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参与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信、效度较好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及《家庭教育状况量表》,随机抽取了盐城市某小学的2400名小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

  摘要:为了探究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参与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信、效度较好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及《家庭教育状况量表》,随机抽取了盐城市某小学的2400名小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概况:①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均值为35.51,93%的学生得分小于55分,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常;②在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处于正常水平,说明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处于正常水平;③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低于3分,说明小学生在此方面无问题,并在此方面表现爱社交无冲动倾向;④学习焦虑平均得分虽低于8分,但数据显示近50%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2)人口学变量差异:①小学生在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小学生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亲参与影响差异: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存在显著的是否其父亲积极参与其教育的差异;②小学生的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存在显著地父亲每周陪伴次数的差异。
  关键词:小学生;父亲;参与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性格的培养,还是情感的教育;无论是知识技能的训练,还是道德礼仪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好的和不好的影响都同样巨大。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父亲积极地参与家庭教育,用自己在人格品质、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对孩子的成长给予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当今社会职场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父亲作为一个家庭的青壮年力,承担着家庭支出的重担,这导致很多父亲视工作为第二生命,有的长期出门在外,大多数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也有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各种变故,因此,很多父亲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更谈不上陪孩子一起成长。于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产生了“父亲缺位”现象[1]。所谓“父亲缺位”,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这样的状况,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父亲的缺席,使得孩子的性格缺陷难以得到及时的弥补。为了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父亲应当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忙碌之余,也应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父亲参与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培养工作中去,从孩子出生到小学阶段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孩子的智力、情绪及适应周边环境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养成,而父亲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2]在当今社会,父亲已不再仅仅是只为了“养家糊口”,只是一个简单的家庭主要劳动力,他更应该是一个孩子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当代社会,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今天,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当前小学生群体中存在厌学、焦虑、自卑、校园暴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尽早解决,本文从父亲参与的角度去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HMT)和家庭教育状况量表对1-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低年级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进行填写),旨在了解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从父亲参与的角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意见,帮助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2概念界定

  1.2.1父亲参与
  父亲参与分为三个维度:互动、可接近和责任(engagement)(accessibility)。“投入”是指直接照顾孩子;(responsibility)“可接近”指可用性;“责任”包括关心孩子的幸福健康,承担有关孩子抚养的责任。随后,等又将父亲参与分成三个方面:互动、可接近性、责任心(interaction)(availability)。互动是指父亲在照顾孩子、与孩(responsibility)子一起活动时与孩子直接的接触;可接近性是指不管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是否发生,父亲都在场,也就是父亲对孩子的陪伴;责任心是指父亲在确定需要照顾孩子、为孩子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时所起到的作用[3]。这几个方面显得比较抽象而不够具体,而为了用数字更直观的表现出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参与度,问卷中有两个问题直接涉及到父亲参与的积极情况和父亲每周陪伴次数来直观的将父亲父亲参与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表现出来。
  1.2.2心理健康
  知识经济时代,不光是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从事创造性学习与活动的人才来说,身体健康是关键,但是心理健康更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X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4]。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既自我快乐又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两者互相统一。它表现在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没有心理疾病。第二,良好的适应状态。第三,高心理效能的理想状态。[5]

  1.3研究现状

  1.3.1父亲参与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总体偏低。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一般来讲,母亲参与比较多,对孩子管得也比较细。而父亲在改善家庭条件中承担的责任比较多,也就是俗话说的“男主外”不知不觉地,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越来越少,渐渐淡出了家庭教育。香港民主协进会曾访问过600多位父亲及其子女,结果发现,有六成父亲表示由于自己工作时间太长,与子女沟通不足,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北京市几家教育研究调研机构对1600个家庭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发现受访中母亲占到整个受访人群的70.2%,而父亲只占1/5[6]。由于这次调查是针对父母双方中对孩子更加了解的一方进行的,这表明,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处于主要地位,扮演主要的教育角色。此外,大量观察结果表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与孩子年龄成反比。孩子处于小学及初中阶段时,母亲参加家长会的明显多于父亲;而孩子到了高中阶段,父亲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明显增多,一般能达到50%左右,有些班级甚至达到70%以上。目前关于父亲参与的研究不只针对居家父亲的融入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意识到对非居家父亲这一现实存在的群体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而且研究者不单单针对父亲这一独立个体进行研究,而是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父亲的融入,将父亲放在整个家庭里去,或是从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来考察父亲的融入。例如研究者发现破裂家庭中,父亲参与与母亲的抑郁存在显著相关[7];JTCastill等[8]发现在离异家庭中,父亲和他前妻的关系与父亲参与到子女养育中的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父亲与前妻在离婚后保持的关系更紧密,则更有利于父亲参与到子女生活中。可见,整体化地研究更有利于全面了解父亲参与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父亲参与在趋向整体化发展的同时,关于父亲参与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化,这种细致化一方面体现在对父亲参与情况多角度考察上,例如,AGeller等[9]考察在父亲被监禁这一特殊情况下父亲参与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父亲参与对儿童发展的某些特殊方面的影响,例如,MHorne[10]从父亲缺失的角度考察了父亲对子女恋爱关系中的承诺、性和怀孕观念的影响。可以说,关于父亲参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化。
  1.3.2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1997年我国学者边玉芳,郑燕球曾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杭州市的327名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9.5%。学习焦虑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量表得分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问题更严重。2000年,学者张涛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扬州市小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验,结果表明,在各项心理问题中,自责倾向最严重,其次是冲动倾向,孤独倾向相对最轻.除恐怖倾向外,其它各量表均无显著差异,心理问题有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的趋势[11]。2010年,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对广州市高年级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发现1037名小学生MHT全量表的标准分分布情况:0-64分占97.3%;65分以上占2.7%,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12]2010年,杨兆华等人对德阳市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发现2030名学生中有951名学生有明显学习焦虑情绪,占调查人数的46.8%,排名第1。结果发现德阳市中小学生学习焦虑心理普遍严重,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存在更多问题心理倾向,而女生也比男生存在更多问题心理倾向。[13]2015年,在对郑州某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发现初中生在学习焦虑方面、孤独倾向方面、自责倾向方面、身体症状方面等心理问题比率最高;而小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过敏倾向方面、恐惧倾向方面、冲动倾向方面的比率最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负荷量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4]对此,预防,减少和解决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3.3创新之处
  本题是父亲参与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回顾之前的研究,一般此类型文章多为综述论文,缺乏数据支持;或是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而没有与父亲参与相结合;或是父母结合起来的研究,或是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没有直接测量的数据,所以本次研究有其必要之处,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父亲角色是不可能避免的话题。本次研究可与帮助父母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身的关系,帮助家长重新定位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位置,促使其积极的参与进孩子的教育中,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某一小学一到六年级共计2400名学生作为被试,有效问卷2082份,一年级691人,二年级448人,三年级359人,四年级219人,五年级202人,六年级163人,其中男生1191人,女生891人。

  2.2测验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小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本测验适用于从小学4年级到高中3年级的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在指导下进行测验。全量表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构成: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心理健康的一般倾向,同时,可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根据量表制定的大陆常模,凡各内容分量表分数在8分以上者属于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制定特别的辅导计划。量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分分为3个等级:分数在1~55分之间者为正常,在56~64分之间者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65分以上者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总之,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成反比。[15]
  2.2.2家庭教育状况问卷
  此问卷是自编问卷,关于父亲参与部分,用父亲积极参与度和陪伴次数这两个维度来直观表现父亲参与情况。维度一:孩子的爸爸是否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分为三个选项:积极参与,没时间/不积极,父教基本缺位;孩子的爸爸单独陪伴孩子1小时以上的次数,分为三个选项:每周3次以上,每周1-2次,几乎没有。通过对父亲对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度和每周陪伴次数的调查,来直观了解父亲参与状况。

  2.3施测程序

  本研究采用信、效度较好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班级或个人之后,首先,简单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随后向学生下发问卷,低年级学生在帮助下完成问卷填写,另一份问卷《家庭教育状况问卷》由孩子父母亲自填写,不得作假。

  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后,将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首先通过描述统计等操作了解总体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再次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被试的心理健康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父亲参与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卡方检验分析父亲参与在性别、年级的差异。

  3结果

  3.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3.1.1总体情况分析
  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学习焦虑得分偏高(超过八分可能存在学习焦虑),倾向性较明显;独孤倾向、冲动倾向得分低于三分,表明学生好社交无冲动倾向;总分、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得分正常。
  结果表明,从总得分看,得分正常的学生占93.60%,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处于心理健康正常状态,处于心理欠佳状态的学生5.10%,严重的学生占1.30%;小学生学习焦虑心理检出率占49.23%,居各测试项目第1位,学习焦虑是内容量表中问题表现最严重的一项。而其他内容量表问题情况明显低于学习焦虑。
  3.1.2差异检验
  3.1.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孤独倾向女生优于男生,过敏倾向男生优于女生。而心理健康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3.1.2.2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4: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一年级学生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得分最高,而六年级学生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的得分最高。心理健康总分、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而过敏倾向在LSD事后检验后,发现部分年级存在显著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经过事后检验,对人焦虑方面,低年级与高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即一年级、二年级与四、五、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均显著高于四、五、六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五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高于四五年级。
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身体症状方面,一年级与三年级、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低于三六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低于三四六年级;六年级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五个年级。
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过敏倾向方面,六年级与一、二、三、四、五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五个年级。
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恐怖倾向方面,低年级与高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与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高于四五六年级;二年级与五年级、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高于五六年级;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四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
  经过事后检验,恐怖倾向方面,一年级与五年级、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低于五六年级,二年级与五年级、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低于五六年级;六年级与其他五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显著高于一到五年级。

  3.2父亲参与的结果

  3.2.1总体情况
 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10结果表明,在孩子的教育中,积极参与教育的父亲只占50%,仍有50父亲仍处于被动和不积极参与的情况中。
  11结果表明,在孩子的日常陪伴中,75%左右的父亲能做到每周有一次以上陪伴,而有26.7%的父亲无法做到一周一次半小时以上的教育陪伴。
  3.2.2差异检验
  3.2.2.1性别差异
  从表12中可以看出,父亲积极参与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从表13以看出,父亲陪伴次数没有显著的4中可性别差异。
  3.2.2.2年级差异
 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表14中可以看出,父亲参与状况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从表15中看出,父亲陪伴次数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3.3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参与的相关分析

  3.3.1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积极参与度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积极参与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6:
  从表17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存在显著的父亲是否积极参与的差异(p<0.05),父亲积极参与的小学生的各项总分均处于最低,而父教基本缺位的小学生各项总分均为最高。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不存在显著的父亲是否积极参与的差异(p>0.05)而学习焦虑在LSD事后检验后,发现父亲是否积极参与显著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结果如表17所示:
  经过事后检验,心理健康方面,父教基本缺位与积极参与、没时间/不积极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焦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对人焦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孤独倾向方面,父教基本缺位与积极参与、没时间/不积极存在显著差异;过敏倾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恐怖倾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冲动倾向方面,父教基本缺位与积极参与、没时间/不积极存在显著差异。
  3.3.2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陪伴次数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陪伴次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6:
父亲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表18可以看出,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存在显著的父亲陪伴次数的差异(p<0.05),父亲每周陪伴三次以上的小学生的各项总分均处于最低,而父亲几乎不陪伴的小学生各项总分均为最高。心理健康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不存在显著的父亲陪伴次数的差异(p>0.05)。经过LSD事后检验,结果如表20所示:
  经过事后检验,身体症状方面,父亲每周陪伴三次以上的学生与父亲几乎不陪伴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冲动倾向方面,父亲几乎不陪伴与陪伴每周三次以上、每周1-2次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本研究数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分均值低于55,有93%的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得分小于55,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处于心理健康水平,但在数据研究中,显示有6.34%的小学生处于心理欠佳的情况,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其中,心理严重问题的检出率为1.5%,较全国情况而言[16][17],优于一些地区其次,8个内容量表得分均值均未超过8份,说明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均为超过8分,说明小学生在这些内容量表均处于正常范围,而学习焦虑值偏高,接近8分,需要有所注意,适当采取措施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这些内容量表中,孤独倾向、冲动倾向低于三分,说明小学生总体好社交,喜欢与他人在一起,也基本没有冲动倾向。
  男女生在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等维度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其他一些研究结果类似[18]。在孤独倾向方面,男生得分比女生高,这说明了在小学阶段女生爱好社交,喜欢与他人交往。在冲动倾向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说明在多数情况下,男生更易有冲动行为,这与我们传统的认知也相符合,女生遇事会更冷静,而男生更偏向冲动或武力解决。
  低年级与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维度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对人焦虑方面,低年级学生得分均高于高年级学生,说明随着年纪的上升,小学生表现的愈发大方,热情,但六年级的学生均值要高于五年级,表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在身体症状方面,六年级与其他五个年级有显著差异,表明六年级的学生更会因为焦虑事件而引发身体不适,发育期与青春期的到来,会让学生在面临焦虑时,出现更多的难以调试的不适;在过敏倾向方面,随年级得分呈上升趋势,六年级与其他五个年级有显著差异,得分高于其他五个年级,表明六年级的学生更敏感,更容易为小事烦恼;在恐怖倾向方面,得分随年级呈下降趋势,说明随年级上升,对于事物的恐怖感减少了;在冲动倾向方面,得分随年级呈上升趋势,,六年级与其他五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年级上升以及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在处理一些事物时会表现地更冲动。

  4.2父亲参与和陪伴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积极参与孩子教育的父亲超过50%,超过一半的父亲能够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而35%的父亲则没有时间,或在孩子教育中表现的不积极,而10%的父亲基本没有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有一半的父亲在在孩子的教育工作中是缺失的,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父亲在工作之余,需要抽些时间多多陪陪孩子,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在父亲每周的陪伴一小时以上的次数方面,每周陪伴孩子三次以上的父亲占29%,每周陪伴孩子1-2次的父亲占44%,几乎没有一周陪伴一小时以上的父亲占26%,数据表明,父亲在对孩子的陪伴次数也略少,这与其他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问卷结果也相同,父亲在孩子教育中明显处于缺位或不积极情况[19]。现代社会,多数父亲身上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但也需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成长只有一次。
  在父亲陪伴与父亲参与方面,对于男女生,没有表现出显著地差异,说明父亲在对于男女生教育时,没有差别对待。
  各年级在在父亲陪伴与父亲参与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从数据上看,随着年级的上升,父亲积极参与教育的比重上升,说明随着孩子年级的上升,父亲也开始愈发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而随着孩子年龄的上升,父亲每周陪伴3次以上的比重有所下降,一方面应该是由于孩子学业压力上升,陪伴时间会随之缩短,相应的,每周陪伴1-2次的比重有所上升,父亲在参与陪伴的时间和次数,也和孩子的学业比重相关。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父亲参与的讨论

  总体而言,在心理健康总分方面,父教基本缺位与积极参与、没时间/不积极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父亲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也承担这重责,父亲需要在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协调时间来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
  学习焦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父亲积极参与的孩子学习焦虑得分低于父教基本缺位的孩子,父亲的积极参与会使孩子在学习方面更从容而无焦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对人焦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父亲积极参与教育的学生比父教基本缺位的学生在更热情大方,父亲参有益于培养孩子大方的性格张平的研究也显示,父亲参与培养小学生更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更大方得体的个性[20];
  孤独倾向方面,父教基本缺位与积极参与、没时间/不积极存在显著差异,父亲积极参与更易表现出爱好社交,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父亲参与更有益于孩子形成亲近他人、亲近社会的品格;
  过敏倾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父教基本缺位的孩子容易为小事烦恼,父亲对于孩子更健康的心态培养也很重要,父教参与会使学生更开朗乐观,而不会因为小事而敏感多疑;
  恐怖倾向方面,父亲积极参与与父教基本缺位存在显著差异,父教基本缺位的孩子容易对事物有更强的恐怖感,父亲在孩子的胆识培养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冲动倾向方面,父教基本缺位与积极参与、没时间/不积极存在显著差异,父教基本缺位的孩子更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冲动倾向,父亲参与对孩子性格的稳重性也有影响,能使孩子对人处事更加稳重,平和,而不会出现更多的冲动或暴力倾向;
  而从父亲每周陪伴一小时以上的次数方面讨论,身体症状方面,父亲每周陪伴三次以上的学生与父亲几乎不陪伴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父亲陪伴次数越少,孩子越容易在焦虑时有身体不适的倾向,表明孩子可能没有对于焦虑的良好的应对方法,这可能也是陪伴次数过少而导致的一个缺失;冲动倾向方面,父亲几乎不陪伴与陪伴每周三次以上、每周1-2次存在显著差异,父亲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状况下,孩子容易表现出冲动,因为缺乏陪伴缺乏指导,孩子对于很多事情还很懵懂,没有人的引导,会使他们对事物表现出冲动倾向,因为他们自身可能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总之,教育中有父亲高参与的儿童有更好的心理调节和适应功能,对于周围的事物,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对于不愉快的事也有更强的适应力,更好地应对每一天的学习生活[21]。从各内容量表的情况反馈看,父亲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各面都有影响,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冒险性、探索力、社交能力、忍耐力、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父亲要承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让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更加健康的成长!

  5结论

  (1)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均值为35.51,93%的小学生得分低于55分,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常;
  (2)其中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处于正常水平,说明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处于正常水平;
  (3)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低于3分,说明小学生在此方面无问题,在此方面表现爱社交无冲动倾向;
  (4)小学生学习焦虑得分均值为7.36,且学习焦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得分较高,需要予以重视;
  (5)小学生在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6)小学生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存在显著的年纪差异,低年级得分均高于高年级;
  (7)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存在显著的是否其父亲积极参与其教育的差异,有父亲参与的学生在各方面得分均低于父教缺位的学生,各方面表现也更好;
  (8)小学生的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存在显著地父亲每周陪伴次数的差异,父亲陪伴多的孩子得分也低于父亲陪伴较少的孩子。

  6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存在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的问题。研究虽然抽取了大量的大学生被试进行测验,但这些被试仅来自某地区小学的小学生,不能代表所有小学生的情况。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全面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其次,本研究用的其中之一的问卷为自己编制,信效度等仍需考察确认,未来会选择采用更具代表性和专业性的问卷予以调查。
  最后,本研究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的参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以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加入更多的变量进行相关研究。

  7教育意见

  7.1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给予高度的关注,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信箱等专业手段,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现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校心理工作。
  7.2注重学生学习焦虑与考试焦虑现象。老师家长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焦虑这一问题,适当开展减压活动或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对于过度焦虑的学生,应予以关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考试观,不以失败论英雄,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
  7.3老师和学生母亲要向父亲说明其参与孩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鼓励父亲多多参与孩子教育,积极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往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上发展。
  7.4开展家长联谊活动,每学期可组织2-3次的家校联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家长,尤其是引导父亲积极的参与到孩子教育中去,帮助家长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经验方法。也可对有明显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建立随访制,家校联合制定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为对方实施干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06:639-640.
  [2]王景芝,王雪,武竞.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89-92.
  [3]李晔轩,李成学,牛玉柏.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评述[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03:272-274.
  [4]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10:69-75.
  [5]周海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学周刊,2012,08:40.
  [6]周玲.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及现状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84-87+90.
  [7]sladeAN.Therelationshipbetweennonresidentfatherinvolvementandmaternaldepressioninfragilefamilies[J].SocialServiceReview,2013,87(1):3-39.
  [8]CastilloJT,Fenzl-crossmanA.Therelationshipbetweennon-maritalfather’ssocialnetworksandsocialcapitalandfatherinvolvement[J].Child&FamilySocialWork,2010,15(1):66-76.
  [9]GellerA,CooperCE,CrafinkelI,Beyondabsenteeism:Fatherincarcerationandchilddevelopment[J],Demography,2012,49(1),49-76.
  [10]HorneM.Theimpactoffatherabsenceonadolescentromanticrelationshipideas[D].2011
  [11]朱凤娟.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351.
  [12]韦官玲.广州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J].网络财富,2010,06:17.
  [13]杨兆华,李亚萍,蔡世春,周雪燕,王岚翔,张秀华,张钲.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04:289-292.
  [14]路洁,刘俊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04:247-248.
  [15]王坚,艾炎,朱晓玲,王昊辉.江西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46-47+68.
  [16]高屹,于新红,张瑞凯.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2:35-42.
  [17]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01:25-2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8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0月12日
Next 2020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