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旅游风景区,并成为2010年国家旅游局为深度开发X旅华市场,吸引更多X游客访问中国,在X向当地政府团体、旅游业和媒体宣传的黄金经典旅游线路之一。尽管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在全国的同类风景区中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些年,各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为了紧跟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步伐,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这样紧张急促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身心疲惫。因此,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享受青山绿水的自然清新,这样可以摆脱紧张的现实生活和压抑的工作环境,放松身心,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压力。可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研究相对滞后。具体而言,我国84000多座水库所在地大多风景优美,在青山绿水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备旅游开发资源的占80%以上,但己开发的尚不足40%。近几年,水利行业依托水利工程形成了大量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水利旅游工作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水利部已将水利旅游与供水、发电并列为水利经济的三大内容。自2002年水利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评审全国水利风景区,截止2006年12月,获得全国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景区有234个。按照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至2010年,在独具特点的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及其它山水风景资源丰富、特点突出的地区,有重点地兴建一批亲水性强、效益显著的水利风景区,为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科普、文化、教育等提供较为理想的场所。其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达到500家左右。
  长江三峡长期以来就是我国的著名风景区,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竣工,传统的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与核心部分将发生改变,有南北纵深方向扩展(由长江干线扩展至两岸纵深腹地)、东西方向收缩(由重庆——武汉的长线缩短为宜昌——万州)短线的趋势。即使长江三峡在水利风景区的开发、管理、运行方面进行大量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水利风景区运行管理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还存在些许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进行了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1.1.2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以上阶层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假期外出旅游度假,推动中国的旅游业正在稳步发展。出游次数的增加,客流量的增长,使得一般的旅游景点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同质化局限。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以其最具特色的水景观之一,步入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行列,沿岸带拥有的20多个景区、300多处景点,是十分优质的旅游资源景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游览。随着2009年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全面完工,新三峡的旅游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三峡的旅游线路由单一的“水上游”向“水上游”和“陆上游”并存发展,但其旅游发展模式中仍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本文在水利景区开发的一般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思路和对策,同时亦希望此研究能够对其它水利旅游风景区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帮助。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较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但仅局限于对水库旅游的研究。如:徐锐、朱厚生(1983)探讨了水库旅游的开发;许志芳(1995)对水库旅游效益进行了论述[1]。
  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开始对水利旅游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研究,研究我国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特点、资源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发展方向等,研究方法多采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对比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等方法。刘世华、阐文蔚(2002)等提出应重视水利旅游发展与环保、生态恢复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利用要与工程的运行与管理相协调;樊志勇(2003)对水利、水利建设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进行研究[2];吴殿廷(2006)、吕健、毛力(2006)研究分析水利风景区的发展规划、规划的审核与实施等,提出应进行合理的提前规划[3];王会战(2007)结合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分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合理规划、突出资源特色、加强各部门协调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4];钟再群(2007)、陈子年(2008)认识到水利旅游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扩大宣传等进一步促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措施[5]。丁枢(2011)根据资源特性进行分类研究,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模式[6]。廖军华(2010)、张洁、李鹏(2012)探讨水利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资源特征,提出开发管理对策[7]。
  有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对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如:王均兵、刘海东等(2002)以麒麟山风景区为例,提出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与景观设计的结合[8];张斌芳(2005)、黄松(2005)分别以千湖、高坝洲水利风景区为研究背景,提出了水利旅游规划、开发的新思路[9]。阐如良(2006)评价分析长江三峡、清江水利旅游的开发条件,针对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10];田海军(2007)以某一城市的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重点提出要协调好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与景区美化等工作[11];赵彩君(2009)探究讨论宝鸡市的水利旅游发展现状,指出统一规划、合理定位等发展途径[12];尚胜利(2010)实地考察,深入研究了马河水库的资源类型、现状,探讨其开展水利旅游的意义[13];吉婷婷(2011)研究了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非优区,提出强化特色、优势互补、科学规划等发展对策[14];刘希泽(2012)以大运河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开展水利旅游带来的各种成效[15]。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开发的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国,主要是对旅游项目及市场做出评估,而后到了70年代,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出版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技术指导手册——《综合规划》(Integrated planning)和汇集了全球旅游规划调查案例的《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Invento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s),对旅游开发的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16]。
  水体旅游作为国外旅游开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当于我国的水利旅游,其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①水体景观设计的研究:如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 1990)对水体景观设计原理进行了阐述[17]。②滨水地区的旅游开发:滨水开发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8],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X的水滨中心(WAG),日本的水滨研究中心(WARRC)等,此方面的研究也颇为丰富,如Jonathan Barnett(1987)研究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19],Roberson(1995)探讨滨水区开发对城市中心的影响等等。③海洋、海滩的旅游开发:如C.Nelson,R.Morgan.A.T.williams,J.wood(2000)指出旅游、渔业、冒险是海滨地区的三大主要用途等[20]。STEVEN ERLANGER(1995)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贝尔加湖的资源,建立相关水利工程,有利于长远发展[21]。Jenny Crawford(2005)认为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典和拉脱维亚联合建立水利网络这一举措,对水资源传输,发展旅游和乡村土地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2]。Rahm Dianne,Swatuk Larry,Matheny Erica(2006)阐述了作为非洲南部发展较快的国家博茨瓦纳,水资源是本国最重要的资源,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3]。但由于文化传统和政治的束缚,水资源的利用在短期内呈现出效率低下的状况。为此,文章中提出了在博茨瓦纳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政策,阐述了利用水体资源开展旅游的好处。
  1.2.3文献述评
  通过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水库水利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研究范围也较广,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研究现状中有专门针对三峡水利风景区的研究,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鉴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关于三峡水利风景区的研究也处于浅显的层次,未进行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本文结合三峡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构建了三峡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进一步丰富了三峡水利风景区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三峡水利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

  1.3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关于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模型等相关研究文献,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学术著作、期刊,三峡水利风景区官方网站、内部工作资料,浏览相关网站,获得大量相关研究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个案分析法。主要是通过长江三峡水利分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尝试、新探索,即对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进行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指标评价体系等开展分析,并对其作用及意义进行客观评价。
  三、归纳总结法。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和相关书籍和报告等渠道,广泛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和资料,对于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分析和归纳。
  1.3.2论文框架

  第二章三峡水利风景区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2.1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基本概况

  长江三峡以其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成为世界著名的峡谷型观光旅游胜地,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长江三峡地区是长江景观的精华所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处,三峡大坝是5A级旅游景区,还有4A级旅游景区31家,还有数不清的省、地级景区资源。
  2.1.1自然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地质构造复杂而独特,三峡水利风景区特有的碳酸岩组成,形成了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鄂西、渝东地势上同处我国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向长江始入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同属于一个地理单元。由秦岭山脉东延部分,武当山脉、大巴山脉等形成的北部山地和云贵高原延伸部分,齐岳山脉、武陵山脉形成的南部山地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了鄂西、渝东的山地地貌,其间,巫山纵贯南北,长江自西向东依次穿越七耀岳背斜、巫山背斜、黄陵背斜,形成了长江三峡。
  第一,鄂西、渝东均具有名川峡谷多、名山奇峰多、岩溶奇观多等特点。
  第二,长江三峡横跨鄂西、渝东,在旅游资源上存在“边界共生”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鄂西、渝东由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联系贯通,并与众多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联结,呈网络辐射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域。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长江三峡沿线的水位即将上升到175米,这将对三峡旅游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在空间布局上产生极大影响,使得鄂西、渝东在时空上具有规模且不可分割的联系。
  2.1.2人文旅游资源
  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诞生的发源地,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1985年,中国科学院与重庆自然科学馆的专家们在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洞,发现了亚洲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距今有201-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化石,证明了长江峡谷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此外,这里还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巴渝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融区。以丰都县烟墩堡遗址、桂花村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和以先巴文明、井盐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巴蔓子墓、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遗址等均反映了三峡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鄂西和渝东地区在民族构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风格等地域文化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其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风情浓郁的特点,许多人文景观形成规模且在文化内涵上具有连续性,鄂西、渝东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必要性和潜在性。
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2.1.3旅游线路
  水利风景区蓄水后,由于长江干支流通航能力的增强,以及水利风景区水陆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的形成,以往乘船东下过三峡的传统旅游线路将出现新组合,由单调变得丰富多彩,为游客由过境型旅游向滞留型旅游的转变提供了条件。例如:大宁河等长江支流水位抬高后,游客可以改乘舒适安全的大型游船游览小三峡,还可以直接进入小小三峡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探险。神女峰陆路观光旅游线的开通,可以使游客在近处一睹神女风采。水位抬高后,游船可把旅游者带至原先猿猴难攀援的峡谷新景,游客可以从九盘河溯流而上游览天坑地缝,也可以由奉节公路至景区。在长江三峡旅游短线上,将催生出新的旅游线路组合,形成若干旅游“金三角”环线和旅游专线。在秭归与巴东一段,会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旅游“金三角”环线,两处古朴自然的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架、神农溪和三峡大坝这一宏伟工程可形成一个大三角形的旅游线路,秭归-兴山-巴东形成一个小三角形的旅游环线,还有巫峡-巫山-奉节旅游“金三角”环线、丰都-涪陵-武隆三角旅游环线等。新形成的精品旅游专线包括小小三峡漂流旅游线、天坑地缝旅游线以及三峡大坝、葛州坝与西陵峡形成的两坝一峡旅游线等。
  2.1.4性质和形象定位
  区域旅游发展性质和定位包含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和环境定位。结合大三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特点,其定位如下。
  一、构建区域经济特色支柱产业
  重庆和湖北都将三峡旅游区定位为特色经济走廊和生态功能保护区。这里的特色包含三个层面。一为城乡统筹特色。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积极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所作的有力探索,旅游产业的劳动密集性和较低的技术含量可以解决水利风景区居民就业问题,同时,城市居民到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带来大量的资金信息也为拉动区域经济提供了可能,因此统筹城乡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其特色之一。二是生态环保特色。相对与其它产业而言,旅游业属于低污染低碳节能精神产品生产型产业。三是特殊产业政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具有外在硬性规定的区域,三峡区域旅游产业政策需要比其它地区更为特殊化,可以参考海南国际旅游岛产业政策来推动三峡旅游发展。
  二、构建国际化游船旅游目的地
  作为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大江大湖大峡谷的大型旅游区,资源特色需要特色化体验方式。国内外内河游船旅游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三峡旅游提供一个范本,建设主题多样、档次多元的内河内湖国际化游船旅游目的地是三峡旅游特色所在。高层次追求豪华邮轮度假加游艇俱乐部模式;中档次定位为星级游船休闲加主题旅游船模式;普通型沿袭普通游船观光加大众娱乐船模式。
  三、构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三峡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包含五个方面。一是景观生态化。结合绿化长江·重庆行动,进行三峡旅游景观的绿化、美化工程;结合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灾害旅游生态化治理。二是服务生态化。即旅游服务方式和流程设计考虑本地化取材,节能环保、循环利用。三是旅游方式生态化,即旅游者旅游体验方式设计生态化。如徒步探险、竹筏漂流等。四是旅游产业生态化。在旅游三大产业部门中,酒店和旅游交通是相对污染较重行业,因此酒店采用中水系统,旅游交通采用低碳动力系统尤其必要。五是生态旅游产业政策。XX需要在融资、税收等大力扶持采用生态运作的旅游企业,积极引导旅游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改造。
  四、开发管理阶段与目标
  近期目标为:使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成为三峡水利风景区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远期目标为:将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培育成为区域支柱产业。
  “1112”总体布局:即“一轴一核一线两地”,形成“一轴贯通,中心开花,一线联动,两地支撑”格局。“一轴”:长江黄金旅游线;“一核”:三峡旅游发展重心和核心——“巫山—奉节—巫溪”金三角旅游区;“一线”:“三峡腹地”陆路旅游线;“两地”:三峡旅游发展依托地——重庆主城区,新三峡旅游发展集散地——万州区。
  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以科学考察、溶洞探险为辅助能;本区可细分为丰都旅游区(以鬼城名山文化旅游为主题)、涪陵旅游区(以点易文化、白鹤梁水下碑林、易理文哲、巴人墓葬考察为主题)、芙蓉洞旅游区(以险奇峻秀的自然风光和南方高山草原观光为主题)、万县旅游区(以科学考察、探险猎奇为主题)。此外还有各种自然生态景观,如神农溪漂流、巫峡神女奇峰、巫山云雨、巫峡寄情、汉墓群落、大宁河滴翠猿峡、大昌古镇、巴人悬棺、小小三峡漂流;以峡谷探险漂流为主导功能,以观光、科学考察旅游为辅助功能。
  此外还有四带:即赤水河旅游辐射带、乌江-梵净山旅游辐射带、清江旅游辐射带和湘西—张家界旅游关联带,这是三峡区域辐射区的子区域。在大的区域分可分为大三峡及周边圈层、国内圈层、国际圈层四级。周边圈层东联宜昌,南联贵州,西联泸州,北联安康;国内圈层东联上海带华东,南连香港带华南,西连成都带云贵,北联西安带华北。国际圈层东联日韩,南联新马泰,西联欧美,北联俄罗斯。

  2.2旅游业开发现状

  2.2.1游客现状
  近年来,长江三峡旅游区各地旅游增长均出现稳步增长高速发展的趋势,这跟经济的发展及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均息息相关。研究区域各地游客增长超过20%(如表2-3所示)。其中,武隆县因其原本优良的旅游资源,逐步优越的交通区位,完整的营销宣传,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异军突起,旅游也达到空前的发展速度,三年以来游客数增长率平均超过40%。
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发展迅猛,宜昌圈层扩展能力明显加强,水利风景区的重要城市万州地区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较慢,2010年之后与宜昌相比其发展速度差距较大,渐渐拉开了距离(如图2-1所示)。
  2.2.2景区交通现状
  目前,景区呈现水陆空立体式全面发展演变的特点,高速公路方面:2009年12月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武隆至黔江段正式开通,2010年9月,全长156公里的黔江至秀山段正式通车,渝湘高速重庆段归属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茂名高速公路G65(简称包茂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规划的第7纵线,也是重庆市规划的“二环八射”主骨架高速公路网中重要的射线之一,起点位于秀山县洪安镇(与湖南省境内的包茂高速相接),止点在巴南区界石镇,与已通车的渝黔高速相接。从湖南往重庆主城方向,路线先后经过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南川、巴南。从主城开车到彭水只要2小时,到黔江2个半小时,到酉阳3小时,到秀山4小时。2012年3月,湖南吉首——茶洞正式建成通车,这标志着全长848多公里的渝湘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至此,,重庆主城到湖南长沙的时空距离缩短为8个小时车程。
  沪蓉高速(G42)云阳至巫山段,2010年9月通车,全长151.99公里,重庆到奉节巫山只要4个多小时,宜巴段(宜昌——巴东)于2012年9月30日通车。2013年年底沪蓉高速公路三峡段将全线通车。利川——万州高速公路,将成为沪蓉高速和沪渝高速之外的连接渝鄂高速公路的第三通道。重庆万州至湖北利川高速公路项目长51.9公里,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届时,万州自驾到利川只要40分钟。本阶段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布局呈现出“两极稳定,多圈层、多中心共生”的新格局。

  2.3管理现状

  2.3.1环境资源管理
  一、水利风景区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对水利风景区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水利风景区山地立体管理模式。水利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经济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水利风景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补偿区。水利风景区人口压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压力给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施加了双重负担,只有给予水利风景区注入一定经济活力即生态经济补偿,才能适当缓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尽快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根据水利风景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选取合理的安全诊断指标,确定预警系统的安全等级标准,定期对各类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水利风景区划分不同的地域单元,通过诊断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各单元的安全等级。水利风景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整个三峡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水利风景区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相关决策依据。
  三、建立三峡经济区绿色GDP核算体系
  各农业生产部门、工矿企业、各种经济开发项目应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经济核算,将他们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耗纳入国民经济的独立核算体系,体现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
  四、倡导各产业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
  提倡高效绿色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移民,加强三峡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安全性薄弱的地区实施生态的恢复与重建。避免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避免诱发重大的生态灾难。
  五、建立水利风景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
  为了明确不同部门、地区对应水利风景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在各流域单元分设生态监测点,定期进行生态安全监测、汇报和地区的气象、水文、水质、地质灾害频度,植被和土地覆盖变化以及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资料,使三峡管理部门充分、及时掌握各地区的资源变化情况,对破坏生态安全的因素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减少地质灾害和环境破坏等不安全生态因素对水利风景区生态安全体系的威胁和经济损失。
  六、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自救
  在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自救方面,我们需要做到以下3点:(1)对水利风景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和防灾自救的生态安全意识。(2)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减灾自救的工程设施建设,依靠科技减灾。(3)进一步发挥减灾保险业的作用,针对水利风景区地质灾害频繁的特点,选择生态安全等级较低的地区开设减灾保险项目。同时,设立水利风景区生态安全基金,使重庆三峡经济区减灾重点突出,实现有效减灾。
  2.3.2旅游管理
  长期以来,三峡旅游管理的不力是造成三峡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三峡航道既是内河航运通道,又是旅游通道游船经营往往受航运部门、海事局、环保局、旅游局、卫生、消防等部门的多重管理,各部门标准不一,职能重复,往往使游船企业发展不堪重负,严重阻碍了游船业自身建设,不利于服务质量提高。类似游船业的苦恼在三峡各景区、景点也存在。这样的多重管理既加重了企业管理负担,也不利于对企业质量的监控,还可能形成管理标准的不一致,或政策的空白,不利于旅游企业全面质量建设。
  在统一旅游管理上,可采取如下对策:
  1、组建三峡区域内旅游行业管理最高机构——长江三峡旅游管理委员会
  代表国家,站在区域旅游整体利益的角度对三峡旅游行业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对内实行行业管理的各项职能,对外向国家、地方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进行工作交流和协调。这样就能实现三峡区域旅游企业统一标准的行业管理,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提高管理质量。
  这种理想中的统一的管理机构还有待于多方面条件的成熟,才能现实。目前只能维持现有的管理体系,只是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有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加强旅游执法合作机制
  目前,鄂、渝两省市的旅游执法合作进入实施阶段。2005年两地执法、质监部门等管理部门组成的联合旅游执法队伍共同对三峡沿线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行为进行了大检查,有力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另外,两地还建立了跨区游客投诉“首接制”,旅游质监部门受理投诉收集的证据和材料互为有效,结束了以往行政分割造成的旅游投诉异地取证的麻烦。现在一般的旅游质量投诉在两小时内就可以得到处理,有效维护了游客利益,有力打击了旅游经营中的不法行为。
  以上都是鄂、渝建立旅游合作机制以来做的有益的工作,这些工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也让人们看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希望和前景。今后要让三峡旅游执法合作制度化、深入化,建立统一的旅游质量管理网络,对三峡区域旅游质量管理信息实现网上互动交流。
  3、统一旅游服务标准、质量标准
  建立三峡区域旅游统一服务标准、质量标准,利于形成特色的旅游企业识别系统,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例如可设计统一的三峡旅游服务标识,便于游客识别;制作统一的工作服;使用统一的行业用语等,这些统一的视觉、行为识别系统很容易在游客心目中形成鲜明的三峡旅游形象。这些统一的服务标准本身就是三峡旅游品牌的一部分。另外,鄂、渝两省市正积极开通“绿色旅游通道”,尽快实行“一票制”,建立旅游结算一体化系统。推进三峡沿线、港务、港监等部门,统一服务和收费标准。这些都将大大方便游客出行,也有利于实现高效的管理。
  4、统一导游词
  编写三峡旅游统一的导游词,有利于规范三峡区域导游的服务,提高导游解说水平,使游客享受高质量的导游服务,让游客真正了解三峡景观的内涵,享受高水平的审美体验。同时,统一的导游词也便于异地导游了解本地景区情况,有利于取消地陪制。
  5、取消地陪制,取消异地车辆不准进入的限制
  旅游行业的地陪制、限制外地车辆进入本身就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作法,不利于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游客造成不便。现在在鄂渝两省市的旅游合作协议中以及各种旅游合作共识中都把取消地陪及取消异地车辆限制作为制度定下来,充分表明取消两项不合理制度的必要性。但取消地陪制的实施有待于导游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才能实现。
  6、加强法规建设
  目前三峡旅游市场管理的乏力也是旅游业法规的不健全造成的。除《旅行社管理条例》等一般性管理条例外,对旅游企业的市场准入、退出缺乏约束,不利于形成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为了打破对资源的垄断,加强卖方市场的竞争,提高旅游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应加强旅游业法规建设,以完善的市场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减少不正当竞争,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样才能繁荣旅游经营市场,才能更有效地管理企业行为,促进三峡区域旅游向前发展。
  鄂渝两省市联手建立的跨区域旅游服务投诉首接责任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3.3安全应急管理
  首先,旅行社安全管理,在组织机构方面,大、中等旅行社一般都设有安全管理部门或者人员,但从业者多为兼职。小型旅行社安全意识较差,一般不考虑设立安全管理部门或者安排人员负责。在线路开发方面,沿海旅行社在设计线路时考虑到安全问题,会把危险区域排除。许多从事海洋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往往采取比较保守的安全保障方式。如:尽量少让或不让内地游客吃海鲜。再如:许多旅行社为避免海水浴带来的安全事故,会阻止游客下水游憩。在行业监督上,行政机关除了采取法规约束旅行社的行为之外,也常常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旅行社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例如:浙江省玉环县为加强旅行社安全管理,确保旅行社行业安全运行,旅游局举办了针对旅行社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要求旅行社工作人员上岗不仅要持有专业证书,还要持有“安全合格证”。并加强对旅行社人员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在导游管理方面,旅行社在导游的知识培训时往往会涉及安全问题。导游在海洋旅游安全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导游在带团时对安全注意事项的提醒给旅游者自身安全防护以指导。另外,旅行社被强制购买旅行社责任险,但有时也会为旅游者代买人身意外伤害险。许多旅行社网站上会有“旅游常识”一栏,为游客讲解安全基础知识。
  其次,水面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游艇。随着旅游者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展游艇活动,许多人购买私家游艇,新现游艇经济。游艇是种新生事物,需要熟练的安全操作技巧、养护及停靠。而游艇俱乐部的出现为海上游乐提供全套服务,保证游客安全。个体经营旅游船舶。个体经营旅游船舶是指个体旅游从业者购买船舶从事海洋旅游的交通运输工作,是海洋旅游交通工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船舶往往配备简单的安全设施设备,有些业主无证经营,为了经济利益,出现超载现象,给游客安全带来隐患。从事休闲渔业的渔船大多属于个体经营旅游船舶范畴,虽然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其监督检查,许多船舶也按照船舶运输管理条例的安全设施进行配备,但是也有许多非法渔船载客出海,发生安全事故。
  再次,景区安全管理现状。海洋旅游景区主要是指海滨城市陆域景区、海域景区及海岛旅游区。海滨陆域景区和普通陆地景区一样,安全设施设备较为完备,安全管理较为到位,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海域旅游景区与陆地旅游景区不同,它是海洋旅游安全事故多发环节,一方面与景区的自身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安全管理上的不到位也有重大的关系。海域景区往往不是采取封闭式的管理,而且大多是公益性质的景区,游客数量多,监控的难度大,且安全设施设备设置不便,往往安全隐患较大;海岛旅游区的安全管理的难度更大。这与海岛的经济条件及医疗卫生条件等设施设备较为落后有关。从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海洋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开发建设上,中国海洋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受到一定的重视,在编制旅游规划时要求将安全设施的建设编入。此外,许多海滨地区建设了安全急救设施、医疗机构及相关的安全指示标志,但不够完善;海岛上的安全卫生设施也逐渐完善,但是仍然比较落后。在经营管理上,海域景区安全管理主要集中体现在海域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其他部门的管理较少,难以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2.3.4营销管理
  在形象定位上实施水电文化战略。旅游形象是某个区域内各种旅游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著名的旅游胜地都凭借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吸引大量的游客。长江三峡·清江“两江五坝五库”区域特色鲜明的水电文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定位水电文化,塑造“世界最大的水电旅游胜地”形象,是该区域形成整体旅游优势的必然选择。
  在资源开发上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开发优势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名牌产品,是一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鄂西开发水利旅游资源,应围绕主题形象定位,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开发并推出三峡大坝工程旅游、葛洲坝都市景观游、高坝洲水色风情休闲游、隔河岩土家风情体验游、水布垭生态度假游等精品产品和线路,增强鄂西水利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企业培植上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和产业要素,做大做强旅游业,避免因企业“小散弱差”造成资源破坏浪费、市场低价竞争、形象分割弱化、效益整体下滑等现象发生。为此,地方要依托和支持长江三峡旅游公司、葛洲坝旅游集团公司、清江旅游开发公司发展水利旅游,并对地方弱小旅游企业进行收购,形成集团化整体开发优势。
  在区域联动上实施三峡带清江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联动,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在鄂西“两江五坝五库”区域中,长江三峡是成熟的王牌产品,而清江是后发优势的旅游产品,二者不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而且存在着较强的旅游互补性和联动性,清江是长江三峡旅游的辐射带。因此,借助长江三峡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实施三峡带清江联动发展战略,是促进鄂西水利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

  第三章三峡水利风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水上游览旅游产品问题

  首先,水上游览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三峡成库后,可形成1100km²的水面,是开展众多水上运动的极佳场所。如三峡库区流域面积大于50km²的较大河流有550多条,其中神农溪、大宁河、马渡河、香溪、芙蓉江、平河、龙河等河流,由于两岸植被保护较好,原始性较强,因而可开发成为漂流旅游产品。此外,还可开展水上快艇、水上摩托、水上降落伞等系列水上游乐活动。然而,从三峡目前的开发现状来看,三峡仅仅进行了水面游览、游艇的开发,尚且未进行其他水上运动产品的开发,可见,三峡库区尚未对水上游览旅游产品进行全面开发。
  其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资源。因此,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时,应尽量保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真实性和民族性,要做到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然而湘西地区在经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体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旅游经营者不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服务质量上做文章,反而盲目移植,打起价格战。另外,在做产品开发时,缺乏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的专项旅游项目。专项旅游项目要求按照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及其兴趣爱好等分成若干目标市场,并按照细分的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经营精品线路和精品节目展品,但湘西旅游经营者在盲目的发展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做法。在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的支配下,不仅导致了民俗文化资源的滥用,而且还破坏了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严重威胁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湘西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直接的旅游经济效益,无视文化生态环境,采取过度开发,甚至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具体表现就是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疯狂开发的行为,在一些旅游地区已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古朴民风,反而表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比如凤凰虹桥下的老街,餐馆林立,油烟滚滚,污水遍地。王村古镇不少纯粹为旅游而兴建的仿古吊脚楼,也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成了购物商场。

  3.2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问题

  建设好“三峡文化长廊”是开发三峡旅游区的一个关键点,而像丰都鬼城这样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和发展,又在上述文化长廊的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鬼城文化”作为历史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特殊性,如果定位不当,就会变成弘扬“迷信”。
  目前最主要的存在问题是没有处理好文化内涵开发和追求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忽视文化内涵的深层开发和适当利用,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丰都相关部门对于鬼城文化的正面宣传不够重视,再加上刻意使用声光工具辅助各种鬼怪雕塑,营造神秘恐怖感受,从而导致鬼城民俗旅游产品陈旧粗糙,没有艺术文化美感,相反给游客另类的联想。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三峡旅游区其他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中。
  另外丰都鬼城景区额外消费条目众多,管理不规范,甚至有一些是景区设置的消费陷阱。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在丰都鬼城的各个庙堂殿宇中,有工作人员哄骗游客进行“抽签”、“算命”、“请香”,有些游客不明就里,事后才知此类项目消费金额之大,因此破坏了鬼城景区在游客心里的神圣威严的形象。更有新建宫殿由于规划的失误,硬是建起索道,蒙骗游客消费,而不告知另有出口通道,令人失望。

  3.3水体景观的营造问题

  水是流动的,有生命的,流动的活水带给空间一种灵气和活力(见图4-7)。对于水体景观进行营造,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水系线形,因为未经或很少经人触碰的大自然,具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人文景观的古朴性。要注意保障水体的循环,切忌死水,活的水能够传承大自然的生态特性,维持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
  水体本身就是曲折蜿蜒的,这样的水才具有生气,对水体的景观营造,特别是人工河流、人工湖等人工水体景观要尽量接近自然水体的形式(见图4-8),甚至是仿自然水系而建。在河流需要转折的地方,要尽量弯曲,可以多弯曲几次,这样在形式上也美观。驳岸的设计要确保它的自然弯曲形态和亲水特性。人们可以在河边垂钓、观赏,还可以根据环境和地域特色建造一些桥、廊、亭等景观设施,为游人和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活动空间。

  3.4古镇风貌旅游产品问题

  三峡大坝的蓄水,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昌古镇将于历史变革后涅槃新生,所有居民都搬迁到新城,古镇的砖瓦原样运输到新址复建,人们试图想把历史文化遗产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对于古镇文化旅游产品,最有价值的是长久以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罕见古代文物遗迹。复建的大昌古镇虽然在外在形式上都与原来相差无几,但是历经千百年不断积累才形成的历史传统却迁移不了。现如今新城和古镇相并存一地,形成对比。复制在古镇的丁字街里已没有居民居住,变成了商铺一条街,而且大部分都没有开张,只是在门口挂着帆旗和招牌,但实际上形同虚设,整体环境萧条。那些开着的商铺大部分经营的又都是同种商品,同构替代性很强,没有竞争优势。古镇内游客真正驻足品味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到此一游或是买点纪念品而已,并不能从古老建筑中体味到其中凝聚的文化内涵。
  毋庸置疑,大昌的历史文化是动态连续、不断创造的过程,从古至今,在人们心中仍然是存活的文化观念。迁移后大昌古镇离开原来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但却很难再完整重现其原汁原味的面貌,只是一个“标本”,供游客瞻仰,大昌已延续千百年的传统聚居形态和地方建筑文化将不再存在。如何挖掘深层文化内涵,加大开发力度,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旅游者真正领悟到其中的韵味,将是所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课题。

  3.5水电工程观光旅游产品品牌竞争问题

  三峡大坝以水电文化为特色,以世界第一水利工程大坝为吸引物,集观光、游览、科普、游憩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一直以来,三峡大坝的旅游产品开发都立足水路转换枢纽优势,丰富游览内容和产品类型、增加体验性和改善休憩环境,形成以水电文化中心,内外协调、内容丰富、功能配套的国际一流的旅游产品。近几年旅游迅猛发展,产品体系日益完善。
  现阶段三峡大坝旅游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附近的重庆、万州竞相抢注三峡旅游品牌,这对三峡大坝旅游业的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品牌的流失会使三峡大坝旅游发展滞后,如不加快发展必将对未来的旅游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三峡大坝旅游产品与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快速增长的游客数量不相适应,如不改变现有旅游产品质量,游客将逐渐流失,不能够健康永续发展。
  三、坝区内旅游产品与旅游设施有待于建设与改善,旅游区内和周边旅游环境急需改造。
  四、现有不规范的旅游管理和快速发展的三峡大坝旅游业之间有较大的矛盾,如旅游开发和经营主体地位的不明确等,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峡坝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接待服务设施没有形成层次清晰地网络,没有满足普通大众游客住宿需求的经济适用旅馆、高档旅游消费需求的别墅度假区以及咨询、换汇、商务会议等服务设施和场所。

  第四章国内其他水利风景区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4.1国内典型滨水景区开发与管理案例

  4.1.1千岛湖水利风景区开发情况
  千岛湖位于中国浙江淳安县境内它是xxxx首批公布的44处国家级风景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它是1959年为建造新安江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拥有448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已达81%,茂密的森林净化了千岛湖的大气环境,空气十分洁净。千岛湖水域面积57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4米,透明度可达7米,属国家一级水体,不经任何处理即可达饮用水标准。
  4.1.2千岛湖水利风景区开发案例启示
  千岛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千岛湖湖泊旅游发展模式”,即从过去的纯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快速转变。这种发展模式也因此使得千岛湖成为国内湖泊旅游度假的领头羊。它具有如水上摩托车(自行车)、豪华游艇、兜风快艇、皮华艇、潜水、钓鱼等中国最多的水上游乐项目,有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造的高档高尔夫会所,有依山临湖、寻根探源农夫山泉生产基地。北京达沃斯颠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对千岛湖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总结和提炼为“四个坚持”:
  一、坚持XX主导
  XX主导是千岛湖旅游二十多年来成功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资源性旅游的必然规律。结合千岛湖实际,XX着力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主控核心资源。千岛湖旅游是整体性旅游,核心在山水,其风景资源属国家所有,县委县XX控制对景区资源的开发、管理和经营权限,确保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相结合,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利用;二、主打旅游品牌。旅游是一个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经济产业,县委县XX明确把旅游作为淳安的主导产业,旅游是淳安对外开放的金名片,是淳安的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因此淳安县在经济发展中高举旅游牌,以通过旅游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三、主建基础设施。XX投入巨资建设千岛湖旅游的高等级公路、旅游码头、停车场、休闲购物街等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旅游发展所需的硬件环境;四、主抓旅游秩序。XX为改善旅游软环境,倡导善待外来游客,专门成立公安、海事、工商、物价、卫生、旅游等六部门联合办公的景区综合管理处,着力抓好景区的旅游秩序管理,提升服务外来游客的能力。
  二、坚持举牌经营
  品牌建设是千岛湖旅游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千岛湖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旅游景区如何打造以游客为本的品牌形象,以个性化的主题活动来吸引广大游客,这是中国旅游业成功发展的核心所在。淳安县对品牌孜孜不倦的塑造和提升使得“千岛湖”品牌已经成为淳安人民最宝贵、最重要的财富。一是高投入打造品牌。近年来,淳安每年都有上千万元的宣传促销经费,用于品牌打造的广告宣传、活动促销、媒体公关、节庆促销等,从最初的宣传口号征集到投入巨资摄制高品位的电视形象广告片,从“千岛碧水画中游”的深入人心到“秀水千岛湖,休闲好去处”的蜚声海内外,都离不开强劲的宣传促销。二是强力度呵护品牌。淳安县是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单位,非常重视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在通过加大旅游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查处欺客骗客、高价宰客等行为的同时,举办各种争创活动,规范服务行为,打造诚信和谐景区,切实维护旅游品牌。三是最有效利用品牌。充分发挥好千岛湖品牌的带动作用和延伸作用,可带动工农业产品的升值,目前,千岛湖鱼头、千岛湖啤酒、千岛湖茶叶、千岛湖饮用水、千岛湖蚕茧都已成为省市乃至国家著名品牌。利用和呵护好千岛湖品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维护淳安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
  三、坚持项目带动
  项目推动始终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后劲所在。实践证明加强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能极大地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综合效益。连年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千岛湖对旅游项目建设的引进、建设。从初期的景点开发建设,到现在的大企业、名集团、大项目纷纷抢摊千岛湖,无不是一个个大型的旅游精品项目,在推动着旅游业的一次次腾飞。90年代末,一场轰轰烈烈的千岛湖景点革命,让千岛湖以一个高品位、高档次的全新面貌进入新世纪。近年来,通过有效运作、强强联合,开元度假村、天清岛大酒店、海外海大酒店、伯爵号游轮等一大批高星级的度假酒店在千岛湖落户,掀起了滨湖度假酒店建设的热潮。梅峰、黄山尖、五龙岛等也成为千岛湖景区的旅游精品景点。目前,羡山旅游度假中心、小金山度假村、新概念旅游项目、润和度假村、水上不夜城、游艇俱乐部等大项目也正在建设中,它们的建成开业将会使千岛湖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度假酒店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胜地。2004年启动的游船改造工程,进程快、力度大、成效好,极大提升了多年来千岛湖旅游的游船档次和品位。
  四、坚持优化环境
  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最大的品牌。旅游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环境的竞争。千岛湖在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XX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工程,要求全县人民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极力呵护好千岛湖这一湖秀水,事实上千岛湖的旅游发展了,水质不但没变坏反而变得更好了。环境的保护使千岛湖获得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淳安县委县XX还十分注重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方面都取得了全新的发展。在千岛湖大桥开通之后,2006年淳安人民期盼已久的杭千高速建成通车,投资1.5亿元的新旅游码头建成开业,2007年千岛湖湖区观光景点的全面改造提升工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这些都极大的改善千岛湖旅游环境。此外,近年来千岛湖还着力加强政策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逐步形成了XX重视旅游,部门支持旅游,社会关心旅游,企业服务游客、市民善待游客的合力兴旅的氛围。

  4.2黑龙江四丰山水利风景区

  4.2.1景区概况
  地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四丰山水利风景区是典型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佳木斯是我国最东端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东极”,素有“东方第一城”之称。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隔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相望,边境线长达580km。四丰山风景区位于佳市城区西南部,与城区接壤,距市中心6km,是依托水库发展而成的水利风景区。水库水岸线长度2400m,平均湖深3.5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88km2,年均来水量2000万m3,最大库容为1274万m3,水面面积260 hm2。四丰山水库是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天然旅游胜地,此水库是黑龙江省建国以后兴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唯一一座位于城区的重点中型水库,被形象的誉为“佳市头顶的一盆水”。
  4.2.2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在当地XX部门的帮助与引导下,笔者所在的规划组首先组织多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四丰山水库库区周边的水利风景资源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并对水利风景资源开展了客观、科学、全面、概括的调查,并根据资源评价表分类依次进行评分。景区主要资源及评价见(表5-1):
  评分价值评价内容评价评价指标及分值评分
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根据表中的评分,得出景区内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景观等观赏价值较高,有着较强的资源组合度,同时景区鉴于其独特的赫哲族文化以及急剧寒带气候特性,获得了较高的特色附加分,但景区的地文景观、工程景观等观赏价值则偏低,游憩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也较为一般(表5-1)。
  基于以上资源现状,综合分析得出景区水利风景资源较为单薄,对库区的发展带对力不足。因此应深入挖掘当地的地脉文化,创造景区特色来弥补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不足的劣势,以增强库区的水利风景吸引力,带动库区的发展。
  4.2.2黑龙江四丰山水利风景区经营管理
  一、投融资渠道
  四丰山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建设是集休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在完成景区项目建设后,相应的水、土资源的利用都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其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项目可利用市场机制,引进外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途径、多形式地投资建设。
  二、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在确保水利资源统一管理的条件下,从共赢思想出发,将水利风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当分离,对有形和无形国有资产合理评估,实行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运营模式,确保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三、监督机制
  形成以佳木斯水利局为主的景区监督主体,负责对库区开发建设中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与治理,同时做好到景区开发建设的总体指导与把控,切实保障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的有效保护。

  第五章三峡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

  5.1现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5.1.1我国国家水利景区的评价标准
  一、工程景观: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规模(水利工程分等指标见附录A);工程具有建筑艺术效果,有可观赏性;在同类工程中具有代表性。
  二、水域区景观:水面面积较大;水域区地形、地貌及区内景象变化多样;水体类型变化较多,具有可观赏性。
  三、生态景观:自然生态资源保持完整,观赏性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水生物、动植物种类繁多或珍稀度高、规模大;地文景观丰富。
  四、文化景观:历史遗迹、纪念物文化价值高,历史传说、民俗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特色鲜明;科学、文化教育馆(园)文化品位及科技含量高。
  五、各景观的组合效应:风景资源间组合效果好,相互烘托,景观和谐、优美,形成一定特色和风格。
  六、景观的独特性:某一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价值极高、观赏性极强。
  5.1.2我国旅游风景区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所提出的评价体系框架是基于对2004年水利部颁布的《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总结出的我国现行的旅游风景区评价指标体系。
  一、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框架、层次与指标
  二、评价指标设置及释义
  1.预评价
  预评价内容全部为增设内容,目的是增加一票否决指标,以促进各地采取措施规避指标,从而促进水利风景区建设。
  (1)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水利风景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水利工程安全、水生态安全、游人安全、职工生产生活安全是水利风景区工作开展的前提,水利风景区应杜绝安全隐患问题。
  (2)工程管理水平低的:工程管理水平高低是水利工程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十分有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工程管理水平不高会使景区在安全、景观、品味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
  (3)景区管理权属不清的:景区管理涉及诸多方面,权、责、利不清现象比较普遍,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出了问题相互推诿,不利于景区长效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景区范围未进行划界的:管理范围的确定是景区管理的根本,景区范围明确、无争议是实现长效管理的基础,必须在景区设立之初予以明确。
  (5)主要水体水质低于三类的:水体是景观构建的要素之一,水质的好坏是景区品位的关键,以水为主体的水利风景区,必然对水质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此处以三类水体作为最低标准,同时对水质做出硬性要求,有利于地方XX采取措施改善水质以达到申报要求。
  (6)水利工程未通过竣工验收的: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是水利工程各项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未通过竣工验收的水利工程不具备建设水利风景区的条件。
  (7)未按照要求提供完整申报材料或申报材料质量不高的:申报材料的编写水平体现了景区申报单位的重视程度和综合水平,也是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了解景区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要求景区申报单位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景区申报材料。
  (8)景区水体不符合水利功能区划要求的:目前,xxxx已批复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环保部拟定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水利风景区内涉水旅游项目的开展应符合各地水功能区划要求,与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持高度一致。
  (9)景区建设还处在规划阶段或完成度不到80%的:为了杜绝景区先申报后建设现象,增设此项评价内容,进一步提高水利风景区质量的要求。
  (10)景区内居民生产、生活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对污染源进行控制是保证水体质量和水资源安全的根本,应设置该项指标促使各地解决这一问题。
  (11)景区内标识系统未体现水利风景区或者不以体现水利风景区为主:我国风景区类型较多,不同类型景区交叉现象比较普遍,此条为拥有多块牌子的景区设置,标识系统是游人大量接触,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设施,一些景区以水为主体,但是建设标识系统的过程中并未体现水利风景区,以此条指标促使相关景区标识系统加强对水利风景区的体现。
  2.资源价值评价
  调整后的资源价值评价内容涵盖了原标准的风景资源评价、环境保护质量评价两项评价内容的全部指标,并增加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二级评价项目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原评价标准中的“风景资源评价”改为“观赏价值”。
  (1)工程景观观赏性:水利工程是人类社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程设施,宏伟的大坝如三峡工程,巧妙的设计如都江堰,深厚的文化如灵渠,生态化的堤防如洪泽湖大堤等等,这些工程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前提下,也形成了独特的工程景观,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水文景观观赏性是水利风景区核心景观,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水景是景观设计中最富有魅力的要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性,使环境与人类更加接近,是景观的来源。
  (3)将原标准中的生物景观评价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离出植被观赏性指标,目的在于评价涉水区域植被景观条件,原标准中的生物多样性及珍惜度指标放到生态价值与科学价值中。
  (4)地质、地形、地貌观赏性指其美感度,属于保留项目,内容没有变化。
  (5)岸线景观:滨水区域是重要的景观节点,也是亲水活动的重要场所,岸线景观建设作为湖库环境的有效手段,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人们的视觉享受,更应该担负起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延续历史文化的重任,并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有必要增设其评价内容。
  (6)人文景观:水利风景区依托于江河湖库建设,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天性,孕育山水之间的人文景观更显生动,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7)景观组合度属于保留项目,内容没有变化。
  (8)生物体量属于保留项目,内容没有变化。
  (9)雨洪利用:雨洪利用是变洪水为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改善地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蓄滞洪区、湿地建设、河道设计、生态护坡等是雨洪利用的重要工程措施,也都与水利风景区建设高度相关,因此有必要设置这一评价内容。
  (10)生物多样性属于保留项目,对其进行评价参考的是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中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结构的阐述。
  (11)功能作用是指水利风景区通过增加水面与绿地,具备的防风、固沙、降噪、调节气候等功能作用效益,这与改善人居环境直接相关,有必要设置为评价内容。
  (12)水岸边界形式:水岸边界是水生生物系统与陆生生物系统的重要过渡带,护岸与堤防的形式对于水岸生境的保护,维护河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设置此评价内容的作用就是鼓励生态护岸、生态堤防的建设。
  (13)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增设指标,是说明景区建设各项活动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参考《中国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5005-1999)。
  (14)在对水质进行一票否定指标设定后,进一步对水质提出具体评价指标,将I类、II类划为一个档次,以区别于III类,具体评价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水质的评价要求。
  (15)空气质量属于增设指标,进一步从游人的需要出发,考虑水利风景区评价指标的设定。具体评价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6)在对污染源控制工作进行一票否定指标设定后,进一步对污水排放提出具体评价指标,将零排放与达标排放区别开来。
  (17)地表水系的科学沟通、改造为水利风景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也是构建和谐人水关系的重要途径,将水系分为三等,一等是自然水系,水源充沛,自然流动;二等是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实施水系沟通,科学引水,保证常年有水;三等是季节性河道,景观及生态效果最差。
  (18)水利风景区景观优美、环境清幽,富含巨大的休闲、游憩价值,是应该在不破坏水生态环境基础上加强开发利用的,其开发潜力应作为一项评价指标。
  (19)水土保持治理率、林草覆盖率、历史遗迹、纪念物等属于保留项目,内容没有变化。
  (20)民俗风情、建筑风格改为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因为地域特色包括了建筑风格。
  (21)增加了景区所在地历史评价指标,一个地方历史越悠久,其历史沉淀越厚重,文化遗存越丰富,景区的文化潜力就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增加此项评价内容,对景区所在地历史进行评价。
  (22)“文化衍生品”是一项重要的景区宣传手段,是景区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必要进行评价。
  (23)由“科学、文化教育馆(园)”改为“主题文化园(馆)或设施”,科普活动除了馆所等固定场所,还有室外展示牌、活动展板、展示屏等,因此加上了“设施”,并要求能够体现水利特色。
  (24)“科普价值”是对景区水利元素挖掘与展示程度的评价,科普是科学与技术社会化的过程,水利风景区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平台,把其中包含的水利、生物、自然等领域的知识传播给游人,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尤其是通过节水内容的展示,可以培养游人的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5)“工程科学价值”是指在水利科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的学术交流、研讨、学习价值的水利工程。
  (26)“生物科学价值”是指景区所在地生长有具有较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物种。
  3.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1)将原标准中“区位条件”中增加“资源稀缺性”评价内容,以按照影响力大小评价稀缺性资源。
  (2)将原标准中评价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改为“区域经济实力”,改动的理由是因为经济实力比起经济发展潜力更加容易通过一些指标的量化而进行衡量,而且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只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才会有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诉求。
  (3)“当地社会支持度”景区规划评价
  为体现评价标准对景区规划工作的重视,单独将景区规划质量的评价作为一级评价项目,评价指标由原来的两项增加为修订后的十二项,分别从一般要求、科学性、创新性三个二级评价项目进行评价。
  (4)“完整性”指标是为强调景区规划必须按照《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制定相关章节。
  (5)“规划深度”指标是为保证规划成果达到委托单位与编制单位所议定的规划深度。
  (6)“编制单位”指标是为强调规划项目任务承担单位必须具有相关的资质。
  (7)“规划审批”是指规划完成后,必须通过当地XX组织的规划审查,使规划具有约束作用,具有成为指导建设纲领的合法性。
  (8)功能分区是空间区划的重要方法,是彰显集约发展效应,体现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在规划工作中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有必要设置对功能分区情况的评价。
  (9)基础资料分析是规划的基础工作,是规划科学决策的前提,有必要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对基础资料分析是否合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整个规划的编制水平。
  (10)规划主题与发展定位是规划的核心,规划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体现规划主题与定位,因此要明确合理,因地制宜,符合项目地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与发展。
  (11)对景区规模和环境容量要有客观分析和合理判定,要避免景区规模的贪大冒进,也要对景区游人接待能力的上限有准确判断,避免过多游人涌入对景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管理评价
  修订后的管理评价增加了建设管理、经营管理二级评价项目,并将资源管理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较大修改。
  (1)增加了“建设管理”二级评价项目,以“资金筹措”、“施工质量”、“环境影响”、“管道、供电、通信设施”为四方面评价内容,资金筹措及其评价标准时为了发挥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鼓励景区单位主动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同时还要树立资源观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施工质量指标的增设的是为了对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质量进行要求;环境影响指标是要求景区对于在建设过程和建成以后产生的环境影响要高度重视,尽量减少其影响程度。
  (2)增加了“经营管理”二级评价项目,将原有的“管理体系”及其所属评价内容纳入此项目,并新增“宣传效果”、“经济效益”、“策划水平”三方面评价内容。宣传与策划是景区扩大知名度的必然途径,在景区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增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景区加强策划与宣传能力,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留意热点与卖点事件,把握各种节赛会机遇,努力提高策划与宣传水平。水利风景区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但是水利风景区具有发展自身经济的能力,而且对于广大的水管单位增收,维护员工经济利益和团结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置经济利益评价标准。
  (3)原标准中的“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分值都发生了变化,评价内容改为“水环境保护、修复措施”、“资产安全”、“水环境监测机制”、“保护带划定”、“水污染事件突发应急处理”四方面内容。水利风景区一切活动都是基于景区内的水土资源,把资源管好用好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增设的目的是为了使水利风景区增强忧患意识,侧重动态性指标,使景区更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同时涉及景区资源的商业活动要充分考虑其风险性,保证国有财产的安全。保护带的划定是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一定要努力争取的,要在保护带内有话语权,才能切实把水质和水量管好,才能真正把水利风景区的生态与环境效益发挥到最大。
  (4)原标准中的“安全管理”及“卫生管理”评价指标与内容不变。
  (5)原标准中的“服务管理”原有的“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投诉机构”三项删除,加入“景区从业人员水平”一项评价内容。考虑水利风景区发展至今,大量公益性景区正成为主体,公益性景区中服务方式与收费景区不同,因此把服务管理仅保留一项对景区从业人员水平的评价,作为对景区服务管理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5.2水利景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构建出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力求反映景区的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和旅游社会效益的状态及这三类指标影响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相关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旅游的发展应实现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所以指标之间必须存在内在的相关性,能反应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第二:系统整体性原则。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真实地反映被评价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个侧面的基本特征。每一侧面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评价系统。
  第三:可比可量可行原则。可比性要求评价结果在时间上现状与过去可比,在空间上不同区域之间可比,这就要求指标的统计口径、含义、适用范围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一定要相同;可量化一是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二是定量指标可直接量化;可行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要以现实统计数据作为基础,要容易获取,易于分析计算。
  第四:注重环境保护原则。“水”是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核心要素,在三峡旅游开发中,或多或少都会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河道、湿地等比较脆弱的水生态系统,稍有不慎将会对环境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三峡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5.2.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利旅游的特殊性,参照国内外水利、旅游、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文献,以及《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SL422-2008),《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300-2004)中的指标评价体系,拟采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吴文庆老师在《水利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水利旅游资源价值与开发潜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详见图3-1。该指标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包括资源状况、市场反应、开发条件和环境影响4项制约层,旅游价值、资源特性、市场地位、客源状况、区位条件、旅游条件、环境质量、环境承载8项要素层,以及30项具体指标。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水利景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子目标层、指标层,但指标层下面还应当有因子层,甚至有的因子下面还会有二级因子层。通过上图能够看出子目标层由旅游资源状况、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开发条件四个部分构成。指标层分别为旅游资源发展水平、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资源内部结构竞争力、旅游资源保护现状、水生态质量、周边环境质量、游客满意度、移民满意度、周围社区居民满意度、区位条件和旅游条件组成。要通过子目标层指标研究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对子目标层进行可量化指标的选择。下文就具体分析了指标层下面的因子层以及部分因子的二级因子层。
  1、旅游资源状况评价指标
  决定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指标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品竞争力以及旅游业内部结构竞争力(如表5.4所示)。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旅游业经营的效益及发展变化状况,它由景区旅游业收入发展水平和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比重的发展水平构成,用来反映旅游业经营效益和在地区旅游业的地位与变化状况。分别用评价期的旅游业收入、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较前一期的环比发展速度,与其评价年份及其以前一段时期的平均发展速度的比值来表示。
  旅游产品竞争力主要通过旅游业“六要素”的质量来测度。衡量指标包括旅游产品吸引力、交通通达程度、住宿设施水平、餐饮质量、旅游购物质量与旅游娱乐质量,此外旅行社数量、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管理水平、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及开拓能力等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大小。其中,反映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指标有独特性、旅游品牌知名度、观赏或游憩价值以及景点数量与类型组合等;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及开拓能力主要通过景区年接待国际(内)游客数和年国际(内)旅游促销人次来反映。
  旅游业内部结构竞争力主要通过景区门票收入、住宿收入、餐饮收入、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及娱乐收入等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来反映。由于三峡水利风景区成立时间较短,缺乏详尽的统计数据,根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仅选取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和其他收入(旅游总收入扣除门票和住宿收入后余下的部分)作为研究的依据。
  2、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由旅游资源保护水平、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周边环境质量共同决定(如表5.5所示)。
  旅游资源保护水平主要通过景点保护程度、游客容量管理实施程度及景观稳定性反映出来,景点保护程度的好坏、游客容量管理是否到位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率的大小决定着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水平的高低。
  决定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水体质量和水土流失率,其中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污水排放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可用水体悬浮物(SS)浓度、生化需氧量(BOD)及水土流失率来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影响周边环境质量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态状况、空气质量、噪音水平、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以及景区小气候变化趋势等。其中,影响景区生态状况的指标有景区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以及水利工程对生物的影响等;空气质量主要指空气中,和TSP的浓度大小;噪音水平是指交通噪音、旅游者噪音以及水利工程突发或持续噪音的平均水平;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主要指旅游垃圾和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景区小气候变化趋势主要考察水库蓄水后,小气候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情况。
  3、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旅游社会效益水平可通过旅游社区居民、旅游者及“就地后靠”移民对发展旅游或参与旅游的满意度反映出来。
  (1)旅游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
  本文选取旅游开发对当地社区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的影响,社区参与旅游状况以及对发展旅游的整体态度等因子反映社区居民的获益状况(如表3.3所示)。
  社区居民对工作机会、收入变化的态度,直接反映了他们生活水平改善的程度,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有利因素,也是居民比较关注的内容;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则各有利弊,其中社区居民对当地人口密度增加和交通拥挤的态度是在权衡了所得利益后的反映,其忍受程度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居民比较关注旅游带来的工作机会和收入增加等利益,对以上不利因素影响的容忍程度相对比较高;另外旅游活动的开展可能导致犯罪活动增加、传统文化同化或异化,这些是旅游开发强加给当地的外部成本,是当地居民所不愿接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但旅游者的到来可能会对社区居民的语言、行为方式以及婚丧嫁娶等传统节庆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而旅游开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则是一面“双刃剑”,不仅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而且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旅游者满意度评价指标
  旅游者满意度指标一般是没有地区差异的,旅游者对景区及在景区消费的旅游交通服务、住宿服务、餐饮服务、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和导游服务等的态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他们对景区整体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另外,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库以及旅游者对景区的总体形象也间接反映出旅游者的满意度(如表3.3所示)。
  (3)移民满意度评价指标
  本文选取搬迁对“就地后靠”移民村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移民对搬迁的整体态度等因子直接反映移民对搬迁的满意度,由于这些影响与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也间接反映了移民对当地发展旅游的满意度(如表5.6所示)。
  5.2.3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层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来获得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邀请5位水利、旅游、生态环境、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对上述指标评价体系的各层指标进行重要程度判断。用数值1、3、5、7、9表示两个指标相比较前者比后者一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绝对重要;2、4、6、8表示他们之间的中间情况;倒数则表示后者比前者重要。假设有n个指标参与比较,则可构造出如下判断矩阵A。
  计算出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将判断矩阵按每一列进行归一化,然后每行相加,从而得到正规化的特征向量W,向量W再次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其中即为各指标的权重。
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当CR≤0.10时,可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若CR≥0.10,则需对判断矩阵进行适当调整。

  5.3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旅游资源状况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1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由景区旅游业收入发展水平和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比重的发展水平加权合成。利用表2.1、表2.2的数据及公式3-(1),可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业收入和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较2005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1.3430和1.0000。
  利用公式3-(2)可计算出2004-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业收入平均发展速度为2.5609,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比重的平均发展速度为2.0569。分别以这两个数据作为衡量其发展速度的标准值,则可利用公式3-(3)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业收入发展水平为0.5244,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比重的发展水平为0.4862。那么,利用公式3-(5)可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0.5099,即50.99%(如表5.9所示)。
  表5.9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分
  指标因子评分加权分
  C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D1旅游业收入发展水平0.5244 0.3251
  D2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比重的发展水平0.4862 0.1848
  (2)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由以上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受水利工程的特性限定所致。一方面,作为国家重点水利设施,三峡旅游发展应服从于水利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安全运行,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的开发强度、旅游区域和游客规模;另一方面,三峡旅游吸引力的高峰期产生于建设期间而不是建成后,这也是所有大型人类工程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一般规律;此外,由于特殊原因,三峡水利风景区在2001年至2003年间曾一度封闭,旅游业发展受到沉重打击。由于上述规律、不利条件的负面影响,致使景区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其次是因为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盈利点少。三峡旅游产品在水利工程文化展现方面比较出色,但仍缺乏拉动游客市场的强大吸引力,景区除了提供以大坝为核心的水利工程观光产品外,近几年来鲜有新旅游产品问世;另外,景区的盈利点很少,除了景区门票和三峡宾馆收入外,其它收入较少,由此造成三峡旅游经济总量小,产业缺乏自我扩张能力。
  另外,季节敏感性强,盈利期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受季节影响,三峡旅游淡、旺季存在极大反差。三峡旅游主要以水为载体,对气候温度的依赖性较强,尤其是三峡库区观光与马粪滩水域的水上运动及水上娱乐,其盈利期限仅限于每年的6-10月,而马粪滩水上运动、娱乐设施投资却相当高,这些设施在春冬季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旅游设施设备的折旧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旅游收入。
  2旅游产品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旅游产品竞争力评价采用特尔斐法,主要向对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情况比较了解的专家征询回答各指标的得分情况(见附表1)。专家由河南省一些旅游科研院所、洛阳市旅游局、济源市旅游局、黄河三峡风景区管委会、三峡国际旅行社及三峡宾馆等多年从事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专业教学研究及旅游企事业管理工作的教师、学者和管理人员组成。
  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16份,有效15份。专家打分的分值范围为0-100分,满分为100分。将专家给D3-D7,D11,D12的二级因子的评分进行算术平均后,用公式3-(4)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用公式3-(5)进行加权处理,对D8-D 10因子的评分进行算术平均后,再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用公式3-(5)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产品竞争力评分为0.6178
  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及开拓能力评分不高,一方面是由于三峡水利风景区现有主体景点同国内其他水利工程景区在项目内容上相似,模仿痕迹明显,特色不够鲜明,而且,三峡水利风景区目前仅能提供水利工程观光游览,旅游功能单一,缺乏能够提高旅游产品综合吸引力的产品,如会议、休闲、度假、夏令营、节庆娱乐、康体养生等,从而导致了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潜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三峡在主动宣传旅游形象方面尚不成功,尤其对于中远程客源市场的宣传还远远不够。
  旅游管理水平评分较低,是由于三峡水利风景区从成立以来,一直没能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旅游发展深受管理体制的困扰,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天然不足,而旅游部门对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也知之不多,两者又难以协调,从而造成“多头管理”,导致景区管理的混乱与低效。
  另外,旅游服务娱乐设施不足、旅游购物商品缺乏是造成这两个因子评分较低的原因。三峡水利风景区现有三星级宾馆一个,有歌舞厅、美容院和桑拿等娱乐休闲设施,能够承担较大团队和中型会议接待,但这些设施并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首先,现有的住宿设施缺乏适合目标客源层的结构层次;其次,景区缺乏散客服务机构,该机构不仅要满足游客问询、投诉、举报等要求,还应起到宣传、纪念品零售等多方面功能;再次,景区目前还未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导游数量少,还不能满足旅游接待的需要;最后,景区目前几乎没有可供游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3.旅游业内部结构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2)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同,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也不同。通常,旅游发达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和商品制造业发展一般较为成熟,旅游娱乐业和购物业等也比较发达,形成多样化、比较稳定的产业竞争力结构,产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如香港、新加坡旅游购物业普遍比较发达,旅游购物收入占到其国际旅游业总收入60%以上,高于世界平均40%的水平。即使在旅游业发展中国家,旅游购物收入的比重一般也在20%以上。
  目前,三峡水利风景区门票和住宿收入占了景区收入的较大部分,其他方面收入所占比例较小,说明景区旅游业内部结构竞争力非常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景区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滞留型旅游产品,留不住游客,从而导致游客在“食、行、购、娱”方面的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提高。
  5.3.2旅游资源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1旅游资源保护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水平通过景点保护程度、游客容量管理实施程度及景观稳定性反映出来。研究数据来自专家调查结果,利用公式3-(4)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公式3-(5)可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水平评分为0.6230,即62.30%(如表5.12所示)。
  表5.12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水平评分
  指标因子层三峡数据标准值评分加权分
  C4旅游资源保护水平D16景点保护程度58.0 100 0.5800 0.2622
  D17游客容量管理实施程度62.0 100 0.6200 0.2158
  D18景观稳定性72.5 100 0.7250 0.1450
  (2)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由以上的评价结果可知,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景点保护程度一般,调查中发现三峡一些人文景点如大坝附近的豫西窑洞缺乏必要的保护,基本上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另外,三峡水库南岸的山顶神树,由于不恰当的旅游宣传(抚摸神树能给人们带来福气),面临着枯死的危险。
  游客容量管理水平不高,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峡水利风景区共接待游客17.30万人次,平均每日接待24714人次,参照韩学伟(2006)对黄河三峡水库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结果,即日饱和环境容量为19485人次,超载率为26.8%,而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共接待游客148.59万人次,平均每日接待4071人次,远低于日饱和环境容量,说明三峡水利风景区容量管理水平较低,基本上处于放任不管、任其发展的状态。
  景观稳定性一般通过地质、人为灾害发生率反映出来,其中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水库库岸再造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地震等,从而威胁游客人身、财产安全;人为灾害是因操作水利设备、游船及其他水上娱乐设施不当引发的事故。三峡水利风景区2004年发生的沉船事故对水上旅游活动造成了严重打击,直到今天水上旅游活动仍然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三峡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水体SS,BOD及水土流失率等因子影响。研究数据来自黄河三峡风景区管委会及专家调查结果。其中,D19-1 SS浓度、D19=2 BOD含量根据各自的标准,评价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结果,即:达标得1分,不达标得0分。利用公式3-(4)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公式3-(5)可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质量评分为0.8810,即88.10%(如表5.13所示)。
  表5.13三峡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质量评分
  指标因子二级因子三峡数据标准值标准分加权分评分加权分
  C5水生态环境质量D19水体质量D19-1 SS浓度(mg/L)15.0≤30.0 1.0000 0.6830 1.0000 0.6600
  D19-2 BOD含量(mg/L)2.0≤3.0 1.0000 0.3170
  D20水土流失率(%)65 100 0.6500 0.2210
  (2)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由表5.13的评价结果可知,三峡水利风景区水体悬浮物的浓度未超过景区用水质量的标准值,表明水体质量良好,景区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三峡宾馆、三峡建管局、旅游社区及各种船只(游船、捕鱼船及机动船),三峡宾馆和三峡建管局具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对水质影响不大;旅游社区居民生活用水则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除了高级游船带有污水处理设施外,一般游船、捕鱼船等船只的污水则直接排放或不经处理间接排放到水中;而且,大多船只还存在漏油情况,对水质有一定影响;此外,大面积的网箱养鱼也会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三峡水利风景区水体BOD为2.0毫克/升,小于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BOD≤3.0毫克/升),说明水体富营养化不严重。但由于景区自2004年发生沉船事故后,水上旅游活动受到严重打击,说明这一时期的水质受旅游活动的影响很小。随着以后水上旅游活动的恢复乃至扩大,旅游活动对水质的不良影响将会逐渐显现出来。水土流失率,是衡量水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三峡工程未建前,黄河三峡段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前形成了一段宽阔的水面,水流速度减慢,对沿岸的冲刷减少,但因水深增加,一些土质河岸长期处于浸泡当中,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威胁游客人身、财产安全。
  周边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三峡水利风景区周边环境质量主要受生态状况、空气质量、景区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和景区小气候等因子影响。研究数据来自于黄河三峡风景区管委会、三峡建管局、当地环保部门及专家调查结果。其中,D22-1大气中SO2浓度、D22-2大气中NO2浓度、D22-3大气中TSP浓度、D23景区噪声平均值根据各自的标准,评价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结果,即:达标得1分,不达标得0分。利用公式3-(4)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公式3-(5)可以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周边环境质量评分为0.7992,即79.92%(如表5.14所示)。
  (2)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较好,达到了98%。但目前的绿化主要局限于坝体周边,而沿河两岸缺乏植被景观,观赏性较差;同时,己有绿化区域侧重于生态功能建设,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园林观赏功能的有机结合。
  三峡水利风景区的生物种类比较丰富,但水利工程对生物的生长环境、地域、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水库蓄水,一些动物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被淹没,不仅会造成种群数目减少,而且可能破坏整个景区的生态系统。如三峡水利风景区北岸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因水库蓄水导致猕猴生活地域范围严重缩小,猕猴数量急剧减少,破坏了景区的生物链,有可能对景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三峡水利风景区的空气质量较好,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所规定的一级空气质量标准,这是由于三峡水利风景区远离城区,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三峡工程建设以前,除了采矿业有一定发展外,当地几乎没有其他工业。景区成立后,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开展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活动,并禁止了采矿业等工业活动。所以,景区环境基本上不受工业“三废”的影响。
  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噪音和旅游者喧哗,此外也包括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或排水排沙期间产生的持续或突发噪声,三峡水利风景区周围昼间噪声35分贝,夜间噪声27分贝,噪音较小,对旅游者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不高,主要是由于社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够造成的,此外,由于缺乏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装置以及垃圾箱的分布不均,也存在旅游垃圾处理不及时的情况。
  景区小气候变化趋势,是由水库蓄水引起的,一般会引起空气湿度增加,雾天变多,从而对旅游产生影响。据初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周围小气候有所变化,变化趋势更加适合旅游活动的需要。
  5.3.3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与分析
  1、旅游者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者满意度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调查表见附表3,从中选取了第18,19,20,22,24问题的答案作为指标数据来源(如表4.9所示)。调查时间为2006年5月1日-7日。调查对象包括团队游客和散客,调查问卷的80%是通过亲自与游客交谈填写所得,20%是通过导游发放给团队旅游者填写返回的。
  从调查信息可知,国内旅游者客源地主要为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北京、河北、辽宁、福建、江西、上海、浙江等省市,客源市场比较分散,他们对在三峡旅游消费的态度,能够代表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者的态度。
长江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2)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从对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游客最满意的是景观和生态环境,最不满意的服务水平、住宿条件、交通条件、和娱乐设施,此外,由于旅游购物品的缺乏,游客对旅游购物这一项满意度也较低。
  三峡水利风景区成立时间较短,景区目前的管理人员大多是由水利工程服务人员转化而来,尽管对他们进行了旅游管理知识、服务技能的培训,但短期内还未发挥好的效果。景区现有的住宿设施缺乏适合目标客源层的结构层次。此外,景区内的交通设计缺乏人性化,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笔者在调查期间,发现这种对旅游交通的抱怨主要来自中老年人或残疾人。娱乐设施则明显缺乏,也是三峡无法滞留游客的一方面原因;另外,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购物业不发达,缺乏规模,商品种类贫乏。
  旅游者对导游的满意率较高,达到了73.35%,这与景区导游的文化水平较高、专业素质较强有关。但不可否认,当地也存在一些“无证导游”,主要是当地村民。
  笔者在调查期间,发现景区公路沿线当地人成群结队在强拉硬拽游客,不乏有旅游者上当受骗。
  另外,在旅游安全方面,总体上,三峡水利风景区安全隐患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库区的游船观光,由于库区水深风大,水面宽阔,库区中心至堤岸距离较远,可达性差,游船一旦在库区发生意外,救援存在困难。尤其是2004年“622"三峡沉船事故后,不但给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旅游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为三峡今后开展旅游活动敲响了安全防范的警钟。
  整体上旅游者对景区的总体印象较好,满意率达到78.00%,这也间接反映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旅游愉悦。
  2、移民满意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结果
  三峡水利风景区移民满意度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调查表见附表4,从中选取了第2,3,5,7问题的答案作为指标数据来源(如表4.11所示)。调查时间为2013年5月1日-7日。选取“移民后靠村”乔庄大队为调查对象,该村距三峡水利风景区不远,因搬迁失去大量土地,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同时,该村部分居民实现了旅游就业,所以他们对三峡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的满意度,能够代表三峡水利风景区附近“移民后靠村”居民的满意度。
  调查以家庭为单位,采取入户访谈的形式,共调查移民100户,其中有效82份,有效率为82.0%。调查指标选项描述及赋值如表4.11所示,结果如表4.12(a)、(b)所示。
  (2)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从表5.18(a),(b)可以看出,移民对工作机会的满意率较高,达到83.41%,但对收入的满意率却相对较低,只有59.00%,这是因为根据开发性移民政策,XX给每个家庭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一般是到当地的乡镇企业就业,后来随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一部分人参与到旅游业中,比起当地以前主要以务农为主,工作机会显然增加了不少,但由于移民安置的乡镇企业大多效益不好,工资水平很低,不少企业陆续停产,工人又没有实现新的就业,所以导致收入低。
  搬迁对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则较为有利,人们的满意率达到85.37%。由于移民安置区由国家统一规划建设,在交通、供水、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改观,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们受旅游者的影响,语言及行为方式、生活习惯都发生了较为有利的变化。
  但搬迁对移民村资源环境的影响较为不利,由于移民大都是农民,搬迁使人们的土地普遍减少,粮食发生短缺,导致人们对这两项的满意率很低,分别为21.95%和22.00%。目前,三峡大坝景区附近准备建设4000亩左右的森林公园,正在计划下一轮的耕地征用工作,其中就涉及到乔庄大队的部分土地,如果不处理好被征地移民的生计问题,会出现大量农户因搬迁和旅游开发而“致贫”的现象,严重影响旅游社会效益水平。
  但整体上,移民对搬迁还是持支持态度,这是移民在权衡搬迁带给他们的利益得失后做出的判断。
  由以上的评价结果可知,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者满意度评分为0.6678,移民满意度评分为0.6714。利用公式3-(5),则可以计算出2006年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社会效益评分为0.6358,即63.58%。从评价结果看,三者均未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水平,尤其是旅游社区居民满意度较低,反映出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对当地社区利益的漠视。
  3、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1)区位条件评价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发电工程,是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
  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已达到160.18米。2012年7月23日,三峡枢纽开启7个泄洪深孔泄洪。上游来水流量激增至每秒4.6万立方米。2012年7月24日,三峡大坝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秒,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
  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工程总工期17年,分三个阶段施工:第一阶段工程1994–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第二阶段工程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第三阶段工程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预计为2039亿元人民币,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将移民113.18万人。工程竣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可充分发挥其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并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无法比拟的。三峡工程专用公路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始建于1994年,1996年10月正式通车,总投资约1000亿元人民币。为准一级专用公路,单线全长28.64公里(其中桥梁、隧道占40%)。公路上有桥梁34座,其中特大型桥梁4座,双线隧道5座,其中最长的“木鱼槽”隧道单线长3610米,是当时我国最长的公路隧道之一。专用公路是三峡工程的对外交通工程,也堪称中国公路桥梁、隧道的博物馆。毛公山在乐天溪大桥检查站处可以看到江南高高入云的山顶起伏的轮廓线,好像一个人仰卧在高山之巅:由银白色山石组成,头东脚西,安详仰卧,其头发、额头、眉眼、鼻嘴、中山装衣领、胸腹惟妙惟肖,清晰可见,极像一代伟人xxxx。就是毛公山,因山顶酷似xxxxxxxx卧像而得名。毛公山原名黄牛岩,长江水路在这一带九曲回环,而古代西陵峡的这一带滩险水急,航行缓慢,乘客多逆江而上几天,似乎还在黄牛岩跟前徘徊,走不出这头神奇的老黄牛的牵绊。1956年xxxx横渡长江之后,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游泳》,其中一句“高峡出平湖”表现了xxx想在这建一个大坝的豪情壮志,而三峡工程历经七、八十年的论证研究,终于将坝址选在了处于黄牛岩山脚的三斗坪镇。正巧,在xxx诞辰100周年、三峡工程破土动工之际的1993年,毛公山被发现。在“一江万里独当险,三峡千山无比奇”的黄牛顶的xxxxxxxx安卧像,如此巧合令人拍案称奇。
  (2)交通条件评价
  三峡水利风景区外部交通便捷,水库紧靠219省道,距三城一级路5公里,淄阳水库距三城一级路2公里。
  景区内部交通设计合理,路面平整、坚实。车型道路贯穿整个景区,设计路宽8m。人行道路穿插于各个景观节点之间,满足景观性和安全性两方面要求,主人行路设计路宽1.8m,次级路宽设计1.2m。环湖大道环大泽山水库、淄阳水库及中间河道而建,设有亲水平台、水榭、亭、轩等可供游客观景、休憩的景观节点,设计路宽2m,湿地景观栈道环绕淄阳水库东面的湿地而建,设计路宽2m。
  (3)基础设施、服务及游乐设施评价
  目前三峡水利风景区己建立景区管理机构、超市、钓鱼观景平台、公园、停车场、广场、农家乐鱼馆等设施。从基础设施来看,所在地水、电资源十分丰富,通讯网络己经形成。从景区的服务设施看,导游、餐饮、住宿、医疗救护及安全防护等设施较少,尚需进一步完善。从游乐设施来看,设施种类较为单一,配套设施较少,需进一步改善游乐设施条件。
  (4)环境容量评价
  根据游客的观赏路线,分析空间环境容量:
  式中,为游客观赏路线的极限口容量;z为景区景点每天开放时间;To为人均每次游览该路线的使用时间;s为游览线路规模;s。为每人游览该线路的最低空间标准。
  风景区内根据游人对游览项目的兴趣不同,不同的游览项目有不同的最低空间标准。一般,步行游览最低标准为8m2/人,X设备齐全的森林公园最低空间标准为54m2/人,三峡水利风景区属于水源保护地,应采取较大空间标准。
  分析表5.19可知,三峡水利风景区空间环境口容量最大为2373人次,空间环境年容量最大值为86.6145万人次。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三峡水利风景区总共吸引游人1.6万余人,日接待量超过2200人次,己接近空间环境口容量最大值。

  第六章三峡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管理的对策

  6.1创新开发对策

  6.1.1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管理模式要创新。目前我国水利风景区大多受制于“多头领导”的束缚,建议建立一个行政级别高于各管理主体的水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好旅游部门、水利部门和当地XX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界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范围和保护管理范围,妥善解决水利风景区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水利风景区的顺利发展。在确保统一管理、统一支配水利资源的前提下,尝试将水利风景资源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适当分离,采用租赁经营、股份经营、委托经营形式搞好搞活。如湖南娄江水利风景区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成功地将“香港御温泉”管理模式实现整体移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管理制度的创新。继续深化内部管理,建立建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以利益驱动,保证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形象。三是用人机制的创新。员工是企业竞争的内驱力,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吸引优秀的人才是水利旅游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和优势。目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建立起一支符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6.1.2创新投资机制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是搞好水利旅游、建立水利风景区的关键。首先保证XX对水利风景资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渠道投入;其次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筹集资金。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设施的效益,积累资金滚动投入;通过职工内部集资,开发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逐步带动人气。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水利旅游项目的开发。优化投资招商环境,鼓励外商参与景区开发建设;通过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实行土地置换、资源整合等,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争取项目资金;加强横向联系,吸引本地其它单位投资开发。

  6.2综合发展对策

  6.2.1搞好风景区开发规划
  规划的目的是开发,良好的规划前景可以形成强烈的投资导向。因此高质量、高水平、符合水利风景区发展条件的规划是水利风景区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在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上要注意:
  一是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应与当地的旅游规划相协调。水利风景区规划是当地旅游规划的一部分,应把水利景观开发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中。水利风景区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水利部门虽然有山有水,有人文景观,但是大多数水利工程处于偏远山区,在市场开发、营销网络、信息资源上处于弱势,如果就单个项目去开发市场就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必须把它纳入地区的旅游整体,作为地方旅游的一条线或一个点,合理配置景观资源,这样水利风景就更有吸引力。如海南松涛水库风景区,在设计规划时充分考虑与区域旅游布局相一致,与澹州和海口旅游圈的旅游规划相一致,从而增强水利旅游发展后劲。
  二是结合水库工程,建设水利风景区。一方面,水利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一般均可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和建设。新建水利工程设施要提前做好旅游开发规划,以使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水库工程可以与景区基础设施结合的主要有:交通、供水、供电、场地改建和平整,坝顶等工程部位改建,建设营地利用,环境绿化美化等。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开展旅游工作的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考虑建筑风格的观赏性及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如陕西锦阳湖生态园建设水库枢纽加固工程时,外观设计独具匠心,在闸体上布设了一块像瀑布一样的曲板,耸立在水中,曲板内设游廊,与湖水相映成辉;闸体上部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映射出湖区左岸的整幅画卷,颇有海市屡楼之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时,则将管理房建设成与风景区风格协调一致的园林景观。
  三是要尽可能与毗邻的土地、山岭、林业、农业、动物、气象、人文等旅游资源整合,以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水利风景区的规模效益和赢利能力,实现利益各方的共赢。同时,密切与周边城镇、当地村民和社区居民的合作,要为当地居民提高经济收入、改变生活和居住条件、增加就业提供帮助。
  6.2.2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积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确保水利风景区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活动的过度增加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和破坏。目前我国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中存在盲目开发、管理不善的情况,导致一些水库水体承受机动船、网箱养鱼及废物的排泄压力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水质遭受污染,同时对水利风景区的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水量减少、湿地面积缩小,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要把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纳入水资源流域规划范围内,要充分考虑水利风景区的环境承受能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第一,不能乱建人工景点,要以自然景观为主。水利旅游要突出“碧水青山、回归自然”的特色。要禁止建设人工瀑布、人工水流等浪费、污染水资源的人造景点,限制酒店、度假村之类的永久性建筑。可适当建一些茅屋、木楼、凉亭、游廊等供游人休闲、娱乐、赏景的简易设施。河北省桃林口景区在开发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尽可能减少人工雕琢以体现自然美。其月亮湾生态步行道建设选择木结构的生态步行桥。第二,要着力把水利旅游打造成生态旅游,库区两岸要退耕还林,恢复植被,营造出“两岸青山夹碧水”的自然美景。第三,将景区宾馆布置在水库坝下或附近,其污水经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下游河道。第四,水利旅游重在游山“玩”水,但要防止把水“玩”脏。尤其是供水型水库,应确保水库水质不被污染。游船要求生态、环保,如海南松涛水库风景区从广西桂林引进环保较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建造设备先进、无公害无污染豪华舒适的生态环保船。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始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使区内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要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安全前提下建设水利风景区,处理好水利工程设施运行管理与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的主次关系。水利风景区的开发要确保水工程的安全,同时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也要尽可能考虑水利风景开发的需要,在兴建水利项目的同时,尽量考虑水利工程设施的环境绿化、美化和亮化问题,充分考虑其建筑风格的观赏性,以及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与协调,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3强化营销对策

  6.3.1突出特色,加强品牌开发管理
  一是突出水文化特色。水利旅游应以水资源、水利工程作为切入点,以水文化为重点,向游客展示水利工程及附属水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实现水风光、地域风情、工程风貌、水文化的和谐统一,打造水文化旅游品牌。如江娅温泉度假村,利用澄水流域建立的江娅水库,打造了著名的温泉沐浴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品牌效应,并以此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二是突出生态特色。抓住水利旅游景区环境优美,水质好,空气清新的特点,把自然生态、人文关怀、休闲度假、康体保健融为一体,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如格塘水库开发了生态垂钓、森林浴场、负离子呼吸等项目,打造了千龙湖生态旅游品牌,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突出经营特色。水利风景区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打造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上要体现新颖性,经营理念上要有超前性,要根据景区的特点给自己的产品准确定位,避免景观雷同,项目相似。九龙潭大峡谷水利风景区,开发了赏楼、游滩、兑漂(自助生态漂流)、观园的特色旅游,形成了经营特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6.3.2加大宣传,进行品牌包装
  一是借助行业优势宣传。抓住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宣传水利旅游的重要性。二是借助政策优势宣传。我国目前非常重视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正是响应中央建立秀美山川的号召,是治水新思路的具体举措,因而水利旅游的发展将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借助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策划推出水利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并通过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等推销水利旅游产品,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6.3.3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建设
  一是加强与大旅游的合作。湖南水利旅游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大旅游优势互补,共享发展,共同开发旅游精品线路,使水利风景区成为大旅游线上的一个点,大旅游圈上的一个面,实现“双赢”。二是加强水利风景区之间的合作。我省水利旅游应组建集团公司,发挥整体力量,变各自资源优势为行业优势,造湖南水利旅游品牌,提高行业竞争力。三是加强与社会资金的合作。水利风景区的发展除想方设法寻求政策支持和XX的投入外,还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份、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风景区的建设,解决资金的不足。四是加强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委托旅游院校搞好旅游风景区的规划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

  6.4发展特色游船

  要紧紧抓住中央高度关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适应国内外旅游需求空前高涨的形势和三峡成库后带来的游船旅游新变化,在科学发展观总揽下,坚持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加快完善游船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游船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游船旅游产业功能,推进三峡游船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把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建设成为融生态化、人性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内河游船旅游目的地,为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03年6月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后三峡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成库后的“壮美三峡、人文三峡、传奇三峡、多彩三峡”,未来三峡游船旅游的发展,应重点推进“传承转化、挖掘文化、质量深化、开发优化”的“四化”战略,最终实现“相约三峡”的三峡游船旅游的发展目标。
  传承转化。新三峡游船旅游是在传统三峡旅游基础之上的传承而非颠覆,因此,对“后三峡时代”游船旅游的发展不能按“以新换旧”的产品替代思路来操作,而应秉持“传承—转化”的扬弃理念,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推进三峡游船旅游的科学发展。一是在继续深化观光型游船旅游产品基础上,实现由单一的过境式观光旅游向多种产品并存的旅游目的地综合体验式旅游转化;二是在切实规范各景区门票定价基础上,实现由单一的“门票经济”向集行、住、食、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综合经济转化;三是在进一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基础上,实现由单一的旅游经济向与其依存和关联带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转化;四是在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规模基础上,实现由单一的外延数量型扩张向内涵质量型增长转化。
  挖掘文化。原创性的神女文化和鬼城文化、原生性的巫巴文化和三国文化、原始性的巫山龙骨坡人类起源文化、原真性的民族和民俗风情文化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历史文化系统”。系统收集、挖掘和整理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四原”特色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事件性的移民文化和地域性的峡江文化,进而借助旅游的行、住、食、游、购、娱等多种传递渠道,通过演绎传说、追溯史迹、体验民俗、科考探秘,打造文化载体,搭建展示平台,使“老天爷”恩赐三峡的自然造化与“老祖宗”遗留的历史文化和“老百姓”创造的社会文明“三老”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最终将长江三峡的缤纷文化物化于三峡游船旅游的各个项目、各个环节和游程之中,让游客真切地感受和体会长江三峡厚重的历史文化,全面提升新三峡游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新三峡游船旅游的创新发展。
  质量深化。重点抓好三峡游船旅游质量深化的四大环节。一是服务理念人性化。树立以人为本、“游客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遵循人的生理与心理规律,把满足游客休憩、交流、审美、康乐,以及整个生活方式需求作为第一要义,体现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尊重,热情迎客、诚信待客、真情感客。二是服务内容精细化。以安全、卫生、便捷为服务底线,以规范、流程、标准为服务准绳,以舒适、愉快、满意为服务目标,精心安排和细化游船旅游的每一项服务内容。三是全程设计情景化。按照“情重文化、景重造化、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体验设计理念,围绕特定的游船旅游主题,以消费经历为核心,对游船旅游过程中的行、住、吃、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和游程序曲、发展、高潮、尾声等各个阶段,进行情景化全程精心编排与设计,为游客创设和营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阅历体验。四是接待设施配套化。重点加强游船的观景、休闲娱乐康体、公共交流空间、安全防护等配套设施;泊岸的旅游专用码头及其配套完善;登岸的上下交通衔接方式,以及游览景点的解说系统及其基础游览配套工程等的建设。
  开发优化。一是核心概念在“峡”。在成库后长江三峡呈现出“坝、峡、湖(库)”共存一体的格局中,“峡”始终是三峡旅游必须全力维护的核心本质性概念,而“坝”、“湖(库)”则是附着在“峡”之上的派生从属概念。任何对“峡”概念的动摇或淡化,都将对三峡旅游业造成致命性冲击。二是开发重点在“湖”。由于“湖区”具备比“峡区”更为优良的项目开发立地条件和比“坝区”相对宽松的开发政策约束;同时,“湖区”大量历史文化积淀和集中配置的经济社会基础,可为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相关配套服务;此外,开敞的“湖区”可为游人提供水面和环湖游览空间,也利于旅游产业化运作和规模化经营。因此,应将成库后峡湖串珠的“高峡平湖”的开发重点放在“湖”上。三是经营关键在“船”。游览大江峡谷的最主要方式是游船。游船既是“以线串点”统揽三峡旅游的重要纽带,也是有效整合三峡旅游各经营业主的基本平台,更是亲水性峡谷旅游的首选载体。因此,不能用以交通功能为主、实现旅客由甲地到乙地空间位移的普通客船简单替代以旅游功能为主的旅游船,而应按照“交通工具+流动宾馆+旅游吸引物”三位一体的要求,设计、开发并经营好三峡旅游船。四是持续发展在“景”。要结合三峡库区环湖造林工程,加强三峡两岸可视范围内山体的统一绿化和景观美化;结合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工程,强化三峡库区生产、生活排污控制和水环境净化;加强沿江城镇及码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及库区消落带问题的治理研究。

  结论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是我国水利风景区中最主要的一个类型,无论是在地域分布上还是在资源特色上,较其它几个类型的水利风景区都有着较大的优势,本文通过对这一类型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分析与研究,探讨水库型水利风景区风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途径。文章以三峡水利风景区为例,首先分析与研究了这类型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对资源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提出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尤其是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为景区后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有效的资源信息和针对性的解决途径。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才可以做到在景区开发建设的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体到单个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
  首先做好该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制定完善的景区资源分布图,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景资源进行分级保护,以做好景区的发展建设与资源保护区的安排。
  在规划层面首先充分调查该景区所在地的气候、人文、习俗、历史文化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搜寻与景区开发建设相契合的地域元素,在生态旅游的思路基础上结合当地旅游市场要求,合理确定景区的发展与开发定位。
  经营与管理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景区风景资源的保护条例与实施办法,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信仰,切忌盲目制定规则而无视当地人土风情;制定开发管理与经营主体时,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合理的经营管理与监督途径,保障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志芳.渤海之行话河口[J].海河水利,1995(3):60-61
  [2]洪世华.大水峪水库“73.8”防洪抢险的启示[J].北京水利,1998(3):42-44
  [3]吕健,毛力.浅谈水利风景区的规划问题[J].湖南水利水电,2006(5)92-93
  [4]王会战.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l)109-111
  [5]钟再群.从六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7J].湖南水利水电,2007(1):1-3
  [6]张林洪,刘荣佩,戴培志等.水库建设与旅游开发=J].云南水力发电,2005,21(3):11-14.
  [7]连建功,黄翔.湖北省节庆旅游开发研究,旅游资源[J].2007,23(1):90-92.
  [8]黄松.清江高坝洲库区水利旅游开发构想7J〕.人民长江,2005(1):44-46
  [9]张斌芳.千湖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思路仁J].水利经济,2005(2):47-48
  [10]阐如良,汪胜华.长江三峡#清江水利旅游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06(1):203-205
  [11]田海军,田英军.关于包头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思考7J8.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3):70-72
  [12]Matraskraba.MlakeandreservoirmanagementVerh.Intemat,Bere1nLimnol,1999(6):193-209.
  [13]JohnormsbeeSimondS(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165-172
  [14]Marjorie.M.Holland.walterRast,Sven olofRyding.叭厄terqualitymanagement,NatureandResources,Unesco,Volume26,Number3,1990:3-11
  [15]JonathanBamet.Inthepublicinterest:desi即guidelines[H].户Jchiteeture Reeord.1987(7):138-143
  [16]C.Nelson!R.Moan!A.T.Willimas!J.Wbod.Beaehawardsandmanement[J].oeean&CoastalManagement.ZO00:87一98
  [17]Feiring BR,Sastri T.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model for water resource planning[J].Math Comput Modell 1998;27(3):1–7.
  [18]Jain SK,Soni B,Seethapathi PV.Optimization techniqu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J].Journal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Part CI:Civil Engineering Division 1988;69(1):16–9.
  [19]onathan Barnet.In the public interest:design guidelies[M].Arehiteeture Reeord.1987.
  [20]Wade L.Hadwen,Angela H.Arthington,Thorsten D.Mosisch.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dune lakes on Fraser Island,Australia[J].Lakes&Reservoirs: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03(8).
  [21]C.Nelson,R.Morgan,A.T.Williams,J.Wood.Beach awards and management[J].Oeean&Coastal Management.2000:87-98.
  [22][22]Jakeman,A.J.,Letcher,R.A..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modeling:features,principles and examples for catchment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Software,2003(18):491-501.
  [23]Merritt,W.S.,Croke,B.F.W.,Jakeman,A.J.Sensitivity testing of a model for exploring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ptions[J].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Software 2005,20(8),1013-1030.
  [24]司毅兵,田硕,王文慧.水利风景区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国水利,2011,(16):60-62.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wr.gov.cn/zwzc/hygb/slfztjgb/201110/t2011101 1_306410.html.2011-10-11.
  [26]Forman,R.T.T.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1ey&Sons,1986:121-154.
  [27]杨锐.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国园林,2003,(3):19-21.
  [28]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9]杨海军,赵亚楠,沈波.察尔森水库坝下建设区景观设计与构建[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11):15-17.
  [30]王仰麟,陈传康.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S1):21-27.
  [31]Riuchard T,T Forman.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Cambridge:
  [3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31-245
  [33]Zube E H.LandscapeAssessment:Values,Perceptions and Resources.Halsted Press,1975.123-213.
  [34]Turner M G.Quantitative Method In Landscape Ecology.Springer-verlag,1997.251-267.
  [35]Ian L Mcharg.Design Withh Nature.Philadelphia:John wiley&sons,inc.,1971.68-81
  [36]John O Simonds.Earthscape:Guide To Environment Planning.Mcgraw-hill professional,1997.231-345
  [37]李贞,保继刚,覃朝锋.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1998,(06):76-83.
  [38]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J].人文地理,1996,(02):41-46.
  [39]吴凯.旅游线路优化中的运筹学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03.
  [40]郜建人.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
  [41]田玲,齐子鹏.论当前对旅游资源保护认识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1998,(03).
  [42]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3]保继刚、楚义芳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4]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5]祁满昌.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管理范围内水土资源开发[J].内蒙古水利.2001专刊,P57-58.
  [46]赵志峰.内蒙古磴口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10
  [47]肖彩虹,郝玉光,贾培云.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口绿洲近52a水分因子的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P161
  [48]肖彩虹,郝玉光等.近52年来磴口地区扬尘天气变化特征[J].防护林科技.2012,(05).P15
  [49]赵志峰,郭瑞清.内蒙古磴口县沙漠化人文驱动力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29(6).P15
  [50]王吉昌.基于城市规划的河套灌区城市人地关系研究—以磴口县城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P21-22
  [51]张西林.水库旅游开研究初探[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6).P28-32
  [52]余凤龙,黄震方,尚正永.水利风景区的价值内涵、发展历程与运行现状的思考[J].经济地理.2012,32(12).P170
  [53]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河北:旅游教育出版.2006.P44
  [54]田永兰,宣海龙.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初探[J].内蒙古水利.2010,(4).P142-143
  [55]梁修存,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53-258
  [56]Roger Marcelin Faye,etc.Long-term fuzzy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s.Applied Ma the matics and Computation.2003(137):158~174
  [57]叶正波.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及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43~44
  [58]方幼君,周敏,程玉申.基于单体评价的杭州市旅游资源模糊聚类分析.科技通报,2008,24(2):283-288
  [59]徐晓音.湖北省大型湖泊水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经济地理,1999,19(4):104-110
  [60]黄显勇,毛明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水利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28(3):327-332
  [61]肖宁宁.湖南省旅游资源评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6):68-72
  [62]李加林,王亚欣,邓俊国,等.旅游资源开发灰色模式识别及适宜性分析——以涞源风景区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90-96
  [63]白翠玲,鲁绍伟,杨建朝.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张河湾水库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13-6015
  [64]李娟莉,陈国柱.基于层次熵分析的湿地旅游资源评价——以湖北石首天鹅洲湿地为例.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116-119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6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4月27日
Next 2021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