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从1953年以来,随着汽车产业不断的蓬勃发展,到1999年,文化产业的确立。汽车文化概念被引入,汽车文化通过融入汽车产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了汽车文化产业,它作为新的产业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视线。汽车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边缘产业,发展迅速,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带动力,引起了各国和各地XX的关注。
我国各地区也都提出有关汽车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计划,例如长春、成都、苏州等各大城市。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研究非常欠缺,与国外进行对比,发展的成果难以相提并论,所以,对于我国的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刻不容缓。
通过分析我国汽车文化产业现在的发展状况,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其发展中有哪些问题或者欠缺,并且可以进一步的对这些欠缺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给出借鉴意义,这样能够更好促进其未来的发展。
目前,对汽车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不够深入。大多数研究的角度都是从汽车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汽车文化产业的路径、汽车文化产业的模式等发展现状出发,本文却是以市场、人才和消费者需求等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和计划,与以往的探究方向不一样,为以后更加深入的探究汽车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视角。
汽车文化产业作为新发展起来的产业,其迅速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但是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着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会对我国的汽车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和帮助。
一、有关汽车文化产业的概述
(一)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作为第二产业正在不断地进步之中,是现在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其主要包括:汽车零部件的采购、制造、销售和汽车内部软件的产品技术。
汽车产业链分为上、下游两部分。其中上游主要涉及机械、电子、钢铁等。下游主要涉及金融、保险、维修、加油站等行业。
(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很多人称它为文化创意产业,其中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只要与文化相关的都会被融进文化产业之中。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的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享受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文化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广义的文化产业,广义的文化产业就是让文化融入商品中,生产出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达到满足社会精神需求的各行业的一个总称呼。另一方面是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或者活动作为主体的从事文化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门类。
现实中,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都很模糊,没有确切的说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X称之为知识产权。在日本被称为内容产业。2004年,我国为文化产业提出了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虽然每个国家和行业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理解不同,但是对于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娱乐性、精神性等是类似的。
(三)汽车文化
从卡尔·本茨创造出世界上的第一辆汽车,一直到福特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接受汽车这个消费品,也逐渐把思想意识和个性形态融入到汽车中,为现代汽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汽车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可以理解为把汽车作为消费品,让其在使用中形成一套行为、态度、价值观和体制等。一种是狭义的,可以理解为围绕着汽车所形成的文明习惯、法规和行为。由于不断的进步,汽车文化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特性,其中主要表现为特性:一是继承性,二是创新性,三是多样性,四是互动性。而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车博览会。
(四)汽车文化产业
汽车文化产业是汽车产业与文化产业恰到好处的融合而产出的新产业,第一,它是汽车产业链的延展,是汽车生产、销售、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更多地不是实物文化,而是以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为主。第二,汽车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有着和文化产业相同的特征,就是将娱乐性和特征性发展成市场化的产业。
汽车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体现了独有的特性,归纳总体特征为:①内生长型经济增长模式②规模收益递增③以人为本的④科技创新和内容创新高度融合的产业⑤收入弹性大⑥高度依赖全球化⑦以产业为中心的灵活就业特点。
所以,汽车文化产业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二、我国汽车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现状
汽车文化产业中包括了很多,分析起来较难,所以在这里分成两大类来研究,一个是汽车文化产品市场,另一个是汽车文化服务市场,从这两大类市场现状分析来看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现状。
1.产品市场现状
这个市场中流通的是商业形态的汽车文化产品,其包括报刊、电影、动漫、影像制品、游戏和娱乐服务等。
根据SWOT分析法,对该市场现状做出分析如下:
优势:在国内报刊、影像制品和娱乐服务等汽车文化产品发展较好,产品质量较好,在国内占得较大市场份额。
劣势:在电影、动漫和游戏等汽车文化产品的自主开发和制作落后,完全没有竞争力。
机会:在电影、动漫和游戏的等可以进行产品创新。
威胁:国外在电影、动漫和游戏等产品的制作和开发很前卫,而且发展较早,已经占领了国内部分市场。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完全占据自己的汽车文化产品市场,并且在汽车文化产品的电影、动漫和游戏的产品领域上还没有涉及。而国外的《变形金刚》和《汽车总动员》却占据了我国汽车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市场份额。所以,对于我国来说,汽车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总体较差,但是潜力巨大,还有开拓的空间。
2.服务市场现状
汽车文化服务市场中,流通的是汽车文化为其他产业提供的文化附加值,包括创意、构思、设计、咨询、形象和宣传等。其中,我国汽车文化服务有汽车主题餐厅、汽车电影院、汽车旅游、汽车电台等。
汽车主题餐厅:在我国各地陆陆续续开启了汽车主题餐厅,深受人们喜欢,说明有相当可观的消费人群,并且占有相当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汽车电影院:作为电影院的一种创新,受青年人追捧,有固定的目标客户群。
汽车旅行:一个新兴的运动,受众人群多,有消费需求。
汽车电台:,全国广播广播频率有2814个,交通类频率有249个,占总比重的20.7%,有固定的目标群体,并且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综合以上汽车文化服务行业的市场现状,可以看出汽车文化服务市场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目标群体明确,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现状
汽车文化人才主要包括包括为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汽车竞技与组织管理人才、汽车媒体策划管理人才、汽车旅游开发人才、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人才、汽车历史文化研究人才。而汽车文化产业发展正需要这些多种复合型的人才,汽车文化和汽车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都刚起步,有关汽车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的紧缺,所以至今为止我国的汽车文化复合型人的状况才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缺乏汽车文化领军人才。第二,缺乏汽车文化复合型人才。第三,汽车文化研究人才匮乏,后备人才不足。第四,汽车文化复合型人才紧缺汽车文化人才数量紧缺,供不应求。第五,现在我国汽车文化的人才水平较低,不能达到国际化的水平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1.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现状
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组织、策划和会展管理能力等。我国汽车会展很多,但在培育这方面人才较差,但由于历年全国都会在一些城市举办汽车会展和汽车博览会,通过积累经验,锻炼出一部分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但依然是数量不足,供不应求。
2.汽车竞技与组织管理人才现状
汽车竞技与组织管理人才需要掌握赛事管理规定和管理等,要了解赛车行业的商业合作模式和媒体运作。我国2004年在上海举办了F1中国大奖赛,这说明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对这类人才有需求,但没有高校开展类似专业的教学,也没有针对这种人才进行专业性的培养和教育,也没有经验可以吸取,所以这方面的人才极为匮乏。
3.汽车媒体策划管理人才现状
汽车媒体策划管理人才要掌握关于汽车文化的丰富知识,要有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一些高校也对这类人才进行培养,但这方面大部分的人才都是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的累积,并不是接受系统化教育,所以这类人才相对匮乏。而却在我国有一些汽车媒体公司,对这方面人才还是有一定的需求量。
4.汽车旅游开发人才现状
汽车旅游开发人才需要有组织活动的经验和能力,要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对于我国来说自然景观多,旅游胜地数不胜数,自发举行的汽车旅行也是很多,能够组织这样活动的人也很多,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性质的培育,但是都具备了组织的能力,还需要在运作过程中积累经验。
5.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人才现状
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人才要对国外的知名汽车品牌有一定的了解,对国内外汽车企业的发展历史要熟识。在国内,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对此类的专业型人才进行专业性的培养,但是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不够完全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6.汽车历史文化研究人才现状
汽车历史文化研究人才要对汽车的历史文化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在我国,对汽车文化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甚少,可想而知对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也一定相对很少,这类人才普遍的匮乏,并且在这一类人才里没有领军人物,后备人员也不足。
(三)汽车文化产业消费需求现状
1.产品消费需求现状
经济快速增长,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高级需求,对产品赋予了高的文化附加值。汽车文化产品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高级需求而从汽车文化产业中衍生出来的,例如:汽车文化电影和动漫等等。
从汽车文化产品的汽车电影这一类来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变形金刚》。2007年《变形金刚1》在我国获得2.82亿元的票房;2009年《变形金刚2》在我国获得4.30亿元的票房;2011年《变形金刚3》在我国获得11亿元的票房;2014年《变形金刚4》在我国获得19.56亿元的票房。到现在为止《变形金刚》出了四部在我国内市场已经收入了37.68亿元,并且这四部《变形金刚》在我国票房的收入比是呈阶梯状成长的,《变1》:6%;《变2》:9%;《变三》:16%;《变4》:33%。由此看出,我国汽车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增大,供不应求。
在看汽车文化产品中的动漫产品,具有代表性的是《汽车总动员》。同样《汽车总动员2》比《汽车总动员1》的票房高,深受消费者喜欢,所以2018年《汽车总动员3》就会上映。在这一块的需求也是供不应求的状况。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我国对汽车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至今为止仍处在需求大于供应。
2.服务消费需求现状
汽车文化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汽车文化服务中的汽车主题餐厅、汽车电台等进行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汽车主题餐厅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肯德基汽车穿梭餐厅,肯德基在我国各地区遍布,当汽车穿梭餐厅引入以后,从我国首都的首家不断发展至各城市,例如:苏州、广州、南昌、长春等。如今的肯德基汽车穿梭餐厅正在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汽车电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广州汽车音乐电台FM102.7和长春交通之声FM96.8。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和汽车在生活中的笔总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开始不断的增加,至今为止,以上三个电台发展的都非常好,都有各自的特色,可以说驾车人员的首选。从2012年的的调查统计直到现在,汽车电台听众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经过以上分析,我国汽车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很大,而且在跟着汽车的增长而成正比增长之中。
(四)存在问题
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这一以下的问题:
①没有自主制作的汽车文化有关的电影和动漫。我国许多城市都有“汽车城”,和“电影城”的美誉,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制作出属于自己标志性的汽车文化电影产品。在我国也有动漫产业园,同样还是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制作出汽车文化动漫产品。
②对汽车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已经先后建立了汽车主题公园、汽车电影院、汽车博物馆、汽车主题餐厅和汽车电台,作为汽车文化的附属品,除了汽车电台之外,其他的都鲜为人知。

③没有把汽车文化变成崭新的地标。从我国旅游来看,大多都是朝着我国的历史博物馆、电影城和自然公园来的,很少有人为了汽车文化而来。作为长春本地人,周末出去玩首选也是电影城和动物园等。
④没有独有的特色汽车文化。虽然我国大力发展汽车文化产业,但是全国各地区的汽车文化都大同小异,没有自身特色,每个城市都是建造相似的汽车文化相关的公园、电影院等等,没有打造出独有的特色汽车文化融入其中。
三、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以长春汽车文化产业为例
(一)长春汽车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长春作为中国汽车的发源地,有着浓厚的汽车文化底蕴,是这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长春地区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从汽车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
1.整体状况
长春对汽车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紧紧跟随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处于大力发展中,但对于汽车文化产品这一方面发展落后,没有自主研发的有关汽车文化的游戏,也没有自主制作有关汽车文化的电影和动漫。在汽车文化服务这一方面发展良好,先后建立了汽车主题公园、汽车电影院、汽车博物馆、汽车主题餐厅和汽车电台,但除了汽车电台陪伴我们日常生活,其他都鲜为人知。
长春作为中国的底特律,汽车博览会是必不可少的,至今为止已经开办了十二届的汽车博览会,深受汽车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态势良好,发展良好的原因归结于以下优点:一是面积最大、品牌多、展商多、档次高。二是突出展示自主的品牌和新动力的汽车。三是对概念车的展出。四是为了展现长春国际车城的档次会展示很多高端品牌的豪华车型。豪车馆历年都是汽车博览会的最大亮点。由于汽车博览会的良好发展,促进了汽车的销售,影响着汽车消费的增加。
2.拓展模式
拓展模式主要形成于城市原有的大型汽车企业之中,这些企业一般具有从研发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一经形成后,会促使会展、汽车运动等汽车文化产业形成一个综合产业园区。例如底特律、东京等都是通过这种发展起来的。
拓展模式有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依托于大型汽车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四大汽车城,都拥有着世界知名且实力雄厚的汽车企业,企业有一套从科研设计到销售服务等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如此,还有整车生产,展览、贸易等齐全的文化功能。
第二,凸显人性化服务与自然环境结合。汽车城都在开发所拥有的资源,与自然相融合兴建汽车博物馆等。利用人性化的个性服务与客户增强交流,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第三,强劲的辐射能力,带动经济发展。很多汽车城都发挥着经济带动作用,对该地区的汽车配套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强劲的辐射,以汽车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也拉动了钢材、橡胶、油漆等原材料和仪表、轮胎、引擎等的周边经济。
3.开创模式
开创模式,指在当地建立或者引进大型知名汽车产业,让汽车产业从空白到健全,形成汽车文化产业的框架和运营体系。目前,我国上海国际汽车城属于这种发展模式。对我国而言,汽车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初级,定位不清,汽车文化产业发展分散,并且大多都依附于传统产业结构。汽车文化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发展潜力巨大。
(二)长春汽车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借鉴意义
1.引进知名品牌以促进产业联动
汽车文化产业要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要引进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汽车企业,还可以带动汽车设计、生产、售后服务等形成集群产业链。今后,汽车产业园区要面向全球化,引进一些汽车文化相关的企业向园区聚拢,以促进汽车文化产业朝向全球化和集约化发展,长春市要发展汽车文化,先要抓住时代脉搏,促进产业链延展。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汽车文化相关活动,如:汽车人才培训、汽车赛事等,要以增强互动和引起关注带动汽车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发展。

2.结合已有文化底蕴实现品牌本土化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环境资源条件,要因地制宜实现效益最大化。长春拥有独有的历史文化,汽车企业可以借此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例如:汽车旅游集散中心、汽车文化创意中心的等汽车文化基地,还可以与长春的传统旅游景点相互依托,增强长春汽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建立完整的汽车文化产业群和与其配套的新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如汽车旅馆等,尽量去发展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汽车文化产业项目,以达到独有的汽车文化品牌的树立。并且在汽车广告和设计等方面可以适当的渗入长春特有的文化元素,如长春的电影文化和雕塑文化等都是可以彰显长春地域特色的元素,同时这些元素都可以融入广告和设计当中。
3.借鉴意义
要更好地发展汽车文化产业,就要坚持引进国外知名品牌的汽车企业;要将汽车文化产业走出我国,面向国际化,走上国际舞台。长春汽车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中,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汽车文化产业的发展。
长春汽车文化产业结合独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元素,发展与众不同的汽车文化产业项目,同时会增多我国有关汽车文化产业的项目,并且促进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融入汽车文化产业中,打造属于我国的特色品牌。
四、我国汽车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策略
(一)立足本土化
立足本土化,就是立足于本土文化。结合独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元素,打造我国汽车文化产业。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如果立足我国的本土文化去发展汽车文化产业,才能区别与国外已有的汽车文化产业,创新出属于我国独有的汽车文化产业的项目,促进其更好地和更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大力培养汽车文化人才
发展汽车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培育汽车文化人才主要从复合型人才入手,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汽车展示、汽车博览、汽车媒体策划管理、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汽车历史文化研究等入手,在高等教育院校设立有关学科,增加高等院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我国这方面人才的专业性,缓解我国缺乏汽车文化复合型人才的状况,更好地推进我国汽车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产城合一发展策略
结合汽车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理念,推动汽车文化和地区各种资源的整合,糅合汽车文化产业和城市的未来发展,利用城市的优势来促进汽车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同时也要利用其产业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挥产城合一的作用。塑造城市整体形象要立足于产业优化、空间拓展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对于工业发达城市来说还是经济支柱产业,对于这些发达城市要想追赶国际潮流,只能打造与其城市精神相符合的汽车文化。
(四)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联动
汽车文化产业的园区要面向全球化,引来相关企业向其聚拢,有利于促进其产业朝集约化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促进汽车文化产业与现代的农业、工业、服务行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开展汽车文化服务和汽车文化人才培养等细分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产业的横向发展。
(五)促进产业生态化
汽车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必须促进产业生态化,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业园区。微观上,合理运转产业系统内的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宏观上,建立动态平衡和稳定有序的系统。将园区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根据顾客的需求实现以人性化的服务,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和谐统一。
结论
我国汽车文化概念引入的晚,所以汽车文化产业起步也较晚,但目前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不过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从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市场现状来看,我国太过于重视服务市场,丢失了产品市场,导致汽车文化电影产品和动漫产品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占领,使汽车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不平衡;人才现状,由于我国汽车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对汽车文化产业发展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消费需求现状,消费需求量极大,但是供不应求,会导致汽车文化产业市场的通货膨胀。然后再看长春汽车文化产业发展,过于注重汽车文化服务,忽略了汽车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研发,并且在汽车文化产业的各项目中,没有结合独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元素,使长春汽车文化产业发展的没有特色。最后,从长春汽车文化产业发展再看我国汽车文化产业发展,其中有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历史底蕴,但并没有结合汽车文化融入汽车文化产业当中,如果不融入我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和底蕴,我们就只是完全照搬国外的汽车文化产业。
有弊就有利,虽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汽车文化产业的未来很有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融入我国的特色文化底蕴和文化元素,对于我国汽车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蔡云,黎青松,梁涛,张学尽.我国汽车文化娱乐产业现状分析[J].汽车科技第二期,2011.3
[2]李永钧.绚丽的汽车文化[J].产业观察,2007.
[3]蒋丽丽.汽车文化:城市精神的新引擎[J].汽车广角,2006.
[4]刘庚达.基于价值链的成都汽车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梁涛,黎青松,张尽学,蔡云.迁徙汽车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J].科技与生活,2011.
[6]岳红记.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空间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7]薛亚芳.汽车产业孕育汽车文化人才[N].人才市场报,2006-7-4(3).
[8]唐伟.浅谈汽车文化发展趋势[J].科技·管理,2015.
[9]刘宇,万晓文.我国汽车文化现状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
[10]刘章美,陈广宇.苏州汽车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J].现代商业,20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