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目的
现如今的社会,互联网科技发达,智能手机应用广泛,基本达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之出现的社交通讯工具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脑端,现在在智能手机客户端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社交活动。在手机客户端上,社交圈在互联网平台极大的发展。
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案例,分析朋友圈拉票点赞的现象,并从中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找出消除点赞负效应中的对策,以期望对今后朋友圈信息传播能有所影响,为今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二)术语说明
微信: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能够在有网络流量的情况下,实现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的强大社交功能之一,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得很多人已经是到了“无法自拔”的境界了。朋友圈在自己的强大功能和先进性上来说,已经使得很多人开始放弃QQ、讯息等以前人们的常用社交网络软件。
宣传是微信点赞的目的,商家和卖家通过发布在朋友圈的网页链接来得到微信好友的点赞送优惠,以此来宣传自己的品牌。
二、微信及朋友圈点赞的现状
(一)微信朋友圈现状
“[1]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27亿,在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就达83.4%之多,第一次超越PC机80.9%的使用率,稳居第一大上网终端。”“[2]伴随着4G网络进程的加快,在日常生活中的“低头族”也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络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多说,它充斥着社会生活休闲娱乐的主要管道,同时伴随着点对点的沟通记述,构建起网络社会虚拟社群,从此之后移动新媒体大行其道”。
“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是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WeChat),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支持跨系统操作平台并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等”。[3]
“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了4.0版本。[4]加入了朋友圈功能。作为微信最重要功能之一的“朋友圈”功能,是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也可以通过其他软件或网站链接将文章或音乐等分享至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布的照片、文字进行“点赞”和“评论”,而且这些“点赞”、“评论”也只在共同好友的用户间能够看到”。
“2015年3月,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的结果,微信月活用户数量增长势头会一直增长。直到2015年5月13日腾讯公司公布2015年度截至3月31日业绩公告中显示,微信的全球活跃账户数直达到了5.49亿,同比增长39%”。[5]
(二)点赞行为的现状
脸书(Facebook)成立于在2004年2月4日,它是全球最大社群网站。[6]Patrick(2010)对Butler大学学士班学生深度访谈中发现他们使用脸书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娱乐及消遣;二是整合到社区中;三是关系维持;四是建构认同。而“点赞”,它起源于2009年脸书(Facebook)在页面中加入的“Like”按钮,表达仅点击大拇指形状的“赞”图标这一动作,后运用到对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会化媒体分享、发布内容的赞同和喜爱。到今天又发展为“点赞”。我们借助符号学方法理解“点赞”一词,“点赞”的所指意义被极大地扩展了。
我们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2013年中所出现的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而“点赞”位列其中。[7]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8]而微信已然是人类真实世界的延伸,而这样的延伸创造了人类生活的转变,针对这样的转变,本研究认为唯有从用户行为的微观角度切入探讨,才得以解析或预测更新的转变。

三、“赞”在人际互动中的正负效应
戈夫曼认为,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行为可视作戏剧表演,每个人都是演员,在社会舞台上进行角色扮演。在舞台的前面与后面又是两个不同的呈现方式,台前人们会尽己所能去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在太后的真实情况我们无从得知。现实生活中,人本身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人际关系、工作等等问题,人本身无法随意去改变或者说选择自己的生活面貌,于是现在的网络交往平台就成了大家另一个方面的角色展示,大家身隔着手机屏幕,看不到现实的当时状态,所以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就很激动的卸下因为生活不得不戴上的面具,在网络中以所谓的不同面孔进行交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虚荣心在点赞党上最好的证明就是,人们会根据这种没有根据的点赞而感到愉悦,以此为喜。点赞与晒一个环环相扣的关系,我晒你赞,我赞你晒,点赞的初心是希望网民对某个人的朋友圈内容点赞表达欣赏与赞美之情,但是现在在微信朋友圈点赞的味道却有了变化,变味儿了。每个人身边都会有着很多的、持续的故事发生,也会不断的听到别人的故事,在如此大的信息量下,人们能够通过点赞为交往双方带来幸福感,也是维系感情的一大法宝之一,但是现在却有了一种机械化的感觉,是一种你我都懂的一种游戏的样子,你晒我一定要赞,我赞了你必须要有回赞,这已经成为一种炫耀的方式和强调感情的必须存在点,有些利益化。
现实的工作啊、学习啊等生活状态中,人们会为了不出现指向自己虚伪、阿谀等负面的言论评价,在自己的一些利益关系上表现的是有一定的节制的,但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朋友圈评论什么的别人也看不到,所有的用户信息都是用户自身提供的,在喷朋友圈中就会出现为赢得别人好的印象或者好的感觉,阿谀、表现的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与“弱关系”交往的过程中这种阿谀、表演感体现的更为突出。弱关系就是点头之交的关系程度,弱关系的信息重叠度低,在自身的发展中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在朋友圈的弱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弱关系的增多或者增深,都是人的一种社会资本的收获,在弱关系上,两方中有求于人的一方在交流内容上就会很明显的体现出阿谀奉承感的。
(一)正效应
1.虛拟情境下的网络和谐互动
人际交往是很难能够是一个单纯的交流的,大多数时候都伴随着各种因素。如说话发动人和说话接受人的自己的内心、角色定位、社会地位、谈话价值等等因素都有着重要影响。际交往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互动方式,无论双方的哪一方都是一个想法,那就是将谈话的效果达到最好,在最愉悦的情况下完成交际的目标。但是如何达到这个最佳的结果,就需要人为的考虑了,要考虑说话人是否可信、双方的性格会如何驱使、权力的调试、说话场所、时机等多样的因素影响,人际交往是一个文化,也是一种艺术。但是这些东西,在朋友圈这个平台,就被弱化了许多,对互联网交往来说也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现在的点赞行为大多都是无意识的、无想法的机械性地点赞,表面看是进行了交际活动,但是其实只是一种被交往工具驾驭的机械性动作,无法起到对被点赞人的心理缓解作用,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网络中的一些人际交往可以在某些时刻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与感情抒发,但这只是暂时的一个心理愉悦,而不能够达到长期的交往意义。
2.快捷互动中的弱关系连接
20世纪90年代,邓巴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类交际的一个观点,也是结论,结论说人们可与之保持稳定社会关系的朋友的最大数目大约为150。这是其根据对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大脑新皮质数目的综合分析得到的结果,但是在这个结论里,邓伦没有说我们人类的亲密人际关于应该是在150人以内,其实根据他单独提出的,他说任何一个人的十分紧密的核心好友圈或“志同道谋”组织基本不会超过12人。
在网络社交中,我们的人际关系辐射区会基本等于150人活着有的远远超过150人,各种朋友关系都在微信建立,可能是微信好友的概念不再是我们的传统“好友”的概念,应该是包括强弱的各种关系建立。点赞是人们利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建立弱关系的一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十分受到网友们的喜爱。但是这种基本的、不太走心的互动方式仅仅只能维持弱关系,而面对强关系的时候,点赞的作用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或者有实际作用了。X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其发表的论文《弱连接的力量》一文中提出“弱连接”产生的弱关系会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到极大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其实我们可能对这些弱关系户都不认识、不了解或者没啥感情,但是只要通过点赞就能够维持这种友好关系,超越传统交往时代我们对弱关系维持的有限性,快捷简单的点“赞”按钮,使得人们的弱关系建立成为举手之劳。[14]
3.低成本信息反馈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消费,无论是人力消费、物力消费还是财力消费,这三者的成本之间又是相互贯穿着影响的其中也包括空间、时间问题对这三者产生的总体影响,但是在网络点赞的过程中,人们既实现了人际交往,又是在最低成本、最低消费的情况下完成的。
(1)物力、财力成本
点赞的人际交往只需要电脑或者手机,在有网络的情况下登陆社交软件就可以实现点赞式的人际交往。
现实中的社交却不止这一点点成本消费,大多数时候现实社交都是在饭桌上实现,饮食社交就需要一部分的财力支出,而如果是较强的关系,还会出现份子钱,红白喜事都是如此,不可掉名儿,其财力花费比点赞要高的多。点赞本身就是一个突破限制的交往方式,极大节约了社交成本,还扩大了弱关系的辐射面。
(2)时间成本
传统的交往方式,比如饮食社交,相较于网络点赞的社交形式,会需要更多的时间,首先你要克服距离问题,然后你还要准备财力支出。即使你在社交网络中需要互动的人有50个,个体也可以通过点“赞”进行快速的互动。[15]
在现实中,人们需要工作、生活,人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有限的,人们无法花大量时间去维护人际关系,点赞这种方式就极大的减少了人际交往的难题,既节约了时间,又维持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二)负效应
点赞的交往方式利弊并存,虽然其快捷、便利的实用性正中消费者下怀,也改变了我们的传统交往模式,但是对于交往双方的交际感受有一个弱化作用,真正的交际效果也是有所欠缺的,这就是所谓的负效应。
1.技术“他性”替代下的无意义互动
“赞”是一种技术设计,他是一次性能够传播的,这种简单的互动其实阻碍了人际交往的进一步互动,在这个简单的互动中,人们的真实的交际意义、情感互动、交流也就不存在了。
“赞”本身应该是一种交往方式、反馈方式的一种替代,人们希望通过这个点赞去与b别人进行多样化的社交交流。这种理性的交流代替了人们丰富的感性情感。但是离开了情感的人际交往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以来缺乏真挚的感情交流,二来交流的意义不存在了。点赞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无论看到的是什么,有没有看懂,是否能够理解内容等等,都是直接机械性地、李利益性的点赞,这种无意识的社交互动就完全没有了社交的意义,在点赞的狂欢中,我们只看到了点赞者自身的空虚感和他人的虚荣感,整个社交系统都缺乏人情味儿,是一个假的社交平衡状态。
2.语义噪音下点赞互动的反效果
在这种机械性地点赞下,人们开始反感,在“我感冒生病了”“我分手了,好难过”等此类信息后面还会加上一句“谢绝点赞”。
在这类信息下点赞,而没有评论关心等,或者直接面对面的社交关心,只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反感,对人际关系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赞”的设计是对社交网络互动功能的补充,但是好像其反效果也阻碍了网络交互的功能发展提现。
3.快捷化互动下真诚情感的缺失
点赞是一个十分简单快捷的社交方式,虽然这个方式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但是同时,这种快捷,也导致了真挚情感的流失。这种快捷的互动中,缺少了一些真情实感的交流,让人觉得有些“假”,这是时候就会出现反感、厌恶等情况。尽管有时候自己并不欣赏别人的信息内容,比如别人不断的炫富、臭美、秀恩爱等,你也会去直接点赞,就算违背了自己的内心。这种交往,明显的是不真心的,也不是一种健康的交往方式,人自己也有了一点假的感觉,感觉可能太利益化、现实化,没有达到交往的实际意义。很明显点赞缺失了真诚情感。
4.点赞互动中的焦虑情绪
点赞是属于信息接受者的交往方式,自身也使得信息传播者有了焦虑情绪,这种焦虑从自我表演、人与人之间的对比等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现实生活,使人变得消极。
收获点赞数量也成为了人们虚荣心满足的一个方面,只要发了一个动态,就会时不时的去关注自己收获多少点赞,谁是第一个点赞的人,也成为了一种衡量社会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过程中,人们花大量实践区寻求点赞量,来体现自己的社会资本。大家开始攀比点赞数量、好友数量,在线上的表达又是也成为一种虚假的满足,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动图内容、开始关注点赞数,想谁点赞我次数多,我要还回去等等问题,导致人们编辑动态的内容焦虑严重,自恋式的满足感使得人们开始及其注意外界对自身的反馈评价,而不是注重自身的内心反思和发展。
被很多商业利益利用的“赞”,通过人际交往的人情压力去雪球别人点赞来达到自己收集多少点赞量可以获得什么什么礼物的,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来联系你,就是为了让你满足他的利益而去做点赞,一两次也可以接受,但是次数多了或者弄这种事情的人多了就会使得人反感、焦虑,让人觉得,你的作用就是威力他的利益点赞,增加人气等,当点赞和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人际交往本身也就会使得人产生一种焦虑和反感的情绪。
5.现实个人交往能力弱化和自我形成障碍
这种点赞的互联网方式互动,长期如此,会导致人们有些恐惧面对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就算是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往的时候,也是低头玩儿手机,也就是所谓的低头族。人们的心越来越封闭,言语越来越少,在生活中的现实交往有了障碍,点“赞”虽然使用简单,但也限制了人们物质接触空间的交往能力。
互联网的交往方式十分丰富,这在网络交往上的交际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现实的交往变少,大多直接在网上完成交流,导致人们的现实交往能力下降,对人的自我形成和发展都有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存在,虽然现在的交往方式多样,但是传统的交往方式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个人的人格形成以及帮助自身更好的融入社会。当人们放弃交流的主动性依赖点“赞”时,对现实互动就会有畏惧感,直接就会影响人自我的形成和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四、消除点“赞”互动中负效应的对策
(一)真诚的互动交往
互联网平台联系互动中,仅仅只是简单的符号化联系,没有感情的融入,在点赞的行为里,一种机械化的联系及其明显,也没有感情的,脱离了物理空间,长期的这种第三空间的联系会导致真人的实际存在的感情淡化,在网络上的联系及其频繁,但是现实见面却无话可说的情况多之又多。
互联网交流使得我们的交流方式多元化,但是互联网交流的普及化、大众化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这种第三方环境中去维系我们的真实感情,就算是第三方的交流,也一样需要我们心出发,用最真诚的心去进行交流,满足你交往对象的真实情感,与之共同分享快乐、对方不开心的时候就及时给予安慰、失落的时候要鼓励他,就算是在这样的第三空间,也一定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对方,及时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充分高效的运用网络符号,真实的去表达自身或者感受对方的真实情感,而不是都有一种带着面具的不真实感,在这个空间去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去宣泄甚至去寻求情感安慰,让符号也带有人性的温度,不再冰冷。在网络交往中,只有将真诚作为第一原则,我们才能够理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最简单、便利的方式下去增进我们与对方的感情,无论科技如何如何的发达,都不可能实现人机合一的理想,和现实个体发生的交往与以技术中介的发生的交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人们应该在自己理性的支配下,更好的使用技术在人性化进化中的各种设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达到高效社交的目的
(二)不同情境下的互动方式选择
点赞这种社交形式,只能够作为我们社交形式的一种补充情感的社交,而不是主要的,我们网络社交的最终目的是有一种满足感,减少孤独感,建立良好的朋友圈关系。所以在建立关系之前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要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去选择最合适的互助方式,而达到最好的关系建立。
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的对方比较低落、遇到困难的那种讯息时,,我们应该点赞,去表达自己的关心,如果能够去参与评论问候,或者直接打开会话窗口与之进行对话,表达关心与与问候的话,帮助其排解心中郁结,听起诉说,效果会更好,在这中间,不仅能够帮助别人重拾好心情,也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通过网络载体和文字符号,去达到真诚沟通的目的,排解对方的无助感和郁结。
在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可以通过自己的转化,而成为现实见面中的尴尬杜绝品,通过线上的话题转化成为线下话题,关系也从线上到线下,有了一个真实存在感,去维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这中间起到一个积极的推进作用。当交往环境线上走到线下,可以通过网络交往信息的变换,而促进双方的关系。
结论
因为微信是一个拥有非常多用户的社交应用软件,所以微信的正负效应都应得到重视。“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因为新的尺度所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带来一种新的尺度。”朋友圈里人们的交往尺度有了新的变化趋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同时也挣脱了人际交往规则,人们一定要有更高的道德的自我控制力,才能够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以遵纪守法的公民形象出现。可是现在的朋友圈的社交已经开始有了偏离,作为道德准绳的“公正的旁观者”在虚拟性和私密性的共同作用下也变得有些公正,蒙上了灰色的色彩,大家崇尚消极利己,个人的感情与行为愈发不合宜。人际交往中的魅力本在于达到感情上的一致统一,但朋友圈中看似和谐的“你来我往”中却隐藏着对“工具理性”的崇拜追求。道德情操的式微标志着人际交往的异化,朋友圈到底是圈住了朋友还是困住了自己?在虚拟世界不断侵蚀现实世界的今天,这是一个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学四年便匆匆的接近尾声。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宽文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章的修改,存在的问题,直到最终的完成,老师都给了很多的意见和鼓舞,这也是我完成这次论文的动力之源。
感谢大学四年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因为他们为我传授了专业知识,才会使得这次的论文得以完成。我还要感谢全体汉语言文学的同学,这四年谢谢你们的帮助和陪伴。
四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感恩这四年遇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这将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会议,终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魏宝涛,王爽.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J].中原文化研究,2014,06:73-79.
[2]于洋.“赞”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11:60-61.
[3]曹磊.七大问题“拷问”微信朋友圈首发广告[J].计算机与网络,2015,Z1:18-20.
[4]张志坚,卢春天.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5,03:89-93.
[5]闵捷.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点赞”[J].经营管理者,2015,16:344.
[6]刘一鸥,陈肖静.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文化表达的逆向思考[J].当代传播,2015,04:97-99.
[7]张晓艳,徐坤杰.微信“点赞送礼”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5,36:10-13.
[8]李其美.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J].今传媒,2015,05:97-98.
[9]周婕.“点赞”并非真实沟通[J].新闻战线,2014,02:73.
[10]汤娜,魏宝涛.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J].新闻传播,2014,04:214.
[11]魏宝涛.从“互动”到“运动”: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的意义构筑与弱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4,08:44-48.
[12]汤娜.微信用户“点赞”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5.
[13]曹文欣.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14]金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微信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15]唐金杰.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16]周可.微信潜规则与点赞政治学——被“绑架”的朋友圈[J].齐鲁周刊,2015,18:1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