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尤其是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供应管理的发展,促使各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发展成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因此供应商不管是对于企业生产发展还是供应链体系的运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应商选择问题就成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视角出发,在分析供应链管理及供应商选择的形成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选择原则、选择程序与方法展开研究与阐述,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与供应链下的供应商选择的不同点,重点突出供应链环境下进行供应商选择探究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原理和结构模型的学习,总结其方法的优势及使用步骤和计算过程。同时结合广州市天天向上饮食服务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例验证、模型建立、权重计算和结果选择, 得出最佳方案。
关键字:供应链;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层次分析法
一、绪 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政治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的同时,企业陷入了交货期缩短、质量成本提高和服务水平改进等压力困境中,企业不得不改变自身传统的管理模式,把竞争优势拓展到提高产品个性化服务和缩短交货期上。为达到目标企业必须对为自身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输出、提供储存和销售的下游服务或配置企业进行整体把控与优化,形成整个生产环节的链式运转。此时,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而是发展成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作为供应链上游的重要节点企业,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成本、生产周期和交货的可靠性等直接影响到终极产品的销售,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回收率和响应市场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供应链管理能正常运行的根本也是前提,是供应链管理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如何选择可靠的供应商来保持自身企业生产与运作不受影响,维持并提高供应链竞争的优势,已经成为了当代很多企业管理者关心的热点问题。
2.研究的意义
供应商选择作为供应链管理下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其选择研究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整条供应链的绩效问题[1]。为了应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多数企业通常会把企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竞争业务上面,把非核心业务交给供应商处理,同时降低因客户订单变更或取消带来的风险。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形成战略伙伴关系,这对制造商(买主)和供应商(卖方)都有着利益可寻,对买方而言可以使企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并提高利润,同时也能确保产品的质量,使顾客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卖方来说,因为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对客户的需求也能了如指掌,当对交货期改变时,其也能有很好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而现在很多企业都有企业对外公开信息与实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当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除了考虑影响因素产品价格、质量、交货期外,还要考察供应商的发展战略和能力等因素,并希望能在微观上、中观上、宏观上层层递进,形成企业集成模式,实现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对供应商进行具体标准化的选择与评价,并形成一套完备的选择与评价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开始关于供应链管理及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我国最早接触并深入研究相对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较早、影响较大的是Dickson(1966)关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调查中显示,产品的质量、成本、交货行为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的三大因素,并且根据调查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21个评价标准的选择指标体系[2]。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启了供应商选择标准体系的研究,其中Weber(1991)经过研究则认为质量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后面依次是交货行为和成本[3]。陈广州(2006)、吕林丽(2009)、毛玉峰(2009)、赵海珊(2011)等不仅在介绍了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外,同时特意强调了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的不同之处,并与传统的供应商选择的进行对比研究,使该课题的研究有了更好的研究必要[4-7]。薛传利(2015)、袁晓卉、张卓(2008)的研究中,在进行供应商选择之前,除了对供应商进行了类别分类的同时,还根据企业内外部指标以及合作关系指标进行分类研究,认为应该依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同时对选择方法进行了研究综述[8-9]。
关于供应商选择的问题,1997年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也开展了一场研究,此研究数据显示,其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了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提前期等。马士华、林勇等(2010)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也指出了相似的看法,其认为价格、质量、交货周期、交货可靠性等都是主要的因素,并介绍了招标法、成本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供应商选择[10]。关于供应链管理及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陈琦(2001)在详细阐明了相关问题的同时并运用线性权重模型进行供应商选择评价[11]。刘圣春、朱小平(2011)的调查研究显示,认为供应商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产品价格和质量、企业创新能力、生产柔性、产品交货提前期和准时性等,并运用AHP法模型建立了一套供应商选择体系[12]。程勇(2013)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出发,认为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分为质量、价格、技术创新能力和发货可靠性四个主要因素,并结合AHP法进行选择研究[13]。在张树梁、陈友玲(2015)的研究中,选择了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可靠性和交货提前期作为评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放入SPEA2算法中,为供应商选择问题建立了一个多目标优化模型,并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型和求解算法[14]。
供应商选择的问题研究不仅在于影响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也在于如何对所选的指标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此形成评价体系,并在此之上还要选择适宜的选择评价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运行。而现在很多学者的研究所提供的方法非常的数字化,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又非常的深奥,企业管理者要想很好的选择并应有这些方法,必须具备非常扎实和深厚的知识储备,但事实上我国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并非如此。本文将从介绍供应商选择的意义、影响因素、选择方法入手,并分析供应商选择方法存在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企业能够在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下进行供应商选择提供方法和建议。
(三)本论文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研究工作
1.基本思想
在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分析供应商选择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介绍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方法。本文的具体思路:通过对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当今时代我国供应商选择的实际情况及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影响,识别供应商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选择评价体系。
2.主要研究工作
第一章即绪论部分的内容,通过文献的大量阅读下,对供应商选择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是通过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趋势,并结合一些理论基础知识,简述分析供应商选择对于企业发展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的选择与传统供应商选择的区别之处,让该课题的研究更有必要。
第三章是关于供应商选择的具体介绍,分析供应商合作伙伴的类型,程序和步骤,最重要的是对影响供应商选择各类指标和因素,最后就是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介绍。
第四章主要从层次分析方法入手进行供应商选择,根据其运行步骤进行评价指标集、权重的确定,最后通过案例的导入和求解,论证该选择方法的有效性。
第五章总结,即对本文进行概括性总结。
二、供应链管理和供应商选择相关理论
(一)供应链管理形成背景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给企业带来的挑战,为满足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竞争力,企业采取了许多的管理方法。90年代之前,企业的一切运转几乎是依靠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应用。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原有的管理方法和思想也不再具有适应性,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管理,例如投资自建、出资控股或并购等的方式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类似如所谓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但其管理模式不管是在投资还是出资控股上,都增加了企业的资产负担。在科技迅速进步、企业竞争日益激励、消费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想什么都管却又什么都管不好,最终只落得在辅助性的管理工作中,无暇顾及关键性的管理决策性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仅让自己陷入困境,还不断的错失市场,同时连着纵向一体企业的市场萎缩。
此时,企业之外的其他地方自然被企业注意到并延伸开来,以借助外在力量达成企业目标,“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就应运而生,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企业在面对所有的业务时,都难免会有疏忽的部分,但只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于是一条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直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在该网络上各个节点相互之间都是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因此我们称之为供应链。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进行规划和研究,便形成了供应链管理。
(二)供应商选择的意义
供应商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选择问题,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如何去筛选供应商的问题。除考虑其影响因素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能选择和评价体系。优质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在产品质量和满足客户需求上能得到保证,同时也能使企业的生产和运作顺利开展,使企业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并保证利润的回收[15]。具体的来说可以保证企业生产不会因为物料的供给不及时而导致的停工现象,保证生产产品质量的稳定,保证企业的出货期的稳定。因此,供应商选择无论是在满足顾客需求,或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上都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16]。
(三)传统供应商选择与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的比较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强调各供应商之间是直接地、长期的合作;强调信息互享、利益共存、风险共担;强调共同解决问题,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传统的供应关系中,一方的获益终归是以另一方亏损为基点。因为供应商是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会尽可能的压低价格,不会考虑对方的获益率。而在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的收益率不仅依靠本企业而定,同时也取决于与之相关系的供应商企业。下表2-1是马士华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上提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企业关系的区别。
表 2-1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的企业间的关系比较表
传统供应商选择 | 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 | |
相互交换的主体 | 物料 | 物料、服务 |
供应商选择标准 | 强调低价格 | 多标准并行考虑(交货期、质量和可靠性等) |
稳定性 | 变换频繁 | 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 |
合同性质 | 单一、短期 | 侧重长期战略合同 |
供应批量 | 小 | 大 |
供应商数量 | 很多 | 少 |
供应商规模 | 可能很小 | 大 |
供应商的定位 | 当地 | 国内和国外 |
信息交流 | 信息专有 | 信息共享(电子化连接、共享各种信息) |
技术支持 | 被动提供 | 主动提供甚至介入产品开发 |
质量控制 | 入库验收、检查控制 | 质量保证(供应商对产品质量负全部任) |
选择范围 | 每年一次投标评估 | 广泛评估可增值的供应商 |
三、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
(一)供应商的类型选择
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要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是值得许多企业管理者深思的问题,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周期和需求,去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首先根据供应合作的紧密度和对供应链的增值效用进行供应商分类,依次可分为普通供应商、有影响力的供应商、竞争性/技术性供应商以及战略性供应商[17]。
普通的供应商,他们相比于其他类型供应商来说竞争力和增值效果都相对较低的,与制造商关系也不密切,一旦这些供应商的退出,也不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果,同时这些供应商的替代者可以是众多的。对于只是需求短期合作或是满足某一时间的市场需求,可以与该类型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以保证成本最小化。
有影响力的供应商,该类型企业虽说他们的竞争力较小,但是他们对供应链的增值效果还是具有一定的作用,一旦这些供应商出现了差错,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运行。对于这种类型的供应商,企业管理者要多加注意,毕竟他们对供应链有着显著的增值作用。
竞争性/技术性的供应商,他们以技术性的碾压或在某一方面有着强大竞争优势窜走于供应链上,但是他们对供应链的增值率却不明显。对于需要进行中期合作的企业,可以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供应商。
战略性供应商,是那些对供应链起明显增值作用并且极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企业,他们不管是在信息的共享、技术的支持、产品的研发、销售渠道的提供和分享,甚至是内部管理沟通上都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在考虑长期的合作中,选择战略合作性的供应商是最好的选择。
(二)供应商选择原则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还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供应商的数量问题,可以理解为对于同一种零部件(原材料),是考虑由单一供应商单独供货还是由多个供应商供货,这就分成了单一供应商原则和多供应商原则。下表3-1是两个原则之间的优缺点比较。
表3-1单一供应原则与多供应商原则两者之间的优缺点比较
类型 | 优点 | 缺点 |
单一供应原则 |
|
|
多供应商原则 |
|
|
很多现代的而企业都会选择单一供应商原则,他们认为虽然单一供应商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选择单一供应商进行供货的收益远远大于其风险和成本。对于多供应商原则而言,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一个供应商的突发事件会给整个行业带来问题,因此在某区域上一个供应商的中断,并不保证另一供应商就有能力和资源填补空缺,所以多供应商原则未必能降低供应链上供应商中断的风险。综上所述,是选择单一供应商选择还是多供应商原则,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根据具有实际情况来做决定。
(三)供应链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
供应商选择评价归根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那它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并且这个选择问题不单是受一个因素的影响,它是各种因素相互权衡下的一个最优抉择。
1.价格因素
价格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这些价格决定供应链消费品的价格,同时也是衡量整个供应链投入产出比的关键性指标[18]。在供应链上,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这些价格对自身利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彼此都是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关系,供应网络上的一端出现问题会引起另一端也会出现问题,只是由于滞后性的现象存在,但终究是受到影响。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生产行业中,采购总成本在销售额中的占比达56%,当采购成本下调1%时,可以为销售额带来7%到8%的增长率,可见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对本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
2.质量因素
不管是属于什么行业类型的企业,其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淘汰率。所以在进行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的同时,应站在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下密切注意供应链的产品质量以及其质量的控制能力。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如果供应商对其自身产品的质量控制有很好的把控,并对上一级的供应商也能有很好的控制,使供应商自身成为质量的过滤器,保证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营。
3.准时交货率因素
准时交货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按时交货的次数占总交货次数的比例[19]。在供应链网络下,供应商是否按时按地交货,会直接影响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活动,如果供应商不能按时交货,就会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想象而导致增加企业库存,情节严重时会导致供应链的瓦解。供应商的准时交货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其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就是供应商的产能问题,一个企业的产能充足是不会出现不按时交货的想象。第二就是可以反映其内部管理能力。所以准时交货率不仅对供应链整体运作有着重要影响,也能够反映出供应商企业的内部问题。
4.柔性因素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实现快速的响应市场需求并降低成本,很多企业都使用柔性制造方法,但结果证明在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下,要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和柔性制造不仅依靠自身的技术,而是需要技术、组织管理和人员的有效集成。要实现这目标同样需要柔性的供应商作为后盾,即在能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去制定相应地小批量、多批次的需求方案,尽可能地缩短产品订货提前期并降低企业库存。
5.交货提前期因素
对企业与供应链而言,市场终究是一个外在环境,市场变化的规律难以把控,它的变化和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和供应链的变化,导致企业和供应链管理库存形成剧烈“牛鞭效应”。换句话说就是市场的波动会引起库存问题的滞后性和库存的逐级放大。所以要尽可能地缩短交货提前期,降低库存波动率,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和灵敏度。
6.创新能力因素
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对消费者来说,千篇一律的产品与独具一心的产品,人们自然会选择前者。如果供应商有着与生产企业匹配的创新能力,在资料的收集、信息的获取上可以合作创新、互相帮助,使双方的创新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便能有限地缩短产品开发的时间,快速的推出新产品并占领市场份额,更使整个产品创新的环节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资源的浪费,造成过多机会成本的流失。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供应商选择影响的因素之外,还要企业信誉、设计能力、供应商的配合度等都会影响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而各企业在供应商选择评价中,会根据产品的性质和消费需求在各因素之间的取舍会大有差异,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时要权衡好各自的占比优势,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各因素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四)供应商选择的实施步骤
市场环境调研与分析。这里的市场是指采购和客户市场。当今时代,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主要的途径,然而当今的消费趋势呈现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来确定企业目标,寻找哪些产品需要进行供应合作,那些是可以仅靠自身企业就可以完成产品市场的开拓,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供应链合作的必要。
确定供应商选择目标。企业在不同时期其选择的目标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目标,一般而言,供应商选择的主要目标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低采购成本。但是,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以及快速的交货期有时也是供应商选择的重要目标,所以企业要根据选择目标进行供应商选择。
制定供应商选择标准。根据供应商选择目标的不同,所制定的选择标准也要有所改变,而这标准同时也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确定选择标准时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依实际情况谨慎而定。通常产品价格、供应能力、产品质量以及交货其往往是供应商选择的主要标准。产品价格可以不是最低价格但一定是有竞争力、均衡多方面因素而定的最佳价格。供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不会因为外在或者内部企业原因,都能保证产品的生产数量。产品质量可以是最佳的适宜的质量,因为过高的质量则要求更高的成本,反之则会影响企业信誉。
成立评估小组。前面内容指明供应商对于企业的生产运作、制造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物流等多个部门必须要参与到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中,提出各自部门对于供应商的期望与要求等,让供应商的选择成为各个部门共同商议而不是仅仅有采购部门单独而定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入专家人员的意见,这样能使决策的准确性更高。
确定候选供应商。该方法可以从多种途径进行选择,例如商业网站、行业杂志、企业人士的推荐等,同时也可以从潜在供应商、现有供应商中选择。此时的候选供应商不仅仅是凑数的供应商,而是有实力有质量的供应商。评估小组必须与此时确定的供应商取得联系并明确他们有与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意愿[20]。
综合评价供应商。在最终选择上一定要根据企业的选择目标以及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供应商,并将合格的供应商评价数据上报给主管部门,在得到批准后也不能马上进行供应投产,应该进行小批量的试用试饵,综合合格之后再确定供应商。
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市场,通过供应链合作关系,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标准进行供应商的监督和实时评价,在确保企业利益的情况下考虑是否需要淘汰和更换供应商的需要。
(五)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直接判断法。该方法是在各行业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具体是依靠采购人员或组织的经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现有或未入库的供应商将进行人为的评价和选择的方法。该方法程序简单流程快,但是缺乏一定的数据支持,仅依靠调查资料和采购人员的素质经验进行人为的主观判断。该选择方法会对企业有一定风险性,因此比较适合订单数量少、涉及金额小的供应订单,或者是突发的临时订单。
招投标法。该方法是企业采用公开邀请投标的竞选方法,企业提出自己的要求,并希望通过多家企业进行竞标,同时压低价格以获得最大利益[21]。该方法的缺点是存在较长且复杂的流程和时间消耗,对具有严格时间要求的项目并不适用。同时竞标企业为得到合作机会,可能会降低价格,但到了生产环节上,产品的质量、工期、服务水平就会暴露问题,此时企业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协商选择法。该方法是指当企业有了新的供应选择需求时,根据实践需求,企业通过在现有供应商中进行优化选择。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协商后期合作条款,对产品质量、数量、交货期等进行进一步的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该方法使错失了与外部市场接触的机会,长期以来会使企业变得更加封闭,不断地忍受供应商的牵制。因此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在时间比较紧张、或者在某些节点上不容有失,需要严格控制的条件下适用。
成本比较法。该方法是直接比较供应商的采购总成本最低来选择合作供应商,这对企业的成本有直接的效用。这里的供应商总成本除了直接采购成本外,还包括了与采购相关的其它作业成本。根据成本模型对比供应商的报价,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评定其合理性,选择总成本最低的供应商伙伴。该方法虽然对企业的成本有一定效用,但是它的缺陷是扭曲了成本的信息,并会给企业后期决策带来风险。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X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 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22]。该方法指当对于一个选择目标出现多个候选方案时,首先对目标进行影响因素(准则)的界定,并对准则进行两两的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然后基于准则下依次对多个候选方案在进行两两的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最后将每个层次中所得的比较数据进行加乘计算出各方案在不同准则要求下在总目标实现的权重向量,这样在层层递进的方式下为目标层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决策方案。该方法综合了定性和定量的优缺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底误差值,比较适用于相对困难的决策问题。
总结下来,供应商选择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选择和定量分选择,以及定性和定量选择相结合的三种方法。定性选择,首要通过人为的主观经验判定,其优点是可以比较全方位的考虑问题,但缺陷在于受人为的主观影响较大。定量选择则于指相反,其能准确的分析问题,受人为影响较小,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很多问题是难以用量性来表达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逐步深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层次分析法就是其中一种,该方法能弥补并改善定性选择和定量选择的不足,是较为科学的选择方法。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能预见,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方法会呈着从定性或定量选择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静态的评价到动态的评价、从基础数据到大数据分析选择的趋势迈进。
四、基于AHP的广州市天天向上饮食管理服务公司猪肉类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供应商的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天天向上饮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选择猪肉类食品供应商为例,最高层即目标层Z,表示供应商评价选择的目的;中间层即准则层 C,表示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原则,即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该企业在结合自身及行业的情况下决定采用时间
、质量
、服务水平
、物流总成本
、稳定性
五个评价准则;最底层即方案层S,表示要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选用的各种方案,即需要评价的供应商。此处有三家候选供应商
嘉禾屠宰场、
江村屠宰场、
雅瑶屠宰场。
(二)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基于相同准则下依次对多个候选方案在进行两两的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并把数值表示出来即构成判断矩阵。在该模型中,很多比较数据很难用统计数据表示出来,并且每个人对于比较分析数据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为了统一数据便采用1-9标度法来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23]。该企业的供应商评议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长期以来对供应商的了解分析,运用1-9标度数表(如下表4-1)中的评分标准构建两两判断和的判断矩阵。
表4-11-9标度数表
取值 | 含义 |
1 | 两个元素相比,重要性相同 |
续表4-11-9标度数表
3 | 两个元素相比,前者稍微重要 |
5 | 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明显重要 |
7 | 两个元素相比,前者强烈重要 |
9 | 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极端重要 |
2、4、6、8 | 表述上述判断的中间值 |
倒数 | 如i元素与j元素的重要性之比是Cij,那么j元素与i元素的重要性之比为 |
该矩阵的建立,是根据各指标对于总目标选择上,通过各元素两两比较之后所得的比重。如矩阵A中的第一行第二列的数值1/2,即表示时间元素与质量元素的重要性之比是1/2;又如在矩阵A中的第一行第三列中的数值4,及表示时间元素与服务水平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之比是4.对于矩阵B系列,如矩阵B1,表示在时间元素上,三个候选供应商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之比。如矩阵B1中的第一行第二列的数值2,是表示在时间元素上,供应商与供应商
对于总目标的优胜之比是2,即说明在时间准则上供应商
比供应商
更优。剩余矩阵的建立都是依据这样的对比而来.
基于时间元素各供应商对总目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
基于质量元素各供应商对总目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
基于服务元素各供应商对总目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
基于成本元素各供应商对总目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
基于稳定性元素各供应商对总目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
(三)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一个正确的判断矩阵的重要性排序必须有一定的逻辑规律,只有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使C.R时
为断判矩阵的最大特征值,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如下表4-2),说明其不一致性在允许范围内,才能对结果进行继续的分析。
表 4-2随机一致性指标的取值表
阶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I. | 0 | 0 | 0.58 | 0.90 | 1.12 | 1.14 | 1.22 | 1.41 | 1.45 |
为例,首先对A的评价指标按列进行归一化,再按行求和,得G=(1.311,2.372,0.273,0.493,0.551),再将G归一化,得W(A)=(0.263,0.475,0.055,0.099,0.110),W(A)就是C=(C1、C2 、C3、C4、C5)在总目标Z中的比重向量。
根据公式AW=λmaxW,
结果表明上述评判符合一致性要求,即评判过程和结果均有效。分别计算出S关于评价指标矩阵B的权向量(如下表4-3)
表4-3S关于评价指标矩阵B的权向量表
B1 | B2 | B3 | B4 | B5 | |
WB(X1) | 0.595 | 0.082 | 0.439 | 0, 633 | 0.166 |
WB(X2) | 0.277 | 0.236 | 0.429 | 0, 193 | 0, 166 |
WB(X3) | 0.129 | 0.682 | 0.142 | 0.175 | 0.068 |
λmax | 3.005 | 3.002 | 3 | 3.009 | 3 |
C.R. | 0.043 | 0.017 | 0 | 0.007 | 0 |
上表数据中C.R.都小于0.1,即表明其评判符合一致性。
(四)求各方案的总重要度,选出最优供应商。
以WB为列向量构建矩阵,并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到各方案的总重要度矩阵为:S=(S1, S2, S3)
结果表明,在三个供应商中, S3为最优选择,其次是S1嘉禾屠宰场,最后是 S2江村屠宰场,所以以优劣性占比来看,供应商S3广州雅瑶屠宰有限公司为最佳选择。
层次分析法在应用于选择供应商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得评价选择得一种综合方法,是一种比较接近于人类思维层次的解决方法,更好得体现了决策者的选择偏好。而且层次分析方法也有专门的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只要输入相应的判断读数,软件就会实时的进行计数和数据分析,同时根据数据变化实时显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Yaahp同时还提供了一致性检验的自动修正功能,就大大提高了在选择决策时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竞争激烈、产品需求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要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市场快速响应的需要,不仅需要自身的综合管理实力的提升,还需要站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考虑需求战略合作伙伴,以此巩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供应商的优化选择作为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乎企业的产品供需、市场竞争份额及未来市场的开拓。为此本文从全球发展及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在优选供应商的同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选择供应商的程序或步骤以及应用什么方法能客观而精确的评选出优质的供应商。同时结合实例应用和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最后给出运算的过程及结果。该方法可用于为不同企业在不同目标和准则要求下,通过层层的比较分析,客观系统地评价供应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解决供应商选择的问题,谋求长期战略协作伙伴提供一种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方法。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逐步深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方法会呈着从定性或定量选择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静态的评价到动态的评价、从基础数据到大数据分析选择的趋势迈进。
参考文献
- 尹丽君. 广西传统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D]. 广西科技大学, 2013.
- AnAnalysisofVendorSelectionSystemandDecisions[J].TheJournalofPurchasing.1966, 2(1). 5-17
- Weber,Benton,etalSelectionCriteriaandMethods[J].EuropeanJournalof1991, 50.2-18
- 陈广州.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核心企业的战略型供应商选择[D]. 四川大学, 2006
- 吕林丽.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与合作[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05): 72-74.
- 毛玉峰,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31(08): 89-90.
- 赵海珊. 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选择探析[J]. 商场现代化, 2011(18): 1.
- 薛传利.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J]. 中国市场, 2015(33): 32+39.
- 袁晓卉, 张卓.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研究综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09): 26-27+49.
-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18-127.
- 陈琦,安茜, 等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J]. 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1(02): 35-36.
- 刘圣春, 朱小平.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与评价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 10(01): 25-30
- 程勇,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35(06): 112-114.
- 张树梁, 陈友玲. 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决策方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5, 32(04): 1024-1027+1031.
- 苏雅娜. 基于AHP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研究[J]. 甘肃科技, 2011, 27(22): 125-127.
- 梁凯. 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综合评价与选择[D]. 中南大学,2003.
- 罗新星, 彭素华. 绿色供应链中基于AHP和TOPSIS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J]. 软科学, 2011, 25(02): 53-56.
- 李晓东.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3(06): 11-13.
- 郭佳贝. Z公司原材料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西南石油大学, 2016.
- 叶菁.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维修供应商选择研究[D]. 厦门大学, 2008.
- 陈治. 供应商选择评价的方法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16, 35(26): 112-114.
- 鲍士明. 试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9): 33.
- 霍佳震.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6(2): 20-2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