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波兰舞曲》曲式与演奏技巧

摘要: 大卫包佩,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会波兰舞曲》是一首大提琴独奏曲,有鲜明的波兰民族特征,旋律明朗动人,直到今天依然是大提琴演奏家们表演的经典曲目,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本文通过对大卫包佩的大提琴独奏作品《音

  摘要:大卫•包佩,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会波兰舞曲》是一首大提琴独奏曲,有鲜明的波兰民族特征,旋律明朗动人,直到今天依然是大提琴演奏家们表演的经典曲目,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本文通过对大卫•包佩的大提琴独奏作品《音乐会波兰舞曲》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了其创作背景、情感内涵、艺术特色和演奏技法,从而对此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实际演奏中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笔者将自身所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大提琴;波兰舞曲;大卫•包佩
试析《波兰舞曲》曲式与演奏技巧

  一大卫•包佩波兰舞曲

  (一)大卫•包佩简介

  大卫•包佩,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他以高超精湛的演奏技巧、独特别致的音乐理解,完美地给了大提琴以歌唱的魅力,成为19世纪以来最有成就的大提琴演奏家,被誉为“大提琴之王”。大卫•包佩不仅在大提琴演奏方面造诣高深,在大提琴曲目的创作上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奉献给大提琴的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胜在曲曲都是经典,部部都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一直流传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古典音乐爱好者们所喜爱。
  包佩的一生是充满艺术魅力的一生,他在1843年出生在捷克的布拉格,年少时便进入当时最好的音乐学校之一——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演奏。凭借过人天赋和勤奋练习,他不久便在音乐领域彰显锋芒,成为小有名气的少年天才,在十八岁毕业之时,就演奏了自己创作的协奏曲,并接替他老师的职位,成为布拉格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教师。与此同时,大卫•包佩也正式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他高超的演奏水平将风靡一时,赢得了当时乐坛众多名家的交口称赞。当时的乐评人十分苛刻,但却给了包佩极高的评价,称赞他给了大提琴热情和底蕴,他的演奏充满张力,充满灵动的艺术之美。
  包佩在大提琴音乐创作方面造诣颇深,作品到今天仍然活跃在演奏的一线,其中包括四首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曲《精灵之舞》,还有其他小作品、练习曲等。《音乐会波兰舞曲》是包佩创作的一首大提琴独奏曲,风格典型旋律动人,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能称得上是大卫•包佩创作的巅峰水平,直到今天依然是大提琴演奏家们表演的经典曲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二)《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波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舞蹈是波兰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波兰舞分宫廷波兰舞和民间波兰舞两种,宫廷舞蹈一般只有达官显贵才能跳,节奏轻缓,三拍子的节奏充满摇晃感,显示出一种贵族端庄自持的态度。而民间波兰舞则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民间一种广为流传的娱乐形式,民间波兰舞更为欢快活泼,同样以三拍子的节奏为基础,但更加丰富多变,多了一些激烈的高昂的部分,有利于人们听到舞曲后能迅速聚拢,快速点燃气氛,拥有明显的娱乐性特征。舞蹈伴奏用的乐曲即为早期的“波兰舞曲”。后来,音乐家们以舞蹈伴奏乐曲的形式特点为基础,创作出不依赖舞蹈的、独立器乐演奏的曲目,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大卫•包佩创作的这首《音乐会波兰舞曲》就是这样一种性质,曲目从舞蹈中独立出来,但顺应了波兰舞蹈伴奏曲目的风格,继承了民间波兰舞曲目欢快而摇摆的特性,进一步加以艺术化的加工创作,并根据大提琴的音色特点,融合了大提琴的演奏技法,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变化丰富、情感饱满、富有内涵的独奏作品,直到今天还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波兰舞曲》内涵的情感表达

  《音乐会波兰舞曲》是一首蕴含着浓郁波兰特色的大提琴作品,情感丰富而热烈,用明亮饱满的旋律,为听众们营造出一幅热烈美好的生活、娱乐画面。旋律是音乐的诗句,节奏是音乐的标点,《音乐会波兰舞曲》的旋律稳重中透出轻松活泼,描写的情感十分细腻,有热烈的抒发,也有内敛的低吟,均通过大提琴演奏表达出来,给人以美好丰富的艺术享受。《音乐会波兰舞曲》的节奏较为固定,通篇使用3/4拍的节奏型,从头到尾萦绕着一种摇晃舞动的轻盈感,让听众在欣赏乐曲之时也不由自主地随之轻轻摇摆。本曲塑造了一个拥有细腻情感的音乐形象,开头热烈激昂,像是一名年轻人内心澎湃的心声,活泼又灵动,似乎在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后面进入略微平缓的情绪状态,似乎是从欢乐的情绪中沉淀下来,开始了对往事的回忆,也许是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也许是想起了自己心上的人儿。随着乐曲的推进,情绪又重新开始高昂起来,将乐曲推入一个小高潮,接下来更加热烈的乐句,描绘了人们聚集起来开始狂欢,歌颂生活的美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将乐曲推向最终的情绪高潮。《音乐会波兰舞曲》表现了细腻的感情,将人们尽情欢乐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波兰舞曲》的艺术特点

  《音乐会波兰舞曲》是一首典型的波兰风格的作品,继承了民间波兰舞伴奏曲调的特点,富于舞蹈性和歌唱性,拥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能迅速将听众带入到它所营造的情景当中。正因为这些显著的艺术特点,《音乐会波兰舞曲》才能在几百年的文化洗礼过程中保持自己在大提琴演奏领域的超然地位,艺术价值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是众多大提琴演奏者必备的曲目和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心头所好。

  (一)节奏节拍特色

  同典型的民间波兰舞伴奏舞曲一样,《音乐会波兰舞曲》的节拍是经典的3/4拍,且从一而终贯穿,节奏稳健而统一。3/4的节奏型让这首作品充满了舞蹈性,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想随着音乐的节奏而轻轻摇晃自己的身体,如同在和煦的春风中同心爱的人相拥起舞,又如同小船儿在微波的海面上荡漾,给了听众无限的遐想空间,使之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尽管全曲都是这一个节奏型,但却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一方面这是由于3/4拍的节奏型本身就是不稳定和富于变化的,给了乐曲灵活的特性,避免单一节奏容易产生死气沉沉的呆板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这首作品在重音处理上也沿袭了民间波兰舞伴奏舞曲的特点,曲调不起于后半拍,但重音落在小节第一拍上,形成了经典的乐句逻辑,让听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随着音乐重拍形成的抑扬顿挫而上下起伏,时刻充满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单调。大卫•包佩的《音乐会波兰舞曲》在节奏上是有着细腻变化的,开头速度较快,呈现出活泼进入的姿态,之后速度稍有减缓,突出了乐句的张力,形成较为宁静的情感状态,最后速度再次热烈起来,将乐曲推入高潮,描绘人们纵情欢乐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各部分节奏配合默契,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整体。流畅的节奏与节拍赋予了这首作品歌唱性的特点,明亮活泼旋律动人,且具有相当高的流传度。

  (二)调式、调性特色

  《音乐会波兰舞曲》这首作品调式较为简单,变化不多,显示出比较平稳的特点。从第1小节到第71小节,乐曲调式为d小调,以d音为主音。从第72小节开始,转入降B大调,以降B音为主音,一直到88小节结束,乐曲转入F大调,以F音为主音,从145小节开始到结束,回到d小调上,与作品开头形成完美的呼应。调式与调性的变化呼应了乐曲情绪的变化,通过不同调性特点将乐曲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乐曲开头用明亮的色彩描绘了欢乐的乐曲画面,以d为主音的调式很好地展现出这种活泼欢乐的气氛。乐曲转入降B调,旋律变得优美宁静,音乐的歌唱性进一步增强,呈现出抒情的流动之美。转入F调后,乐曲又一次变得明亮,并且情绪持续推进,为最后的高潮段落做好了铺垫,最后回到d小调,再现乐曲开头的主题性旋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将乐曲的主题做了强调性的重现。整首作品在调式和调性上处理较为温和,没有特别复杂和刻意的转变,一切都是围绕着情绪推动而展开的,尽管简单却仍能给人以丰富的听觉体验,并且结构工整,首尾呼应,非常具有古典音乐作品严谨正统的特点。

  三《波兰舞曲》的曲式特点

  《音乐会波兰舞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分为三个部分,即A段,B段,C段。前71小节为乐曲的A段,从72小节到115小节为乐曲的B段,从116小节到乐曲结尾时C段。整首乐曲呈现明显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两端的段落以中间段落为对称点,以相互对应的姿态呈现,且第三部分作为主题的强调和再现段落,情绪上一般更为推进。第二部分的曲式一般相较于其他两个段落更为复杂,一般为含插入部的三部曲式。整首乐曲在不断地点题、转折、再现的模式中行进,动中有变,且主题鲜明。
  A段前两个小节是整首乐曲的前奏,之后的8个小节开始首次呈现出乐曲的主题a部分。
  这一部分具有浓郁的波兰民间舞蹈的风格,热烈而欢快,十分具有感染性。之后的8小节完整重复了a部主题,使音乐的主体性得到深化和推进。之后作者创造性地加入了10个小节的华彩段落,富含即兴自由的风格特点,给了整个乐曲活泼洒脱的魅力。
  接下来的9个小节,乐曲进入了A段的第二主题b,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三个乐句都是对b主题的变奏,层层推进,不断渲染,将乐曲情绪不断上扬。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乐句中都含有a主题的成分,有一定的再现含义。
  B段由乐曲的第72小节到第115小节组成。B段又可细分为四个小段落,分别是16个小节长度的抒情段落、8个小节长度的展开段落、4个小节长度的连接句以及12个小节长度的再现段落。
  进入B段后,前十六小节呈现出c主题,旋律如歌行进,细腻而抒情,表现出与A段乐曲较为不同的情绪色彩,表征乐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乐句宁静而动人,与前后均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更凸显了此处情绪表达的独特性。接下来乐曲运用了摸进、倒影、分离和转调的方法,使音符表现出阶梯型的同时又显示出变化性,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反复展开,具有独特的美感。经过100小节到103小节的连接过渡后,乐曲陡然上升一个八度,在更加明亮的区域,再现了c部的主题,情绪转为激昂和热烈,旋律在流动性的同时也稍稍带有侵略性,声压陡然增强,与前一次的c部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增强了音乐的张力和情绪感染力。
  在较为高昂的情绪当中,乐曲推进到了C段,即再现段落。再现之前,有一个带有即兴特征的段落,即在116到125小节,休止符的巧妙使用,使乐句出现了明显的跳跃性,却依然流畅自如,不失流动的美感,而且呈现出一种诙谐逗趣的情绪。从147小节开始到154小节,乐曲重现A段的主题a部,完整的静态重复,为接下来进入最终的情绪高潮做好了铺垫。a段主题再现之后,乐曲进入了最欢乐的气氛当中,演奏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演奏技巧展示,一方面推动乐曲进入最激烈的部分,一方面通过表演来主观带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完全沉浸在乐曲当中,跟随乐曲的表达一同狂欢享乐。最后通过两个连续的八度级进,乐曲达到最终的欢腾,在一片热烈中结束,留给观众激动的情绪却久久不会消散。
  《音乐会波兰舞曲》的曲式结构十分完整和规范,乐句行进与情感表达交相呼应,层层推进中不断变化和渲染,体现出创作者卓越的创作能力,技法应用广泛,充分展现出大提琴的表现魅力,因此对演奏者的要求也随之提升。

  四《波兰舞曲》的演奏技巧

  (一)离调技法和转调技法

  在《音乐会波兰舞曲》中,创作者运用了离调技法和转调技法,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内涵,增强了乐曲的变化性,让人们在欣赏乐曲时感受到独特短暂出现的独特调性带来的美感。离调和转调都是曲目中调性的变化,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曲目高度熟悉,左手对把位的控制也要更加精确。调性的变化往往与情绪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而情绪变化的展现依赖于演奏者不同技巧的应用,尤其是右手持弓的技法,演奏者要灵活控制,根据曲目的情绪表达要求,加以合理的设计与调整。

  (二)和弦外音、半音和声技法

  本曲目中还涉及到和弦外音及半音和声的应用。这两种技法都与常规的和弦、和音有区别,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对非常规音的把控。半音的大量出现考验了演奏者听音的准确性及左手按音的准确性。大提琴是无品乐器,音高控制较为困难,全靠听觉和熟练度,这要求演奏者平时要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才能保证在演奏过程中准确演奏出目标音准,完美演绎和弦外音和半音和声,顺畅的表达作品内涵与情感。

  (三)伴奏与大提琴的对话

  《音乐会波兰舞曲》是大提琴独奏曲,钢琴作为伴奏声部出现。在整首乐曲中,钢琴伴奏声部与大提琴主旋律声部呈现了很好的呼应关系,使曲目的情感推进更加顺畅,情绪表达更加完整。在作品第一段(A段),大提琴独奏出主题段落,随后钢琴将此主题旋律完整重复,提琴醇厚的音色与钢琴清脆的音色相互呼应,形成以一种一唱一和的对话的美感。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开始之前,也是由钢琴旋律先出现,引出大提琴的旋律,进一步表达了二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对话美感。在这些段落的演奏中,考验了演奏者对乐曲情绪的把控,因为两种音色不同、风格相异的乐器要有“相互问答”的感觉,演奏者必须要利用左右手的技巧,充分呈现出大提琴的风格特色,以同钢琴伴奏声部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出乐曲主旋律声部的音乐气质。

  (四)揉弦技法的应用

  揉弦是大提琴演奏中最重要的表情技法,可以说,正式由于揉弦的存在,才赋予了大提琴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拥有了音乐的灵魂。揉弦要注意轻盈和灵活,演奏时左手手腕不要僵硬,而应该自由带动手指指尖转动,揉出富含韵味的音色。揉弦要根据乐曲的要求,科学地设计轻重缓急,以达到不同的音乐情绪。在《音乐会波兰舞曲》中,多次用到了揉弦技法,如第一乐段的三四小节,由于情绪的递进,揉弦时要先虚后实,先轻厚重,以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情感色彩。又如在第一部分的华彩段落,揉弦的处理要更加自由化,已体现出此段落即兴洒脱的特色。还有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由于是歌唱性的旋律,抒情性较强,因此这里的揉弦技法的使用更加频繁和密集,且力度要稍重,抬指要稍缓,以使旋律的韵味充分展现出来,让宽广而舒缓的旋律中体现出细腻的情绪变化,更好地体现出大提琴的音色特征和类似人声的特点,显得余韵悠长。揉弦技法对演奏者左手的控制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力度和速度的控制上,如果力度过小则按不实弦,力度过大则影响声音的颤动,速度过快会导致韵味出不来,速度过慢则会导致声音太实不够灵动。在《音乐会波兰舞曲》中,较为全面的涵盖了揉弦技巧出现的各种情景,有助于演奏者综合提升自己的技巧。

  (五)运弓技巧的应用

  运弓是大提琴发声的基础,在《音乐会波兰舞曲》中对运弓技巧的要求也较高。在每一组主题初现和再现的段落,都是旋律相同而情绪不同,且一般都是再现段落的情绪更为饱满激烈。如何在相通的旋律之下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呢?这就需要演奏者合理调整弓压与弓长。如全曲第三段落对第一段落主题的再现,情绪昂扬而热烈,就需要加大运弓力度,使音色饱满扎实。而在抒情性的段落,就要适当加长弓长,以保证旋律的歌唱性和流畅性。华彩段落还用到了跳弓的技巧,演奏者在诠释这一段落时要遵循自由即兴的原则,弓速慢起渐快,逐渐形成清晰到位的跳音。演奏过程中右手手腕运动范围要合理控制,保持琴弓的张力与弹性。整首曲目最后一段连续两个八度的连续级进,要求右手拉弓流畅力度逐渐增大,左手按音准确而坚定,双手协调配合,展现这段最具技巧性的部分。
  大提琴独奏曲《音乐会波兰舞曲》是大卫•包佩是他在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所创作,能称得上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着较高的综合价值,包括学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从学术价值上讲,它在创作上充分结合了大提琴的风格特点,融入了较为全面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并进行了合理展现,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检验大提琴演奏者表演水平的必习之作,也是大提琴演奏者展示自己演奏技巧和水平的最佳载体。几乎每个学习大提琴的人都会将这首曲子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足可见这部作品在大提琴领域的超然地位。从艺术价值上讲,这部作品有着严谨的结构和明亮、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们在音乐中,穿越时间的阻隔,清晰地感受到几百年前波兰人们的生活气息,用心看到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画面,为世界艺术宝库中贡献了令人惊艳的一笔。研究这部作品,对其艺术特色和演奏技法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大提琴演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呈现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赵子萱.简析大提琴的音准问题[D].河南大学,2016.
  [2]徐嘉瞳.浅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与运用[J].戏剧之家,2014,(07):137.
  [3]王龙吟.浅论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D].中央音乐学院,2014.
  [4]陈馨.上苍赐我一把大提琴[D].厦门大学,2014.
  [5]王舒.安•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号的分析与演奏心得[D].中央音乐学院,2014.
  [6]陈甜.浅析海顿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的对比与演奏诠释[D].上海音乐学院,2012.
  [7]关立红.谈对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的体会[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194-197.
  [8]张云昕.试析大提琴持弓技术[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3):104-107.
  [9]秦敏.大提琴技巧练习经典之作[D].南京艺术学院,2006.
  [10]张毅.波泊尔的大提琴《音乐会波兰舞曲》的分析及演奏[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02):68-6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43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0月22日
Next 2019年10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