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相关概念界定

 1.创业

创业其实就是创业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经济环境,把握商业机会,合理分配资源,最终创造潜在价值的一个过程;Ronstadt(1984)认为创业是指创业者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利用可获得的资源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并且在外部动态的环境下创造出价值的过程;罗伯特。D.希斯瑞克(2000)提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对商业机会的发现和把握,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出新产品或者新服务,最终创造出潜在价值的过程。

创业想表达的本质含义是为了一份基业的创立、事业的创办,是指开拓创新精神的具体化。蒂蒙斯在《创业学》中提出,现在的社会在创业方面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得不同类型的公司或者组织实现新的价值或者增加更多的附加值。不可置否的是,创业者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创新能力,例如需要了解当今社会的各种政策、判断当今经济大环境的好坏、能否识别和把握商业机会、能否合理地整合和分配资源、能否很好地运营创业项目、预测风险的能力与应变突发情况的能力、管理好创业团队并协调好内部关系的能力等。

  2.社会创业

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在上个世纪 40 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与发展的新的创业模式,被普遍看作是帮助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的一种社会创新模式。对于其概念的探讨从未停止,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与解读,使社会创业的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Pomerantz 等(2003)从企业运作的角度去定义社会创业,认为社会创业是利用商业化的原则与方式改善与革新社会服务,社会企业的运营要充分利用好商业手段以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Mair 等(2006)以资源整合角度去解释社会创业,将社会创业看作是创造性地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强调要把握创业机会来实现社会变革;Martin 等(2007)认为机会的识别是社会创业的核心,社会创业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且更加美好、均衡的社会。学者刘玉焕等(2014)通过梳理国内外对社会创业的研究得出社会创业具有多面性的特征,它不仅能够弥补XX功能失效的弊端,带来新的社会变革,还能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傅颖等(2017)将社会创业定义为个体通过识别市场失灵中的机会,通过社会福利以及商业化的方式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供创造性的可持续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创业活动的具体开展,本研究认为社会创业就是创业者怀有某种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运用商业化与规则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某种社会需求,以经济价值的创造作为实现其社会价值目标的手段,其使命是使社会更加美好。

创业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 社会认知理论

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学科思维研究创业活动,其中,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探究个体创业行为产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认知理论最初由以观察学习为主要观点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核心,后来又把视角拓展到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外部环境与个体内部因素上,从而出现了三元交互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共同构成了社会认知理论的整体框架,也为创业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观察式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某种行为的方式不一定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实践经验,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社会榜样或典型模范的做法来形成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自我认知,进而习得该行为的经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观察学习作为一种示范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创造性行为,一方面观察者通过观察来学习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被观察者的创造性行为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观察者开拓思路和视野,激发其创新潜能,可见,观察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自身对他人的实践经验的获得,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2)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又被称作“自我信念”,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拥有完成具体行为的能力水平的自我估计和判断,体现了个人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自信心。可从三个方面来了解该概念:一是自我效能是个人对是否有能力完成具体的任务或活动的主观估计,并不表示实际拥有这个能力;二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因其所从事的领域而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个体完成不同的工作或进行不同的任务时,其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有所不同;三是自我效能是一种建立在个体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一个综合感知和理解的前提下的一种强烈的个人主观信念。班杜拉后来又对自我效能了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即认为自我效能并非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地单纯判断,而是自身能力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时所能发挥到具体什么程度的判断与评价。 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自我效能理论被应用其中,衍生出了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其体现了个人对自己能够承担创业中的各种风险和责任的主观判断,表现了个体对取得创业成功的强烈信念。这种信念有效地预测了创业者未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创业自我效能越高的人,他的创业意愿水平就越高,做出具体的创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3)三元交互理论

该理论巧妙地将个人、外部环境以及个体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任何要素都不会脱离其他两个要素而单独存在。随着学术界对于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也逐渐成为研究创业过程中相关行为产生机制与其对应的影响因素的重要理论依托。 在该理论中,个体因素是指个体对自身特性的感知和对行动发生的自我认知。这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情感、对待某件事情的看法或态度、追随的目标、智力程度、对采取某种行为的意愿,同时也包括性别、种族等个人背景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对个体所作出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作用的外部要素的总和。从宏观上看,环境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的总和,这影响了个体对行为的总体感知和意愿;从微观上看,环境要素是指个体具体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周围具体环境要素的总和,这些环境要素会通过作用于个体的想法或生活进而影响到其对某事物的认知。行为因素是指个体的所采取的社会行动、对外界的反应以及意愿动机等可观测到的行动要素的总和,它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与对该行为的感知有关。这三个要素两两之间相互作用,成为三元交互模型的核心组成要素,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三元交互模型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该理论:一是个体特征与自身的行为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个体是行为的发出者,自身的认知或思维将直接影响到行为的产生与否,但反过来,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影响会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认知,使个体对该行为效果作出一定评价;二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的认知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能够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三是个体自身的行为与外部的环境相互作用。个体本身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特质和眼界的影响,也与外部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2.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关于创业意愿的研究

创业意愿是创业者是否要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想法,是个体是否具备某种创业者的特质以及对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的一种描述。Bird(1988)是比较早提出了创业意愿这一概念,是指创业者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继而需要付出时间、精力,资源等的一种主管意愿。Thompson(2009)将创业意愿定义创业者有创办新的企业的想法,并且有意识的会在未来会实施自己的想法。Krueger等人(2000)认为创业意愿是创业者是否要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想法,创业的想法是创业者的必须具备的前提.潜在的创业者(PotentialEntrepreneurs)只有当创业的意愿足够强烈时才有可能会去进行创业活动。Ajzen(2011)认为意愿可以体现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准备程度、创业意愿则表示个人在准备进行创业时的准备程度。Mitchell等(2000)认为创业意向是去进行创业活动过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进行创业活动时的一种承诺程度,是进行创业活动的成功的企图心。Phillip H.Phan等(2002)和Christian Lithje & Nikolaus Franke(2003)从提出的创业意愿是在创业的可能性上进行的,在这一点上定义为学生进行创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而研究学者贺丹(2006)继续使用了Phillip H.Phan等(2002)关于新加坡学生创业意愿研究中的定义,认为学生的创业意愿是为学生面临众多选择时选择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姜海燕和余如英(2012)的观点大抵相似。牛志江(2009)也认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未来采取创业行为的可能性或倾向程度。范巍&王重鸣(2006)认为创业意愿是创业者是否要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想法,是个体是否具备某种创业者的特质以及对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的一种描述。王建红(2011)也将创业意愿定义为潜在创业者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与Krueger等人(2000)的观点大抵相似。王天力(2009)认为创业意愿是对进行创业活动的趋向性一种表达,可以衡量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趋向程度。黄四枚(2009)认为创业意愿创业者在进行实际的创业活动时的一种倾向,代表的是个人在创业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倾向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创业者选择进行创业的可能性,是一种内在的动力。钱永红(2007)指出创业意愿是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时的一种主观思想动态。蒋海燕(2013)将创业意愿定义为:开始一个事业的意愿。

(2)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任何社会群体创业都需要依托特定的环境,因此,创业环境优越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创业活跃度产生影响。所谓创业环境是在进行创业活动时,创业主体-创业者以及创业企业-所要面临且要适应的一系列外部环境(Aldrich,1979)。也即是制度环境,它有三个方面,即认知制度、规范制度以及规制制度(Desai、Gompers和Lerner,2003)。其中,认知制度与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关;规范制度主要与社会规范以及文化相关,体现了社会对创业主体和创业活动的一种规范;而规制制度则包括XX政策、规则、制度和法律等(Spencer、Gomez,2003)。

近年来,伴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不断推进,有关创业环境的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根据中国国情从认知制度、规范制度以及规制三个维度来分析我国的创业环境;也有一些学者从市场、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创业环境。其中,文化属于非正式规制,制度环境属于正式规制;市场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非正式规制(蔡莉、单标安,2013)。

而环境体现了可以影响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时的一切的人、事、物等一切存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系统地对环境进行评估并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将创业环境划分为不同维度的环境要素,换句话说,一般将创业环境要素看作创业过程外部影响因素的集合(蔡莉,崔启国,史琳,2007)。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环境要素的构成各执己见,尚未形成共识,具体见表1-1。

表1-1创业环境要素构成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

人员

提出

时间

创业环境要素
Bloogood&Sapienza1955支持资源(客户、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家庭等资源)、供应商资源
Bruno&Tyebjee1982市场、消费者、劳动力资源、XX的干预、人们消费水平等12项构成要素
Gnyawali&Fogell1944将创业环境视为一个系统。提出五维度模型
Deborah&Maekley2002社会创业氛围、XX政策、基础设施建设
GEM2002金融支持 、XX政策 、XX项目 、教育和培训 、研究开发转移 、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 、国内市场开放程度 、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
Scott2003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
蔡莉2007构建了以创业资源需求与供给为基本关系的研究模型
郑炳章2008提出内部创业环境、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和自然环境四个子系统构成
张秀娥2010资源要素、嵌入型要素环境
蔡晓珊

陈和

2014社会经济条件、资本市场、教育、知识产权制度、社会文化和基础设施
宋鸿2016最关键要素(金融支持、XX政策、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相对关键要素(文化与社会规范)、次级关键要素(教育与培训)、政非关键要素(府项目支持、市场进入壁垒和有形基础设施)

综上所述,创业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概念,环境内部各要素协同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创业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地区依赖性,一般创业成功的企业往往存在资源条件独特且聚集的地方,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Guzman,2015)。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创业生态中单个要素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忽略了创业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以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除此之外,现有创业活跃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两类人群的研究。研究主要基于个人特质视角、认知理论视角以及创业环境视角。从个人特质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创业经历和社会实践等(钟云华,2016)。也有一部分学者建立创业模型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Ajzen,1991)。还有一部份学者专门分析创业教育和创业政策领域,认为这两方面与创业意愿成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科技人员作为“双创”主力军,其创业热情明显不足。而目前我国针对科技人员创业活跃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十分有限,现有文献大多基于2015年中国科协开展的关于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情况调查结果。该调查抽取了来源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不同科技工作者群体的20000名科技人员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百分之六十的科技人员有创业意愿,但是真正进行创业的仅有不到百分之三。基于该调查部分结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环境,身边创业氛围,政策知晓直接影响创业意愿、学历间接影响、而政策成效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业意愿(李慷,2016)。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在现在的研究理论当中,影响科技人员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人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谈论的是科技人员的自身特质方面,比如个体认知、性格、能力、创业愿景等等。正是由于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的人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调查发现,从性格方面来说,男性一般比女性的创业意愿会更强烈;从地域方面来说,在一二线城市生活的人比在小城市和农村生活的人有更强的创业意愿。从经验方面来说,社会实践越丰富,创业意愿也会更加强烈。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还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科技人员周围的人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也和创业意愿相关。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科技人员的自身资源环境、国家的政策规范环境、服务环境、创业文化等。若是家庭有经营企业的,相对来说,个体会更愿意选择创业,也会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国家政策对创业的支持力度越大,个体愿意选择进行创业的可能性也会越大。De Pillis和Reardom有研究认为,不同地方的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创业意愿的程度。在一个好的创业文化下会有更多的人去选择创业。

理论模型构建

每个人都有选择是否创业的权力,而这个选择因为人与人之间工作、性格等的差异,最后的决定也不同。作为科技人员是否选择创业,也有它的不确定性。这个选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家庭、个人性格特征、整体创业文化和环境等。胡晓龙、徐步文(2015)研究中是建立在创业文化的条件下分析创业素质和创业意愿的关系,创业素质用创业知识、创业态度及创业能力衡量。只选取创业态度来进行衡量创业素质存在局限,因而需要扩大到心理层面,进而可以从更加全面的调度来进行衡量创业素质,最后落实对到创业意愿的影响。之前的学者基本都是从个性特征角度、创业能力角度、创业态度角度、创业素质整体角度出发,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以研究大众为基础,很少有人针对科技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人主体素质和外部环境研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在前人对大众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理论模型,从个人主体素质,即个人的大概情况、性格特质、能力以及个人对创业的认同感和外部因素,即外部资源环境、政策规范环境、服务环境以及外部的创业文化两个角度研究影响科技人员创业意愿的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H2: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H3: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H4: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H5: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H6: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并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1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测度

创业理论将创业者划分为一类特殊人群,具备某种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可以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而且可以解释不同群体的创业意向、创业行为以及创业成败的原因。创业是一种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分析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可以从社会环境出发。

从创业人格特质理论和创业环境影响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群体差异,找准创业主体人群和改善创业环境,是提高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的重要工作。因此,本文将从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来对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问卷基于以上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选取3个变量,每个变量选取2-5个变量指标,共计选择21个变量指标并分别设计题项,对科技人员创业影响因素进行测度。

个体因素指标及题项设计

创业人格特质理论认为,创业人格特质对创业意识强弱和创业行为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现代社会中科技人员是指从事科技工作,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该类人群往往具有高知识、高学历、高能力等特质。科技人员作为创业者中的特殊人群 具有某种特殊性,科技人员和创业者的角色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价值取向、所需知识等方面存在相互排斥的要素,存在明显区别。因此,本部分主要选取性格特质、能力特质、创业认同三个变量,同时选取12个变量指标,并基于选取的变量指标设计12个题项,具体题项设计如表2.1所示:

表2.1个体因素指标及题项设计

变量 变量指标 问卷题项设计
性格特质 冒险精神 我喜欢冒险,不确定性可以激发我的斗志
坚韧精神 我从不害怕失败,经常是越戳越勇
务实精神 我总能很好的将计划付诸行动
敢为精神 当需要作出重大决策时,我很果断,不会犹犹豫豫
拼搏精神 为了实现目标,我认为牺牲舒适安逸是值得的
能力特质 创新能力 在工作学习中,我总会提出新观点
机会识别能力 我总能很快的识别商业机会
资源整合能力 我总能快速的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并进行整合
人际关系能力 我总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获得别人支持
管理能力 我认为创办并运营一个公司很容易
创业认同 成就需求 我认为创业想法符合我的认知,如果创业成功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使命感 我认为将科技成功产业化,是我的职责

外部因素指标及题项设计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双创”成效显现,并提出“双创”政策不仅对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成效显现,也倒逼简政放权,使得市场活力进一步被激发。同时,“双创”政策对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热情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显示,我国各地区在“双创”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该报告从活力、信心、环境3个维度对区域“双创”活跃程度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居5位,显示出较为旺盛的活跃程度,云南、甘肃、新疆、贵州、辽宁、吉林排名靠后,主要差距在于“双创”环境和信心。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双创”活跃程度相对显著,东北三省问题较为突出,辽宁、黑龙江、吉林“双创”表现不尽人意,与其所拥有的科技和资源优势不符。因此,本部分选取资源环境、政策规范环境以及服务环境3个变量,同时选取9个变量指标,并基于选取的指标设计9个题项,对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为改善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环境提供依据,具体题项设计如表2.2所示:

表2.2:外部因素(创业环境)指标及题项设计

变量 变量维度 问卷题项设计
资源环境 资金资源 在您工作的地区,进行科技产业创业,很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技术资源 在您工作的地区,进行科技产业创业,很容易获得技术支持
人才资源 在您工作的地区,进行科技产业创业,很容易获得人才支持
政策环境 “离岗创业”政策 您所在单位鼓励员工进行全职(兼职)创业
税收政策 您所在地方XX为促进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减免税收政策
创业扶持政策 您所在地方XX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了免费办公场地或资金支持
服务环境 项目支持 您所在地方XX为科技产业创业提供了较多XX项目
商业服务 您所在地方市场可以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
培训服务 您所在地方XX经常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培训或咨询服务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测量指标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为本研究中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关于创业意愿的概念,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有潜在创业者或者个体对于是否进行创业态度、偏好、信念和打算、规划等。因此,本研究中将创业意愿 分为“十分强烈”、“强烈”、“一般”、“不强烈”、“十分不强烈”5个等级进行测量,其中将即使创业失败也会再次创业定义为创业意愿“十分强烈”;目前正在创业定义为“强烈”;曾经进行创业尝试但创业失败定义为创业意愿“一般”; 以往没有创业经历,但目前有创业打算定义为创业意愿“不强烈”;以往无创业经历也无创业打算定义为“十分不强烈”,具体题项设计见表2.3:

表2.3: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测量指标

变量 问卷题项设计
创业意愿 我认为拥有自己的公司是我的人生理想,即使创业失败也会再次创业
我认为创业过程会给我带来成就感

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问卷设计与调查

1.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科技人员,必须要从科学性和有效性上来保证调查问卷,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问卷设计原则基础上,做了许多工作:首先,大量阅读文献,搜集和整理涉及创业者个人特质、创业意愿、创业教育、创业行为等变量的量表,选择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成熟量表。其次,考虑到科技人员的特殊性,对成熟量表进行适当修改,使问卷更符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最后,为了避免在正式的调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首先对问卷进行小规模的预测试,根据测试反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本研究的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卷首语。主要介绍问卷调查的目

的、内容、匿名性和保密性,以确保被调查者按照真实情况填写问卷。二是,个

人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专业、学历、家庭年收入等;三是,本研究涉及

的主要变量(创业者个人特质、能力特质、创业认同、创业的资源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创业意愿)测量题目。问卷的测量题项均采用 Likert 5 点量表法进行测量和评价。其中,5表示很符合自身情况,4表示较符合自身情况 3表示一般符合,2表示较不符合自身情况,1表示不符合自身情况。

2.问卷调查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广东省、北京市等省市科技人员创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选取来自自高校、事业单位、XX机关以及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该问卷利用问卷网网站进行发放,邀请科技人员进行线上答题。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35份。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收集到的样本中,有效参与调查的科技人员样本总数为335个,其中男生197名,女生138名,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8%和 41.2%。从年龄来看,25-35岁152名,所占比例最高,占比45.4%;25岁以下63名,占比18.8%;35-45岁94名,占样本总数28.1%;45岁以上26名,占比最少,占样本总数7.8%。从学历来看,大专及以下19名,占样本总数5.7%;本科150名,占样本总数44.8%;硕士105名,占样本总数31.3%;博士61名,占样本总数18.2%。样本中,已婚195名,占样本总人数58.2%,未婚140名,占样本总人数41.8%;其中,在民营企业中工作149名,占样本总人数44.5%;在国营企业工作44名,占样本总数13.1%;在事业单位工作127名,占样本总人数37.9%;在XX机关工作人数最少,仅15名,占样本总数4.5%。被调查科技人员家庭成员对其创业十分支持的有52名,占有样本总数15.5%;坚决不支持的有20名,占样本总人数6.0%;尊重个人觉得的人数最多,共263名,占样本总数78.5%。具体有效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类别 人数 占比(%)
性别 197 58.8
138 41.2
年龄 25岁以下 63 18.8
25-35岁 152 45.4
35-45岁 94 28.1
45岁以上 26 7.8
学历 大专及以下 19 5.7
本科 150 44.8
硕士 105 31.3
博士 61 18.2
月收入 1万元以内 231 69.0
1-2万元 75 22.4
2-5万元 25 7.5
5万元以上 4 1.2
婚姻状况 已婚 195 58.2
未婚 140 41.8
工作单位性质 民营企业 149 44.5
国营企业 44 13.1
事业单位 127 37.9
XX机关 16 4.5
家人对待创业态度 十分支持 52 15.5
坚决不支持 20 6.0
尊重我的个人觉得 263 78.5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1.问卷的信度分析

在获得初始问卷后,为保障问卷题项和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通过预调查的方法对变量测评的有关题目内容展开修正,把不符合规定的有关题目展开修正或是清除,得到最终发布的问卷。预调研共计发出问卷 60 份,并得到 60 份,经过统计,有效问卷数量为 60 份。此次预调研的目标是验证初始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基于调研工作的结果,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程序针对获取到的材料展开了研究。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量结果无偏差的程度,它从侧面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统计学中一般以内部一致性,即Cronbach’sα值表示测量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值越大,表示测量结果越稳定可靠。根据Nunnally(1967)的观点,当测量一个构念的题项内在一致性系数,值大于0.70时,表示其内在一致性良好。本文采用这一得到普遍认可的0.70作为标准。

表3.2是对性格特质、能力特质、创业认同、资源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业意愿各因子变量所做的内部一致性分析的结果。其中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均超过0.70,分别为0.727、0.830、0.740、0.918、0.730、0.902,

即各量表的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量表总体的Cronbach’sα值为0.923,也符合标准,即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3.2问卷量表信度分析结果

维度 克隆巴赫Alpha 题项数
性格特质 0.727 5
能力特质 0.830 5
创业认同 0.740 2
资源环境 0.918 3
政策环境 0.730 3
服务环境 0.902 3
量表整体 0.923 21

2.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通过测量工具所测量出的特质的真实程度,由此衡量测量的有效性程度。信度越高则反映了测量结果对所测对象的真实效果。信度是效度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效度分析有很多方式,不同方式的测量结果反映效度的不同方面。比如,量表效度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内容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等。而内容效度是指测量题项是否测量了应该测量的内容,反映题项的代表性和覆盖面的有效程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该量表设计的内在理论依据之间的契合程度,即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在本研究中涉及的所有量表,都是根据研究需要,在创业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成熟量表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改的,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于量表的结构效度,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在提取因子前,首先对量表的KMO和Bartlett值进行检验,以确定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法。结果显示,变量的KMO值大于0.5,说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高,适合做因子分析。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1,同样说明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具体结果见表3.3:

表3.3问卷量表效度分析结果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912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2999.738
df 210
Sig. .000

变量的相关分析

这里所说的相关分析代表了各分析变量的内在联系,但是这样的联系并不稳定,相关关系成果能够反映出各个变量的相关水平(马国庆,2003)。通常来说,相关系数绝对值和相关性体现出正相关联系,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是-1~1,这个数值的绝对值越高,则意味着变量的内在联系越强,因此常用于分析变量在强弱变化方面的关系,但不可以用于分析因果关系。相关性分析方法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变量需要采用不同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其中 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主要用于分析连续变量的相关关系,本部分将采用此种方法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4相关性分析结果

性格特质 能力特质 创业认同 资源环境 服务环境 政策环境 创业意愿
性格特质 1
能力特质 0558** 1
创业认同 0.489** 0.549** 1 .
资源环境 0.336** 0.415** 0.388** 1
服务环境 0.296** 0.411** 0.392** 0.647** 1
政策环境 0.288** 0.397** 0.376** 0.685** 0.814** 1
创业意愿 0.476** 0.604** 0.745** 0.307** 0.349** 0.326** 1
**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在置信度(双侧)为0.05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通过上表能够发现,于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上,能力特质与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都表现出明显的正向联系;而于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上,虽然性格特质、资源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也有正向联系,但不显著。由此初步判断,创业认同和能力特质都是创业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创业者性格特质、资源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有可能影响创业意愿,但影响程度可能不大。这可能是因为科技人员群体的特殊性,此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使得目前创业环境较好。因此,性格特质、资源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是十分明显。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从以上相关分析结果可见,创业者性格特质、资源环境、创业认同、能力特质、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六个影响因子与创业意愿之间都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是一种无表达式的函数形式,想要进一步探索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回归分析旨在解释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

1.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性格特质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5所示,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β=0.649,p=0.000<0.01)。所以,本研究假设H1“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成立。

表3.5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0.759 0.233 0.476 3.261 0.001
性格特质 0.649 0.085 9.889 0.000

注:因变量:创业意愿

2.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能力特质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6所示,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β= 0.826,p=0.000<0.01)。所以,本研究假设H2“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成立。

表3.6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0.512 0.186 0.604 2.745 0.006
能力特质 0.826 0.060 13.822 0.000

注:因变量:创业意愿

3.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创业认同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7所示,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β=0.760,p=0.000<0.01)。所以,本研究假设H3“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成立。

表3.7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0.531 0.128 0.745 4.164 0.000
创业认同 0.760 0.037 20.407 0.000

注:因变量:创业意愿

4.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资源环境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8所示,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β=0.342,p=0.000<0.01)。所以,本研究假设H4“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成立。

表3.8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2.048 0.172 0.307 11.915 0.000
资源环境 0.342 0.058 5.881 0.000

注:因变量:创业意愿

5.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服务环境同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9所示,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β=0.364,p=0.000<0.001)。所以,本文假设H5“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成立。

表3.9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1.937 0.178 0.326 10.858 0.000
服务环境 0.364 0.058 6.291 0.000

注:因变量:创业意愿

6.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的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政策环境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10所示,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β=0.417,p=0.000<0.001)。所以,本文假设H6“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成立。

表3.10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1807 0.184 0.349 9.793 0.000
政策环境 0.417 0.061 6.801 0.000

注:因变量:创业意愿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回归分析结论如3.11所示:

表3.11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假设 标准化系数β 显著性水平p 检验结果
H1: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0.476 0.000 接受
H2: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0.604 0.000 接受
H3: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0.745 0.000 接受
H4: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0.307 0.000 接受
H5: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0.326 0.000 接受
H6: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0.349 0.000 接受

7.吉林省与江苏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经济发展向好且“双创”活力、信心、活跃均排名第二的江苏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估显示)。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来判断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与“双创”效果较好省份的差异,从而真正做到“因事制宜”,为提高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研究利用题项“您所在的省份”,将吉林省与江苏省科技人员从样本中分别抽出。其中,吉林省科技人员参与调查的有效问卷160份,江苏省科技人员参与调查的有效回收问卷125份;再次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把性格特质、能力特质、创业认同、资源环境、服务环境以及政策环境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3.12与表3.13所示;以吉林省科技人员为样本回归结果与以江苏省科技人员为样本回归分析结果对比如表3.14所示。

表3.12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0.447 0.336 0.521 1.330 0.185
性格特质 0.792 0.095 7.675 0.000
常数 0.239 0.267 0.643 0.894 0.373
能力特质 0.907 0.086 10.546 0.000
常数 0.598 0.188 0.728 3.182 0.002
创业认同 0.733 0.055 13.349 0.000
常数 2.073 0.246 0.292 8.412 0.000
资源环境 0.346 0.090 3.839 0.000
常数 2.035 0.247 0.302 8.226 0.000
服务环境 0.345 0.087 3.982 0.000
常数 1.964 0.255 0.313 7.711 0.000
政策环境 0.368 0.089 4.147 0.000

表3.13江苏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β Std.Error Beta
常数 0.295 0.401 0.524 0.737 0.462
性格特质 0.787 0.115 6.828 0.000
常数 0.417 0.267 0.610 1.348 0.180
能力特质 0.846 0.309 8.540 0.000
常数 0.347 0.099 0.749 1.586 0.115
创业认同 0.808 0.064 12.553 0.000
常数 1.804 0.288 0.359 6.262 0.000
资源环境 0.386 0.090 4.272 0.000
常数 1.623 0.312 0.377 5.206 0.000
服务环境 0.427 0.095 4.520 0.000
常数 1.408 0.329 0.407 4.282 0.000
政策环境 0.511 0.103 4.941 0.000

表3.14吉林省与江苏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比

影响因素 江苏省科技人员为样本分析结果 吉林省科技人员为样本分析结果
标准化系数β 显著性水平p 标准化系数β 显著性水平p
性格特质 0.524 0.000 0.521 0.000
能力特质 0.610 0.000 0643 0.000
创业认同 0.749 0.000 0.728 0.000
资源环境 0.359 0.000 0.292 0.000
服务环境 0.377 0.000 0.302 0.000
政策环境 0.407 0.000 0.313 0.000

如表3.14所示,从个人特质角度来看,两省份科技人员性格特质、能力特质、创业认同标准化系数值虽有不同,但差距不大。甚至,吉林省科技人员能力特质标准化系数还比江苏省稍高。但是从外部环境角度来看,吉林省目前的资源环境、服务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的标准化系数明显低于江苏省,可见吉林省目前的创业环境亟需优化。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江苏省就在中共江苏省省人民XX领导下主动协调国税、地税、财政、教育、工商等部门成立了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实施协调小组,建立了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实施的工作协调机制并组织,对全省落实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特别是其中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和检查。此外,根据江苏省省XX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显示,到2020年,江苏省基本形成“要素集聚、载体多元、服务专业、活动持续、资源共享”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体系。全省新增注册企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3%左右,年均带动就业约100万人次以上;发展创业投资,全省创业投资备案企业管理资本规模超1500亿元,鼓励投向更多早中期、初创期企业,破解双创企业融资难题;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形成30个左右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创建一批双创支撑平台,健全双创服务体系,推动各类要素向双创集聚;到2020年,全省打造包括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主体类型的100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创建300个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50个省级离岸双创基地以及100个省级众创社区。而吉林省目前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仅有 200 余个,基地孵化功能基本完善,但限于创业孵化基地运营时间尚短、缺少高价值创业资源等原因,使得现有孵化基地在发展中存在着品牌知名度差、运营模式不清晰、资源整合能力弱等问题。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科技人员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假设科技人员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正向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所示,性格特质与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系数是0.546,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假设成立。即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对科技人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作用,具有冒险、敢为、拼搏精神且性格坚韧的创业者往往创业意愿更强烈。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2.科技人员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先提出假设:科技人员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正向相关。而后由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能力特质与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系数是0.644,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假设成立。得到此结果,即科技人员的能力特质对科技人员创业意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创业能力越强,创业意愿越强烈。在能力特质的相关描述中,关于创业培训教育得分较低,即调查对象对于有关创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感知程度很低,这与我国当前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的环境背景相吻合。创业教育是引导创业的重要激励因素。尽管创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学校纷纷开设创业课程以及组织创业竞赛,借此提高在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在教育对象方面,很多学校只是将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主要面向的群体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而不是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也缺少了对有创业意愿但已经工作的人群的培训,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能力不仅是获取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沟通能力等。提升科技人员的创业能力,有利于科技人员树立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

3.科技人员的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假设科技人员的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正向相关。创业认同与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系数是0.725,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假设成立。即科技人员创业认同对创业意愿起着重要作用。科技人员对待创业的态度,主要取决于科技人员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所处环境的创业文化。据有关研究显示,吉林省属于中国创业沉寂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是大部分企业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在社会中也难以形成鼓励创新和承担风险的创业文化。创业意愿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创业者的主观态度,同时,创业者的创业榜样、当地成功企业家数量和文化氛围、家人对创业的态度等几个方面也都会对创业者的创业认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创业意愿。因此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提高科技人员创业氛围,可以明显提高其创业意愿。

4.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假设资源环境与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正向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资源环境与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系数是0.302,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假设成立。即资源环境对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有影响作用,创业资源环境越好,科技人员创业意愿越强烈。

资源环境主要从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三个维度进行考察。虽然目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但由于创业的高风险性,及创业初期企业组织水平低,收益不确定,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贷款给创业者。尽管由XX的政策的引导,在原则上科技人员创业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低息贷款,但是办理手续复杂,条件限制多且金额有限,很难满足创业的资金需求。XX设立的创业基金,但同样面临金额少且难以获得的问题。其次,近年来,吉林省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创业初期的企业,很难招聘到优秀的人才。此外,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技发展水平也明显不如经济发展向好的省份,对创业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弱,这无疑是创业的严重障碍。

5.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关系讨论

本研究假设服务环境与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正向相关。服务环境与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系数是0.313,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假设成立。即服务环境对科技人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作用,创业服务环境越好,科技人员创业意愿越强烈。

服务环境主要考察了项目支持、培训服务、商业服务三个维度。其中题项“您所在地方XX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了较多的XX项目”得分最低,说明XX需加大扶持力度,为科技人员增设XX创业项目。此外,企业孵化器是提升创业服务的重要手段,企业孵化器是创业服务中心,主要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所,共享网络办公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提供政策、法律和融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服务,来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企业的成功率,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吉林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孵化器数量很少,主要是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长春软件园和吉大科技园,目前还没有成型的专门为科技人员群体服务的企业孵化器设施。

6.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假设XX政策与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正向相关。如数据分析结果所示,政策环境与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系数是0.339,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假设成立。即政策环境对科技人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作用,XX政策越好,科技人员创业意愿越强烈。在政策环境的相关描述中,题项“您所在单位鼓励员工进行全职(兼职)创业”分值最低,说明“离岗创业政策”被知晓和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国家颁布有关促进科技人员创业优惠政策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吉林省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吉林省人民XX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以及高校实行弹性学制等,从而促进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

、科技发达国家及地区创业政策及服务经验借鉴

)X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及服务经验与启示

X大学创业公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X生物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加上《拜杜法案》的颁布实施,《专利法》的修订,高校持有技术发明产权的使用,以及各高校的效仿作用,都激发了X高校创办公司的持续热情。

1.专利法案的出台为创业活动的股权分配、收益提供法律保障

1980年《拜杜法案》的颁布,使得X各高校获得联邦财政资助的科技发明许可及商业化变得更加顺畅,促进了拥有知识产权并进行技术开发的创业公司出现。XX资助的技术发明占到了高校科研成果的2/3,激发X各大高校的商业化热情。此外,《拜杜法案》规定了大学创业活动的合法性。《拜杜法案》的宗旨是鼓励联邦财政资助科研成果能授权给创办的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的创业活动给予了法律支持,让过去一些对大学创办公可的反对意见逐渐微弱,使大学管理者资助公司进行技术研发成为合法的行为,也让一些科研成果能够很快找到授权公司,并进行商业化生产。

2.专业化的技术转让中介机构为科技人才创业进行服务保障

X大学创业公司的兴办离不开本校技术许可机构专业、完善的保障服务。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更多的起到为创业公司提供法律支持、募资、咨询、联络外界的平台,其在创业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充足、专业化的技术许可人员对创业公司全程的保障服务。在X,一些大学都有着专业的技术许可队伍,当科技人员创办公司时,技术许可办公室要雇佣专家为创业公司提供市场评估、撰写商业计划书、募集风险投资、组建创业队伍、寻找场地和设备、测试试验产品。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Morse教授成立的MIT发展基金就可以算是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初期形式,庄要为创业教师提供人员、商业计划、市场预测、资本融资、培训及技术转化服务。这些服务在创业初期对创业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2)利用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外部资源。创办公司把技术转让给企业需要很多资金和精力,而大学的创业公司没有大企业的员工队伍,他们更多是依赖专业化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人员,借助他们与专利代理人合作,与供应商谈判、进行市场调研。有研究表明,X一些大学由于缺少专职人员来从事技术转让工作,在创业公司的创办数量上明显少于那些有专业化技术转让队伍的学校。

3.多渠道的稳定资金支持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创业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前期启动,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由于大学创业公司往往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私人投资往往在创业公司初期不会进行投资,因此,创业公司需寻求公共资金的资助,进而避免了让予大部分股权给投资者。所以,公共资金的获得对创业公司至关重要。

(1)种子资金的支持。对创业公司初创期的资金支持是维持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创业公司进行前期技术完善开发、市场需求调研、知识产权保护时,都需要前期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像佐治亚理工学院、弗吉尼亚大学为科研人员创办公司提供研究成果商业化奖励,为创业公司提供先期技术开发资金,这两所学校因此涌现了大量创业公司。卡耐基梅隆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为本校科技人员的创业公司提供10~2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目的是让这些创业公司在争取风险资本投资、创业天使基金上具有更大竞争力。

(2)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融资、创业天使基金的资助,都为创业公司的技术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成立于1953年的小企业管理局(SBA)是XXX设立的向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XX采购、信息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的专门机构。小企业管理局除了为创新型小企业提供咨询和管理培训服务外,还帮助创新创业者获得资金支持,包括提供担保帮助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直接提供风险资金、协助获得联邦部门的研发项目与合同等。

)日本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及服务经验与启示

日本XX顺应形势发展,适时坚决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对提升日本科技竞争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XX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技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口号,对旧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1995年在内阁成立“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将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合并为文部科学省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原有科技体制下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格局,加强了对XX各省厅和部委间之间有关科技管理项目与关系的协调,提高了科技体制改革措施执行力度;通过引入独立行政法人制度,扩大了科研机构在业务和人事上的自主权;另外,日本还不断增加科技总投入,其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以上,在主要创新型国家中处于领先位置,尤其是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锐意推行科技体制改革,对日本科技创新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改革后,“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与文部科学省,先后出台并着力推进了“知识产权战略”、“信息技术战略”、“生物技术战略”等一系列旨在实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战略规划,使日本在这几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比如,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和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在技术和市场上已对X形成了相对优势,甚至使X高技术武器所用的芯片也要大量仰赖日本的供应。

通过出台并不断完善评价指南,为评价体系和评价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早在1986年,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就编制了“研究评价指南”,为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评价规定了具体的标准,将评价划分为机构评价、项目或课题评价和科研人员的评价,并首次提出应以外部评价为主。1997 年8月日本内阁批准实施了《国家R&D评价的大纲性指南》(简称为“评价指南”),确定了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时期、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实施办法。根据该评价指南,各个省厅结合具体情况,还制定了本省厅的评价指南。之后,根据科技体制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日本XX又对该评价指南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2001年11月批准实施。这些法律制度使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有法可依,并促进了科技评价活动的发展和完善。

日本XX长期持续重视推动产、学、官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日本XX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产、学、官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形势,日本XX仍然将产、学、官合作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加以研究。XX部门、企业、大学,乃至学术界,仍在不断推动产、学、官合作。

)德国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及服务经验与启示

德国XX建立法律制度体系,保障产学研合作创新。为给产学研合作创新创造良好法治环境,除了制定有《科学技术法》和《专利法》《版权法》等专门法律之外,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有促进科技进步,保障经济发展的规定。例如《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规定,财政补助可以“用于促进企业或农场生产的发展和增长,特别是使用新研发的生产方法和生产设备。利用各种科研规划、计划,支持科技创新合作。出台科技规划、计划,引导、支持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是德国XX经常性运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德国XX通过创新网络计划(InnoNeT)和中小企业创新技能计划(ProInno)促进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主题研究计划为研究联合体提供直接的研究资助。

开辟多种渠道,促进科技资源流动。在人员交流方面,德国XX很重视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流动。学生和学术机构研究人员的交流得到联邦教育科研部特别措施的支持,如交流计划和更多面向国际的课程;中小企业创新技能计划(ProInno)也有支持研究人员在产业界和公共研究机构之间进行交流的规定。在科技信息资源交流方面,1998年德国建立了名为能力网的网站(www.kompetenznetze.de)为集中展示德国最佳创新联盟、创新领域和创新区域的有关信息,方便海内外机构与个人及时了解创新、投资动态及寻求合作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平台。

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研发合作。针对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弱,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德国XX通过多种项目或计划来促进中小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如,ProInnoI计划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互相联合以及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联合为目的,支持组建中小企业参加的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创新网络计划(InnoNet),旨在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合作研究创新联盟,促进竞争前的合作研究。设立联邦促进咨询系统和数据库,为中小企业创新通过查询和咨询服务。为方便中小企业在各种促进项目中找到合适的项目,经济部与其他联邦机构共同设立了联邦促进咨询系统和数据库,为中小企业就联邦、州和欧盟各个层面的科研创新项目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北京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及服务经验与启示

北京做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创业方面具有经济上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北京地区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整体上是创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自从中央提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开始,北京市XX也不断推出了各项促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创业热情,但与政策预期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通过调研发现主要问题体现在:

从政策内容上来看,笔者通过对当前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证进行梳理发现,当前政策更多集中在启动资金和门槛、税收减免与优惠以及商务扶持等宏观经济环境上,对于创业者的培训指导辞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且政策更多体现在创业初期而缺少中后期的关怀政策。现行政策更过关注营造企业成长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缺少对创业者自身及微观环境的关怀。

从政策执行上来看,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创业政策执行力度存在明显不对称状态,各区域对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尽相同,即使在资源集中的海淀,对于培训、税收等优惠等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不同高校之间的政策反应速度和力度均有较大差别,清北人等重点高校对于创业的支持明显较普通本专科院校更有成效。加之缺乏系统的政策信息网络,政策宣传不到位,问卷显示近八成的人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在一般及以下水平,信息不对称情况十分严重。

从政策效果上来看,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投入了大量资金和项目支持,2015届毕业生创业人数曾一度达到2%,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大量创业者在创业半年后退出创业。而这一数据在2016年仅剩不足19%,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仅有寥寥无几,这说明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并未得到实现政策效果堪忧。

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对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文化,影响大学生创意愿和创业行为从而促进创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政策依然存在范围受限、力度不均等问题,当前政策更多集中在建设企业成长的宏观环境而忽视了中微观层面的支持激励,而创业行为作为主体通过识别自身条件和资源基础上做出的行为决策,受到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微环境的重要影响,因此政策应该在营造经济文化环境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关注创业者家庭、学校以及社交环境的改善上。同时,政策体系还应包括创业中后期的扶持以及创业失败的关怀政策内容。

)浙江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及服务经验与启示

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98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浙江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若干规定》,后来又制定了《浙江省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对科技人员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规定。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等也积极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并明确收益归科技人员个人所有,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修订)》规定,学校持有的专利在本校或外单位实施后,取得经济效益的,学校与发明人之间按3:7分成,30%用作学校科研经费,70%作为个人奖励。

2012年8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简称杭州科技创新30条),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科技成果入股创办企业,如果以专利、非专利技术的方式来出资,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被在杭的高校聘任为教授,给予至少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科研创新资助以及创业场地、实验室和人才公寓100平方米的支持,重大项目资助更是“一事一议”。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兼职”,明确提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派驻科技人员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在杭高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取得的收益,高校可按60%-90%的比例、科研院所可按20%-50%的比例奖励有关贡献人员和团队:而且,创业不会影响个人晋升和职称评定。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完成本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在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来身份和职务,档案工资正常晋升。认真落实现有的促进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对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贯彻措施,如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单位不I同意等问题,还需要从制度层面解决。明确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正确处理绩效工资改革中需要处理的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与绩效工资改革的关系。

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科技人员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与XX计划的纵向项目在业绩考核中一视同仁,把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情况作为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成果奖励的评审依据,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评价内容。

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提升路径

外部环境

创业环境是科研人员创业过程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规范环境、资源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在政策规范环境方面,国家层面对于科研人员创业的鼓励政策发挥引导作用,有利于创业环境的塑造。研究指出,XX政策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正向影响。在创业过程中,对于创业活动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措施对于初创企业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同时,科研人员所依托的高校/科研机构对于创业政策的执行,也是创业能否顺利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大学技术转移部门在科研人员创业中发挥着不小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明确,也是科技成果市场化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科技创业的服务环境,是指科研人员创业所需要的辅助服务。完善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有利于科技创业的成功,包括科技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融资对接、法律税务咨询等。Toshihiro K.(2008)的研究指出了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对于科研人员创业的认可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相关政策制定以及科研人员创业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外在行为的转变,社会关系的转变,环境的认同的改变都会改变其价值观体系和创业认知。因此,吉林省应主要从以下方面改善科技人员创业外部环境:

1.配套政策体系的细化和创业支撑体系

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可以看作是“产学研合作”的延续。相较于80年代中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创业的政策,科研人员创业政策在福利待遇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考虑。并且,相关的政策法规在逐步地完善,尤其是2015到2016年间,对于一直存有争议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领导岗位的科研人员参与创业等均给出了明确可行的方案,个人收入不与承担项目多少、获得经费高低直接挂钩,一定程度上解开了对于科研人员创业的制度束缚。但是,对体制内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给予政策支持,还需要有更多细则和配套措施,才能形成科研人员的“万众创业”。科研人员创业之路更稳,除了政策层面的宏观环境,由高校、配套政策和科研人员形成的中观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多项政策都提到了“经所在单位批准,科研人员可以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科研机构、高校应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管理与奖励制度,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奖励方案”并赋予科研机构、高校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相关政策也指出“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作为对科技人员的奖励涉及股权注册登记及变更的,无需报科研机构、高校的主管部门审批”,给予了科研人员创业更多的主动权。但实际上多数高校持观望态度,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落实,这是政策制定需要注意的。同时,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受到科研职业发展、创业失败风险、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应当落实职业衔接、创业失败救助、大社保体系等配套政策,减少创业顾虑。

2.完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

一是在制定推动吉林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过程中,吉林省财征税收政策力度加大。同时,吉林省的科研扶持力度等也在不断增强。据悉,吉林省科技贷款贴息及科研担保等服务资金主要源于全省六成以上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资金。由此可见,创业资金仍有其可发挥的利用空间。因此,科研所应当为科技人员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再辅以多种形式的帮助,为科技人员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吉林省需不断构建并强化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实现稳定科技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目标。因此,吉林省应健全已有的法律法规,重点从科技人员流动、科技研发成果等方面着手,保护科技人员的基本权益,尤其是知识产权。

3.提高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资源整合强度

吉林省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资源,区域、产业及部门间的资源需要均衡。吉林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优势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整合传统学科与技术上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科研创新添砖加瓦,不断强化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术论文及获奖等。吉林省在推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中,要加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间的联系,健全相应的督促机制,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应转化成创新创业优势和经济发展成果。

4.XX加强弘扬创业文化

创业需要有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文化氛围和制度保障。吉林省应加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创业宣传, 传播创业信息和成功创业故事, 提高大众的创业认识。要通过构建创业科研、实践等相关活动的奖励机制, 鼓励创业研究, 树立创业模范。如瑞典设立的“瑞典创业与小企业研究奖”, 对提高创业研究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在制度层面, 要进行破产制度创新, 放宽对创业失败者的限制, 减少他们重新创业的制度障碍;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保障创业失败者的基本生活, 同时也能减少欲创业者的失败恐惧感, 提高创业水平。通过这些举措, 在社会上营造尊重创新创业人才、崇尚创业精神、支持创新产品、宽容创业创新失败的风气, 使创业创新成为社会习惯, 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文化支撑和制度保障,增强创业意愿。

主体素质

当科研人员作为创业主体时,不仅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需要与市场对接的创业者精神,将科技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有活力的结合。从研究者到企业家身份的转换,也是科学发现到商业经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具备灵活的企业经营能力以应对更复杂多变的市场法则。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突破往往具有领先的产业引导优势,但很多研究人员对此并没有预见性,因此,大学中有将近20%的科研人员会公开其专利性研究成果,而没有意识到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科学家个人兴趣、人格特征都是体现在创新研究上而不是在企业管理。一个好的科学家并不等同于一个好的企业家。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专业思维与创办企业所需并不相同,企业家需要按照市场原则处理各方关系。对于一名科学企业家而言,科学研究是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高科技成果不实现产业化就不能创造价值,而产业化之后更重要的是商业化,将产品销售获得商业利润,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科学企业家是既具有坚实技术背景,又具备企业领导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衔接技术供给与商业需求的机会识别能力、组织能力和战略能力等等。科研人员作为创业主体时,技术型团队会面临独特的挑战,因为在这一类型的团队中,团队成员更擅长技术知识,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创业过程中能够适应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转化,引进合适的商业管理人才加入创业团队,公司才能有一个理想的开端。基于以上分析,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吉林省科技人员的主体素质:

1.巩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主体地位

加强吉林省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能力有利于增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是吉林省创新发展最好的资源,因此要创造保护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动态掌握科技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引进高端管理人才,为科技企业家提供帮助,构建企业家与企业经营人才市场,从而不断加强科技企业家的队伍建设,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做铺垫。吉林省鲜有高新技术企业,因此需要重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养与扶持,不断激励这类企业发展壮大,倡导企业自主创新。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计划经济状态,对机制和管理等因素产生了影响,应该向发达地区学习进而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竞争意识,提高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份额的发展理念,提高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技术的创新理念。

2.增强科技人员创业的转型心理意识

科技人员向管理者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形成转型心理意识,虽然意识的形成不一定会导致行为发生,但是笔者认为,当科技创业人员的转型心理意识强烈到足以促发行为的程度,个体会采取试错反思的行动策略进行转型尝试。因此,科技人员创业成功转型的前提条件是唤醒并增强他们的转型心理意识。很多科技人员创业存在的一个思想误区是:只要技术优势存在,产品质量好,不需要担心市场和客户。他们对技术和产品的过度自信导致他们更倾向技术者的角色,甚至有些创业者存在管理无用论的思想,不愿意往管理者过渡,因此,增强技术创业者的转型意识是促进个体转型、维持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个体层面出发,个体对角色冲突的有效管理是创业者转型的一大要素。首先,技术创业者应当树立正确的企业家价值观,技术重于管理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成长是有害的,在关注技术的同时需要将市场与客户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利润为导向并不可耻,毕竟这关乎企业的生存,同时需要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一大要务。第二,很多技术者在转型的时候仅仅是照搬成功管理者的行为,却不知其意,思维模式没有转变过来,所以科技人员需要改变固有的技术者思维模式,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在管理领域可能并不适用,有时相互冲突的观点经过整合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改变技术者的工作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沟通与倾听,了解各方所需,注重团队建设,发挥每位成员的特长,事必躬亲不适用于管理者,学会适度授权,做好宏观把控。最后,技术创业者在关注专业领域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弥补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管理技能,创始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资源基础。

3.加强对科技人员创业教育

创业机会只是创业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个国家和地区创业活动水平的提高, 最终要靠创业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成功创业。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的提升关键在于以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为目的的创业教育, 这也是吉林省乃至中国创业政策最大的缺陷所在。考虑到吉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XX教育支出水平有限, 目前应分阶段, 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创业教育, 待民众创业认识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 再普及到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一要在高校明确设立创业学科, 组织专家制定指导性的课程体系框架和教学大纲, 以提高创业教育地位。二要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培育包括创业兴趣和价值观念 、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技巧和能力等在内的全面创业素质。三要改进创业教学模式, 将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模拟、基地实习、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尝试将创业教育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 通过开展包括论坛 、创业计划竞赛、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扩大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提高科技人才的创业水平。

要素配置

科研人员创业的要素包括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和人才要素。新技术要具有市场化条件,既要有足够理论创新性,又要有潜在的商业价值。Stokes D. E.(1998)认为,通过从事“巴斯德象限”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既生产新的知识,又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在这一领域的创业也更易于与市场对接。资金要素是创业企业成长的必备条件。新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以及受资金限制。科研人员在知识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如果市场调研不充分、产品定位不准确,很难创业成功。由于大多数新技术创业都有投资高、回收期长的特点,资金不足成为制约这类创业企业成长的瓶颈。因此,应从以下方面提升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要素配置:

1.优化创业融资体系

(1)放松金融管制, 大力发展中小社区银行, 提高中小企业创业的外源性融资水平发展与创业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银行体系, 社区银行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它一般是指资产规模较小( 如X的标准是10 亿美元以下) , 以盈利为目的, 经营范围局限于一定区域的现代商业银行。其竞争优势首先是扎根当地, 能够利用当地关系网络获取社区内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软信息, 减少信息、谈判和监督成本, 从而能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顽疾。其次, 具有“草根”特质的社区银行, 与同为“草根”的中小企业具有体制上的对称性, 而且真正将当地吸收的存款用于社区经济发展, 更能获得当地XX和创业者的支持 。在高新区外民营经济发达地区, 应放松金融管制, 引入民营机制, 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 从制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 。

(2)优化创业投资结构, 完善创业融资资本市场体系, 拓展创业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资本市场 、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的相互联动, 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发现和筛选机制, 成为创新和创业的发动机。吉林省应抓住当前国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契机, 优化创业投资结构, 完善为创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体系。一方面, 需要优化创业投资结构。应扩大创业投资规模, 通过XX引导, 让保险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使其拥有一个新的资金汇聚渠道。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创业投资结构, 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天使投资的专门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天使投资与创业企业的网络交流平台, 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民营企业家等先富人群加入天使投资网络, 建立区域性天使投资市场试点, 以优化创业投资结构 。另一方面, 需要完善为创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达的资本市场既是创业投资的最佳退出通道, 又是创业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通过技术产权交易全国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利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机制, 提高技术与资本两个市场的交易效率, 为大量暂时达不到上市“门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安排。

2.构建创业服务网络系统

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创业服务能够极大地降低企业创立和成长的成本, 使创业者能够发现、识别直至开发创业机会。吉林省创业服务网络系统应针对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创业企业的不同需要提供专门服务。一是要提高XX的管理服务效率, 缩短企业注册时间, 减少审批环节, 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要降低进入“门槛”, 减轻初创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 杜绝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 轻赋养育中小企业, 营造一个外部成本较低的成长环境 。二是各地要进一步将富有创业实践经验、熟悉创业政策的成功创业家( 包括离退休人员) 及管理、咨询、财税、法律等专业服务人员组织起来, 建立高素质的创业辅导队伍, 立足于区域特色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创业服务, 帮助和鼓励有意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 开展创业行动。这里要依托创业基地和创业服务机构, 打造优秀创业服务品牌。三是在创业中小企业成长阶段, 要扩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向全社会开放, 推进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同中小企业的合作, 借助“外脑”帮助创业企业、运用社会资源弥补企业自身不足, 增强成长力。

3.加强科技孵化器等创业集群建设

创业信息、知识和社会资本的获得通常是创业者的弱项, 但同时也是创业成败的关键。集群系统在知识溢出、信息扩散和网络关系等方面具有正的外部性, 对于创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将创业企业纳入集群系统可以帮助创业者及创业企业利用知识溢出获取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信息, 通过网络学习积累创业及管理经验, 通过网络交流积累社会资本。因此, 吉林省XX应加强以创业基地和科技创业孵化器为主要形式的创业集群建设, 通过集群效应降低创业风险, 提高创业成功率 。当前中国XX对科技创业集群的扶持力度最大, 扶持体系较为完备, 下一步一是要把重点放到整合资源、完善功能, 优化服务、培育品牌上来。二是要加强吉林省科技孵化器、创业园等科技创业集群之间的网络交流, 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发展的整体效能。而对以市场力量推动的、一般产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XX要加大扶持力度, 可以考虑将有限的资金、人力及政策资源集中到各地的创业基地中,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一般产业创业集群的发展, 提高创业成功率。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机制

创业对于国家而言,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外溢效应,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例如,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存在体制内的职称压力,同时也要考虑创业失败风险和机会成本。现有的职称评定标准多为论文、科研成果,缺少对于技术成果转化的指标。高科技行业的创业,三年内起步并非易事,如果三年离岗创业期满返回学校,科研进度和职称评定都会受到影响。对于高校而言,促进就业,是承担高校的社会责任,但是高校兼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高校是否鼓励创业,教师是否创业,两者都存在博弈关系。国家把科研人员创业的决定权下放到高校,但对于高校如何执行没有具体规定,这也增加了高校决策的不确定性。

首先是科研人员创业与XX科研人员进入创业市场,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情境,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分散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外溢效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科研部门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主要的基础研究活动执行部门。2014年,全国科学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经费之和)中,高校占40%;全国科研人员(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高校科研人员占49.1%。国家财政支出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就使得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也是科研人员创业可能引起争议所在。比如,科研人员,或者高校教师创业,一定程度上会分散科研力量。Andrew A. Toole(2005)认为科学家创业会造成非市场性质学科的科研人才流失(brain drain,降低科研生产力,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Mark Lehrer 和 Kazuhiro Asakawa(2004)的研究提到了科研人员创业与纳税人利益的潜在矛盾,科学发现这样的公共产品追求私人利益是否合理?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了对商业化行为给科学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其表现包括不愿意分享研究材料,延迟发表结果,利益冲突导致对研究结果的倾向性报道,以及从基础科学转向应用的、能带来利润的研究。如何平衡社会利益和科学家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政策制定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次是科研人员创业与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形式有在职创业和离岗创业。在职创业风险小,但是创业独立面对市场,自由支配的时间,受到原单位工作规定等限制;离岗创业更适合大多数计划创业的科研人员,但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在现行的科研人员创业政策中,一般提到“三年以内经原单位同意可保留工作创业”,所以可以有缓冲期以决定是否全职进入创业。但在此期间,科研人员仍然隶属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由于两者之间的利益关联,从而也导致政策执行的博弈。对于高校而言,可以从科研人员创业得到科技成果转化及收益的结果、增加学生就业、履行高校的社会职责。但高校也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管理成本,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 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科研和教学,创业行为无疑会占用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对于高水平科研机构的评价也开始考虑到市场活动的成功,但科学发现和教学水平仍是高校建设的基石,从这一点看来,高校对于科研人员创业的模糊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吉林省XX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要反映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评价中。以当前的评价机制,从高校自身利益出发,其实对于教师创业并没有积极性。比如,学校的综合评价主要关注教学和科研,教师创业分散了核心职能,对于学校的发展,短期而言弊大于利。学校在招聘和培养教师过程中付出很大成本,在职教师离岗创业,学校为应对教师离岗需要对授课教师进行调整,增加了教学成本,相当于高校为创业者承担了一定创业风险,这也是高校态度模糊的主要原因。对于科研院所而言,科研人员创业同样面临这类问题。《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科研机构、高校应优先保证科研人员履行科研、教学等公益职能;科研人员承担横向委托项目,不得影响其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鉴于上述情况,应当通过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创业科研人员与所属机构的权责和利益分配,使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从科研人员创业的价值中得到相匹配的收益。并且,对科研人员创业的评估,应当涵盖学术价值、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尽量减少创业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破除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政约束对科研人员创业的阻碍。

2.科技人员处理好创业和研究之间平衡

科研人员自身也应当在创业和研究之间平衡,大多数科研人员已经适应体制内的工作环境,对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不一定具有将其转化为利润能力。应当鼓励有条件的科学家创业,创业资源和机会偏向具有商业价值的成果,以提高科研人员创业成功率;其他科研人员鼓励留任科研岗位。科研人员创业的目标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也应包括与企业合作、以科研成果入股、指导学生创业等其他形式,建立兼容并包的多主体科技创业生态。

3.强调科研人员创业社会价值导向

科技创新是科研人员创业的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在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学术与资本过密对于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避免因创业引起科研人力资源的流失。引导科技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科技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位置。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定位,要从以“学术研究”价值观,转向以学术研究为主导,同时关注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多元价值体系。

吉林省科技人员创业意愿提升对策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1.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力度也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制约。XX应该加强财政在科:技投入中的政策改革。近年来,我国50%以上的科研资金被用于科研贷款贴息、科研担保和保险服务等中,科研资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在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设立转化专项资金,辅之以补贴的形式,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2.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法规保障体系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西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它既能保证科研人员的流动和竞争,又能保证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对于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需要着重完善现有的法规体系,针对科研人员的流动、创新信息、完善市场体系和人才制度等方面,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对于科研人才的开发及流动权益保障进行重点保护,特别是针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加快制定科技人员在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办法

从梳理出来的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南通市目前还没有制定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办法。应该对人事关系、兼职取酬、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等作出详细的规定,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4.完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

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推动产学研的结合的制度环境,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通过改善制度环境,以支持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能有效搭建科研成果与企业之间转化平台,以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提高。科技人员学术创业政策随着创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因此政策内容既要有聚焦于吉林省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特点的“工笔画”,更要有绘就吉林省创新创业总体布局的“大写意”,以保障政策的普惠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5.加强学术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

科技人员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影响科技人员学术创业实践的重要因素,加强科技人员学术创业教育,将进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意识,促进学术创业实践。一方面,各级地方XX和各行政职能部]加强从政策层面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学术界加强对创业教育政策和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以保障学术创业教育政策的顺利出台和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促进学术创业政策多维协同。在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XX职能部门之间、XX职能部门与地方XX之间、XX职能部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学术创业政策协调机制,发挥政策协同效应。

完善创业支撑体系

创业支撑体系指为推进创业活动建立的由组织、服务和制度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将创业者、机会(项目)和各种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为创业者提供必需的服务和信息,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建创业支撑体系,能有效节约获得营业许可的交易成本,使得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财力就可以创业。创业支撑体系可使人们从外界获得资金援助,取得创业的原始资本,帮助解决创业资金约束问题。通过提供信息帮助与创业者之间的互帮互助能降低创业风险,更自主地选择创业。当前,吉林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创建创业支撑体系。

1.加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投融资扶持力度

鼓励银行为入住市级众创空间的创客企业提供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小微创业贷”,由省财政对“三新”(新产业、新科技、新人才)项目提供风险补偿。对于投向我市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基金,由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给予一定的配套投资。

2.建立健全创业企业孵化服务体系

孵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创办自己的企业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通过孵化可以获得创业资讯、资本筹集、风险投资、项目孵化和培育,最终实现创业技能实践、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的完美统一。建议XX创建自主创业政策法规库、技术专利库、产权交易库、项目库、人才库、产品库等网络信息快捷服务平台;提供诸如管理、咨询、法律援助等软性服务,对自主创业企业进行同步和后续跟踪服务,在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器中积累经验、提升创业综合能力;孵化服务可以加强自主创业过程中的指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机制强化培训力度,整合会计事务、资产评估,金融中介、风险投资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咨询,从强国战略层面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融资和基础保障等服务,在孵化器、创业园、创意园内形成技术、资金、人才、创意的集聚和交流。

3.营造全社会认同的创业舆论孵化环境

在近日xxx发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的背景下,依赖于我国社会层面创业创新文化的形成,即良好的创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建议XX加大媒体舆论宣传力度,关注创业者生存发展情况,优化创业能力成长环境,弘扬创业精神,传播创业观念,既宣传创业成功的励志典型,也要营造宽容创业失败的人文关怀环境,培植创业基础文化和社会软实力;塑造崇敬创业和认可创业的社会发展文化,营造诚信经商和诚信创业的社会文化,引导鼓励和勇于创业的价值取向,逐步转变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仕轻商”的文化倾向;积极发展智力服务业,为创业者提供智力型服务和咨询性工作,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结合创业者的特殊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服务,为其营造开放、宽松平等的创业环境。

4.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创业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着力解决科技人员创业初期困难。由专门机构管理,按市场化运作,每年择优支持一些有开发前景的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支持,重点用于孵化企业的创业投资,投资额不高于企业总资本的20%。二是完善科技人员创业保险体系,降低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有效刺激科技人员创业积极性。三是整合资源降低小微科技创业企业商务运行成本,发挥XX创办的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通过降低创业经营场所租金、给予租金补贴等措施降低商务成本。对科技型企业实行鼓励性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和个人税收奖励补贴延长科技人员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时限,建立初创期企业所得税返税制等。四是加强对科技型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业人才的知识产权收益,发挥科技中介服务功能,强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配置共享和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优化企业创新发展“软环境”。

完善科技人员的评价体系

1.有效发挥科技人员评价的三个作用

一是价值导向作用。瞄准重大产出,明确努力方向,关注科技创新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从科学的内在价值向社会价值延伸,把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作用纳入评价的范畴。二是有效诊断作用。把握研究方向和发展状态,帮助科技人员改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三是有效衡量作用。判断科技人员科研目标的完成情况,研究的特色、优势和在国内外同领域的地位。

2.着力实现从绩效评价向质量评价转变

比较当前“质量评价”和“绩效评价”两种科技人员的评价模式,应从侧重“绩效评价”向侧重“质量评价”转变。“质量评价”优点是在“开始端通过强调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来遴选优秀的科研力量,在“结果端”着重评价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成效以及科技人员的贡献程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评价来保障科学研究的高效性与优质性。

3.完善并实施科研常规业绩的全程统计

使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可将定性指标按等级赋值转化为定量指标,同时选择科学有效的指标筛选和赋值方法,尽量剔除评价中的不客观因素。对每个科研人员科研过程中的可供图书馆备案的研究文献进行数量统计,编码分值统计分级,形成评价体系。

4.分门别类建立并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由不同客体来评价,实施不同的评价重点和方法。实施评价社会化改革,认真研究明确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评价中的角色定位,促进评价机构的科学管理与规范运作。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进行客观评价,革除以科技成果鉴定“定终生”的弊端,以市场决定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XX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和进行转化。

强化对科技人员创业的精准扶持

1.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的协调制度,完善资源整合度

由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科技局、经信委、组织部等XX部门联合组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管理机构,以协调落实政策,及时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可以要求专家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政策宣讲,形成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让科技人员了解相关政策。

提高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资源整合强度。吉林省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资源,区域、产业及部门间的资源需要均衡。吉林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优势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整合传统学科与技术上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科研创新添砖加瓦,不断强化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术论文及获奖等。吉林省在推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中,要加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间的联系,健全相应的督促机制,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应转化成创新创业优势和经济发展成果。

2.完善高校科技人员创业的人事补偿机制

基于科技人员创业期间会占用原单位编制数,各级XX出台调动所在单位促进科技人员创业积极性的政策文件,建立“走一补一”的专项人事补偿机制。按1∶1的比例予以增配科技人员,即一位科技人员领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编办给予原单元新增一个编制,用于新进科技人员,形成科技人员能“走出去”和“引进来”平衡发展的良性人才流动机制。

3.建立落实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协调制度

由科技、人事、教育等相关部门联合组建科技人员创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政策落实过程中高校和XX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邀请各高校相关校领导出席高校科技人员创业政策解读宣传专题会议,强化自上而下创业政策的宣传指导。

4.理顺成果利益分配,扶持创业

建议科研机构应该充分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扶持创业的工作,切实地制定好相关操作细则,落实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考评机制和分配政策。理顺单位、团队和个人之间的成果利益分配,好的分配制度可以激发团队创新、激励个人工作热情,这可以从X硅谷的成功创业模式中得到验证。

5.帮助成果孵化及市场培育

科技人员在创业之前,如能将成果进行充分的孵化及市场的培育到一定程度,这将大大地增强创业者的信心和提高创业成功率。如前文所分析,科技人员的研发成果基本上是依托单位的平台,凝聚了整个技术团队集体的智情而获得的。因此,科研机构(单位)在成果孵化及市场培育方面提供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应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这个平台,使其充当成果“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品“试验田”。团队根据市场需求,以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为目标,形成优秀的科研成果。并依托该成果成立公司,在公司成立初期,可借助科研机构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将产品推向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沉默期,降低创业初期的风险和增强创业信心。当成果孵化到一定程度后,对投资者具有更好的吸引力,也可提高科研单位在新公司的持股份额,提升了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能力。并且在后续的工作中,将科研品牌渗透到企业活动中,共同打造高新技术产品新品牌。这将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慷. 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及驱动路径分析[J]. 科协论坛,2016(08):22-25

[2] 张京,杜娜,杜鹤丽. 科技企业创业主体及其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2):137-141

[3] 张明,杜运周. 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 [J].管理学报,2019(09):1312-1323

[4] Aldrich.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M]. Worth: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1979:2-14.

[5] Desaim,Gompersp,Lerner. Institutions,capital constraints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 dynamics:evidence from Europe[R].NBER Working Paper No.10165,Issued in December 2003.

[6] 黎涓,祁雪.科技人员创业环境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观察,2009 ,4 :

[7] 蔡莉、单标安. 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13,12:160-169.

[8] 蔡莉,崔启国,史琳. 创业环境研究框架[N].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月.

[9] Guzman,Stern. Where is silicon valley? [J].Science,2015, 347(6222):606–609.

[10]钟云华,吴立保,夏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6,02:86-90.

[11] AJZEN I.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d [J].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1991(50):179-211

[12] 杨洁.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中国大陆近十年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04):15-23.

[13]李慷,史慧,邓大胜.浅析影响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6(12):20-24.

[14] 杜运周,贾良定.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 管理世界,2017 , 6

[15] Moyes ,Westhead.Environments for new firm formation in Great Britain[J].Regional Studies ,1990,24(1):34-56

[16] 唐晓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长春:吉林大学,2011年.

[17] 宋玉兰. 我国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刍议[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7(1): 30−33.

[18] 中国科协“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课题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估[N].科技导报,2016,34(10).

[19] 孙国强,郭荣旺,张宝建,李鹏利.中国高新区创业生态路径选择——基于 115 家高新区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科技管理研究,2020(10):19-25

[20] 徐建平,王重鸣.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特征: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141-145

[21] 章剑鸣.浙商文化的历史探源[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186-188

[22]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23] 张 炜, 邢 潇.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环境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74-78

[24] 冯兴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0(08):101-102

[25] 宁亮,彭媛,肖新锋.区域创业文化的形成机理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03):104-112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科技人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2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215.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2月24日
Next 2022年12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