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观察40例带状疱疹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0例,给予营养神经(维生素B12+甲钴胺)、调节免疫(复方甘草酸酐)、抗病毒(伐昔洛韦)、止痛(加巴喷丁胺+威伐光)的综合治疗。观察组20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内服中药

  前言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被认为病源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导致皮肤以及神经炎性感染性皮肤病,临床实验观察发现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和亲皮肤性。{1}该病的发生常有明显的诱因,如患者过度劳累、月经期、并发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并发感染等时,则易激活病毒,导致发病。{2}当机体免疫紊乱、低下、失调时,脊神经后跟、颅神经感觉神经细胞内潜在的的病毒被激活,从而引起炎症反应,于皮肤表面可见皮损,以及引起相应的症状如灼痛、刺痛或火燎样疼痛等多种剧痛,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以及肺炎、脑膜炎{3}、带状疱疹性运动瘫痪、病毒性角膜炎、失明等严重并发症,也可遗留长期顽固性神经痛。该病的并发症明显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正常生活、舒适度、乃至生存能力,带状疱疹亦在皮肤科为多见病、常见病,且发病率较高,而临床对于控制并缓解并发症仍有欠缺。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则为不二之法,对于增加疗效、减轻甚至消除疼痛、缩短病程均卓有成效。笔者现对4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别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医综合治疗进行观察,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正文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皆取样于皮肤科病房的患者,患者皆为武汉市居民,无严重的心、肝、肾的器质性病变、呼吸衰竭及糖尿病,无发热,入院之前皆未治疗,发病时间不超过1周,皮损呈典型分布:大块红色斑片,大小不等的丘疹,继而迅速发现成簇状水泡、大疱。
  1.2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皮肤科2017年2—4月病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40份,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将40个病例随机分为A、B两个小组,A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年龄38—67岁,平均55.2岁,住院天数:平均为6.7天;B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人,女性10人,年龄42—70岁,平均52岁,住院天数:平均为7.2天。两组资料的学历、月收入、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1.3.1
  A组
  A组为观察组,20组患者,双盲情况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病毒(伐昔洛韦针、阿昔洛韦片软膏于患处换药);抗炎(糖皮质激素甲强龙静滴);营养神经(维生素B12片+甲钴胺片);调节免疫(复方甘草酸酐针);止痛(加巴喷丁胺胶囊+威伐光)。西医综合治疗的同时,亦给予中医药的综合治疗。内服中药治疗,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方针对不同患者加减变化。
  方药组成:
  当归(3g)、延胡索(15g)、黄芩(9g)、栀子(9g)、车前子(9g)、柴胡(6g)、泽泻(12g)、甘草(6g)、龙胆草(6g)、生地黄(9g)、野菊花(20g)、板蓝根(20g)、大青叶(20g)、丹参(10g)、蟾蜍(10g)。方药加减变化:
  发于上肢者加桑枝;发于头部,或伴有目赤肿痛、畏光、流泪、咳嗽者加菊花、桑叶、夏枯草、谷精草;下肢着,加牛膝;湿重热轻者,或伴有分泌物较多,皮损色淡,口不渴或微渴,食少,大便溏,腹部胀满。水疱、大疱较多,则合用除湿胃苓汤,加泽泻、滑石、车前草、薏苡仁;火毒结滞者,或伴有皮损基底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二便燥结,心烦易怒,玉茎生疮,阴囊肿痛,则去柴胡,加大黄、金银花、连翘;老人气滞血瘀者,则合用桃红四物汤加黄芪、川芎,或合用桂枝加黄芪汤{9};疼痛剧烈者,加用芍药汤加乳香、没药、蜈蚣;疱疹破裂感染或有疱者加用五味消毒饮;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生地黄、紫草。每日1剂,水煎服,平均病程拟定为7日。
  局部处理:患者皮损处外涂玉露膏、紫草膏、更昔洛韦软膏换药。水疱破后则用青黛膏、紫草膏、更昔洛韦软膏。坏死者则用八二丹或拔脓生肌散换药。
  针灸治疗:
  单纯针刺:以局部阿是穴、手足少阳经穴位、夹脊穴及为主。阿是穴、夹脊穴、太冲、侠溪、支沟、行间、阳陵泉对于不同患者辩证论治选取不同配穴
  皮损部围刺,于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各取数点沿皮平刺
  水疱未破裂的用三棱针点刺,拔火罐治疗。或用艾灸患处阿是穴。
  每位患者均穴位注射(选取夹脊穴、合谷、足三里、曲池):维生素B12、丹参加生理盐水
  1.3.2
  B组
  B组为对照组,20组患者,给予西医的综合治疗。抗病毒(伐昔洛韦针、阿昔洛韦片软膏于患处换药);抗炎(糖皮质激素甲强龙静滴);营养神经(维生素B12片+甲钴胺片);调节免疫(复方甘草酸酐针);止痛(加巴喷丁胺胶囊+威伐光)。局部患处皮损:用更昔洛韦软膏加紫草软膏换药。
  1.3.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体征(皮损颜色、面积、水疱情况、淋巴结肿大)和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的程度,可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将患者的出院情况分为:康复:皮损消退,皮损脱落或结痂,颜色暗,痒感消失,疼痛基本消失,疗效指数≥85%;显效:皮疹大部分面积消退,水疱干涸,颜色暗,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疗效指数65%~85%;轻效:皮疹部分消退,残留较多水疱、大疱,颜色鲜红,局部疼痛减轻,可有并发症及后遗症,疗效指数20%~40%;无效:皮疹小部分减退,皮损颜色鲜红,大疱、水疱较多局部疼痛剧烈,疗效指数<20%。痊愈、显效为有效;轻效、无效为无效。

  2.治疗结果:

  A组(观察组)20例中治愈18例(占90%)、显效1例(占10%),总有效率为100%。B组(对照组)20例治愈15例(占75%)、显效2例(占10%)、轻效3例(占15%)、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85.0%。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B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更好,治愈率高。
  A组治愈时间最短为,4天,有2例(占10%);最长8天,有2例(占10%),平均病程为6.2天,有16例(占80%)。B组治愈时间最短为5天,有2例(占10.0%);最长为14天,有2例(占10%),平均病程为8天,有16例(占80%)。A组止痛时间最短2天,有5例(25%),平均时间为6.7天,有12例(60%),最长时间为20天,有3例(15%)。B组止痛时间最短5天,有6例(30%),平均时间为9天,有12例(60%),最长时间为45天,有2例(10%)。A组的平均病程及止痛时间明显小于B组的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明显。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可以大大缩短疾病病程,缩短止疼时间,疗效显著。采用统计学SPASS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处理,A组和B组有P<0.01为差异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3.讨论

  西医的认识里带状疱疹病因较为明确,为病毒感染所致,病毒初次侵犯人体后,隐藏于人体的脊神经后跟、颅神经感觉神经细胞等神经细胞内,如患者过度劳累、月经期、并发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并发感染等时,则易激活病毒,导致发病。而现代医学针对病毒感染的治疗,仍有不足,故而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方案并存,协调治疗,以起到缩短疾病病程,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等作用。
  西医抗病毒治疗药物,则选取伐昔洛韦,伐昔洛韦为鸟嘌呤衍生物,有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是阿昔洛韦的前体,经过代谢可以转化阿昔洛韦,能选择性阻止病毒DNA复制,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继而消灭病毒,因其疗效被广泛认可,故而在临床中已经被广泛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
  维生素B12,可参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以及脂肪、糖等的代谢的过程。{2}故而可以辅助神经细胞修复。甲钴胺片是为内源性辅酶B12。两者则均为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
  加巴喷丁胺则为止痛药物,是对症支持治疗之举。
  带状疱疹的患者多有患处灼热、刺痛,烦躁易怒,睡眠欠佳,二便燥结等不适。故而思其病因多由火热毒邪而发,多协湿热之邪,共同致病。《医宗金鉴》曾曰:“腰脐生遍、毒邪入脐、膨胀者不良”,认为本病责于:肝心火盛或脾肺湿热{6},正气不足,外感毒邪而发。中医称之为“蛇串疮”。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成毒,肝胆郁火,内入营血,蕴于皮肤,或饮食不洁,脾虚不运,湿热内结,感受外邪,搏结而发,蕴于皮肤。继而湿热毒邪,阻滞经络,气滞血瘀,气瘀化火,故常疼痛不已。故而,针对病因清热利湿,行气止痛,选用龙胆泻肝汤{7}为基础方加减变化而成,方药:如上。方中龙胆草,清热与泻湿热并重,归经于肝胆;黄芩、山栀,清泻心、肝之火,清热解毒,利小便,除烦,清热燥湿;生地、当归,凉血、和血、补血、养阴;柴胡—疏导肝经气血,并与上述中的生地黄与当归合用,寓体阴用阳,顺应肝脏生理特性。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现代医学研究其具有抗病毒作用,值得认可;延胡索、白芍、甘草,理气止痛,柔肝养血,调和诸药,白芍与甘草相配即为芍药甘草汤{8},具有较强止痛作用,延胡索被视为中药中止痛第一药,二者相配有协同镇痛作用。当归、生地黄,活血、凉血、补血、化瘀,现代医学研究可改善微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加速局部组织的修复。该方专泻肝经实热,通过配伍,各药物各司其职,清泻与渗利并用,利湿与燥湿并行,体阴用阳,顺应肝木调达之生理特性,使肝气条达,肝火下泻,湿热于各路而去。扶正祛邪。故可增强免疫,抑制病毒,缩短病程,减轻水肿,减轻粘连。本病皮损常见于腰肩、骶尾、眼部、两肋、耳部、颈部等部位。皮损常为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水疱、大疱,呈带状分布,部位多与肝经循行部位相符,选取该方亦有此意。
  该病有自限性,病程平均在3周左右。{10},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则可大大缩短病程。其治则当中西医结合治疗(增强免疫,抗病毒,营养神经,清热解毒,行气止痛),通过实验对比明显缩短了带状疱疹疾病病程,以及止疱、止痛、结痂发热时间,减少或减轻病后疼痛。该结论与于延教授的结论不谋而合。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确实得到认可,而且疗效更好。

  4.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的资料显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对比,A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B组的总有效率。差异较大,比较有意义P<0.01。说明中西医联合医治带状疱疹,确实值得相信,疗效更好,治愈率高。A组的平均病程及止痛时间明显小于B组的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可以缩短疾病病程,缩短止疼时间,疗效显著。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曰庆,陈红风,崔学教.中医外科学学(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150-153)
  [2]王玉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湖北中医药大学.2005.10
  [3]陈身修.老年人的带状疱疹.大众医学出版社1985,23
  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0
  [4]程波,张建中,刘晓坤.临床实用皮肤病性病诊疗图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0(18-21)
  [5]于延,吴晔.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0 No.4Apr.,2003.1000-1719(2003)04-0304-01
  [6]崔学教.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0
  [7]钟赣生,高学敏,刘数民.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20-124)
  [8]熊其曼.伤寒论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89-97)
  [9]张琦,林昌松,贾春华.金匮要义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75-178)
  [10]晋红中,孙秋宁,刘跃华.中国协和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5(24-27)
  

  综述

  1.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Key Words】Herpes zoster,TCM Treatment

  1.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医治带状疱疹的方法,纵观如下:内服中药(按中医辨论治给予不同方药)、外涂(玉露膏)、针灸治疗(皮损部围针、浅刺三棱针点刺、阿是穴艾灸、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古书曾多次记载了带状疱疹的病名,有蛇串疮、曾瓦带疮等。该病初次见于《诸病源候论》。自古以来对于该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外治法、特效药物多有记载。
  《诸病源候论》其曰曾瓦带疮,曰:“曾瓦带疮者,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又云此疮绕腰匝则杀人。”诉出该病的病因以及危险并发症。而《外科大成》曰:“可以用疏黄连汤清之,体质好的人可以选用贵金丸,并可外涂清凉膏,就可以痊愈。如有膨胀,继而不食的人,难治。”则道出疏黄连汤清、贵金丸、清凉膏,可为该病的治疗药物。《外科启玄》曰:“能够将苎麻烧成灰烬,并将灰烬掺在疮上即愈。”道出苎麻烧灰为末之举。《疡科心得集》曰:“用犀角煮水出汁,然后将汁液涂在患处,可以治好;也可以苎麻和金黄散搽在患处;或加入雄黄、枯矾。”则在《外科启玄》的基础上完善了用药。《医宗金鉴》记载:“蛇串疮,有干湿、红黄的不同,干的并且颜色较红的,给予宜龙胆泻肝汤;湿的,并且颜色黄白色的,可以用除湿胃苓汤;皮损位于腰部以及胸胁部,可以用柴胡清肝汤治疗。水疱并发感染的,而且水疱没有破的时候,可以用柏叶散。”则以寥寥数字,道明其辩证分型,及理法方药,更兼外治法。与现代临床的应用多有相似之处,可见其沿用至今之妙用。

  1.2中医治方法

  阅读古书,纵观人经验,可以看出古人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因于:风湿毒邪,或为湿热因于脾肺,或为心肝火盛,或为肝火上炎。以古为鉴,针对病因病机,则对该病多角度探索出不同的治疗方法
  1.2.1中医内治
  清肝火,止疼痛法:
  该方法多被运用于住院之初即病程的3-9,患者多有:皮损色泽鲜红,皮损较为严重,皮疹多,伴灼热疼痛,伴发热,口苦,烦躁,二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与医书《医宗金鉴》所云:“干者色红赤,形治宜龙胆泻肝汤”。所见略同。该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促进患者早日出院,减轻疼痛,而现代治疗该病多用此方加减运用,实缘起疗效可见也。
  除湿健脾,止疼痛法:
  该方法多被运用于住院之初即病程的5-10天,症见皮损多见于四肢,皮损色暗,水疱、大疱,食少倦怠,基底炎性红晕稍红,伴腹胀,不想吃饭,没有力气,舌淡红,舌苔腻,脉相细濡或弱。该类人群症状正与医书《医宗金鉴》中:“皮损有湿相,且颜色黄白,可以运用除湿胃苓汤,就可以治好。”该类阵型的患者临床也是多以该方为基础方加减变化。临床对于该类阵型的患者也有试着运用补阳还五汤行气活血,兼健脾除湿,治疗带状疱疹.该方本是出自《医林改错》,用于治疗中风后期的后遗症,先研究该方具有增强免疫、防止和减少黏连、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血供等作用。孙氏[1]曾用补阳五汤加减(川芎、黄芪、地龙、甘草、赤芍、当归、桃仁、红花)选取158例,观察其治疗疗效,总有效率97.9%。
  活血行气止痛法
  该方法多被运用于住院之初即病程的7天之后,症见皮损色暗,疼痛不已,坐卧难安,伴乏力,舌淡红,苔白,脉细弱。该类人群症状正多为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症状。临床多给予柴胡疏肝散和桃红四物汤加减。效果佳。大多学者对于神经后遗痛,集思广虑,给予多种方药,疗效也佳。著名专家丁氏[2]用芍药甘草汤加减(白芍、甘草、延胡索、丹参、当归)治疗123例,总有效率98%。著名专家王氏[3]则运用重镇止痛方治疗(磁石,延胡索,珍珠母,代赭石,紫贝齿,黄芩,白芍,金银花,甘草,板蓝根,薏苡仁,白术,当归,川芎,川楝子),观察其临床疗效,其中20例患者,总有效率95%。方中多运用重镇止痛之药物,且被现代医学研究有镇静之功,从而可以止痛,相当于于西医的中枢类镇痛药。
  温阳和营,通络止痛之法
  对于阳虚寒凝型的带状疱疹,素体常有阳虚,表现为病后疼痛不解,肢体运动功能减退,或者有障碍,局温降低,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以阳和汤加减。该方为本用来治疗阴疽。著名学者吕氏[4]于临床用该方研究治疗效果,选取4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者进行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5.8%。
  1.2.2中医外治法:
  玉露散:将芙蓉叶研成细粉末即为“玉露散”,其性性凉味微辛,清肺热,凉血消肿:善治一切外疡。《玉揪药解》云:“该药,清利消散,善败肿毒,一切疮疡,效果甚佳。”现有研究表明,芙蓉叶可收缩血管,从而减轻组织水肿,可较强抑制病菌及病毒繁殖,对各种皮肤病,皮损为阳证表现的,可以加以运用,功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5]
  紫草软膏::紫草,中药的四性是寒性,具有凉血、消疹、凉斑、解毒,医疮之功,现代医学言其有加速局部皮损修复、促使毒素排泄、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2}麻油,中药四性是凉性,有润肤、生肌之作用.用紫草软膏外涂有助于促进局部组织修复,以达到加快患者出院、恢复伤口愈合及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故被广泛用于临床,其疗效著,值得推广[6]。著名的学者张浩[7],曾于临床观察过紫草外涂治疗带状疱疹,实验对象27例,总有效率占93.20%。疗效较为显著。
  1.2.3针灸治疗
  单纯针刺,选穴位以局部阿是穴。阿是穴、夹脊穴、太冲、侠溪、支沟、行间、阳陵泉对于不同患者辩证论治选取不同配穴
  围刺:皮损部围刺,于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各取数点沿皮平刺
  三棱针点刺和拔罐:关于未破裂的水疱,用三棱针点刺,拔火罐治疗,用三棱针在皮损处点刺放血,并选取以闪火拔罐。或用艾灸患处阿是穴。可促成水疱的结痂,修复皮损。
  穴位注射:选取夹脊穴、合谷、足三里,以及针对不同皮损进行局部选穴。注射药物:维生素B族复合维生素制剂、丹参2ml、生理盐水液4ml、甲强龙0.5-1.0ml.选取皮损周围的穴位,可以增强局部神经损害处药物浓度,从而针对局部,对症及支持治疗。
  梅花针叩刺:用梅花针叩循经叩刺,皮损周围都可以给予一定刺激,使皮微微肤出血,局部发红,可有少量渗液,因边叩边用止痛液涂于皮损处。著名的皮肤科专家王贤,曾用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选取观察对象50例,总有效率达100%。可谓成功之举。
  回旋灸:取穴:阿是穴,并循经取穴,也可针对不同部位分别选取穴位:合谷、期门等穴位,针灸与艾灸并用,于患处使用回旋灸法,也可将艾条的灰烬留下,对患处进行热敷疗法,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独辟蹊径,给予患者以福祉,主要包括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针灸治疗,局部处理等。可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且标本兼治,广受好评。

  2.带状疱疹西医治疗

  抗病毒:伐昔洛韦针、阿昔洛韦片软膏于患处换药。近年来抗病毒的药物有:病毒唑、聚肌胞、膦甲酸钠、利巴韦林、碘普等。本次研究使用的是伐昔洛韦,因其疗效被广泛认可之故。但该药不可与葡萄糖酸钙同时使用。
  止痛药:对症治疗也为必要之举,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需注意注意其胃肠道不良反应作用,避免消化道出血可同用护胃的药物。人工阿片受体激动药:可待因、曲马多,可以给疼痛不已的患者使用。阿米替林、地昔帕明、去甲替林等抗抑郁药则是给予有伴随抑郁症状的患者使用,
  该类药物同时具有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减轻疼痛。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为目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的药物,因其疗效较好,副作用少,为大多数人群所接受,对伴有肝、肾功能不良的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是颇受欢迎。另有药物如卡维地洛、氢溴酸高乌甲素、PGEI,则为替代药物。氢溴酸高乌甲素的疗效近年被受到广泛认可。
  调节免疫的药物:复方甘草酸酐针、转移因子、卡介苗、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均是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有助于机体消灭病毒。复方甘草酸苷又名:又叫美能,该成分主要存在于中药甘草中有增强免疫、抗变态反应、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其化学结构类似于皮质类固醇,具有皮质类固醇的正作用,而相比较而言较少不良反应。据某些学者发现美能有诱发干扰素的作用,然而对血糖、白细胞、电解质影响很小,较高的安全,并可以减轻脊神经节的纤维化。
  神经阻滞疗法:也是近年来很热的疗法,对于疼痛厉害的患者,则可试着运用神经阻滞疗法,减轻患者痛苦,常用药物有得宝松。神经阻滞可以选择椎管内或者椎管外麻痹,多选择对应的神经节。
  营养神经药:维生素B12片和甲钴胺片,该两种药物可以提供神经细胞修复过程中的维生素供给。
  抗炎: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现代医学主张早期给予泼尼松,减轻炎症,防止和减少神经纤维化,若无明显禁忌症,则推荐使用。本次观察选用其中的甲强龙。
  光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红外线、紫外线:光化学作用
  窄谱UVB:抗炎症反应,凋亡免疫细胞,下调IL-2、IL-8、IL-10,增强吞噬系统功能,增多抗体,红斑效应
  氦氖激光:红光,穿透达l0-15mm,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
  半导体激光:透性强,深度达7cm以上,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酶活性、神经电位、吗啡样物质释放,5-羟色胺减少。
  频谱治疗仪治疗:有条件的可以试一试。
  威伐光:穿透皮下6-10cm,经该系统处理过滤后,余下的光能量具有治疗价值。通过研究发现威伐光可以解痉,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皮损愈合的作用[7]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综合医治的方法,带状疱疹劣势,疗效佳,另辟蹊径,为不二之法,对于增加疗效、减轻甚至消除疼痛、缩短病程均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孙广裕.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58例.新中医出版社.2002,34(3):571.
  [2]丁华.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38例.新中医药出版社.2001,
  19(1):231.
  [3]王兴.重镇止痛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江苏中医药出版社.2006,27
  (7):48.:39.
  [4]吕顺玲,张晓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0)
  [5]刘继志,张玮.玉露散治疗带状疤疹28例疗效观察,井冈山大学医学院。(HeiloniangMedieinJounrlavol.27No.250141081文编:1006一2882(2014)05一1081一02
  [7]张浩.实用中医杂志1996年第4期.紫草油外涂治疗带状疤疹26例
  [8]张浩,高思胜.紫草油外涂治疗带状疤疹26例.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2期
  [9]李洁.德国海特光TM光治疗系统佐治肺炎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29):85-85

  致谢

  时光荏苒,如过隙之白驹,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在华润武钢医院皮肤科实习的时间,我倍感荣幸和满足,谢谢亲爱的各位老师,谢谢您在学习上耐心细致的指导,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您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处事风格,您的高尚的医和大医风范将是我一生的榜样,您对患者尽心竭力,我倍受感动,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感谢皮肤科各位老师在我工作、学习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不甚感激!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84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3月20日
Next 2021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