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省临高县人偶戏是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戏剧形式,历史悠久、社会基础广泛、艺术形式独特、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和现实占据重要影响,颇受群众喜爱,成为我国曲艺百花园里的璀璨明珠,海南本土独有,也被誉为“中国一绝”。它以临高地方方言演唱,人偶同台出演一个角色,并以艺人的声色来填补公仔声色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显示出人偶神诞戏的鲜明艺术个性。随着海南省这几年来承办的各项世界级的活动演出及比赛,临高人偶戏现已成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海南特色文化。
关键词:人偶神诞戏 民俗文化 习俗与特色
前言
元末明初,人偶戏从内陆穿越海峡传入海南,很快在临高当地生根发芽,发展至今有着深厚的社会价值和群众基础,突显出习俗文化特点,神诞戏是人偶戏中一朵奇葩。在民俗文化中,神诞戏享有全世界稀有的剧种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临高人偶神诞戏遭受到流行文化、多元化娱乐文化等多样式的文化冲击,已少有人继承这样的民俗文化,以致变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偶戏的演出越来越少,观众逐渐的减少,亟待我们的抢救和保护。撰写这篇论文,以此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海南临高人偶神诞戏,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与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偶神诞戏文化传承并传承和保护好。
1 艺术瑰宝神诞戏
1.1 临高神诞戏的发展现状
木偶在民间称之为“人偶戏”,是因为木偶戏的艺术特点是人与木偶同在戏剧舞台演出,演出不另设制幛布,艺人与木偶共同演绎一个剧中角色,木偶造型优美,眼睛与口部均能自如活动,栩栩如生。演员着戏装登台,用双手掌握木偶,边走边表演,唱念做打。
临高人偶戏亦称临高木偶戏和佛子对戏,神诞戏是临高人偶戏中的一种代表戏种,从民间宗教神佛祭祀的活动演化而来。临高县志中记载“临俗多言信奉神道,不言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偶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曰驱魔妖,习以为常。”每到公期、婆期的重要佳期必唱神诞戏,深受地方百姓关注。海南省省志中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人偶神诞戏开始盛行于临高,后经过艺人的改造,人偶戏变得越来越精致,同时搬上了舞台表演。现如今存留的人偶中仍有印刻着康熙年号。
1.2 临高神诞戏的习俗文化
临高县乡村及临高方言区盛行演神诞戏,有“关帝诞”、“冼太夫人诞”、“谷神诞”、“土地诞”等多种。每至上演神诞戏,以宗祠为组织单位,杀牛宰羊,盛情款待亲朋好友;宗祠里装扮一新,焚香鸣炮、善男信女虔诚地祭拜神灵;亦有占卜算卦、各种商贩集结于宗祠村落里面,烹煮各种小食,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热闹异常,接连数天,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看戏,有些地方刻意请来多个戏班,相互竞争技艺,增加节日气氛。此习俗传延至今,每到“公期”、“婆期”必请剧团演戏,助兴作乐,酬谢神灵。
1.3 临高神诞戏的艺术特色
1.3.1 多点分布 百花齐放
临高人偶戏主要分布在海南临高县、海口市的长流镇、琼山和秀英区以及澄迈和儋州部分临高方言地区,本文主要是以临高县的人偶戏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论述的,临高县先后成立了南高和木艺两大专业的人偶剧团,经过改革合并为临高县人偶戏剧团,南宝和博厚等其他城镇也陆续成立个人戏班团体,各地均有神诞戏的专门演出团队多点分布、各有特色。
1.3.2 人偶戏的起源与发展
在临高县民间的驱魔逐妖、祀神除病灾、还愿等民俗活动,其中神诞戏就是祈福的媒介,起初祭神是唯一的活动主题,经过长期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人们群众娱乐的方式,祈福消灾病、娱乐风俗更盛。历代相传,沿袭至今。近四十余年,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各种庙会、节庆活动在各地乡村逐渐增加。
不管是神诞戏、公期组班、缚戏、排八仙等习俗它们就像雨水春,在台上不同凡响的演出,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临高地区民俗的一大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家不再局限于“吃喝玩乐”,对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需求。随着大家对艺术文化的认可、要求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历史艺术文化价值观也在重新调整。各种形式的专业民俗文化人员,例如戏剧团团长等艺术文化创始人等对于历史文化传承都有重要的作用,既要促使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得以实现,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所以海南临高神诞戏需要提高专业化程度,加大培养传承专业化人才的力度。随着文化时代领域的发展,海南当地民俗文化更加重要,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历史文化传承人的专业化水平。[2]
随着人们在时代艺术文化领域的进步,对艺术的认可和需求越来越高,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那么我国各地区的民俗文化运营模式要如何完善,就成为了我们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其中加强建设有关机制,XX制度的支持,以及鼓励喜欢人偶戏艺术行业人才的青年,鼓励艺术文化的发展,尊重艺术,鼓励创作,培养人才;还要坚持发展公益属性的艺术和世界国际旅游文化品牌,提高整个社会精神文化文明的层次。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表明了我国艺术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我国文化传播更为广泛和深远。
1.3.3 独特的唱腔
神诞戏用临高地方方言演唱,临高方言与海南话、军话、哥隆话、白话等海南几种常见语种分布广泛。神诞戏堪称“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由来已久,得名的原因也是临高方言分布虽广,人口却少。它的唱腔独特,曲牌相对固定,以“浪叹”和“啊罗哈”两种板式为主,优美动听极富有地方色彩。
1.3.4独具魅力的伴奏形式
神诞戏演出中使用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竹笛、三弦、海南本土乐器椰胡,辅以木鱼(改良之前为中鼓)、吊镲、大锣,表演过程中慢慢融进其他乐器,从而使整场表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1.3.5 代表性曲目
上世纪40年代,人偶戏逐渐在临高方言区表演,有《武王伐纣》、《呼延庆》、《王昭君和番》等传统的文武戏剧,共有近四百场演出,因没有精通记谱的人,所以没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剧本,皆是由艺人口口相传,即兴创作表演,演出通常进行通宵,上半场出演以打为主的武戏,重点在看,下半场出演以唱为主的文戏,重点在听。因此民间“上半夜看戏,下半夜听戏”的说法。
1.3.6 艺术发展与成果
上世纪50年代末,人偶名家刘教英外出考察学习归来,对人偶的制作和操纵方式进一步革新改造,主要对木偶的头部制作进行扩大,形象更加鲜明,改良之后,服装优美、木偶双手操纵更加方便,尤其人偶的操控由原来的服装内部操作改为为服装外部操作,不仅使人偶戏的舞台表演变得活泼、生动和富有艺术美感。
1962年,田汉曾戏剧大师到海南考察,观赏完神诞戏的演出后,啧啧称赞并即兴题诗一首:“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的临高生产多”受到“文革”期间的政治与经济影响,临高人偶戏在被迫停演数年。
1978年,文革后生产、生活逐渐复苏,人偶剧团演出也应时恢复,往日万人空巷看大戏的景象如初,各大剧团也相继复演如雨后春笋。
1981年和1992年,神诞戏《莲花仙女》、《海花》代表海南两次入京,都获得较高荣誉。
在改革开放后,人偶神诞戏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表演艺术、舞台灯光、木偶制作、剧本创作等方面都日臻完美,人偶戏也随着发展逐步走出海南,走向全国,向公众展示优美独特的临高神诞戏。
中央电视台与海南电视台合作制作人偶节目,摄制的《花灯仙子》扩大了人偶戏在国内外的影响。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高神诞戏民间戏剧保护与传承
2.1自媒体娱乐形式的冲击
现阶段电视、网络、微博、手机的遍布和社会经济全球化,临高人偶戏受到影响,神诞戏更无关注,如今学习人偶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上老艺人不断离开,这种靠着口口相传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的被人遗忘,人偶戏首先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失传的可能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原来的神诞戏保存收录,及时成立临高县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协会,踊跃发展临高人偶戏中神诞戏等集会和抢救保护工作,再组织各界人士参加有关神诞戏的活动,创建人偶戏等民俗文化机构,使大家更加专业的学习关于临高人偶戏相关的民俗文化。
2.2 创新曲目贫乏
现有的剧目仍然是历史或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诸如《王昭君和番》、《呼延庆》、《武王伐纣》,从上世纪40年代演出至今鲜有改进,新创作作品极少以致于缺乏新鲜感失去了观众基础。
2.3 演出场所及语言局限
受制于地方语言特点,演出仅对于临高及临高方言区,除此之外,多在艺术舞台交流演出。临高方言区分布海口、澄迈、临高等多地区,人口数量不一,加上城市化进程推进,原先多数的演出场地改建住房、广场,年轻人员外出就业,观众、演出费用逐渐减少,难以开展活动。
2.4 神诞戏专业人才缺乏
现如今还活跃在神诞戏或其他人偶戏舞台上的工作人员鲜有改动,培养一名演员需要几年,甚至数年才可以成角,没有专门院校或组织,从事戏曲人才的孵化。另外,由于演出活动不稳定,仅在特定的节日才有演出,所以收入没有保障,致使更多的年轻的中坚力量不愿意加入这一行业,从而导致舞台演员的更新换代滞后,这也是海南地方曲艺的一个共同问题。
3 神诞戏发展中的探索与思考
3.1 加大经济投入
在神诞戏的发展中,已经突显的问题中,经济问题首当其冲,XX加大经济投入,从而对新剧目的编写、改良演出装备、增加宣传力度、扩大招新培新保证演出正常场次,让这一剧种得以良性发展。
3.2 增加艺术美感 吸纳青年观众
从传统剧目中以及舞台表现依然保留传统的演出形式,伴奏形式单一,相交其他曲种十几种的伴奏乐器略显单薄;舞台布置及服装等道具陈旧,不符合年轻一代审美需求,失去大部分观众基础;神诞戏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舞台布置新颖、舞台形象鲜明、艺术创作贴近中青年审美。
3.3 充分发挥社会特效
神诞戏的演出整体的需求来自于地方的习俗,在特定的节日里是必备的大戏,尤以中老年一辈人,年轻虽不是主要“角色”,实际上或多或少借以这一特殊节日回归自己家乡,从这一出发点,也是神诞戏及人偶戏再度发展的有利之处,多种媒体
3.4 紧抓机遇 奋力发展
通过对临高神诞戏的分析与研习,我对于海南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有喜有忧的感受,近两年我省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2019年4月份习总XX来海南省考察,提出:全力打造海南岛成为国内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并在5月份实行海南省对多个国家实施免签入境政策,一来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海南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人偶戏也不例外,我们发现人偶戏中的神诞戏等正以一种创新的发展路线存活下来,并以生态旅游业为架接的方式呈现在生态旅游中,喜忧参半,民俗文化不能完美的与旅游业相结合。
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首先开发自然环境、经济名人效应,如今成功开发出较著名的人文景观也只有三亚千古情、槟榔谷文化旅游中心和南山寺旅游风景区,而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旅游业少之甚少,仅有福山咖啡风情镇等少数资源得以开发,造成了民俗文化资源的浪费,无法感受的到海南民俗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游客们也感受不到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魅力。
大多数人并没有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铭记于心,目前来看,海南省拥有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素养,但民俗文化专业的人才从没有积极讨论合作,才造成了现今的文化遗失和民俗文化的未开发。
海南省的临高人偶戏中神诞戏是旅游业中的一个品牌走向世界,随着海南省这几年来承办的各项世界级的活动演出及比赛,临高人偶戏现已成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海南特色文化。实际上临高人偶戏取得了好多专业人士的好评赞扬。临高人偶戏中神诞戏在海南民众心中是极其宝贵的灵魂支柱,就像儋州的调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偶神诞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民俗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神诞戏也是临高人民放飞民族信仰、自娱自乐一种重要文化民俗,近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部门已逐渐重视民俗文化方面的工作,以全方位爱惜维护民间风俗、曲艺等文化。临高神诞戏紧抓机遇,开拓创新之路,开创隐性市场经济效益,放眼未来的积极去探索发现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业结合之路,将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4 结语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我深深意识到民族文化未来的重要性,从今天开始甚至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刻苦学习并进一步去专研历史知识,使自己更加了解海南省历史文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把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巧妙融合起来,将海南特色民族文化传播递送给更多的人,比如和舍友录制关于临高人偶戏中神诞戏的视频,上传到火爆网站和热门的视频软件,使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临高传统文化,便于大家对临高人偶戏感兴趣,不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地方的经济,但是单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得呼吁更多人积极加进来,事实证明,在海南自贸区(港)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对临高人偶戏中神诞戏进行有力的宣传,既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许多游客、更好地认识临高人偶神诞戏相关文化,既可以利用旅游业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高人偶神诞戏。
参考文献:
[1]王立娜主编.高俊成著编,图文版. 中华传统文化书库——《民俗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2]焦勇勤.《海南历史文化大系(社会卷)之海南民俗概说》M,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4.
[3]符耀彩.《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学卷)之临高人偶戏》M,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4.
[4]张月婷.《谈潍坊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2016.4
[5]张逢博.《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2016.05.05
[6]阚 波.《试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2011.2.1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