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进入21世纪,科技技术渗入到传统行业,推动了传统行业的发展。就毛纺
织行业而言,产品从过去单纯的保暖性能,向时尚化、轻薄化、功能化、信息化
方向发展,这些已成为毛纺织品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而且,人们对轻薄天然羊毛制品的需求仍不断增加。
为了使我国拉伸细化羊毛纤维的生产和应用赶超国际水平,需进一步完善各项拉伸工艺,生产出性能更加优良的拉伸细化羊毛纤维,拓宽其产品开发范围,利用拉伸细化羊毛的特性,打破棉、毛、丝、麻的界限,并充分结合和发挥“新化纤”的特性,从而形成毛纺原料多元化的格局,最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高附加值产品。
1概述
1.1羊毛与拉细羊毛的概念
羊毛主要由蛋白质组成。人类利用羊毛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中亚向地中海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遂成为亚欧的主要纺织原料。羊毛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可用于制作呢绒、绒线、毛毯、毡呢等纺织品。羊毛制品有手感丰满、保暖性好、穿着舒适等特点。绵羊毛在纺织原料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世界绵羊毛产量较大的有澳大利亚、前苏联、新西兰、阿根廷、中国等。绵羊毛按细度和长度分为细羊毛、半细毛、长羊毛、杂交种毛、粗羊毛等5类。中国绵羊毛品种有蒙羊毛、藏羊毛、哈萨克羊毛。评定羊毛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细度、卷曲、色泽、强度以及草杂含量等。
拉细羊毛是一种工艺与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改性羊毛纤维。它的结构和性能与丝相似,最适合加工轻薄型光泽好、悬垂性好的机织产品。用其开发的高支轻薄产品呢面细腻、手感柔糯、活络、高档感较强,既可充分展示羊
毛纤维的天然优良特性,又具有改性后的独特性能。
1.2为什么要对羊毛纤维进行细化
羊毛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的蛋白质纤维,是纺织纤维中的精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服装向轻薄化、舒适化、休闲化、功能化、高档化方向发展。毛纺织品穿着的刺痒感和不适感是影响其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是由于羊毛纤维整体偏粗且细度离散大造成的,而细支羊毛(直径19μm以下)主要产自澳大利亚,且数量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有必要对普通羊毛纤维进行细化。改性后的细羊毛织物具有类似山羊绒织物的手感和风格,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羊毛资源,提高羊毛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人们服用舒适性能的要求。
1.3羊毛细化的方法
用于羊毛细化的方法很多,分为物理细化法和化学细化法两大类。各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羊毛的强力和弹性损伤不大的前提下,使羊毛鳞片层变薄甚至脱落,实现羊毛直径下降。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物理细化法。
物理细化主要为拉伸细化法。拉伸细化法以不破坏纤维鳞片为前提,对纤维施以预处理、拉伸和定形,以达到改变纤维分子间结构,并使整体纤维变细伸长。该改性细化的技术原理已有的描述是:羊毛纤维的角蛋白是由呈α-螺旋形的角蛋白大分子链构成的,大分子之间由氢键、二硫键和盐式键固定。在特定条件下,大分子形状可由α-螺旋形变成B-折叠链形,这种转变使得羊毛纤维有拉伸变细的可能。但是由于大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二硫键和氨基酸侧链端所形成的盐式键作用,形成排列规整紧密的网状结构,因此在拉伸前通过特定的化学试剂处理使纤维内大分子间的各种键松开,α-螺旋形角蛋白大分子可以像弹簧一样被拉长变直变细,转变成β-折叠链形,并且在新的位置上重新建立起新的键接,在通过定形剂把永久形状固定下来或暂时定形,实现了羊毛拉伸改性的目的。
1.4拉伸后的羊毛与原羊毛比较
由于拉细羊毛是由常规羊毛经过一定的预处理后,将其极度拉伸而使羊毛纤维大分子链的单分子空间结构发生了α型螺旋链向β型折叠链的变化,即常规羊毛发生了性变和形变,再经过定形后即变成了拉伸改性羊毛,亦称拉细羊毛。将拉细羊毛和常规羊毛相比较,除了细度更细、长度更长外,拉细羊毛白度明显好,具有丝般的光亮度;纤维表面光滑,使其与皮辊摩擦和与纤维自摩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都最小;拉细羊毛在沸水和高温热水中发生团缩,热收缩也较相当支数超细羊毛和其他常规羊毛大;拉细羊毛的染色速率很快,相比超细羊毛和其他细支毛,它的低温上染速率最高;拉细羊毛断裂强力、断裂伸长、断裂功都比较小,而断裂强度较大。其产品在丝光感、挺爽感、滑糯感、机可洗等服用性能方面得到增强和改善,但其耐热水性能较差。
2拉细羊毛纤维性能以及与其他纤维对比
2.1细度和长度
以66s外毛条为例,取拉伸后的2个批次的试样1#、2#与原毛对比,每批次细度测试500根以上2组,取其平均值;长度每批次做2个试样,取其平均值,整理后,数据如表1。
由表1可知,拉伸后羊毛的细度降低3μm,超过10%的设计要求。经过对70S、80S拉伸羊毛的测试,都能够达到10%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羊毛原料的使用性能。
经拉伸处理的羊毛纤维细度离散系数比未处理的有所增大,说明羊毛的细度一致性变差,这是由于拉伸强度、加压握持力不匀等造成。纤维经过拉伸后粗细不匀,使得拉伸细化羊毛纤维细度离散系数增大,而且从握持拉伸的有效性来看,短纤维的有效握持作用较小,使得粗短纤维含量偏高,将会给后序加工造成一定困难。
为了测试羊毛拉伸后不同长度的纤维细度变化情况,以70S羊毛为试样,对拉伸前后的毛条经手排法取长、中、短6组试样,依照上述显微镜法对细度进行测试,每个试样做2组,每组500根以上,取其2组结果的平均值,整理后的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纤维越长拉伸效果越好,说明纤维越长,在拉伸过程中越容易握持;纤维越短,不仅细度变化小,而且其细度离散系数增大幅度越大。
由表1可知,拉伸后羊毛的长度增加20%~25%左右,短毛率降低,但长度离散系数增加。这说明在拉伸过程中不仅把纤维拉长拉细,而且还存在把纤维拉断的意外情况。这种情况会给纺纱加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纤维长度离散大,在牵伸和梳理过程中都不容易控制,易导致牵伸中纤维的无序滑移,影响纱的条干,还会增加纱线的毛羽。因此,对现有拉伸设备及其工艺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如预处理、假捻拉伸与定形中所用药剂用量、温度、作用时间、有效握持力大小、捻度大小、拉伸强度大小等因素,又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在实际生产中,只有达到最佳组合,才能将羊毛纤维有效的拉长拉细。
2.2强伸性能
强伸性是拉细羊毛的重要工艺性能。拉细羊毛OptimB1、OptimB2、OptimB3与细羊毛、山羊绒的强伸性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3种拉细羊毛的断裂强力比细度相近的细羊毛和山羊绒大,断裂强度也有所增加,但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却减小,干湿态时也同样。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羊毛经拉伸后,微观上导致羊毛蛋白质分子(又称肽链)伸展,取向度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羊毛进行拉伸处理时,部分拆离的分子键得到了重排,通过对毛纤维的拉伸和挤压等特殊处理,纤维分子间的排列更密实,结晶度有所增加。
2.3摩擦性能
采用Y151型摩擦因数测定仪进行纤维与皮辊的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测试,测出顺、逆鳞片的静、动摩擦因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拉细羊毛的顺鳞片摩擦因数与细羊毛和山羊绒相比变化不大,略微减小,而逆鳞片摩擦因数明显下降(比100支羊毛逆摩擦因数小12%~29%),但摩擦性质和变化规律与其他细度羊毛一样,静摩擦因数大于动摩擦因数。这说明羊毛经拉伸后鳞片高度增加、密度下降,接触面积增大,即鳞片条纹间的距离明显大于未拉伸细化的细羊毛,而且鳞片条纹变得模糊,甚至有的鳞片脱落,所以拉细羊毛的顺鳞片摩擦因数变化不大,而逆鳞片摩擦因数则因为拉伸以后鳞片作用的减弱而下降。因此,拉细羊毛纤维的摩擦效应值均大幅度下降(与100支羊毛对比减小幅度为10%~52%),这对防止羊毛的缩绒效果极为有利。
拉细羊毛纤维表面摩擦因数和摩擦效应的降低,不仅大大减少了羊毛织物发生毡缩,而且使由拉细羊毛制成的织物手感光滑,具有良好的光泽、抗起球及染色性能,并为防缩和可机洗提供了条件。从而减少了加工高档毛织物贴身服用时所产生的刺痒感。故拉细羊毛纤维在摩擦性能上是明显优化的。但拉细羊毛的摩擦因数偏小,为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特别要注意根据其抱合力的变化设计加工工艺,即适当考虑增加抱合力的措施。
2.4热收缩性能
拉细羊毛在不同温度水浴中处理后的热水收缩率S(%),方差σ(%)和变异系数CV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3种拉细羊毛的热水收缩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收缩率的离散系数和方差却减小,细羊毛和山羊绒的变化趋势也同样。OptimB1和OptimB2纤维的热水收缩率都比OptimB3大,且在80℃时更加明显,OptimB2的热水收缩率达到5.49%。与细度相当的羊毛和山羊绒相比,3种拉细羊毛的热收缩率都明显较大。这是由于拉细羊毛纤维内部的大分子二硫键(—S—S—)联接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拉伸细化羊毛纤维内部的部分大分子构型又由β型转变为α型。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OptimB1和OptimB2 2种拉细羊毛纤维经80℃高温水煮后会发生轻微团缩,凉干后变成纠缠脆弱的毛团,欲将纤维抽出伸展时,则会断成一节节小段,增加了实验的难度。因此,对拉细羊毛及其混纺产品进行热湿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掌握低温原则,尽量避免高温高湿加工。
3拉细羊毛在针织上的开发及生产工艺
3.1纬平针类织物
3.1.1单面平针织物
单面纬平针织物可以在横机上编织,且只需一个针床,编织图如图3—1所示。为了操作方便,一般关去前针床起针三角,使其织针退出工作,由后针床起针三角轮流编织成圈,而且后针床两个弯纱三角的弯纱深度必须一致。后针床的成圈三角必须有两档密度可供调节。单面平针织物组织结构简单,织物轻、薄、柔软,是男、女装,绣花衫以及一般羊毛衫、裤的常用织物组织。
3.1.2双层平针织物
在横机上编织需要两个针床,编织时关去对角起针三角,使前、后针床轮流参加编织。编织图如图3—2所示。这种织物对于前、后针床倒纱口的间隙配置要求甚严,倒纱口间隙过大,过小,会使双层针织物相对的两端边缘纵向针路明显有大、小,达不到“无缝”要求,根据规定,间隙口尺寸应等于针床中的一个针距值。这种织物表面光洁,织物性能与单面平针织物相同,但双层平针织物比单面平针织物厚实,线圈横向无卷边现象,这种织物主要用于外衣的下摆和袖口边缘。

3.2罗纹类织物
3.2.1 1+1罗纹与满针罗纹
尽管单罗纹与满针罗纹的线圈配置与结构相同,但织物弹性、密度、厚薄、宽度等有所差别,因此应用于羊毛衫生产时习惯把它们分开。1+1罗纹与满针罗纹的编织图分别如图3—4、3—5所示。由图3—4可知,1+1罗纹前后针床针槽相对,一隔一排列。而由3—5所示,满针罗纹前后针床相错,满针排列。
单罗纹织物横向延伸性和弹性较好。满针罗纹织物横向紧密,弹性更好,而且满针罗纹衣片的横向缩率较小,组织比较紧密,厚度较厚,幅宽较宽。这两种不同排列的罗纹织物,一般用作编织弹力衫和羊毛衫的下摆、袖口和领口等,另外满针罗纹织物作为外套时,穿着效果更佳。
3.2.2 2+2罗纹
这类织物的横向延伸性和弹性,取决于正、反面线圈纵横数的不同配置,2+2罗纹织物的横向延伸性较大,穿着紧身,是女装毛衫类适用的组织,最易衬托体形的自然美。2+2罗纹的编织图如图3—6所示。
3.2.3双罗纹织物
双罗纹织物是由两个罗纹织物彼此叠加复合而成,即在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之间,配置另一个罗纹组织的线圈纵行,这种组织结构,属于罗纹组织的一种变化组织。双罗纹组织的线圈结构图如图3—7所示。
3.3网眼类织物
3.3.1单珠地网眼织物
这种织物是由交错配置的单针单列集圈中未封闭悬弧力图伸直,将部分纱线转移给相连的线圈,使该线圈变大便圆,从而在织物反面形成交错分布的蜂巢状网眼。珠地网眼织物手感柔软,可以用于制作T恤衫。编织图如图3—8所示。
图3—8单珠地网眼织物编织图图3—9双珠地网眼织物编织图
3.3.2双珠地网眼织物
双珠地网眼织物连续两次集圈,反面的蜂巢状网眼比单珠地更为明显,织物的厚度和幅宽也增加。双珠地网眼织物编织图如图3—9所示。
3.4集圈类织物
3.4.1半畦编织物
这种织物,一面全部是单列集圈,另一面为平针线圈,单列集圈的一面是一转一个横列线圈,平针线圈一面是一转两个横列线圈,其中一个横列的线圈成圆形状,并遮盖着另一个横列。半畦编织物线圈结构图如图3—10。
图3—10半畦编织物组织编织图图3—11畦编织物组织编织图
3.4.2全畦编织物组织
织物的两面线圈上都有一只悬弧,而且,这种织物的两面都是一转一转横列线圈。这种织物较多用于设计婴儿和幼童以及男装套衫等。全畦编织物组织编织图如图3—11所示。
3.5空气层织物
3.5.1半空气层织物
它是由一横列满针罗纹组织和一横列平针组织复合编织而成。编织图如图3—12所示。若在横机上编织该组织,织针成满针罗纹排列,任意关闭一个起针三角。罗纹半空气层织物的两面有明显不同,一面是由罗纹组织和平针组织线圈交替组成,另一面全部是罗纹线圈,织物的正、反可根据需要选择。这种织物横向延伸性较罗纹空气层组织为好,手感柔软,胚布较厚实,常用于设计男、女开套衫。
3.5.2空气层织物
它是由一横列满针罗纹组织和正、反两横列平针组织复合编织而成,编织图如图3—13所示。若在横机上编织该组织,织针呈满针罗纹排列,关闭对角起针三角,先在前、后针床各编织一个横列的平针,然后开启一个起针三角编织一横列的满针罗纹。罗纹空气层织物结构紧密,横向延伸性小,尺寸稳定性比较好,织物厚实、挺括,是羊毛衫外衣化、时装化较为理想的织物,是设计童装、春秋毛外衣的面料。
4拉细羊毛面料性能与其他面料性能对比
在东华大学羊毛实验室曾经利用FAST系列仪器,对3种面料进行了测试:选定不同原料配比的3组风格相似的毛精纺男装面料,具体产品规格见表6。面料性能参数的测试指标说明和具体测试数据见表7。表8列出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采用FAST性能仪测试的男装面料质量控制限。

根据表7中的面料性能测试结果和表8中的性能质量参考控制限,对测试结果进行探讨。
织物厚度和表面厚度是评价织物手感的重要指标,纯拉细羊毛产品最为薄俏和平滑,反映出平均厚度值最小;纯羊毛织物在3块样品中重量最轻,但厚度指标却最高,反映出纯羊毛织物手感最为丰满;同时可以看出拉细羊毛与普通羊毛混纺的产品居中,其手感介于纯羊毛和拉细羊毛产品之间,具有平滑、柔糯的优良手感。
由于纯羊毛织物的重量最轻,反映出弯曲刚度、剪切刚度和成形性均偏低,面料的弯曲刚度反映织物的硬挺程度,面料的弯曲刚度低,面料具有柔软的手感,但缺乏弹性和身骨,易变形,服装加工过程中裁剪及缝合较困难;剪切刚度低,织物在制衣过程中服装造型保持性较差;成形性低会造成服装加工中线缝起皱和熨烫困难;此外,纯羊毛织物的延伸性指标在对比样品中最大,纬向指标超出了控制限,表现出织物的弹性优良,但制衣中易产生缝合困难。
纯拉细羊毛产品重量介于2者之间,其弯曲刚度和成形性介于2者之间,但明显看出其所有延伸性指标均最小,并且经向延伸性过小,超出了控制限,反映出纯拉细羊毛产品的弹性不如纯羊毛产品;此外,纯拉细羊毛面料剪切刚度最大(对比样品),但在控制限范围内,反映出面料滑爽挺括,似丝绸风格。
拉细羊毛与普通羊毛混纺产品,面料的弯曲刚度和成形性指标最大(均在控制限内),但面料的厚度、延伸性、剪切刚度均居于测试样品中间水平,说明混纺产品发挥出了拉细羊毛和普通羊毛纤维的特性;同时,面料延伸性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纯羊毛和纯拉细羊毛织物给后整理工艺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拉细羊毛与普通羊毛混纺产品具有适宜的经纬向延伸性,易于后整理。
纯拉细羊毛面料松弛收缩率偏大,其混纺产品的松弛收缩率也较纯毛产品大,但接近控制限;从面料湿膨胀性指标也反映出纯拉细羊毛产品具有较高的湿膨胀性,而全毛产品的湿膨胀率最低,3种面料的湿膨胀率均在质量控制限内,满足后道服装加工的要求。
5拉细羊毛混纺织物的染色
5.1染色工艺
织物:经纱是绢丝,线密度为8.33tex×2;纬纱是Optim/绢丝/羊绒(50/30/20)混纺纱,线密度为16.67tex;织物组织为平纹;经纬纱密度170根/10cm×190根/10 cm。
染前处理工艺:精练剂GT 3g/L,温度90℃,浴比1:40,时间30min。
染色工艺:升温曲线如图1所示,染色配方见表9。
染后皂洗工艺:2g/L平平加O,90℃,浴比1:25,时间20min。
A.染料;B.元明粉;C.匀染剂;D.织物;E.碳酸氢钠
该染色工艺,常温下平衡10 min始染,有利于匀染。从布面看最终都是经线(纯绢丝)深于纬线(50%Optim,30%绢丝,20%羊绒)。因为M型活性染料不是毛用活性染料,所以该类染料在丝上有更高的固着率,更适合丝的染色。另外高温有利于毛的得色,而为了保护纤维,没有采用更高的温度染色。染料的类型和染色条件等因素造成了染料更易上染到丝素上,最终经线深于纬线。
5.2染色工艺因素对同色性影响
5.2.1保温温度
在众多因素中,保温温度对染色结果的影响较明显。考虑到高温会加速碱对丝的破坏,并且使织物擦伤、发毛,所以不考虑用90℃以上的温度进行试验。保温温度对色差的影响见图2和图3。图2可见,染浅色时75℃的色差最小,但考虑固着率等其它染色性能(见表10),实际操作染浅色时选择80~85℃。染深色80℃的色差最小,实际操作时选择80~85℃。
5.2.2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的长短决定染料进入纤维的深度,与染色牢度有关。保温时间对色差的影响图4和图5(保温温度为80℃,其他参数按照表9基本工艺配方)。由图4可以看出染浅色时保温温度为60min时色差最小,之后绢丝继续上染,而Optim和羊绒的上染趋于平衡,使色差再次拉大。因此染浅色时用60min左右的保温时间较为合适。同理图5可见染深色时采用80min左右的保温时间较为合适。
5.2.3中性盐(元明粉)
在染色过程中,元明粉在不同的pH值范围内起不同作用:在蛋白质纤维等电点以下,起缓染作用;在等电点以上,起促染作用。染浴pH值在7~9之间,在丝和毛的等电点以上,所以元明粉对丝和毛都促染。图6和图7是元明粉用量对色差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元明粉用量越大则同色性越差,可见元明粉更利于绢丝的上染。考虑到固着率等因素,染浅色时用30 g/L左右的元明粉较为合适,染深色时用60 g/L左右的元明粉较为合适。
5.2.4固着剂(碳酸氢钠)
活性染料必须用碱固色,使染料与纤维产生化学反应而固着在纤维上。双活性基活性染料较易固着,所以选择碳酸氢钠作碱剂。碳酸氢钠用量不足会影响固色量和色牢度,但当碳酸氢钠用量达一定程度以后,随着碳酸氢钠用量的增加对固色率的影响不大。另外碳酸氢钠用量太多会损害羊毛的鳞片,并且碳酸氢钠用量越大色差越大(图8,图9),因此要合理选择碳酸氢钠的用量。染浅色时选择0.5g/L碳酸氢钠的色差虽然最小但是固着率低,所以选择1g/L的碳酸氢钠浓度;染深色时选择1g/L碳酸氢钠的同色性好而固色率低,所以选择2g/L的碳酸氢钠浓度。
5.3最佳工艺的染色结果
从最佳工艺范围内确定一个具体方案。将基本染色工艺中的保温温度改为80℃,浅色系列保温时间为60 min,碳酸氢钠1g/L,其余不变。其主要染色结果如表11和表12所示。由表11可见,用最佳工艺染色,色差均小于2.86,同色效果较好,固着率较高。由表12深色系列织物和拼色织物色牢度可见,经皂煮后的织物的耐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和日晒牢度均在4级以上,表明M型活性染料与织物结合牢固。
6拉细羊毛的产品开发
兰州三毛纺织集团公司和内蒙古鹿王集团合作,通过对拉细羊毛与新型纤维混纺产品的开发,使羊毛制品更具特色、品质更优、服用性能更佳。兰州三毛应用新技术,开发出了以拉细羊毛为主及其他特殊新型纤维混合的高支轻薄系列面料,在拉细羊毛纤维性能、染色性能、染化料助剂的优选及其加工性能、面料生产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创新,已批量生产,用于制作高档西服套装,休闲装及高档衬衣等。该系列拉细羊毛产品,花色品种齐全,原料使用广泛,工艺科学先进,填补了国内拉细羊毛产品的空缺。同时为了避免织物组织经布面光泽带来较强的影响,兰州三毛公司有意选择了2/2变化组织,以不使光泽显得太亮,更趋于自然。纱线捻系数、织物总紧度、纬经比等规格参数综合考虑,合理配置,这些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织物的风格特点。
成品规格及物理指标见表15(a)及表15(b):
兰州三毛公司应用这一新型国产拉细羊毛与超细羊毛混纺,开发出的全毛高支轻薄产品系列,轻纱纱支100/2Nm,单纬在60/1Nm,米重在270克左右,拉细羊毛含量在50%。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实物质量,手感柔滑、活络、弹性好、光泽亮丽,呢面细洁匀净,丝感强、绒感足。该产品在整个试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特、精、优的特点,如呢面的细腻程度、织物的手感、悬垂性能、弹性等。
7拉细羊毛的发展
羊毛是天然纺织原料,它的细度、长度和供应量都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羊毛拉伸细化技术提高了羊毛的使用性能,经过拉伸细化技术处理的羊毛,细度减少约10一20%,长度增长约10~30%,使羊毛的品质支数增加了2个等级左右,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明显提高。而且羊毛拉伸细化技术,不仅不涉及污染问题,而且周期短、成本低、效果好,是继三十多年前羊毛氯化防缩机可洗工艺推出以来又一重大技术突破。如果能成功的利用拉伸细化羊毛的特性,打破棉、毛、丝、麻的界限,并充分结合“新化纤”的特性,形成毛纺原料多元化的格局,最终将开发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可以解决轻薄羊毛织物的原料问题,毛纺工业和消费者都将受益。
为适应和满足毛纺产品高档化、轻薄化、舒适化及时装化的发展趋势,开发高支轻薄毛精纺面料就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方向。面对世界极为有限的天然超细羊毛纤维资源和昂贵的价格,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和国际羊毛局共同开发了羊毛纤维拉伸细化技术,生产加工出的拉细羊毛新型原料,不仅缓解了天然超细支羊毛纤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赋予了传统毛精纺织物独特的产品风格。拉细羊毛(注册商标为“OPTIM0”)既保持了传统羊毛纤维原有的优点,又克服了羊毛纤维的一些弱点与不足。拉细羊毛由于其外观和结构的变化,使其与改性前常规羊毛纤维相比显得更细、更长、更白、更亮,手感更柔软和更易上染。与天然超细支羊毛纤维相比,价格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充分利用拉细羊毛纤维,解决了开发纯毛高支轻薄高档产品原料资源短缺的问题。根据客户对织物风格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原料,产品薄俏而平滑,具有丝质般的凉爽感;如要求织物风格柔糯丰厚、弹性足,则适宜于选用普通超细支羊毛为原料。由于拉细羊毛纤维存在抱合力差,强力较普通羊毛纤维低,耐热水性能较差的不足,所以将拉细羊毛纤维与普通羊毛纤维进行混纺,可以充分发挥2种纤维自身优势,改善纺纱、织造性能,更能改善纯拉细羊毛产品的耐热水性能,从而提高面料的服用性。另外,拉细羊毛与普通羊毛混纺,织物不仅具有拉细羊毛纤维亮丽的光泽、较强的丝质感及绒感,又富有普通羊毛纤维的丰满度与自然弹性,因此,开发拉细羊毛与普通羊毛的混纺产品,更是今后开发纯毛高支轻薄产品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
8总结
国产拉细羊毛纤维及其面料的研制成功,是我国技术创新方面的一大突破实践证明,国产拉细羊毛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完全符合开发高档精纺面料的应用要求。部分特征与羊毛,羊绒和桑蚕丝接近,拉细羊毛混纺产品的生产加工,需要根据原料的性能特征,所做产品的规格和风格要求,来适当调整加工工艺和制定特殊的工艺措施,以满足各道质量要求,通过调整后的加工工艺能满足纱线和织物的质量要求。但拉细羊毛的长度不易过长,最好在110mm左右,否则纤维过长,在复精梳工序加工中,为使拨取时不至于纤维拉断,要适当加大拨取隔距,这会使精梳落毛增加,影响制成率。若与其它纤维混纺,尤其是与羊毛混纺,长度离散大,会造成纱线条干不匀。
参考文献
1谢凡,《国外羊毛拉伸技术介绍》毛纺科技2001(1)12一14
2于伟东等,《拉细纤维的物理性能研究》2002,28(l)78一82
3杨锁廷等,《拉伸改性羊毛性能的研究》纺织学报2002,23(3)32一33
4章悦庭等,《一种用于羊毛拉伸定形的化学工艺》2001-5-11
5杨锁廷等,《羊毛拉伸加工技术的研究》241一244
6武达机,《羊毛拉伸细化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毛麻科技2003(2)12一16
7刘洪玲等,《羊毛拉伸细化及其效果》东华大学学报2003(2)47一50
8钟智丽等,《羊毛纱线拉伸加工技术研究》毛纺科技2003(1)3一5
9刘洪玲等,《羊毛拉伸细化技术综述》东华大学学报2002(3)114一119
10王维等,《拉伸羊毛面料的开发与加工技术》2002(6)10一13
11唐人成,梅士英,程万里,《双组分纤维纺织品的染色》2003 91-96
12武达机,《活性染料用于拉细羊毛染色的研究》2003
13汪澜,曾军英,严峻,《丝/毛混纺织物的同色性染色技术》2005 26(6)
14侯祖龄,《毛纺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产品升级换代》毛纺科技2000(2)5一9
15姚穆,《纺织面料的发展趋势与新材料技术的应用》2002(3)133一138
16姜淑梅等,《细化拉伸羊毛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上海毛麻科技2003(3)30一32
17王维等,《拉细羊毛纤维的特征和产品加工性能》毛纺科技2003(5)17一21
18于伟东、储才元,纺织物理2002
谢辞
随着毕业论文的渐渐完成,毕业也慢慢向我们靠近了脚步,回首这三年短暂的时光,总有一种感激在心头。感谢我的同学、朋友们,在我悲伤、快乐时,因为有你们,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色彩;感谢我的家人,一路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因为有你们,无论我走到哪里,最终都有一个避风的港湾;但在大学中,最应该感谢的人还是老师,在我迷茫时,因为有你们,让我找到方向,学会坚强。大学三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因为有你们,所以我的回忆多了一份美好。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