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世家》秦淮文化的体现

摘 要

《秦淮世家》是一部以南京为大背景的小说,是土著南京人的风俗史、社会历史、心灵史,在其中也加入了中国的变迁史。秦淮文化是整部小说的底子,庞瑞垠在故事中对百年来南京的民风民俗及其演化作了一定的描述,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向读者既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秦淮文化遭受的冲击,也展现了南京百姓的民风民俗,体现了秦淮文化的特征。同时昭示了文化是不可以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在面对动荡、冲击的时候需要做出相应抉择让文化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秦淮世家庞瑞垠 秦淮文化 民俗

一、引言

《秦淮世家》是由庞瑞垠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以现当代中国南京秦淮为主要故事呈现背景的并记录二十世纪百年来的秦淮文化风云和其历史人情世态的长篇大型史诗性秦淮风俗文化小说全集长卷。全书以一个世代相传居住在古代中国南京秦淮大运河畔的名门望族谢家的五代传承人为故事的主人公,叙述他们在一个现代中国二十世纪一百年的风云与剧变过程中的悲欢离合、荣辱与浮沉,反映一个现代都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其文化兴衰史、奋斗史及其社会变迁史。

“秦淮三部曲”的剧情是连贯起来的的,它们都立足于现当代的都市,旁及于现代乡村,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一百年以谢氏家族为缩影的南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画面。它不仅富有着力地表现了谢氏家族,还详细致地描写了与之间有关联的尹氏、邹氏两个较大家族去衬托谢家。[1]作品为我们广大读者和观众提供了一个丰赡的人物世界,谢庭昉、谢子虔、谢嘉华、谢乃康等男主人公荣辱不惊、坚毅不拔,谢老夫人、任梅韵、川崎君代、邹曼若等女主人公艰苦朴素、端庄贤慧、善良忠贞,各个都在作品中显示出了不同的气度和色泽。[2]他们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和命运,虽然互相牵制、冲撞但也息息相关,在美丽的秦淮河畔,在城市内外,联手创作上线了一出又一出时代的悲与喜。

庞瑞垠作为一位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的著名长篇小说作家,他曾以四十年代后期的江苏南京为故事背景,写过长篇小说“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和《逐鹿金陵》,但几本长篇小说仅是反映中国的历史某一个阶段或时期一个剖面。[3]但他并不满于此,于是着手准备书写《秦淮世家》。从最开始准备和整理素材庞瑞垠就已经花费将近十五个春秋,着手开始写作到最后的编辑修改和誊写也花了整整四个年头终于孕育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长篇小说史诗。

秦淮文化,是由生生不息的秦淮人孕育出来的。由于秦淮河流经的大部分地方都属于南京城区,因此秦淮文化是南京的母体文化,秦淮河也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的丰厚,秦汉出现,六朝是它的繁华时期,秦淮河以及夫子庙一带地区是文人墨客聚会首选,虽然在隋唐时期有过衰落,但是在文人墨客心中秦淮地区已经是怀古之地了,到了明朝,南京再一次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6]在二十世纪的百年时间中,南京这个地方经历过风风雨雨,繁荣过也衰败过,但成为了南京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期,也是造成秦淮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大为不同的历史因素。

二、秦淮精神文化体现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不同文化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4]每个地区由于文化的不同,在精神文化的体现亦有所不同。

(一)节日风俗

1、春节

在“秦淮三部曲”中一共有两处地方描写谢家过春节的真实生活情景。一处描写的是在一九一二年,谢家在大厅的门楣上挂上了一排排彩符,门上贴上了谢家的春联,大厅的门楣上挂贴了谢家的门神秦叔宝、尉池恭,槅扇上贴了谢家的各种鸟雀花卉以及剪纸,祭灶、扫尘、悬挂了先祖的影像和家谱。除夕夜,阖家团圆,谢家人会回家吃一顿美味的年夜饭, 孩子们拿了谢家的压岁钱便回家睡觉,大人则是守岁达旦。大年初一,尹心瀚夫妇再次来谢家拜年,谢家款以了松子茶、欢喜团,又给大人们呈上了苹果盒和一个元宝蛋。

另一个是在一九四六年后,谢家日子依然是过得紧巴巴的,门楣上已经几年都看不见的红钱,仅仅是想着给谢家图个吉利,才在门楣上贴了几幅对联。而且只有3岁的小女孩拥有了一套新的衣裳。

庞瑞垠仅对春节习俗内容进行了短短两处的描写便将当时南京地区人民在自家过年时的生活习俗全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南京地区人民在过年时都一定会打扫并装饰家里,人们穿上新买的衣服和戴上新的帽子,而且还会贴春联,放鞭炮,在自家的大门上还要悬贴一幅吉祥春联或鞭炮来祭拜自家门神。在南京的宾客们新年来拜年的时候,主人要双手握拳合揖,还会用茶点、卷烟和“进元宝”(二枚元宝和一个鸡蛋)招待客人。

2、元宵灯会

在“秦淮三部曲”中一共有两处地方描写谢家过元宵的情节。

一处,谢家商家拜过祖先影像,吃罢四喜元宵后便去夫子庙观灯;另一处,仅仅一笔带过元宵灯节,落魄的谢家人并没有去逛灯会的心情,仿佛灯节已经从记忆中消失了。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跟春节、端午、中秋可以一起说是南京的四大传统节日。在元宵灯会期间,评事街、北门桥、估衣廊、夫子庙都是南京元宵彩灯的荟萃之处,尤以夫子庙钞库为甚。一出钞库街口便可以看见近处的天空正在浸润着灿灿的虹霓,正是这种灯光的相互映照作用所致。“我们上了来燕桥,身边的人都看见秦淮河里一只只彩灯游船已悄悄点上了灯盏,划起来似一颗颗流星在空中闪。到了夫子庙,灯市上已是人山人海,眼前晃动着各式各样的白兔灯、金鱼灯、莲花灯、元宝灯,大成殿前,棂星门上更是一只只宫灯高悬,灿若漫天白昼。”[5]

“夫子庙便有龙灯会,灯有楮练、沙帛、羊皮、料丝、油纸诸种,百盏千盏。”[6]挂龙灯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非常喜爱的游玩,军营里的人们也非常的喜欢这里玩,长度也是其他的地方比不上的,短的足足有十余丈,长的足足有百余丈,玩起来多则成百上千的人。

3、端午节游秦淮

阴历蒲月初五的这一天叫端午,又称端阳。许多的南京人在端午时会专门买一把菖蒲、艾叶,用它们蘸水扫地,然后插在自家的门楣,用来“禳灾”。也有人要在自家的大厅悬挂钟馗的图像,象征的是驱鬼以及避邪。儿童将会在他的颈项上分别悬挂五色的丝络,络中分别装有五个咸鸭蛋;他的手臂上分别系挂由这五色的丝络所挽组合而成的五条丝绦,叫”长命缕”,还会在脚上穿一双虎头鞋,背上戴虎头披,用雄黄的白酒在额上用红笔画王字,准备比赛结束后我们全家人就这样可以到美丽的秦淮河畔两岸观看我们的龙舟竞渡。当我们的龙舟经过了秦淮河畔两岸人们的时候,大家通常都会向我们的龙舟扔掷一些银角、铜钱或者摆放一些鹅鸭,为了方便使得龙舟竞取之以为乐,称为“夺标”。

庞瑞垠在文中仅用了一处笔墨详细描述了以谢家人为代表的南京人过端午的情景。谢家一早就将前厅”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的竹刻楹联擦得干净,又悬挂上钟馗像。佣人将买来的葛艾菖蒲插到门上,小孩们背系张天师骑虎披,腕系五色线钏,额蘸雄黄画了王字,活蹦乱跳地跟着大人们来到文德桥上观看龙舟比赛。秦淮河岸边人山人海,水面波翻浪涌、水花飞溅,岸上人声鼎沸,不停地向河里抛粽子。

4、其他

在“秦淮三部曲”中还简单的描述了七夕和中秋。

七夕。南京七夕民间一直保持有拜祭牛郎织女这样的一个传统习俗。南京的云锦是最为出名的,而且在天上织云锦的人正好就是织女,所以古时七夕节,那些以织云锦为业谋生的普通老百姓就有机会前来祭拜云锦王母娘娘拜祭织女。谢府的七夕,女眷们将用将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茶、酒等物品放在几案上先去拜祭牛郎织女双星,在简单拜祭之后,便可以吃瓜品茗聊天和玩七巧的游戏。

中秋。传说南京人中秋节喜欢在合家弄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人们祭月会在几案上摆好各种鲜果、月饼,在放一个点燃好的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一个纸斗,叫斗香),之后就会将鲜果和月饼分给大家品尝。南京女子在中秋也会有摸秋之俗,此种中秋游戏形式传入南京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谢家人在邹府过中秋,邹府头进大厅槅扇洞开,迎着大厅天井置一紫檀木长案,上面分别供奉着菱、藕、栗、柿、豆角、月饼之类,还有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入夜,邹府在大厅开了三桌盛大的筵席,谓之中秋圆月。稍后,月入中天,澄澈的月光透亮,一个小女佣潜入邹府后院瓜圃摘一圆滚滚的大黄瓜献于邹汉鼎的儿媳面前,让她用自己的手摸一摸,大家便纷纷开始嚷嚷:“宜男、宜男……”。

(二)婚嫁、丧葬礼俗

1、丧葬祭祀

“秦淮世家三部曲”讲述的是谢家二十世纪一百年风云巨变,时间跨度之长,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因此庞瑞垠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丧葬祭祀礼仪。由于时代的更替,政策的变更,丧葬的习俗也有所改变。

辛亥革命后,谢家老妇人去世,谢庭昉为她置办一楠木寿材,厝家四十九天,七尽,方葬于老太太生前择定的墓地中。七尽便是作七结束。作七指的是死者死后每隔七日(至“七七”止),设盛馔以祭。

民国时期沿用旧俗,也流行厚葬:

入殓。届时谢庭昉的亲人和家属均需环送,将谢庭昉的死者遗体抬出来入棺。灵柩内铺上薄薄的一层干锯木屑,垫上一些薄薄的衣衫。在亲人的密切凝望下将死者谢庭昉的遗体移放棺内,……脚夫将谢庭昉的樟木棺材口盖严后用榫头紧紧地盖上起来,又用五寸大钉钉牢,再用大量的玉米生煤和漆膏灰将整个樟木被和棺材口的被盖上后的缝隙再油漆一遍,用竹绳把他的棺材内外捆了两圈,[6]至此,入殓仪式结束。

家奠。治丧仪式是使外姓之人来此凭吊,家奠则是令族中之人来此行礼。在谢庭昉死后,国驻大使馆也曾多次地派出工作人员亲自前来建议将谢庭昉的所有物品和遗体全部移放在国使馆位于中山南路的殡仪馆,以便其他社会各界的人士也能来此进行凭吊,但是子虔和其他兄弟子玄都认为他的父亲谢庭昉的生平宁静恬澹,便推脱了此番的要求和提议。在灵堂的时候,子虔、子玄头上分别佩戴一件白色的粗麻冠,身穿一件白色的孝服,外套粗麻布背心一件,后腰系以白色粗麻编织而成的绳带,鞋上蒙以白布,后跟半寸显出粗麻鞋原本的样式和颜色。子虔、子玄站在寿材两旁凡见到有吊祭者来,见到有吊祭之人即叩首。

作七。由于中华民国期间一直沿用谢家旧俗,因此还是存在很多作七。同时一些富家也每天都会前来延请谢家僧道礼忏念经,以示冥福。谢家请了几位法师和道士连续为谢家做了7天的法事,全日乐器也不停,哭泣也不停,酒席也不停。

发引,又称 “出殡”。要用白色鸟羽将其车盖进行装饰,执绋者为数十数百人不等,同时还要用各种鼓乐乐器进行伴奏引导。亲故知交要在路途中设祭,称为 “路祭”。还要注意选择一座庙宇稍憩,称为“解杠”。谢庭昉出殡日为阴历四月二十八下昼,这天的桃叶渡热闹非凡,锣鼓喧天,执绋者又数百人。寿材上盖有彩绸扎的丧罩,九晦、震东则一人提灯笼,一人提香烛钱纸边行边丢纸钱,沿途经过的镇淮桥点蜡烧香,一些商铺店家甚至慕名在路旁设香案烧纸钱供路祭。八抬灵柩,停停歇歇花了两个的时辰才终于到达南门外谢氏祖茔。[8]

安葬。先请道士和当地堪舆家为安葬坟主和道士择定吉地,命令道士和坟主挖掘一个小深坑,称为打金井,再请道士和坟主选择吉时进行了安葬。入穴诸仪节安葬入穴顺序分别为:定向。谢家众人歇棺后按照坟主和道士在罗盘上所测定之方向开始挖坑;分金。大家将几棵松柏和纸钱一起慢慢地撒入坑内,点火之后才进行了焚烧。又在坑内慢慢地撒了些雄黄和白酒;安位。子虔、子玄首先率领身边的众人跪地向旁边的抬棺者鞠躬叩头;兜金。命令抬棺者用一根粗绳将身上的松柏和纸钱系在他的棺底慢慢地将棺材放入坑内;暖坑。再将路引罐、衣禄罐一起将棺材放下去; 掩土。由子虔、子玄撒了几锹松柏和泥土在他的棺材上;命令抬棺者随即众人举起一把铁锹慢慢地铲土对棺材进行了埋葬;叫好。此刻,哭声再起,复山。抬棺者随即为众人垒一座坟、做坟圹、立一块石碑,既成

解放后的南京提倡文明、节约的办理丧事。人民XX的号召移风易俗,推行火葬,川崎君代的老太太遗体被南京清凉山一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随意地拖走了,但由于家里有人与清凉山的掌权者老太太有比较大的冲突,殡仪馆拒绝接受,让拖回去自行处理,但是又因为不准进行土葬,也不敢置办老太太的棺木,最后殡仪馆只能是通过掌权者的关系将川崎君代老太太的遗体进行了火化。

祭祀民俗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祭祀中谢家人多数采用的香烛冥币锡箔,依次跪拜。

2、婚嫁

在南京结婚的习俗中,首先便是择日,挑选一个适合结婚的日子。婚期的确定是件烦人的事,谢庭昉翻遍历书,四五两个月仅四月二十二、二十五、五月二十五三天宜嫁娶。

新人们在苏州会馆举行自己的婚礼或者迎娶仪式的前一天晚上是不能够和新人昉见面的,因为新人们在婚礼前一个晚上见面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件不吉利的一件事情。在谢庭昉和妻子菊香举行迎亲婚礼的前一晚,菊香住进了养父母的苏州会馆,还和她的养父母一起絮叨了半夜。第二天上午,谢府来了一顶饰有璎珞的大轿,谢庭昉一身茶色的长袍,一副新郎的装束前来迎亲。最隆重也最令人瞩目的要数女方分装十余担妆奁的队伍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炫耀。至于多少担要抬,送完妆奁以后就是正是迎娶了,迎娶男方这边的人将会抬着一顶花轿,把美美的新娘接回自己家中。

新娘子来到迎娶男方家里以后,便要举行礼拜天地。谢庭昉和妻子菊香的迎亲婚礼由钱伟屏主持,在必不可少的拜祖拜宗淮夫妇和夫妻互拜之后,宴席才正式开始。

最后的一个婚礼程序,就是“回门”,就是女方结婚嫁到了男方以后,再次出门回到女方的外家,女婿也随着女方一起去随着,这样才叫第一次回门,这才真正完成了整个的婚礼。在候宗淮婚礼的第二天,谢庭昉和菊香又一次去了苏州会馆,拜谢了候宗淮夫妻,谓之”回门”,又热闹了一天。

(三)宗教礼俗

1、佛教

佛教传入南京的时间是东汉末年,在南朝历史上就已经有“南朝四百八十寺”这样的说法了。南京佛教经历时间变更,朝代的更替,兴衰交替。一直到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南京才再次发展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的活动和研究中心,由于佛教在南京的再次盛行,大部南京人都是信奉佛教,因此庞瑞垠花了大量的笔墨对佛教进行描写,将佛教融入谢家的日常生活中。

“秦淮三部曲”一共有25处地方涉及到佛教:谢庭昉想外出静养,子女首先想到的便是寺庙,都是幽静之处,让父亲与晨钟暮鼓作伴;谢府大厅的几案上点燃了香烛,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佛的紫檀木雕像;在谢老太太离世后,谢庭昉断绝荤腥,只食素食,并在后院设屋供奉观音大士瓷像,每日烧香诵经;谢嘉禾和邹曼若站在妙高台上回顾山寺,歇了一会儿,他们又来到大雄宝殿,坊间都说金山寺的签灵验,果然等着抽签的善男信女排着队,等等,穿插在谢家的日常生活中。

2、基督教

南京基督新教运动始于清同治年间。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内地长老会南京传教士童根福牧师偕同助手天福,从苏州来中国南京传教。同治十二年(1873年)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韦理牧师从苏州来在中国南京传教,于1874年在四根杆子教堂附近建立了中国南京第一座基督教堂——四根杆子礼拜堂,至今已有140年历史。

虽然基督教传入中国南京的这段时间虽然不算短,在南京谢家却依旧主要是以信佛的人为主,但是谢家三少爷子豪在留学X的时候,和妻子文颖一起信奉了基督教。文颖和子豪在圣保罗堂做礼拜的时候发现教堂的一架钢琴坏了,文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自己的唱诗班上没有钢琴坏了是一件非常难以想象的事情,由于现在谢家大多数的人都是信佛的,文颖和子豪和谢家人不可避免的就会有一种关于宗教文化上的矛盾和冲突,在对于十字架的具体含义和理解的问题上有巨大的意见分歧,等等。

在“秦淮三部曲”中,表现了谢家人对基督教的看法慢慢转变。从《钞库街》谢庭昉因为信仰问题与文颖和子豪发生争吵,甚至将谢家第三代想入基督教的嘉禾手中的十字架没收,到《桃叶渡》山崎君代看到别人在胸前画了个十字,惊喜到原来他也是基督教徒,最后《乌衣巷》会宣扬自己的信仰。

庞瑞垠以中国秦淮河地区的文化发展史作为研究背景,在其文学作品中重点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秦淮文化在生命与时间的快速变化与流逝中自我思考和选择,至少我们可以发现在他所着力于描述和刻画的谢家三代人都基本上是这样的。我们也可以从他的小说当中看到时间也同样可以直接导致我们使许多亭台楼阁的房屋被一把巨大的火焚烧,只存在人们记忆里证明他真实存在过,不要说六朝、明季就是谢家的寄园也被一把大火烧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然而时间也同样可以直接导致类似于摸秋、灯节等等传统习俗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但它们给人们抹去的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物质外壳,文化的内在和精神则深深地沉淀在了人们的记忆和内心里面,他们已经跨越了时空被文化唤醒、延传。由此,庞瑞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问题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他通过对上述的文化中物质和生命意识的分析和诘问告诉人们一定要关注它本身可能给人们带来的矛盾,也就是说,当某种传统文化仅仅是简单地注重于延传而不注重调整时,其中的危机迟早有可能会再次显现人们的头来。这就是小说所精心设计的子豪和谢庭昉的矛盾和冲突、乃慧的这次出走和回归都充分体现了对秦淮河传统文化的危机。从秦淮河历史的经验和例子角度来看,某种传统文化的覆灭不仅是因为来源于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更多的是因为内部传统文化缺乏了革命性和技术创新性。对此,庞瑞垠矛盾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完全可以超出我们想象的。虽然,他认为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生理和情绪的遴选,设置乃慧、乃康、凡彤的出走和回归,但从理性上分析,假如我们还追求自守,那么它的重要性和前途是不问可知的。

三、秦淮物质文化的体现

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生产工具、生产物质产品的技术、劳动对象……)可以称为物质文化,它不是纯粹的物质形式的存在或组合。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存在,而不需要人类的创造或加工,就不属于物质文化。

(一)金陵菜

以现今中国江苏南京金陵为其主要饮食文化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一直向北向南延伸就达到了现今中国江西九江的一个较为传统的饮食菜系,那就是江苏南京金陵菜,又被当时人们广泛叫做京苏菜、京苏金陵大菜、南京金陵农家菜。其中所谓“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朝的都城;“苏”是指当时的南京乃民国时代江苏的省城及其代表之意。“大菜”主要是用来描述南京金陵菜的精贵、高雅、华美、大方。

在《乌衣巷》中恰逢谢曼若的生日,谢家人选择在”秦淮人家”餐厅举办谢曼若生日庆祝寿宴有油焖春笋、芦蒿干丝、火腿花、炒菊花脑、一盘寿满桃园……寿满桃园其实也就是由凤尾虾等十种荤荤的素菜和几十种新鲜的有生果类的蔬菜互相组合在一起来烹制做成的。

金陵菜确实是最善用的初春菜蔬,菊花芥菜中的菊花脑、枸杞、马兰头、菊花芥菜、马兰头、芦蒿、野蒜最为举世驰誉。曼若的私人寿宴基本上都选的是设在金陵三花四草和早春五花四野都齐全。凤尾虾乃是金陵名菜的四大高级特色风味名菜之一。

1、金陵鸭馔

从古至今,金陵人都非常喜欢吃鸭馔,南京就已经有了鸭馔的研究和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而且金陵盐水鸭、板鸭也成为了南京远近闻名的美食。

“秦淮三部曲”出现过板鸭、盐水鸭、八宝鸭、桂花鸭……

2、金陵小吃

金陵秦淮小吃,位列于中国四大小吃之首,从六朝的时候就开始广为流传,已经足足有千年的发展历史。金陵秦淮小吃什么口味都有,选料考究,手工精细,造型美观,形态万千,其中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地区就是最具有江南特色的秦淮小吃代表地区。

小说中,方若愚与子虔一起去到中山北路的南京饭店吃饭,饭后方若愚却和子虔说,他真正想吃的是夫子庙的金陵小吃,臭豆腐、五香茶叶蛋、开洋干丝、酥烧饼……[9]

开洋干丝乃是秦淮八绝的第一绝。

(二)云锦

南京云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一种丝制织绵的工艺品,“寸锦寸金”之称。在古代中国的传统丝织物中有一种可以代表最高的品质和技术水平的丝制织物那就是 “锦”,而现代的中国南京云锦则集了中国的历代传统丝制织绵的工艺和织绵艺术之精华而集大成,列为中国四大丝制织绵的工艺名锦之首。

云锦作为南京的代表性工艺,在以南京作为大背景的书籍里是不可能不出现的。它在 “秦淮三部曲”中一共出现了7次:心瀚关心自己的云锦、玄色天青色素缎、宛如的锦缎古董、丝织工厂锦缎积压滞销、销往日本的锦缎滞留在码头、心瀚花费了几十年心血收集的云锦珍品和心瀚认为南京的丝织品、缎、云锦。绒、绸等,尤其是云锦,不啻为“国粹”。

秦淮文化是庞瑞垠整部《秦淮世家》故事的重要文化底子,用庞瑞垠作者自己的一句话来说是:“秦淮盐水漫漶其间”。或者应该可以说庞瑞垠对中国南京秦淮文化历史意义的探索和重新发现使庞瑞垠真正地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探索发展过程,庞瑞垠着重思考的是秦淮文化在面对现实历史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抉择和发展,或者说庞瑞垠是在真正展示秦淮文化“蕴藏于现今世态民风民俗的历史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对秦淮文化的历史谱系,庞瑞垠同样也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地思考中国秦淮文化的一种重要显示性特征及其历史谱系的抉择和其发展的走向,必然有许多需要庞瑞垠为人们对秦淮文化历史的清理、疏通和对文化的重新寻绎。

四、秦淮文化的特征

庞瑞垠在《秦淮世家》中,对节日习俗、婚嫁丧葬礼俗、宗教礼仪、饮食、云锦这五个方面的描写凸显出了秦淮文化的特征,让读者对秦淮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体会到秦淮文化的特征是独特性、包容性、社会性。

(一)独特性

独特性,由于各个民族、组织、群体之间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世界上是不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或组织中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文化。因此每座城市都可以通过自然或者人文景观反映出自己最独特的精神内涵、个性和成就。

秦淮文化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说起秦淮文化必定会让人想到 “秦淮八艳”、“秦淮八绝”等,在文中不仅出现了这些代名词,也出现了《桃花扇》这样的文学作品。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是由秦淮文化、钟山文化、清凉山文化、和平文化、移民文化、绿色文化所组成。庞瑞垠反复强调这些秦淮文化所特有的东西,让读者时刻牢记虽然大背景是在南京,但是支撑小说的文化底蕴是秦淮文化。

其实各地文化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元宵灯会:宏潭灯会、杨柳青灯会、承德灯会、钱江灯会、自贡灯会、成都灯会……虽然灯会众多,但是每个灯会都有各自的特点,说到龙灯、狮子灯那就是宏潭灯会;说到灯队绕村游行、板龙灯、狮舞灯那便是钱江灯会;提到农历十月十日人们提着红灯上街游玩那便是自贡灯会。

因此为了区分秦淮灯会与其他灯会,庞瑞垠会在描写灯会的时候着重突出秦淮灯会的特色,如:悬挂花灯的画舫(通常被称为“灯船”)、为了凸显这是最盛大的民俗灯会,会描写宫灯高悬,棂星门上空宛若白昼、也会强调是在夫子庙地区举行的灯会。书中的几处灯会的细节描写我们便可以判断出这是秦淮灯会,这足以说明秦淮文化是有独特性,秦淮灯会是独属于秦淮文化的。

(二)包容性

秦淮文化可以说得上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秦淮文化所蕴含的事物,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它包含了各种礼仪风俗文化、饮食文化、云锦服饰文化、刀会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它产生于秦汉时期,在六朝时期达到繁华,在隋唐时期经历衰落,但在明朝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宗教上看,它包含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秦淮文化的包容性是南京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南京历史经历动荡的体现。

南京人宽容,不排外就像小说所提到基督教和佛教的冲突,基督教传入谢家的时候,虽然谢家人显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他们不会干涉文颖和子豪的宗教信仰。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基督教和秦淮文化原有的宗教文化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宗教文化。

(三)社会性

秦淮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秦淮文化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文化品格上看,南京虽然是古都,但却是偏安王朝的都城。由于地处富饶长江下游,南京人形成了不进取、悠闲、高雅的古都文化心理。秦淮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对它的研究也很多。它一方面真实地体现了秦淮民居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定时期文人的风尚和文化倾向。秦淮文化更为突出的是,它塑造和影响了各个时代的文人群体,形成了相对独特的读书观。自古以来,秦淮就有爱书、读书、藏书、写字、刻书的风尚。从传说中的周楚读书台、二鹿读书台,到六朝,秦淮到处是书籍、诵经和秦淮两岸的风声,秦淮文化也可以说是“文人”文化,《秦淮世家》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解后的产物。

从谢庭昉到谢子虔再到谢嘉华都是这样的,[3]遇到事情会吟诗作对,闲暇无事便会读书,每年的春联都是自己手写的,他们是悠闲的也是高雅的,但同时也是不进取,谢家落魄的时候,谢家人偏安一隅,躲在乌衣巷得过且过。

五、结语

南京是一座拥有两千四百余年悠长文化和历史的中国大型现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大都市。在过去的二十世纪,它一开始就在世界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已经占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一百年来社会动荡,数次改旗易帜,给这片美丽富裕的文化土地在历史上增添了数次灾难,人们有过太多的大悲大喜,备受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度注视,留给我们无尽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思考。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角度看它的确应该是一片有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学创作资源和文化沃土,等待着中国当代作家们的努力去挖掘和重新开垦。

从总体上的角度来看,庞瑞垠的“秦淮三部曲”主要是在他认为更广阔的秦淮文化背景基础上去深入探讨百年以来中国在20世纪的错综复杂的文化发展历史变化。它向我们的广大读者和朋友们打开了一扇深邃广阔的探索中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大门,以在二十世纪百年里发生的若干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事件为其题材和发展的背景,用谢家五代人的事迹作为其素材和发展的线索,从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努力将浓厚的中国民族历史文化韵味和感慨化于广大读者的笔端,在蜿蜒跌宕、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情节和人物艺术形象展示中,折射出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沧桑之变。庞瑞垠在深入思考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也有思考对于秦淮文化的思考,小说创作中体现了很长一段时间外来文化对于传统秦淮民俗的文化冲击、子豪和谢庭昉的文化冲突就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秦淮佛教文化的冲突……

如果我们把对秦淮地区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视野放得开阔一些,似乎就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在漫长的百年秦淮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史中也只有在这样的动荡的时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强调。因此,我们可以《秦淮世家》中也昭示了文化是不可以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在面对动荡、冲击的时候需要做出相应抉择让文化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汪政.断代流年碎影——《秦淮世家》读解[J].小说评论,2002(06):74-79.

[2]庞瑞垠.《秦淮世家之乌衣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480.

[3]张宗刚. 恢宏厚重的史诗画卷──评长篇小说《秦淮世家》[J]. 小说评论, 2000(06):66-70.

[4]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83-88.

[5]庞瑞垠.《秦淮世家之钞库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32.

[6]庞瑞垠.《秦淮世家之乌衣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26.

[7]徐燕秋,王珺.秦淮文化的现代价值探究[J].文教资料,2012(16):78-79.

[8]庞瑞垠.《秦淮世家之桃叶渡》[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246.

[9]庞瑞垠.《秦淮世家之乌衣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203.

《秦淮世家》秦淮文化的体现

《秦淮世家》秦淮文化的体现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53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4日
Next 2023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