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间内,封建王朝时期占了绝大多数的时间。有不少大一统王朝选择在陕西建都。这些封建王朝留下了大量的帝王陵墓因此陕西被称作是“东方帝王谷”。周、秦、汉、唐等许多著名的历史时代也都为陕西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同民间的谚语:“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帝陵成为陕西的一大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经济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很多地区为了能招揽旅游客源,对旅游景区进行过度投资和开发。导致有些景区变得徒有其名。有些景区虽然没有过度投资,但是初级的科普式介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景区代表的那个历史时代的好奇和认识。人们更需要的是有深度的展示方式能够满足对于所在景区代表时代的认识和体验。
在一带一路规划建设风生水起的今天,古时的一带一路又一次被时常提起。探求古时一带一路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汉唐帝陵的探索。乾陵所代表的大唐盛世则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高峰峰时期之一,所以体验乾陵也就是体验探索古代丝绸之路的最好窗口。
2.研究意义
在当下的旅游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为了展示文物而破坏文物的现象。比如,为了体现某些景区古建筑物的华丽堂皇就将原建筑进行人工的改造翻新,虽然建筑物外观上更加美观但是却破坏了文物所承载记录的史实同时也违反了文物保护的初衷。因此,在帝陵遗产的展示过程当中,应当避免这些问题,在保护之中更好的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的展示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文物展示的载体也不再局限于景点本身。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来开发展示。文物虽然跨越了千年来到我们的面前,但是我们有理由把它展示方式开发的更科学更亲民更具有体验感。
帝陵遗产展示方式开发和改善的探讨,从大方面上有助于促进文化旅游层次的的深度开发。从小范围来看可以让乾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能够提升乾陵的文化遗产展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感。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鉴别、资料整合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即为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的优点:首先以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纪录检索、对比其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差异从而扩大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其次因不与被调查者互动,从而减少了因此产生的的误差最后这种方法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能产生高效率同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研究不需要过多的对案例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能获得比较高的效率。[1]
通过文献的查阅,了解了关于遗产以及遗产旅游和大遗址旅游的概念和定义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结果,并且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了解了若干帝陵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并且通过优秀的大遗址遗产展示方式案例的学习,了解优秀遗产展示方案的独特之处和不足之点的对研究目标景区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2)野外调查法
通过实际走访,深入了解研究的案例景区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前景。走访了优秀的大遗址遗产展示景区,了解了优秀大遗址遗产展示景区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并且和游客进行了交流并以游客的视角对于案例景区进行了深入的旅游体验。
(3)对比分析法
通过分析两种事物的区别也就可以称为对比分析法,在对比分析法中有归纳对比和直接对比法两种类型。
在我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是归纳对比法。把具体的的对于案例景区以及优秀的大遗址遗产景区的优缺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对案例景区的实际体验的感受,对比优秀的大遗址遗产展示的案例总结体验。并且结合优秀景区的优缺点和案例景区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
二、相关文献评述
(一)遗产和遗产旅游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留下的文化遗址数不胜数。从遥远的半坡文化到今天陕西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因此陕西的旅游资源也是异彩纷呈。陕西旅游资源博大精深,其中大部分均可以归类为遗产旅游资源,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1.国内外对于遗产定义和分类
(1)遗产的定义
早在20世纪,世界上出现了早期的关于遗产旅游相关的的著述,但是直到21世界初期西方才出现了关于研究遗产旅游的专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文化遗产的表述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者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登地方可以称为遗址。[1]
遗产的分类
遗产具有多样性。遗产有有形和无形两种划分。有形遗产也就是所谓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公约》中规定为: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人类文化遗址。[2]我国目前有45处以上的物质文化遗产。仅次于拥有48处的意大利。较为著名的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山东曲阜孔子家庙这些。
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公约》中做出的界定则是: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3]在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则表现为: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2]较为著名的比如:昆曲、京剧、剪纸。
遗产旅游研究的定义以及现状
遗产旅游的定义
在遗产旅游概里,首先遗产是人文或然的创造物。遗产旅游也就是对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旅游体验。因此,遗产旅游是一种体验式旅游。[3]
(2)遗产旅游研究的现状
对于遗产旅游的供给和需求的深入研究。在国外的研究当中,研究者很早就发现了人们对于遗产旅游的需要。并针对相关的旅游需要进行相关的的旅游开发。通过旅游市场的开发与经营发现,创造需求和对更高级的遗产旅游进行开发和应对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式。在对需求市场的研究过程当中,很多的创新思维目前已经被我们当作是基础的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手段很多的研究与保护的手段正在被我们当下的遗产景区所实践。
我国对于旅游的开发甚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旅游行为已经出现。我国的旅游日便是纪念著名的旅游专著《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我国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考古与文物保护专业研究。我国的遗产旅游起步略晚且发源于西方。直到20世纪初相关的研究项目才逐渐开始。在21世纪初年我国才有了第一个成体系的关于遗产旅游的专著。
在我国的早期研究中,由文物考古学家罗哲文先生提出了遗产保护的有形论既要保护好遗产的原貌也要保护好遗产的内涵。[4]
在有形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保护文化遗产存从物质、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的理论。其中核心是文化心理方面。从物质角度说,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完整度较高时应从文物保存的角度进行保护和开发,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完整程度仅存在于部分的实物和口头的流传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恢复和旅游开发是可取的。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体验旅游的由动机到过程再到目标保护开发模式。以提高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是在生产经营中需要达到和增强的基本要求,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利用推动遗产旅游资源的体验性的健康发展。
(二)大遗址旅游
1.大遗址旅游的概念
大遗址也就是大型古文化遗址,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以及石刻和壁画等都应当在这个范畴内。[4]还有一种说法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聚落、城市、军事要塞、交通水利设施以及宗教丧葬类的设施遗迹和相关环境也是大遗址。[5]比如西安的半坡遗址、汉长安城遗址、以及关中十八帝陵遗址。大遗址概念的提出也是体现了我国在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长足进步。
2.大遗址旅游开发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已经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有约将近三成为大遗址遗产保护单位。其中有一成以上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陕西为多。在以西安为圆心的区域内,就有如半坡遗址、唐代关中十八帝陵、汉代诸帝王陵、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及汉长安城遗址等。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及开发过程一般具有四个阶段:
1)根据遗址的发现以及考古工作的进程,对大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调查和保护。如近年来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江西海昏侯和海昏侯国遗址。
2)根据考古工作的结果,对大遗址的范围进行规划和保护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通常以遗址公园或者博物馆的形式供群众进行参观体验。如西安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3)根据系统的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不仅是大遗址的局部保护和个体开发,也应当考虑整个遗址群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并进行深度的景区开发规划。如北京的十三陵景区的整体规划和开发。
4)依靠时代和科技的进步,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对大遗址景区进行深度的包装和利用。并提高其社会责任价值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6]
(三)大遗址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伊始到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的改善。我国的遗产旅游和大遗址旅游开发逐渐跟不上生活水平提升的速度。我国的大遗址遗产保护和开发大多数处于上文提到的第一和第二阶段。能够起到承担社会的科普和历史教育责任的大遗址旅游开发的景点很少,在每年的“黄金周”节假日期间,可以看到各个经典景点都处于饱满或是人满为患的状态。
同时,大部分的大遗址旅游景区在科技文化水平方面的提升空间很大。人们无法通过在这些大遗址旅游景区的游览能够获得直观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熏陶。对于一些文化性旅游景区人们仍然处在对景区是否“好玩”的层次而无法获得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
好在,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的优秀大遗址旅游景区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走在了深度旅游开发的前列。诸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明十三陵景区、西安的汉阳陵景区以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三、研究区概况
(一)关中帝陵的概况
陕西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时期就有蓝田猿人和半坡人聚落生活的遗迹。中国话民族公认的饿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均诞生于陕西。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仓颉造字”都是发生在陕西的土地上。建立起最早的封建帝国的秦王朝也定都于咸阳。自秦朝开始直至汉唐,历史的大部分篇章都书写在陕西的土地上。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60年,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均建都于陕西的关中平原。其中,秦汉唐三个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中无法抹去的光辉时代。
秦朝帝陵有两座,其中秦始皇是帝王陵寝制度的开创者。秦始皇不仅继承了秦国传统的陵寝制度,也吸收了六国陵寝制度的优点使其规模更加宏大和完备。其充分体现了封建君主的君权至高无上并为后来朝代所效仿。
公元前2世纪开始两汉王朝中的西汉建都立国于肥沃的关中平原。西汉王朝集成了秦朝开创的陵寝制度,并为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奠定了基础。西汉帝陵共有11座,绝大部分分布在在咸阳塬上。[7]西起兴平,东至咸阳。汉代的帝陵类型有两类,一种为因山为陵如汉文帝的霸陵这种模式为后代帝王陵墓所广泛继承;另一种为覆土为陵如汉武帝的茂陵。此外,在汉代的帝王陵寝中,帝后是同茔不同陵。除吕后外其余的陵墓均小于帝陵。同时在汉代初期到中期,汉代帝陵延续了秦设置陵邑的的制度。并且在帝陵的周边大多有名臣良将的墓葬陪葬。但是到了汉元帝时期,由于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威胁的减小而设置陵邑造成人口迁移流离失所和动荡的问题凸显;汉元帝取消了陵邑制度。随着大一统国家的不断扩大,民族问题逐渐的减少;后代诸朝逐渐不再设置陵邑。
由分裂再次完成了统一的唐朝则在关中留下了十八座帝王陵,人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十八陵因山为陵,气势宏伟。和长安城一起构成了萦绕在古城西安上空的雄汉盛唐的胸围气象。除了唐武宗和唐僖宗外,唐代的帝王陵寝均是因山为陵。其中乾陵的格局规划为后续的帝王陵寝定下了规划格局的标准。从秦汉到盛唐的帝陵,被人们称作“东方的帝王谷”。同时,包括秦汉之前的西周以及在西汉到隋朝之间存在的五代十国都在在关中平原留下了不同规制的帝王陵寝。
(二)乾陵的旅游资源现状及其价值分析
1.乾陵的概况和现状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座帝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之上,被称作是“中国帝陵之冠”。乾陵是我国的古代帝王陵寝中因山为陵类型的典范。乾陵始建于公元683年,在建陵之初的格局为仿照唐长安城格局构筑;有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8]内城面积多达230万平方米,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其外城长达40公里。乾陵在其神道两旁有石翁仲、石马、石鸵鸟以及六十一番臣像和无字碑、述圣纪碑等精美艺术珍品。被称作是唐代艺术的露天展览馆。其已经发掘的陪葬陵中更是出土了能够反映盛唐时期人们生活场景的精彩壁画。通过目前的考古发掘结果来看,乾陵更是在关中诸帝陵中少数几个未被盗扰的帝陵是盛唐文化最精彩的万花筒和反射镜。但是,由于受到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乾陵的精彩之处无法完全展现出来。人们游览乾陵的时候,只能观看到乾陵的表面建筑,如翁仲,石马以及六十一蕃臣像等等。人们通过参观乾陵博物馆可以看到《观鸟捕蝉图》、《狩猎图》、《打马球图》、《客使图》等经典国宝但是很难通过这些文物对乾陵代表的盛唐时期的历史原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2.乾陵旅游的价值分析
乾陵是关中十八陵中具有代表性的帝王陵寝其中有两方面的旅游价值。首先是乾陵具有很高的历史探索价值。乾陵埋葬的是一帝一后,分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唐高宗在位期间唐帝国的领土是唐王朝的顶峰时期。同时在政治唐高宗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而武则天,则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争议但是为盛唐的盛世到来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同时由于历史背景,唐高宗和武则天这一帝一后之间有很强的故事性。二是在关中十八陵大多是因山而建,气势雄伟壮阔同时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乾陵更是位于梁山之上,从乾陵俯瞰关中平原更是让人感到乾陵的气势宏伟雄浑。在乾陵的神道上无论是无字碑、述圣绩碑还是六十一番臣像以及各种翁仲,动物的雕像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通过考古工作在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中分别发现了《客使图》、《观鸟捕蝉图》、《狩猎图》、《打马球图》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壁画。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丝绸之路与汉唐王朝又被追忆以来,而陕西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以关中帝陵为代表的帝陵遗产旅游是体验汉唐文化的最直接的旅游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于隐性资源的开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乾陵将作为盛唐文化的最佳目的地之一而广受人们追捧。以乾陵为代表的帝陵遗产展示项目的深度保护和开发可谓迫在眉睫。
四、著名文化遗产旅游展示项目借鉴
(一)北京十三陵
在北京有着和关中十八陵相媲美的明十三陵遗址。明十三陵是明朝在洪武皇帝朱元璋之后永乐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后的十三座帝王陵寝。整个明十三陵大遗址坐落于北京的天寿山环抱的小盆地之中。整个十三陵景区以长陵为中心,共用有一条神道。其余诸陵分列在左右。现已经开放的帝陵有:长陵、昭陵、定陵以及神道。最为著名的是开创十三陵的永乐帝朱棣的长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其中长陵的地面建筑群最为完整,而定陵是我国在建国后唯一一个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它们代表了明代200余年的最高建筑水准。[9]
十三陵的展示方式层次多元,有传统的文物静态展示以及文化艺术展示两种展示方式:在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如长陵祾恩殿和定陵地宫的展示以及通过对定陵考古发掘结果展示。
在动态的文化艺术展示方面有明代宫廷迎宾礼仪和《永乐赋》朗诵等文化展示方式。
明十三陵在景区保护层次的规划和帝陵遗产展示方式的多样性方面给人以深刻启示。
(二)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它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直到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格局规范严整,有前朝后寝的规划格局。前朝有三大殿,后寝有后三宫。大小宫殿七十余座,房间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故宫逐渐失去了作为皇家宫殿的作用,成为了一个以古代建筑和艺术收藏为主的博物馆。现如今的馆藏文物高达一百八十万件之多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
在大遗址的类型当中,故宫博物院是一个特殊的建筑。作为从明成祖朱棣以来到近代的数百年历史画卷中波澜起伏的见证者,它是一个承载了历史的大遗址建筑群同时也是当今最优秀的古代建筑和艺术的博物馆之一。人们在游览故宫的同时,既可以感受到从公元十五世纪初到今天的沧海桑田,也能通过最新的虚拟现实的科技手段对故宫的历史与未来产生新的体验。
在故宫的遗产展示手段方面则是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传统静态展示和传统动态展示以及应用新科技的展示方式。在传统的动态展示方式中有建筑物的静态展示如以三大殿等建筑为代表的诸多木结构宫殿建筑的展示还有各种各样的故宫收藏文物的展示;在传统的动态展示中,最具有新意的如故宫博物院特有的文物修复展示以及对宫内入宫名伶的唱片的复原播放展示。有别于传统遗产展示,故宫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也是开风气之先。在2016年,故宫就与新技术巨头阿里巴巴战略合作,推出了故宫出版、故宫文创旗舰店在双十一期间更是卖出了天量。同年故宫又和腾讯集团联手开发了以《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等国宝级文化遗产为IP的表情设计和创意设计项目。同在2016年,故宫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准备借助其在AR、MR、3D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文化遗产的科技化展示。在2003年,故宫就推出了以VR技术为蓝本的《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的新技术作品。截止2016年,故宫已经推出了7部VR作品。[10]
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完整的大型古建筑遗址和新信息技术利用的典范值得作为大遗址遗产展示开发的一个优秀案例参考。
五、乾陵展示方式提升分析
(一)优秀遗产展示方案的总结
1.十三陵景区的优点和缺陷
十三陵景区作为我国首都北京的标志性旅游景区,其规划设计安排深入浅出。既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让旅游景区避免重复性,只针对性的开放了部分如长陵、定陵、神道这些景点。避免了因旅游开发而造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损耗过度。
十三陵具有多样的展示方式,由于朝代的更迭,明王朝在北京的印记其实所剩不多。明王朝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其实十分缺乏。十三陵针对这些,推出了如:明代迎宾礼仪展示、《永乐赋》朗诵展示。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十三陵景区和北京市文化遗产展示的部分缺失。
在以上优点的同时,十三陵景区也有部分的缺陷。诸如,由于历史原因和部分规定的限制使得十三陵景区在展陈方式上,仍然缺乏多样性。同时,在一些能够提高游客体验的高新科技手段的运用上稍显不足。使得游客无法得到对明王朝历史有足够的认识和体验。
2.北京故宫景区的优点与缺陷
故宫是北京乃至中国地标性历史文化景区,北京故宫的遗产展示开发领先于全国的大多数景区。北京故宫的遗产展示环境利用率高,北京故宫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更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并且仍然承担着社会责任和义务。
和大多数文化遗产展示景区相比,故宫的科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是极为领先的。故宫不仅在常规的历史艺术文物和历史建筑文物保护与展示方面颇有建树,同时在新技术手段如全景AR技术和互联网APP产品以及文化创意性旅游商品的开发的运用方面也是独树一帜。
故宫博物院在开展新技术应用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舆论上对于新技术在故宫的广泛使用上仍然存在不同的声音。如:文化遗产展示开放和保护的矛盾。众所周知,故宫在早先较长的时间内其开放的景区规模不到百分十七十,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北京故宫已经开放的面积大大超过了百分之八十。不少因保护而不得与世人见面的景点得以重见天日。虽然此事对于广大的游客而言确实是意见好事,但是因对文物保护技术现状的忧虑此事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存在。
(二)乾陵目前展示方式现状
乾陵作为关中诸陵中历史意义最为突出的一座帝陵遗址。它的遗产展示开发尚处于大遗址遗产保护的第二阶段。目前主要的遗产展示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关联性。结合明十三陵案例的启示来看,乾陵目前的遗产展示方式多为静态文物展示。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的发掘勘探的地宫以及壁画的部分修复;乾陵神道两旁华表翁仲、石马、石骆驼、石鸵鸟以及述圣纪碑和无字碑还有六十一番臣像的静态展示。缺乏对唐代帝王陵寝的联动展示,以及对唐代帝王陵寝博大开放的建筑规划展示。使参观者无法对盛唐的恢弘气魄得到直观的体验。
结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明十三陵开发和发展的经验来看,乾陵目前尚需要在盛唐文化展示部分进行提高以及在新的信息技术运用范围方面亟待提升。只有这样,参观才能让游客从乾陵的这一斑之中得以窥见盛唐之全豹。
(三)提升方案分析
扩大动态展示规模并集中展示代表性区域。关中十八唐陵大多因山为陵气势磅礴雄浑,各个帝陵的现状各有不同。结合明十三陵的案例,不妨在确定核心保护区的同时,有规律的集中开放诸帝陵景区集中优势进行景区联动展示。以盛唐发展的时间为轴,以关中诸帝陵为轴上点开发一个以展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主题帝陵遗产展示路线。使游客深度体验之余也能提高帝陵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层次。并为诸帝陵所在地带来实际的旅游经济效益和提高对乾陵等帝陵遗产的保护。
提高文物展示手段和扩大信息技术的利用范围。以乾陵为代表的关中唐陵,所折射的是我国历史上恢宏大气、自信开放的盛唐时期。在开发乾陵等帝陵遗产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其他优秀的大遗址遗产展示项目来提升乾陵等关中唐陵的遗产展示水平。
首先,以汉唐盛世为背景进行文艺创作和开发。在论文写作的这段时期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引起了轰动,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人们开始关注秦王朝的诞生的前因后果。通过这件事情,我认为应当深度开发汉唐文化的文艺作品,并且在乾陵进行实地的文艺展示。如《打马球图》、《观鸟捕蝉图》这些景象是可以进行实体的展示乃至深度的体验的。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同时当下也是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北京故宫景区的故宫淘宝为例,故宫淘宝在主流电商淘宝网上拥有高达三十多万的粉丝关注度。故宫淘宝的微薄关注粉丝更是高达六十七万。年销售额更是高达十亿元。因此在结合当下知名的流行元素开发优秀的文创产品,并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对文创产品进行适当的营销宣传,不仅能够提高了乾陵为代表的帝陵遗产的知名度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对帝陵遗产进行了新的展示。在故宫景区中新技术水平的利用如AR/VR技术的广泛使用,“VR+旅游”和数字博物院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云旅游”,结合当下的新技术,乾陵遗产展示的开发过程中应当适当的扩大新技术的运用范围;使得不仅游客能够足不出户的去游览乾陵同时也能增加媒体的讨论度从而扩大知名。提高帝陵遗产展示对于社会的利用率。同时也能从更新的视角去了解帝陵遗产所折射的盛唐文化。
参考文献
[1]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1-1
[2]甘肃政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J].甘肃政报,2002,(20):3-3
[3]金露.游走于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7):36-43
[4]张建忠,孙根年.基于文化意向视角的宗教遗产地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以五台山为例[J].人文地理,2012,(05):154-158
[5]朱海霞,权东计.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J].经济地理,2007,(05):45-50
[6]张强.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7]刘云辉.气韵豪放巧夺天工――陕西出土汉代玉器精品[J].收藏,2010,(06):103-114
[8]王齐秀.细说乾陵(一)[J].丝绸之路,1996,(02):29-31
[9]胡汉生.图说明朝帝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10]黄丹蕾.虚拟现实技术赋予古迹新的生命[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7,(04):33-35
[11]孙根年.塑造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路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01):124-126
[12]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5,25(04):6-7
[13]单霁翔.让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9,(4):12-14
[14]杜忠潮.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54-62
[15]张建忠.中国帝陵文化价值挖掘及旅游利用模式[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6]王亮.基于旅游价值与旅游体验的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咸阳汉阳陵为例[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17]张建忠,孙根年.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陵墓遗址旅游开发——以乾陵、西夏王陵和明十三陵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11):1937-1942
[18]任欣颖,黄继华.VR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展望[J].办公自动化,2016,(21):34-36
[19]武彦妮.互联网时代的故宫文化传播——以“故宫淘宝”快速发展为例[J].智富时代,2016,(7):194-195
[20]孙霄.遗址类型研究[J].中国博物馆,1997,(01):29-3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