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每一个舞蹈作品的出现,都离不开舞蹈编创者的努力,而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更是结合了舞蹈创作者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舞蹈创作者需要对舞蹈作品每一个环节进行思考、编创和构思,用舞蹈的形式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拥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发掘舞蹈的新意需要尊重传统,并以此为根基,融入各种多样的元素,这就需要舞蹈编创者的创新意识,只有编创者充分的开发意识,才能提高创造力。故本论文以如何提高舞蹈创作中的创新意识为主题,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对其创作方法进行研究,探究舞蹈创作中创新意识的应用,包括舞蹈结构方式的创新和舞蹈语言运用的创新,并且提出对舞蹈创作中的创新意识策略。
关键词:创新意识 舞蹈结构 舞蹈题材
一、引言
随着社会时代不断的发展进步,舞蹈创作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好的舞蹈文化不能一直延续传统的表演方式,在大部分时候,舞蹈创作就是舞蹈编创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创作意识,创作出让观众惊叹的舞蹈作品,而创作新的舞蹈作品,不仅需要创作者编导出新的舞蹈动作、融入新的舞蹈道具、改编舞蹈音乐,还需要对舞蹈的主题和核心进行创新,确保所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不单单可以产生新的视觉冲击,还可以让观众对舞蹈核心有着新的感悟。纵观近年来的舞蹈创作发展,各种题材风格的舞蹈作品数不胜数。所以在现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创作者一定要有个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并且在创造中要有创新意识,确保所创作出的舞蹈作品更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针对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中,提高舞蹈创作的创新意识方法进行讨论,展现创新意识对舞蹈的重要性,并强调舞蹈创作要具有创新性、多变性和独特性,对舞蹈创作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因为传统思想的禁锢和阻碍,有一部分舞蹈创作很难有灵感去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舞蹈,因此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来增强舞蹈创新意识,达到创作出有独特魅力和感染力舞蹈的目的。同时,舞蹈创作中的创新意识,有助于舞蹈作品的丰富化,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舞蹈创作中创新意识的应用方式
舞蹈创作中创新意识的应用一般分为两点,一点是舞蹈结构的创新,这是将舞蹈视为一种艺术建筑,对这种“艺术建筑”进行拆解,并进行结构调整,使得一部舞蹈从主题、表现形式或者组织形式都有着新的样貌,带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另一种是舞蹈语言的创新,是对舞蹈的肢体语言进行改善,确保观众在观看表演后,懂得了一段舞蹈中表演者想要表达的更深层含义。
(一)舞蹈结构的创新
舞蹈结构指的是在舞蹈艺术领域中,一个舞蹈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一般来说,它是由一系列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情绪等按照主次进行分配,例如有些舞蹈注重情感表达,那就在事件与情绪方面加重比例。这样合理地按照一个主题或者一个事件故事进行编排,组成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叫做舞蹈结构塑造。而舞蹈结构还包括一些多样化的因素,例如或舞蹈形式,舞蹈风格,舞台布局,舞蹈道具、舞蹈音乐以及舞蹈服饰等,这些都属于舞蹈结构范围。而在现实的舞蹈创作中,很多创作者会对舞蹈主题进行精心挑选,对舞台场景进行合理布局,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编导在舞蹈结构的设计上,注重事件与情感两个方面,也做到了有效的创新,其中事件创新挑选的是一个谍战故事,谍战故事包含的悬疑、惊悚以及智斗,这个主题也直接升华了整部舞剧的中心思想。而对于舞蹈情感,编导挑选的是爱国情感,舞剧中谍战人员宁可冒着牺牲的风险,来换取珍贵的谍战信息,这种爱国情感让舞蹈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所以舞蹈编剧在事件和情感上进行创新,并加重了这方面的表演桥段,对于整部舞蹈来说,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主题方面创新后,舞蹈编导在描述主题的时候加入了很多情感的表达方式,因为舞蹈作品并不是在表达一个故事,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个故事是枯燥无味的,而舞蹈情感的表达方式创新正是改变了这种困境。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包含的情感较为多样,有怜爱、隐忍、兴奋和焦虑等情感因素,而展示这些情感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例如兴奋开心情感的表达上,传统的编导会采用角色在收到喜报或者心仪的物品时,进行欢快的叫喊以及跑动,来表达这个角色欢快喜悦。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男主角在收到喜报后,悠扬地哼起歌,再给自己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跳起来舞蹈。这种舞蹈情况,表现出一个性格安静的角色,在接受到开心的消息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开心的反应。因为人是不可能在伤心的时候哼着歌给自己伴奏舞蹈的,人只有在开心的情况下,才会开心的哼着歌,跳着舞。整个舞蹈动作都没有发出一丝声音,但是却展示出角色接受到喜报开心的心情。这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创新,不直接地将开心的情绪呐喊出来,而是选择了这样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是将舞者的内心情感和舞蹈所要传递的精神内涵得以解放,情感表达的创新需要综合在各个方面以及细节,在人们欣喜若狂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蹦跳奔跑,在人们满心焦急的时候所表现的捏着衣角急促跺脚、在人们悲愤交加的时候所表现的愤怒嘶吼,这些都是抒发情感的最彻底、最具有表现形式的一种方式。而所谓的舞蹈情感表达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背景故事、戏剧或者是细节动作,使得情感表达更有张力。
总的来说,舞蹈结构的创新不仅仅是组织手段、舞蹈主题或者角色情感进行创新,舞段是外层的直观形式,结构式规范于美学意味的形式,在舞蹈结构中,创作者需要保持着一种创新意识,通过改变舞蹈作品中任何一个结构环节,例如舞蹈形象,主题内容,组织形式,展现方法,预想出产品的蓝图,是一种指向性的思维过程,这样舞蹈结构就可以得到合适的创新。结构在创作者中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表现什么,另一种是怎样表现,创作者只需要保持着创作意识,在结构创新的过程中,改良主题、调整舞蹈结构,创作出合适的舞蹈作品。而舞蹈结构就是一个舞蹈作品的骨架,每一个环节的创新都是使得某个部位的骨架更加坚固,完善多层次排列的整体。结构式作品的组织构造,是作者在创作作品而进行的思想方法和体现。
(二)舞蹈语言运用的创新
一般来说,舞蹈语言的运用创新,大部分是舞蹈肢体语言的创新。将单一肢体动作组合为舞蹈形象语言时,对于舞蹈语言的择取与组合,应以情感、意境、思想、意象、技巧等因素为依据;继而,运用重复、对比、变换、比拟等组合方法,加工、提炼肢体动作与舞蹈形象之间的抽象情感。综上所述,艺术的本质是想象,艺术起源于想象,关注当下、关注生命、关注生活,以大众能够理解接受的舞蹈形式来传递和表达思想、理念的同时将关注点聚焦于作品要呈现的内容以及情感上,将情感与形式有机统一,
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舞剧中舞蹈言语就是舞蹈动作,在旗袍店的剧情中,编剧安排了十一个穿着旗袍的女舞者进行表演,她们穿着旗袍透过茶色玻璃,流连在旗袍店进行舞动,尤其是注重手部、腰部以及腿部的动作,摆手、扭腰和分腿动作贯彻统一,将上个世纪的优雅与美丽表现得恰到好处。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充满年代个性的音乐和舞蹈氛围。其最具有创新点的关键在于,将由十一位女性角色同时进行舞蹈肢体表演,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受,从而令人印象深刻。勾腿、扭腰动作舒展绵长尽显女性柔美,一致缓慢的动作如水般在台上流动,整个片段想要用舞蹈动作表达出旗袍店的女生们热爱和平,热爱正义,表达出一群温婉华丽的女子在安静的旗袍店,享受美好安静的时光,用简洁的舞蹈表达出对自己闲逸的心情,也象征人心中的那一片净土。而随着舞蹈音乐的不断,舞蹈者不断重复踢腿、转身的动作,代表着的是一种美感。舞蹈动作展示的也是一种女子特有的阴柔,与后来激烈的间谍斗争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传统的舞蹈动作在展现出人物内心恬静时,固有的节奏是重拍在第一拍,然后在动作幅度上变缓慢,大概是三个节拍一个动作。而《永不消逝的电波》改变它固有的节奏,并且在“时,空,力”上做出了改变创新,首先是节奏加快,摆手、转身、勾腿、横跨、低头六个动作在一个八拍内做完,呈现出一个紧凑但又独具美感的舞蹈展示,而在空间布局上,舞蹈摆脱了传统以圆为核心的布局,在用了零散布局,但是又兼具对称。这样既可以更好的展示每个旗袍舞女的身姿与舞姿,舞女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距,互不干扰,互不重叠,可以更好的展示女性肢体美感。在力度创新上,在动作幅度上做到夸张的手法,有很多动作加大了他的幅度,例如踢腿、勾手,更加彰显了女性的美,包括力度上的处理,以柔示刚,例如在横跨的时候,展示出迅猛的展示动作与回收动作,整齐有力,彰显出舞蹈的力量。
总的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舞蹈做到了舞蹈言语的创新,曲线的动作,重复的动作,统一的动作都是表达了一个含义,就是这个舞蹈向往着和谐美满、没有斗争的世界,观众在欣赏这个舞蹈片段时,看到的只是旧上海女人们闲情雅致的一面,感受到的只有上海女生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体会到的是一种和平的美好。也就是说这部舞蹈仅仅运用了一套精美的舞蹈动作,就表达出众多的信息,这种舞蹈语言创新值得去借鉴与思考。舞蹈动作就是舞剧的“嘴巴”,想要表达怎样的内容,想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都需要对舞蹈言语进行创新,尤其是考虑舞蹈动作的循环,表现出怎样的艺术效果,节奏节拍保持一个基调,结合剧情进行加快或者减缓,这些都是改变舞蹈语言的方式,也更近一步打开舞蹈语言创作的新局面。
三、提高舞蹈创作中的创新意识策略
舞蹈创作需要创新意识的,然而创新意识不是时刻存在于舞蹈创作者的思维中,需要创作者合理的进行提升,保持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发挥灵感。所以最主要的是需要舞蹈创作者提高文化修养,了解更多的舞蹈相关的音乐、民族文化以及服饰,在创作中做到科学化和正确化。并且做到更新创作题材注入活力,改变题材,引入新思想,创新题材,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舞蹈题材,产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感受到不一样的舞蹈魅力。
(一)提高舞者文化修养
舞蹈是体现人体动态美的艺术,它以人体为媒介来抒发表达思想感情的视觉艺术。它的历史可谓渊源但就现今对其他艺术门类来说,它的认知度、观赏度却不及,人们对舞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不像其他艺术门类那么深入。所以想要对舞蹈进行充分了解,就需要舞者提高文化修养。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不像文学美术那样仅是依存纸张、雕塑等实物得以延续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像记录无疑对于舞蹈来说是可贵的。所以一部一部的舞蹈作品就显得很珍贵。然而好的作品才会有价值,这就考验编导的创作能力,创作能力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显现,所以文化修养对于舞蹈创作至关重要。
对于舞蹈来说,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人们对舞蹈的质量评价,经常会根据作品呈现的效果来评判。因此导致舞蹈教学课程中,老师需要重点加深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是对文化素质的培养,舞蹈文化素养来自于多方面,比如文学作品,民族艺术,这些都需要学生了解与掌握,尤其是对传统舞蹈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与学习。例如你编一个民间舞蹈,以赣南采茶舞为例,那么就需要要知道采茶动作,采茶手法以及茶叶文化,只有知道这些,才能对采茶舞的整体动作进行连贯编排。又例如古典舞,以汉唐舞为例,要了解汉唐文化以及汉唐朝宫廷的音乐,并且对那个时期的审美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汉唐舞讲究丰腴美,那么舞者的选型就要考虑身材因素。同样是三道弯,傣族的三道弯更讲究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汉唐舞讲究形态曲线美,所以才有两臂与折下的上身平行,两袖平飞翘起的翘袖折腰。每个舞蹈对应着一个文化,只有了解其文化才能更好的创作。缺乏这些知识,是无法进行编舞的。并且除了文化外,还需要对舞蹈服饰和音乐进行了解,这一点在民族舞的编排上尤为重要,类似维吾尔族、苗族、彝族都有其特有的服装和音乐,舞者需要完全了解民族舞的服饰搭配以及音乐曲目节奏,才可以对舞蹈音乐和服饰进行微调创新。
文化修养与舞蹈创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一部舞蹈作品的产生离不开舞蹈编导的创作,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不只是单单看他的专业素质更需要自身文化修养作为支撑。文学作品可谓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支撑跟来源,很多的舞蹈作品都是以文学作品或是历史名人为蓝本编创产生的,例如:《昭君出塞》、《红色娘子军》、《孔子》等等。文学作品主要是依托文字语言来展现出来,读者对文字进行揣摩斟酌以致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产生共鸣或感触。而舞蹈则是流动的艺术是以动作语言为媒介的视觉艺术,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融合则需要考验编导的文化修养。编导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在进行创作时可以运用文学的手法建构出编导对文学作品所感悟出的场景,再用舞蹈语汇表达出作品的精神内涵使舞蹈与文学更加贴合。所以在进行舞蹈创作时离不开编导文化修养的支撑。因为很多作品都是根据历史,民族文化来创作的,如没有那些做为支撑,创作来起肯定就脱离了其本身,只有对其充分了解才能知道如何创新,比如藏族舞,曾经也有不少作品中出现了藏族人民比较忌讳的内容等,例如藏族哈达是蓝、黄、白、绿、红五彩配色,有些舞蹈创作改变了哈达的颜色,那么就会出现致命的错误。包括藏族人民的信仰等,对与很多事情他们会比较忌讳,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的创作。
(二)更新创作题材注入新活力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其题材往往不是新颖的,它可能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也有可能是一段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然而像这类题材,往往由于观众对这个题材内容过于熟悉,如果用传统舞蹈进行演绎,那是难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喜悦感的。然而在创作题材中注入新活力,就会使得整部舞蹈作品变得新颖而离奇,也让一个让大众熟悉的题材变得有趣多样。
舞蹈题材的创新不仅仅是从道具等形式上进行创新,更是需要在整体的剧情以及人物关系上进行创新。以《人、蚊子、青蛙》为例,该作品是以人、蚊子、青蛙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题材来创作,题材的展现就产生了有趣的因素与活力。因为在观众的认知中,蚊子吸人血,给人类带来疾病,人类痛恨蚊子,而青蛙吃蚊子,是有益动物,但是人吃青蛙,青蛙害怕与人类共处。而青蛙与蚊子是天敌,两者在同时存在时候必定会出现蚊子死亡的情况。编导就是要在这种固定思维模式下,结合舞蹈,进行题材的创新注入活力。所以这个现代舞依据三个舞蹈者进行表演,一个表演青蛙、一个表演蚊子和一个表演人。而角色与角色之间共舞就是代表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动作交流。编导在这部现代舞中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引入了一些新的观念,颠覆了观众们的固有认知,产生了特有的活力。所以编导主要是三人的关系用肢体表达,打破了原有的历史素材或现实题材,这三个角色共同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链,三人的关系客观的反映生物链中每个角色的作用,这个舞蹈还有个创新之处是他们除了用肢体表达,在舞蹈过程中还开口说话了,这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了解三者的关系以及三者各自的想法,舞蹈一开始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是什么,随后就以三人关系进行发展,在发展的最后人类角色将青蛙角色消灭了,导致了蚊子的昌盛,客观地表达人吃了青蛙破坏了生物链这一主题,号召人们关爱青蛙,减少屠杀。而整体的舞蹈在展示中,题材突出一个新颖性,剧情突出一个创意性,所以新思想引入新题材,势必会出现更好的舞蹈活力。既可以让观众欣赏到舞蹈美感的同时,也能夹杂着舞蹈主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四、总结
舞蹈创作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好的文化,好的作品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者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在舞蹈创作时启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提高人文生活,促进全面发展,要提高创新意识就必须跟紧时代步伐。舞蹈创作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这样才能有新素材新活力注入到舞蹈创作中去,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才是关键。在创作中需要创作者在舞蹈活动中进行仔细观察,多学习专业知识,创新新型动作、结合观众喜好创作作品进行研究,故本论文着重强调舞蹈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提出舞蹈创作需要有专业独特的审美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多变的创造力,在对待一种事物时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审美观念,要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唐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与现代舞创新意识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23):231-232。
[2]张玉婷,试析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J],戏剧之家,2019(28):87-88。
[3]王竹,对新形势下舞蹈编导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13):56-57。
[4]牛思雨,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J],艺术家,2019(07):149。
[5]魏树发,肖彤卓,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提升创新意识[J],青春岁月,2019(07):14-15。
[6]邱艳,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与现代舞创新意识分析[J],艺术品鉴,2019(09):112-113。
[7]丁亚楠,论舞蹈的创作过程及创新应把握的方向感[J],智库时代,2018(39):148+153。
[8]白洋,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与现代舞创新意识分析[J],戏剧之家,2018(25):112。
[9]管琳,舞蹈编导中创新意识的提升[J],艺术研究,2018(03):46-47。
致谢
本篇论文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李利民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论文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李利民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还要感谢和我同班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的论文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论文顺利的进行下去,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大学的生活多半时间还是呆在学校里,但是论文致谢语写就的那一刻也真正标志着我与这所学校就此别离了,没有伤感,更多的是遗憾,但人应该大胆向前看,所以这段文字应该像它的标题一样充满感恩和致谢,感谢四年来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最后,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同学们和老师们。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