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特点及其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摘要:古诗词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歌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表情达意的方式上、还有音乐体裁等其他种种表现手法上都具有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古诗词歌曲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可塑性强、华丽、典雅、大方等许多优点。因此。加强对古诗词歌曲在审美和演唱水平上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学习古诗词歌曲对于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古诗词歌曲立足于民族审美视角之下,凭着自身具备的文化内涵优势在每位听众心目中占据着宝贵的位置,对营造良好的社会艺术氛围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审美、演唱、弘扬与传承

引言

中华民族素有“诗的国度”的美称,诗词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中国古诗词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最早的诗是人们在打猎时,为了给自己和队友打气所喊的号子。号子有很多种类型,大概可以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等。历代的诗人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唐、宋、元三代诗人的作品,及其丰富,含金量极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赞和传唱,这些代表着历代中华民族能人志士智慧结晶与精神支柱的优秀作品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具体举例来说,楚国人创造了一种诗歌类型,叫做楚辞,楚辞常用“兮”“哉”等语气词来增添诗歌的潇洒之感;还有汉代掌管音乐的部门,叫做乐府,主要任务是从民间音乐中收集整理诗歌,再配以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好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乐府诗中有不少讲述民间故事的叙事诗;还有南北朝时期的诗脱离音乐而逐渐开放进而形成的独有的音律规则。西方也有一些作曲家很欣赏上我们的古诗词文化,奥地利的作曲家马勒就将孟浩然、王维、李白等诗人的诗歌翻译成德语,用在了他的著名交响曲代表作《大地之歌》之中。

1 古诗词歌曲的概念

古诗词歌曲是传统诗歌与音乐的完美交融,是一种音乐和中国古诗词相结合的声乐作品体裁。古诗词歌曲中所写的歌词全部来自中国传统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学习和传承古诗词歌曲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西方的艺术歌曲和中国古诗词歌曲差别其实不大,皆是以诗歌作为载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心绪。不过中国的古诗词是可以吟诵出来的,因为本身就带有韵律、节奏等因素。古诗词歌曲的歌词以及旋律声入人心、朗朗上口,对于中国声乐领域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都是不容置疑的,通过学习古诗词歌曲,能够增强我们的声乐学习能力和领悟力,所以我觉得学习和传承优秀古诗词歌曲是很有必要的。

2 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

2.1 创作特点

古诗词歌曲通常都是先有词然后再谱曲的,我国最早的古诗词歌曲——《大江东去》就是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改编的。后来也逐渐出现了《我住长江头》、《别亦难》和《枫桥夜泊》等一系列优秀的古诗词作品。现代作曲家将古诗词作为歌词,再加上钢琴伴奏之后制作出耐人动听的古诗词歌曲,作品一般都是直接选取古诗词制作而成。还有些歌曲是根据民间音乐与古诗词结合并进行二次创作而成的。它们大多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较为出名的有《关山越》、《阳关三叠》和《别亦难》等等。

古诗词歌曲的旋律也需要有韵律和悠扬的柔情。汉语博大精深,字正腔圆,声调丰富。因此,在抒情时可以将“头、腹、尾”夸张,使旋律具有艺术性,让歌曲具有委婉悦耳的效果。诗歌与音乐是一体的,古诗词歌曲大多是雅致的七声调式或者传统的五声调式。比如改编自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就采用了以“D”为宫音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节奏统一,旋律起伏不大,歌词简单明了,非常适合演唱。

2.2 演唱特点

在演奏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有力的呼吸支持,歌唱者应遵照通畅、放松、平稳的原则。在歌唱时呼吸的力度要控制住,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呼气应通畅、放松、平稳,让呼出的气流顺畅地从呼吸道流出,从而发出明亮、自然、清脆、柔和的声音。在歌唱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古诗词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在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所学的声乐技巧,使有情有声的声音深入人们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演绎歌曲。此外,演唱者还需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风格把握气息的变化,力求做到一连贯流畅,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古诗词和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综合了歌剧、民歌、美声唱法等多种技巧。声音的特点是柔和、明亮、含蓄和连贯。因此,唱歌时口腔张的不应过大,音感点也不应太后。相反,声音应该从硬颚发出,声音要清晰自然,突出声音内在的柔美气质。在唱高音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冲,声音要在高位置,并且有很充足的呼吸支持,像打哈欠一样唱歌,突出刚柔结合的特点;在唱低音的时候,要尽量放松胸部,喉头更要放下来,使声音趋于自然、有力、深沉,富有韵味。因此,歌唱者需要反复朗诵歌词,掌握音调、节奏、强弱、呼吸等技巧,体现语言美与音调美的和谐统一。

3 古诗词歌曲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3.1 《阳关三叠》的旋律色彩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阳关三叠》一曲最早是以古琴曲的体裁出现的,原名《渭城曲》和《阳关曲》,最终才被命名为《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本是一首七言律诗,经过后来乐工的改编,改编使得歌曲变得生动了许多,改编成了由三叠与一个结尾组成的歌曲,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基本曲调上将诗词反复演唱三遍,因而有了“阳关三叠”之称。《阳关三叠》改编自王维的诗词《送元二使安西》,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王维的朋友不幸被贬,王维舍不得朋友,一路相送到了渭城,但他还是舍不得朋友离去,奈何最终还是要分离,为了纪念朋友,就写下了这一首被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作品。古诗词歌曲对于我们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相比较学习民族唱法的同学,用美声唱法演唱这首意境强烈的中国古歌词歌曲相对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要掌握技巧,我们依然也可以做得很好。在演唱时,首先,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呼吸、喉咙、头部、胸部等部位,将把它们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通畅的声道,使声音产生共鸣,唱出美声唱法所要求的音色。在唱歌之前,我们需要先开声,俗称“开嗓”。读歌词这个方法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到我们。其次就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最大动力,在声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整首歌的演唱水平,每首歌曲在演唱时不管是高音部分还是低音部分都必须要有气息的支撑才能够做到让声音由弱到强自由的变换。在《阳关三叠》的副歌当中有很多八度旋律走向,比如说第一段的“遄行,遄行”;第二段中“感怀,感怀”;第三段的“旨酒,旨酒”;这三个地方都是八度进行旋律走向的,演唱者必须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才能做到气和声的有机统一,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必须要注意气息的练习。

换气在唱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首歌曲的连贯性,演唱《阳关三叠》一诗时应该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情感等因素来决定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换气,必须要有计划地进行换气,随意的换气会破坏整首歌曲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让听众听上去感觉很怪,会破坏歌曲想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心内容,还有需要注意在唱高音时不能换气,不然会破坏唱歌的状态,高音很可能会唱不上去,应该提前在唱高音之前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吸好气。在演唱时,还需要注意吐字咬字的发音,一定注意吐字咬要清晰,声音要集中,不能在空中飘荡,这样的话声音听起来就会很“虚”,声音明亮清澈,才能飘到听众们的心里,唱出古诗词歌曲独特的韵味。在演唱时,还要注意前后鼻音一定要区分清楚,比如“渭城”的城读音是“Cheng”;“轻尘”的读音是“Chen”;还有“青青”的发音是“Qing”;“柳色新”的新的发音是“Xin”,一定要注意区分清楚。在舞台上一个很小的失误,坐在台下的观众就会看得很清楚,所以我们一定在下面练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一个细节,真正上台演唱时才不会出错,正所谓是细节决定成败呀。从上述列举的这些词中我们可以发现,鼻音的前、后发音,以及头、腹、尾的文字处理以及气息的运用在唱歌时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诗词作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想要唱好古诗词歌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从作品的旋律,发音、换气、吐字咬字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理解揣摩作品,并与自己所学习的唱歌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唱出古诗词歌曲的风采,将歌曲表现的更加完美。

3.2 《别亦难》的语言特征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别亦难》是我国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后四句为词进行改编创作的,是以优美浓郁的越剧曲调为曲所谱写的一首抒情歌曲。歌曲旋律下行,节奏轻松愉快,风格柔和细腻,柔和深邃,可塑性较强,抒情性强,适合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悲伤缠绵、沉思焦虑的情绪。在《别亦难》这部声乐作品里,我们可以解读到诗人坚韧不拔的思想情感的具体心境,我们也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声的结合,更多地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感受,从音色、节奏等不同方面学习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艺术创作的研究和探索。

《别亦难》以女性的口吻讲述了爱情的悲凉,表达了爱人之间彼此难以相见,心中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甚是丰富的感情世界。第一句词诗人分别用了两次“难”字,第一个是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是表达内心的痛苦之情,重复虽然使人感到有点突兀,但是也使得诗歌的更具有推动性。“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话看上去虽然是关于自然环境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的心绪,呈现了自我和事物的融合,细细揣摩让人不禁联想到晚春时节,东风微弱,花儿凋零,美丽的春天即将逝去,心中的不舍和无尽的哀伤,就像花儿随着春天的逝去一样而凋谢。“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中的“丝”与相思的“思”是谐音,就像蚕吐丝到死去一样,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人类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在比喻爱人双方不能相聚的痛苦,就像是蜡泪直到蜡烛燃烧尽了才流干一样,整首歌的前四句话都集中在描述内心的情感活动,这是一种将较难描述的复杂情感物化的好方法,在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中这类描写是非常常见的。《别亦难》这一作品的意境是诗意与音乐意境高度融合的结果,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演唱时,我们只有我们全面理解了作品的主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好的演唱作品。

3.3 《我住长江头》的感情色彩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我住长江头》作为著名作曲家青主的代表之作,歌词引用的是宋朝著名词人李之仪的作品《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描述了一位痴情女子整天站在河边等待着天各一方的爱人回来的故事。这首诗将长江之水作为抒情的线索,诗句重叠,诗句简练,所表达的情感沉重诚恳。青主以清新、伤感的音乐准确地表达了原词的内涵和情感。情感表达,在古代就已经被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情感就好像人灵魂,一首歌曲即使演唱技巧再高超,舞台经验再丰富,但如果没有情感,那也味同嚼蜡苦涩无味,由此可见,情感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古诗词歌曲从歌词到作曲都充分体现出情感之道,演唱者可以依据歌词内容自行决定行腔,达到更好诠释作品的目的。古诗词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主要是通过“诗的情感”,根据歌词的总体构思,了解诗歌的内在情感,在了解歌词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年龄、创作时期、风格、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歌曲《我住长江头》中,从歌词上看,我们可以看出歌词表达了一位女子对恋人的思恋之情和对爱情的坚定不渝的感情。开头在情感表达上,相对平静,起着铺垫的作用,为全曲的平静基调打下了基础,但亦有感情膨胀的感觉,接下来的同音异义词重复技巧减缓了前一阶段情感的扩展,并在表达上由外向内发展。下一段采用模进的手法,突出了曲子的高潮部分,将作者的思恋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接下来继续摸进,达到曲子的第二次高潮,使全曲在高潮中结束。非常的精彩,耐人回味。古诗词歌曲同时蕴含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现代作曲家的情感,歌唱者需要有丰富的文学背景,把握古诗词歌曲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了解歌曲的情怀和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歌唱能力和艺术魅力。

结语

没有高度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繁荣的兴盛,因此,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和责任感,学习古诗词歌曲就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途径之一。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古诗词,包括爱国情怀、祖国山川秀美、文人高尚品格、对纯真爱情的向往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也很好的证明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传播与中国古诗词歌曲被大众广泛传唱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歌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义务认真学习古诗词歌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谋.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J].黄河之声.2019

[2]罗伊.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J].北方音乐.2019

[3]姚小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特点及其语言特色对演唱风格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8

[4] 朱晓燕.浅谈中国古诗词在歌唱艺术中的体现[J].艺术科技.2018

[5]张建超.试论古诗词歌曲的艺术价值[J].当代音乐.2018

[6]王婉晴.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以《我住长江头》为例[J].通俗歌曲.2017

[7]耿艺曼.以《别亦难》为例浅谈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理解[J].黄河之声.2017

[8]柴玲.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J].北方音乐.2017

[9]黄愕芳.简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点[J].北方音乐.2017

[10]李娜.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和审美价值[J].学理论.2009

浅谈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特点及其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特点及其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2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0878.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4月22日
Next 2023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