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举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以《十月 记》为例

  摘要:

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需要通过复杂的舞蹈技术展现出不同意境的舞蹈。托举是在群舞舞蹈表演中最常见的一种舞蹈技术。在舞蹈表演中,托举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录像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以舞蹈《十月记》为例,对托举动作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让编创者和舞蹈者意识到托举动作的重要意义,让托举动作更好的为以后的舞蹈表演而服务。

  关键词:托举;群舞;舞蹈技巧;十月记

  1引言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舞蹈是一种通过舞者肢体语言从而传达情感的一门艺术,其包含多种复杂的舞蹈技术,比如转体、跳跃、旋转和托举等技术动作,不同种类的舞蹈所应用的舞蹈技术也有所不同。复杂的舞蹈技术可以表现出舞蹈演员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其艺术表现力。在群舞中,最常见的舞蹈技术就是托举。托举技术之所以可以称为一种舞蹈技术,表明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完成,根据其难易程度,该技术的完成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的群舞表演中,恰当的编排托举技术可以使群舞表演更加完整,更具有魅力。本文就托举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舞蹈表演是一种为大众喜爱的舞台艺术,近年来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当前的舞蹈的内容极其丰富,所涵盖的舞蹈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舞蹈来说,舞蹈艺术的技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角色,而在群舞舞蹈表演中,托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适当的托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舞蹈内涵的进一步升华,给观众朋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证舞蹈表演的完成度。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从而带动了舞蹈艺术在中国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演员、学者步入舞蹈行业,为中国的舞蹈艺术添砖加瓦。

冯百跃在《论中国当代舞蹈赛事中优秀群舞的创意》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舞蹈行业蓬勃发展,有近千部群舞作品应时而生,舞蹈数量和舞蹈种类变得空前繁荣。在群舞作品《中国妈妈》中,编创者先让众多扮演中国妈妈的舞者将扮演日本女孩的舞者高高举起,之后舞者妈妈们将日本女孩紧紧的拥抱在自己的怀中,表示对日本女孩的欢迎和接纳。在该舞蹈中充分的利用托举动作,将舞台呈现的更加完美,将中国妈妈们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2019年,宁冬发表文章《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探讨》,在该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舞蹈艺术形式的展演中,舞蹈者需要使用舞蹈艺术技巧,舞蹈技巧的应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舞者通过控制自己的肢体来进行跳跃、回转、托举等一系列专业的舞蹈动作,使舞蹈表演更加引人注目。技巧的使用对于舞蹈本身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效果。当然舞蹈演员也不能够滥用舞蹈技巧,而应该是在完全尊重舞蹈本身的情况下合理地使用,不能使舞蹈技巧过于丰富,由此让自己的舞蹈作品丧失舞蹈本身的内涵和本质。舞蹈者应该加强自身的舞蹈基本功的功力,其次还应该加强自己正确理解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和准确把握舞蹈中传达的情感的能力。最后,舞者还应该增强自身的表演经验。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提升舞者对舞蹈技术的把握,使舞蹈技术和舞者融为一体。

杨永腾于2019年在《艺术评鉴》中发表的文章《双、三舞蹈技术中托举的基本形态研究》中认为,托举是在双人舞或群舞编创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舞蹈技术,它传达着其他舞蹈技术所不能替代的舞蹈情感,所以舞蹈演员对于托举动作的掌握尤为重要。在托举过程中,舞者以灵活、柔软的身姿以及大胆、惊险的动作将舞蹈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可以讲述故事情节,传达舞者情感,营造某种氛围亦或对舞台画面进行填充。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舞蹈技术亦如此,托举在舞蹈表达中虽然重要,但若在一部舞蹈中编排频繁而复杂的托举动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编者和舞者应该正确恰达的使用托举技术,使其达到一种锦上添花的效果。

1.2.2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对于群舞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尽管国内外舞蹈文化有所差异,但未来舞蹈的发展方向异曲同工。

王继子在其文章《评《人》论《穹》》中认为,2019年北京舞蹈双周上演的国外舞蹈作品中,由法国马萨拉舞蹈团演绎的舞蹈的《人》和以色列克伊布兹当代舞团表演的舞蹈的《穹》实为惊艳,我们欣赏国外舞蹈作品,也是在学习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北京舞蹈双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舞蹈汇聚场所,是中国舞蹈艺术从神州大地走向国外的重要门户,也是海外舞蹈艺术传入国内的重要枢纽,它很好地发挥着桥梁作用。

不同的舞蹈技巧包括托举在《人》和《穹》这两个作品中的应用,是舞蹈者传达出的思想更为清晰具体,使舞台效果更为震撼。

综上所述,舞蹈讲究以“美”为妙,离开了“美”,舞蹈也就远离了艺术本身。同样,托举动作为舞蹈表演而生,也是一种美的艺术。所以,编者在编创舞蹈作品时,可以恰当地利用托举技术传达舞蹈灵魂。然而,不论何种舞蹈技术,其存在的意义都是服务于舞蹈本身,帮助舞者完美的诠释舞台的魅力,并不能代替舞蹈。舞蹈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用来传递舞蹈的思想和灵魂。所以探究托举动作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1.3研究方法及难点

1.3.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要,以多个数据资料库为依托(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来获得与托举在群舞舞蹈表演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并从学校的图书馆获得有关舞蹈的相关书籍,熟悉并了解国内外群舞舞蹈表演中托举应用的研究情况,并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集众家之长,吸取精华,经过提炼和总结,再融入自己的见解,梳理概括出相应的较为缜密的成果。

1.3.2录像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反复观看舞蹈《十月记》,在论证过程中,合理运用该舞蹈案例进行举例说明,表明托举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1.3.3逻辑推理法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采用归纳、定义等逻辑方法,对托举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得到相应的结论。

  2托举概述

  2.1托举的定义

舞蹈中的托举是指,舞蹈者在一定时间中,借助自身或外力做出的复杂多样的托举动作,在舞蹈表演中表达一定的情感或叙述作品内容。即在双人、三人或群舞中一名或者多名舞蹈者通过发力使其中至少一人以举、支撑、抛、抱或者借助外力而离开地面,同时形成一套特殊的舞蹈肢体动作。舞蹈托举根据舞蹈者的人数可以分为双人托举和多人托举,发力者、受力者和接触点是完成托举动作的三个要素,这是由托举的定义所决定的。在双人托举动作中,即一人发力一人受力,在多人托举动作中,可以为多名舞者发力,一名舞者受力,或者多名舞者发力,多名舞者受力。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托举和长托举两种,常见的短托举动作又包括直线托举、转体托举、原地托举和弧线托举四种,托举时间不超过6秒;常见的长托举动作又可以分为蛇形托举、转体托举和双向托举三种,时间不超过12秒。

  2.2托举在群舞中作用

2.2.1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舞蹈表演中,人们的感情会随着舞蹈的变化而呈现出喜怒哀乐。追溯托举技术的来源,无疑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情感,进行极致的表达和宣泄,才有了类似旋转、跳跃和托举等舞蹈技术。比如在壮族群舞《红线传情》中,壮族男孩们用托举等动作传达出了情窦初开的壮族男女们对甜蜜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和舞者们的舞蹈技术,充分表达了壮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都会通过托举动作来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

2.2.2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对于舞者也是一样的,不同的舞者拥有不同的先天条件,很多拥有舞蹈梦想而缺乏舞蹈天赋的人,都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来弥补。这使得舞蹈演员对于舞蹈技术的训练在质量和速度上存在不同。在舞蹈创作中为合适演员加入合适的舞蹈技术,才能使舞台发挥到极致,让所有观众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舞蹈技术在舞蹈表演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舞蹈技术的存在可以提高舞台的展现力,有助于传达艺术情感。因为舞蹈技术本身具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强烈的冲击力可以给在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不同舞台技术能表达不同的情绪,烘托不同的气氛,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提高舞蹈作品的水平。比如在群舞《红高粱》中,男女演员通过托举动作展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在哺育他们的那片土地上不朽的爱情故事,传达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与侵略者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试想若编导因为舞者能力不足无法完成该托举动作,以其他的舞蹈动作来代替,势必会大大降低舞蹈的质量。在当代群舞《我要飞》中,演员通过多人托举动作,一步一步向更高处迈进,展现了舞者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面对苦难绝不屈服、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这些舞蹈作品都巧妙的运用了托举动作,使其和作品本身完美融合,不仅使观众朋友对舞台印象深刻,同时使该舞蹈作品进一步升华,可谓一箭双雕。

  3托举技术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合理运用

舞蹈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与之而诞生的舞蹈技术—托举,亦是一种美的艺术。托举动作为舞蹈本身而服务,我们通过托举动作可以加强舞台的感染力,增强其艺术表现力,但是若在整个舞蹈表演中,频繁的使用托举动作,使用各种技巧的堆叠来展现舞蹈,会大大降低舞台效果。所以,在群舞舞蹈表演中合理且适当的使用托举动作至关重要。

  3.1编创者的合理编排

编创者在编排托举动作时,首先应考虑托举动作本身是为舞蹈的主题而服务的,不能随意编排托举动作。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应该围绕舞蹈本身而展开,要以作品的表达为中心,不能与舞蹈的思想背道而驰。

托举动作的编创特征主要包括复杂性、创新性、流畅性三个方面,托举动作的复杂性指是在成套的舞蹈表演中演员有较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台控制力,在表演中尽可能少的出现相同的舞蹈动作从而避免舞蹈的单调乏味。托举动作的创新性是指在托举动作编创中加入新的元素,使舞蹈技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托举动作的流畅性是指舞者的舞蹈动作协调,流畅通顺,没有阻碍,整个托举动作不晦涩呆滞,没有过多的迟疑和中断。所以在编创时,托举动作一定要从前面的舞蹈动作中流淌出来,不能生硬的加入托举动作,编创者要善用舞蹈中借力发力的原理,借用上一个动作的发力,使随后的托举动作既自然又省力。

  3.2加强舞蹈者基本功训练

舞蹈的基本功是展现舞者专业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劈腿、下腰、压肩等一些基本舞蹈动作以及舞者的自身表现力,只有牢牢掌握了舞蹈的基本功,才能展现出流畅的舞姿,拥有无拘无束的身体表达。托举动作的正常完成也需要舞者日复一日的训练,包括力量的训练、托举把位的配合训练、舞者之间的信任训练以及托举连接的训练。

对于托举动作而言,发力者和受力者力量的训练都十分重要。托举时,受力者需要具有强大肢体控制力,通过对自身的掌控完成托举。对于发力者而言,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受力者的发挥,他需要给与受力者合适的力量,只有二者的力量融合到一起,才会使整个托举轻松流畅。

托举把位的配合训练是托举能否完成的重要一环。低把位,中把位和高把位是舞蹈托举中三种不同的把位,不同的把位会使托举呈现不同的舞台效果。不同把位难度不同,对力量把控的要求也不同,把位越高相应的难度就越高。在舞蹈编创中会根据舞蹈情感的需要以及动作的衔接选用不同的托举把位。

舞者之间的信任训练是由于托举动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托举的双方必须有足够的信任才能保证托举的顺利完成,任何舞者的胆怯都能造成托举动作的失败,托举双方对彼此的信任程度与托举能否成功息息相关。

托举连接的训练也会影响托举的完成度,在编导复合托举时,托举与托举之间的连接和转换有一定的难度,托举把位之间的转换对舞者来说也是一次考验,托举者和被托举者同时具有一定的熟练度和灵巧的肢体,达到快、稳、准,才能使托举出色的完成。

  3.3加强对舞蹈作品文化的理解

在舞蹈表演中,演员是主体,舞蹈者通过肢体语言把舞蹈作品要表达思想体现出来,所以加强舞者对舞蹈作品文化的理解,才能使舞者的动作自然流畅,使情感表达更加淋漓尽致[12]。若舞者缺乏对舞蹈作品文化的理解,会使舞台表演缺少文化内容而显得空洞,给观众留下舞台空泛的印象,难以引起共鸣。

  4托举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运用——以《十月记》为例

  4.1赏析简述舞蹈作品《十月记》

当代群舞《十月记》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在该舞蹈表演中,舞者们用最为真挚的表演再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革命勇士,他们当中不乏商人、车夫、乞丐、赌徒、学生等,面对当时清XX和英XX的残酷打击,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地保护孙中山的故事。《十月记》用舞蹈的方式传达出不朽的中国魂,以历史警醒世人,以革命激励后代,以精神引领前进,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2从《十月记》看托举在群舞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4.2.1托举在《十月记》中的体现

舞者是整个舞台的灵魂,在舞蹈表演中,除了动作的编创、灯光造型的设计,舞者的水平也十分重要,若舞者不能将舞蹈动作完美呈现,会使整个舞台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展现舞蹈本身的情感。只有舞者熟练的掌握了整个舞蹈的技术,才能使舞蹈的剧情完美的展现。在群舞《十月记》时长将近6分钟的表演中,舞者们展现了4次托举动作,不同舞者扮演着不同的人物角色,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在舞台上流畅地变换着阵型和舞步,将4次托举动作巧妙地融入到音乐中,舞蹈动作随着舞者情感自然流露,舒缓顺畅,既不生硬,也不显得突兀。

4.2.2托举在《十月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随着舞台节奏而爆发产生的托举,是整个舞蹈表演中的点睛之笔,展现舞蹈的发展情节,调动舞蹈情感的迸发,由表及里,使舞蹈达到高潮阶段,增强舞台感染力和吸引力,唤起观众的共鸣。在群舞《十月记》中,每个托举动作的编创都紧紧围绕着舞蹈本身的情感,舞者们紧紧抓住了每个人物的角色特点,通过托举动作展现各行各业的有志青年在孙中山的带领下投身于革命的坚定信念。随着情感的一步步递进,后面随之而来的托举动作更加自如,更加舒展,尤其在舞蹈的最后,所有舞者围簇在一起,将一名舞者高高举起,使整个舞蹈突然的进入高潮,将观众们的情绪紧紧带入舞蹈中,使整个舞蹈回味无穷。

  5结论

综上所述,在舞蹈表演中托举技术是为了展现舞者情感、烘托舞台氛围而存在的。所以在编创作品中,可以借用托举动作来传递思想感情,但切记不可因炫技而滥用托举,毕竟舞蹈作品不是各种技术的融合。因此,对于舞蹈表演中托举的运用,一定要因地制宜,以表达为目的,以需要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冯百跃.论中国当代舞蹈赛事中优秀群舞的创意.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2):73-76.

[2]宁冬.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9,(28):94-94.

[3]杨永腾.双、三舞蹈技术中托举的基本形态研究[J].艺术评鉴,2019(23):74-76.

[4]王继子.评《人》论《穹》—观2019北京舞蹈双周国外现代舞作品有感[J].艺海,2019,(10):15-16.

[5]张雨婷.2018年啦啦操世锦赛混合集体技巧前六名托举动作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6):90-92,96

[6]韩坤.竞技健美操托举动作的训练原则与优化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9):247-248

[7]杨思凡.品《一片羽毛》的艺术美[J].艺术评鉴,2019,(8):95-96.

[8]孙智.试析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文存阅刊,2019,(24):42.

[9]乌雅韩.试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技术技巧的有效应用[J].数码设计(下),2019,(11):372.

[10]陈彦汀.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合理运用研究[J].才智,2019,(25):134.

[11]陈伟坚.关于群舞动作形式编排的探讨[J].戏剧之家,2013,(11):193-194.

[12]国外舞蹈保存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2):101-107.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幸运的是,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我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林道圣老师,从论文的选题、结构的安排以及最后论文的修改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没有林老师悉心的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871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9月30日
Next 2022年10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