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传记研究

海子是当代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常常被评价为“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神话”、“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海子生前并不被大部分人认可,公开发表的诗作也很少,甚至经常是自费打印的,境况惨淡。直到他去世以后,人们才开始欣赏这个早逝的

  绪论

  海子去世五年后,诗人苇岸,也即海子生前的好友,在自己所著的《怀念海子》中这样写到:“关于海子,我们应该做的还有很多:世界上应该有一部《海子全集》,应该有一本海子传记。”时至今日,已有的为海子所作的传记,早已不只当初苇岸所说的“应该有一本”,这些年来,海子的光芒始终照耀着中国诗坛,为海子作传的人很多,关于海子的传记出版物更是多达十几种,比如说:2001年出版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诗人燎原所著,这也是第一本海子传记;2004年出版的《海子传诗歌英雄》,余徐刚所写;2005年出版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周玉冰所著;2010年出版的《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是边建松所写。现在可以看到的“海子传记”竟然有这么多种,且其中很多都是畅销书,可见研究海子的人非常之多,海子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的影响力非常深远。甚至连中学生课本中都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书目。“海子热”自然也就带动了“海子传记热”。各种各样的“海子传记”都是人们理解、研究海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对海子接受史的传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人们可以透过这些传记,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海子,他的很多行为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但是,这些传记也不是完美的,当我们仔细审阅时,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呈现为史料不足,对于一些推测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进行佐证;或是记述有误,因为作传者的粗心或是道听途说、讹传等出现了错误;或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获取商业上的利益,使得传记作品本身应有的价值降低了,等等。因此,在这些前提下,研究“海子传记”现有的状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由此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来探讨,创造新的话题。
  海子传记研究

  一、“海子传记”书写的现状

  (一)“海子传记”数量可观的利与弊

  海子传记的数量是非常可观的。自从 《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在2001年作为首部海子传记出版,到 2015年 5 月所出版的吴韵汐所著《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诗传》,十多年间海子传记类作品,竟然出版了13种。这个出版的数量可以说是很丰富的。这样说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毕竟海子辞世时年仅25岁,他的生平可以说是短暂的。其次,他去世距今也不过30年的时间,时间也是短暂的。但在这样的前提下,他的传记却有十几种。这种现象的出现自然是有其原因的。“海子传记”能够频繁书写、出版,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海子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诗人,是人们心中的大诗人,地位较高,有值得人们研究的价值,研究海子的人多了,使得海子成为热点,自然也就增加了人们对于书写海子传记的热情。为海子作传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另一方面,则也是因为当今这个消费时代的文化逻辑,海子地位高,人们对他感兴趣,想要了解他,自然也就潜藏着巨大的商业契机。我国早已进入了消费社会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已如此,既然进入了消费社会,自然就产生了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肯定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很多商家受其影响,出版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获利赚钱,因此只注重抓住热点,用各种方法博取眼球,却不重视出版物的质量,甚至粗制滥造,用臆想做自己猜测的证据。海子传记类作品如此之多,定然存在着这种商业性作品。我们研究海子传记的现状,必然要研究现阶段海子传记的质量的现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十几年的时间市面上就出现了这样多的海子传记,是对海子资料持续不断的发掘,创作角度的不断创新?还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类似商业价值、作者的虚荣心之类,促使了海子传记的写作。再者,海子离世仅仅三十年,在如此短的年头里,研究一位年代距离我们如此近的当代诗人,传记作者是否能够公正客观的对海子做出一个公平的定位。是否因为他的离世而给予他过高的定位?甚至有的海子传记的作者,本身就是海子生前的朋友。可以发现,海子传记的书写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海子热”和“海子传记热”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是海子的热度高,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他的兴趣,因此带动了人们对描述海子生平的海子传记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关于海子的资料、作品的书写和传播,使得海子的形象变得立体,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这个天才诗人的了解。“海子传”的书写虽然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但是毕竟从开始书写到现在也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定然无法做到十分完善,要在现在已有的海子传记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是要写作者在创作上付出更多努力,挖掘新的角度。现在再想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海子传记,需要比之前更出色的天赋和更多的努力。毕竟大多数事情已经得到了定论,类似于海子求学以及童年的事已经得到了很丰富的书写,在此基础上,要再有理有据的创新,需要传记作者做更多的传前准备。事实上,海子传记本身就是用来记忆海子、讲述海子以及研究海子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海子传记的书写始终都要求写作者各方面的能力都要达到很高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子传记的质量, 海子传记才能将真正的海子呈现给读者。按照史料学的说法,海子传记属于“同时代的非当事人的记录,是第二层位的文学史料”。它是人们眼中的海子,许多都是人们的猜测,无法佐证是否是海子心中真正的想法。它是第二手资料,自然无法与海子本人所写,也就是第一手的史料价值高。但是海子生平太过短促,他的生命终结的那样突然,海子本人并没有为自己留下一本传记。所以我们只能在第二手的史料中挖掘海子。传记类作品一般都是“第一本最难”,第一本要收集整理的资料太多,且作第一本之前无法预知人物是否值得书写,前路迷茫,坚持写完本身也就是一件难事。而且传记一般都是“先有传记,后有评传”。不过海子传记的书写有些不同,是先有评传,而后才有的传记。海子评传之所以出现在海子传记之前,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燎原既是诗人,又是研究者,因此他的写作倾向很容易就是评传;另一方面,这本评传的内容、文字质量都很高,使“海子传”的书写起点颇高,很难实现短时间内的超越,人们也就更热衷于书写传记而非评传,因此使得海子评传的数量较少。海子传记数量过多,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过多的作品,这些作品很难都是质量高且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过度书写使得海子传记本身应当有的价值和意义被削减了,“海子传记”的研究价值高低、市场定位大众读物还是文学读物,以及读者阅读后可以的接受多少等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时需要考虑的。在研究海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要把海子传记当作重要的参考依据,那么我们肯定要确定它在史料方面的价值。如果把海子传记当作是大众用来了解海子的通俗读物,那么至少我们也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做好实地考察,呈现出真实的海子。庆幸的是,也正是由于海子传记数量繁多,优秀的、各具特点的“海子传”已经出现,从不同角度,拼凑起来,已经基本上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海子。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一个海子形象。

  (二)“海子传记”的分类

  现有的海子传记可以根据书写的情况而分为三类:“史实类”“故事类”及“消费类”。归为“史实类”的作品都是海子传记类作品中相对来说可信度高的,作者在写书前都做足了准备,资料搜集的比较翔实,对海子的评价比较客观,这类作品有《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诗歌英雄———海子传》、《海子评传(修订版)》、《海子传》、《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具有史料方面的价值,可用来佐证研究海子其人其诗。归为“故事类”的作品是海子传记类作品中,与“史实类”作品相比,作者个人的想象、虚拟以及渲染比较多,很多文字偏离了海子生平的真实情况,不能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海子。这类作品有《海子的诗情人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故事》。归为“消费类”的作品可以说是消费时代的产物,为了牟利,抓住热点和眼球,是粗制滥造的快文化产品。这类作品有《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海子诗传》、《海子诗传: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传》、《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诗传》。这四部海子传记明显就是商家为了盈利而出版的作品。尤其是后三部作品,阅读后不难发现:除了书名、作者、章节目录不同,剩下的几乎都是一样的,文字内容当然也不例外。且“推荐媒体”“选题策划”以及“投稿信箱”等也都几乎一样,显然这不是出于对海子的喜爱,也没有用心去写,只是为了盈利而著的商业性写作。
  从海子传记目前的成书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海子传记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智联有好有坏,良莠不齐。海子的朋友西川曾说 “海子并不需要一部《海子传》或《海子评传》,他的生命已经转化为他的诗歌,他因他的诗歌而长存于我们的记忆。是我们需要一部海子的传记,以便使我们自己确信我们就在他的身边” 1,可以把西川的话看成是书写海子传记最初的目的,同时他认为自己不能书写海子传记,因为他和海子是挚友,由他书写必然带上主观色彩,而无法客观记述海子,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海子传记书写的要求。书写海子传记,要尽可能的客观的去记述海子,而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因素拔高或贬低海子。传记的书写应当尽可能真实的呈现出人物的一生。

  二、“成功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海子传记的数量较多,笔者主要围绕边建松的《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燎原的《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余徐刚的《海子传》(2011)这三本书来探讨目前已有的海子传记在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三本书内是海子传记类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三本,且是经过反复修改、内容上可信度高的具有史料价值的作品。是海子传记中的佼佼者,因此选这三本书来进行主要的探讨。

  (一)成功的因素

  先来看几本传记的作者。燎原是海子生前的挚友,也是著名的诗人、诗歌批评家,他和海子一样,也是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余徐刚在写《海子传》时还在安庆师范学院读书,还只是个大二的学生,但是他也是做足了传前准备的,甚至曾经亲自到海子家拜访,去实地考察搜集可靠的资料。另一位作者边建松是一名老师,他非常崇拜海子,利用业余时间寻访了海子生前的众多好友,也正是因为他付出了很多的心力,使得这本书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海子生前生活、思考的细节。这三位作者为写海子传记都付出了很多心力,做了很多准备,且并非为了名利而写,所以没有为了抓人眼球而故意写一些自己想象中的添油加醋的事迹,这使得他们三位所著的作品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燎原能够写出第一本海子传记,且资料翔实,质量很高,与他是海子生前朋友有很大关系。他是海子生前的友人,真实接触过海子,相比于只能在书本和口耳相传中书写海子的人,燎原接触过鲜活的海子,可以在与海子相处时感受到海子的情绪波动,对海子的描绘更加立体,自然在书写海子方面占据更大的优势。
  探讨完几本传记的作者,接下来笔者要探讨这几本传记的内容。这三本书的侧重点不同,却恰好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拼凑了一个相对完整海子。余徐刚的《海子传记》主要描写的是海子童年、少年时的事,披露了很多海子生平的事迹,但是余徐刚对海子创作诗歌方面的内容写的比较少,没有对海子的诗歌做太多的解析。燎原版本的海子传记起点颇高,内容比较全面,在他之后的许多海子传记都多少受他的影响,余徐刚和边建松版本的海子传记也不例外,可以看作是在燎原版传记的启发下对海子童年、少年及青年时期的感情生活进行了丰富和扩展。不过这两位作者不是完全照抄燎原版本海子传记的内容,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对海子的某一面进行了新的挖掘,更加专注于某一具体的方面去呈现海子。 
  燎原版本的海子传记,到现在为止已经出了三个版本,是现在市面上的的可信度最高以及写作上最有深度的海子传记,他的这本书比较全面,为我们研究海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因此笔者对于燎原的《海子评传》进行了侧重描写。
  燎原版的海子传记有三个版本:2001年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2006年版的《海子评传(修订本)》、2010年《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自从海子去世以后,海子的诗集以及有关海子的作品都成为了畅销书目,“从第一个版本出版至今,由其他人所写的‘海子传’或关于海子‘故事新编’式的版本,已经不下四个。但2010年11月初,北京巨蟹文化与我联系,希望再次出版《海子评传(修订本)》。因为全国的书店已久无此书,网络上不断有人求购。” 1我们可以从燎原的这段话中发现,在海子去世之后二十几年,读者依旧对海子很感兴趣,想要阅读与海子有关的作品。海子传记自然是读者们能够了解到海子的最直接的一类作品,因此传记应当尽可能客观且在有资料佐证的情况下书写,为对海子感兴趣的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海子。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与时俱进,随着挖掘出的海子资料越来越多,写作也要跟紧最新的资料。燎原版本的海子传记做到了与时俱进。2011年版的修订本,与第一本相比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和修订;一是增加和补充了新的资料,随着海子传记研究的深入,关于海子的资料也比之前多了,燎原将新的发现增加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二是修正了原先的一些讹误,其中包括对海子出生日期的修正,在海子母亲的帮助下,确认了海子真正的出生日期;三是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大幅度的文字调整和删改。西川为该书的初版作的序,他十分认可这本书的价值,也肯定了燎原对这本书所做的努力。他称书中文字是“准确描述的、充满灵动的文字”,使“我心中涌起阵阵亲切、伤感和落寞”,并且大力称赞作者的责任心和耐心。
  燎原为这本书付出了非常多的心力,他曾特地去海子的故乡渣湾,体验海子的成长环境,向渣湾的人打听海子的童年,寻访海子生前的亲人朋友,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尽了最大能力来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海子。这本书主要是以时间为线索,从海子在渣湾的生活,一直到他去昌平工作,详细的记述了海子的一生。这本书并没有神化海子,只是真实的描写了海子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海子既是小山村里普通的少年,是北京大学里优秀的学生,也是一个失恋者等等。海子并不是一个神话,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二)存在的问题

  燎原是海子生前的友人,与海子有多那样多的接触,他本人是欣赏海子的,所以燎原版本的海子传记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些许感情色彩。燎原在这本书中,对海子生前的我们无法理解的或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为人处事上的行为做了阐释,他对海子的这些行为一一进行了解释,似乎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情有可原的。书但是,人无完人,海子一生虽然短暂,但是怎么可能会一点过错都没有呢?在这方面,燎原的书写显然是不客观的。举例来说,书中对海子作为查家长子的描写是非常符合海子的实际情况的,这段文字非常感人。但是,虽然海子生前尽自己最大能力的为这个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不喜交际的他甚至去找自己的老同学,只为了让同学能够多多关照自己的弟弟。他对这个家无疑是尽心的。可是,他的死毕竟是让整个家都陷入了悲痛的,对他的父母而言,他的死也的确是不孝。他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二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即便海子死后也为他的父母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金钱怎可与感情相比。他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就出众,父母对他抱有那样高的期望,那样疼爱他,怎能轻易就接受他死去的事实。可是燎原在描述这部分时,却是为海子解释,希望读者可以理解海子自杀的原因。不仅如此,海子性格孤僻、不善交际以及在恋爱时表现的不成熟,燎原都没有客观的指出海子的不完美之处,而是为海子的不完美找了理由,试图抹去他的缺点,呈现给读者一个完美的诗人形象。这实在是有些牵强,是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
海子传记研究

  三、新的信息和思路

  (一)新的发现

  随着人们对海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通过大家的努力,挖掘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海子的信息,同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海子进行书写,也为人们研究海子带来了新的思路。为海子作传的人,也应当与时俱进,结合最新的有关海子的信息来进行创作,不能止步不前,要对新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其中可靠的信息来记述海子。研究者们在寻找研究海子的新思路时,有时是在现有版本的基础上,整理、挖掘,从旧的内容中得出新的结论,当然,新结论也是由研究者自己寻找证据来进行佐证的。以达到对海子的更深一层的剖析。以荣光启的《海子诗歌:从〈小站〉出发》这篇文章例举,作者以“手中这本海子生前油印,有海子本人的笔迹的《小站》”这句话为中心的讨论,这已经对最一开始的时候理解海子以及对海子传记的书写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举例来说,刘春先生所写的《海子留下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除了该文继续分析“《小站》到底收录了几首诗”这个问题,他的结论与荣光启、西川、边建松等人的结论有类似的地方,显然是在这几人的基础之上受到启发,进一步研究海子的。在这之上,他还根据海子的死亡与“被诗歌圈内人的批评和伤害”之间的关系的进行研究。由此得出的结论对人们了解海子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从旧内容中得出新结论的一个绝好的例子。此外还有金松林的作品《悲剧与超越———海子诗学新论》,金松林对海子是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的。他在对海子的资料进行阅读研究之后有不少新的发现:这本书将海子生前所写的论文 《从突变理论看国家产生形式和法的作用》全文收录其中,用这篇论文去分析海子的天赋和才能,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海子本身的天赋极高,且并不拘泥于文学这一方面,他在法律等其他许多方面都是有很高的天赋的。凭借这些内容写出了海子鲜为人知的一面,扩展了人们对海子的认识。除了对这篇论文的分析,他还根据海子在他的《诗学:一份提纲》所写的“我要说的是,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等等,借“渴望还乡”分析海子诗中的“流浪”“村庄”“家园”等也表露出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观点完全可以和余徐刚《海子传》中的论述结合起来。也许海子自己已经发觉到“乡村”“田园”虽然赋予了他抒情的基点,但是“贫瘠、荒芜、贫穷”的“故乡”不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的“精神家园”,他真正的“精神家园”在“远方”,他也只有向远方“进发”了。海子对远方非常痴迷,他的许多诗歌中都曾提到过“远方”。甚至在许多诗歌中都曾表达他的精神的归宿就是远方。然而他又在诗中写到,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那里只是“更远的远方更加孤独”(《远方》)。远方其实也一无所有,并没有他想要的东西。只是远方永远也达不到,因此能够暂时给他一点慰藉,给他一个美好的寄托。因此在这让人绝望的世界里,永远达不到的远方就像乌托邦,给他希望,让他怀着对远方的期待而活下去。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海子这样固执的想要去那达不到的远方。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扩展对1986年以后海子为何多次远行流浪。海子是在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能让自己栖息的居所。但是他又知道,他是找不到的,一次次满怀希冀的去,却又一次次失望的归。这一次次的远行就像西西弗斯受难一般,折磨着自己。他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像一个被困住的人,找不到突破的地方,一直在流浪中受难。再次,从具体的作品中举例,边建松作品中写道“我的认识里,首先海子是一个人,一个生活的体验者;其次他是一个诗人,一个在诗歌王国里的‘西西弗’。海子现象,对我来说,是一种生命现象。他在二十六年生命里的经历和体验,并且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自身生命的璀璨与幽暗,对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影响”,可以当作传记作者应当具备的还原真实海子的态度不应作出虚假的修改。在书写海子传记的过程中,过度拔高海子,甚至将他神圣化会误导广大读者,带有主观色彩的评判自然无法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海子。书写一部好的海子传记应当做到:客观真实的记录海子的事迹,既不主观贬低海子,也不为海子不妥的地方辩解。写出来应当是海子的优点便是优点,缺点便是缺点。人无完人,何况海子也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优点缺点都有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举例来说,海子自杀的事,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现象来研究,但是却不是代表这是对的值得我们效仿的。我们不能做出引导这种自杀无疑的事情,应该客观公正的做出评判。同样地,对于海子的诗,也应该做出正确的评价,指出它们对于中国诗歌史的贡献和地位,不能刻意的吹嘘捧高它。最后,海子去世以后才有研究者创作海子传记,海子本人也未曾为自己立传。因此许多实际,海子的情绪和心情都只能靠研究者在有关资料的佐证下进行合理的推测。又因为海子的大部分诗都是源于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与自己相关,因此阅读海子的诗歌也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海子,要为海子写传,自然也要阅读海子的诗歌。仔细体会他的诗歌后我们不难发现,海子是一个单纯、敏锐,有创造天赋的人,但是他也急躁,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迷恋麦子和远方。

  (二)新的思路

  为海子作传的许多作家都曾从海子的诗歌中剖析海子,例如燎原曾经将海子 1989 年 2月左右集中写下诸多与大海和太平洋相关的诗,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折梅》《拂晓》《太平洋上的贾宝玉》《献给太平洋》《太平洋的献诗》等等,认为海子与其初恋女友跨越汪洋远赴异国有关,便很有启发性;而在结合了海子本身的气质与其性格后,边建松对海子痴迷气功这件事所做出的分析是 “每一个心性单纯的人,对新鲜事物都具有的一种探求欲”,便比简单指出当时的“气功热”“海子喜欢神秘文化”更深入一些。当然,如果谈到推析猜测,这便必须注重“度”的把握。边建松曾结合海子朋友孙理波说的“海子诗歌没有那么复杂”证明海子诗歌和生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就属于轻度的推理,这是合理的。相对而言,那些过度的推析便显得有些强行的味道了,靠虚构、主观想象吸引读者的书写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海子传”写作的反面。例如:写出《海子的诗情人生》这本书的周玉冰,周玉冰与海子是同乡。他在家乡读书时就听家乡的人讲了不少有关海子的事迹,这样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对海子非常感兴趣。后来在各方的支持下,他写出了这本海子传记玉——《海子的诗情人生》。可惜这本书中掺杂了许多不符实际的内容,是周玉冰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加进去的,使得这本书传记方面的价值大打折扣。
  现有的海子传记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作传者本人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对他们写作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方面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传记写作需要搜集、查找、筛选出可靠有用的信息来记述人物,而且,传记写作不是机械的描述人物生平即可,传记作者还要适当的对人物的行为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和总结。因为传记写作讲究真实,所以传记写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比其他的作家研究更加耗时耗力。海子死后,关于海子的资料很多,需要那些为海子作传的人做大量的整理和筛选工作,因此海子传记写作最先要面临的难关就是材料关。在笔者看来,除了海子,西川编的《海子诗全编》和《海子诗全集》也是考察海子诗歌的最佳材料;海子好友骆一禾的文章如《海子生涯》《“我考虑真正的史诗”》《关于海子的书信两则》《冲击极限———我心中的海子》,西川的文章如《怀念》《死亡后记》以及苇岸的《怀念海子》、陈陟云的《80 年代的北大诗歌,我们生命之中的青春小站》、查曙明的《怀念海子》、查锐的《怀念从何而来》等,这些都是海子生前的朋友们对他的回忆,是非常可靠的资料。对于海子传记的书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海子的许多事迹,也可以了解到海子身边人眼中的他是怎样的。此外,书写海子传记还应当注重实地考察,寻访海子的亲朋好友等,记录他们眼中的海子。并从他们口中的事迹中剖析海子其人。当然,也要与时俱进,跟紧海子研究方面的最新信息,这些都是一个好的传记作者应当用心去做的。边建松的《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燎原的《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是都经过多方考证,才确定海子生日为 1964年 3 月24 日。诗人西渡通过将骆一禾和海子进行比较,得出有别于以往的“圣书上卷与圣书下卷”的结论,皆属于“新的发现”,为此后的“海子传”书写及海子研究的深入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思路。

  结语

  自从海子去世之后,海子的热度始终不消,他的作品甚至进入了中学生的课本。一度掀起的“海子热”浪潮,使文坛活跃。自然也就带动了对海子传记研究的热潮。因此海子传记是值得研究的。海子去世不过短短几十年,他的传记却多达十几种,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是短时间内如此多的作品,也就注定这些作品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其中必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问题。对海子传记各个版本进行研究,必定是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思路的。
  海子传记可以研究的方面太多了,本文主要侧重于对海子传记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海子传记质量参差不齐的几项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好的传记作品对写作者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写作者在写传记之前做足准备,搜集和筛选资料,其次要尽可能不带主观色彩,以做到客观的记述人物,这样才能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让人们对海子的误解少一些,能够更加接近真实的海子。
  因此,研究海子传记,对各个版本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查漏补缺,从中选取可靠部分,以尽可能客观的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海子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立群.“海子传”书写的现状考察——兼及传记史料的问题[D].文艺争鸣,2015.
  [2]吴爽.略析已出版的海子传记[D].安徽师范大学,2014.
  [3]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M].南海出版公司,2001.
  [4]边建松.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J].2010.
  [5]余徐刚.海子传:诗歌英雄[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6]杨群.风骚精神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3.
  [7]吴思敬.“北大三剑客”:西川、海子、骆一禾[D].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2014.
  [8]西川.死亡后记[D].诗探索,1994.
  [9]高波.“海子神话”与“文学知识分子”心态[D].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刘春.海子留下的几个问题[D].南方文坛,2013.
  [11]陈青山.试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海子热”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2]张玲.孤独的守望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D].中学语文园地,2003.
  [13]杨小兰.从“麦地”到“太阳”[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4]白淑清.海子诗歌意象系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5]韩聆.土地之想[D].散文百家,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5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19日
Next 2020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