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审计角度对高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的发展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更新,不断的扩建、翻新和迁校等,高校基建项目现如今已经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由于涉及资金金额较大,对于高校基建项目的管理是当前高校最为重视的一项工作,它关乎着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学校部门的统筹管理。本文旨在从内部审计的角度,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统筹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如今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不完善的地方,从法律法规层面、内部审计层面和高校自身层面探寻改进方法、途径,促进我国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发展,提升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高校基建项目中发生经济犯罪的几率,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内部审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教育是强国之路,是兴国之要,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正是由于教育对于国家,对于个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对于教育尤为重视。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复兴与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自1999年开始,国家为解决就业与经济问题开始鼓励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各大高校纷纷以各种形式响应国家政策, 高校在校人数激增。同时,原有的基础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基本的日常教学需求,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扩建校区,增建新宿舍楼,教学楼等,学校的基建项目占据了建设行业的大片市场。由于高校基建项目的特殊性,其投资通常较大,收益时间较长,工程投资一般都是国有资金,所以对于基建项目的审计也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建设项目中存在着大量的隐蔽工程,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临时变更的情况下,传统的事后审计往往审计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高校对基建项目投资的控制, 不能达到对国有资金的有效利用。2005 年,中国审计学会明确将跟踪审计认定为我国当前绩效审计的四种模式之一。自2009年起,xxxxxx提出“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要跟进到哪里”,全国各级党委、XX也都提出了对本地区重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的要求。高校的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也受到相当的重视。跟踪审计属于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是各地审计机构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审计方法,践行了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理论,跟踪审计充分地发挥了审计预警、揭露、抵御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正是由于跟踪审计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其相关的理论基础,法律规定等还不完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也增加了跟踪审计的风险。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对于跟踪审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高校对于国家的发展,个人学业的进修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自高校扩招以来,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占据国有资金的使用比例也随之提高。由于高校基建项目通常投资金额都较大,对于完工期限有着较高的要求,各地XX及高校对于基建项目的管理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防止权力寻租等非法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督促建设单位按时完成施工,防止偷工减料等行为,确保工程质量。传统的事后验收审计的审计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各种隐蔽工程以及材料价格的波动都会对事后审计的审计效果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事后审计出了一些问题时,都已成定局,再要纠正的成本又很可能很高,最后对于各方面都带来莫大的影响。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产生有效的解决了事后审计的不足,完善了高校对于基建项目的管理。但是由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发展较晚,法律法规、理论制度等还不完善,各大高校、各个地区在实施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审计方式、审计切入点、着重点等都各式各样,造成很多高校的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拟从内部审计的角度,以A高校实施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例,探索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高校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文献的查找、相关的专业咨询、实证分析等方式,探寻解决的办法,促进高校对于基建项目的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对国有资金的有效利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为解决工程费用超支、无法按照规定工期完工等严重影响建设项目的情况,率先将审计介入的时间段提前。Pomeranz在1979年的学术研究中最先提出类似于事前跟踪审计的“预先审计”的概念,认为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很多问题,将是一种审计的发展趋势。预先进入项目可以使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时贯穿整个项目的全周期,对于重点环节可以直接介入审计,从而更好的控制审计风险,并且由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学术界首先开始提出了“跟踪审计”的概念。

Jerjeas(2013)的研究表明,大型工业建筑项目的施工效率与建设项目经济效益有关,并对此提出其经济效益审计与实际计算的方法。其中包括了建筑项目成本造价跟踪审计的详细过程,分析其中施工效率低的成因,并将此研究成果运用到对高校基建项目的研究上,更具有实际意义。

Thompson (2014)研究认为跟踪审计的介入应在项目决策时就开始,评价审查决策的正确性,从根源上避免建设项目总体决策是否合理,防止决策失误,并为之后的审计做铺垫。

Katsushige Onodera(2014)提出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理论(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简称FMEA),其本质就是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进行提前分析,对于每个环节、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风险较高的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对于建设项目审计非常的实用。

Morgan(2015)认为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于现场施工的安全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介入对于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实施有着监督的作用,保证建设项目自始至终安全措施都符合规范要求。

Kristin(2016)在研究高等院校基建项目内部审计时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较差,并提出了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跟踪审计时由于人际关系增加审计风险的解决办法,运用实时的监控施工现场并利用网络数据分享对于施工现场进行现场外的审计。并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每个环节的实施都具体的描述了细节规范和实操程序,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曲雁(2014)认为高校加强对基建项目的管理有助于防止xx腐败的现象。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上应着重关注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结算阶段;并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廉政意识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高校要制定较为完备的制度规范,保证项目审计的执行是规范、公正的,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对于招标环节还存在较大的风险漏洞,想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对于基建项目风险的把控,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招标管理制度。

招投标环节在基建项目中属于风险把控的重点环节;曹真真(2015)着重研究了招投标审计的实施流程、方式方法以及对招投标审计进行了定义解释。

林昊(2016)通过以XX的角度对于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XX部门在跟踪审计时面临的审计风险并细致的分析了为什么;再进一步的研究中给出了解决措施,认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是影响审计风险的一大要素,在跟踪审计实际操作中,把控审计风险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审计人员带来的潜在风险。

谢伟(2016)对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研究认为在招标环节、拨付资金、项目更改、结算和随后的竣工决算环节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需要重点把控这几个环节的审计风险。

张媛(2016)认为现在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是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成为高校加强管理的重要一个方式。

郑勇(2017)对高校基建项目的审计方式进行剖析,表示现如今高等院校的基建项目大多着重造价的审计,对于其他环节太过忽视,同时这种模式会致使审计人员或审计部门出现越权或监督空缺的现象,并且不符合基建项目的本事规律性,所以在进行跟踪审计时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盯着工程的造价。

廖月恒(2017)认为学校基建项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项目,每个单独的项目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不同的审计计划,对每个环节的审计更加的缜密、严谨些,加强基建项目的管理,从项目开始前就要介入审计,并对开始实施后的各阶段都不能放松警惕,规避审计风险。

刘海波(2017)指出招投标环节是高校建设项目中最为主要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是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强化招标工作对降低高校建设项目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综述

西方国家跟踪审计发展较早,相关理论研究较为全面,从各个方面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成果覆盖到了跟踪审计的概念、内容、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总体来说跟踪审计有了基本的理论支持。但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际执行全程的详细的操作指南,并且对于特殊单位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没有细致的研究和总结,尤其是高校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其内部审计角度的研究就更少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研究成果不够透彻。

国内跟踪审计已得到各方的广泛重视,但国内发展较晚,理论研究和法律规范等都极不完善,审计人员在实行跟踪审计时还处于摸索状态,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跟踪审计都各式各样。国内研究虽然已经分析了执行跟踪审计的重点环节,但还处于理论阶段,与实际情况联系不密切等情况,对于实际实行跟踪审计的操作没有明确的规范。对于高校基建项目,招投标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跟踪审计也大多重点关注这个环节,但对于前期决策和对学校领导进行经责审计的关注较少,相对的研究文献也不多。

(四)、理论基础

1.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

2007年,刘家义审计长在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中首次提出了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该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探讨。跟踪审计作为现在当下高校基建项目的主要风险管控手段之一,预防各方面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高校的管理,担当起了高校在扩建中“免疫系统”的功能。跟踪审计与“免疫系统”理论有着很完美的契合。

高校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校区的扩展与基础设施的完善,跟踪审计的“免疫功能”很好的防止了高校基建项目寻租行为的发生,从决策到设计、招投标、施工和最后的完工验收,更好地对建设项目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起到了审计的预防、揭露和抵御的功能。将权利的实施伴随着监督,资金的使用以事实为依据,预防高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各种风险。

2.寻租理论

1967年戈登图洛克在其所写的《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一书中最早提到寻租理论思想,他认为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原因是人们会通过各种疏通活动,来获取非生产性的收入,即“寻租”,人们会认为在疏通关系时所花费的成本等于其收益的情况下是值得的。

经济学中,“租”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了超过该要素本来价值的收入,超出的部分就是“经济租”。其他生产者在通过正常的手段竞相争取这种经济租的情况下,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为积极的寻租行为,又称创租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竞争活动。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不去主动创租,而通过疏通社会关系,去争夺以产生的经济效益,人们会认为这一过程中所花费的和最后获得的效益相近也是值得的,即消极寻租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对社会福利的损害,影响社会的公平竞争。

3.委托代理理论

X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企业的经营人员还是企业的所有人有着较大的风险,所以倡导经营企业的人员与所有者相互分离。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高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将基建项目委托给基建部门处理相关事物,委托内部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过程的风险控制,委托招投标机构代理开展招标活动,这都属于委托代理关系。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受委托后代之实行有效的审计手段,防范基建过程中各方面的风险。

二、我国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和现状

(一)、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特点

高校基建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较大,资金来源较广,工期要求较为严格,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周期较长,使用国有资金较多等显著特点。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基建工程的资金来源为国家的财政拨款或者地方XX的资金,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基建工程的资金来源颇为广泛,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益类事业单位投资,高校的投资单位多元化;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较为复杂,如教学楼、办公楼、食堂、超市、图书馆等,各基建项目都有其特殊的使用目的,通常投资都较大,并且学校一般要对新建的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学生老师进行教学使用,所以工期的确定一般比较苛刻;切由于高校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一般由国有资产出资成立,所以在进行决策一些工程事项的处置以及资金使用的拨付需要进行层层审批,程序较为繁琐。

高校基建项目生命周期包括了投资决策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以及最后的财务决算阶段,每阶段都存在影响高校基建项目最后是否能达到其使用目的的风险因素。由于高校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基建项目属于特殊行业的建设项目,以往只进行竣工结算审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评价效果,对于前期及施工期间达不到时时的监督;对于高校来说,基建项目在开始施工后,由于隐蔽工程、大宗材料和设备的购买以及工程变更等情况的出现,高校对于其中存在的风险如果不能很好控制,很容易造成国有资金使用不充分、经济效益不高,建设单位通过一些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得更多利益的情况;而且有些高校领导人员凭借职权,从中获取私利,造成国有资金的损失等,都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现状与不足

1.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管理活动中执行的是检查、咨询和评价的作用,其应具有检查职能、咨询职能和评价职能。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设有审计处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其管理体制的原因,内部审计部门一般由学校的校长或XX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受到学校一把手的直接管辖,造成部分审计业务被审计方与领导方重叠的现象,对于高校涉及重大经济活动的事项进行经责审计时受制于职业的发展和上级领导层的压力,难免出现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独立性不强,审计结论存在不公正、不客观的现象,对于个别挡不住利益诱惑的领导人就会借此空档,为个人谋取经济利益。

2015年2月,教育部以教财〔2015〕2号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该《意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应增强其独立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对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经济责任和重点领域的审计需要更加的深化加强,促进高校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领导人尽职尽责,增强风险防控,维护国有资金的安全,同时要拓宽审计范围,深化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于审计整改意见要落到实处,责任地追究要透彻到底。

但具体实行起来还有一些差距,部分高校由于人员不足,资金或其他种种原因,内部审计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明确,或者与其他纪委等模糊不清的现象,严重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独立性,实施审计工作时难免配合度不高。

2.各部门协调性,统一性有待加强

高校通常都会设有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等,在基建项目开始实施之后,各部门分管不同的职责,项目的管理、资金的拨付以及工程材料和机械的采购等都需要各部门之间要协调统一,在跟踪审计时,更加需要所有部门主动、密切的合作配合,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对于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有着明确的规定,防止在配合工作时出现越权和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进行扯皮的现象。一旦职责划分不清晰,内部配合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跟踪审计的质量,增加审计成本,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

3.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工程跟踪审计的专业人员

由于基建工程的审计专业性较强,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工程招投标、建筑、合同、定额、清单计价、经济、法律以及审计的专业知识,在实行跟踪审计时,更要能处理好各方关系,尤其在涉及业主方,施工方以及自身审计方利益的情况时,能够理性妥善的处置相关事宜,所以对跟踪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导致大部分高校内部并不能很好的开展跟踪审计,而外部审计机构良莠不齐,实力水平情况不一,并且都属于盈利性的机构,可能会受资金业务的影响造成独立客观性出现问题。

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在决策时审计方就要介入,但不管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是外部审计机构,其审计人员大多都不具备高校基建项目决策的专业能力或者能力水平达不到,现如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配备水平不一,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较少,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人员要求专业性又较高,一般要求必须有一个土木、一个安装方面的专业人员,仅靠高校本身无法完成全过程跟踪审计。

4.跟踪审计还无法达到在决策阶段就开始介入

目前大部分跟踪审计介入的时间点还在设计阶段之后、招标阶段之前,对于整个项目非常关键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还无法在第一时间就进行审计。尤其是决策阶段,一方面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还达不到决策的水平,无法承担该阶段的审计任务;尤其是外部审计人员,在不了解高校整体的情况时,无法判断决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主要是防止施工方谎报造价,损害高校的利益,先对的忽视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的审计。

大多数高校会聘请外部中介结构的介入跟踪审计,而聘请的中介机构由于自身成本利益和业务的原因,其介入的时间点都是高校说了算,所以大多都在设计阶段之后才开始开展跟踪审计;对于招投标,高校通常会委托招标公司进行招投标,外部审计机构一般不会参与其中,更谈不上进行审计。如果只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就会导致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的风险缺少一环把控。

从内部审计角度对高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研究

三、结合相关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是浙江省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院校之一,经过学校领导层的研究决定在2014年底进行动工迁校,迁至温州市洞头区北岙街道,该项目成为了温州市XX部门非常关注的一个工程,计划建设的新校占地面积达29.16万平方米,建筑物共占地28.17万平方米,初步估计投资额在15.31亿元左右,建成之后有助于对周围教育辐射,增强文化的传播。主要建设项目有宿舍楼、教学行政科研用房、图书馆、办公楼和操场等,分五批招标,最后由四家施工企业进行建设和两家监理公司负责现场监理,学校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施工的管理。开始施工后,学校以相对较高的薪酬聘请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与学校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进入施工现场,开始对该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方位审查工程的合理、合法及合规性。

(二)、主要做法和效果

审计组在进行跟踪审计时,一是审查了部门留存的设计变更联系单,发现存在缺号断号、内容与施工方不一致、意见不明确和工程量不正确等现象,及时联系了学校工程部并要求其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后续的类似现象并未再发生,有效的防范了此方面的风险;二是细致审查了相关合同,施工合同的签订是一项非常严谨和关键的环节,学校审计组在审查签订的有关合同时,发现有个别条款存在相互冲突、内容不明确的现象,在向部门反映情况后,审计组协助合同管理部门进行整改,促进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三是在进行招标环节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燃气管道的施工地点属于软弱地基,可能会存在建筑物沉降的风险,其中一段300米的连接市政燃气管网的管道,当地五年内并不会开通,所以学校最后暂停了燃气管道的招投标,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四是对于隐蔽工程,常常是最后竣工结算时含糊不清的地方,审计组重点关注,在施工时进行频繁抽查拍照取证,对于施工方申报的工程量与现场审计不一致的,通过审查施工方的材料采购与入库单进一步的取证,最后在钢护筒与教学楼和宿舍楼外墙保温系统项目中审计节约造价230万元;五是对工程造价进行全程的管控,根据学校制度规定,30 万元以上重大变更项目需经审计处审计后再行支付,2015 年至今共完成 30 万元以上变更的项目涉及金额15880.03万元,核减1427.37万元,效果显著。六是加强了对于施工质量与现场安全施工的审计,,对混凝土浇捣、模板安装钢管支架、墙体砌筑等工序进行监督,提出问题,要求整改,有效地控制砼蜂窝麻面、烂根、露筋、砂浆不饱满等质量通病。对于现场安全标志、防护装置不达标的地方,让其现场整改。

温州医科大学在迁建项目的跟踪审计上,通过高于市场行情的价格聘请外部专业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有效的避免了外部审计机构受自身利益的影响在跟踪审计过程中的不客观,不公正的现象,同时解决了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时死盯造价、忽略其他重要环节审计的弊病,规范了学校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了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益,整个跟踪审计过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学习意义。

(三)、不足之处

1.政策制度层面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参考依据的法律法规文献并没有切实提到跟踪审计,只是依《审计法》、《建筑法》、《合同法》等近似相关的条例为依据开展跟踪审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施规范、职责范围等;我国跟踪审计的发展较晚,如今涉及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极少,高校基建项目由于投资巨大,利益相关者较多,在开展跟踪审计时基建项目的每个环节又都需要进行风险控制,跟踪审计的地位需要法律给予一个明确权威的地位;同时现如今跟踪审计在审查出问题时,通常对相关方发出整改意见函,在整个基建项目完成后才会出具审计报告,整改意见函的法律效力就相对审计报告低的多,对于后续的落实情况就存在不确定性。

2.内部审计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较少,无法独自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借助社会中介机构时就会存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属于高校内部机构,受学校领导的管辖,在进行跟踪审计和审计意见的落实受学校领导的干预比较大,最后的审计效果还要取决于高校管理层的认知和水平;

3.高校层面

高校基建项目周期较长,工程较为复杂,各部门的配合情况也影响着审计效果,切由于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个动态的审计,每一个环节的审计都会影响着下一环节,一个部门的失误也会造成一连串的错误,增加审计风险;高校的制度方面也影响着跟踪审计,对于内部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职责权限等不能存在空档或重叠,划分不清楚就会出现推卸责任或者越权的现象。

四、该案例获得的启示与改进建议

(一)、启示

1.跟踪审计要全面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的就是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弥补传统事后审计无法对施工过程中重要环节进行把控,事后审查出问题已成定局的弊端;在整个基建过程中每个环间都存在种种风险,外部审计机构又过于偏重于工程的造价,对于前期决策,设计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等环节审计不充分,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现场跟踪,对从决策、设计、招标、施工和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合规、合法和效益性的审查,不管是对于学校的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益,还是对于施工现场的规范、监督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2.审计人员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

对于实施跟踪审计的人员一般要求都比较高,在高校自身审计力量不足需要借助中介机构的人员时,要挑选合适、有实力的审计机构聘请专业水平符合要求的审计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聘请的专业人员不断相互学习,在每一次跟踪审计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创新,在审计时保持客观、独立。

(二)、改进意见

1.政策制度层面

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度,还是希望能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条款,将跟踪审计规范化、标准化,对于特殊行业的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指导、规范;当前跟踪审计已经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和关注,法律规范上应给予其一定的法律地位,确定全过程跟踪审计意见的权威性;将跟踪审计的职责明确好,防止出现审计人员舞弊或串通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

2.内部审计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充实内部审计力量;提高职业素养,在执行跟踪审计时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独立性,增强职业操守,要能抵挡的住利益的诱惑,对于学校领导层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勇于给予指正,对于违法的现象要积极举报,防止出现经济犯罪,最后不但损害国家利益,还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审计部门对于资料的保存和销毁、人员职责等要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

3.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对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基建项目属于高校非常重要的决策,跟踪审计的介入相当的重要,对于决策的审计也不能忽视;其次,学校的规章制度要规范细致,职责权限划分明确,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在进行跟踪审计时各部门要积极、主动的配合,确保跟踪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最后,领导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思想觉悟,对于不法行为要绝对禁止,确保自身所决定的每个决策都是从学校、社会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并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卓和平浅析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 (1) .

[2]李红浅析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跟踪审计[J].大科技, 2018 (3)。

[3]蔡春等:《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初探》,《审计研究》2016年第4期。

[4]陈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 2016 (30).

[5]朱易,马荣跟踪审计运行模式在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 (24).

[6]陈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 2016 (30) .

[7]胡泽涛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实务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 (8) :254-255.

[8]赵红卫现代大学制度与高等学校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8) :20-22.

[9]李光宇强化问责机制推进高校工程审计工作[J]建筑, 2017 (13) :41-43.

[10]魏菡,内部审计视角下的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研究[D],2018。

[11]Tennoy A. Consequences of EIA Prediction Uncertainty on Mitigation: Follow-Up and Post-Auditing[J].Standards and Thresholds for Impact Assessment,2008, (18):447-461.

[12]Van Leeuwen S. 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 by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J]. Environ Manage,2004, (2):163-72.

致谢

时光匆匆,短短四年大学时光过去了,在此,首先要感谢山青院给了我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在论文期间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和开题答辩时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当时提出的宝贵意见,后期论文的修改由衷的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进行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细致的对论文进行分析,耐心的给我们进行指导,经常向我们传授一些论文有关的知识,不管是在知识上还是在学习习惯上,都受益匪浅。最后希望以后能在以后更深入的研究审计,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负各位老师和家人的期望。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188.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月4日
Next 2023年1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