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专门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001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总则中强调: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和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通知中指出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为《指南》的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条件。从一系列出台的文件中,不难看出,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性,然而幼儿园和小学是两所完全不同的教育机构,两者对于幼儿的学习方式,生活作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也是大相径庭。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良好的进行有效衔接,则极易产生陡坡效应。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焦虑,恐惧,自卑等不适应现象。因此幼小衔接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对幼儿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
公立幼儿园凭借着学费和软硬件等资源优势,在人数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到了大班,形势却出现了变化。许多公立幼儿园学生人数在小中班呈现爆满现象,大班学员人数却屈指可数。而大班作为幼小衔接重要一环,对幼儿教育的前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解决大班生源流失也就具有实用意义。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幼儿园教育和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班生源的快速流失会打乱幼儿园在大班阶段的行政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过早的接触小学化可能会加剧幼儿内心的恐惧与焦虑从而导致陡坡效应的发生。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幼儿园大班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大班生源过快流失。因此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一是描述在实习过程发现的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大量流失的现状;二是分析大班幼儿大量流失问题的可能原因;三是对大班幼儿流失严重的问题的提出部分解决策略。
1.2.2研究意义
本文从理论方面来讲,有利于丰富幼小衔接阶段的相关理论。作为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大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大班幼儿严重流失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从理论上有利于丰富幼小衔接阶段的相关理论。从实践方面来看,本论文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当前幼儿园教育者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思路。
1.3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如果以幼小衔接作为搜索的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能找到最早的关于我国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是1987年,1989年的《幼儿教育》上,由北京市六一幼儿园荣观慧发表了《我们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一文,幼小衔接工作正式进入了幼教工作者的研究视野。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xxxx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是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2]。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3.2国外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许多国家都已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部分,并且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革新并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教育体系。以日本为例。日本关注幼小衔接具有较长的历史。日本XX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呈现出了系统性与全面性两种鲜明的特色。其系统性表现为,从教育目标到教育课程以及具体的教育活动保幼小(保育园、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年龄跨度为0~12岁)之间都有很好的衔接设计;全面性则体现在学前儿童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保教人员与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以及提高家长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等方面。从学校教育到家园联系来打消家长的疑虑和担忧[3]。1948年3月,文部省颁布的日本第一部学前教育纲要《保育大纲》就触及了幼小衔接问题。《保育大纲》规定了12项保育内容(日本从此进入保育12项目时代),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参观,在论及参观的场所时,《保育大纲》明确指出:去附近的小学校,可以参观将来的学校生活以及参观运动会和展览会等[4]。面对幼小衔接问题,我国学前教育可以对其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依据我国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进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
1.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研究内容
本文在明确幼小衔接、无缝衔接、家园合作等相关概念后,对大班幼儿进行界定后,进一步对现有大班幼儿严重流失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为基础从相关部门监管、家园合作、教职员工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指出了,出现。大班幼儿严重流失问题的原因。并且本论文借鉴并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和教学实践案例成果来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1.4.2研究方法
首先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现有的对幼儿园大班和幼小衔接阶段的相关文献的查询、收集分析、和学习,整理出了辅助本文研究的相关资料。在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确立选题,设计论文的撰写步骤,形成行文思路论文框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论文根据,对个案调查法结合实习过程运用到的观察法,结合案例分析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具体观察内容为:大班的日常教学过程、家长与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形式、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衔接过渡教学联系。
1.5本文拟解决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幼儿园大班幼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一虽然各区域大班幼儿流失率相接近,但就具体情况而言有巨大差别,市区的大班幼儿流失率远高于县区;公立园大班幼儿流失率远高于私立园、其次还有因过早接触小学化使得幼儿对新的环境产生很多的不适,导致学习和生活上面临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严重问题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展开调查研究。
2相关理论概述
2.1幼儿园大班
幼儿园为依法规设立的公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招收的对象为三岁以上到就学前的幼儿。根据不同年龄段和该阶段幼儿的能力问题,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班级的分配,从而降低因年龄带来的差异性,使幼儿能在更科学的方式下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一般将学龄前5-6岁幼儿划归为幼儿园大班幼儿[5]。大班幼儿不论在身体心理等方面较前几个阶段发展的更为完善,且逐渐具有更为强烈的主观意识,这些使得幼儿在大班阶段能更好的掌握更复杂的知识技能,也是培养幼儿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规则的最好时段[6]。
2.2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接。也是幼儿发展阶段的一次重要转折,他们将面临生活环境、交往对象、学习方式、活动规则等的变化,如果过渡期间没有得到好的处理,就容易对幼儿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如在此阶段易发生的陡坡效应,就会导致幼儿的厌学情绪、对新生环境的恐惧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适应性障碍[7]。所以幼小衔接的核心是怎样帮助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8]。儿童的发展要求环境变迁的连续性,以更好的适应儿童同化与顺应的心理机制,幼小教师合作有利于控制环境变迁的程度,保持环境的连续性。从而有利于幼小衔接[9]。
3幼儿园大班学员流失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幼儿园大班学员的流失现状
通过日常在教学现场的观察,结合实习过程中的日常教学情况、所查到的文献案例、相关数据的调查几方面资料。以齐齐哈尔讷河市市区的数据资料为例。做现状分析,具体详情如下:市区内幼儿园共计102所,其中公办园所82所,占总数的80.39%,民办园所20所,占总数的19.61%[10]。由此可见,该市区内幼儿园区数量庞大,但大部分是公办园,私立园相对较少。
3.1.1市区内幼儿园大班幼儿数量变化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公办园中班幼儿总数为7974人,而升入大班时,数量为6264人,减少1710人,也就是21.44%的中班幼儿不会选择就读本园大班;次年再次减少1130人,共减少2840人,占中班总数的35.62%;而在参加调查的民办园中,中班幼儿数量为1483人,大班毕业时为1141人,共减少342人,占总数的23.06%,比公办园大班幼儿流失率低12.56%[11]。
公立幼儿园凭借着学费和软硬件等资源优势,在人数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幼儿园在小中班时期人数爆满,但是幼儿升入大班阶段就会呈现惊人生源数下降,甚至一个学年内几个班合成一个班级才能进行教学的情况[12]。
3.2幼儿园大班学员流失存在的问题
3.2.1幼儿园家长存在着不合理期望观念
从中班下半学期结束后,就有家长陆续开始为孩子办理退园手续,最严重的情况是有的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高达2/3。而这些退学的孩子大都流向了幼小衔接班或者提前教学的私立幼儿园等社会办学机构[13]。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市内的社会办学力量为了盈利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加大了宣传力度,因为家长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所以从一定程度这些行为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造成了大班幼儿的大幅度流失;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不了解大班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很多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态,认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但同时,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较差,规避责任,不愿意对孩子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注,更多的是将子女的教育责任推向了社会办学力量[14]。
3.2.2幼小之间缺乏人事交流与合作研究
在文献和数据的调查分析中,调查研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两者的课程观可以看出差异显著(详见表3-1)[15]。两者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决定了在课程教授方式、对学员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缺乏共通点。因此幼儿在升入小学阶段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然而两者不是没有共通性,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例如: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情境、互动、对话、建构、尊重,一直都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理念,这些都是核心理念的典型代表。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有助于小学教师更好的理解儿童和自主发展。

3.2.3幼小衔接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目前还有一部分社会教育人员将幼小衔接工作片面的划为硬性的记住小学知识课程的层面,只将记了多少字和能做几位数的加减法作为衡量指标,使幼儿在学习上不掉队。甚至一部分社会教育机构和幼儿园,教师直接就按照小学一年级课本进行拼音、汉字等知识的教授。实际上,幼小衔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开展认识方面的教育,为幼儿入学做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所以要教育人员树立全方面教育的观念,并以此观念来转变教育行为[16]。
3.2.4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
虽然目前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幼师力量的培养,但由于社会上对幼师工作的错误认识,不重视,使得对幼师工作重视不够,幼师工资水平较其他层次的教师存在着工资低、待遇差的情况,存在着三方面问题,一是幼儿园留不住人才;二是高学历、能力强的教师不愿到幼儿园工作;三是幼儿园不重视对教师的在职培养。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阻碍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17]。
4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问题的解决策略
4.1社会各界加强对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各相关部门应面向家长加大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观念,共同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完全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加大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力度,帮助家长明确责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与幼儿园一道共同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方面可定期开展家长日邀请家长来园,可对家长进行育儿方面知识和相关阶段幼儿信息普及,既能帮助家长更好的监管幼儿园减轻家长的焦虑,也能让家长更好的理解和配合幼儿园的管理行动,还能让家长丰富养教幼儿方面的知识,还能提前为家长的赢在起跑线焦虑症打好预防针理解幼儿园大班对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性,从而避免家长过早把幼儿推向社会办学力量[18]。
4.2相关部门加大对幼儿园和社会相关办学机构的监管力度
4.2.1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办学力量的监管力度
明确提出奖惩制度。各部门相关管理人负责管理工作对辖区管理幼儿园,抓落实、抓考核、抓奖罚。及时掌握管理区域的各园区信息情况,管理人员要在经常巡视,对出现的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相关部门制订严格的制度和规定,设计各类记录表,表的内容有现场管理要求,巡视记录要按时归档,随时可查。
4.2.2严把办学机构资质关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有效保证适龄儿童接受适宜的教育,坚决杜绝社会办学力量面向学龄前儿童教授小学知识。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对幼儿园管理者、教师资质、办学条件等进行严格把关,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大班课程使用情况进行随机监督与检查,切实将小学化教学内容逐出幼儿园[19]。幼儿园办学机构需保证科学、合理、安全和卫生的管理幼儿园,不符合办学规范和没有办学资质的要坚决取缔。定期核查各辖区各类幼儿园,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加强对幼儿园相关程序盘查的严谨性,定期排查、突击检查,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幼儿园信息。
4.3丰富幼小交流活动建立双向衔接制度
幼小交流活动是幼小一贯教育实施的一部分,目的为提供幼儿与小学儿童相
处的经验及认识小学环境,以增加熟悉感减少不安。对小学生而言是学习与同龄孩子相处,学习关怀他人,并感受自我的成长。
积极地做好各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建议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动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的保障下,建立幼儿园跟小学的长期有效沟通交流机制,加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做好人事交流与课程合作研究,保证衔接工作的系统性,相关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帮助幼儿更好的从思想和情感方面、行为和规则意识上更贴合小学教育的需求。积极做好合作交流还可以帮助双方教师更好的了解幼儿在这个阶段的能力范围,帮助幼儿获得更好更科学的发展。
4.4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
幼儿园教师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教育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既要同家长进行沟通做好家园合作又考验教育幼儿过程中的知识储备。班级的运行,都是在一个个教师教员的操作下进行的,而教师教员的职业素养和对职业的期望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工作的效率。所以在培养教师教员的方面,应加大对各层面教师的培训、指导力度,帮助基层教师明确不同阶段的衔接任务,分工做好各自的主要职责后,统一思想,提高对课程的把握和实施能力,切实保证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顺利进行[20]。
结论
数个月的学习过程,和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幼儿园管理等相关知识从不了解的状态到熟悉的状态,我开始独立的学习和思考,并学习了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本文的论题是我实习期间发现大班幼儿留存率很低,甚至很多班级面临必须合并才能维持教学的现象。对于这类现象本论文提出几点解决策略供大家参考,在论文中幼儿园大班生源主要面临大班幼儿留存率低的现状,而且越是正规的公立幼儿园所受的影响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本论文分析主要有:家长只重视知识储备,忽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而引起的不合理期望;目前幼儿教育缺乏师资力量;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只重知识不重素质的应试教育上;幼小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这些问题都表明幼小衔接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通过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查阅和收集整理,本论文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首先要加强大班对于幼小衔接阶段重要性的宣传,让家长更了解幼儿在此阶段的教育知识,并且让社会大众对于此类问题引起重视;其次制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不够办学资质的社会办学机构面向学龄前儿童教授小学知识,切实将小学化教学内容逐出幼儿园;加强幼小之间的联系,丰富幼小之间的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增强幼小之间教师的联系与人员流动,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此阶段幼儿需求和课程设置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规范;对各层幼儿园教师所需能力的培养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教育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家园连接帮助家长打消抢跑焦虑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由于笔者基础能力的不足,以及缺乏理论研究的经验。本文的研究方法不够全面,对文献和研究数据的剖析不够深入。本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现有的对幼儿园大班和幼小衔接阶段的相关文献的查询、收集分析、和学习,整理出了辅助本文研究的相关资料。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会继续寻找研究,为幼儿园大班学员的严重流失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策略。
总之,幼儿园大班作为幼小衔接过程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需要社会、校园和家庭的三方合作,从而进一步推进幼小衔接过程教育质量。
致谢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努力,我最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到系统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从一无所知,我开始了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十分稚嫩的作品完善起来,每一次改善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感谢刘丹凤老师在这期间对我无私的帮助,她不辞辛劳的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指导我的论文写作,让我能顺利完成论文。
我的论文作品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潜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论文评审和评议的专家在百忙之中为我评审论文,在此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答问.[2012-11-04].http://www.edu.cn/ji_jiao_ news _ 279/20121016/t20121016_856151.shtml.
[3]文部科�?教育�程�/幼�教育�.初等教育�?No.904[M]日本�京?:�洋?出版社.2015
[4]李永连.日本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4.
[5]林舒怡.幼儿园中班绘本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车洪薇,马丽娟.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原因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2011-6-3
[7]邓宏.东师附小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3
[8]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广西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的现状与构建[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4):12-16.
[9][11]杨小微.我国学校变革区域推进中合作的三种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9(7):5-9.
[10]邵日芳.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情况及对策分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1):55-56.
[12]姚丽娇.幼小衔接辅导班热潮下家长学前焦虑转化路径[J].林区教学,2018(10):114-115.
[13]赵清源.抚平幼升小焦虑不能只靠家长转变心态[N].中国青年报,2018-11-27(002).
[14]陈亚萍.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中华少年,2019(05):21.
[15]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广西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的现状与构建[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4:12-16)
[16]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
[17]汪薇.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3(3).
[18]李秀,陈宝华.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
[19]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理论.,2011(9)
[20]徐海棠.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6):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