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的玉文化

东汉时期许慎的所写的《说文解字》作为语言文字符号的集注,记载了中国古代的脉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汉字在彰显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研究《说文解字》中记载的一些与“玉”有密切关系的汉字和以玉”为偏旁、部首的一系

  引言

  《说文解字》是我国首部以偏旁部首编排的文化典籍,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记录了汉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文化发展的最原始的标本。X知名人类学家怀特指出:“全部文化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1]p36,历史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其因形示义的特点让汉字体现了特有的汉族文化的底蕴,汉字构型突显了汉字独有的民族涵养。例如,“玉”部文字的演变体现了玉文化的璀璨光辉,历久弥新,但玉文化源远流长。
  夏征农主编的《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p1626中国古代玉文化是我国文化辉煌璀璨的一部分,是以玉器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经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往的学者对《说文解字》的关注仅仅在于研究字的形和义的一个范畴,而并不是把它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去详尽的分析。近年来,语言文字学掀起了热潮,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去探索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的映射出古往今来玉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带来的影响。该篇文章是在突破已有的研究对象范畴的基础之上,扩大了外延,由《说文解字》中的玉部字拓伸到所有与玉有关的汉字,并由甲骨文到楷书“玉”字形体演变,探索在一定时期相与之对应的玉文化的发展演变,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创新,促进了对人们认识玉以及对历史久远的玉文化的研究。

  一、玉与汉字

  (一)“玉”字的含义

  甲骨文中的“玉”一开始就是以象形字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的,甲骨文字形“玉()”与现今楷书中的“丰”形体构造类似,如同三个紧紧相连的块状物被一根线绑在了一起。篆书中“玉”写作“”,三横均匀分布并且是一样长,没有点。《说文解字》解释“玉:玉,石之美的诠释。”[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道:“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4]玉的注解在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含义,玉有美之称,也有德之喻。
  “玉”经历了在不同时代打磨,被认同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说文解字》中的“玉”是作为部首而存在的,但是字的结构不同,“玉”的字形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以“王”为偏旁的左右结构的字,是由玉字幻化而成的,将原来的字做了一定的调整。中国人的先祖造字的意识的萌生,是在社会实践中品味字的含义的表现,玉文化的含义也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意识形态,并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二)“玉”的字形结构演变

  “玉”字的创造经历了甲骨文到如今楷书的演变,玉石由一开始的劳动工具向一种有象征寓意的配饰转化,从最初的象形图画演变到线条符号再发展到方便印刷的笔画,这样的演变过程推进了中文字体巧妙和独到的设计,对华夏文明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中“玉”字不同时期的字形结构演变具体情况如下:
  1、“玉”在甲骨文中的形式
  甲骨文中的“玉”字为各种形式和结构,像四片薄的宝石被条丝绳穿成串。甲骨文出现的字形如下:、、、、、、、。卜辞亦作丰——或露其两端也。玉字之作“丰”者,郭沫若也认为当即小篆字。[5]汉字的早期形式就是甲骨文,这些汉字的字义是早期人们意识的萌芽,是一定程度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体现。可见,玉在这个时间段由于本身的材质特殊和质地不同,人们赋予玉神秘色彩进而成为神圣的尊贵象征。
  “玉”在隶书中的形式
  隶书的书写形式是颇受大众喜爱的,书写是宽扁的,不像楷书是方方正正的,给人一种沉着稳重之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吴伯陶先生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成其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6]小篆和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两大系统,隶书的演变过程实质是书写方法和字形结构的简化,进一步体现了隶书随着时代的更替代替了篆书的使用。篆书的写法与楷书的“王”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隶书“”就像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加一笔,稍作改变,但其含义又与“王”字不同,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两汉时期,国力强盛,玉文化开始蒸蒸日上,作为装饰的配饰玉逐渐增多,玉器也被广泛运用,具有时代的烙印。
  3、“玉”在金文中的形式
  金文是一种铭文,它是铸刻出来的文字,字形结构之间是很规则和工整的,这是一大特点,金文中玉的字形有以下的形式:、、、、、。西周晚期,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玉的时代内涵,人们把金文整理成不同于以前的样式,在这一时期玉部汉字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形态。“玉”在篆书中的几个种类:、、、、、,汉代许慎《说文》记载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6]p10这也表明,在秦时期以前,人们对玉的认识和审美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客观性,但玉的权力象征和政治意蕴在日渐的被削弱。王侯将相及其达官显贵的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琳琅满目的玉质器皿,这进一步体现了汉代古人的玉文化虔诚崇拜意识开启了新纪元。
  4、“玉”在楷书中的形式
  楷书就是现今广泛应用的字形,横平竖直。思想解放和文艺思潮的发展,玉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进入了普通大众视野,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唐代李阳冰做如下评论:“玉”字“三画,如贯玉也”。楷书“玉”字形与隶书差别并不大,就只改变了点的位置。物质条件的提高,促进了字形艺术的成熟和玉文化的发展。
  随着玉器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投入使用,玉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生,进一步的发展。先民在旧石器时期就将玉石用于原始的生活中,据我国的出土资料表明,一些玉石器具就已经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不断更替中,随着古人的思想逐渐的革新和社会实践不断的加强,探索出玉石自身独具的特质,它们自身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人在这一个阶段区分了对玉和石的认识,具有时代意义。

  二、与“玉”的相关汉字类别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一段话对玉部字有简单的分类:“自璙以下皆玉名也;瓒者,用玉之等级也;瑛,玉光也;璑以下五文记玉之恶与美也;璧至瑞皆言玉之成瑞器也……”[7]p786因此,本文将《说文》所收与“玉”相关的汉字进一步分类,体现如下:

  (一)与玉用途相关的汉字

  玉的丰富文化内涵,人们对于与文化的认识慢慢加深的,对玉的认识从生活生产工具到美化装扮的配饰,从原始的器物向审美形态的演变。玉器的种类多种多样,用途也是各不相同,主要用于玉器和玉饰这两个大的方面。
  1、玉器的用途
  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玉器大量的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器物的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玉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详尽的记录,在《周礼》中记录为:“六瑞”或“六器”,即“璧、琮、圭、璋、璜、琥”,“珪”,同“圭”,瑞玉名,常用做祭祀或祭礼。“玠”、“璋”,大圭,瑞玉名。[8]p376《集韻》前零陵文學姓奚,於冷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皇來儀也。[9]可见,玉器的用途很广泛。
  2、玉饰的用途
  古人言佩玉为美,玉器品种中最大的一类就是配饰玉,可做首饰、摆饰、装饰。玉饰不仅作为美化装扮的意图元素,也具有养生功能。古人为了寻求庇护,把玉视为珍宝,佩戴种类不同的玉。不同时代配饰玉的功能多样、种类不同,但是因为玉石本身的流光溢彩具有审美特征,玉石在美的基础上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蕴。据《礼记•玉藻》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10]先民玉意识得到变化是时代进步的催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方面需求随之增加,制玉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制作工艺水准也有了飞速的提升与进步。配饰玉的工艺水平相比其他玉器是登峰造极的,这在当时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推动了玉器历史的进程。《说文解字》中记录用于古代饰品的汉字为:“璬、珩、玦、珥、瑱、琫、珌、瑵、璂、璪、瑬、璗、珈、璩、璫”。如“璬”,玉佩。从玉敫聲。[8]p13“珥”,瑱也。从玉耳,耳亦聲。指的是女性佩戴的玉石或宝珠材质的耳环。[8]p13“瑵”,車蓋玉瑵。从玉蚤聲。指的是用于车盖上伸出爪状的饰品。[8]p14由此可以看出玉器制品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

  (二)与玉名称相关的汉字

  玉是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中的物产丰富、包罗万象,玉的种类也是不计其数。对于种类杂乱的玉,古人为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故将其分类。古人识玉分类的方法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玉可以分为:软玉、硬玉、黄玉、碧玉等。早期,人们从玉的光泽、材质、来源地、硬度、颜色等各个方面将玉分为不同的类别古人根据玉的产地、成分、质地优劣、色泽等方面因。本文把《说文解字》玉部字中用作玉名的汉字整理如下,共有24个:“璙、瓘、璥、琠、巎、、璠、璵、瑾、瑜、玒、琜、瓊、珦、㻝、珣、璐、璑、珛、璿、琳、琰、琨、瑶”,还有其他的5个字:“珂、玘、珝、玨、”,其中,“璠、璵”是指鲁国出产的宝玉[8]p10;“㻷”的产地是齐国[8]p11;“珵”又产自于楚国,理六寸,光日照[8]p17;“瑾、瑜、瓊、璿、琳、璐、琳、琰”其含义均表示普通玉石中质量最高的美玉;“珛”意为有疵点的朽玉[8]p11;“瓊”为赤玉[8]p10;“璑”为三彩玉[8]p11;“琜”,琜瓄玉也[8]p10。早期人类对于玉的认识只停留在萌芽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相继提高,玉也大范围的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人类对玉石的进一步认识和记录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清晰,也在逐步的完善和详尽。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的玉文化

  (三)与玉属性相关的汉字

  玉之韧
  人们常说玉是有韧度的,玉石具有韧性,所谓的韧性是指玉石内部存在的一种特有属性,是玉这种特殊材质所具有的性质。玉石的韧性越大,玉石越经得起雕琢和打磨,玉的粘结性会更好。和玉的韧性有关的汉字有:“球、环、璧、璇、瑱、珰、璜、琯、珏、璋、玦、琼”等。韧性对玉的雕琢极其重要,若想雕琢精美,雕刻细致,玉要有更好的韧度才能达到。玉经过做工更好的雕琢,自身的价值会有所提升,从单纯的器具到线条流畅、流光溢彩的工艺品,玉的价值会远不止于此。
  2、玉之声
  玉的声音是佩玉之间相互敲击的声音,玉器的厚度、密度、形状、大小、种类的不同,佩玉发生撞击所产生的声音不同,当然这和撞击的方向、角度、方位、力度、面积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玉在撞击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玉种类也可以根据这类情况加以细分。早期人类也是由此来衡量玉器的功能、优劣。《说文》中表示玉声的有:“玲、瑲、玎、琤、瑣、瑝。”《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而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10]玉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一定时期以后,佩戴玉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见的行为习惯。早期人们佩戴玉不仅是为了美化装扮和高雅情趣,也不局限于代表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阶级等级,更多的人是为了通过佩戴玉撞击的和谐之声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语、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体现出文人别具一格的气质,位高权重者的严谨端庄,以及名门贵族的高雅情趣。
  3、玉之色
  玉文化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并且深文化奥的传统文化,玉在早期是作为器具投入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后来随着打磨工艺和技术的进步与提高,人们发现了玉的材质是不同于其他的生活器具,玉经打磨抛光之后会表现出细密的质地和温润柔和的光泽度,还有一些其他的特质。人们发现这样的玉可以通过更为精细的制作,用作配饰,来美化装扮自己。玉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进行雕琢成不同的形状,形状不同会有不同的寓意、人们也会有选择的去佩戴。古人对玉的颜色、光泽度、质地以及雕琢的技艺水平有了更高的关注度。《说文》中表玉色的汉字有以下几个:瑛、瑳、玼、瑩、璊、瑕、玓、瓅、璀、璨、班、皦。“瑛”,玉光也。从玉英聲。它指的是玉的光彩。[8]p11由此可见玉石种类不仅繁多而且颜色各异,大致分为:白、赤、青三色,各大类又有小类,但颜色差距略微。玉的颜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对玉石的关注度进一步加深,对玉的研究,对玉的认识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4、玉之纹
  人类意识在不断的觉醒,社会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丑有了较以前更大提高的辨识度,审美水平也是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对玉的认识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璞玉阶段,而是在玉的表面通过精细的镌刻和打磨等工艺步骤让玉看起来更为美观,更有甚者,技艺超群的手艺人会把玉的表面绘制或描刻一些独特的花纹或图案,这样经过精雕细刻的玉的价值是非凡的。玉的价值也进一步突显出来了,玉的纹理脉络也是清晰可见的。《说文》表示玉纹的字有:“瑑、珇、璂、璱、璪、”。“珇”,琮玉之瑑。从玉且聲。在琮玉上突出来的花纹。[8]p14“璪”,玉飾。如水藻之文。从玉喿聲。[8]p14玉的表面雕刻的花纹的象征意味和深刻用意的,这些花纹和图案的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玉有不同的用途。

  三、汉字与中国古代玉文化

  (一)渊源流长的玉文化

  从石器时期,先前人们的玉意识萌生只是停留在一个最基础的阶段,仅仅是发现了玉不同于其他器具,它是自然之石,但又不同于石。对于玉具有的一些特质,例如:光泽、颜色、纹理、韧度等这些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认知水平和科技发达程度不够,使人们把玉赋予了神秘色彩,认为玉是拥有神秘力量的自然之石,对玉有了虔诚神秘的崇拜,对玉寄托了最为诚挚的情感,玉也承载了人们一定的精神寄托和人生信仰。春秋战国伊始,受当时社会现状的影响,玉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稳步发展,由于这一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佩戴玉成为了一种地位等级、阶级制度的象征。配饰玉也被作为在该时期区分身份的一种标志,玉文化明显具有了阶级性。玉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更为丰富,隋唐时期,社会发展迅速,呈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玉文化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巅峰时期,玉器的雕琢工艺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被精心雕刻的玉制品令人叹为观止,也是在这个时段造就了一些列的上等玉制器物,广为流传,直到后世。很多上等的玉器,乃至后来所出土的文物也都出于这个时期。随着器物数量的增加、范围扩大、工艺纯熟,玉文化也在渐渐积淀,在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玉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既来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中国玉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也是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是先民智慧的体现,对我们后来的生产文明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玉文化内涵

  玉器是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灿烂夺目的明珠,古人对玉器的热衷和喜欢,不仅是因为自身的特别属性,也是人们对玉有特别的情愫。从早期发展到现在,玉器经历了膜拜神灵、占卜、求雨、祭祀、求医、婚丧嫁娶等实际用途,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玉有了更高层次的象征意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被用作装饰品、鉴赏品、收藏品,散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这样说,玉体现的不仅是大自然赐予的自然美,更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映射,也是个人品行的表征,更是情操志趣的表现。
  1、人们对玉的崇拜意识
  中国人偏爱玉,这种情感蔓延至今,延续了上千年。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对于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由于认知的局限和蒙昧的觉醒而无法理解。玉石作为自然界中的个体,玉石质地坚硬,不易变形,本身也具有光泽度,五彩缤纷、形态各异,这些神秘、超自然的力量被我们的祖宗深爱着,人们自然也会推崇和顶礼膜拜。玉石被赋予了神秘化的色彩,例如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人们认为玉就是万物灵气的源头,对玉的虔诚崇拜可以寻求庇佑、免灾、永葆健康。玉在中国文化的篇章中,不仅有神玉的形象,更有巫玉的形象。宗教的发展,使得宗教氛围愈发浓厚,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玉上有了很好的证明。《说文解字》解释玉的部分就体现了在我国古代的祭奠礼俗和丧葬制度中玉的地位极其重要。玉在中国古代的祭祀中有着神圣性,玉的宗教寓意是华夏文明中的一部分。在祭祀和丧葬礼俗中,一些代表性的器物也随之出现,丧葬中的玉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山海经》中存留了丰富的原始信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神话传说著作,其中近20处有祭神用玉的记载,可见以玉祭祀已是悠久的礼俗文化。[11]在这个阶段,玉器被视为通灵神物、神器。《说文》中会出现此类汉字,有以下几个:“瓒、環、璜、琮、瓏、瑒、琀、、瑄”。用来驱灾祭祀的玉器。我们的老祖宗对玉的虔诚崇拜是有据可循的。
  2、玉用作装扮的配饰
  玉佩饰的出现可以溯源于上古时期,先民发现了玉有光彩夺目的外表以及细腻温润的质地。发展到后来,到了春秋战国,周天子地位渐衰。玉在社会生活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多的被用作装饰。社会阶层的出现,玉器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同时也被位高权重者垄断,被达官显贵者所钟爱。到了汉代,由于玉的来源增多、数量广泛、对玉的打磨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提高,让玉器深入了百姓之家,大为普及,使用的领域被拓广。玉佩饰在制造之初仅是用来来装扮自己、美化装扮,满足外在需求。随着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交融,玉一方面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愿望。古人佩戴玉,不仅是用来装扮自己外在的首饰,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自身修养程度的表征同时是身份的体现。有文献记载,帝王之家的人为了体现自己的高贵身份会佩戴玉。玉也可以用作衡量和节制个人行为举止的准则,古代的君子一定会佩戴玉,玉的品性即寓示自己的品性,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最为确切的要求,玉的撞击之声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作为道德的警醒。手艺人的娴熟技艺,制作出了令人赞不绝口的一系列精美工艺品,这是伟大的创举,把对玉的认同感推向了世界的前端。
  3、玉寓示权力等级
  玉是取之自然之物,它与生俱来的自然性让人们对它崇拜。从新石器时代的奴隶制到后来国家形成建立的封建制,人们对玉的顶礼膜拜和神秘崇拜愈演愈烈,琢磨于皇宫内苑的玉制品被看成了权力等级、身份地位的显示与象征,玉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玉在这一时期也成了“礼制”的典型代表,可以规范社会的不正之风。一些造型庄严、外观凝重的生产工具或一些兵器、礼器在实际用途之外也成为了礼仪的象征、军权、和王权的代表。看王子皇孙、达官显贵、位高权重者佩戴的玉,就可以辨识他们的社会等级和阶级权力,这一现象到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明显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就对治国用玉有了明确严格的要求,用玉的规格和优劣要依据等级和地位身份而定。“”形体结构与“王”字形体结构并无太大差异,由此可以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制度和血缘为主流意识的,汉字的可见汉字形体变化也恰到好处的的说明了这一点。相类似的字还有:“瑗、環、璜、琥、琬、玠、瓛、珽、璹、瓃、琖、琡、珙、冒”。《周禮》曰:天子執瑁四寸。[12]p246“瓛”,桓圭。公所執。从玉獻聲。胡官切。[8]p13这两物都是上朝时君臣所执的玉制品,执瑁的对象是国君,执瓛的对象是大臣,这足以证明身份地位和阶级等级的代表可以通过玉的材质和优劣程度反映出来,上好的玉象征着更高的权力。
  4、玉的医用养生功效
  玉在人们的生活中用途广泛,除了用作配饰规范言行以外,也有可以作为药物,起到健身保健的显著功效。古医书中有记载“玉石是自然之石这很有价值的,温和盈润且无毒”,认为玉是补充人体所需的气力上好的自然之物。例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名著中都有记载: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有106种玉石用于内服外敷的治病方法。[13]有中医认为:“有的病吃药没有太大改善,经常佩戴玉器方可有所好转”。医术上说口含玉石,玉石与唾液的相互协作的作用,能生津止渴。玉不仅可以用作平时佩戴之物,也被视为强体养生的最佳物质。皇宫别苑里的君主王后用玉来保健强体,将玉视为珍宝,作为珍贵的饰品佩戴。因此,玉石入药,有利于治病和保健。玉的养生学问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据数据显示,玉石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佩带玉石可以增加人体机能的动力,增强人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身体的自愈能力。玉器可以蓄养元气、涵养精神,佩戴玉饰可以达到按摩之效,可以减缓视力模糊的疾症。玉石的医用养生功效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5、玉作为信物
  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说文解字注》曰:“琚,瓊琚。从玉居聲。”[8]p16“瑶,玉之美者。从玉䍃聲。”[8]p17“玖,石之次玉黑色者。”[8]p16唐传奇《莺莺传》将玉环作为象征爱情的信物。玉是美丽、高洁、纯净等词语的代名词,是精神美的表征,人们用来喻指美好的事物已蔚然成风。玉也被视为吉祥物,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流传到现今。
  《说文•玉部》“瑞,以玉爲信也。从玉耑。”玉凝结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它不仅稀有珍贵,而且有着深层次的美学价值。正是因为玉有了这样的品性,人们把它作为军事政治、外交礼仪、结盟会友、爱情见证的一种信物,传达人们之间的真情实感。外交中的诸侯结盟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广为传颂的就是“完璧归赵”的历史事件,赵与秦两国为了达成共识,定下盟约,将和氏璧献上,作为两国交好的信物。会意字“班”可清晰分辨,“班”从刀分玉,将刀分玉。[8]p19意思也就是说把玉分成两半,各执一半,作为信物。在中国各个朝代中,皇帝都有玉玺印章,见玉玺如见到皇帝本人,这就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信物。历朝各代之间战争频繁、战火不断,调兵遣将需要兵符,最初的兵符是用玉制成,这也是一种信物。例如历史事件中有人会盗窃指挥军队兵马的令牌,他窃的令牌就是调动兵马的信物。“琥”,發兵瑞玉,爲虎文。从玉从虎,虎亦聲。[8]p17玉也常被作为见证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互生好感,借以信物来表明心意,玉通常会作为首选的信物赠送给对方。例如,“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日常的生活交际中,人情上的往来,礼节上的馈赠,一般都会把玉作为信物,表达自己的诚意。玉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人各品性,孕育了我国传统的美学,流传至今,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始终都是熠熠生辉,同中华文明进程相辅相成。
  6、玉文化之德
  玉有五德,这五德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围很大,分别是从材质、光泽、颜色、纹路、声色各方面去论证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其对于玉的学说不仅流行玉上流社会,也日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共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在儒家的社会背景下,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玉承载了深层的涵义,有了不同的象征意味。自古以来,玉是大自然的馈赠,它是自然界的灵石,有强硬的质地,绚丽的外表,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特性。玉自身的特性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以玉来寓示美好的品德,寄予美好的情感。很多文人墨客用玉来形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把婀娜多姿的姑娘形容为亭亭玉立,把貌美的姑娘写作肤白如玉,小姑娘那一双双纤细的手就被形容为芊芊如玉。更有甚者认为古代的君子是必须佩戴玉的,不仅是品德的象征,更是规范自己的言行。玉自从被发现直到后来的经历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阶段,玉的内涵被没有泯灭,也没有被改变,始终代表着优良品性和高尚情操。玉的德行是一直存在的,在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直长存,这种根深蒂固的美德一直广为流传,在文化界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玉的美德不仅仅是在我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被认同和接受,这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它的光芒万丈。

  结语

  玉是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主要是以玉为核心载体的玉文化进行了简单归类和研究分析,玉从实际劳动生产领域逐渐进入社会文化和思想精神领域,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次的文化意蕴促使玉文化形成并融合在中华底蕴悠久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成为绵延不绝、璀璨深厚华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分支。中国人认为玉是天地的精华,所以玉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国是盛产玉石的国度,也是尊崇玉的国度,有着多不胜数的玉石来源。玉与中华民族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艺术的交汇,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习惯和认同,对历代王朝的法律法规体系起到了助推力的作用。玉文化的涉及的范围甚广、历久弥新、影响深远是一些其他文化难以企及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刘敬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2008
  [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26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
  [4]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卷十六执贽第七十三
  [5]田芳.从玉部字的发展演变看中国玉文化(​http:​/​​/​www.qianluntianxia.com​/​lunwen​/​176​/​266547.html"\o"从玉部字的发展演变看中国玉文化"\t"_blank​)[D].重庆:中南民族大学,2011
  [6]吴伯陶.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J].北京:文物,1978(2)
  [7]杨淑丽.《说文解字》“玉”部字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玉文化.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86
  [9]趙文元.《尚書大传》名物考.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5
  [10]李婷.《说文解字》“玉”部字的文化阐释.陕西.安康学院学报,2010
  [11]唐娟.《说文》玉部字的文化蕴义[J].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
  [12]李凤公.玉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46
  [13]《珠宝玉石等中医药的理疗保健功效》刘侠郝梅-《中外企业家》-201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87.html,

Like (2)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21日
Next 2020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