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探讨自闭特质对受欺负的影响及友谊质量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自闭症逆境商数AQ-10量表、欺负量表与友谊质量问卷(FQQ)对108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儿童自闭特质与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且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2)友谊质量在自闭特质和受欺负的关系中不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无中介作用。
关键词:自闭特质;受欺负儿童;友谊质量
引 言
校园欺凌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全球公共校园心理健康卫生问题之一[1]。我国中小学校园中受欺负发生比例已达到三成左右[2-4]。诸多研究表明,内化问题(即孤独、焦虑、自杀行为或想法)及自闭特质等因素均是导致儿童受欺负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友谊质量作为儿童受欺负的保护性因素,也是研究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然而,当前缺乏明确的证据表明三者的关系与友谊质量在其间的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对此现实问题进行相关证据的梳理、提出相关假设,并采用经验性证据核证相关假设。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问题的提出
(一)受欺负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受欺负”指学生间一方长期或多次受到个体或群体欺负和伤害的现象[5]。受欺负主要分为言语受欺负、关系受欺负和身体受欺负[6]。根据调查结果,中国中小学有七成学生经历过校园欺负,对他人施加过欺负行为的学生比例过半[7]。如此可见,在校园中发生欺负行为是一种普遍状况。受欺负会对儿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受欺负者,易产生的状况,引发自尊降低、敏感等心理后遗症,甚至会引起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校园恐慌等等问题[8],同时这些不利影响会延续危害至学生成年之后[9],导致学生产生品行障碍等更严重的人格问题。鉴于此,探究儿童受欺负的形成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自闭特质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自闭特质是影响儿童受欺负的重要个体因素。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在社交互动或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障碍,以及兴趣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偏离正常的心理发育障碍疾病[10]。自闭特质(Sub-Threshold Autistic Traits)是指情感反应迟钝、社会交往能力损伤等在正常人群中表现与ASD相似,却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以及与ASD相关的人格和认知特征[11]。患有ASD的儿童受同伴欺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研究表明,存在焦虑、抑郁、孤独感等自闭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欺负[12],研究中发现44%至77%的ASD青少年表示在近期都经历过被欺负[11],因此与ASD症状相关的众多因素会造成儿童受害率的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高自闭特质水平个体的焦虑感高,同时社交技能匮乏[13] ,不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因此,我们预期,儿童自闭特质与受欺负呈正相关系,即儿童的自闭特质越高,其受欺负程度可能越高。
(三)友谊质量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友谊质量是用来测评个体与同伴友谊关系的好坏,能直接体现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综合素质能力[14]。Bowlby在依恋理论中表示,一方感受到重要的同伴发出的赞同和鼓励会使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在能量,同时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而且这种信任的人际联结除了亲子与师生,还包括朋友,表明了友谊对个体的重要作用。Sullivan也以友谊功能的角度,解释了友谊对个体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他表示在青少年阶段,友谊有两个重要功能,可为个体提供一个得到他人客观评价与建立自我价值的渠道和安全环境,同时促进个体在移情和关心等更复杂的社会性技能发展的进步。上述理论表明,友谊质量对儿童社会性发育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别影响,友谊质量对儿童受欺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友谊满意度的增加会引起孤独感的下降[11],高水平的友谊质量可以防止孤独感[16]、抑郁感[17]的出现,同时促进个体社会沟通技能的进步,为儿童提供与其他同学的联系,从而建立高质量的同伴交往关系[18]。反之,低水平的友谊质量容易导致儿童冲突和消极的互动方式,增加受欺负的风险[19]。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友谊质量可以起到抵御欺负的缓冲和保护作用。良好的友谊能让儿童拥有一个甚至多个愿意帮助和保护自己的同伴,间接起到减少受欺负情况发生的作用。相反,友谊质量差的儿童面临同伴拒绝的风险更大,难以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20]。因此,儿童友谊质量与受欺负有密切关系。
同时,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也有重要影响。一项调查正常人群自闭特质与友谊量表(FQ)的研究发现,其呈显著负相关[17]。并且有基因学研究证实了与自闭特质相关的基因序列,对FQ分数起负向预测,自闭特质与友谊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晰[21]。自闭特质高的人,友谊兴趣较低。虽然儿童发展中的友谊需求不断增长,但是拥有高水平自闭特质特征的个体的人际关系动力较低,研究表明自闭特质对儿童友谊风格形成有直接作用,且在一定层面上低共情能降低儿童获取高质量友谊关系的积极性[6]。研究还发现,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和人格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22],自闭特质表现为社交沟通和互动的持续缺陷[13],因此,高自闭特质会阻碍群体对个体的接纳,进而影响友谊,即自闭特质与友谊呈负相关关系。
二、问题的提出
综上可知,自闭特质与儿童受欺负、友谊质量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自闭特质影响儿童受欺负的发生概率,而友谊质量可以缓解自闭特质对个体受欺负的危害。因此,本研究将首次对该问题进行考察。
友谊对于受欺负儿童而言可以充分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为儿童改善糟糕的人际关系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帮助这些儿童构建乐观、契合的友谊能对其产生保护的效果及能避免他们受到更加重大的危害,同时降低受欺负的发生。这已经得到了很多理论研究的支持[4]。然而,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晚,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于探究友谊质量对儿童社会技能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探究儿童受欺负的形成机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友谊质量和自闭特质均能显著预测受欺负。但是,关于两者是如何作用于受欺负,还未有研究者对其进行探究。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友谊质量和自闭特质如何共同作用于受欺负,同时通过友谊质量缓解自闭特质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以此改善儿童的交友状况,为帮助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家长版问卷与学生版问卷,以班级为单位施测,选用三至六年级男女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年龄集中于9-12岁,具体情况详见表3-1。于2019年10月期间总共收集家长版问卷1454份问卷,收回儿童版问卷1768份问卷,通过剔除重复填答和有规律性作答的问卷后,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080份,具体情况详见表3-2。
表3-1 年龄的基本情况M(SD)
变量 | 组别 | N | M(SD) |
三年级 | 男 | 196 | 9.18(0.64) |
女 | 121 | 9.21(0.60) | |
四年级 | 男 | 161 | 10.19(0.58) |
女 | 127 | 10.10(0.67) | |
五年级 | 男 | 147 | 11.17(0.73) |
女 | 135 | 11.17(0.68) | |
六年级 | 男 | 105 | 12.11(0.64) |
女 | 88 | 12.16(0.64) |
注:M(SD)代表平均数(标准差),下同。
表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N=1080)
变量 | 组别 | 人数(人)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609 | 56.39 |
女 | 471 | 43.61 | |
年级 | 三年级 | 317 | 29.35 |
四年级 | 288 | 26.67 | |
五年级 | 282 | 26.11 | |
续表3-2 | |||
变量 | 组别 | 人数(人) | 百分比(%) |
年级 | 六年级 | 193 | 17.87 |
独生子女 | 是 | 122 | 11.30 |
否 | 958 | 88.70 | |
生源地 | 城镇 | 76 | 7.04 |
农村 | 1004 | 92.96 |
(二)研究工具
1. 自闭症逆境商数AQ-10
语用能力:自闭问卷,计分的方法为:每题一分,题目1、5、7和10答案为“十分同意”或“有些同意”得1分,题目2、3、4、6、8和9答案为“十分不同意”或“有些不同意”得1分。
2.欺负量表
采用张文新、武建芬(1999)修订的青少年欺负问卷,总共六个题目,分为“直接言语欺负、直接身体欺负和关系欺负”三个维度。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选项“本学期没有发生过、只发生过一两次、一个月两三次、大约一周一次、一周好几次”依次代表1到5分,总分越高,则说明受欺负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
3.友谊质量问卷(FQQ)
采用Parker和Asher(1993)编制的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来测量小学生的友谊质量情况。该量表总共是20个项目,问卷分6个维度(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坦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6个维度上的题目平均值代表6个维度的得分,冲突与背叛维度为反向计分项。计算问卷全部题目的的平均得分即为友谊质量的测量总分,分数越高则说明友谊质量越好。
(三) 统计方法
对于这次研究调查结果,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并用的方式。利用Excel、SPSS 25等软件对有效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同时深入分析数据做出解释,理解自闭特质对受欺负的影响,友谊质量在其间的中介作用,从而得到相应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四、结果分析
(一)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通过对小学生在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等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具体如下:由表4-1可知,在自闭测量中想象力和受欺负中身体受欺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在友谊质量中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冲突解决策略、亲密袒露与交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表4-1 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指标 | 男(n=609) | 女(n=471) | t | p | |
自闭测量 | 自闭总分 | 3.40(1.90) | 3.26(1.96) | 1.158 | 0.247 |
细节注意 | 0.89(0.65) | 0.92(0.64) | -0.643 | 0.520 | |
注意力切换 | 0.60(0.77) | 0.64(0.78) | -0.961 | 0.337 | |
交流 | 0.67(0.71) | 0.60(0.71) | 1.784 | 0.075 | |
想象力 | 0.72(0.66) | 0.60(0.63) | 2.992 | 0.003* | |
社交 | 0.51(0.61) | 0.50(0.60) | 2.272 | 0.786 | |
续表4-1 | |||||
指标 | 男(n=609) | 女(n=471) | t | p | |
受欺负 | 言语受欺负 | 2.59(1.15) | 2.47(1.13) | 1.770 | 0.077 |
身体受欺负 | 2.34(0.84) | 2.21(0.76) | 0.597 | 0.011* | |
关系受欺负 | 2.22(0.68) | 2.27(0.78) | -1.172 | 0.241 | |
友谊质量 | 肯定与关心 | 3.06(1.01) | 3.25(1.05) | -3.013 | 0.003* |
帮助与指导 | 3.39(1.00) | 3.68(1.01) | -4.630 | 0.00*** | |
陪伴与娱乐 | 3.64(0.96) | 3.85(0.92) | -3.644 | 0.00*** | |
亲密袒露与交流 | 3.54(0.98) | 3.88(0.97) | -6.726 | 0.00*** | |
冲突解决策略 | 2.82(0.78) | 2.93(0.76) | -2.433 | 0.015* | |
冲突与背叛 | 3.31(0.72) | 3.25(0.80) | 1.284 | 0.199 |
注:“*”表示 p<0.05;“**”表示 p<0.01;“***”表示 p<0.001。下同。
(二)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小学生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由表4-2可知,在自闭特质中注意力切换在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家庭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友谊质量中冲突解决策略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家庭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2 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指标 | 是(n=122) | 否(n=985) | t | p | |
自闭测量 | 自闭总分 | 3.20(1.76) | 3.35(1.94) | -0.800 | 0.424 |
细节注意 | 0.90(0.65) | 0.90(0.65) | -0.021 | 0.984 | |
注意力切换 | 0.47(0.66) | 0.64(0.79) | -2.619 | 0.022* | |
交流 | 0.61(0.75) | 0.65(0.71) | -0.560 | 0.576 | |
想象力 | 0.70(0.62) | 0.67(0.66) | 0.473 | 0.636 | |
社交 | 0.53(0.63) | 0.50(0.60) | 0.546 | 0.585 | |
续表4-2 | |||||
指标 | 是(n=122) | 否(n=985) | t | p | |
受欺负 | 言语受欺负 | 2.53(1.05) | 2.54(1.16) | -0.043 | 0.965 |
身体受欺负 | 2.29(0.71) | 4.21(1.49) | 0.011 | 0.911 | |
关系受欺负 | 2.26(0.71) | 2.24(0.72) | 0.365 | 0.715 | |
友谊质量 | 肯定与关心 | 3.21(1.01) | 3.13(1.03) | 0.721 | 0.471 |
帮助与指导 | 3.60(0.86) | 3.51(1.03) | 1.163 | 0.246 | |
陪伴与娱乐 | 3.86(0.85) | 3.72(0.96) | 1.501 | 0.134 | |
亲密袒露与交流 | 3.81(0.91) | 3.67(1.00) | 1.418 | 0.157 | |
冲突解决策略 | 3.01(0.74) | 2.85(0.77) | 2.144 | 0.032* | |
冲突与背叛 | 3.18(0.74) | 3.29(0.76) | -1.500 | 0.134 |
(三)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小学生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年级上的差异。由表4-3可以发现,其中小学生的自闭测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受欺负测量中的言语受欺负、身体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后再采用事后检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在言语受欺负上,六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在身体受欺负上,三年级显著高于五年级;在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亲密袒露与交流和陪伴与娱乐上,六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冲突与背叛上,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
表4-3 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指标 | 三(n=317) | 四(n=288) | 五(n=282) | 六(n=193) | F | |
自闭测量 | 自闭总分 | 3.31(1.97) | 3.32(1.95) | 3.35(1.94) | 3.38(1.80) | 0.07 |
细节注意 | 0.87(0.67) | 0.97(0.62) | 0.88(0.64) | 0.90(0.67) | 1.32 | |
注意力切换 | 0.66(0.75) | 0.64(0.80) | 0.61(0.79) | 0.54(0.02) | 1.02 | |
交流 | 0.63(0.72) | 0.62(0.72) | 0.66(0.69) | 0.65(0.74) | 0.22 | |
续表4-3 | ||||||
指标 | 三(n=317) | 四(n=288) | 五(n=282) | 六(n=193) | F | |
想象力 | 0.63(0.66) | 0.65(0.62) | 0.66(0.66) | 0.78(0.68) | 2.20 | |
社交 | 0.51(0.61) | 0.45(0.59) | 0.55(0.62) | 0.51(0.58) | 1.22 | |
受欺负 | 言语受欺负 | 2.39(0.84) | 2.72(1.40) | 2.43(1.03) | 2.65(1.28) | 5.56** |
身体受欺负 | 2.37(0.95) | 2.36(0.84) | 2.19(0.72) | 2.18(0.59) | 4.43** | |
关系受欺负 | 2.21(0.65) | 2.33(0.83) | 2.21(0.73) | 2.21(0.66) | 1.89 | |
友谊质量 | 肯定与关心 | 3.04(1.04) | 3.10(0.99) | 3.20(1.02) | 3.31(1.08) | 3.09* |
帮助与指导 | 3.31(1.03) | 3.44(1.01) | 3.65(0.97) | 3.77(0.98) | 10.85*** | |
陪伴与娱乐 | 3.57(0.99) | 3.71(0.90) | 3.89(0.90) | 3.31(1.08) | 6.43*** | |
亲密袒露与交流 | 3.53(1.04) | 3.60(0.95) | 3.80(0.94) | 3.91(0.97) | 8.39*** | |
冲突解决策略 | 2.80(0.78) | 2.80(0.76) | 2.97(0.72) | 2.94(0.82) | 3.88** | |
冲突与背叛 | 3.33(0.72) | 3.36(0.69) | 3.22(0.76) | 3.16(0.87) | 3.83* |
(四)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相关关系的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小学生自闭特质、受欺负和友谊质量的关系,表4-4数据显示:
友谊质量中冲突与背叛和受欺负测量中言语受欺负、关系受欺负、受欺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友谊质量总分和受欺负中身体受欺负、受欺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表4-4 友谊质量和受欺负的相关性检验
言语欺负 | 关系欺负 | 身体欺负 | 受欺负总分 | |
陪伴与交流 | -.003 | -.025 | -.046 | -.028 |
冲突与背叛 | -.082** | -.075* | -.020 | -.078* |
帮助与指导 | -.014 | -.012 | -.053 | -.032 |
冲突解决策略 | -.025 | .007 | -.049 | -.030 |
亲密坦露与交流 | -.026 | -.043 | -.029 | -.040 |
续表4-4 | ||||
言语欺负 | 关系欺负 | 身体欺负 | 受欺负总分 | |
友谊质量 | -.044 | -.043 | -.060* | -.061* |
表4-5数据显示:自闭测量中注意力切换和受欺负测量中关系受欺负、身体受欺负、受欺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交流和言语受欺负、身体受欺负、关系受欺负、受欺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社交和身体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自闭总分和关系受欺负、身体受欺负、受欺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4-5 自闭特质和受欺负的相关性检验
细节注意 | 注意力切换 | 交流 | 想象力 | 社交 | 自闭总分 | ||
言语欺负 | .032 | .016 | .061* | .014 | .021 | .051 | |
关系欺负 | -.010 | .083** | .096** | .052 | .041 | .096** | |
身体欺负 | .005 | .086** | .101** | .058 | .081** | .119*** | |
受欺负总分 | .016 | .069** | .104** | .048 | .056 | .105** |
表4-6数据显示:友谊质量中陪伴与交流、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亲密袒露与交流和自闭测量中注意力切换、交流、想象力、社交、自闭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冲突与背叛和交流、自闭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4-6 友谊质量和自闭特质的相关性检验
细节注意 | 注意力
切换 | 交流 | 想象力 | 社交 | 自闭总分 | |
陪伴与交流 | .019 | -.158*** | -.165*** | -.155*** | -.190*** | -.230*** |
肯定与关心 | .039 | -.233*** | -.166*** | -.152*** | -.168*** | -.246*** |
冲突与背叛 | .024 | .040 | .067** | .018 | .058 | .073** |
帮助与指导 | .036 | -.164*** | -.129*** | -.128*** | -.194*** | -.206*** |
冲突解决策略 | .041 | -.156*** | -.158*** | -.127*** | -.175*** | -.205*** |
续表4-6 | ||||||
细节注意 | 注意力
切换 | 交流 | 想象力 | 社交 | 自闭总分 | |
亲密坦露与交流 | .021 | -.194*** | -.169*** | -.115*** | -.222*** | -.242*** |
友谊质量 | .044 | -.225*** | -.187*** | -.169*** | -.230*** | -.274*** |
(五)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分析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自闭特质、受欺负、友谊质量三者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满足友谊质量是中介变量的条件。现以友谊质量为中介变量,自变量为自闭特质,因变量为受欺负,使用方杰、邱皓政和张敏强提出的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当控制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变量时,由表4-7得出,自闭特质能显著负向预测友谊质量,且在是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友谊质量与自闭特质同时进入回归分析中时,自闭特质对受欺负呈现正向预测作用,而友谊质量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表明友谊质量在自闭特质与受欺负中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表4-7 中介效应分析中的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指标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 | β | t |
友谊质量 | 自闭特质 | 0.33 | 0.11 | 27.45 | -0.27 | -9.32*** |
性别 | -0.26 | -4.43*** | ||||
年级 | 0.12 | 4.49*** | ||||
是否独生子女 | -0.13 | -1.55 | ||||
生源地 | 0.06 | 0.50 | ||||
受欺负 | 友谊质量 | 0.12 | 0.01 | 2.71 | -0.04 | -1.12 |
自闭特质 | 0.10 | 2.69* | ||||
续表4- | ||||||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指标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 | β | t |
受欺负 | 性别 | 0.07 | 1.21 | |||
年级 | -0.01 | -0.35 | ||||
是否独生子女 | -0.02 | -0.28 | ||||
生源地 | 0.08 | 0.66 | ||||
受欺负 | 自闭特质 | 0.12 | 0.01 | 2.66 | -0.09 | 0.11* |
性别 | 0.08 | 1.37 | ||||
年级 | -0.01 | -0.53 | ||||
是否独生子女 | -0.02 | -0.23 | ||||
生源地 | 0.08 | 0.65 |
注:所有数值通过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
五、讨论
受欺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且研究发现自闭特质和友谊质量均对受欺负等不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但对于研究探讨自闭特质对受欺负影响机制尚有不足,因此,本研究将基于自闭特质、友谊质量来探究自闭特质对受欺负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将提出受欺负的影响模型,验证通过友谊质量可以缓解自闭特质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一)性别差异的讨论
经调查发现,在自闭测量中想象力和受欺负中身体受欺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18,23]。“共情-系统化”的理论框架观点表明,共情能力和系统化能力共同影响了个体自闭特质的高低[24]。大部分的男性在逻辑、概括等理性思维过程方面更擅长,所以系统化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女性在抒情、想象等感性思维过程方面更擅长,所以共情能力较强,因此男性在自闭特质中想象力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男性身体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从生理方面可以解释此现象。男生与女生相比,天性更加活跃多动,动作上的攻击性更明显,同时对自我的控制力比女生更弱,因此男生之间易产生身体冲突,即男生身体受欺负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
调查还发现,在友谊质量中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冲突解决策略、亲密袒露与交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儿童在进入青春期之前,他们的友谊状况中有着典型的性别疏离(sex segregation)情况(儿童更喜欢与同性同伴交往,并且喜欢避开异性伙伴与同性伙伴一起游戏)。因此性别疏离现象过滤了儿童身边的同伴群体,使其交往方式发展出明显的区别。同时这种状况继而对他们的行为模式和互动类型发生重要影响。男生偏爱于团体竞技活动,更注重在社会中获取领导与统治的快乐;而女孩更多的需要一个陪伴关心、平等交流和帮助自己的对象,更强调友谊的亲密程度,因此女生的友谊质量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二)是否独生子女差异的讨论
调查发现,在自闭特质中注意力切换在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家庭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友谊质量中冲突解决策略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家庭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这可能是因为相对来说,独生子女可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心和注意,从而促使他们关系的关系更亲密。有研究表明,亲子间的关系越亲密,子女产生内向性问题的概率越低,局部解释了独生子女注意力切换得分低于非独生子的原因,同时余晓敏和吴汉荣的研究也证明了此观点,独生子女在社交方面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在注意力等内向性的行为问题上的得分都低于非独生子女[25]。由于独生子女难于从家庭中获取同伴交往的经验,因此家庭之外的同伴社交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所以独生子女在面对友谊的冲突相比非独生子女有更多的解决策略。
(三)年级差异的讨论
研究发现,小学生受欺负测量中的言语受欺负、身体受欺负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年龄的增长,个体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成熟,对同伴冲动的直接进行身体欺负的概率大大降低,嘲笑他人、给对方起绰号等口头上的言语欺负成为主要的选择,这与杨卫敏研究一致[18]。研究还发现,友谊质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26]。在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陪伴与娱乐和亲密袒露与交流上,六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冲突与背叛上,三年级显著高于六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主义状况得到发展而减少,他们推断他人内心活动的能力提高和对待客观事物的看法也更加深入与全面,即儿童在友谊相处中发生的矛盾逐渐减少。李淑湘、陈会昌等人对儿童友谊质量进行的研究,发现陪伴娱乐从学龄前期开始就有了一定发展,而帮助指导、肯定关心、亲密交流以及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才逐渐进入黄金阶段,因此其六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得分出现显著差异。
(四)相关关系的讨论
经研究发现,自闭特质与儿童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即自闭特质水平越高,受欺负越多[12],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1-18]。说明高水平自闭特质会造成同伴受害率的增加。由于高自闭特质水平个体的高焦虑感、社交技能的匮乏[9],导致儿童拥有不利的同伴关系。而研究表明,糟糕的同伴关系会增加欺负行为的发生[10],间接也证明了自闭特质与受欺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友谊质量与受欺负呈显著负相关,友谊关系越好,儿童的受欺负率越低。良好的友谊质量能使儿童减少受欺负的发生,并且得到同伴的情感支持,有同伴倾诉可以缓解被欺负的不良情绪,糟糕友谊质量的受欺负儿童发生种种内隐、外显行为问题的机率显著高于良好的友谊质量,并且经研究证明,失去同伴的儿童一旦获得稳固、积极的友谊关系,其内隐和外显等行为问题的发生都显著减少[6]。
研究表示,自闭特质和友谊质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已有研究证明,高水平自闭特质的人对亲密友谊关系的兴趣较低,而自闭特质对友谊风格起直接作用,并且以低共情为中介降低儿童对高质量友谊关系的积极性[6]。高水平自闭特质儿童存在掌握社会技能与理解社会互动关系的缺陷,因而对情感的表达理解与描述存在困难,这对儿童友谊的形成、发展和质量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27]。
(五)中介作用的讨论
本研究建构了友谊质量在自闭特质与受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友谊质量在自闭特质和受欺负之间不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自闭特质可以正预测受欺负行为,但不能通过友谊质量间接预测受欺负。
自闭特质不能降低个体受欺负发生的概率。这可能是因为,未将欺负方式做更详细的划分而去研究友谊质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已有研究证明,将直接欺负和关系欺负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欺负方式研究友谊质量调节作用的重要性[28]。欺负方式主要分为三类,而关系欺负行为属于间接的欺负,不同于其社会结构中的直接欺负(言语欺负、身体欺负),因为它通常发生在受欺负者关系最好的同伴群体中与直接受欺负不同,关系受欺负者可能没有其他的友谊替代品,如果基于信任的关系被打破,很可能会被同伴群体背叛,这不仅会增加孤立感和孤独感的风险,导致自闭特质水平上升,同时也导致他们的友谊冲突增加。并且与直接欺负相比,关系欺负是一种更易操纵和隐蔽的行为方式,这意味着它可能会被同龄人、教师和父母忽视。有报道称,由于其隐蔽性,青少年可能无法对关系欺负进行准确描述讨论[29]。
这项研究的结果有许多潜在的影响。为了使未来的干预战略取得成功,需要将友谊质量的维度和欺负方式更加细化研究,是直接欺负还是间接的关系欺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确定友谊中的冲突来源,并教育受欺负者最好的朋友作为缓冲在同伴群体内对关系欺负中的潜在贡献。
六、建议
本研究证明对友谊质量进行干预,能够缓解儿童的受欺负发生率。但高水平的自闭特质和受欺负儿童不易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难以产生高水平的友谊质量,因此本研究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对友谊质量干预做出建议。
(一)从学校角度对友谊质量进行干预
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隶属感和安全感,是儿童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有更多的接纳与关爱,并且为儿童同伴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对儿童的交往进行指导以此改善学生的友谊质量。教师可采取一些方法对友谊质量进行干预,如同伴配对法、压力预防训练等。
同伴配对法可以缓解儿童在交往中的社交敏感性障碍,对于促进个体建立亲密友谊关系有显著作用。同伴配对法通过对儿童社交的创建,使高自闭特质、受欺负儿童获得良好的同伴经验,从根源上改变儿童对自身的负面认知,从而增加社会交往的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集体游戏矫正比行为矫正和游戏治疗对儿童的高自闭特质、受欺负等行为起到更明显的作用。通过与同伴交往能够增强儿童社会交往的信心,教师应该促进儿童与他人进行个人甚至多人的同伴配对,改善受欺负个体的友谊关系。部分受欺负、高自闭特质水平的儿童在面对社交时,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压力过大,于是阻碍了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友谊。压力预防训练可以培养儿童灵活运用压力情境,对逻辑思维和语用机能进行调节,从而缓解不良的情绪,提高其友谊质量。
(二)从家长角度对友谊质量进行干预
儿童自闭特质的产生和发展与家庭因素密不可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和严厉程度会影响儿童产生的自卑、自闭等不良情绪,从而对社会情境不适应。家长应该具备一些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通过家庭方面的配合,能有效的改善儿童的消极态度和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同时家长应改变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并且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高水平的友谊质量。
首先,作为家庭成员,必须有效的帮助孩子进行友谊构建。大部分父母愿意为孩子的身心发展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还有一部分家庭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十分欠缺,只把孩子寄托给相关机构和学校进行干预,缺少家庭的配合,会造成干预成效大打折扣,这种单方面的训练对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水平自闭特质或受欺负儿童友谊建构阶段里,家长应与学校保持交流并配合学校,认真执行干预措施。
其次,应进行家庭成员在孩子友谊干预中的专业分工。不同的家庭成员会对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父母,母亲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整个家庭的日常安排,那她就可专门分工于教会孩子在友谊中如何照顾他人,怎样关心朋友;而父亲则可承担起教会孩子在群体中充当统领和安排的角色。如果整个家庭都有效的干预高水平自闭特质的孩子的友谊构建,会为孩子在社会关系中的人际交往起到显著影响。
总之言之,友谊对儿童的成长过程至关重要。影响受欺负儿童发展的孤僻、敏感等内部因素,学校、家庭的外部因素,这两方面对儿童友谊的建构和改善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对高水平自闭特质和受欺负儿童的友谊质量干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重要性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结 论
自闭特质对个体的受欺负产生负相关影响,友谊质量在其中不起中介作用。
致 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完成的,导师精深而广博的专业知识,求真务实、注重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及兢兢业业的人格魅力使我深受触动。从选题指导、开题报告到如今的完成,论文的每一个框架和细节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导师在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没有老师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尽心支持我都无法完成这篇论文的撰写。我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谢谢老师在这段时间对我论文撰写阶段的辛苦付出。最后,由衷的对百忙之中评阅论文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Craig W, Harel-Fisch Y, Fogel-Grinvald H, et al. A cross-national profile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40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9, 54(2): 216-224.
[2]王丽萍. 同伴关系在中小学欺负问题与自尊及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9: 71-76.
[3]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 2002, 34(4): 387-394.
[4]刘丽琼,朱海研,熊晓等.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7): 878-879.
[5]Woods S,Done J, Kalsi H. Peer victimisation and internalising difficulti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riendship quality[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32(2):293-308.
[6]陈优巧,聂雪晴,李沐蕾,吴大兴.高中生阈下自闭特质与共情、友谊风格的关系[J].中国临床杂志心理学,2018,3(26):582-585.
[7]胡学亮.中小学校园欺凌高发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 31-37.
[8]高琨,邹泓.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52-55.
[9]史高岩.山东省受欺负初中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10]邓明昱,劳世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4):481-490.
[11]Cappadocia, M. C., Weiss, J. A., & Pepler, D. . Bullying experiences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2,42: 266–277.
[12]Eric A. Storch, Michael J. Larson, Jill Ehrenreich-May, Elysse B. Arnold, Anna M. Jones,Patricia Renno, Cori Fujii, Adam B. Lewin, P. Jane Mutch, Tanya K. Murphy & Jeffrey J. Wood. Peer Victimization in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Co-occurring Anxiety: Relations with Psychopathology and Lonelines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2012,24(6):pp.575-590.
[13]关荐,赵旭东.基于正常人群的阈下自闭特质:概念、结构和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
[14]莫书亮,段蓄,金琼,孙葵.小学生的友谊质量:社会交往技能、心理理论和语言的作用[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33(1):226-228.
[15]Uruk A C, Demir A. The role of peers and families in predicting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adolescents[J]. The Joumal of Psychology,2003, 137(2):179-194.
[16]Buhrmester, D.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 1990,61:1101-1111.
[17]Wainer AL, Block N, Donnellan MB, et al. The Broader Autism Phenotype and Friendships in Non- clinical Dyads[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3, 43(10): 2418-2425.
[18]Brendgen, M., Vitaro, F., Turgeon, L., & Poulin, F. Assessing aggressive and depressed children’s social relations with classmates and friends: A matter of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2,30:609-624.
[19]Berndt, T. J., & Keefe, K. Friends’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chool[J]. Child Development, 1995,66: 1312-1329.
[20]Bagwell C L, Schmidt M E. The friendship quality of overtly and relationally victimized children[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11: 158-185.
[21]Chong A,Malavasi F, Israel S, et al. ADP ribosyl-cyclases (CD3/CD157),social skills and friendship[J]. Psychoneuroen docrinology,2017,78:185-192.
[22]Amy Rodda, Ph.D., CCC-SLP and Annette Estes, Ph.D. Beyond Social Skills: Supporting Peer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s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Seminars in Speech and Language,2018,178-194.
[23]李梦媛. 6岁高、低自闭特质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评估[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4]张怡,王建平,徐慰,符仲芳. 中国大学生自闭特征在共情和系统化上的差异[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3):462-465+489.
[25]余晓敏,吴汉荣. 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01):64-66+71.
[26]王杰.小学生自立行为水平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7]Schwartz,D.,Dodge,K.A.,Petit,G.S.,&Bates,J.E.(2000).FriendshipasaModeratingFactorinthePathwayBetween Early Harsh Home Environment andLater Victimization in thePeer-Group[J].DevelopmentalPsychology36,646-662.
[28]Sarah Woods,John Done,Hardeep Kalsi. Peer victimisation and internalising difficulti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riendship quality[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2(2).
[29]Stuart L. Kaplan,Jimmy O. Ibikunle. Peer Harassment in School: The Plight of the Vulnerable and Victimized Chil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2,41(11).
附 录
【学生问卷】共29题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宁德师范学院的研究人员,请你参加一份调查,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题做答,我们将对你填写的所有信息进行严格保密,绝不向任何第三方泄露。非常感谢你的支持!
第一部分
(首先请大家仔细阅读欺负的概念:一个学生被欺负是指:当该学生被某个学生或多个学生反复地、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负面行为指有意造成、或试图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以及不舒服等,负面行为可以包括身体接触,如打、踢、推搡、抓、咬等;言语方面如嘲笑、起外号、挖苦;还有散布谣言、孤立别人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该同学明显处于弱势。注意:两个能力相等的同学之间的争吵或打斗不属于欺负行为。如果你经常以上面的 一种或几种方式对待别的同学,你就是欺负别人了。
了解了欺负与被欺负的概念,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选项中打“√”。(1=本学期没发生过;2=只发生过一两次;3=一个月两三次;4=大约一周一次;5=一周好几次)
1.别人给我起难听的外号来骂我,或者取笑和讽刺我。 | 1 | 2 | 3 | 4 | 5 |
2.其他同学不让我参加某些活动,把我排斥在他们之
外,或者让他们的朋友完全不理我。 | 1 | 2 | 3 | 4 | 5 |
3.某些同学打、踢、推、撞或者威胁我。 | 1 | 2 | 3 | 4 | 5 |
4.某些同学散布关于我的一些谣言,并试图使其他人
不喜欢我。 | 1 | 2 | 3 | 4 | 5 |
5.别人强迫向我要钱,或者拿走或损坏我的东西。 | 1 | 2 | 3 | 4 | 5 |
6.某些同学因为我说话口音和他们不同而给我起难听
的外号。 | 1 | 2 | 3 | 4 | 5 |
7.我给某些同学起难听的外号骂他们,或者取笑讽刺
他们。 | 1 | 2 | 3 | 4 | 5 |
8.我故意不让某个或某些同学参加某些活动,把他们 排斥在我的朋友之外,或者让我的朋友完全不理睬他
们。 | 1 | 2 | 3 | 4 | 5 |
9.我打、踢、推、撞或者威胁他(们)。 | 1 | 2 | 3 | 4 | 5 |
10.我散布有一些同学的一些谣言,并试图使其他人不
喜欢他(们)。 | 1 | 2 | 3 | 4 | 5 |
11.强迫某些同学给我钱,或者拿走、损坏他(她)的
东西。 | 1 | 2 | 3 | 4 | 5 |
第二部分
这个问卷是想了解你与班上最最要好朋友的实际情况。下面每道题有5种选择答案,分别代表5种情况,请根据你和最好朋友之间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符合的答案,并在代表该答案的数字上划“○”。注意不要漏答或错行。
在做之前,请先写出你的编号,你最最要好朋友的编号。
题号 | 请记住下面评论的始终是你与你最好朋友的关系 | 完全
不符 | 不太
符合 | 有点
符合 | 比较
符合 | 完全
符合 |
1 | 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我们就总是坐在一起。 | 0 | 1 | 2 | 3 | 4 |
2 | 我们常常互相生气。 | 0 | 1 | 2 | 3 | 4 |
3 | 他/她告诉我,我很能干。 | 0 | 1 | 2 | 3 | 4 |
4 | 这个朋友和我使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很特别。 | 0 | 1 | 2 | 3 | 4 |
5 | 做事情时,我们总把对方作为同伴。 | 0 | 1 | 2 | 3 | 4 |
6 | 如果我们互相生气,会在一起商量如何使大家都消气。 | 0 | 1 | 2 | 3 | 4 |
7 | 我们总在一起讨论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 0 | 1 | 2 | 3 | 4 |
8 | 这个朋友让我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很好。 | 0 | 1 | 2 | 3 | 4 |
9 | 当我遇到生气的事情时,我会告诉他/她。 | 0 | 1 | 2 | 3 | 4 |
10 | 我们常常争论。 | 0 | 1 | 2 | 3 | 4 |
11 | 这个朋友和我在课间总是一起玩。 | 0 | 1 | 2 | 3 | 4 |
12 | 这个朋友常给我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 0 | 1 | 2 | 3 | 4 |
13 | 我们一起谈论使我们感到难过的事。 | 0 | 1 | 2 | 3 | 4 |
14 | 我们发生争执时,很容易和解。 | 0 | 1 | 2 | 3 | 4 |
15 | 我们常常打架。 | 0 | 1 | 2 | 3 | 4 |
16 | 他/她常常帮助我,所以我能够更快完成任务。 | 0 | 1 | 2 | 3 | 4 |
17 | 我们能够很快地停止争吵。 | 0 | 1 | 2 | 3 | 4 |
18 | 我们做作业时常常互相帮助。 | 0 | 1 | 2 | 3 | 4 |
【家长问卷】共10题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宁德师范学院的研究人员,请你参加一份调查,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题做答,我们将对你填写的所有信息进行严格保密,绝不向任何第三方泄露。非常感谢你的支持!
指导语:以下是一份供父母作答的参考指南,目标是帮助识别自闭症高危的4-11岁以及没有任何学习障碍的儿童。请在每项中只选出一个答案。
题 目 | 十分
同意 | 有些同意 | 有些
不同意 | 十分
不同意 |
1.他/她经常不经意地注意一些细小的声音,有别与其他人 | 0 | 1 | 2 | 3 |
2. 他/她通常多集中于整个画面,而不是小细节 | 0 | 1 | 2 | 3 |
3.在一个社交活动之中,他/她可以轻易地掌握几个不同的对话交流情况 | 0 | 1 | 2 | 3 |
4. 他/她能轻易地切换不同的活动 | 0 | 1 | 2 | 3 |
5.他不懂如何与同伴在对话之中保持着交流 | 0 | 1 | 2 | 3 |
6. 他/她擅于社交间聊 | 0 | 1 | 2 | 3 |
7.阅读一个故事时,他/她发现很难找出故事人物的感受或意图 | 0 | 1 | 2 | 3 |
8.在幼稚园时的他/她曾喜爱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些涉及扮演的游戏。 | 0 | 1 | 2 | 3 |
9.他/她按着一个人的表情便很容易猜测他人的想法或感受 | 0 | 1 | 2 | 3 |
10. 他/她发现很难结交新朋友 | 0 | 1 | 2 | 3 |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