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肢体神经功能障碍等叭其年发病率高达217/10万,生活不能自理者占43.2%,致残率高达70%~80%,是中老年人致病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康复医学的早期介人使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10年存活率均显著提高,科学正确的康复护理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身心功能,减少残障,重返社会。因此,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如何正确运用康复护理服务模式尽快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护理的主要目标。
1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也逐渐应用到各科护理当中S。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更好的配合治疗。心理护理是否有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首先应热情接待入院患者,并且与患者经常交谈,仔细倾听和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语言和行动给予患者支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自尊。
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可以及时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脑卒中患者常常发病较急,进展较快,患者对于疾病所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常常感到恐惧、烦躁、悲观、厌世等,此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护理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保证。
2脑卒中患者舒适护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过程。研究发现,舒适护理在目前临床各科护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的参与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上得到较大的改善,或者达到自在甚至超越的状态,也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之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文献报道,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化护理的模式,使基础护理与人文护理更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受的和满意度,从整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模式的构建
康复护理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措施,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以消除和减轻患者病候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患者的功能缺失、努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各方面的功能,减少致残因素对患者造成不便,以尽量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能力,达到基本生活能自理、重新参加社会活动等目的。主要包括肢体的正确摆放及被动活动,床上主动活动,ADL锻炼及指导居家环境的改善等。
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入院的护理、晨间晚间的护理、饮食前后的护理。入院护理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卫生的护理。如入院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洗澡、更衣、修剪指甲等。晨间、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包括患者起床后必要的运动,刷牙漱口、卫生工作、且帮助患者用温水擦背,用50%酒精按摩受压部位,梳头,整理床铺及更换污染衣单;晚间护理系在晚饭后进行,如协助洗脸漱口等,使患者感觉清洁舒适,热水泡脚,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饮食前后护理:饭前协助病人洗手,帮助患者起居,做好适当的护理,饭后整理床铺以保持整洁。对于高热患者饭前后应予漱口等。
目前研究显示,康复护理在骨科、神经科和老年科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院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患者后期自理能力显著优于普通护理患者。早期正确的康复锻炼是患者恢复生理功能、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_对_的康复护理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48h,即可开始。
4脑卒中患者药物护理模式的构建
正确的给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护理人员三查七对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完成是否恰当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药物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药物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在给药尤其是静脉给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情绪变化等情况,以便让患者更好的接受约物治疗。
5结论
脑卒中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可引起重度神经系统的损伤,且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并且有79%左右的患者发病后留有不同程度上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75%左右会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导致残疾或瘫痪,给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文杰,张岳,刘丽丹.社区护士实施出院计划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06)
[2]郭欣,陈赟,施雁,曾莉,王静.心力衰竭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02)
[3]丁建玲,李萍,侯铭.联络护士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02)
[4]杨甜甜,周艳,赵梦媛.社区老年慢性病连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4(01)
[5]周指明,张新平,殷晓旭,龚言红,卢祖洵.深圳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沟通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05)
[6]李东霞,杜雪平,李放.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看法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36)
[7]万巧琴,么莉,侯淑肖,尚少梅,戴明辉,董玉静.基于医院延续护理开展现状与问题的质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0)
[8]刘晓溪,陈玉文,毕开顺.借鉴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破解我国实施双向转诊制度难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3(31)
[9]赵光斌,杜光会,林敏.制约双向转诊制度实施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31)
[10]张春慧,陈静,张振香,刘腊梅.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