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来临,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而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的多种考虑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交互作用的。大学生如何综合衡量这些因素,对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本论文将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分为六个类别,分别是职业,组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分别对这六个类别下的细分因素进行影响程度比较和分析。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从中了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分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部因素对他们就业选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

第一章 前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背景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庞大的毕业生基数,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严峻的形势。许多毕业生没能及时就业,这与大学生就业心态有关,一些大学生感到迷茫,缺乏自我认知,对未来没有规划,陷入了找何种工作的矛盾当中。而心浮气躁以及眼高手低的态度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同时,麦克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表示2015-2017年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都达到三成,九成以上是主动离职。大学生工作压力大,工作积极性低,频繁换工作的现状日益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没有慎重考虑自己的各种条件,没有全方位分析自己的职业意向。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自己的各种考虑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交互作用的,而大学生需要综合衡量这些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的高校就业制度已发展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更多的自由。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意向逐渐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个人的就业选择反映了其在就业选择上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在基于个人现实状况的一种抉择。加上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包括高校,家庭背景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怎样受家庭的影响,高校在就业指导,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否适应XXX的变化,社会风气,舆论导向是否对大学生有正向引导作用,这些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大学生需要全面了解自我,增强就业能力,调整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由此看来,综合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各种因素,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醒大学生及时做出改变,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地进行就业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1.1.2意义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多元化时代促使大学生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加上时代的发展,多种新兴产业出现,大学生在就业上有更多的选择。大学生正确的就业选择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满意的前提,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对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最合适的工作。就业选择是要根据自身个性和能力、职业兴趣,思想观念,现实状况,社会需求等来选择从事某个行业,选择进入某个企业。大学生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存在迷茫的心态,选择的某份工作的特性不适合自己,工作满意度低,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频繁换工作。所以帮助大学生看清自我,选择与自己匹配度最高的职业是很重要的。

第二,提醒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增强就业能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一生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社会上的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思进取,缺乏目标,没有利用好大学生涯去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现代企业的竞争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每个岗位所需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缺乏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范围将会缩减,而能力的提升是成功就业的关键。

第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态度,过分注重物质追求以及对一些行业的就业歧视的思想。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从中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对一些偏离了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思想加以引导。

第四,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和专业结构的合理建设。大学生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使他们获得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也是大学生就业不可缺失的一环。因此,探索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从而改善高校的培养模式以及就业指导力度,有利于高校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正确就业。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内容

(1)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上,把影响因素分为六个大类别,包括职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主要比较每个类别下的各个细分因素的影响程度并进行分析。

(2)本文第二部分的研究是对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分析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3)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选择出现的问题,并对大学生自身以及外界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1.2.2方法

(1)定量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以及因子分析,使得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上更科学合理,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题目,选择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并回收,利用统计工具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3)文献查阅法:在中国知网等网站查阅有关大学生就业选择因素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有用的部分,为本文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第二章 研究概述

2.1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概念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XXX思想的前沿群体,能为社会带来创造性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把在学校中学习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从而得到劳动报酬。

大学生就业选择是指大学生希望选择从事怎样的工作,包括选择何种职业,进入什么样的用人单位。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受到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制约,本人主观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以及不可避免地被高校,家庭和社会等外界因素所影响。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内研究

在国内,学者对于就业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价值取向的研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等,大学生就业选择价值取向也逐渐在变化,并出现一些问题。蔡杰,钱婷认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就业目标较理想,且会倾向于自己的兴趣[1]。张磊,吴利丹认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追求务实性,稳定性和地域就近性,认为他们在择业标准和实际就业行为存在偏差的矛盾,并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2]。李青认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感[3]。姚冰,彭振芳,朱特认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反反复复,在就业地域,职业选择,薪酬待遇,择业标准等方面总是在犹豫与变化[4]。而王辉认为出现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大学生是个“矛盾体”,就业选择上有个体能力局限性与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矛盾,信息广泛性与盲目从众的矛盾以及工作稳定性和个体追求利益的矛盾等[5]。

(2)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探究。从大学生主观因素层面的角度,在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认知层面,陈岩提出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与社会认知三大因素,并认为自我认知是影响最大的因素[6]。杨洋认为职业自我效能感是帮助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认清自我,找准定位的重要因素,且职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对就业意向有显著影响[7]。刘晓宇在研究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上,认为薪酬是首位,其次是个体以及公司的发展机会,最后是家人的影响,并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出建议[8]。从大学生客观因素层面的角度,刘芳认为文化资本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基础,大学生文化资本增值能力提升有利于他们获得更高满意度的工作[9]。翁杰认为拥有更多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更多的选择权。倾向于到大城市发展且期望薪资高[10]。从社会资本上,郑洁认为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大学生多选择在企业工作,且就业率高,对经济收入有较高的要求[11]。张顺国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更强的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拥有的资源很重视,并且倾向于到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工作[12]。

(3)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价值取向引导的研究。曾恒认为大学生最重要是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是家庭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媒体导向和高校的就业指导[13]。李文文认为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观教育结合起来,倡导爱国,敬业的精神,并不断完善价值取向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正能量的给予,以及社会舆论风向的转变[14]。戴贵芬,林明惠认为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应当“四位一体”,一是个人要提升就业能力;二是学校要改善学生就业服务质量;三是家庭教育理念的改变;四是社会就业模式的优化[15]。

综上所述,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价值取向的研究中,得出大学生就业选择价值取向呈现功利性,多样性,矛盾性和理想化等特点。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上我国学者主要从大学生主观层面或客观层面进行分析。主观层面集中于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职业价值观。在客观层面上,认为资本存量对就业选择有显著作用。而从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价值取向的引导主要都是集中四方面,包括本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方面引导。而本文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因素来探析大学生本人在就业选择上的思想观念,最终提出一些建议,来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就业选择。

2.2.2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职业选择的理论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成熟。职业选择包括职业选择的过程和内容两方面[16]。最早在1909年。X教授帕森斯提出人职-匹配理论,认为职业指导分三方面进行,第一评价求职者的身体以及心理状态,包括个人信息,背景及工作经验等;然后分析并提供各种职业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最后对求职者和职业的匹配度进行分析。在此之后,国外学者开始了对职业选择以及职业规划的研究。在1957年,舒伯基于前人从心理学方面分析职业生涯的理论成果上,提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把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职业发展不同,揭示了职业选择与适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17]。

1964年,佛隆认为在未来职业选择上,受到职业效价和得到某份职业的概率的双重影响。职业效价包括职业价值观和对职业的评估。1966年,霍波克的职业选择与个体需要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实际需要。在1971年,霍兰德编制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他认为人格特性与职业两者有对应关系,划分了六种类型,而员工就业后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率与个体的特性跟职业的匹配度高度相关。1992年,埃德加.H.施恩研究出著名的“职业锚”理论,在员工的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了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相互作用于员工职业发展。

国外专家的这些职业选择理论在不断发展和成熟,获得的一些理论成果,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未来工作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检验

3.1问卷的编制

通过研究与分析各类的文献和互联网的资料搜寻,本次调查把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分为六个层面,其中,职业因素,组织因素是主要的择业动机,个人因素是内部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外部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在使用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上,把六个层面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作为类别,再根据每个类别设置细分的因素,详细见表1。发放问卷,让大学生对每个细分因素的影响程度打分。数字2、4、6、8、10是表示影响程度的五个分级,2表示没有影响,4表示影响较小,6表示影响程度一般,8表示影响较大,10表示影响很大。

1因素的设计

类别 因素
职业因素 经济收入
工作环境
工作强度
专业对口
自我价值实现
组织因素 地理位置
规模大小
薪酬福利
培训制度
企业文化
职业发展通道
个人因素 兴趣
能力
性格
家庭因素 家人意见
家庭条件
学校因素 专业学习
就业指导
社会因素 社会评价
流行风尚

3.2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通过对信度的检验,可以得出问卷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的设置上是否可靠。本次信度分析采用的是常用的克隆巴赫α系数。本文利用SPSS2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55。大于0.8,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高,可以接受。

3.2.2效度分析

效度即有效性,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本次采用结构效度检验方法,选择KMO和Bartlett’s检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常用于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偏相关性程度,KMO值通常处于0到1之间。越接近1,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

本文利用SPSS2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其KMO值为0.742,大于0.7,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可以接受,且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而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小于0.05,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 KMO和Bartlett’s检验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0.742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717.785
自由度 190
显著性 0.000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

4.1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3职业因素的描述性统计表

因素 无影响 影响较少 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很大 平均值 标准差
经济收入 1% 1% 13.7% 52% 32.4% 8.27 1.52
工作环境 0% 4.9% 21.6% 50% 23.5% 7.84 1.60
工作强度 0% 0% 34.3% 46.1% 19.6% 7.70 1.45
自我价值实现 2% 3.9% 30.4% 37.3% 26.5% 7.65 1.88
专业对口 2.9% 17.6% 47.1% 25.5% 6.9% 6.31 1.79

如表3所示,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各种因素影响程度上,经济收入的平均得分最高,为8.27,32.4%的人认为影响程度很大,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影响程度较大。其次是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影响程度都较高,平均得分在7分以上。而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影响程度较分散,一些大学生认为很重要,一部分人不太重视。而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程度最低,仅有6.9%的人认为很重要。说明某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是大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第一看重的因素,并且大学生希望拥有一份较舒适的职业,而对它是否专业对口并不是很看重。

对大学生而言,在职业选择上,是否实现自我价值并没有直接带来的经济收入重要。一份工作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生活的保障,而一些人认为工作是人生价值追求的过程,也是个人责任和担当的体现。而对没有真正工作的大学生而言,自我价值的追求仍然是比较虚无的东西。相比之下,大学生更注重经济收益。

尽管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但大学生仍然更憧憬于选择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工作强度较小的职业。社会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职业崛起,大学生可以选择的工作就更多,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则会有相对更高的要求。但面对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形势,大学生仍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工作的精神。

在职业选择上,是否专业对口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不高。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具多样化,不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志向,就业前景的考虑或者是认为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不具有优势。

4.2组织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4组织因素的描述性统计表

因素 无影响 影响较少 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很大 平均值 标准差
职业发展通道 0% 2% 14.7% 41.2% 42.2% 8.47 1.55
薪酬福利 1% 2.9% 11.8% 44.1% 40.2% 8.39 1.66
地理位置 0% 5.9% 24.5% 47.1% 22.5% 7.73 1.67
培训制度 1% 3.9% 29.4% 42.2% 23.5% 7.67 1.73
企业文化 2% 9.8% 35.3% 26.5% 26.5% 7.31 1.95
规模大小 1% 10.8% 46.1% 34.3% 7.8% 6.75 1.64

如表4所示,大学生在就业单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影响程度上,用人单位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福利的平均得分都在8分以上,且都超过40%的人认为影响程度较大或很大。而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培训制度和企业文化平均得分都在7.0以上,影响程度较高。但企业文化的标准差最高,说明在企业文化这个因素上,不同大学生选择的影响程度波动较大,且数据表明,在各个影响程度的选择人数上相对更加分散。规模大小平均值为6.75,是影响程度最低的因素,仅有7.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程度很大,不太被大学生所重视。

薪酬福利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大部分大学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期望得到较高的薪酬水平,对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有导向作用的。但要综合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以及自己的就业能力大小,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用人单位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规模大小相比,影响程度更高,说明大学生更在乎自己在企业的发展空间,而如今中小型企业也成为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地之一。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经验不足,更多的是把第一份工作当成是积累经验和学习的过程,愿意从一些中小公司开始做起。

而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对地理位置同样看重,这可能与企业所处的城市发展水平,交通便利性以及周边消费水平有关。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刚进入职场,踏入社会,大学生希望企业有个较完善的内部人才培训体系,有助于他们顺利入职。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重视就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因而企业在校园宣讲会等招聘渠道也要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吸引一部分高校人才的重要因素。

4.3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5 人因素的描述性统计表

因素 无影响 影响较少 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很大 平均值 标准差
能力 1% 2.9% 22.5% 41.2% 32.4% 8.02 1.74
兴趣 2% 3.9% 29.4% 38.2% 26.5% 7.67 1.86
性格 1% 8.8% 37.3% 30.4% 22.5% 7.29 1.92

如表5所示,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个人因素影响程度上,个人能力的平均得分最高,为8.02,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兴趣,为7.67,平均得分最少的是性格因素。但都有一定的影响程度,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十分看重自身能力,而兴趣与性格也没有忽视。

施炜指出,就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划分了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界限。就业能力由内到外可以分为求职应聘能力,专业能力,人际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情绪调控能力[18]。而这些能力的高低拉开了不同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学生意识到想要从理想的职业中成功就业,在竞争激烈的大学生群体中脱颖而出,能力明显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大学是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

尽管兴趣与能力相比,其影响程度稍低,但兴趣仍然是大部分学生比较看重的因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积极性,从事自己心里倾向的职业,在未来的工作投入中会付出真心,工作的枯燥感,无力感会大大下降。并且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同时也会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具有主动性。

性格是个人因素中影响程度最低,但离散程度最高。这是由于个人性格具有差异性,并且尽管是同种类型性格的人,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又有所不同。性格影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工作效率,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等等。而不同工作对这些要求也不一样,因而,性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和特性相吻合,会有利于工作的持续发展。

4.4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6家庭因素的描述性统计表

因素 无影响 影响较少 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很大 平均值 标准差
家庭条件

家人意见

2%

2.9%

9.8%

16.7%

40.2%

47.1%

29.4%

22.5%

18.6%

10.8%

7.06

6.45

1.94

1.95

如表6所示,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家庭因素影响程度上,家庭条件比家人意见的影响程度要高。在家人意见因素的调查中,影响程度选择一般的大学生占最多,而选择影响力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仅占33.3%。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这可能与大学生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父母偏向于一些传统的就业观念。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受到更多新思想的熏陶,对父母的服从性,被动性下降。相对而言,家庭条件会更加影响大学生未来工作选择。黄振霞认为,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学生偏向于选择舒适安逸的工作,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并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19]。家庭社会关系强的大学生不排斥利用家庭的人情网络,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更少,工作满意度更高。

4.5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7学校因素的描述性统计表

因素 无影响 影响较少 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很大 平均值 标准差
专业学习

就业指导

0%

2%

10.8%

15.7%

48%

45.1%

31.4%

31.4%

9.8%

5.9%

6.80

6.47

1.62

1.72

如表7所示,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素影响程度上,专业学习以及学校就业指导影响程度平均值都低于7分,而认为影响程度很高的人均不超过10%,认为影响一般的占最多,有15.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影响程度较小。说明高校对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力有待提升。学校的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影响了大学生是否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而高校的指导情况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程度,求职能力的大小等。因而高校需要改善教学方式,且在就业指导上需要提高对学生在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4.6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8社会因素的描述性统计表

因素 无影响 影响较少 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很大 平均值 标准差
社会评价 1% 15.7% 38.2% 33.3% 11.8% 6.78 1.85
流行风尚 3.9% 21.6% 45.1% 20.6% 8.8% 6.18 1.93

如表8所示,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因素影响程度上,两个因素平均值均低于7分。认为职业的社会评价的影响程度很大的人只有11.8%,更多的人认为影响程度较大或一般。而认为社会流行风尚影响程度大的人更少,不超过三成,并且有两成的人认为影响较小。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不容易被社会因素所影响。对于职业社会评价,高低贵贱之分和就业歧视方面,普遍大学生持有中立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希望但不强求得到一份受人尊敬,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工作。流行风尚是指社会的一种流行风气,比如一段时期流行的“大城市热”,“考公务员热”等,以及社会流行趋势,比如网红文化等。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不会过于盲目跟风。但同时,需要多关注社会流行趋势,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份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工作。

第五章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子分析

5.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指从研究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性出发,把一些信息重叠、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本文研究多个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但是由于个人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加起来一共有20个指标因素,分析具有复杂性。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指标因素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众多影响因素的内部依赖关系,把20个指标因素中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归在同一类别中。由于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彼此交互的,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上,需要注意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5.2因子分析法的步骤

收集调查问卷中20个指标因素的数据,先对本次研究的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第三章的效度分析中已知KMO和Bartlett’s检验的KMO值为0.742,大于0.7而且Bartlett球形检验中P值小于0.05,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从而确定因子个数。之后通过提取载荷平方和得出每一个公共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积方差贡献率。最后利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结构简化,便于对每个因子进行合理恰当的命名和解释。

5.3因子分析的过程与结论

9总方差解释

成分 方差贡献率% 累积方差贡献率%
1

2

3

4

5

6

7

27.683

11.389

7.440

6.290

5.768

5.228

5.114

27.683

39.081

46.521

52.811

58.579

63.807

68.921

由表9可以看出每一个公共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积方差贡献率。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有7个,累积方差率达到68.921%,说明可以在68.921%的程度上解释所有影响指标包含的全部信息,测量的信息表达程度良好。

10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项目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因子4 因子5 因子6 因子7
经济收入

薪酬福利

工作强度

能力

0.858

0.755

0.646

0.633

-0.016

0.361

0.149

0.042

0.026

-0.109

0.008

0.239

0.073

0.128

0.253

0.220

0.106

0.093

0.059

0.254

0.105

0.042

-0.068

0.097

0.037

-0.130

0.193

-0.422

职业发展通道

企业文化

规模大小

-0.011

0.327

0.259

0.844

0.671

0.568

0.032

0.199

0.120

0.220

0.066

0.327

0.170

0.045

0.058

0.102

0.010

-0.014

0.007

-0.055

0.221

专业学习

就业指导

专业对口

-0.014

0.146

-0.098

0.074

-0.011

0.296

0.844

0.712

0.701

0.238

-0.227

0.118

0.070

0.157

0.133

0.091

0.010

0.135

-0.008

0.300

0.043

性格

地理位置

工作环境

0.096

0.277

0.453

0.230

0.187

0.411

-0.081

0.200

0.095

0.805

0.577

0.545

0.233

0.015

0.000

0.035

-0.010

0.012

0.090

0.057

-0.071

家人意见

家庭条件

-0.010

0.342

0.190

0.027

0.168

0.120

0.081

0.123

0.862

0.741

0.022

0.110

0.074

0.108

自我价值实现

兴趣

培训制度

-0.001

0.023

0.240

0.068

0.353

-0.110

0.067

0.109

0.248

0.017

-0.084

0.233

0.078

0.044

0.025

0.841

0.774

0.443

0.085

0.213

-0.170

流行风尚

社会评价

0.006

0.254

0.093

0.018

0.178

0.357

0.061

0.337

0.196

0.035

0.093

0.305

0.839

0.652

表10为因子载荷矩阵表,因子载荷值的大小表示该指标与所属公共因子的关联程度的大小。当因子载荷值小于0.4,认为该指标与所在公共因子的关联程度弱,当因子载荷值处于0.4和0.6之间,认为有一定的关联程度,当因子载荷值大于0.6,认为关联程度强。

根据此原则和结合表9以及表10得出以下7个组合因子:

(1)因子1,能力与薪酬的匹配因子:与第一公共因子有较强联系的指标是:职业因素中的的经济收入,工作强度;组织因素中的薪酬福利以及个人因素中的能力,方差贡献率达到27.683%。因子1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最重要的公共因子。说明工作带来的物质回报,大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工作强度的影响力有较强的相关性,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大学生考虑的第一要素,可以称之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能力与薪酬的匹配因子。

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的能力大小与日后从事的工作的薪酬收入有很大联系。能力是个人能胜任某项任务具备的人格特征,从事某种职位,要符合相关的能力要求。就业能力与毕业生获取工作,适应工作要求和职业发展有关。而能力越强,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多,可以在更多不同领域上高水平发挥,可供选择的职业和岗位更多,并且就业能力强的人有更高的薪酬期望。而缺乏就业能力的人对于未来工作选择有着较多的资格限制,缺乏竞争优势的人会把薪酬水平降得更低。更高的薪酬一般会产生更大的工作强度,而能力高的人会比较重视薪酬与工作强度的性价比。能力低的人则会因为自己可以得到的工作机会不够多,对工作强度的重视度下降。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工作选择上,注重其能力与薪酬的匹配度。

(2)因子2,职业发展因子:与第二公共因子有较强的联系的指标是组织因素中的职业发展通道和企业文化,有一定的联系的指标是组织因素中的规模大小。方差贡献率达到11.389%,因子2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第二重要的公共因子,可以称之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职业发展因子。

可以得出,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很重视的。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发展前景比较大的,并且一定程度上会通过企业文化,规模大小这两个因素去衡量发展前景。中小型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而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发展空间大,机制灵活,成长迅速。特别是近年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一些高科技的中小企业的崛起,对追求职业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更具有优势。而企业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他们意识到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规范等引导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关系到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3)因子3,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情况因子:与第三公共因子有较强的联系的指标是:学校因素中的专业学习,就业指导以及职业因素中的专业对口。方差贡献率达到7.44%,因子3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第三重要的公共因子,可以称之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情况因子。

因子分析表明,大学生是否选择与大学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与在学校专业学习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对自己在学校中专业学习成果满意度高,认为自己在专业领域上具有优势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而专业认同感也很重要,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和情感投入高,会积极主动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也有赖于学校对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积极引导。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有一定依赖性,这可能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以及大学生自身缺乏就业的相关经验有关。而学校应当合理设置学校专业课程和投入就业指导力度,双管齐下,帮助大学生就业。

(4)因子4,性格与环境适应性因子:与第四公共因子有较强的联系的指标是个人因素中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的指标是组织因素中的地理位置以及职业因素中的工作环境。方差贡献率达到6.290%,因子4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第四重要的公共因子。可以称之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性格与环境适应性因子。

大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依据自己不同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工作。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自身的性格与所选择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以及工作环境有关系。在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选择上体现了个人的性格,对于某个城市的归属感,与家人,朋友的距离产生的孤独感,周边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等等,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情感投入,进而影响到就业选择。而另一方面,当个人的性格特质与工作环境协调一致,往往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满意度。梁凯在研究中发现,性格与工作是否匹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协调,即性格与工作特性一致,如企业型的人在企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工作;第二种是亚协调,即尽管性格特性与工作环境不一致,但由于个人的努力,最终顺利融入工作中;第三种是不协调,即性格与工作环境完全排斥,最终也无法适应[20]。可以看出,除了天生的性格之外,自身的适应性强弱也影响到大学生是否选择该工作。可以通过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等来逐渐改变自己性格与工作特性的差异。

(5)因子5,家庭因子:与第五公共因子有较强的联系的指标是:家庭因素中的家人意见和家庭条件。方差贡献率为5.768%,因子5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排第五的公共因子。可以称之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家庭因子。

可以看出,家庭因素的家人的意见与家庭条件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但影响程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中的父母文化素养,与子女的关系密切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就业沟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对家人意见的顺从性和考虑的程度。

(6)因子6,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因子:与第六公共因子有较强的联系的指标是职业因素中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因素中的兴趣,有一定的联系的指标是组织因素中的培训制度。但培训制度的因子载荷值低于0.5,关联程度较弱,不做陈诉。方差贡献率为5.228%,因子6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排第六的公共因子。称之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因子。

大学生的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因素是偏向于感性化的指标,共同作用于就业选择的影响程度不高。可以看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找工作不一定会依据自己的兴趣,也不太在意找的工作是否体现个人价值,自己是否更愿意为此而奋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更加重视因子1,即薪酬的高低。

(7)因子7,社会因子:与最后一个公共因子有较强的联系的指标是:社会因素中的流行风尚和社会评价,称之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114%,社会因子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排最低的公共因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工作社会评价和社会流行风尚都不太关注,社会因子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程度最低的因子。

总的来说,能力与薪酬匹配是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最重视的因素,其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发展前景也相当看重。个人性格与环境适应性是处于中间的因素,说明在心理素质和工作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大学生仍有上升的空间。而兴趣与自我价值体现不是大学生就业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认知有待提升,对于自己喜欢从事什么工作仍然是较迷茫的状态。高校因素相比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说影响力更高。高校作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起点,影响着大学生的专业对口情况,综合素质的强弱,就业信息的获取等,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时的帮助和关心程度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有待加强。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建议

6.1提高就业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自身能力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程度很高,41.2%和32.4%的人认为能力对就业选择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22.5%的人影响程度一般,仅有3.9%的人认为影响程度在中等以下。而因子分析结果中,能力和薪酬匹配因子是第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大学生认为能力越高,期望的薪酬则会更高。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水平很差以及较差的人分别有5.9%和13.7%,51%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水平,21.6%和7.8%的人认为就业能力较高以及很高。就业能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大学生不到30%,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仍有上升的空间。而有更高的就业能力水平的大学生在就业上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日渐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工作。

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首先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我,可通过一些职业测试量表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人格特征,同时可以通过自我思考,别人的评价或者与同阶段的人群对比,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来了解一个更立体的自我。同时也要了解职业的岗位特性和发展现状。大学生从大一大二开始初步思考和选择职业方向,参加各种校园或社会活动,有利于增长见识和增强自己的实操能力,大三开始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总结自己的问题。第二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发现49%的大学生有过1-2次工作经历,仅有23.5%的大学生有3次及以上工作经历,还有27.5%的大学生没有过工作经历。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增加工作经验,可以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提高人际能力,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同时使自己对就业社会环境政策有深刻的认识。最后是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就业能力来说是重要环节。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要过分悲观,增强自信心。要有积极的求职心态,不要害怕在找工作时吃闭门羹,要客观分析和总结原因,累积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与职位要求的差距,不断完善自我。

6.2调整就业观

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上,经济收入的影响程度最大,与之相比,自我价值实现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低,在因子分析结果上,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因子的贡献率仅5.228%,影响程度是七个因子中排倒数第二,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十分注重经济效益,但忽视了就业是否兴趣导向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在工作环境对就业选择影响程度的调查上,分别有23.5%和50%的人认为工作环境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21.6%的人认为影响程度一般,4.9%的人认为影响较小。在工作强度对就业选择影响程度的调查上,认为影响程度很大的人有19.6%,认为影响程度较大的人有46.1%,认为影响程度一般的有34.3%,没有人认为影响程度较低或没有影响。说明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比较看重的因素。而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得到环境舒适,工作强度较小的工作。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得出,大学生应当从两方面调整就业观。一是适当降低薪酬期望值,更多地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一份更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的工作。由于生存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学生看重的因素会更物质一些。而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应当思考自己在这份工作中,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追求抱负,能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一些成就。同时,考虑自身的社会价值,满足国家社会需求。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想要去一二线城市,忽视中小城市的用工需求,会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在就业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选择,可以实现职业的社会价值,使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我的作用。二是培养自己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提高环境适应力。大学生在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进入工作岗位会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舒适,会产生失落感,这是一些毕业生频繁换工作的原因之一。想要获得更高的报酬,同时意味着承受更高的工作强度,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培养自己敢于吃苦,拼搏的精神。而进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如果工作环境与自己期望的不一样,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要有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6.3关注社会流行趋势

在社会影响因素的调查中,社会流行风尚的影响程度平均值为6.18,影响程度不大,选择影响程度为中等水平的人最多,认为影响很大的人不到10%,有两成的人认为影响较小。在因子分析上,社会因子包括社会评价因素和社会流行风尚因素,而社会因子是七个因子中影响程度最低的因子,说明大学生对社会流行趋势不敏感。

大学生在择业时可以破除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应当多关注社会流行趋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职业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职业应运而生,一些职业渐渐消失。大学生可以关注当下流行的热门职业如自媒体人,网络直播员,互联网工作者等。同时要关注未来职业变化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兴职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电竞行业等,是潜力无穷的新兴行业,选择这些行业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不管社会就业形态怎么改变,我们大学生需要了解到职业变迁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因此要怀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用长远的目光去剖析,要使自己更好地融入XXX,掌握新技能来进行合理地就业。但同时不要盲目跟风,哪个领域热门就跟着加入,使得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供求脱节,加深就业难的困境,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要有人职匹配的意识。

6.4高校改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模式

在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上,专业对口的影响程度排最低,平均值为6.31,影响程度不大。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不一定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因子分析表明,专业对口和专业学习是公共因子,相关性强。说明大学生在学校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影响着大学生是否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平均值为6.07,而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平均值为5.88,满意度都在中等水平左右。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会导致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并且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不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选择。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影响着大学生未来工作选择。高校应当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除了学术性知识教导,还要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训练,同时增设一些课程用于培养大学生在职场中应当具有的就业素质。在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分阶段,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设置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一时,让大学生基本了解专业的情况和基本环境,同时提醒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做好提升自我素质的计划。大二大三深度教导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让他们准确科学地认识自我。大四注重对学生求职能力,求职技巧的培养,并进行就业咨询个性化,辅助有需要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进行合理的决策。

第七章 结论

大学生合理地衡量各个考虑因素,正确地做出就业选择,才能为企业和大学生实现双赢,减少人才的浪费,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本论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个人因素上,大学生个人能力对他们就业选择的影响比兴趣,性格因素大。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通道分别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就业单位选择上第一看重的部分。而家庭因素中,家庭条件比家人意见因素的影响程度要高。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力都比较平均,影响力度均不是很高。

(2)大学生考虑的因素彼此是互有关联的,并且会依据其重要性作用于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通过因子分析的结果得出以下七个组合因子,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是:①能力与薪酬的匹配因子;②职业发展因子;③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情况因子;④性格与环境适应性因子;⑤家庭因子;⑥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因子;⑦社会因子。

(3)通过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具有务实性,主要体现在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在职业选择和就业单位选择上更注重物质的回报。而且会从实际出发,依据自我的能力水平来调整薪酬期望值。二是自我发展意识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不会仅仅关注眼前的效益,会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追求。三是倾向于独立思考,不会完全被父母的意见带着走,有自己的主见,同时不会盲目跟随大流。

(4)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以下不足之处,大学生和外界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大学生要提高就业能力,调整就业观以及关注社会流行趋势,而高校需改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 蔡杰,钱婷.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1):194-198.
  • 张磊,吴利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3):79-81.
  • 李青.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状况及其引导策略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5.
  • 姚冰,彭振芳,朱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6):6-9.
  • 王辉.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36-39.
  • 陈岩.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认知影响因素探究及对策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 杨洋.基于职业自我效能理论的大学生择业倾向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 刘晓宇.工作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财经大学,2017.
  • 刘芳.当代大学生文化资本与就业选择[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 韩翼祥,翁杰,周必彧.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03):63-71.
  •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4(3):111-118.
  • 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验[J].社会,2008(02):162-180.
  • 曾恒.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16-17.
  • 李文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引导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8.
  • 戴贵芬,林明惠.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引导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05):60-64.
  • Crites , John. O . Problem in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J]. Academic Press,1974,4(1).
  • Super, Donald. E., Osborne, W. Larry. Developmental Career Assessment and Counseling: The C-DAC Model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1992,71(1).
  •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江苏:中国矿业大学,2012.
  • 黄振霞,周岚峰.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家庭因素探析-基于福建省六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1):113-116.
  • 梁凯.论性格与职业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14):59-60.

附录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调查问卷

A.您的性别

(1)男 (2)女

B.您的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C.您的工作经历

(1)0次(2)1-2次 (3)3次及以上

D.您会选择到以下哪个城市发展?

(1)一二线城市 (2)三四线城市 (3)都可以

E.在进行就业选择时,请给以下考虑因素的重要程度打分!2-10分表示重要程度由最低到最高。2表示没影响,4表示影响程度较小,6表示影响程度一般,8表示影响程度较大,10表示影响程度很大。

2 4 6 8 10
个人能力
个人兴趣
个人性格
该职业的经济收入
该职业的工作环境
该职业的工作强度
该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
该职业能否实现自我价值
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
用人单位的规模大小
用人单位的薪酬福利
用人单位的培训制度
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2068.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7日
Next 2023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