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健康体适能对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健康体适能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水平,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2)高校武术师资和场地器材不足,影响学生的安全和训练效果;(3)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简单,缺乏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身体素质练习;(4)健康体适能锻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习效果,但是训练方法单一,训练时间不足。建议:(1)在高校普及健康体适能观念,提高师生的健康体适能锻炼意识;(2)健康体适能锻炼要结合健康体适能测评结果和学生所学专项进行;(3)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武术训练场地和器械等硬件设施;(4)丰富武术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武术老师教学水平 ;(5)增强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促进学生武术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健康体适能;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019年国家印发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武术发展得到政策支持,一方面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另一方面武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在武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却不容易,主要原因在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和武术场地、器材不足等问题,使武术专业教学效果没办法提升。通过强化健康体适能的锻炼内容,帮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武术学习兴趣以及体育锻炼的动力。合理科学的安排健康体适能锻炼与武术教学结合,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薄弱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提高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武术专业人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丰富武术专业课程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健康体适能训练主要包括身体柔韧性、肌力和肌耐力、身体成分和心血管适能四个部分。在武术课程教学中由于动作复杂、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学习起来难度大且枯燥,通过在武术专业课程中加强健康体适能训练内容,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强化武术运动锻炼效果,丰富武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2.2 健康体适能多学科融合,优化武术课程体系
在武术课程中,通过强化健康体适能的锻炼内容,帮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武术学习兴趣以及体育锻炼的动力。合理科学的安排健康体适能锻炼与武术教学结合,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薄弱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武术技术动作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武术学习效率。
1.2.3完善武术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通过在武术专项课中进行健康体适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专项学习能力,完善武术课程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到武术技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有针对性的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的参与到武术学习中,努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贾东然在《保定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保定市高校武术选用教材内容少,教学内容简单,教师进行武德教育,但不经常[1]。
孙贝贝在《河南省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状况及对策研究》中指出河南省高职院校武术学习氛围不够;教学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2]。
唐文治在《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到大学生对武术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师资缺乏;武术课程目标简单;武术教学方法单一;场地、器材不足[3]。
1.3.2 健康体适能在体育课程中运用的研究
程小龙在《“健康体适能理念”在体育专业网球普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健康健身概念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促进学生网球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规划,有助于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4]。
剧红梅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健康体适能理论的引入与渗透》中指出应该引入健康健身理论,以便学生建立良好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并培养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5]。
王璐在《健康体适能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中指出在健美操教学中融入健康体适能,丰富有氧健身操的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新课程概念的发展[6]。
张秋芝在《山东省普通高校开设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讲到山东省基本符合开设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各项条件,包括师资,设备,场地等[7]。
1.3.3武术对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豆亚涛在《16周吴式太极拳练习对普通女性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中指出,太极拳运动可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一定帮助,能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心肺适应性和柔韧性[8]。
胡振东,赵先卿在《太极拳运动对健康体适能的影响》中指出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的健身水平,短时间的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9]。
余莎在《简化太极拳对陕西省旅游学校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指出练习简化的太极拳,学生的从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心肺功能基本上得到了提高[10]。
1.3.4 武术专业课程中健康体适能锻炼方法的研究
丁传伟《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专项体能——核心力量训练研究》中讲到在武术训练计划中增加核心力量训练内容,对于提高以难,美,稳定表现获胜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1]。
刘文龙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研究》中指出传统核心爆发力和平衡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传统力量训练和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相结合[12]。
刘漾在《PNF法对武术套路专选学生髋关节柔韧素质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学生髋关节柔韧素质可以通过PNF拉伸法来提高关节活动范围,促使以髋关节运动的武术动作表现更加完美[13]。
我国武术专业课程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不足,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武术场地和设备不足等,影响武术的发展。健康健身理论在体育中的应用可以激发体育课程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满意度,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健康健身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武术技巧的掌握。经过整理和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人在专项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本次实践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以健康体适能对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为研究对象。以自身参与的高校武术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表现出来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作为调查对象。并查阅健康体适能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相关研究文献,最后整理分析得出健康体适能对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高校武术专业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的锻炼必要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进入海口经济大学图书馆和上网浏览中国知网硕士论文和期刊,以“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健康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武术运动对健康体适能的影响”以及武术专业课程中健康体适能锻炼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等二十余篇文献资料,以及健康体适能相关书籍进行查阅和综述,并做整理和分析。
2.2.2 调查法
经过自身在武术专业课程中的参与,在武术专业课程中的训练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有了一定了解。我们平时上课的主要训练方法是重复训练的方法,学习一个动作技术,往往是经过不断的练习,慢慢的进行掌握。上课的主要内容是上课前进行热身练习,主要有跑步、肌肉的拉伸和一些武术基本功的练习等,然后进行武术技能的学习,在武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动作的示范传授给我们,同学们进行模仿学习,最后进行放松练习,主要是以肌肉的按摩和拉伸为主。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在每个武术动作开始学习时,同学们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往往学习起来都比较主动。在学习的效果上,由于大家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武术动作的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
2.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的整理,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演绎、归纳、分类对比等分析高校武术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武术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健康体适能对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得出健康体适能对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有一定意义。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健康体适能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1.1 健康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起源于X,健康体适能作为体适能的一部分,是指人体在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会感疲劳,有充沛的精力,还可以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及时突发状况的能力。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耐力适能、心血管适能、身体成分、柔韧适能。
3.1.2 健康体适能的特点
健康体适能水平比较好的人身心往往会比较健康,符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及全面发展的原则。具有成熟和有效的理论和发展理念,为培养终身体育的素养提供帮助。健康体适能是否符合标准是人们更关注的问题,更容易调动大家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3.1.3 健康体适能的作用
通过对健康体适能的多方面研究有利于改善人类健康水平,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改善身体形态。丰富人们业余生活,通过锻炼释放压力,调节心理情绪和心情,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国民身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3.2 健康体适能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
3.2.1 健康体适能对人体的作用
不断增加人体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进而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良好健康体适能的水平,可以增强血液运输能提高血液的心输出量和血液的循环,以及改善肺通气和最大摄氧量,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调节身体成分比例,改变身体形态,塑造健康身材。
3.2.2 健康体适能对人体的影响
健康体适能水平的提高,对预防心脑血管发生疾病和改善骨质疏松、糖尿病和慢性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有很好的效果,身体免疫力得到增强,提高身体疾病防御能力。保持身体机能水平在正常的范围内,延缓衰老。
3.3 健康体适能的训练机制和方法
3.3.1 健康体适能的训练机制
在提高健康体适能水平的训练中,首要任务就是对自身进行健康体适能状况的测评,测评的方法有很多,测试心血管适能水平时可利用台阶实验和12分钟跑等;测试肌肉适能水平时可用测力计;测试柔韧适能水平时有通过测角计直接进行测量关节活动范围,也可以间接测量,通过测量身体运动环节移动的距离来判定关节活动度。例如髋关节部位柔韧适能的测量可用坐位体前屈测试。身体成分的测量通常使用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和身体质量指数等方法。然后结合各运动专项的所需健康体适能各部分内容水平的不同,分别制定健康体适能的锻炼计划。
3.3.2 健康体适能的训练方法
心血管适能主要是通过一些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的一些有氧运动来提高的,训练项目有很多比如慢跑和跳绳等,在改善肌肉适能中,抗阻训练是基本训练方法,可利用弹力带、哑铃、壶铃、杠铃和一些健身用的组合固定器械。注意把多关节运动放在单关节运动之前,小肌肉群训练要放在大肌肉群训练之后。柔韧适能练习分为主动拉伸练习和被动拉伸练习,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用力要缓慢和温和,幅度要适度,柔韧适能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会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柔韧适能,才能完成大幅度的高难度动作。
3.4武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3.4.1 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武术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我校武术专项班一共41名学生,仅有一名武术散打老师,一名武术套路老师,学生人数多,教师数量少,给武术教师在学生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增加了一些难度,学生在武术动作练习过程中教师难以及时的纠正错误动作,使一部分同学的武术动作在错误的重复练习,一旦错误动作形成,再进行纠正难度将会大很多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从而影响到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3.4.2 武术训练场地及器材设施不足
武术专业课程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武术训练场地及器材设备不足,在我校明显的存在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武术训练地面光滑且硬,海南本身气候潮湿,天气炎热,学生训练过程中容易出汗掉在地板上容易滑倒摔伤,武术散打练习中所需的沙包、拳靶和身体护具等数量不足且有破损和异味,一些同学因此在实战练习时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护具保护而受伤。武术套路练习的部分器械生锈有残缺,刀具的刀尖容易折断和弯曲,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受伤。这些安全问题,让学生心理时刻保持紧张情绪,导致学生做动作时小心翼翼,身体肌肉僵硬,缺乏弹性和爆发力,不能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正常技术水平,武术技术能力无法有更大的提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进而影响学生武术专业课的学习效果。
3.4.3 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简单
高校武术专业课中教师通过正面、侧面和镜面的武术动作示范,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武术动作,然后进行重复练习,经过大量的动作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这种练习的方法的优势在于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身体素质不同肌肉力量耐力不足,身体柔韧性差等原因,难以形成正确且稳定的武术动作模式。前期练习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产生的错误动作。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难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课程目标难以达成。
3.4.4 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学生在武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兴趣的培养,所以武术动作练习的积极性也就比较差。目前高校武术专业课程教学以动作技能教学为主,很少有理论学习,尤其使的武术文化的传授就更少。教学内容过程中采用重复教学的方式,学生无法学习到武术的价值。学生武术基本功和健康体适能锻炼时间短,在课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进行,效果不明显,学生身体素质和武术基本功不牢固,导致掌握技术动作慢,完成质量不高,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
3.5健康体适能对武术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3.5.1 心血管适能对武术教学效果的促进
心血管适能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心血管适能水平高的同学可以长时间进行武术练习,加大练习的密度,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武术动作模式。在心血管适能锻炼中,武术专业学生通常采用的就是长距离跑,对于学生的心血管适能有一定提升,但是锻炼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锻炼不积极。
3.5.2 肌力和肌耐力适能对武术教学效果的促进
肌肉力量训练对发展肌肉反应速度,耐力,力量和身体协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适能可以让同学们在做武术动作时身体更加稳定,不容易产生身体其他部位肌肉代偿,更好预防受伤的风险。发展身体肌力与肌耐力适能,有条件的院校有力量训练器械为学生提供锻炼,没有力量训练器械的则是以自重训练为主,做俯卧撑、高抬腿、平板支撑等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虽在前期有一定效果,但是身体适应了之后,对肌肉的刺激将会降低。
3.5.3 柔韧适能对武术教学效果的促进
柔韧适能的提高,可以让同学们完成武术动作的运动幅度加大,更好的完成技术动作,完成的更加标准,还能防止受伤。在武术专项学习中身体柔韧性好的同学在完成踢高鞭腿的动作时明显完成质量更好,踢腿有高度,且身体稳定能连续踢靶。由于现阶段大学生身体柔韧性普遍较差,并且错过了身体柔韧性发展的敏感时期,学生在锻炼身体柔韧性时往往是十分疼痛,学生心里往往是相对抵触的,身体柔韧性的练习一般放在了课的结尾放松部分,偶尔也会放在课的准备活动部分,放在这两部分导致柔韧性练习时间不足,无法更大程度的开发身体柔韧性。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可以使同学们在武术专业技能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提升武术学习成绩。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健康体适能的理念符合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健康体适能的训练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水平,改变不良身体形态,增强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4.1.2 健康体适能训练机制相对完善,训练方法和可运动的项目多种多样,但是要结合自身健康体适能的测评结果和所学专项进行训练。
4.1.3 高校武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武术专业课程所需场地、器材的数量和保养不足,极大的影响武术专业课程中学生的训练安全和训练效果,降低了武术教学效果。
4.1.4 高校武术课程只注重武术专业技术动作的教学,缺乏武术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对学生武术基本功和身体素质练习不足。通过健康体适能的融合,可以丰富高校武术课程内容,完善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老师教学水平。
4.1.5 在高校健康体适能锻炼重视程度不够,锻炼方式单一,锻炼时间不够。 通过健康体适能的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武术动作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快速掌握武术技术动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
4.2 建议
4.2.1 在高校普及健康体适能观念,提高师生的健康体适能锻炼意识
一是邀请健康体适能领域的专家学者进高校进行有关健康体适能的讲座的方式,学习健康体适能的知识。二是把健康体适能教育与专业课相进行结合的办法,把健康体适能教育作为所有项目的必修部分融进现有专业课程中,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使健康体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
4.2.2 健康体适能锻炼要结合健康体适能测评结果和学生所学专项进行
在健康体适能的训练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测评结果和学生所学专项进行训练,将学生的健康体适能的薄弱部分与武术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相结合。合理运用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多种训练方法,合理的选择健康体适能锻炼项目,丰富训练内容。在肌肉力量和耐力练习时,要善于运用一些锻炼的工具,例如弹力带,壶铃等进行增加阻力,增加锻炼的趣味性。
4.2.3 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武术训练场地和器械等硬件设施
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武术专业人才,组织武术专业教师参加健康体适能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提高,武术老师学习健康体适能有关知识与训练方法,丰富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加强武术课程所需场地和器材的建设与购买。建设适合的武术训练场地,购买合理数量的武术训练器材,确保武术课程开展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武术训练环境,学生的安全更加有保障,在武术训练场地设置器械摆放架,摆放常用到的器械,可以更高效的促进教学。不常用到的器械及时装箱封存,以免生锈,及时更换破损器械。
4.2.4 丰富武术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武术老师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健康体适能知识,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教学中,他们将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武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教案,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武术专业课程学习时先进行健康体适能的测评,有针对性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健康体适能锻炼,再进行武术专业技术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武术专业课程中增加理论学习,观看武术教学视频,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丰富武术课程内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4.2.5 增强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促进学生武术成绩的提高
将健康体适能融入高校武术专业课程中根据不同的武术动作所需身体素质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心血管适能、肌力与肌耐力适能、柔韧适能,更加高效的提高学生武术运动表现力,提升武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还能更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全面发展武术专业人才。
在提高学生心血管适能方面,可以采用趣味性更强的花样跳绳进行训练,跳绳运动需要身体多个器官互相协调才能完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心血管适能,还可以很好的提高身体协调性。在提高学生肌力与肌耐力适能时,着重发展核心力量训练,除了徒手自重练习,还可以使用弹力带,壶铃、瑞士球等一些小器械来进行锻炼。同时还要加强深层肌肉以及一些小肌肉群的锻炼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在发展身体柔韧适能时,充分的热身,防止拉伤。可以两人一组进行PNF伸展的方法进行拉伸,要使肌肉力量与柔韧性交叉发展,也就是武术中常说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参考文献
[1]贾东然.保定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孙贝贝.河南省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唐文治.广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程小龙.“健康体适能理念”在体育专业网球普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5]剧红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健康体适能理论的引入与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0):125-126.
[6]王璐.健康体适能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1.
[7]张秋芝.山东省普通高校开设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2.
[8]豆亚涛.16周吴式太极拳练习对普通女性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9]胡振东,赵先卿.太极拳运动对健康体适能的影响[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02):51-55.
[10]余莎.简化太极拳对陕西省旅游学校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4.
[11]丁传伟.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专项体能——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6,5(10):27-33.
[12]刘文龙.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3]刘漾. PNF法对武术套路专选学生髋关节柔韧素质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