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创作手法属于舞蹈编创者们进行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一种方式,需要编创者们对舞蹈剧目的创作有足够的掌控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创作手法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性,以舞剧《孔子》中《大同》篇章为例,论述了在舞蹈创作中创作手法的具体应用,对舞蹈创作手法展开了多方面探讨,主要包括艺术构思、表现形式、艺术价值等三个角度,希望对舞蹈剧目的创作提供些许参考意见。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正确地应用舞蹈创作手法,才能赋予舞蹈作品以艺术性,提升其影响力。
关键词:舞蹈作品;创作手法;运用;《孔子》的《大同》篇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舞蹈创作手法上的变化已经越来越被人所重视,编创者们不断探索实践,使舞蹈创作手法得到了及时的补充、更新,并且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广义上的舞蹈创作手法的概念。舞蹈创作手法体现在舞蹈创作之中,是舞蹈成功创作的有力保障。
为了实现作品的创新发展,我们需要归纳总结以往的舞蹈创作手法,每一种舞蹈的创作每一段舞蹈的历史都有它内在的意义,他蕴含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当今社会,舞蹈想要发展创新,需要对以往的舞蹈创作手法有更加透彻的了解。本文通过对舞剧《孔子》中《大同》篇章创作手法运用的探讨,能引起读者对舞蹈创作手法的思考与共鸣,让读者在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上有更清晰的认识,为舞蹈创作的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1 相关概念和理论
1.1 舞蹈作品中的创作手法
创作手法可以更好的塑造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和舞蹈意境,舞蹈的审美情趣通过创作手法的表现出来。舞蹈创作者一般按照认识现实和艺术升华来进行舞蹈的编排,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舞蹈的素材,通过后续的加工,汲取生活中的营养成分来编排舞蹈。
1.2 运用舞蹈创作手法进行舞蹈创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逐渐对舞蹈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量舞蹈创作者出现,探索舞蹈发展历程,寻找舞蹈创新素材,对舞蹈进行重新编排,创作手法也在一次次创新中得到丰富,因创作手法是一个舞蹈的灵魂,舞蹈能够展示出至善至美的情趣和意境,与创作手法的运用有关,舞蹈动作都是由一个个规律的节奏形成的,而规律和节奏如何展示取决于舞蹈创作,舞蹈创作者应该去深入了解,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才能将肢体的节奏展示的更加完美,舞蹈的创作手法与舞蹈的设计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舞蹈创作者必须熟练的掌握舞蹈创作的手法,将舞蹈手法的运用与舞蹈设计安排于一体,在舞蹈表演中,每一个姿态并非是单纯的动作,背后也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也是一个舞蹈的特点所在,艺术形式通过舞蹈形式显示出来,如果创作者在进行舞创作是,不去实践,就无法达到艺术形式和舞蹈形式的统一。
2 舞蹈创作手法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逐渐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些优秀的艺术中,舞蹈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好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娱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舞蹈艺术也渐渐地吸收了各种时代元素的精华,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许多新生的舞蹈形式也快速地涌现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创作手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创作手法讲究将舞者的形态、神态、舞姿的表现形式与舞蹈的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正确的运用舞蹈创作手法进行舞蹈的创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舞者舞姿的优美性、连贯性和舞蹈整体的可欣赏性。如果不运用或者不能有效的运用舞蹈创作手法进行舞蹈的创作,不仅会导致舞蹈作品没有感染力和欣赏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舞蹈艺术的优雅性,因此,正确的运用舞蹈创作手法进行舞蹈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舞蹈是一个战士,那么舞蹈创作手法就是他的指挥官,对其起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同时,舞蹈创作手法也是舞蹈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不仅能够提升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舞蹈的可欣赏性,为观众们提供量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娱乐。因此,在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会运用舞蹈创作手法,也要善于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为新的舞蹈作品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优雅的外在表现,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舞蹈作品中蕴藏的深厚文化。
3浅谈创作手法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以舞剧《孔子》中《大同》篇章为例
《大同》是舞剧《孔子》的第三幕,演绎了孔子看见自己朝思暮想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的图景,自己于杏坛之上弦歌讲学,舞台上呈现了一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梦境,“男耕女织、选贤与能”出现在舞台的字幕上,伴随而立的还有“风乎舞零、寄情山水”。《大同》篇章的主要舞段包括《颂贤》、《采薇》、《玉人舞》、《礼贤》这四个部分。《颂贤》部分开场舞台烟波浩渺,微暗的灯光慢慢亮起,此时孔子与众弟子正在研习讨论,交流思想,演员心中的喜悦等感情多以跳转为主的大动作肢体语言为主,再配合服装袖摆的挥动来表达。《采薇》部分充分表现了诗之美,舞台灯光以粉色为基调,演员们队形整齐有秩,服饰翠绿动人,舞姿婀娜妩媚,动作活泼清脆,这些都完美的渲染了美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引出第三部分《玉人舞》,表达了“君子比德于玉”的美好含义。最后的《礼贤》部分歌颂了君臣一心,同心协力,国泰民安,一片祥和,此时灯光变成活泼的黄色,慷慨激昂的音乐响了起来,“公”赐剑于孔子,孔子持剑独舞。
3.1艺术构思方面
出色的艺术构思可以增强舞蹈作品主题的表达效果。要想成就一部作品,编导需要经过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即如何选取题材、如何酝酿主体、如何布局结构、如何塑造形象以及需要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才能形成完整的艺术结构。这个复杂而完整的思维过程就叫艺术构思。
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舞剧,例如《孔子》,为了在舞台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情节,更好的表现人物形象,更完美的诠释编剧的中心思想,在不改变背景设定、重大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挥想象来让作品更受观众欢迎。舞剧不同于纪录片,前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后者则是要求真实还原历史事件。因此创作舞剧,没有必要死扣历史、照搬历史,编导在创作舞剧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有一个较为简洁的概括,同时可以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当然是要基于史实的基础上,这样创作出来的人物故事不仅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感,让人信服,又有艺术处理,具有观赏价值,既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能赋予了人物形象现代审美。
在第三幕《大同》部分,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避而不行,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为字幕,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礼运》,意思是当社会运行最高级准则时,天下就是大家的,所以不会有奸邪之谋、盗窃造反之事,这就是大同社会。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心中“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也是我们当代人所向往的社会,在这里,编导借用这句话来塑造出一个为国为民、心系天下的孔子形象,也是编导基于史实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化手法,既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又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法。在这一幕中,女子群舞的《采薇》取材于《诗经·小雅·采薇》,《诗经》相传是由孔子编订,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采薇》原本描写了离家战士返回家乡,表达了战士对家乡的热爱以及迫切回家的思乡之情,但舞剧只选取了表现景色变化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意思是:想当初我离开家乡外出打仗的时候,路边的杨柳吹拂飘荡,好似在挽留我,如今我回来了,一路上雨雪不停。这里编导忽略了整首诗中描写边疆战士艰难困苦的部分,而只选用这段景色描写,演员唯美出现的舞蹈,再配上柔情悠扬的音乐,不禁让人想到在大同社会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玉人舞》紧跟着《采薇》上台,《玉人》以《孔子家书》中的“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缤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为灵感进行创作,“玉”寓意着品格高洁,温文尔雅,这里编导以物喻人,借以表现孔子高尚的品德。单纯的玉作为物品,无法与观众形成互动,于是编导发挥想象,将玉用人来代替,女舞者曼妙的身姿,翠绿鲜艳的服装,加上灵动的舞姿,清脆的音乐,与舞台上的“孔子”达成意境上的相呼应,完美的表现了孔子认为的“君子温润如玉”的形象。
3.2表现形式方面
合理适当的舞蹈表现形式有利于舞蹈形象的构建,也有利于舞蹈剧情的发展。表现形式是作品通过语言、声音、动作、色彩等手段来显示内容的手段与方式。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其直观、动态、优美的特点易于表达情感和传播思想价值,其舞蹈语言、舞美设计、舞蹈构图都是它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体的,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内容,周恩来先生曾在《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舞台戏的动作,音乐,唱腔,服装等,“这些内容要和谐统一,要有具体的目标,有具体的形式。不能不清不楚,让人来猜。艺术的表现形式,要统一、和谐、明确、生动。这样才能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周恩来认为艺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艺术的价值就是传播美好的事物,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大同》结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了一幅人家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表现出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在第三幕《大同》的《颂贤》部分,这个部分并没有提现出舞蹈的多个技巧,只不过是将中国舞蹈中的低头,跳,转动……等动作大量运用,这些动作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将古代文人向孔子求学时的姿态展示出来,表达了他们当时愉悦的心情。孔子的学生们都穿着素衣,手里拿着问卷,这是一副求学场景,一出场,他们相互的问候,相互查看问卷,对问卷勾画,表达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仁政”的赞美,有的人俯身倾耳以请,有的人摇晃头,嘴里似乎在默念着什么,将学习之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有两组男子排队成形,整整齐齐的调皮舞蹈,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从队伍后边走了过来,学生们看到孔子都开始作揖,看到大家对“仁政”的热爱,孔子脸上漏出满意笑容,接着,孔子队列由圆形到方形再到半圆形,到后面弟子两两一组,但是孔子都位于舞蹈中心,这是孔子教学的画面,伴随着音乐,学生们开始活动,潇洒。张开手臂,挥舞衣袖,这部分和之前《启程》舞段和后面《幽兰操》舞段相同,将学生们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现出来。紧接着到了《采薇》部分,不难发现,这段舞蹈是唐代的古典舞,孙颖老师《踏歌》中的舞蹈动作被这里作用,舞蹈者们都是跟随着音乐一起一动,一会低头,一会弯腰,一会仰头,似乎一阵风吹过,飘扬在微风中的舞蹈一样,那婀娜的舞姿,那悠扬的舞步,那美丽的神态,将中国古代女子的“长袖折腰”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舞蹈者选择的服饰中唐代服装,服装与舞蹈的结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由《采薇》的过渡,到《玉人》部分,孔子坐在烟雾之中,若隐若现,用玉来表现孔子的高尚情操,这部分是通过一群女子来展示玉的美好的,首先,女子分为两组,音乐以“叮叮”的声音为主,这是通过声音——玉的清脆响亮展示出的,接着对应由两排变成一排,女子做出手部舞蹈,从第一个女子开始,接着一个联系一个,形成串联式,步伐不可过大,似乎是孔子对玉的赞美。接着到了女子单独舞蹈的部分,女子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到达舞蹈高潮,这个时候男子上台,与女子配合表演,女子开始挥动着长袖击鼓,并与举鼓的男舞者和“玉”形象的女舞者相映衬,这是一副和美的画面,随着这部分在舞蹈情节中,很难发现连贯性,但是在舞蹈形式上,的确是很具有美感的,因此也成为了《孔子》舞蹈中的经典片段。
最后《礼贤》部分,“公”“臣”和孔子站在舞台的前方,并向远处观看,在舞台的两侧分别有两名男的舞蹈表演者,他们手持宝剑,他们迈着正方步向舞台中间走去,向人们展示出来的是各司其职,保护国家的画面,孔子遵守“君”和“臣”的礼仪,得到“公”授予的宝剑,开始挥舞,这里融合了古典的挥舞宝剑的形式,虽然动作流畅,但是力度和速度与真正的武者相比并不是很到位,更多的是儒雅的姿态,这也与他的人物形象匹配,后来,一声炮仗,声音混乱,孔子站在舞台中央张开双手,满目疮痍,终于意识到“仁政”并不能拯救水深火热的人民,显示出孔子的无奈之情。
3.3艺术价值方面
艺术价值可以说是一部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在舞剧中,孔子长期奔波于诸侯各国之间数十年之久,一路上讲学传道,慢慢的跟随者日益增多,但孔子仍坚守心中信念,不断的入世出世,觐见君王,传播仁义友爱,只为建立他那心中的大同社会。但是残酷的现实不断的给他浇冷水,在那个封建礼制的年代,孔子的思想显得过于先进,更多人还是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他完全可以选择逃避,选择隐退,成为学生崇拜的老师,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仍然不忘初心,世间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心中坚守的信念,愿意付出一生,不惜生命的代价来完成此夙愿,这就是舞蹈剧《孔子》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该剧将孔子的外部经历,内心冲突外放,以一场舞蹈剧的形式展现,在错综复杂的家国时代关系中寻求激烈的戏剧感。孔子周游列国的生命历程,是不断经历失败的旅途,是梦想丢失又拾起的过程,是精神不断升华的光辉之路。这样的路途对于孔子而言或许是最黑暗的,但是也可能是最光辉,最有意义的。《孔子》传达出的是一个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家国天下情怀,是对于大同社会的最终追求,而这正是编导想要传递的精神内涵是,也是《孔子》在当下演出的最大现实意义。
近些年,由于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准还未成熟,观众数量群体不多,因此国内的舞台剧市场发展的并不好,市场份额还不够,往往难以支撑原创舞蹈的萌芽发展,舞台剧要想形成国内影院般的庞大份额,此路任重而道远。如何让观众更多了解到舞剧,喜欢上舞剧,由此走进剧院静下心来欣赏舞剧;如何让舞剧更好的贴合观众的审美;如何让舞剧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活力,这是每个行内从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难题。舞台剧《孔子》跳出了以往宏大题材的拘囿,在诗、乐、舞的艺术融合中,进行着舞剧民族化和时代化的艺术实践;它用形体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辉煌,表现了当代艺术家对历史文化的坚守,表现了剧院的文化担当,表现了行业的多元化包容,也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无限可能。
结论
本文基于对创作手法在舞蹈作品中重要性认识充分的基础上,以舞剧《孔子》中《大同》篇章为例,从艺术构思、表现形式、艺术价值等三个角度研究了在舞蹈创作中创作手法的具体应用。
舞蹈创作手法在舞蹈剧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会直接影响舞蹈的最终表达效果。只有正确地应用舞蹈创作手法,才能赋予舞蹈作品以艺术性,提升其影响力。相信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发展,还会涌现更多的创作手法,原创作家还应积极投身实践,构思作品,总结经验,为大家呈现更多更美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曾荣.论肢体动作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合理运用[J].大舞台,2014(12)。
[2]林声.舞蹈创作艺术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4(01).
[3]颜敏,张锺瀛,吴蔚.舞蹈编导艺术气质与文化心理[J].剧影月报,2015(01).
[4]黄午妍.谈利用舞美元素丰富舞蹈艺术表现力[J].艺术研究,2015(04)
[5]戴虎.舞蹈创作教学的“陌生化”——兼论新疆舞蹈创作的“瓶颈”突破[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03):97-101.
[6]巴特尔.关于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5,02:63.
[7]张姣姣.试论舞蹈创作手法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08:139.
[8]林丽清.浅谈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6,21:174.
[9]闫小飞.我国当代舞蹈音乐创作的手法与配器特点研究[J]. 音乐创作,2016(07):130-131.
[10]刘畅.舞蹈创作题材刍议[J].剧影月报.2017,(03).
[11]王静.论民族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J].大众文艺,2018(12).
[12]席向锋.浅谈舞蹈编创中的“限定”手法[J].长治学院学报,2018(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