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300名高中生,收回有效问卷280份,采用自卑感量表、社会回避及苦恼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本文考察了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四个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涉及高中生自卑心理、社交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300名高中生,收回有效问卷280份,采用自卑感量表、社会回避及苦恼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本文考察了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四个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涉及高中生自卑心理、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生活满意度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在自卑感方面,高中生自卑感现象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不严重,但仍有部分高中生存在着较强烈的自卑现象。高中生自卑感存在年级差异,具体说来,高二年级自卑感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年级,高一学生自卑感相对较少。
  (2)在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高中生社交回避苦恼现状总体上是良好的,但部分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社交回避及苦恼现象,且高中生的社交焦虑高于社交回避。
  (3)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大部分高中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水平最高,友谊、家庭满意度水平次之,学业、环境满意度水平再次之,自由满意度最低。友谊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二显著低于高三;家庭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一显著高于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环境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低于高三,高二显著低于高三;在生活满意度总分方面,高二显著高于高三。
  (4)在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面,高中生自卑感与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方面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高中生自卑感与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性负相关,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关键词: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苦恼生活;满意度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卑情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自卑情结成为心理学的对象时,人们首先从文学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自卑情结。第一个使用自卑的人是著名的作家,《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他认为“自卑是一个伟大的人类灵魂的疾病。”心理学对自卑感的研究,主要开始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其理论的核心就是自卑感。他认为,人类普遍存在自卑感,自卑是人类发展的根源,自卑感决定人的行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1]。
  但是,如果这种自卑感存在于个体的未来,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自卑情结”,即当面临一个问题时,如果不是事先准备好了的,个人会完全相信自己绝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自卑感使人消沉于对自己的贬低和否定中,严重地阻碍了人的积极性和努力[2]。
  自卑感是影响高中生成长和学习的普遍现象。高中生正在身体快速发育和知识快速增长的时候,心理成熟度不够。身心变化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也需要他们积极应对,这些条件往往使他们处在各种矛盾中,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认识,对社会交往产生回避,造成了极大的情绪波动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满意度[3]。因此,通过研究高中学生的自卑、社交回避及苦恼,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对帮助高中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避免社交回避及苦恼、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1.2概念界定

  1.2.1关于自卑感的定义
  法国精神病医生P.Jant首先作出对自卑感的科学说明,他认为自卑是由恶劣的固执观念所主导的;自卑感研究最具权威性的人A.Adler相信生活中所有不健康的生理、心理感受,或社会障碍都可能导致自卑;费穗宁等人在《社会心理学词典》中指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周详等人认为自卑是消极的自我评价的主观体验;黄曼娜认为自卑是一种自嘲的情感[4];张继如认为自卑是一种自我情感体验的形式,个人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或素质的评价过低,贬低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害怕失去对别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5]。
  从上述定义来看,心理学对自卑感的定义有很多不同,但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的论证中,一些关于自卑感的关键属性,各种定义的说法是相同的。所以本研究在这里这样定义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自我评价过低而造成相应心理体验的消极心理现象[1]。
  1.2.2关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定义
  社会回避和苦恼的概念最早是由Watson和Friend在1969提出的,表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得不交往时回避的行为和心理苦恼的情绪体验[6]。Watson和Friend将社交回避及苦恼定义为避免交谈、接触,或避免任何理由接触,包括回避行为和回避倾向,如在社会交往中低落、苦恼、紧张、焦虑或缺乏乐趣(如轻松,平静,放心或舒适)[7]。在本研究中,社会回避和苦恼被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认知上有消极的社会期待,情绪上焦虑、烦躁,行为上有回避的倾向。
  1.2.3关于生活满意度的定义
  在对幸福漫长的研究基础上,D.C.Shin&D.M.Johnson阐明了幸福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容易学习的幸福理论模型。根据其理论:幸福是对生活状况的积极评估,相对于他们自己的过去和他人状况的有利比较的结果,通过对个人特征和资源需求的评估和比较的心理过程间接影响个人的幸福水平,这个主观评价结果就是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会影响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个人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追求的取向[8]。

  1.3国内自卑感的研究现状

  王丽秋在755名煤炭系统的中学生中进行了自尊的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身体、学习、家庭、手淫、特长、异性交往和父母方面;黄曼娜对682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生自卑感有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上的特点,女生的自卑感明显高于男生,高中生的外表自卑比初中生强烈,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学生在总自卑与自敬、学习能力的自卑上比重点中学学生强烈,自卑感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张海钟用“我是谁”的范式,对河西走廊的719名高师专科生进行了自卑感和自信心的来源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被试的自卑感来源于形体、学习、社交、爱情、家庭、个性,自卑心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高师专业特色[3][4]。

  1.4国内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现状

  幸蓉,王佳权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社交回避及苦恼现象,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没有恋爱的大学生高于恋爱的大学生[9];代金芳,董杉等研究发现大三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高于其他年级,港澳台学生高于内地学生和境外学生,内向者高于外向者[10];杨群,徐莎莎等对护生和医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护生在社交回避和苦恼比医学生严重,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低于医学生,护生社交苦恼、医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11];尹训宝,孙宏伟,刘晓芹研究发现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水平属于中等,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内外倾、神经质、掩饰性呈显著相关[12]。

  1.5国内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在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上,我国把重点放在了国外量表的引进、测量工具的理论构建、本国量表的开发应用、实证研究的展开等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严标宾、郑雪的跨文化研究发现,X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香港大学生,而香港大学生高于内地大学生[13];我国郑立新对小学高年级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对儿童生活满意度呈正性影响[14];余欣欣、郑雪还对家庭经济状况较为贫困的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和经济状况满意度较差[15];我国的张雯、郑日昌研究认为外控者生活满意度较低,与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16]。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吴县中学高中学生300名作为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有280份。其中有170名男生,110名女生;高一学生80人,高二学生66人,高三学生134人,;文科学生107人,理科学生173人;农村户口117人,城市户口163人;独生子女197人,非独生子女83人。

  2.2测验工具

  2.2.1自卑感量表
  自卑感量表(TheFeelingsofInadequacyScale,Fis)该量表最早是在1959年,由Janis和Field编制的,用于测定一个人的缺陷感、自卑感、自我敏感和社交焦虑。自卑感量表被多次修订,本研究采用的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版本,是由Fleming&Courtney在1984年修订的,总共36个条目,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其中3、6、25、31四个条目是反向计分,其他条目都是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自卑感越强[17]。
  2.2.2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SAD)是在1969年,由Watson与Friend等人编制的,马宏编制了中文修订版。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是一个自评量表,一共包含28个条目,其中1、3、4、6、7、9、12、15、17、19、22、25、27、28题是反向计分题。分为回避和焦虑2个分量表,其中用2、4、8、9、13、17、18、19、21、22、24、25、26、27这14个条目来评价社交回避,用1、3、5、6、7、10、11、12、14、15、16、20、23、28这14个条目来评定社交焦虑。使用“是-否”评分制时,条目-总分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77,使用五级评分制时,Cronbach的α系数接近0.90。本研究采用的是“是-否”评分制来作为测查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工具,来测量高中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
  2.2.3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是由张兴贵和何立国在2004年编制的,该量表是以Huebner1994年编制的青少年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为基础的[18]。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包括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6个维度,共36个条目,采用七级评分。

  3结果

  3.1高中生自卑感的现状分析

  3.1.1高中生自卑感的总状况分析
  通过对30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自卑感的总体情况,如表1: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该量表在计分时采用的是五级评分法,1分是“非常不符合”,2分是“有些不符合”,3分是“不能确定”,4分是“有些符合”,5分是“非常符合”,部分题目是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自卑感水平越高。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发现,92.84是高中生自卑感的平均分,最大值为194分,最小值为62分。根据自卑感量表的全国常模,总分如果超过145分,说明自卑感较强烈,需要引起关注。调查可得还有8.6%的学生自卑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说明所研究的该学校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自卑感体验较少,但有部分学生自卑感体验比较强烈。
  3.1.2高中生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3.1.2.1性别差异
  对高中男生和女生的自卑感程度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下表2为所得结果: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自卑感总分上,不同生源地的高中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1.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高中生的自卑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自卑感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2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现状分析

  3.2.1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状况分析
  通过对30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体情况,如表7: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回避、焦虑、总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2.2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从表11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回避、焦虑、总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3.3.1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总状况分析
  通过对30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生活满意度的总体情况,如表12: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从表1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分方面的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3.3.2.2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4: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友谊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二显著低于高三;家庭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一显著高于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环境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低于高三,高二显著低于高三;在生活满意度总分方面,高二显著高于高三。
  3.3.2.3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不同生源地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6: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从表17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分方面的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3.4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3.4.1高中生自卑感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分析
  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4讨论

  4.1高中生自卑感的现状讨论

  4.1.1高中生自卑感的总体状况讨论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高中生自卑现象从总体来看虽然不严重,但仍有部分高中生存在着较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们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家庭氛围的不和谐都容易让高中生产生自卑心理。家长们往往不管孩子的能力和兴趣,都希望其考第一,每当孩子成绩达不到他们的预期目标时,可能会受到打骂。高中生对自尊比较敏感,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他们体验到自卑。如果家里父母的关系不好,经常为小事吵架,或者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破裂都有可能让高中生产生自卑。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中教师的不良教育方式也常常是直接导致某些高中生自卑感过重的重要因素。另外,学校的性质也会使得一些高中生产生自卑感。例如,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外地的借读生比本地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自卑感;与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较,有的职高生或者非重点高中学生会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第三,内在身心因素。高中生非常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他们往往喜欢以各种方式进行竞争来表现自己,但是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受到挫折时,可能会产生自卑,出现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
  4.1.2高中生自卑感的差异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高中生自卑感存在年级差异,具体说来,就是高二年级自卑感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年级,高一学生自卑感相对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开始离开父母住进学校宿舍自己独立生活,对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了新鲜感,他们关注的是交新的朋友和适应新的生活,而且对于能考上同一所高中的同学来说,成绩差异不是很大,大家都处在差不多的水平,交往起来没有距离感,所以相对而言自卑体验较低。
  第二,经过了高一一学年的学习,高二学生在各科的知识掌握程度上有了明显的差距,即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生,有的学生进了成绩普遍较高的重点班,有的学生则分在普通班级。对于优等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自信、积极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了很多成功的体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不断受到挫折,对学习的自卑、害怕心理也逐渐固化,出现厌学、偏科的倾向。
  第三,高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高考的临近,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对高考的思考让他们的学习状态产生了变化。有的学生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失败,认为自己的脑袋笨、基础不好,即使到了高三学习得很刻苦、很努力也无法有很大的突破,而且高三还有来自老师、父母和自身的压力,有考试、成绩、名次的压力,自己觉得承受不起,非常自卑。

  4.2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现状讨论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高中生社交回避苦恼现状总体上是良好的,但部分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社交回避及苦恼现象。且高中生的社交焦虑高于社交回避。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中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有“个人神话”和“虚构观众”两个突出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第二,与高中生的人际适应有关。高中生来到新的学校,接触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提高了他们的高考竞争意识,给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烦恼,青春期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不断的选择发生冲突,使得他们在社交上表现出回避和苦恼。

  4.3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讨论

  4.3.1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讨论
  从上述结果可知,大部分高中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其原因可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给高中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
  生活满意度在各维度上水平不同:学校满意度最高,友谊、家庭满意度次之,学业、环境满意度再次之,自由满意度最低。
  分析其原因:第一,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对学生的管理手段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高中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较好,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在同伴交往中能得到快乐,所以家庭和友谊满意度较高。第三,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学生生活的环境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的环境满意度不高。还有由于课业负担大和升学的压力,在学习中遇到很多的挫折,导致部分学生学业满意度不高。第四,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越来越少,他们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被束缚在学校里不停的学习,没有机会出去自由的玩乐,所以自由满意度最低。
  4.3.2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友谊、家庭、环境、总体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在友谊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二显著低于高三。高一时都是刚刚来到新的学校,交新的朋友,大家一起适应新的生活,而且课业压力相对较少,有时间和朋友娱乐,友谊很深厚。高二时课业压力重了,娱乐时间变少了,朋友间交流最多的就是学习,感情就慢慢变淡了。高三时,即将经历高考,大家都要各奔东西,朋友间会有不舍,会有相互鼓励,友谊又加深了。
  第二,家庭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一显著高于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高一时由于刚开始新的学习,父母不是特别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到了高三,即将迎来高考,高考能不能考好对以后的生活至关重要,所以家长们唠叨最多的是成绩。家长一味的要求考出好成绩,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排斥,家庭关系就疏远了。
  第三,环境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低于高三,高二显著低于高三。高一、高二时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的不是很多,每天都考虑的是学习问题,到了高三,即将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不知道会考到哪里的学校,对周围的一切都很留恋。
  第四,在生活满意度总分方面,高二显著高于高三。高三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家长、自己内心的各方面压力,身心比较疲惫,生活不如意,生活满意度就降低了。

  4.4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生活满意度的相互关系讨论

  4.4.1高中生自卑感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自卑感与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方面都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表明高中生自卑感越高,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及苦恼越强烈。青少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当自己在社会交往中有不理想的行为举止时,便会产生行为自卑,而又由于行为的自卑体验到社交的苦恼。自卑感与社交回避行为相互影响,使得青少年的自卑感体验更强烈,行为回避越发明显。
  4.4.2高中生自卑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自卑感与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体生活满意度都呈显著性负相关。当个体自卑感强烈时,会消极对待自己的生活,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其满意度水平相应降低,反之,当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时,会积极的看待生活、提高自信,其自卑感体验也就减少了。
  4.4.3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讨论
  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体生活满意度都呈显著性负相关。当个体在社交中产生的回避或感受到的苦恼焦虑减少时,其主观感觉是积极的,这时他所体验到的生活也是积极的,满意度自然上升了。

  5结论

  5.1在自卑感方面,高中生自卑感现象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不严重,但仍有部分高中生存在着较强烈的自卑现象。高中生自卑感存在年级差异,具体说来,高二年级自卑感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年级,高一学生自卑感相对较少。
  5.2在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高中生社交回避苦恼现状总体上是良好的,但部分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社交回避及苦恼现象,且高中生的社交焦虑高于社交回避。
  5.3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大部分高中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水平最高,友谊、家庭满意度水平次之,学业、环境满意度水平再次之,自由满意度最低。友谊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二显著低于高三;家庭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高于高二,高一显著高于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环境满意度方面,高一显著低于高三,高二显著低于高三;在生活满意度总分方面,高二显著高于高三。
  5.4在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面,高中生自卑感与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方面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高中生自卑感与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性负相关,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总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6关于教育的建议

  通过研究高中生自卑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作者提出如下相关建议,为将来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以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参照,也可以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在高中生日常管理和学习指导工作中的依据。

  6.1降低高中生的自卑感体验

  创造积极、温暖的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对于降低高中生自卑感体验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环境下,家长和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帮助和鼓励,避免消极的批评。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不要看不起或嘲笑、讽刺别人,师生一起营造一个和谐、充满爱的集体,在这样氛围下,学生可以乐观自信地学习。教师还应该加强高中生的青春期心理引导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理变化的特点,接纳自己。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用挫折磨砺自己,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

  6.2缓解高中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体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高中生存在明显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体验,而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助于缓解这种体验,在积极的人际交往中,高中生更容易能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同,满足了青春期学生最急于被他人认同的渴望,降低了社交回避及苦恼体验。为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增加相互了解的团体心理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习、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减少在社交过程中的回避或苦恼的情绪体验。

  6.3提升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不只看重成绩的好坏,更要重视学生内心的想法,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家庭和学校要配合起来开展一些能够提高高中生文化素质和丰富课外知识的活动,让他们的生活不只是单调的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丰富了知识,学生的生活丰富了,那些由于单调的学习导致的行为问题如逃学、夜不归宿玩游戏等也就减少了,生活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雅静.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5.
  [2]HeidbrederE.F.Thenormalinferioritycomplex[J].The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27,3:243-258.
  [3]邓楠楠.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11.
  [4]唐莎.国内外关于自卑的研究综述[J].人文论坛,2012(31):187-188.
  [5]李艺敏,孔克勤.国内自卑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3(6):21-28.
  [6]Watson.D,Friend.R.Measurementofsocial-evaluativeanxietyinjuniorhighschoolstudents[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69,33(4):448-457.
  [7]梁利苹,吴利辉.社交回避及苦恼心理的研究综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3(2):26-29.
  [8]Shin.D.C,JohnsonD.M.Avowedhappinessasanoverallassessmentofthequalityoflife[M].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978,5:475-492.
  [9]幸蓉,王佳权.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5):312-313.
  [10]代金芳,董杉,王声湧,王畅,池桂波,董晓梅.大学生社交回避、苦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084-1086.
  [11]杨群,徐莎莎,曹宝花,张银玲,尼春萍,商静.护生和医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性研究[J].2009,24(15):80-81.
  [12]尹训宝,孙宏伟,刘晓芹.大一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症状及其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04):1253-1255.
  [13]严标宾,郑雪.中国内地、香港和X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436-439.
  [14]郑立新,陶广放.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05-107
  [15]余欣欣,郑雪.大学贫困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快乐感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294-3299.
  [16]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44-62.
  [17]FlemingJamesS,CourtneyBarbaraE.Thedimensionalityofself-esteem:II.Hierarchicalfacetmodelforrevisedmeasurementscal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4,46(2):404-421.
  [18]HuebnerES,DraneW,ValoisR.Levelsanddemographiccorrelatesofadolescentlifesatisfactionreports[J].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8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0月12日
Next 2020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