类抗生素药物经常被使用,无论是医院所开具的处方药还是患者自行选择服用此类药物用于治疗。患者自行选择此类药物进行感冒,咳嗽类疾病的治疗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是极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从未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教育患者要尽量避免自行用此类药物的情况,要在医生检查完之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用药。

再次,医生在给病人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之前,必须要了解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要了解掌握患者的过敏史以及病原菌种类,根据其病例科学合理的制定治疗计划以及选择抗生素类药物,要掌控好用药量,用量过大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用量不少又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抗生素类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用药量才能发挥其抑菌杀菌的作用,因此必须规范抗生素的用量。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之前,一定要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必须要在确认患者不会对即将采用的抗生素类药物过敏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该类药物[9]。

第四,医生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会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而预防性治疗对药量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用药的比例不能超出40%,如果超出了这个计量,那么患者就会对此类抗生素类药物产生抗药性,这样会是该类抗生素类药物在患者之后的治疗中失去效用,因此要严格控制好用量。第五,在临床的治疗中,两种或几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是常见的,这样可以是其更好的发挥效用,增强治疗效果。但是在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类药物时一定要确保相关的抗生素类药物是可以联合使用的,要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不良反应[10]。因为当患者发生了严重感染或者混合感染时,一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那么则可以采取多种抗生素类药物的联合使用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11]。但在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时,一定要科学的规范的应用,要提高联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联合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在本文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60至75周岁的人最容易对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98例中占了33例,而产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抗生素类药物为头孢菌素类药物,病例数高达33例,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最多的是危害到了患者的皮肤及其附件系统,病例数为28例。这些数据显示了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而抗生素有因其强大的抑菌杀菌作用,使得其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临床治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规范的在临床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是极其必要而且具有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周连杰.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 29: 88-90.

[2] 王海琴.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其干预对策[J]. 河北医疗,2014,36 (20): 3184-3186.

[3] 吕传峰.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 2019,12(8A): 119-120.

[4] 周秦,白平钊,李璐,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 25(6):1037-1038.

[5] 徐冰,于小玲.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2019, 25(6): 1041-1041.

[6] 王尧. 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 2018, 18(26): 133-134.

[7]张佳莉,苟莉.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种的应用[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 25(6): 1056-1058.

[8] 尤应娥, 刘波, 马琛琛. 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预防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血栓与止血学,2019, 25(6): 1077-1078,1080.

[9]何玲娟.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4):141-142.

[10]陈秀玲.探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3):88-90.

[11] 杨艳.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OL]. 双足与保健,2019, 28(21): 101-102.

浅析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的临床用药

浅析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的临床用药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713.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2月10日
Next 2022年12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